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说,观影感受并不好,像一瓶苦酒,口感又涩,味道还一直停留在舌间不肯消去。
首先影片的大部分时间展现的是两个人各自的生活,这就让人看着非常揪心,心里纠结为啥两人不能好好见面谈谈呢。
Matthias的生活是循规蹈矩的,有事业需要在职场安分守己,有女友有对方家长需要考虑终身大事不能做出格的事,所以就一直束缚着自己,把对Maxime的情感当做“友情”,无视那些即将翻腾起的内心波浪,但随着Maxime的离别宣言,以及被恶搞的那个吻之后,就再也收不住对Maxime的思念,即使再怎么装作不在意,也常常在人前想到失神,甚至克制着自己不想和Maxime,怕一不小心就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所以就越在意,就连女友普通地让他去送别Maxime,他也要硬扯到那个吻,就这样多次在死党和女友面前失态。
于是就越看越糟心。
而Maxime这边就是一直在收拾母亲的烂摊子,像是倒了八辈子的霉一样摊上一个这么不省心的母亲,被家暴还只能忍气吞声,母亲偶尔露出的温馨只是为了讨钱。
家庭对于Maxime已经没有温暖可言。
而且影片笔墨太过着重于母子矛盾了,让人感觉完全看不出Maxime对Matthias的情感,也看不出对青梅竹马的挂念。
【一度怀疑只是Matthias只是单相思,但二看还是看出点蛛丝马迹,只是太浅了。
】总之,除了一开头【甚至画面被切】的吻,就看不到发糖的部分,把两个人的生活拆开,看着真的很煎熬。
【吻】影片一共提到了三次。
第一次是在影片开始很久以前的,始于一次大学毕业聚会,当时二人喝多了,就糊里糊涂亲热上了,看似没有过多着墨,其实早就在二人间和死党间埋下了种子。
第二次就是影片开头被众人恶搞的那次。
Maxime倒没有什么,倒是Matthias开始慌张起来,他记得上次接吻的感觉,明显翻腾出了其他不同于友情的感觉,所以他顾忌,找理由拒绝,抗拒在死党面前接吻,而后这个“犯罪证据”作为短片保留到了女友的家庭聚会,他顾忌众人对他的看法,像是害怕出柜后的种种后果,但其实周围的人对这个吻并没有什么看法,他却再也无法舍弃对Maxime的感情了。
第三次发生在告别聚会,经过两个星期的发酵,Matthias再也无法克制对Maxime的爱了,雨中,他们在杂物室中热情,然而进行到一半,Matthias胆怯了,他逃离了那个人,又回到自己循规蹈矩的生活中。
【所以看着才那么气人啊】【结尾】我对这个结局并不满意。
它属于不明确的结局。
它是去是留?
它既可以是两个人一起走也可以只是送别。
所以它收不住对于看了两个小时的我的纠结的心。
Maxime为什么要离开?
倒不如说母子矛盾是主因,其实看到最后还是有点感动的,因为Matt一直把Maxime的推荐信扣留着。
【感觉有点虎头蛇尾,就当是发发牢骚吧。
】
不谈铺天盖地对多兰的质疑,抛去多兰,单独看这部电影,我认为,这是一部质量中上乘的电影,三星半四星左右。
当然,给五星的原因肯定还是多兰加成就谈谈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吧,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朋友妹妹的一个电影要求,让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接了吻,但之后这个吻所带给两个人的感觉,却不仅仅是一个吻那么简单。
拍“吻戏”的场景,这里的构图也很有意思一个吻之后,两个人丝毫都对对方有了超出朋友的感情,马克西姆一次次的在马蒂亚斯面前紧张,不知所措,而这一切也跟着时间的流逝越来越明显。
厨房的亲吻
多兰好受!
马克西姆扣下给马蒂亚斯的介绍信,希望能留住他。
马蒂亚斯发现小时候的画。
两个人之间的感情早已深到本人都没有察觉到底有多深的程度。
我爱兰兰脱离电影来讲一些。
你看清你自己了吗?
像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过了好久才发现对对方的爱,才真正的看清了自己的感情,你呢?
你花了多久呢?
你看清了吗?
我们总是在隐藏着一些东西,对某人的感情也好,一次谎言也好,说大了甚至性取向也好。
其实,没有什么是需要隐藏的,人生在世,也就短短几十年时间,为什么不能面对真实的自己呢?
谎言带来的只是一时的宁静,真实才能帮你度过一生。
面对真实的自己吧,看清真正的你,做自己就是最棒的。
《M&M》的宣传期特别的长,大概是因为疫情原因很多线下的宣传都搬到了线上的缘故,我做了一些自己看过的和发电的文字/视频整理,方便感兴趣的朋友集中了解(整理了半天结果看预览超链接的时候整个文章清空了真的好无语……)1.文字访谈深度专访 | 三十而立的昔日戛纳神童这个应该是2019年戛纳时候发的比较早的一篇,由陀螺电影发布,更多的应该是关于多兰自己的一些内容,《M&M》聊得不算很多。
原文发布是 LaPresse 。
Xavier Dolan Has Gone to Cannes for 10 Years. It Hasn’t Gotten Easier.New York times的访谈,国内有翻译:中文点我 聊得不算很细,但是关于性向还有影片中人物关系之类的聊得蛮多,还有直男邀睡的八卦(我其实对这个好感兴趣啊)20190530COLLIDER访谈渣翻这个是我自己的发电稿……我比较建议大家直接看原文(。
)地址在最下面。
主要讲了一下关于Maxime的胎记的设定原因,还有拍摄时演员和角色的表现。
2019冬季,Xavier Dolan&Apartmento杂志访谈 翻译有1个地方,关于过度曝光,原话是“I would scream at overexposed light”,联系上下文应该是他蛮讨厌过度曝光的意思,不是喜欢…… 这个稿子就是特别地长……聊得也特别地杂,所有的影片基本都聊了一些些(主要还是《M&M》和《多诺万》),我的建议是看原文但是杂志方并没有把原文的电子版分享出来,如果可以的话大家可以试一下在TB搜索购买……20200825 《I-D》interview Xavier Dolan: "I make films with my heart... so I've been a brat"这篇讲了一些关于配乐和服装,但讲的也不算特别多,另外还提到了一些关于流媒焦虑的事(然后昨天华纳就全把片子放在线上了,流媒焦虑是有道理的!
)暂时能想到的就是这些,肯定不止这些,但是一些公众号的文章没有标明外媒出处,所以没有放上来。
2.两个英语视频访谈整理【熟肉翻译】泽维尔·多兰:关于电影,配乐,演员,以及阅读评论这个是今年四月份时候在家隔离期间的多兰和立陶宛的一个电影节做的线上访谈:„Kino Pavasaris Išskirtinis Pokalbis Su Filmo„ ,整个视频的长度大概有45分钟左右,聊了很多问题,是我觉得非常有意义的一个访谈,我觉得多兰是个很适合做访谈的导演,因为只要问他问题,基本上他都希望能给你最详尽的答复(就是视频源不太好,很多单词听得太模糊了)【熟肉访谈】MUBI&泽维尔·多兰: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喜爱的导演与戛纳今年下半年的时候MUBI上可以看《M&M》了,这个是MUBI给多兰做得一个很短的访谈,比较意外的是多兰是在MUBI上第一次看到阿彼察邦的电影。
整理下来其实还蛮意外的因为我觉得看了蛮多,但整体看下来其实并不多(还有一些访谈是在宣传期间内进行的,但是和影片本身并没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没有放上来,如果有遗漏的话请在评论区补充一下,谢谢哦)……比较遗憾的是很多在法国和戛纳期间宣传的法语视频没有人做字幕我也看不懂……以下是一点点私人小感想:一开始我觉得做这种访谈整理是多余的,因为只要你想找一定可以找到,但是我又觉得,如果能更方便为什么不更方便一点呢(也因为我今天有时间)。
还有就是我经常觉得多兰是个太容易让人熟悉的导演,大部分看过他电影的人都可以说,他是恋母的,是执着于同性情感的,以至于很容易去忽视他自己想法的改变……所以我觉得,与其看很多公众号写多兰的家庭,成名经历,猜测他的性格和想法,惋惜他是否江郎才尽,那不如看他自己说什么吧。
看死君:在奉俊昊赢得金棕榈大奖的掌声中,第72届戛纳电影节终于告一段落;但对于国内的影迷们而言,等待电影的日子才刚刚开始。
趁着热度不减,我们这几天依然会持续跟大家分享今年戛纳的热门片。
今天还是想聊聊备受争议的泽维尔·多兰。
这场争议始于《只是世界尽头》,然后是《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再到这部《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曾经被认定为“天才导演”的多兰,似乎深深陷入了“坏口碑”的魔咒。
他该如何走出这场困局呢?
他的电影之路究竟还能走多远?
作者| 蓝詹这几年一直保持出片效率的泽维尔·多兰,时隔三年回归戛纳主竞赛,依然带来一部同性题材的《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这部电影与我的预期不尽然相同,看完后的感受可以说非常复杂。
依然能够看到的,是多兰远超于同龄人的才华,以及他电影里透出的独属于青春的头脑发热。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多兰向大师之路进发的坚持不懈,与因为年少成名备受瞩目、而不得不努力保持成绩的压力。
这两股劲拧在一起,最终使得多兰在他不擅长的方面用力过度且没有达标,而原本可以做得很好的地方也没能保持水准。
总而言之,多兰太努力了。
他太想证明自己是会拍电影的,是有大师潜力的,是懂艺术电影的技术的。
所以他求繁去简,把这部电影拍成了一个连故事都没讲到位的四不像。
电影《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是一部简单的爱情片,讲述两位男主人公因为拍电影短片演吻戏,从而坠入爱河的故事。
有趣的是,这个吻并没有引发一个连贯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爱情线路。
多兰转身去讲了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各自的人生。
Gabriel D'Almeida Freitas饰演的马蒂亚斯是一位刚刚找到工作、事业正待起步的青年。
多兰饰演的马克西姆则和一起母亲生活,为支撑家庭付出许多,但却得不到母亲的尊重与爱。
某种程度上,《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是对《我杀了我妈妈》的重复,即那种夹带暴力的、大吵大闹的亲子关系。
影片中,马克西姆与母亲从未有过一次和平落幕的谈话。
这样的剧情设定,与《我杀了我妈妈》如出一辙。
《我杀了我妈妈》只不过《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里的亲子矛盾并不关键,甚至对剧情毫无助推作用。
如果把这个矛盾拿掉,随意换一个别的,依然能够使马蒂亚斯这个角色展现出脆弱又渴爱的一面。
多兰演得很好,具有少年感的细微表情,和朋友们嬉笑吵闹时的朝气蓬勃,与母亲吵架时的歇斯底里,以及事后独自舔伤口时的脆弱迷离,都被他诠释得非常精准。
有鉴于今年戛纳的片子很少有非常突出的男主戏,多兰其实也是强有力的影帝竞争者。
当然,班德拉斯自然是呼声最高的。
遗憾的是,多兰显然不会写别的矛盾,所以由他自己出演的角色,他只能演最擅长的有mother problem的孩子。
换言之,马克西姆这个角色的内核,并不是恋爱中的青年,至少和“妈妈的孩子”这个身份有同等的重要性。
没有mother problem的马蒂亚斯就单薄多了。
这个角色比较模版化,是个事业刚刚起步的青年,总是和不同的人吃饭聊天,总是走心或不走心地和工作中认识的人交谈着。
影片中有个角色与马蒂亚斯从见面吃饭到谈及婚姻,直到最后一次出现时马蒂亚斯才问出他的名字来。
可惜,演员的表演上,或许是因为角色比较扁平,所以发挥空间很小的缘故,我甚至在看电影过后不太记得他的长相。
与描述马克西姆一样,多兰同样想要制造马蒂亚斯的漂泊不定、不安全感,好让他们的相爱更多一点除那一吻带来的情欲以外的东西。
但这个人物的背景制造得很粗糙,有一种连篇累牍的废话感。
这并不是很高级的表达。
整部电影不太高级的还有制作。
多兰做出了一个丢西瓜捡芝麻的选择,即像艺术大师那样拍艺术电影,注重摄影、剪辑这样的硬技术,试图加强制作。
可是要知道,技术服务于电影文本,连故事都讲不好,技术做得再好也只是空有皮囊。
电影的缺点很明显,不恰当的剪辑与摄影出现数次,情绪上不来就一股脑放音乐,以舒伯特为代表的古典音乐轮番上阵,生怕让人觉得自己肚子里没有墨水。
多兰是不是有才华的?
他当然很有才华,甚至可以说是天才导演了,曾经拍出过《我杀了我妈妈》和《双面劳伦斯》就足够证明这一点。
他也不是不可能成为像肯·洛奇、阿莫多瓦那样的大师级导演,我们都知道他未来可期。
《双面劳伦斯》他的问题在于太急功近利,生怕这个“少年天才”的名头因为年龄渐长而黯然失色,他便会被慢慢遗忘,便会成为大家眼中的那个“曾经红过的人”。
其实多兰没必要这么缺乏安全感。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并非没有闪光点,比如靠近尾声的吻以及结尾的哭戏,都拍得非常感人。
可见,如果他能简简单单地讲一个因为一个吻而开始的爱情故事,本身就够美好了。
这部电影最理想的情况是,多兰像《我杀了我妈妈》时期那样讲述自己,大胆剖析,坦诚相待。
观众不需要花太大力气,只要专心看电影就能感受他的爱,他的痛,他的青春与脆弱,并明白为什么那些都很美好。
《我杀了我妈妈》童年不再没关系,多兰青春正当年,恋爱正是最好的时候。
他细腻敏感又脆弱,无所顾忌敞开去爱,就是最好的电影题材。
然而现状如是,着实令人可惜。
多兰想要证明自己很厉害的虚荣心如此之强。
欲求拍出精致与内涵,却拍出了笨拙与浅薄。
我对多兰依然抱有很大的希望。
保持灵性,保护好心,未来他会越拍越好。
现在他就是需要时间与沉淀。
或许等他老的时候,即便技术做得极佳也会在电影中隐去。
毕竟,谁会在意阿莫多瓦的《痛苦与荣耀》有多少技术?
即便制作上没有前作突出,即便摄影打光美术留白剪辑都不够华丽,那又如何?
观众照样感动得痛哭流涕。
《痛苦与荣耀》多兰当然也有可能拍出大师级电影,但那不是现在。
他现在最需要长大一些、成熟一些,而时间会成为一种历练。
他现在最需要明白的便是这一点。
多兰与男主角Gabriel D'Almedia Freitas的拥抱作者| 蓝詹;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题材上能看出多兰的自我创新,但与母亲的家庭线上比较重复之前的思维,但文本的呈现方式即形式也是影片评价的标准,在这方面我很惊喜,《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的视觉效果乃至带给我的各种感官印象都极其出色。
不只是爱情,这也是很好的处理,本篇没有涉及,也许有时间会聊几句。
①配乐本片的配乐是绝对的亮点之一,量不多,也不聒噪,但每一首都与剪辑以及电影节奏紧密相连,实现几个场景的动态衔接与跳转,不突兀的基础上实现了对观感的能动调控。
②镜头又以下这么四个镜头我印象特别深刻,会连带着镜头语言分析谈一谈我的想法:㈠马蒂妹妹的短片作业拍摄时,二人不自然地转向彼此,而第一个吻被看似无情地切断。
关于二人关系亲密与否的疑问本来被寄托在这场戏中,干净的剪切绝非偶然,在使观众“失望”的同时也为后期观看体验提供更强烈的引索。
这时开始,接吻戏从现在的影像属性到后期转变为马蒂一切精神起伏的来源,一个转化的过程贯穿全篇,既道明了事件原由又缓慢解决了困惑。
可谓“弃小得大”。
㈡马蒂游泳“迷路”的镜头。
运用了对视觉冲击很大的跟拍方式,,企图用“运动与伴随”实现角色与观众进入封闭梦境,对马蒂来说,这也是他逃避自己无法求解与马克西关系的一种方式,就像所有在感情生活中迷茫的人一样,影片没有企图塑造“同志特殊性”,把追求真正的自我拍好才成功,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多兰做得很好,至少比很多刻板的同志片精准且细致。
㈢“偷窥”镜头开“后窗”。
在暗处拍摄规则亮处的视觉体验很奇特,影片出现了许多次,马蒂与马克西合站的窗口,二人感情宣泄时伴随雨点落下的厨房侧窗,后者伴随这类似偷窥性质的深、浅焦镜头,与二人小心试探的心情相衬,观众跟着镜头也有一种对窥欲的释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对接吻镜头的视觉空白。
㈣摇镜头。
与㈢是同时段发生的,当马蒂百般寻找到马克西所在的那间房是,镜头没有给到马克西,但通过马蒂的反应:小动作、偷瞄、倚在门上、偷笑,我们可以猜出马克西就在这里,随后一个摇镜头看到了坐在桌子上的马克西,由于之前给过观众心理预期,气氛烘托到位,两人关系的急转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想陪你过这个周末,下个周末,每个周末。
希望看到多兰更多作品,青年导演(还是想这么叫)肩上的担子,说实话真的不轻。
想想我今天看了什么:致命魔术和这部。
诺兰的剪辑给人的感觉是步步都精心设计、环环相扣、恰好。
而多兰给人的感觉是很任性。
包括剧本也是这样的。
但奇怪的地方在于:竟然这部马蒂斯和马克西姆(看完了总算记住了中文名字)有那么些时候都让我的眼泪花闪出来了,难得在于好像抒情有些点成功了,虽然往往随后就被剧本还有剪辑有些莫名其妙到。
这些并不是来源于两个青年之间,而是我觉得他太惨了,好像应该得到爱的地方得不到,得到了的地方却无法接受。
这就麻烦了。
但是音乐很棒,生动活泼、富有变化。
其实我觉得那脸上的胎记(应该是胎记吧)很好看,所以那镜子前的抹掉的一幕也不知道——可能作为导演的主演实在无法真正把自己表现得太糟,所以设计了这个妆容?
从2009年凭借《我杀了我妈妈》一片横空出世艳惊四座,到近年来作品口碑遭遇“滑铁卢”的褒贬不一饱受争议,加拿大青年导演哈维尔·多兰头顶天才荣衔蜚声国际影坛业已十年之久。
继前作《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折戟沉沙反响平平后,2019年他携新片《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入围戛纳影节主竞赛单元。
本片回归到了多兰最为熟稔的法语电影和家乡魁北克,母题也一如既往是有关性向认知与代际矛盾。
但这看似耽溺于个人趣致的自我重复之下,却包含着导演对自我认同的欲求和影响焦虑的抵抗。
故此,与其称本片为多兰陈陈相因的拾己牙慧,毋宁说是他在确认自我和克服焦虑上一次心长力绌的尝试。
影片的戏剧冲突由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为帮好友里维特的妹妹艾丽卡拍摄电影被迫在镜头前接吻而全面铺设开来,从那一吻的画面被切掉开始,人物的内心动态就如同后续画面中起伏晃荡的秋千、摇曳熄灭的烛火、散落的骰子和游戏机、凌乱的厨具一般,陷入极度不稳定的摆荡之中。
马蒂亚斯近乎疯狂的奋力游湖和心不在焉的工作状态均体现出他刻意压抑着正涌动不息的欲海心潮,及至艾丽卡电影在家庭放映时对他所造成的杌陧不安,多兰终于借里维特播放的莫扎特《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给这个微妙的氛围奠定了基调:不安的悸动,宛如在寻找答案却什么也得不到。
而在马蒂亚斯返程途中,镜头里飞速浮掠的斑马线宛如钢琴的琴键,伴随着交响乐第一乐章越来越紧张急促的调性转换,彻底敲开了马蒂亚斯濒临溃乱的心房。
他甚至或有意或无意忘却了周五要给马克西姆举办的送行酒会。
法国诗人洛特雷阿蒙有言:“忧郁和悲伤是怀疑的开始,怀疑是绝望的开始,绝望是恶毒不同程度的残酷开始。
”马蒂亚斯对自我性向认同的焦虑与抗拒让他有意识地疏离与马克西姆之间的关系,在周身经营起一种不可向迩的斥力,乃至不惜以恶语相向的方式(讥刺马克西姆脸上的胎记)来抵御后者对自己那危险的吸引力。
马蒂亚斯的行为既是残忍的,也是痛苦挣扎的,呈示出多兰作品“不可实现之爱”的惯常路径。
因此,其后按捺不住身体欲望的雨夜爆发和结尾灿烂阳光下的笑脸相送又能够理解为多兰“疏离与回归”二元叙事模式的展现,这为影片打下了他深刻的风格烙印。
但恰恰值得思考的是,熟悉的题旨和处理手法并不意味着多兰的固步自封,更像是他对自我认同的求证。
马蒂亚斯在自己性向认知上的过程兜转,也暗合了导演在个人创作序列中的心理动态。
自处女作大放异彩后,多兰以《双面劳伦斯》初步跳脱出个人自传性质的故事,借《汤姆的农场旅行》尝试惊悚类型,到《妈咪》的“个人史”短暂重温,再到《只是世界尽头》的法国戏剧改编和《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首次触电好莱坞拍摄英语片,直至本片的自传式回归,十年间他关于创作的自我认同和马蒂亚斯性向认知的发展一样,经历了跳脱(怀疑)、转变(拒斥)、回归(面对)的曲折过程。
多兰此番的老调重弹仿佛是一次回望式的重头跨越,他暂返了“舒适圈”,用题旨和手法上的重复求证认同自我的可能。
但这种求证没有沦为陈腔滥调的不思进取,从多兰亲自饰演的马克西姆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这其间认同与焦虑的颉颃。
马克西姆和马蒂亚斯都处在父位缺失的家庭,相比马蒂亚斯的父亲还不时出现在他者的话语之中,马克西姆的父亲则形同消隐(家庭合照里也没有),而马克西姆的哥哥也只存在于语音信箱的声音里。
母子关系的矛盾是多兰作品的永恒自指,便同马克西姆脸上的胎记一样,是不可磨灭的先天印记。
出身的影响焦虑不只困扰着马克西姆,使他选择自我“放逐”到澳大利亚去做酒保,也是导演多兰所面临的困境。
就创作者而言,影响的焦虑不单会来自前人或他者作品的施予,也可能会在被自我创作的魅影笼罩时显现。
年少成名的多兰固然享有惊才绝艳的称誉,但出道即巅峰的阴霾同样如影随形。
如何克服出身光环和盛名前作的影响,完成自我认同的风格阐扬是他一直亟需应对的难题。
影片中有段马克西姆醉后在盥洗室观镜自照的情节:他用手捂住胎记,镜中一度呈露出马克西姆想象性的完好容颜,不过刹那后镜头偏转,胎记依然烙印在马克西姆脸上……前史无法捐弃,焦虑无从消弭。
无论是马克西姆抑或多兰,皆不能寄望于影响焦虑的奇迹蒸发,它是他们自我的组成部分,是达成自我认同过程中必须兼容并包的。
多兰清醒的认知到了这点,于是他选择藉由回归的姿态重新接纳并试图克服这种焦虑,但又不仅仅是对过往的自己照单全收。
除却马克西姆和马蒂亚斯激吻场景中变换的画幅和镜头里凸起的窗台呈示了“多兰风格”的美学特征,整部影片似乎在尝试以更为自然逼真的状态跟随角色的动作。
多兰撙节了从前略嫌造作的慢镜头使用,简省了曾经过分花哨的浓烈色彩,收敛了一贯任情放恣的视觉刺激,较为温和地展示出马克西姆的敏感脆弱,体现了导演对自我影响焦虑的弹性适应。
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说:“人不是被事物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物的看法所困扰。
”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的关系不是被自我性向的认知所阻隔,而是被对自我性向的看法所束缚。
多兰致力于消解的,正是此种观念的焦虑,力图完成的,则是自我认同的证论。
尽管把本片置于多兰的创作序列中加以评骘的话,它未见是一部值得称道的作品。
且片中仍然暴露出多兰作品的诸多瑕疵,比如导演个人丰澹的情感体验虽能外化为激烈的戏剧冲突,但也易流于主观浮泛,难以令观者共情,而囿于自我经验的格局如何能进一步上升到在谈论自己的同时谈论所有人仍将是导演不得不酌量的课题。
不过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对年届而立的多兰来说,即使是一次不太成功的试验,回溯原点去蓄积力量依然较盲目地向前踏步更有意义。
对自我风格的确认,与影响焦虑的和解,就像是电影最后的那个开放式结尾:会有曙光,会有笑颜,却也意味着一段新生旅途的起始。
《钟无艳》里齐宣王对一心爱慕他、处处为着他的钟无艳喊的那句“滚开,丑女”!
当然,两部电影性质和剧情、走向,都风马牛不相及,纯属是那一瞬间我联想到那部电影。。。
必须凑够140个字?????????????????
话说一度我以为这个男演员本身脸上都有红胎记,特地百度了一下这个男演员的资料,原来他这么有才啊,20岁就自编自导自演了大名鼎鼎的电影还拿了那么多大奖!
哎,长得这么帅还这么年轻有为,又会导又会演,这么有才!
👍👍👍
on a stormy night everything is quietrain as it rains i see faces of so many colorsand this burden i tie my life withtook me into the oceanbecause i may never feel this way againi may never feel this way againever again
1、非常难得的不在人与人的情感之上一定要贴上同性标签的电影,当给马克西送别聚会后在车上的热歌、下雨时兄弟们冲出房间收衣服的样子再左移到两个主演在窗边激情纠缠的镜头感,以及兄弟们经常聚在一起聊天坎大山的状态,难道不是你我都似曾相识的青春吗?
难道不是你我都怀念感伤的回忆吗?
2、虽然不排斥同性电影,但是却特别讨厌空卖同性人设的电影,这就和空卖女权而实质压根儿就BS女权的套路一样,多兰30岁之时学会了在镜头语言上的克制,说明长大了;与母亲、哥哥的矛盾、脸上的胎记以及原生家庭造就了他天性对人有防备,而只有在对Matt面前可以放下紧张,而这恰恰成为 matt在自己的身边筑起假围城的借口,因此会有很多从马克西摇到第三人旁观的镜头再摇回来的镜头,也会有很多先聚集matt身上,再拉远聚焦窗外,再拉回来停在matt神情上的镜头,镜头语言处理的我个人认为是蛮成熟的,真的不像30岁的导演之作,多兰在而立之时学会了更多的思考;而两个人一人在沙发左边一人在沙发右边,左边的谨慎小心,为自己之前的嘴贱付出应有的尴尬,右边马克思的三次把自己的腰从沙发窝中弹起来以及数次边吃爆米花边瞄matt的眼神,还有远处弗兰克边玩游戏边抖腿的细节,说明了多兰学会了用细节去挑起观众的兴趣,让人物更加的讨喜并接近生活,特别像刚吵完架的小夫妻在和好如初时的小心试探,而周边的环境又是让人舒服以及生活化的。
3、第一段高潮在matt游泳不知道游到哪儿欲让自己冷静之时,第二段高潮在两人伴着隆隆的雨声在滋滋拉拉的灯光下逐渐进入状态之时,第三段高潮在马克西电话得知matt把他的推荐信扣下之时,而且此时我觉得就可以嘎然而止了,结尾我个人不喜欢,没有必要,有时候最美的初恋便是那永远得不到的遗憾。
4、放下对导演身份的标签的执念,其实真的好有才华,节奏慢但还好细水长流,有回味而甘的惊喜。
20岁到30岁,10年时间,学习与长进了许多,特别是在镜头的运用和灯光烘托情感这两方面我很喜欢。
外加演技那是比专业演员要好许多,那种自然那种感觉就在你面前的存在是让人无可抹杀的男孩。
3.5多兰还是如此地自恋和自我重复,像是之前一些作品的简单嫁接,没有任何超越和新意,不过这部看得出来是在认真写剧本了,虽然有些幼稚的双关玩笑和地域调侃显得尴尬,但至少不沉闷吧,镜头上也舍弃了不少做作的慢镜头,就一两个场景用了,效果还行,好朋友只是朋友,从双线到单线的公路,两个年轻人在人生的转折点上不得不面对选择,关于工作、家庭和爱情,自我在这时也变得那么地迷茫了,不顾一切的代价太沉重,而屈服于命运的压力又让人喘不过气来,构架还是俗气的从一个派对到另一个派对,家庭与爱情也离不开控制欲和忠诚等老主题,在离开前的这场风暴过境,最后似乎也没有留下什么,但刻意留白的处理还是看出风云过后,我们仍然是最好的朋友,只不过朋友的边界在哪里,这已经不重要了吧,重要的是我们早已成为了彼此生命中无法被抹去的存在
比想象中的好看太多。前面有点平淡,似乎能看的只有技法和多兰独特的风格,但后半段直接飞泪。我一直觉得同性恋爱情片哪怕脱离了性向认同和社会歧视也是不能完全同于异性恋爱情片的。特别是友情化为爱情时的那种作茧自缚,是异性恋片很难有机会能拍出来的。。。
后面半小时可以,前面1个半小时完全是我最讨厌的话痨片。
感觉多兰可以去拍青春言情片了,所有人物换成初高中生都没什么违和,像是看了部这几年比较出名的同性电影合辑,多兰好像确实说是灵感来源...演员们太有魅力,大男孩的群戏也拍得挺有趣的,Matthias侧脸总让我想到胡梅尔斯...多兰竟然在片尾感谢Lucas Hedges??
应该结束在坐沙发上那一场。
#72nd Cannes# 多兰这部……拍得跟处女作似的,进影评人周蛮合适的,一种关注可能都会被喷。选这部进来完全是浪费主竞赛名额。多兰拍得最好的部分大概永远是《柔情史》海报上那句话“我和我妈,相爱相杀”。这次无非就是两条线,母子线之外,性向不稳定的竹马好基友也有了视点权。就他那点事儿已经拍了四五遍了还没拍够也是呵呵。嫌弃肯大爷和达内老哥俩自我重复的,看到多兰这部大概要骂人吧。所幸这次双线写得还算不错,又做了一个叙事压力很强的时间结构,加上导演的演技又有些长进,虽然糟心但还不至于让人看得愤怒,豆瓣两星可以有。
每次气氛刚刚好的时候马蒂亚斯就开始露出ab式苦大仇深指南笑怎么调理。。多兰自嬷还素非常诱人的。。。至少二位贡献了无与伦比的一吻。。。
不再碰多兰。
剧情一如既往的通过聒噪的场景推动。但是玩归玩,闹归闹,至少感情是真挚的。然而像多兰这个年纪的艺术家,难道不应该多去探索舒适区以外的创作可能吗?老是沉溺在这种性向自我确认和母亲相爱相杀的题材中就不腻歪吗?
吻戏拍得太绝了!!!
有时候写稿子可能就是因为一个好像还蛮意思的点,但真的开始写的时候发现拉不出一定的篇幅,就开始往稿子塞一些过去写过,又比较安全的东西。虽然有不一样的点支撑,但乍一看,好像和过去写的没什么太大差别。
比某些台湾糖水(同性)片强多了,(视听语言)随便拿出一个细节点都碾压
原地踏步甚至退步的多兰。
长的像胡梅尔斯的男主不错
这部居然意外地很喜欢,感觉这部里多兰温柔了很多,虽然整个故事仍然很青春伤痛文学,但somehow触到了我的一些点,那种对爱的恐惧和逃避,so heartbreaking~
其实倒也还行,而且有俩大帅哥(
多兰关于自己的小自恋和小可爱。
还是挺好看的,以前标志性的镜头语言有所收敛,年轻真好。
+0.5 哎怎么就不舍得放弃一些玩烂的技巧呢 既然想要"pastel pallette"(其实如果没看mubi的Q&A可能会加分 感觉多兰有点油腻兮兮+浮躁
这电影就好像一杯糖水,不管包装的怎么高大上,他就是一杯普通的糖水,我还是喜欢简陋包装更有回味的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