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部拍摄水平和剧情等级完全不相符的电影,不知道是被删减了还是导演没有表现出那些令人震撼的细节,总之整部电影像流水账一样没有高潮没有细节。
先说打酱油的警察。
这么大的一起连环绑架案,这么轻易的被一个有轻度精神创伤的端碟子女生就查个水落石出了,而且还是在被警察追踪的情况下。
然后说是追踪女主角,女主角和N多人联系过,借车买东西等等,几次靠双脚逃脱了那两个脑积水警察的追捕,我觉得影片中的城市简直就是犯罪者的天堂阿!
然后说说所谓的变态狂boss。
作为一个最终boss实在让我吓一跳,做了那么多铺垫引诱女主角上钩,然后自己被两枪解决了,整个最终决斗过程不超过50秒,这是犯罪吗,这是在自杀阿!
而且他的兴趣是绑架女孩,打一顿然后拍照,没了。
坑爹的boss,你对的起胶卷吗…好了,吐槽完毕,其实整部电影基本冲着金发碧眼好身材的阿曼达去的,光说拍摄手法和表现的话还可以看看,不算烂片,但是比烂片的等级也高不了多少,没有选择的时候可以看看。
我就喜欢 这种长相和身材娇好,而又独自生活,读书,作家务并且拒人与千里之外的女孩,因为她会遇到什么样的男人,什么样的男人又会喜欢并能搞定她一直是能激发我想象的地方!
画面清冷,房子很大,有个怪里怪气,就是《美国丽人》中那个小男生一样的怪警察。
整个世界都不太正常,正常的只有姐姐和她男朋友的秀恩爱,以及洗衣服!
好久没有看过这样引人入胜的剧情片了。
故事讲得不错,导演很会讲故事哦没有血腥,没有太多的暴力,有的只是对现实社会的讽刺.嘿嘿.唯一遗憾的是,大BOSS,击溃得太容易了.虽然前面有了铺垫,但是最后打BOSS的时候,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意犹未尽的感觉呢不错的 片子哦。
推荐
说实话, 看了悲惨世界以后才想着看一下Amanda的电影。
编剧明显是个anti-police的人,看看那些警察在里面窝囊的表现就知道了。
剧情些许啰嗦,安排的不是很恰当,比如那个新来的警察的角色作用完全没体现。
编剧为了表现Jill的独立和英雄主义,过于弱化罪犯的能力和智商,显得剧情很不真实。
剧情中很多东西最终都没有得到解释,比如罪犯如何不懂痕迹进入到房间里的,还有那些洞里的女孩们是怎样命丧黄泉的,稍微提到,但是没有给一点点clue给观众去思考。
但是里面情调的姐妹情谊却是相当warm和touched的,除此之外,表现出来警察们的漠不关心,也是体现出了现代社会的一个问题,值得人们去思考的。
学习勇敢——电影《Gone》观后感刚刚看了电影《Gone》(中译为《踪迹难寻》),感觉是最近看的最好的电影。
电影的故事并不复杂:主人公(女性)曾经被人绑架囚禁(是不是有些耳熟呢?
),后来又逃出了囚禁她的地洞(那里是凶手囚禁、残杀并埋葬多名受害者的地方)。
她向当地警局报案,警察展开了搜索,却并无收获。
加之主人公几年前因为双亲在一月内相继辞世精神崩溃,住进了精神病院(是她的姐姐将她从医院接出来的),后来与姐姐一起住。
一天,主人公发现姐姐失踪,坚信是曾经绑架她的人绑架了姐姐。
她到警局报案,但是警察并不相信她。
于是,她自己调查这个案件,百转千回终于让案件水落石出。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部电影,如果你喜欢阿曼达•塞弗里德(Amanda•Seyfried)这位有着《美少女战士》般大眼睛的演员,更不要错过这部电影。
故事说完了,说说我为什么称赞这部电影。
先说一个前提,我本人不是女权主义者——我的意思不是说自己是一个男权主义者,而是“女权主义”做为西语背景下的舶来品,与后现代主义、环保主义等新近的思潮和行为同属一个时代谱系;换句话说,离开了西方民主制度的大环境,这些后学和主义就无从说起,至少挪移到汉语语境中,就会形成南橘北枳的诡异现象。
——试举一例:美国高校中的主流思潮是左派的,左派学者批评美国政府不遗余力(比如乔姆斯基这位著名左派学者);而中国的“新左派”学习西方左派的批判语法,在西方学术界受到礼遇,而在国内却继续批判西方的普世价值,向体制献媚。
“新左派”照搬西方的左派话语,对于中国目前经历的社会转型于事无补,甚至是帮倒忙,至于“新左派”诸公的本意,我就不想关心了。
——换句话说,目前中国还不到奢谈“女权主义”的时候,至少让我们拥有基本人权之后再说什么“女权”,而在此之前,我们还是努力争取“人权”吧!
但是,西方的“女权主义”也有大约四十年的历史,至少取得了“政治正确”的话语地位(多扯一句,西方的“政治正确”是民主制度疲软的表现。
美国在二战、冷战的时候,什么时候在意“政治正确”了?
邪恶要践踏自由家园的时候,没有什么“政治正确”可言,必须做的就是用尽一切力量消灭极权帝国。
到了“历史终结”后,政客们变得八面玲珑,用“政治正确”做为左右逢源的遁辞,殊不知,历史还没有终结!
只要任何一种专制制度存在,世界就不可能实现永久和平!
希望西方有远见的政治领袖可以尽早明白这一点,世界范围内的民主,还有许多要做的工作),因此,一些著名的女性电影都多少有着女权主义的倾向和表达(比如《末路狂花》),我觉得这部电影也有着“女权主义”些许痕迹。
当然,即使如此,也不妨碍我对这部电影的解读。
主人公是一名弱势群体的代表或符号:女性、蓝领、精神病人、丧失双亲、遭遇绑架……很明显,影片这样设定主人公的形象,意在让观众承认或意识到,主人公的弱势地位。
在看惯了银幕上的超级英雄或人间英雄后,很少见到如这部电影里主人公一般的弱势形象。
一方面,这样的设定容易让观众产生关注和同情的心理投入;而另一方面,也为故事的展开增加了戏剧张力。
在主人公调查案件的过程中,面临的真正威胁或者说困难并不是凶手——凶手出镜的总时间没有几分钟,而且几乎都是模糊的,我禁不住想:电影是否有意淡化凶手的形象?
如果确实如此,那么我的直觉就是准确的。
电影也认为主人公置身的险恶环境,并不是由罪犯——一种社会的非常态因素——造成的,而是由警察、精神病医生这样的权威所组成的一个常态化的社会结构。
也就是说,相较凶手对主人公的罪行,权威机构(警察局、精神病院)对她的不信任和伤害是隐秘且持久的。
主人公即使可以摆脱凶手,却不可能摆脱权威机构对她的“规训和惩罚”。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让人想起福柯。
福柯对现代社会的权力进行了知识考古和谱系学的研究,他认为权力不完全是消极的,实际上,权力在对现代社会意义上的“人”的塑造中贡献着主要力量,权力使“人”成为主体,这在十六七世纪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即使不说像警察局这样的明显的权力机构,精神病院也是一个权威机构——福柯的《诊疗室的诞生》、《疯癫史》等作品,正是通过精神病人的知识考古,来查找权力对人的塑造过程。
福柯对权力的不停追究,正是源于他对自由的热爱,这种热爱已经超出了制度的框架,而回归人性本身。
福柯是一位思想家中的思想家,他的人生比他的思想更精彩。
在他看来,权力是无所不在的,或明显或隐蔽,人们在权力中生存,与权力形成一种互动。
于是,主人公调查的绑架案,也就成为了她与这种种压制人的力量周旋的过程。
主人公参加散打训练,并且随身带枪(这说明面对生活要随时做好准备)。
在主人公与陌生人接触:无论是调查案件,还是躲避警方的围捕。
她几乎都采用了说谎的办法,在电影中她说了各种谎言。
必须指出的是,在西方的公民社会中,诚实,已经成为了一种基本的公民生活规范,但是,在这部电影中,主人公却颠覆了这一公共生活的常态。
这也是引我思考的一点:在弱势的情况下,使用什么样的手段才与反抗的目的一致?
假如我们承认,手段和目的一样重要,而在一种制度向某一群体或阶层倾斜的环境中,在一种常规手段不能达到诉求的情况下,什么是行动的底线?
比如,在电影中主人公的说谎,是可以被原谅的(至少我可以原谅她)。
但是,在现实中,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问题。
比如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以及金领导的“民权运动”,这二者都是在当时政策向某一阶层倾斜的情况下发生的,非常态的人权行动。
两者都取得了成功。
而需要指出的是,两者的成功恰恰是因为在一种民主的制度框架之下。
而在非民主制度下的人权诉求,往往采用暴力方式,而暴力已经突破了和平的底线;重要的是,暴力,几乎是专制制度下,人们惟一可以选择的方式。
而在制度转型的过程中,为人们提供了暴力之外的选择,虽然,每年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数量在增长,但是,还是可以看到在暴力之外的理性选择(成功的有“广州px”、“大连px”等)。
是否要用暴力的方式完成制度转型?
这是手段和目的之间的权衡和选择。
如果我可以说出自己的愿望,当然希望采用和平的手段完成制度转型,民主制度需要用一种民主的手段来实现;而重要的是,和平转型需要权力改变思维和手段,否则,只能是暴力的重演。
而具体到个人,在一个无法相信、不可依靠任何机构的环境中,个体如何实现正义的伸张?
在电影中,主人公的手段的确溢出了一般公共生活的底线。
在我看来,影片已经不停留在制度的讨论上,可以说,影片更倾向于哲学和社会学探讨,关注于个体在与社会权力的较力中的弱势处境和精神状态。
有趣的是,虽然主人公在电影中一直在说谎,但是,她周围的人也在说谎,只是不以个体的身份,而是以权威的名义。
电影中主人公的精神病医生配合警察诱捕主人公,向主人公说谎,但是却被主人公识破。
让我想到:说谎,仅限于一种个人行为吗?
为什么权威用权力话语说的“谎言”就不是谎言呢?
从来以“宣传”为面目的谎言,由谁来承担道德成本呢?
我想,权威的“谎言”,无论是权力的意识形态,或是以泛权力(经济的、科学的、文化的等等类型话语)为前提而说的谎言,最后伤害的是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础。
看我们的历史,帝制专制的时代的谎言,极权时代的谎言,还有现在的谎言,让人不住怀疑我们的道德存量是否已经接近赤字?
影片中还有一点引起我的思考。
警局里一名新调来的警察相信主人公的话,而且,他也希望可以帮助主人公。
但是,主人公却不相信这名“好警察”。
在我看来,弱势群体对权威的不信任,很有可能在权威中某些开明力量有意与弱势群体谈话时,由于弱势一方的不信任心理,而让对话错失机会。
必须承认,在历史上,扭转社会走向的机会稍纵即逝,在权力主体不愿做出改变的情况下,权力内部开明力量的动作就非常有限,假如开明力量创造了一个微小的机会,却不能被弱势一方理解并把握,那么,接下来就是权力主体对两派力量的双重打击!
听起来有些似曾相识是吗?
可惜,从某种角度而言,这种微弱的机会似乎也不太可能出现了。
最后,我想谈谈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
这也是影片结尾留给我的思考。
实质正义比程序正义古老得多,可以视作人类对自身族群实施的正义规则,这一点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初期状态,在法律还没有诞生之前。
相信对于那些侵犯族群或同族利益的人,族群按照罪责的程度对其进行惩罚。
古语常见“人人得而诛之”这样的用语,抛开具体语境,显然,这体现了实质正义的精神,未经法律机构审判,没有公诉人和双方律师,一个人就可以身兼检察官、法官、律师和行刑人等多重角色。
至于红色电影中革命战士对反面角色的终审判决“我代表人民枪毙了你”云云,则是另外一回事,不在讨论之列。
程序正义与制度的进化和完善密切相关,在这一点上,西方走得比我们远。
帝制时代虽然有细密的法律,但是,这种法律体现了前宪政时代的意识形态特征,在某种意义上,民间文艺中对那些行侠仗义的“不逞”之徒的赞扬,正是人们对实质正义的认同和向往。
吊诡的是,几年前杨佳案件中,民间对杨佳的意见支持,似乎衔接了古代实质正义的谱系,不过这又是另外的讨论了。
程序正义的建立首先是法治社会的全面实现,换句话说,使人们放弃执行实质正义的前提是,法治比自我执行正义成本更低,而且更有保障。
这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化的标志之一。
但必须指出的是,程序正义是制度产物,而实质正义则是自然法的体现。
在程序正义不发挥作用的时候,实质正义就会被不公激活,行使其古老的人间职能。
进一步思考,程序正义是否是实质正义的最佳体现?
只能说,在目前的人类经验中,程序正义是最不坏的选择。
也许只有上帝才有完美的正义解决方案——当然,是在天堂里,在尘世还是先用人间制度来凑合着吧。
电影中,主人公最后采用了实质正义的方式,即使电影是虚构,但是,这依然申明这样一个意指,即使在法治社会中,即使程序正义被普遍认可和接受,只要有一个人遭受不公正的待遇,那么,这个人就天然具有了行使实质正义的权利。
罪恶在火光中结束,火光映在主人公的脸上,人间正义得到伸张。
电影看完,我却思绪起伏,在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中,个体都未能被制度所保护,甚至成为制度结构的受害者,而寻求实质正义的救济。
那么,在一个法治不健全,甚至连法制都未全面实现的环境中,人们如何能免于权力的弹压而保有自我的尊严?
也许,我们可以从主人公身上学习一项我们极其缺乏的品质——勇敢!
我愿意再次引用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公墓上的演讲》,他说:“有自由才会有尊严,而要勇敢才会有自由!
”让我们学习勇敢,并运用勇敢,为了自由!
为了尊严!
写于2012年6月6日至9日 午后
掐指一算,竖锯老爷子已经走了有六年多了,而医生也成功的继承了老爷子的精神财产,到不知何处继续发展壮大电锯神教。
本片的反面角色大概就是电锯神教的门徒之一,但是他对老爷子技术的拙劣模仿,让本片从惊悚片,一下子堕落到他个人的悲剧。
电锯2最后保险箱打开时给我的震撼完全不亚于第一部老爷子从地上爬起来的那一瞬间,各种惊呼不可战胜,然后感慨智商不够用。
本片反面采用的手法基本就是二代中的声东击西欲擒故纵,但其悲剧的根源就在于他轻视了狂怒状态下女主的战斗力,被三枪打成镇关西,然后悲剧的给妹子们陪葬了。
喂喂喂!
你要真是战五渣你是怎么成功绑架那么多妹子的?
再说女主来到坑边之后的偷袭也不够彻底,没有让女主直接残废或昏迷使其丧失战斗力,结果等别人反击时就被打成狗,这简直把神教的脸都丢尽了啊!
竖锯老爷子的在天之灵要是看到这一幕大概会直接气得复活。
整部电影基本上就是看女主各种躲警察然后各种调查,有些镜头确实让人有些紧张,但整部电影看下来中间这段还是很闷的,至少没有明显的亮点(那个基佬就忘了他吧)结尾对于没看过电锯的人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新鲜感的,但是对于我等曾痴迷于电锯中各种情节的人来说倒像是蹩脚的模仿。
但最让我在意的还是那个想棒女主的警察。
当反派最后露脸时我一瞬间就觉得他就是那个警察,这样想也不奇怪,一个警察才上任三天就对一个疯子有那么大兴趣还无缘无故的想要帮他,这些都是典型的美剧伏笔。
可是当女主回到家时,那个警察又出现了,这时我就震惊了。
如果不是我眼拙,那剧组的预算得多低啊,连主角都要跑龙套,哥们你是沙僧么?
话说回来,既然他不是反派,那导演你给一个对推动情节发展基本无用的人那么多镜头干什么?
骗观众么?
难道说,这一切的发生都是因为电锯的编剧欠了该导演的钱,所以导演拍了这部电影来作践竖锯老爷子?
罢了罢了,死去的人就让他们安息吧,还容我去竖锯老爷子坟上烧一炷香。
片子就像是为阿曼达•塞弗里德个人制作的宣传推广片,被绑架过一次就整日神叨叨的。
其实片中有很多无聊的地方。
根本不知道那个声称想帮吉尔的警察到底想干嘛,到最后也不知道他到底是坏人还是好人或者说真心想帮助女主,反正我觉得不像后者。
结局凶手也太没用了吧,整部电影明显的头重脚轻,前半部分一直到接近片尾的时候凶手的地位已经被铺垫得很高了,而且相当神秘,至少应该是个职业、成熟的杀手,结局就被受过几天拳击还是什么的训练的女的打败了,还被汽油烧死了,片子的结局太扫兴了,落脚点太低。
看到结尾时,女主明明已经私下解决了与凶手的恩怨而且看样子并不想让警方知道发生的这一切,可为什么还要把受害女纸的照片和地图寄给警方。
同时,整部片子并没有给人以很强烈的真实感,女主顶着一头金发在城里逃跑,还长着那么密集突出的五官,稍微有点常识的人也知道逃跑应该低调一点吧;结局在森林公园放那么大把火真的会不被发现?
这种事情不可能一了了之。
片中警察的酱油打得真是不忍直视。
就连明明是一个看点的阿曼达•塞弗里德在片中也显得很脑残。
还有一点,片中的大部分色调都跟暮色系列相仿,低沉阴暗中营造出的紧张感,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
这是部评分被低估的电影。
有网友认为结尾很草率了。
在此说说自己的想法。
第一,这不是一部大片爽片。
想让结尾处有一个女主和坏人的终极对决太容易了,但这不是这部影片的目的,也不是这部影片的主题。
不是所有的电影为了所谓观众的爽感,为了追求戏剧性而刻意拖长最后的对决。
第二,电影其实塑造了一个真实的反派。
这个反派,是个变态,专挑女生睡觉的时候下手,但是这就意味着反派一定就很睿智,很牛逼了么?
这部电影中的反派,对女主的逃脱耿耿于怀,于是自作聪明想要抓到女主。
但是女主自从逃脱后,就一直时刻准备着他的再犯,拼命练习格斗,还准备着枪,时刻警醒。
这样的一个女主,遇到只是会下阴招的反派,正面对抗时,难道还要拖个十几分钟才能惨胜么?
第三,这也是电影的一个主题。
就是通过结尾和反派打斗的迅速胜利,以及杀掉反派的果决,电影主创把对女性独立意识觉醒的一面体现得淋漓尽致。
为什么女主不通知警察来逮捕他?
因为女主更愿意相信自己,相信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和目标。
女性可以谁也不依靠!
这就是这部电影结局的高明之处。
总而言之,在一个商业大片,为了所谓爽感打来打去的时代,这部电影能时刻恪守自己的女性独立意识觉醒主题,难能可贵。
冲着这个,给五分一点儿也不过分。
今天是冲着AMANDA和KATE MOENNIG看的这片,公车上。
很可惜KATE严格的打了回酱油5555但是AMANDA演的真的是很好!
JILL真是我偶像啊!!
聪明,机敏,强健,勇敢!!
好有行事能力!!!
这部片子根本不是罪案,悬疑片那么简单,这是部鼓励女性积极向上,锻炼自己独立思考能力和行动力的电影嘛!!
如同导演所说,是部女权主义色彩作品。
我看了以后热血沸腾的,打算最近多锻炼身体呢很鼓舞人呢 ,看了好过瘾
还是比较喜欢电影里的森林画面,纯绿色的画面,让人震撼,但是整部电影情节却是有些絮叨,说不出整个电影情节让人说不出来是什么意思。
不过,电影里的姐妹情深还是让人觉得甚感欣慰。
不过整个故事情节却让人都不敢恭维,大片有震撼,可是却没有什么温情和跌宕起伏的情节。
不过女主角的飙车技术让人震撼,可是总没有速度与激情的震撼来的真实和刺激。
和机餐一样难吃。
比至青春好看吧,豆瓣评分怎么了?
Jill Parrish: I'll sleep when he's dead.
果然是真的啊 高潮完全在后半小时 可是内个要帮她的警察到底是弄啥的
Amanda好美啊
阿曼达
什么乱七八糟的真恶心这片子
明明是德国电影,怎么介绍确实美国?欧洲电影太闷!
2012
这剧情。。变态也死的太无厘头哦
大烂片啊!KM依然是那样的德行,属于可有可无的鸡肋角色
最后歹徒那么容易就给搞死了太弱了,估计只是象征着恐惧来源吧,克服了恐惧感要打败也就容易了,只能这么想了。
大反派弱爆了。阿曼达的片子就是阿曼达一个人的戏
敢再烂一点吗?
电影里蛮多熟面孔的,可惜真的提不起兴趣,悬疑效果也不够,结局还有点狗血。
虎头蛇尾
从头到尾都是阿曼达一个人的独角戏!其他人连配角都算不上,充其量是路人甲乙丙!上升期的小花旦~
我是阿玛达赛佛里德的粉丝
有点没懂
无法想象自己能容忍烂片了,竟然津津有味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