本片整体感觉很一般,基本以平铺直叙为主,情节没有太多的波澜起伏。
同时感觉情节较为松散,故事前后没有特别强的连贯性和逻辑性。
另外作为一部悬疑片,悬疑感没表现得特别出色,推理过程也欠缺不少。
基本上就是看法庭上辩护律师和检察官在唇枪舌战。
至于说所有的证据也都是双方不断问被告得来的,两人都去过案发现场,也几乎没发现什么重要细节和线索。
本片剧情反转地比较突然,但结果还是能让观众们大吃一惊。
影片的结局还是很圆满的。
当一部电影的宣传只剩主演光环,就已经处于同流量明星电影共命运的悬崖了。
这部16年就该上映的电影,此次出现增添了光线传媒随意清仓的嫌疑。
这无疑是周迅个人做了一场大型慈善公益,保持沉默的标题大概留给票房最为合适。
电影的问题之一是无法“归档”。
悬疑缺少基本氛围,推理没有递进节奏,情感又补不全人设的完整性,大概就只有原生家庭和儿童心理成长这一条主旨在正片结束后的一段内容中得以正名。
那请拍一支广告就好,因为本片一点都没点题的感觉。
大概是导演没吃透剧本吧。
导演的功力明显不成熟,许多镜头语言在我看来就是浪费资源。
全片仅台词的部分是及格的,但这一部分又归功于演员演技在线。
场景呈现使用了过多的地域刻板,演员较好的细节演绎几乎没给特写,剧情的推进失去了叙事性和冲突感,不知是话剧导演的习惯还是失误。
电影选择上映的时间的确容易让人多有联想。
北京好冷啊这种台词在香港的土地上说出,多出来的意味是别时上映不会拥有的,但即无揶揄的趣味,也无剧情的帮助。
这个片子的整体质量,若是放在几年前可能需要打跨界与女性身份的宣传才可求得不亏的票房,可惜这两张牌失去热度很久了。
如今权当光线在做买一送一的活动吧。
选择周迅或被周迅选择,这个话题已经和电影本身没有太大关系。
片子在我看来唯一的社会助力反而不是原生家庭的主旨。
《保持沉默》和同期的《送我上青云》一道,倒是贡献了关于女性电影人困境的现象级小品。
困境的本身还是关于内容生产的沉默,市场利益的追逐战场哪里还剩一片净土留给热爱和认真的人。
最后的最后,5.5分,如果没有周迅,可能只是4.5而已。
更多的内容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 willyi_
之前看了保持沉默这部电影,看海报时还以为会是一场律师辩护大场面,没想到整部剧的能量这么正,用悬疑辩护来烘托母爱与关爱,是一部非常不错的好剧,立意很加分。
电影开场就是曾被遗弃在孤儿院的儿子长大成人后寻找妈妈,此时的妈妈已经是当红歌后了,就在妈妈准备表演当晚公开母子关系时,妈妈中刀倒地,儿子被抓捕候审。
周迅一人分饰两个角色,一个是歌手,一个就是即将出场的辩护律师。
其实整个案情并不复杂,按照以往看律政片的经验,基于疑点归于被告,辩护律师周迅也会赢。
只是没想到那个决定性证据居然是歌手助理老田的一个局,目的就是保送周迅赢。
因为在当晚之前老田拿到亲子鉴定报告证实吉米不是歌手的儿子,只不过是拿着她儿子的物品冒名而已,但出于对儿子的愧疚,所以才想帮助吉米助他脱罪。
但是恐怕所有人都没想到,吉米曾经在美国被领养期间谋杀了他的养父母,而歌手所受的伤,也全是他所为。
深感罪犯被无罪释放的两位大律师周迅和吴镇宇再一次去找了吉米,不仅证实了冒名和谋杀,更重要的是吉米居然还患有人格分裂,很多问题一瞬间也都说得通了。
包括影片最后两个镜头,一个是歌手的真正儿子早已死在孤儿院时期,一个是吉米小时候不止一次见过歌手,有坑必填的做法非常值得点赞。
电影本身的悬疑度可能差了点,和犯罪片相比精彩不足,可主题明确,层层推进的叙述方式却是优点。
特别是在母爱与关爱方面,周迅保肚子里的孩子和歌手保护吉米的方式都非常点题。
就连电影海报也有很特别的一版,一些问题是值得人们关注和重视的。
作为一个对国产悬疑片不抱任何期望的观众,抱着只去看看周迅、吴镇宇演技的心态走进了电影院。
却像是中了彩票一样的幸运捡到一部优质的国产电影!
无法预想自己会在电影院里看一部国产片后被冲击。
同时也看到了国产片的春天到来。
进入正题,《保持沉默》整体呈现绝值回有八分。
它的节奏明快,突转很多,你以为你猜到了结局,可你永远是自以为聪明的猜到了一半。
《保持沉默》虽是非线性叙事,但创作者却非常清晰的将三条线暗藏在整个故事中,致使你看到的每一个人物绝对不是毫无根基空穴来风的。
从讲故事层面,它清楚的完成了讲好一个故事的原则。
这对如今的电影市场来讲已经相当不易!
故事的开始,围绕着周迅饰演的著名歌手万文芳遇刺案展开。
一名叫吉米托马斯的18岁男孩被列为首要嫌疑人。
吴镇宇饰演的吴正为是此案的控方律师,他对于赢得此案有着很大的把握。
作为吉米的律师端木兰是一位业内很有名气的来自北京的大律师(曾在香港读书),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关系很微妙,吴正为一直说的那个像万文芳的前女友正是端木兰。
虽然他们在法庭上唇枪舌战,可当端木兰受到生命威胁的时候,吴正为总是第一个冲向前去营救她。
工作上互为强大的对手,情感上也逐渐的将矛盾误解化为相互理解和彼此需要。
吉米托马斯,或者我们应该叫他万思成,又或者是张小杰?
到底有多少个身份存在在这样一个人的身上,其实成长过程中大家对他称呼最多的不是他的名字,而是“小孽种”。
这个小男孩是跟着奶奶捡酒瓶子的,被送到了孤儿院中后也常遭到其他孩子霸凌,他很渴望着像思成一样有一个妈妈,其他人否定了他的存在,只有思成告诉他:妈妈是爱我的,既然你没有妈妈,我可以把我的妈妈与你分享。
张小杰有了对妈妈的渴望(或者说很早前就有了渴望,只是从这里得到了契机)。
因为这让他觉得自己不再是多余的人,他活在这个世界上从此有了存在的期待。
他甚至因为拥有了这位“妈妈”而觉得自己就是思成。
他极端的渴求母爱致使他失去了理性甚至忘记了自己究竟是谁。
他在被美国养父母收养后,也因为养父生意的破产后,多次遭到养父虐待。
在养父母意外死亡后(控方怀疑是他所为),他回到中国寻找这位妈妈,他一直没有忘记这位妈妈,他为她倾倒,想办法靠近她,拿着那块“天使“的项链找到了已经是著名歌星的“万文芳”,就在万文芳决在演唱会接受将有重大消息宣布后,却惨遭遇刺。
看到后半程,当真相逐渐浮出水面,万文芳拿到了老田去做的自己与吉米的dna化验报告。
万文芳拒绝接受这份报告,这里演的太好了,我一直觉得这是周迅这部电影最精彩的一段表演,因为她真的惧怕知道真相,也许老田没有说破是最好的结局,万文芳不会遇刺,吉米有了“母亲”得到母爱。
可是当老田告诉她,吉米是你亲生儿子只有0.04%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他不可能是你的儿子。
此刻万文芳纠结痛苦——如果不是我的儿子,那我的儿子又在哪里呢?
他是死是活呢?
他是已经在大火中彻底死亡了么?
那眼前这个人他为什么有我儿子的项链呢?
他又是谁呢?
如果不是我的儿子,我该如何面对他呢?
这种痛苦和纠结是想每一位做过母亲的人该如何抉择?
这个情境让周迅呈现的淋漓尽致,虽然演员本人并非是一位母亲,但这种绝妙的表演真是华人演员所难企及的。
作为一个母亲,万文芳请求老田帮助她,保护这个孩子,即使她知道这并不是她的孩子。
这条线可谓精彩,但我不满足的是,吉米这个人物他双重人格的表演,在我看来有些模糊。
若是足够清楚,我愿意给这部片子9分。
端木兰与万文芳虽都由周迅同一人饰演,开始看片前我有所担心,会不会出现违和感,看完之后问才理解,端木兰身上有着某种与万文芳的相似之处,并不仅仅只是容貌的相似,她们在遇到同样处境时,端木兰对这个肚子里的孩子何去何从的选择,她最后选择剩下这个孩子,有种预示着去完成了万文芳未完成的母亲的责任。
周迅很好的将三种表演状态区分开(这里我所指的并非特效妆)。
三种分别是端木兰、万文芳成名前及万文芳成名后。
分寸感拿捏极强,成名前的小镇音乐青年的自卑与迷茫,到成名后对儿子感情的复杂,再到端木兰的干练却又不失女人对安全感的需要,都做了极强的区分。
听说甚至有影评人观影结束都竟未看出是由同一人扮演,她以为光线为了捧女二号故意找一个与周迅很像的人来撞脸。
(这种想法也是蛮邪恶的。
)端木兰与吴正为的关系很有趣,一个北京人一个香港人谈起了恋爱,但作为香港人的吴正为并未真正的去了解过女友的生活,女友的家乡,而是笼统的觉得那个地方不适合我,因为“太冷了”。
这也许就像很多没有来过内地的人一样,以自己的了解去定义一个城市或一种文化。
可当他为真爱勇敢的突破“寒冷”来到北京后,发现北京并没有传说的那么冷。
而真爱是可以促进彼此间的了解走向和谐。
最有趣的一点,当香港人吴镇宇对内地人周迅说出了那句对不起,还是蛮值得回味的!
再说到最后一条线,老田田景程与万文芳的情感,端木兰分析的很对,老田深爱着爱万文芳的,并且爱得相当隐忍,他为万文芳安排所有的事情但却永远不敢于向她表达自己的爱意,这样的人生活中有很多,他们怕表白后连最初的朋友都做不了,而这样默默的守护就已值得。
所以当万文芳要求老田要帮帮这个孩子时,老田答应了。
他会去做任何万文芳要求他做的事情,即使可能背上一个杀人犯的罪名。
原来他预料到这位端木兰律师会不遗余力的帮助吉米做无罪辩护,他又是怎么一步步将端木兰引入这个局中的呢?
老田是这样一个不简单的人物,但在万文芳面前却连爱意都不敢表达。
有人觉得影片后半段的节奏有些失控,可我恰好觉得后半部分正是影片内核的表达。
当吉米托马斯问端木兰,我的妈妈她是爱我的对吗?
端木兰告诉他是的,他笑了,然后纵身跳下去。
同去的朋友不理解为什么吉米要跳下去。
我认为也许吉米在这个世上最大的疑惑,最大的问题,已经由这位和他理想中的母亲很像的端木兰女士解答了,她告诉他,是的。
他人生的终极任务得到了解答,他死而无憾了,不然后半生可能又是在无尽的牢狱、欺凌中度过。
他人生最满足的这一刻就在此刻,他可以好好的看一看这个世界了。
当最后万文芳那首歌响起时,原来陪着奶奶捡酒瓶子的张小杰早就在音乐酒吧门缝中,对这位漂亮的迷人的“母亲”万文芳有所期待时,可能一切早已注定。
虽然故事涵盖着三条线,但是编剧在讲故事时,拆散了来讲让故事显得更加迷雾重重,而仔细研究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历史轨迹。
这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又永远的多给出了比观众了解到的更多的信息。
这样的剧作实属不易。
同时也弥补了资金有限场景较单一的缺陷。
我们影迷常常带着高标准严要求的放大镜进入电影院来给中。
作为一部电影,它的能量、它情感内核给观众带来的冲击,它蕴含的创作者的真挚的情感已经远远弥补了它技术上的一些小遗憾。
作为初次执导大荧幕影片的导演,交出这样的一份作业,已经相当不错,我看好她的潜力。
因为她是一个有着社会责任感和大爱的创作者,这一点虽然看上去很笼统很“容易”却是很多著名导演在成名之后缺失的东西。
正是这一点,我愿意在评分上多给创作者加一颗星,因为我期待可以看到她更多的作品。
这部看似是悬疑片的商业电影其实拥有着一颗文艺片内核的心。
这也许是影评人不会喜欢的原因,它不那么纯粹的作为一部商业片,它还讲一些更深的东西。
电影并不是仅仅讲了一个故事,它还抛出了一些问题给观众思考。
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拥有着“物理”上的母亲,可我们每个人“精神”上的母亲是否存在或缺失?
母亲对一个人的影响至关重要,而每一个可能作为母亲的人有没有做好准备成为一位真正的母亲?
我们每个人都对爱充满渴望,学会爱与被爱是我们作为人要去学习的永恒的课题。
真相到底是什么?
真相真的那么重要么?
可能我们永远都看不清事情的真相,可能真相本身就没有定义或并不存在。
在不清楚真相之前,我们或许能做的只有保持沉默。
但沉默的背后,爱才是永恒需要去探讨的课题。
有幸观看了电影《保持沉默》的首映,观看之前期待不高,个人对这种悬疑、刑侦、律政题材的强情节剧不太感兴趣。
真正吸引我的,是人物,是人物在每一个极端戏剧情境之中的心念宛转,人物真实流露的情感,人物的动机,以及由此体现的深刻人性。
然而观影时,我竟不太反感“凶手到底是谁”的老套悬念,以及令人惊讶的多次反转,一方面是因为剧本做得极为扎实,情节的节奏、结构掌握得非常好,仔细推敲,也没有太多的逻辑漏洞。
另外一方面,情节展开的过程中,真真切切地塑造了人物,情节线和人物线齐头并进,情节走向和人物关系的走向交织在一起,每一个点都打得合适。
而人物性格,以及人物的情感,也足够打动我。
走出电影院,有一瞬间是恍惚的。
一方面是“以为是烂片,结果收获了佳作”的巨大心理反差,另一方面,也有一种“短时间内陶冶、共鸣了高浓度的情感”,以致于接近被掏空的感觉。
情节精彩,不便剧透。
似乎唯有保持沉默。
万语千言,化作无言。
但我想,我还是得说些什么。
刚看开场戏,心就揪住了。
那是年轻的万文芳在北方慈济院门口遗弃孩子的场面。
有了孩子以后,越发看不得这样的场面。
只能怪编剧的心太狠,总是戳向人心最柔软的地方。
天真的孩子在一棵树背后蒙住双眼,他以为妈妈在和他做游戏,数到一百妈妈就会出现,可是数到一百之后,妈妈却不见了。
万文芳的眼睛躲藏在墨镜背后,看不见她的表情,只有泪水划过脸颊。
难道“唱歌”这件事真的这么重要?
此时此刻,她的答案是肯定的。
“我不喜欢那个地方,那里太脏,太乱……你给不了我想要的生活。
”到底是唱歌这件事情本身,还是附加的那个世界,那另一个世界的五光十色,衣香鬓影,或者仅仅是“天边外”的远景,吸引了她?
映后访谈时,周公子说:“万文芳在慈济院门口遗弃了她的孩子,从那以后,她的人生就没有幸福可言了。
虽然她得到了她想要做的事情,就是唱歌。
”万众瞩目的光华,一掷千金的奢华,她想要的一切,经纪公司都可以给她。
只是要她放弃自己的孩子。
如若不然,就只是籍籍无名地沉沦。
如果是你,会怎样抉择?
这里我想起易卜生的《建筑师》,那名至高无上的建筑师,他总觉得,他想要的赫赫声名,要用他最珍贵的东西——“天伦之乐”——去换。
影片的最后一场戏,是万文芳年轻时候在酒吧唱歌的场面。
那时她还在酒吧做歌手,还拖着她的孩子。
她的孩子思成趴在吧台一边,眨巴着心心眼,痴痴地看着妈妈,脸上挂满天真、满足的笑容,仿佛吃到了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一般。
和妈妈永远在一起就好了,妈妈陪在身边,这样就足够了。
不管发生什么,妈妈都会爱我的,妈妈会保护我的。
当时只道是寻常,回头再找,却寻不见了。
慈善演唱会的后台,万文芳满头珠翠,浑身罗绮,她想在演唱会上公布一个消息——她有一个私生子,这一刻的她,做好了抉择。
她有过纠结,有过挣扎,但心中的天平,已然倾向了一边。
哪怕身败名裂,一落千丈,彻底为世人唾弃、遗忘,沦落到连酒吧歌手都不如,也在所不惜。
因为从此刻起,她做好了抉择,要做一名母亲。
她已经失去了思成一次,不想再失去第二次。
失而复得,一切都那么完美,短短时间内,她给了“思成”一套北京的别墅,她什么都想给他,想补偿他,偏偏造化弄人,就在这个时候,老田把一张亲子鉴定证书放在她的面前。
(老田凭直觉就认出张小杰并非万思成,亲子鉴定只是验证而已。
那么万文芳难道认不出?
甚至不怀疑?
至亲至近之人,哪怕容貌发生再大的变化,也是不可能认错的。
然而人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相信自己想相信的。
)如果幻想是那么完美,如果幻想让人快乐,要真相干什么?
就让张小杰找到妈妈,就让万文芳再做一次母亲,你情我愿,求仁得仁,老天为什么不许?
那是全片中最触动我的一场戏,万文芳得知那个拿着天使项链信物的“思成”不是她的孩子,她迄今为止所建立的人生支柱,一下子坍塌了。
她的幻灭,她的崩溃,演员演得那样真切,令人心疼,令人心揪。
所以明明知道张小杰不是自己的儿子,万文芳为什么还要不惜一切地庇护他?
甚至不惜吞声而逝,饮恨而终?
因为她想,想做一次母亲。
她不知道那场大火已经吞噬了她最心爱的思成,她不知道思成去哪儿了。
难道就找不见了吗,我的宝贝,我的天使?
那么,就让我再爱一次。
就让我再拥有一次,我所失去的天使。
就让我再尝一尝,做母亲的滋味,好吗?
或许是心愿已了,万文芳平静地去了。
那么静谧,那么安详,或许她去天国了,和她的天使永远在一起了。
万文芳,张小杰,他们相依而葬,就像他们曾经相依为命一样。
我想这是万文芳的心愿。
不知道这两个极度渴望爱的人,下辈子会不会成为母子。
从影片时间线的开端(除了前史),一直到结束,万文芳大部分时间都以不省人事的姿态躺在病床上,但即便如此,也能看到演员入木三分的表演。
她如此安详,如同一个,永远庇佑着孩子的母亲。
先写到这里。
回头再写端木兰部分。
周公子说到一人分饰两角的感受:“就好像演了两部电影。
”所以端木兰,我得调整心情再写。
黑色曼陀罗的花语是“绝望的爱”与“不可预知的死亡”。
也许这便是整部作品的核心意象与情感内核吧。
爱,与恨,与死之间的界限,又能分得清楚吗?
“弑母”大案,人们都推测凶手的动机是恨,对于童年被遗弃的强烈恨意。
又有几个人能够想象到,是出于爱呢?
也许正如影片中所言,“粉丝的爱很疯狂”。
尽管是以一种自毁的方式,飞蛾扑火般地,吻向那致人死地的黑色曼陀罗,也还是要吻上去。
因为,这个世界太冷了。
……我好害怕,妈妈会救我。
妈妈,不要离开我,不要抛下我。
唯有死亡,才能永恒。
经友人同意,转发聊天记录。
为什么要让周迅一人分饰两角?
因为端木兰和万文芳并不是两个毫无联系的角色。
端木兰代表着“现实”,即我们所处的这个现实世界,我们每一个芸芸众生。
而万文芳代表着“艺术”,她是悲剧本身。
有一句话叫做“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万文芳的存在,就是那个“镜子”。
她是端木兰的镜子,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镜子。
从这个设定里,可以看出导演的社会责任感以及现实主义情怀。
设定她们长得很像,一方面是剧情需要,(张小杰信任她的理由),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万文芳和端木兰俩人之间的羁绊。
也就是加强了现实和故事之间的联系。
而最终的隐喻和内涵是:万文芳是昨天,端木兰是明天。
万文芳是过去,端木兰是未来。
万文芳是死亡,端木兰是“新生”。
她们之间,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联系她们的名字,一个是“芳”,一个是“兰”,也是有所呼应的。
而端木兰决定留下她的孩子,也是受到了这个故事的“陶冶”。
现实受到悲剧的陶冶和净化,如果是两个人演,这种切身的感受就没有那么强烈了。
万文芳被刺后,她躺在那里,如同一朵盛开的大百合花。
而端木兰从那朵花上,结出果来。
万文芳从哪儿倒下,端木兰就从哪儿站起来。
如同这篇评论里说的:万文芳是因,端木兰是果。
说得真好!
《保持沉默》的豆瓣影评:【生而为人,却不得不向死而生。
(本片包含大量剧透谨慎阅读)】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0434737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还真的思考了很多关于“原生家庭”的问题。
所以什么是爱呢?
父母对孩子,就一定是“爱”的吗?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这句话就一定是对的吗?
当我做母亲之后,才明白“爱”这个词有多么沉重。
有的时候父母对孩子的爱,只是一种对于宠物一般的“宠”,在不违背父母的意志,不挑战父母的权威的情况下,给予的一种居高临下的宠溺。
这种宠溺其实很廉价。
当我们把自己放在“上位”的时候,内心里是容不下一点拂逆的。
并且是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
而孩子的真实存在、真实需求,其实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父母的“我执”边界。
有的时候对孩子生气,我为自己辩解:可是我真的有那么多情绪呀,这些情绪都是真实的呀!
难道要我抹杀自己的情绪吗?
爱人就会教育我:不是抹杀自己的情绪,而是不要自私自利。
杀人犯永远觉得自己有最多的情绪,而圣人永远没有任何情绪。
所以,情绪是真实的,这没错,但这只是小人的情绪,我执的情绪。
做小人很容易,克己复礼很难。
所以当孩子的真实存在,妨碍了我们内心的某种执念,我们还能一如既往地爱他吗?
我们还能真实地“看见”他,承认他的存在吗?
会不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给他扣帽子,说他无理取闹,不懂事?
比如电影里的万文芳,当思成的存在阻碍了她的执念,她的梦想,她对名利的渴望,她有那么容易放下我执吗?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对思成的爱都是“叶公好龙”。
就好像《甄嬛传》里皇帝对纯元的爱,就好像《雷雨》里周朴园对侍萍的爱。
被神话,被塑造,但是一旦真的出现,放下“我执”又谈何容易呢?
所以电影里万文芳对孩子的爱,就是一个逐渐放下我执的过程。
在她被捅的那一刻达到顶点,那一刻她终于决定不做叶公。
我愿意为你放弃名利,事业,梦想,我愿意为你“无我”,因为我爱你,孩子。
Emmmm..和以前看的全民目击是相同题材都是有人被杀然后控辩双方对事件真相展开辩论事实如何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但是这个没有全民目击时间紧凑有那种紧张感控辩双方之前还是男女朋友加个感情线感觉就冲散了没搞懂为啥要一人分饰两角前一秒周迅还是戴了美瞳高了鼻梁被他捅在地上的他认为的妈下一秒就是大使馆派来为他辩护的正常模样的律师我一秒就看出来了你居然过了一个多小时快结束了才告诉我你觉得有点像 ???
这怕不是在逗我看着像个人偶模型一样还说得出来我第一眼就爱上她了真是没眼看 🙈也没搞懂明明是个人质了居然说一句请你给我的孩子一个看见这个世界的机会就放手了??
心这么软怎么当初毒杀养父母的时候没看见捅他妈的时候没看见??
早知道当初被捅的时候说一句请你给我一个继续看这个世界的机会不就好了??
不过结尾片花看着还是热泪盈眶是怎么回事都是普通人立意是好的就是说要多陪陪家人不管是孩子还是父母 都希望有人陪伴能别扔就别扔吧 🙂 2-17
该片讲述了律政女强人端木兰与检控官吴正为因一场案件在庭审上相遇,并为寻找真相展开了争锋相对的法庭辩论的故事[事发香港。
当红著名歌星万文芳在密闭的化妆间遇刺,在场的只有18岁、持美国护照的吉米·托马斯一人。
他被当做首要嫌疑人起诉。
来自北京的端木兰律师被聘为吉米的辩护律师,准备为他做无罪辩护。
她在法庭上与该案的检控官吴正为,展开了激烈的争辩。
而恰巧,端木兰与吴正为曾是情侣,几年前,端木兰回北京发展,两人分手。
电影通过万文芳经纪人田景程、吉米等人的视角,慢慢拼贴出案件的过程。
随后,又有知情人称,嫌疑人吉米正是万文芳曾经遗弃的私生子,这个爆料也让案件的性质变成了“弑母”大案。
真相愈加扑朔迷离。
年轻的万文芳热爱唱歌,但生活困顿。
唱片公司提出的一个签约条件是,她必须舍弃私生子。
万文芳渴望摆脱眼下糟糕的生活,渴望成功,在北方慈济院门口,她遗弃了儿子万思成。
儿子以为妈妈是在跟自己玩游戏,他躲在树后,蒙住眼睛,数到一百后睁开眼,妈妈已经不在了。
吉米其实是孤儿院里的另一个孩子张小杰,他是万思成在孤儿院里的伙伴。
只是不同于万思成曾在妈妈的关爱下成长,并且坚信不疑妈妈会来找他,张小杰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被遗弃、被践踏的环境里。
电影中有一个片段,当端木兰问吉米,他到底是叫吉米、万思成还是张小杰时,吉米回答,都不是,他从小听得最多的,是“野种”。
他跟着奶奶捡酒瓶子过活,奶奶说他这种人就不该出生,害人害己;送到孤儿院后,他又遭到其他孩子的霸凌……
张小杰被遗弃、被霸凌,他羡慕万思成拥有的母爱,因此,当张小杰发现万思成拥有母爱,他无比羡慕,他渴望分享这份爱,甚至取而代之占有。
在离开孤儿院被领养时,他偷偷拿走了万文芳留给万思成的天使项链。
被美国夫妇领养后,张小杰遭遇了养父的虐待。
13年后,张小杰涉嫌设计害死养父母,之后回国,拿着天使项链找到万文芳,想以万思成的身份得到他渴望已久的母爱。
万文芳打算在慈善演唱会上宣告她与吉米的关系。
功成名就的她不想再一次遗弃自己的孩子。
就在这时,田景程把一张亲子鉴定书放在她的面前,她与吉米有血缘关系的可能性只有0.004%,也就是说,吉米根本不是她的孩子。
万文芳的信念瞬间坍塌。
万文芳的悲痛与无措,激起了吉米的恐惧与愤怒——他把自己当成了万思成,他愤怒于母亲再一次“抛弃”自己,恐惧于他将又一次失去母爱,他举起刀捅向万文芳。
昏迷之前,万文芳请求田景程保护吉米。
真相浮出水面,吉米突然持刀挟持端木,正为大喊不要,危急关头端木说:“不要伤害我的孩子,我怀孕了”这句话却击溃了吉米,吉米放开了端木,跳楼自杀。
豆瓣评分不高,其实我还是能够理解的。
影片放到一半的时候判定凶手是老田的时候,那时候我以为放完了。
之前看过很多阿加莎的书,是不可能的人其实就是凶手,所以觉得凶手是老田也不意外。
显然这次5还不够“不可能”,谁能想到张小杰和万思成的缘分这么深。
张小杰偷拿了万思成的天使挂坠,张小杰也看到过万成芳唱歌,甚至万成芳送万思成进慈济院的时候,张小杰也看见了,所以张小杰才说出“你妈妈好漂亮”。
其实我不知道那🔥是不是张小杰放的,应该是吧。
看着他听到养父母被自己杀掉的时候那惊恐的样子,我都怀疑证据是否正确了,但事实就是事实,张小杰做事做绝,想要达到目的不次手段。
但是影片似乎讲了很清楚为什么张小杰那么做,我还是觉得很……不可思议。
他们不是好朋友们吗,不是互相帮助吗?
而且他们都是被遗弃的呀!
他不应该找自己的父母吗,为什么找到万成芳?
羡慕别人的父母?
还是说从他拿到那块天使挂坠的时候他下意识以为自己就是万思成了?
还有我想说端木兰去找张小杰,张小杰那房子是个豪宅吧!
他有钱住豪宅没钱打官司?
最后张小杰就要杀端木兰的时候,端木兰因为说了-句我怀孕了被放,其实当时我都看傻了,怎么能这么草率?
一句话救击破这个堕落天使了?
还是说孩童时期的影响真的可以这么大,就姑且这么认为吧!
就是说我不知道是我的问题,看电影没有看仔细,理解不够深还是电影的问题。
再说说拍摄手法吧!
因为之前我看过一部英剧叫《皇家律师》,所以我看到他们在法庭上针锋相对的时候我马上就想到这部剧了。
(主要是我看政法剧片子比较少)。
其实我在想是不是所有悬疑剧都要一次次模拟案发情况,复盘过去的所有,最后一次性放出物料,或许是需要这样的安排!
看《记忆大师》,看《看不见的客人》……都是这样。
可能这样更容易理解和共情吧!
嗯……其实看到一半的时候我都在想是不是借这个案子让端木兰和正为旧情复燃,重拾旧爱了。
是不是有太多调情的地方了?
大律师谈恋爱,真是必有重案啊!
最后,吴镇宇和周公子的演技都在线,就是这剧本嘛!
没有那么的……尽人意罢了。
⁽⁽◞(꒪ͦᴗ̵̍꒪ͦ=͟͟͞͞ ꒪ͦᴗ̵̍꒪ͦ)◟⁽⁽◞(꒪ͦ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ᴗ̵̍꒪ͦ)◟
没有说这部抄袭的意思,但是律师主角的设定、法庭辩论的情节、刚成年的年轻嫌疑人之类的设定和一级恐惧里面太像了吧……凶手从开头就很明显,这部剧的悬疑点并不特别惊喜,最大的反转在电影高潮到来之前就已经猜到了。
因为被抛弃而产生童年心理创伤,选择复仇,复仇是为谁,为自己还是为小伙伴?
他在刺杀的时候听到的声音说明他已经把自己分成了两个人了,是因为吸入了花粉?
毕竟前面已经说明了他的精神状态没有问题。
电影两条线,一条主线破案,一条律师感情线,两条线终于有了实质性的交汇,我认为是在结局女主角说她怀孕了,然后张小杰就放过了她。
在这里,两人身份发生转变,张小杰又重新成了一个孩子,端木兰成了一个母亲,这里大概是解释周迅一人分饰两角的原因,张小杰重新成为张小杰,他放过的是万文芳和她的孩子万思成。
虽然但是,这部几年前拍的电影单从造型上和现在对比明显。
最重要的是!
在香港法庭说普通话真的很奇怪!
还有,让周迅分饰两角的还是怪怪的,感觉没有必要…
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拥有着“物理”上的母亲,可我们每个人“精神”上的母亲是否存在或缺失?母亲对一个人的影响至关重要
关爱儿童,人人有责。我妈应该很爱看这种其实没啥破事儿但就叨逼叨个没完的狗血家庭情节剧。
可惜了一众好演员。故事的钩子观众看到一半大概就能感觉出八九不离十,这是最大的失败;周迅一人分饰两角完全没有必要,于故事无益;请个在大陆执业的律师去香港打官司也是莫名其妙,还有一干似乎都经不起推敲的细节……
太俗套了,反转有些刻意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恩赐的天使,既然选择让ta降生在这个世界上,就一定要好好去爱。那些不幸没有被善待的孩子,真的太可怜了……周迅,很久没看到她的片子了,还是很喜欢,她和吴镇宇之间的对手戏挺不错!
做了这行以后无法再直视国内拍出来的任何律政片 到周迅这部已经是出戏到没眼看的程度 可以说是槽多无口 就说一点吧 就算是在中国也是一案归一案 法官的一锤子落下以后就算你真的是serial killer也no one would ever give a shit 更别说是英美法系下 什么检察官这么闲的慌非要知道真相 更何况拿钱办事的律师 不会拍能不拍吗 答案是不能 所以周迅x吴镇宇x祖峰又有什么用 这部戏不叫舞台剧质感 最多叫小品质感。
看完极尬的感情戏后,我只好保持沉默。
说吉米是多重人格吧也不完全是就是太渴望亲情母爱所以极力想把自己当万思成别说这两个小孩还真有缘酒吧 福利社门口都碰见过
我就想知道孩他爸是谁
7分的故事加上周迅给满分,粤语和普通话的自如切换,加上边缘的题材,为了向审查低头肯定抹去了很多情节,上映着实不易。
……
“青春光线”的牌子一出,就晓得这是偶像剧,但我是来看悬疑的,悬疑得都毫无感染力,动不动自爆,看了《控方证人》就没办法认可周公子的卖力表演。三星都给她和吴镇宇旧情人互动终成眷属的TVB套路。港人克服严寒北上、周公子父亲之死这些画外音值得琢磨
故事简单,演员不错
豆瓣的水准提高了,我觉得拍的还可以,故事完整性话可以,逻辑大体也能说过去,有打动人心的地方。一看评分这么低。
剧本太弱了,四星给周迅的表演
控辨双方律师在案件审理期间不能随便见面,这不是常识吗!?
其实挺好看的。。。
周迅真不老女神啊,颜值演技支撑起了整部片子!
为周迅感到心痛,中年女演员的出路已经这样狭窄了吗,竟然栽到这种烂片手上。
不是所有的遗憾都有机会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