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报道了这次事件的时代周刊封面:http://www.time.com/time/covers/0,16641,19770509,00.html报道全文:http://www.time.com/time/magazine/article/0,9171,947900,00.html
水门**距今已经有些遥远,这一事件给今日世界带来的影响无非是拉链门,艳*门等等的大小丑闻,都能传承有序。
其实说白了,水门是个多大点事儿啊,无非是N的竞选班组有人被权力感毒害,感觉可以为所欲为,自作主张去竞争对手的大楼安装窃听器,行事不密以致被抓。
而N在获悉事件发生后,出于“一个领导者做事,需要有心”保护下人,试图运用手中的权力湮灭证据,抹平此事,上海话叫做“搞定”。
试想,N可是米国的总统,世界上最有权力的人,又不是谋财害命,把X*户关进精神病院。
只是在后知后觉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些并不算过激的行动“稳定局势,做应该做的事”。
这个对中国人的政治观来说,是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在边际范围内,甚至略微超过底线的程度上,做成一件大事,这在我们这儿叫“有手腕,搞的定”!
这是中国式的以成败论英雄,不管手段是否合法是否道德。
而N呢?
一个向毛XX中国伸出橄榄枝,与周总理跨越时代的握手,任内将X战气氛极大缓和,将几十万美国青年从越战泥潭中挽救出来的民选总统,人类终于在其他星球迈出了伟大的一步,这样一位伟大的“和平缔造者”,人类进步的领路人,就因为这点芝麻绿豆的“小事”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在任内辞职的总统。
多会小题大做的国家和政制,7分功,3分罪都不妨碍成为永垂不朽的伟人,劳苦功高的N实在只能用苦命来概括。
难怪当年毛XX热线电话接通Nixon,“水门不就那么点事儿么,我来帮你平反”这就是中国和中国伟人的气魄。
但是美国之所以是美国,就因为他们拥有能够挑战权力的制度,有凌驾于一切权威的契约,有人人平等的法律。
所以N这样的模子成为了赤佬,美国的精神长存。
任何人不能够凌驾于X法,每个个体都值得国家用一切去捍卫,无论那个对手是la登还是sadam,是街拐角一把明晃晃的匕首,还是Nixon,或者 McCarthy,每个公民都是顶天立地,每个个体都能够理所当然的挑战任何侵害自己的事物。
哪怕那是一个总统的权威。
而这个伟大传统的传承之中,传媒的作用值得永远铭记。
在每一个美国历史的关键时刻,媒体往往担当了至关重要的角色,Goodnight&Goodluck,反应的是新闻人Edward R.Murrow独立调查麦卡锡,以事实为依据和依靠宪法所赋予每个人的神圣权力,让麦卡锡的法西斯逆流从美国的主流社会彻底清除。
而这部Frost/Nixon则让一个走下神坛的总统“认罪”。
回到影片,五项奥斯卡提名名至实归,史实感极强的氛围营造,行云流水的运镜,缜密精彩的剧本,精到细致的表演,各方面都是上乘佳作。
尤其是N的扮演者Frank Langella,把Nixon的落寞,倔强,孤独,傲慢,颓丧、狂妄,游刃有余和无法自处表现的恰到好处,不偏不倚,只要这一个演员,就足够你聚精会神看完全片。
没有对于总统罪行的道德说教,也不仅仅是金钱至上的媒体人,象牙塔里的学究也有人性丰富的一面。
忠实的展现新闻史上伟大的一幕,就是这部影片的全部,与其说水门是影片的中轴,不如说水门的背景下,两个富有才干,充满欲望也进退维谷的人之间的故事。
不过相对于Frank Langella,Michael Sheen的表演和戏份,就显得略为轻浮,配合他那张无比轻浮的笑脸,更让影片有些失重,或许改为Nixon/Frost来得更为贴切。
PS:当年真实的访问,Frost并没有那么的脓包,之前他也有过采访美国总统的经历,而Nixon也并非电影所刻画的那样心理防线尽溃,真情流露。
最接近事实的可能是,Nixon得到了特赦之后,也希望借此机会向美国人民道歉。
而Frost正好跟他一拍即合,因为除了所谓的60w美元之外,Nixon还享有此次访谈 所有收益的20%,也就是数百万美元的收入。
因此,一场两个聪明“演员”的Show,两个人的商业成功,才是真正的Frost/Nixon
澳大利亚脱口秀红人福斯特与尼克松的对话分明是一场拳击赛,一方咄咄逼人的攻势让对手无力招架节节败退,另一方饱受欺凌后猛然觉醒奋起反击,比起赛场的肉搏,采访的双方更似两个武林高人在目光唇齿的焦距与口水间的内力比拼。
能把两个人坐在沙发上的扯淡拍的没一分钟冷场与沉闷,可见朗·霍华德深厚的导演功力真不是盖的。
按理说叱咤一时的尼克松怎么会接受一个外国娱乐节目主持人作为对手,而戴维也居然能萌生出这等牛逼想法?
很有意思,因为采访不仅是可以给退位后郁郁寡欢的尼克松提供一个辩解平台,更因为尼克松了解到此计划可以直接赚取50万美金,讽刺于在谈条件的时候尼克松满脸严肃的问及助手:“可不可以加五万?
”戴维注意到尼克松辞职演说时有四亿人在关注此事,想借此为踏脚板,在美洲大陆寻求事业的新突破口。
故事的促发点有时候就这么简单,也可以看出一个伟人与凡人的相似点、对金钱和名利不停歇的渴望与获取。
然而老虎屁股摸不得,久经沙场的尼克松完全掌控了采访的主动权,整个谈话他避重就轻、剑走偏锋,侃侃而谈、从容叙述,可怜的戴维连发问的时机都没有,几个回合下来就同一个被击打的头破血流的溃败者。
尼克松影片开始也彷佛一个落魄的拳手,和老年的洛奇一样只能在餐厅面对众人讲述着陈年往事,但是通过这次访谈,他露出自信的微笑,戴维却在尼克松的讥讽与蔑视下,被这个在政治场上不择手段的巨人戏耍于手掌,那残存的自信与苦心经营的追求眼看要被捏的粉碎。
二.干酪汉堡与其说最后戴维把尼克松击败了,不如说尼克松自己把自己说服了,一则漫不经心的电话反而召唤起了戴维的小宇宙。
撇开了亲人密友,对一个素昧平生的人推心置腹,尼克松在了解戴维成长经历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影子,人的一生,在卑微中自卑、在高贵时孤寂,电话两头的就像一个人的两面,深居于自己灵魂把种种人生的感叹糅杂在一起,自白的太过忘我,以至于事后都不记得是自己说的。
戴维谎称不知道尼大爷在说什么,其实如拾真经般恍然大悟,那就是要去了解你的对手就需要站到对方的灵魂深处。
干酪汉堡只是这次对话的引子,人人都有自己的一块干酪汉堡,只是时过境迁,变质的味道会将其侵蚀,尼克松的这块如他所言就变成了吃起来像塑料的夏威夷汉堡。
最后一场比赛前,尼克松收起笑脸甚至拒绝和戴维握手,渲染气氛的同时也证明了尼克松对对手的认同,尼克松的这种担忧得到的证实,纵使拿“婚前性行为”继续嘲弄戴维,但是比起接下来戴维暴风骤雨般直击对方心窝的发问显得微不足道了。
尼克手足无措、猝不及防起来,结果一句:如果是总统干的就不算非法的事。
让道出此言者自身都觉的荒谬。
高大的身躯再也裹不住尼克松的疲惫,无力摇起自己的手示意人群,不必再为自己的政治生涯摇旗呐喊,而是走到一位女士身边、抚摸着她怀里的一只小狗,让我想起《卡拉是条狗》的一句对白:也就能在狗身上找到点人样了。
或许不是一种讽刺,是对一种辉煌到冷落的人生状态的关怀,到底是遗憾多一些、还是不甘多一些,这些味道交织起来的确困惑。
一步青云后的福斯特去看望尼克松,并送给他那双他一直嘲笑的鞋子,个人认为尼克松一直是喜欢这款鞋子的,只是出于性情的孤傲不加妥协、拒绝坦诚,就像对待他的人民那样。
那么福斯特是出于洞察出尼克松的喜好呢?
还是小人得志般的回送尼克松一个玩笑呢?
尼克松在“干酪汉堡”中陷入了思索,可能那晚躲在电话后的阐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流露,然而对于真诚,人总是那么的健忘。
福斯特对话尼克松,其实核心是尼克松自己内心的搏击与拷问,福斯特只是在一旁下注的勇敢赌徒。
这是一场妙趣横生的游戏,游戏任务是让总统认错,不见硝烟的对战中尽显机智,很好玩。
话剧改变成电影保留戏剧感同时,更好的凸出人物内心的特写。
饰演福斯特的麦克·辛(Michael Sheen)通过勉强的笑脸来掩饰内心的焦虑,更绝的是没有人怀疑弗兰克·兰格拉(Frank Langella)饰演的尼克松就是尼克松,失意、孤独、懊悔、憔悴似乎从来没有在荧幕如此生动过,举手投足间充斥着张力。
朗·霍华德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这部影片的精致与大气,在我看来它是轻松愉快的,但同时也对人世间利欲、荣耀、得利者、失意者的各色形态做了深刻的描写与探讨。
由于此片大有挖掘讨论价值,网上网友评论都异常精彩纷呈,我只从一个狭隘的角度窥探,视角短浅,希望大家指正讨论。
小心剧透。
不客气地说,如果没有那通尼克松打给福斯特的电话,《对话尼克松》顶多只能拿3.5分。
虽然我是朗霍华德的小粉丝,但是感觉他并不是一个充满野心的家伙,和他的好朋友卡麦伦比起来,他的电影四平八稳,仿佛从小到大不会抽烟打架的优秀生似的,很闷骚。
比如说,都是讲征服太空的,迈克尔贝的《绝世天劫》可以让布鲁斯威利斯在一万英尺上空边引爆核弹边大声呼唤爱,而霍华德的《阿波罗13》就比任何人都内敛,最HIGH的高潮就是让汤姆汉克斯在太空舱里用袜子制造二氧化碳过滤机。
再比如说,都是讲精神分裂的,大卫芬奇的《搏击俱乐部》可以让爱德华诺顿彻彻底底炸瘫丑陋虚伪的钢筋水泥森林,而霍华德的《美丽心灵》却让罗素克劳乖乖接受电击休克疗法,没有向任何丑恶势力开过炮。
不过,所谓“闷骚”,就是有闷也有骚,朗霍华德的本领不在于凶狠的爆发力,而是“于无声处听惊雷”,一点点推动剧情向前进,然后再在某个点小小爆发一下,是谓煽情。
故即使都不惊世骇俗,但票房基本有保证,有时还能碰巧拨动学院的心弦,小小冲奥一把,没事偷着乐。
《对话尼克松》就是这样。
看到三分之二的时候,我基本上认为这是一部利用话题进行投机取巧的电影:动不动插入完全多余的“彩蛋访谈”——所谓“彩蛋访谈”,是我造出来的词,即《对话尼克松》在讲故事的途中突然打住,插入当事人的事后访谈(当然也都是演戏),说些当时他在想些什么之类的废话,好似DVD中的“彩蛋”花絮。
每当看到这样的访谈出来的时候,我就在想,天啊,拙劣!
如果对于故事来说是毫无意义的话,那么这种创新本身就是毫无意义的。
而故事也无非是两个团队之间对垒:一个是强弩之末但余威尚存的政客尼克松,一个是打肿脸充胖子的投机主持人福斯特,他们各自想在电视访谈中掌握主动权,迎来事业的第二春。
谁都知道最后是尼克松败北,所以当看到福斯特一度被尼克松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我想所有人都在期待着一个转折点,这个转折点不仅能如期激发福斯特的小宇宙,而且能让这个老套而乏味的较量早点结束。
果然,转折点如期而至。
不过没想到的是,这个转折点竟然是神来之笔,为这部表面空洞的电影来了个高超的画龙点睛。
神来之笔是一通尼克松打给福斯特的电话,以“我要芝士汉堡”开始,以“晚安,总统先生”结束。
对这通电话,有两个截然相反的解释:一个解释是尼克松喝醉了,把自己的心里话吐露了出来;另一个解释是其实根本没有这通电话,是福斯特在重重压力之下自己臆想出来的。
后来,影片有两次通过尼克松的当面疑问,来引导我们去怀疑这通电话的真实性,但对于故事来说,这通电话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漂亮地完成了三个任务:一,推动剧情向关键的高潮发展。
电话给了福斯特以极大的刺激,像巴掌一样打醒了他,促使他认识到自己没有退路,必须在最后一次访谈中击败尼克松,不然他就会是新闻界永远的笑柄。
于是福斯特以从未有过的勤奋、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准备最后的对话,为后来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二,巧妙地转换了影片的主角。
在电话之前,观众跟随的主角是福斯特,尼克松只是福斯特眼中的尼克松。
电话之后,福斯特身上再也没有能引起观众的好奇感和代入感的东西了。
影片的视角开始向尼克松倾斜,转向了他的孤独的落寞,他的矛盾的懊悔。
三,扭转了观众对影片主题的认知。
电话之前,影片只是让观众看一场你撕我咬的闹剧,一场双方虚张声势的拳击赛;电话之后,尼克松略带醉意的慷慨陈词让观众意识到:接下来发生的,不关乎权利,不关乎利益,只关乎一名垂暮战士所留恋的往日的荣耀,只关乎两位从底层不顾一切往上爬的“芝士汉堡”的惺惺相惜。
看到这里,我觉得《对话尼克松》不再是讲福斯特vs尼克松的故事了,而是在讲我们所有正在看电影的——无论是年轻的还是年老的,是高贵的还是低贱的,是得势的还是失意的——人的必然宿命:被打倒,或者下次被打倒。
而你以前击倒的人,或许才是你真正的知音。
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对话尼克松》通过那通莫须有的电话,加上最后尼克松那孤独的背影,其实就是讲了这么一个朴素而悲凉的道理。
玩游戏《魔兽争霸》的人应该都有体会:英雄喝无敌药水的时候,往往不是准备冲锋,而是准备逃跑。
顶着无敌光环当然感觉很好,天不怕地不怕,但真正可怕的就是无敌光环消失的那一刹那——那一刹那,太空虚了。
这是闹出水门事件的尼克松的教训,也是对所有得势者、得胜者、得高位者的警示。
我永远也忘不了杰克伦敦写的《最后一块牛排》的结局:老拳手输了最后一场比赛,就像当年他年轻时所打败、所嘲笑、所不屑的老将一样,独自坐在漆黑夜空下的街边长凳上,呜呜哭了起来。
回到影片本身,我们可以发现,如果编导仅仅是满足于平铺直叙的话,那么不写电话这场戏也无妨,福斯特最后本来就是背水一战,做好充足应对、最终咸鱼翻身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看那种电影,还不如看圣斗士五小强勇闯黄道十二宫。
这也证明了:电影不能为讲故事而讲故事,必须要千方百计为人物添加动机。
没有贝吉塔的死亡,孙悟空能变成超级赛亚人吗?
没有十五年的囚禁,吴大秀能变成一个复仇的恶魔吗?
尼克松的这莫须有的电话,如同是炒菜中放的一点盐,看似可有可无,味道可是大不一样呢。
最终,朗霍华德这个温吞水终于为我们奉献了一道美味的五星大餐,虽然前年的《达芬奇密码》味同嚼蜡,但是却让人对他下一道菜《天使与魔鬼》分外期待呢。
评分:4.5转自SPACE:http://evarnold7.spaces.live.com/blog/cns!3C4928A5D97A0C8E!1018.entry
电影没有仅仅把尼克松作为一个罪人去塑造。
表现了他的刚愎自用、滔滔不绝自辩、捍卫自己的错误,他有政客的虚伪和狡猾,但也表现了他的自责和担当,在认罪之前他已经意识到自己输了,最开头想利用这次电视节目为自己重塑政治形象的目的已经落空了,这时候他虽然心情沉重,还是主动踏出了那一步,接受认罪这件事,撤掉伪装,表现出真实诚恳的态度。
开始尼克松选择福斯特有些不怀好意,福斯特的职业形象让他轻敌,他认为一个脱口秀娱乐主持人不过是小丑,在镜头前,会被他牵着鼻子走,把这次公开访谈当成自己扭转形象的独角秀。
他没想到福斯特做了详实的调查和资料准备,也没有畏惧他的强势,在最后一次采访出其不意找到他犯罪的证据,正面进攻。
福斯特的成功采访不是说他多么咄咄逼人或者态度犀利,恰好相反,他一直很被动,几乎没有招架之力,采访99%都是尼克松的自我表演,直到那个关键证据抛出之前,尼克松强大的阵脚都纹丝不乱。
但福斯特非常真诚,尼克松都承认他有魅力,他先是用证据逼得尼克松失言,间接承认滥用职权,又成功唤起尼克松的负疚和自我厌恶。
福斯特的采访技巧:在对手的强大攻势面前没有软弱退让,问题准确击中对手的薄弱之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提出证据,抓住对手情绪动摇之际全力一击。
最后一场戏呈现了败者的萧条,曾经雄心勃勃、激进强势的尼克松甚至想不起酒醉后曾给福斯特打过那个挑衅电话,显出老态,而福斯特也没有说破,照顾了他的自尊心。
尼克松说福斯特是个幸运的人,喜欢他人,被他人喜欢。
kindness,福斯特有这种仁慈的心态,待人友好亲切。
而尼克松是装出这副样子,为了博得公众的好感,那个深夜电话泄露了他真实的性情,早年低微的地位刺激了他的野心、好胜、永不满足,内心充满憎恶、怀疑和控制欲,伤痛的过往成就了他也扭曲了他。
福斯特却始终保持风度,他对人没有攻击性,没有诡计圈套,反而让尼克松说出真心话。
无论立场正确与否,态度过于锐利会激起敌意,有时候输赢的关键就在于唤起敌意还是唤起良知。
影片主要讲述尼克松辞职后的第一次电视采访,展现在政治上强势自信的落败总统其矛盾、为难、压抑的一面,影片没有像《水门事件》着重细节化,也没有过多强调任职其间越战、红色高棉等国际问题,而是较为柔和地表述尼克松在当时也有其两难的客观条件以及自身的性格主观问题,但是这个视角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影片前一半部分的采访铺垫比较拖沓,始终游移在福斯特的采访以及尼克松的表述不能着重笔墨而缺少出彩的重头戏。
我们怎样去面对历史是一个经就不衰的话题,去年看完《女王》之后我被震惊了。
竟然有这样一批电影人可以以近十年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蓝本,以现今依然处于政治高位的一大批政治人物为主角,拍摄一部传记题材却高潮迭起剧情不输于任何一部电影的影片。
历史是讲述的历史,是众家之言,只有以一种冷眼旁观的客观观感来冷静地评述才能够不引起争议,而想要做到这一点非常的困难。
从话剧本身剧本的着笔点来看,似乎编导力图透过丑闻外衣来窥探当事人真正的内心,从而书写一个更加人性化的尼克松。
历史就是历史,是由很多机缘巧合构成的,所以真相到底为何并不是唯一的追求。
编剧也并没有试图将自己主要的精力花费在如何真实地还原历史,摩根在采访中也表示“我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那就是每一个人都是社会的人,而这个人的自然属性又会制约他的社会属性。
尼克松,是个政治家,可是他的消极、内向、多疑的性格就牵制了自己,所以才会有水门事件。
而福斯特却是个天生的和别人交流的高手,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的喜欢他。
所以,在我看来,他做一个主持人是再合适不过的”。
也正是如此,大银幕版的《福斯特对话尼克松》的注重点既不是追求历史真相,也不是力求真实还原当时的情境,而是从人性的角度来深入体会这一历史事件下对话的双方。
其次,从影片本身来看,还是保留了摩根编剧以往的风格与导演霍华德的执导功力。
虽然编剧极力避免,但此片还是不可避免地算入了政治影片的行列,也正是因为此,本片仅仅只在美国地区上映。
拍摄政治电影需要制作者对当时时代背景有极其深刻的了解,只有这样才会使导演能够更好地发挥。
这一点上霍华德导演做的很好,影片从头到尾紧密地围绕着大卫·福斯特对尼克松进行的那场为期四天的访谈,几乎没有任何的冗余。
再次,因为影片本身的访谈形式以及客观历史的存在,片中所有的台词内容都得照搬当年的对话原文,这样就极大地限制了编剧的发挥。
不过我们依然可以看出编剧的功力,故事的重心在不经意间被移放到了访谈之外,访谈前后对阵双方心里变化的加入与访谈本身相得益彰,从而全然起到了《女王》中行云流水的故事效果。
最后,正如前文所述,由于影片体裁和内容的限定,这部影片从头到尾都是台词、谈话、独白以及人物内心交代,但一如《女王》故事的出彩,观看的过程中并没有丝毫的沉闷或者是乏味之感。
其实只要做到了这一点,这部影片就已经成功了。
不论是出于对历史的沉迷,还是对影片本身的兴趣,它都值得我们关注。
《直面尼克松》这是我昨晚看的一部电影,里面可以说没女人,如果算有女人,只有一个长得很像苏菲玛索的美女,是男主持人在飞机上的艳遇女友。
尼克松因为水门事件下台后,虽然后来被新上台的福特总统特赦于刑事审判,但是他给美国人民造成了很严重的信仰危机,所以国内媒体基本都对他进行屏蔽,他相当于被美国人民流放了,信息流放。
一个英国脱口秀主持人很敏感地把握到一个机会,发现尼克松宣布下台的那天电视的收视率奇高,他想要采访尼克松,想要挖掘水门事件里面的真相。
尼克松的助理看在合同费用吸引人的前提下答应了。
当然他们内心里也相信一个浅薄的主持人不可能从他们这里得到那些所谓的真相。
主持人想在美国本地拉到很多赞助,不过形势不容乐观,于是他自己自费垫了不少,虽然他的合作团队中有不少人对他这次的采访结果非常怀疑,但是主持人总是很自信满满的样子,于是他的团队如履薄冰地更随着他的步伐。
一共有四次采访面谈机会,但是前三次主持人和尼克松对阵,一看就不是对手,这个狡猾的美国前总统毕竟是老谋深算,当主持人一提出尖锐的问题,尼克松就会很快饶过这个问题到另一个不相干的问题上大谈特谈。
主持人经常呆若木鸡的在那里,不知道如何处理这样尴尬的场面。
而尼克松却在那里意气风发。
他的压力极大极大,他的团队已经开始很沮丧了,因为录像的成效远不如之前他们所想象的那样顺利,也许他们认为本来不会顺利,但是这已经变成了尼克松团队说的已经11:0了,他们连一分也没有得到。
他们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主持人也好不到哪里去,但是他还是强颜欢笑地给他的团队打气。
他在主持节目之外,还不得不到处带着自信满满去拉赞助去扩大影响力。
最后一次采访之前的某个夜晚,主持人接到尼克松的电话,尼克松喝了一点酒,所以很得意地打电话给主持人,告诉他,这次采访肯定不会成就他,只会成就自己。
还说了很多激昂的驳斥某类人是人渣是应该被控制之类的言论。
主持人听到这个以后很敏感地意识到了某些东西,于是他招集助手准备一些材料,助手之前提示他,但是被他不以为然的一些才水门事件前后的内幕材料。
终于到了最后一次面谈了,这回主持人很自信,一上来就告诉尼克松,这回的面谈会和那晚的电话一样激昂。
尼克松大吃一惊,因为他根本不记得自己曾经打过这样一个电话,在这个政客非常惊诧的时候,主持人提出了关于水门时间中尼克松蓄意包庇的一些明证,而且连珠炮似的念出了一些电话记录。
尼克松已经开始无法招架了,然后电视又插播尼克松发动柬埔寨战争的一些悲惨画面,而尼克松在这些镜头前面开始失去理智,说战争是正确的,说总统个人的意志可以凌驾在一切之上,即使当时被人认为某些决断是错误的。
主持人看到尼克松已经开始失去了心理防线,尼克松开始在电视上很激昂,说不会道歉,对美国人民,政府和其他的国家的人民,然而他的表情开始出卖了他,开始陷入了沉思,他的政治理智被他内心的某些真性所击败了。
他的表情很凝重,然后很沮丧,混杂着悔恨和失落。。。。
这些镜头在电视前面是那么地真切。。
这次节目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因为人们看到一个开始誓死不愿意说自己错误和道歉的尼克松却最后开始由衷反悔,因为水门事件,人们要的就是他对公众的道歉,道歉于他对那些选举人的伤害,那些权力的滥用。。。
当然主持人也获得了他曾经就设想渴望的成功。
,最后只剩下了一个失落的老人,面对着大海,思索自己是怎么被一个毛头小伙所轻易击败的。
其实这部电影,里面会谈过程中的对战是很精彩的,那些气氛让人很紧张,虽然只是一个人在那里叨叨唠唠不停地说,但是里面的气势非常逼迫人。
而按照一般观众的心理,希望那种气场可以得到转换。
所以带着期待的紧张,是这部电影的精彩之处。
里面其实很大一部分讲到营销学。
主持人敏锐地发现了一个市场,他要把那个产品做出来,于是要找合作团队,要找赞助,然后在营销过程中,不断给团队打气,还要承受很多别人想象不到的压力,面对强大敌手时候的奋起反击。。。
还有人和人之间微妙的情感关系。
尼克松虽然下台了,但是他对自己的辉煌过去还是很怀念,也还是梦想有一天能重回那个政治舞台。
他的助手,一直像对父亲一样地爱着他,相信他的实力,并给予了很多温暖语言的关怀——其实他知道这个前总统永远不会东山再起了,但是安慰一个人,一些美丽的充满希望的话语,能伴随他走过人生剩余之路,又何必吝惜?
还有那个飞机艳遇女友和主持人之间的关系,最后一次面谈之前的那个夜晚,主持人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赞助拉不到,节目进行地极为不顺利。
女友想在边上安慰他,但是这个时候,任何人的肤浅的安慰其实都是无用的,女友于是借口出去买食物走了出去,让这个男人独自一人留在房间里,冥想也好,发泄也好,沮丧也好。
总之,有些情况下,一个人比两个人呆在一起要好很多。
当然还有主持人的制作团队,那个导演朋友,从头到尾一直支持他,相信他的能力能力挽狂澜,也多次劝阻团队中的另几个人不要给主持人那么大的压力。
我觉得,他是因为相信主持人的能力,从头到尾的相信,所以才能那么坚定。
某些时候,一些人的选择,即使中途也会认为自己错了,但是坚定地朝前走,谁说不能绝处逢生?
一部政治题材的电影,但里面,绝对不仅仅只是有政治。
自己的一点愚见水门事件虽然被看成是尼克松本人亲自策划的一场可耻的窃听风暴,但是在美国利用国家权威监视公民隐私在任何时候都是正常的,在当时的背景下只要你是共党你是黑手党,无一例外的你都会受到监视。
但是尼克松却触碰了一条禁忌不是他企图窃取竞选对手的资料,而是他触犯了双方竞选团队的利益领域,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
纵观起短暂的总统任期,其于1972年2月首次访华,打开了两国关系的大门,成为访问中国的第一位美国总统。
访华期间中美两国政府发表了著名的《上海公报》。
尼克松为打开中美关系大门并为改善和发展中美两国关系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3年,结束了越南战争。
同年,苏联领导人回访美国,双方宣告冷战结束。
1974年8月8日,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辞职,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自动辞职的总统。
结束对华、对苏敌对关系,结束越南战争,对世界来说是再好不过了。
然而对于美国的军火商、那些套利者,这简直是一场大灾难。
越南战争是牵制红色中国最好的驻军借口,是军火商最好的武器试验场,倘若侵占越南成功,其舰队就可以轻易获得控制马六甲海峡的咽喉,比其在关岛,马绍尔群岛还近,而且临近印度尼西亚,是南亚油田的主要产区。
无论如何,对于那些政治利益团体,这一切都是不可容忍的,所以他们需要一个借口,让这个不听话的小丑下台,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一切都是文献,解密档案,电视报道,尼克松本人口述作为证据,然而对于当时在冷战期间处于防守的美国,他们真的需要这样一个亲和的总统吗?
何况他又没有大型家族背景。
他不是肯尼迪家族,不是布希家族,他从政道路纯粹依靠背后的财团和企业,以利润为风向标的企业终于有了水门世界这一借口让其下台,媒体集体炒作引起民众众怒,引起国会、参议院、众议院和大法官的集体反对,拆散其核心团队,最后尼克松也因此下台!
当我在摄像机监视器的屏幕中看到福斯特那全然无助的表情,这时的镜头非常有趣,往往是左侧为福斯克真实的脸,右侧为他在监视器中的脸,一模一样的表情,却是一彩色一黑白并列在一起。
我认为那个画面的具有某种像梦致敬的意蕴——我常常体会到那种感觉,就像是你在梦中,并且清醒的知道自己正在做一个令人厌恶的梦——你明知道那是个可怕的梦魇,你却无从把自己唤醒。
已经有足够的溢美之词来赞扬过这场人类新闻史上最伟大的采访,没有之一。
可是你们知道我的性格,我绝不用大多数人容易想到的思路来看待任何事物。
于是这个故事在我眼中不是一个新闻工作者伟大的奋斗过程,不是两个同样强力的灵魂如何角斗挣扎并且分出胜负的经历,因为没有两个,这个故事从头到尾,有且只有一个灵魂——哪怕它被分成了两半,为了让一个故事变得好看。
从本质上说,福斯特和尼克松其实是两位一体的灵魂,这一点在影片最后两人的对白中已经做了明确的暗示。
尼克松:“福斯特先生,也许我两都选错了职业,你应该当总统,而我应该做一个记者。
”听完这话,福斯特倒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把那双被尼克松当着面骂做娘娘腔的皮鞋送给了尼克松。
鞋是一个有意思的象征物——它象征着职业。
同时它又像梦中的桥——按照弗洛伊德的解释——是通向圆满人生的象征物。
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的步子迈向寻找圆满灵魂的道路,归根到底,因为我们都是一样的人。
在最后一次采访开始之前,尼克松喝醉了,于是他拨通了福斯克的电话。
据说醉酒时带来的微醺感,近似于灵魂出窍的错觉,那是和有信仰者的忏悔相同的心灵状态。
忏悔的主题是“自白”,说出内心深处曾经不能说的秘密,这是使灵魂安宁的唯一方式。
一切的坦白,都是且只可能是自白。
于是在最后一次的采访中,福斯特变了,变得咄咄逼人且强势,而尼克松也变了,变得迟钝,老迈,但是真实——那种感觉在当他亲口说出那句“我让我的人民失望了”,且眼中闪着泪花时到达了顶峰。
这就是这个故事最具寓意的部分,这种寓意不是新闻工作者探寻真相的伟大胜利,而是两个灵魂通过对话的方式,各自撕下了自己的面具。
原本一生善于讨好,面带谄媚的,骨子里威严而尖锐;原本一生易怒而暴躁的,内心却迟缓且伤感。
这就是两个原本一体的灵魂的真相,就像那通醉酒之后的电话:“我两本来就是一样的人,只不过,最后的胜利者只能有一个。
”这或者是世上所有灵魂共同的真相,再回顾一次这部电影的名字《福斯克对话尼克松》,我发现无论这两个名字是什么,我们甚至可以把他们调换成为世界上任何两个人,但唯一不变的是“对话”——让我们活在重重外壳保护之内的内心坦白的代价越来越高昂,为了寻找的这样方式,我们联系赞助商,出席发布会,在各大媒体宣传炒作,坐在镁光灯前,面对着数十台摄像机,一分钟就可以花费数万美元。
现代社会最大的悲剧在于,越是这样昂贵,这种方式越是风靡,而当我们缺少了这种特定方式,我们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去向世界坦白自己的灵魂。
这位总统演得很传神,虽然不是很了解那段历史,但是感觉很到位。对这件大事只有很简单的认识,光从电影来说,很紧凑,简单的故事却让人无比兴奋,人物性格无比强大,好片。
片子的色调非常好。我喜欢电影中描绘的尼克松。
the Art of Language!
課上看的..
一般
3-
好一个Frank Langella,堪称经典的Richard Nixon。次第推进的情节中丝丝入扣的表情耐人寻味。对于政治丑闻的不依不饶的追究,对于僭越公民权利的花样翻新的嘲讽,对于权力不得越雷池半步去侵蚀自由的忠心耿耿的捍卫,都是本片苦口婆心的初衷。
破玩意儿,无聊透顶,浪费时间。
尼克松这个角色表达太精准了!!!
今年提名里其实我最爱这部
相对于题材而言简直就是糖水片!
媒体与政客你死我活的决斗,各自路上走到相同关头的两个人,结构好。但,精彩在最后一段访谈而这真实录像已能体现,电影该做文章的幕后准备却无甚新意,关键而点题的尼克松酒后电话吐真言怎想都感觉很虚构。不了解水门事件的话不能看,影片默认你是美国人啥都知道。ps两方的忠犬副手都萌
拍的很好.... 只是我不好这口
一个二流主持人采访一个倔老头的故事,除去身份,真心是简单到头的故事。 并不觉得从剧本,表演与剪辑有哪一项出彩,平平无奇的流水帐。
改编自2006年的一个英国话剧,讲述“水门事件”后著名主持人大卫·帕拉丁·弗罗斯特想要搞个大新闻——让尼克松认错。这是有真实事件原型的,这个故事的意义在于:只要动了国本(妨碍司法、滥用权力),总统也会被不依不饶的追责。有趣的是这是一场访谈,是媒体秀和政治的结合,弗罗斯特孤注一掷去逼尼克松认错,前提是美国这个国家给你机会,让“国王犯法与庶民同罪”。至于片子本身拍的实在乏善可陈,弗罗斯特的反转很草率,他的智囊团也形同虚设,为数不多的亮点反而是侧重于尼克松的失意心路。饰演尼克松的演员是《一树梨花压海棠》里糟践了洛丽塔的坏蛋。还有片中丽贝卡·豪尔这个角色有出现的必要么。
老头神级的表演阿
我也不知道大家到底有沒有看明白這個電影要說的是什麽。Frost嬴了么?我實在一點也看不出。Nixon照樣拿了你的200万,照樣出書賺了幾千万。他輸是爲什麽?不是因爲Frost多麽機變,多麽努力,而只是遲早要來卻被他和他的班底不擇手段地遮蔽了。你們成功了么?不不,從來沒有。如果取回原本就應該屬于人民的真相都算勝利的話,那是我們所有人的失敗。什麽惺惺相惜,我從來沒有看出來,我只看到Nixon對你們這些losers的輕蔑,還有你們這些自以爲得志者們愚蠢的意婬和自得,可憐。
早已看透,尼克松的粉饰就如系着鞋带的意大利皮鞋,用措手不及的方式解开他的鞋带,才能在这场别致的访谈战争中取胜。用纪录片采访的解读方式引导了全片的节奏,抽动的嘴角落寞的神态无法被消弭的道歉,是一个曾挥斥方遒也自作聪明的政治家留给世人评说的谈资,坦白后的释然让他不必如小丑般苟活余生。
无论怎样 朗霍华德都是一个无聊的人 阿波罗也是如此
垂暮英雄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