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切瑟尔海滩上》,纯正的英国电影:灰蓝色的空气 不阴不晴的白天 爱历史的乡村学霸男孩 爱古典音乐的性冷淡女孩 温馨的英式家庭聚餐 冷幽默和冗长的日常对话……而最重要的三个字 应该是“仪式感“。
前几天朋友聊到 现在社会把年轻人逼的 感情只能选快餐式的,感情无法作为优先级去考虑 要衡量的现实问题太多 人纯真不起来 人和人之间越来越没有仪式感。
当时我说 英国中老年人倒是真的很有仪式感也很纯真——他们周日去教堂一定要穿着正式的Sunday clothes,拄着拐杖、要人搀扶 但是胸口的方巾一定叠的整整齐齐,礼貌可能旧了破了 但是不能不戴。
去老人家喝茶 他们一定亲自布置餐桌,所有茶具全部要配套 茶点就算不吃也要摆上一整桌 餐巾纸会特意准备在画廊买的印有特殊图案的,摆盘绝对不可以没有。
男士一定会开车送女士回家 绕着圈给每个女士开车门……一切都要尽善尽美地 甚至是有些做作死板——我实在太喜欢这样的英国人 他们用一切细节告诉你 你有多么重要 他有多么重视。
这部电影里两个年轻人生于性解放运动前夕,两人因为新婚夜无法圆房而激烈争吵 女方甚至提出“你以后可以找任何女人解决你的需求 只要不是我就行”,直到几十年后 男方才理解 那时海滩上荒谬的谈话 她只想表达一句“我爱你 我想让你开心”。
本该觉得幽默或不可思议 本该感叹着“没必要吧”,打开豆瓣发现第一条热评“急死我了 想给他俩灌春药”,大多数人 都给了低分。
但是在看完结局 听完那段音乐之后 我却真的觉得难过。
因为当年没有好好告别 导演甚至安排了伦敦的乐队告别演出 让男女主角终于对视 然后落泪,以此才完成了那一句“再见”。
可是现在的人 一边问真爱在哪里 一边搞快餐式的爱情 一边说爱情真是没意思,在一起不用再郑重其事地问“你愿不愿意做我女朋友”,分手也不用说明原因消除误解,上床也不代表爱到深处要为未来做打算……再看这个故事,实在觉得 这真是纯真的不太像话。
有两个片段真的很喜欢:男主的画家母亲因为事故患上精神病 他很自卑很担心 不想让女主见母亲。
女主拿了一张画廊买的明信片送母亲 正是她喜欢的画,然后女主说 我们一起来画一张赝品吧。
后来她们相谈甚欢 完成了“赝品”,男主百感交集地冲了出去 一边笑一边痛哭。
第二 是女主的女儿去男主开的音像店买唱片 说话的语气和咬字跟女主一模一样,不知道为啥这段看哭了。
下午趁着童上网课,看了这部《在切瑟尔的海滩上》,很文艺的一部片子。
一开场就是男女主新婚在切瑟尔海滩度蜜月,两个人在海边交谈着、笑闹着,回到酒店里点了浪漫的Room service,一起吃着餐前点心、牛排,这里就开始有点尴尬了。
然后男主开始寻找话题供双方交谈,说什么海滩上的石头经过亿万年的冲刷是按大小排列的之类的,出海的人们可以通过海滩上石头的大小来判断自己的方位云云接着开始闪回两个人的原生家庭,都是有些问题的家庭。
男主有个精神病妈妈,并且有个不关心自己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大学的家庭;女主的家庭看上去很中产很温馨、但实际上有些刻板和压抑,就是要沿着父母的规划和期望生活的家庭,但女主自己实际上是有些叛逆和固执己见的。
接着双方要履行夫妻之间的义务,慢慢的展现出了女方的xld,在双方发生关系后她觉得恶心尖叫着跑开,然后她向男主坦白她只想不发生关系的维持夫妻之名,让男主可以在外面随便找人,被男主严厉的拒绝了,然后双方分开。
几年以后,开着唱片店的男主接待了一个特殊的客人,是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她要买一张古典的唱片,并且说要送给自己的母亲。
男主从里面听出了也许那个妈妈就是他当年的妻子,往更深层次了想,也许这个女孩就是他们那一天晚上的结晶。。。
但是男主追出去以后只是看着海滩边的女孩子慢慢的走远,然后回归到自己的生活里。
影片的最后他们都已经很老很老了,这时候男主收到了一个消息,女主的那个四重奏演奏团要举行最后一次的演出,白发苍苍的男主去了演出现场,白发苍苍但是依旧优雅的女主几乎是眼角带泪的演奏完了她的最后一场演出,然后电影就完了。。。
真的是一部很文艺的片子啊。
我真的真的非常抱歉,让我们一起回去吧!
爱德华。
激烈争吵过后,弗洛伦斯如是劝慰,但爱德华倔强地转过身,不再理会深爱的人儿。
就这样,镜头缓缓拉开,爱德华立在镜头的边缘,弗洛伦斯则一步一步地离开他,直到消失不见。
究竟为什么,深爱彼此的人儿会终身不再相见?
初夜之时遇到的尴尬,竟然将深爱彼此的心意完全消解。
难道弗洛伦斯被父亲伤害过,不然她怎么会对爱德华将要进入自己的身体那么恐惧?
影片以爱德华和弗洛伦斯在酒店度蜜月的场景为基点,穿插讲述两人的相知相恋。
爱德华的母亲性格热情,喜爱艺术,却因一次意外精神失常,经常裸身作画,自言自语。
弗洛伦斯的到来,似乎令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体会到久违的温馨与欢乐。
那幅主要由母亲绘制的乌切诺的画作,正是在弗洛伦斯得鼓励之下造成的。
还有一英里,弗洛伦斯独自一人,拿着地图,找到爱德华工作的球场。
多么幸福,我没有走错一步路,知道你就在离我还有一英里的地方。
爱德华最不堪的那一面,帮助犹太同学出生气,却遭到对方的厌弃,从此不再说话。
弗洛伦斯最大的渴望,就是现在舞台上,为观众演奏莫扎特的五重奏。
爱德华听着,奔到台下,预先献上热烈的掌声。
那么多幸福的时刻,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深深相知,发誓相守。
为什么?
弗洛伦斯不能接受爱德华进入她的身体。
海滩之上,她竟然说自己可以同爱德华住在一起,但是并不能满足他性方面的需要。
对爱德华来说,这是巨大的羞辱与拒绝。
于是,相爱的两人从此分道扬镳。
但是,弗洛伦斯竟然结婚了,有了孩子。
影片并没有说明,孩子究竟是不是弗洛伦斯亲生的。
或许,那位丈夫接受了弗洛伦斯的提议,他们只是生活在一起,窗帘拉上,并没有人知道在卧室中发生了什么。
告别演出之上,爱德华坐在台下,与弗洛伦斯对视的瞬间,泪如雨下。
终其一生,他都爱着这个女人。
但是偏偏,初夜的尴尬与真相阻隔了两颗紧紧相系的心灵。
肉体与心灵,真的能够合二为一吗?
爱德华和弗洛伦斯深爱彼此,却终身无法实现肉体上的结合。
雾霭、林间,清流,他们穿行在美丽的英国乡村,酝酿着真纯动人的爱情。
那样的时刻越是迷醉,情感碎裂之时,哀叹更其悠长,低徊不去。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故事。
或许我们的生活中真的存在这样的事情,但是搬上屏幕,大约是头一次吧!
这是另一个视角的真实,没有虚幻的美化。
诗意相知最终败给了性的错位,我们都活在对错交织,美丑互渗的世界。
恋爱的灵魂愉悦最终要面对肉体交合的暗礁,那些赤裸裸的声响、触感和液体,会将所有柏拉图式的幻想消解殆尽。
恰也是从这一刻开始,我们才真得开始碰触到生活。
弗洛伦斯并不接受这样的性,但又无法在那样的时代里,公然单身,反抗世俗。
她选择坦诚相待,可以爱德华不接受这样的妥协。
他推开了弗洛伦斯,自己则终身不能走出这份伤害,等待老去,等待弗洛伦斯遥遥无期的一声问候。
古典乐和摇滚乐相互交织的配乐,也颇为新颖。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配合着海浪的拍打,将两人之间即将爆发的情绪烘托得动人心弦。
第一次在豆瓣上写东西,我决定写一下我最近一次看的电影《在切瑟尔海滩上》。
(涉及剧透!!!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已经看了很多很多有关于它的短视频解说,那个时候我正在被想要的感情所困扰着,一个没有能力接受爱以及去爱别人的人,所以看到女主角对于性爱的排斥,我似乎感受到了共鸣。
当然我觉得自己并没有女主角那么勇敢,起码她还能够勇敢地去追逐自己所爱,并且想出办法来维持这种爱。
当然对于男主来说,这肯定是不切实际的。
性爱也是爱的一部分,有爱而无性,这是不现实的。
短视频里的解说没有告诉我们女主在她的童年到底发生了什么,她只是单纯的排斥性行为,但是我觉得从电影的几个镜头来看,应该是她在童年受到了其他男人的猥亵,或许不能称为猥亵,只是让她对性爱感受到了恐惧。
她曾试图接受并融入这一婚姻生活,但是她发现无法做出自己满意的反应。
她试图挽回但发现裂隙无可修补。
或许这部电影还想表达关于时间的流逝,我们内心的所有冲动终将被抚平,永不消逝的,唯有爱而已。
在阴郁的切塞尔海滩上,两个相爱的人却因此分道扬镳。
那些被海浪冲上沙滩的石头,整整齐齐地分门别类的排列着,就像时间终究会筛选哪些人能够陪在你身边,哪些人不能。
几十年过去了,他们仍在心中挂念着彼此。
她的女儿有着她所设想的他们女儿的名字,他去看了她演奏给他一人的告别演奏会,当他在台下含泪说出bravo的那一刻,我溃不成军。
有很多我无法理解的事情,有很多内心的自卑在电影的镜头语言里显得那么刺眼,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永远是这世界上最大的bad ending。
我向来是一个共情能力很强的人,所以尽管是喜剧,只要有悲情的镜头,我便会哭。
可是这部剧并没有让我感受到商业片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而是深深浅浅的脚印,海水拂过的海岸,阴晴不定的天空,还有此生再见的遗憾。
无力感,并不是外界施加的压力,而是他们自己之间有了一道无形的界墙,也许他们后来反思过,也许他们早已原谅了彼此,但无法相守一世的遗憾,终究是让我这种痛哭流涕的观影者承受了。
每个人都有着好几层,层层剥开后,就能发现每一种行为背后都有着原因。
电影《在切瑟尔海滩上》(on Chesil Beach),导演多米尼克·库克,编剧伊恩·麦克尤恩,演员西尔莎·罗南,比利·豪尔。
影片描述了上世纪60年代西方性解放运动来临之前,作为新婚夫妻的弗洛伦斯和爱德华因为新婚初夜的尴尬,挫败,紧张,压抑导致结婚6小时便离婚的故事。
从这个角度出发,这个故事题材十分吸引我,和常见的表面恋爱不同,亲亲抱抱举高高中间难道就这么水到渠成么?
电影用犀利、细腻的镜头表现出了男女主内心的不安,仅仅是一顿饭的时间,就给我看得尴尬到不行。
开篇,切瑟尔海滩的美景,轻松悠扬的音乐,伴随着谈论着音乐的新婚夫妇一一展现。
爱德华西装革履,弗洛伦斯更是美的移不开眼,足以看出彼此对这一天的重视-他们的新婚初夜。
到来的晚餐急促地打断了这对小情侣的亲热,上完菜后,服务员还站在一旁等待着男主的小费,要知道,你俩人可是给男主倒了一瓶被水稀释过的红酒。
这顿晚餐吃得十分尴尬,有多尴尬?
尴尬到明明是消费者,却像是在父母注视下的孩子一样不知所措;尴尬到女主的脚底板扣出三室两厅,男主词不达意,满脸通红。
这种感觉,就像是你对面来了个人,你往这走,他也往这走,你往那走,他也往那走,关键你俩还不认识!
朋友们,你们能体会到么?
化解尴尬的办法就是爱德华吻上了女主,但这接下来,更尴尬了好么!
吻着吻着,弗洛伦斯说站着过于奇怪;爱德华给弗洛伦斯脱掉鞋子,弗洛伦斯满脸惊慌地说我自己来就可以;爱德华为弗洛伦斯拉拉链时卡住,脸憋得通红,大吼道:我是有多白痴,我连最简单的一个拉链都搞不好。
两人神情上的不自然,肢体上的僵硬,直接向观众传递一种感受-窒息到极致!
压抑到极致!
紧绷到极致!
两个人都像小猫被提了后脖颈。
以至于弗洛伦斯缓过神来,一脸的惊恐与不可置信,两腿之间那滩来历不明的液体击中了她的脑部神经,瞬间弹起,衣服拉链也顾不上拉,逃也似的冲出了门。
在这段长达一个小时的叙述中,中间插叙了他俩之间的相识相恋、教育背景、家庭背景和不能忽视的时代背景。
13分32秒,弗洛伦斯正在和母亲妹妹谈论着,父亲进来,把手搭在了她的肩上,只有一秒钟的时间,弗洛伦斯一下子低下了头,又马上调整好自己,很难不想象她经历过什么。
她有耐心,学习好,性格好,有自己的学业,梦想,家境不错,即使面对男主的母亲依然表现得落落大方。
他身形高大,打架易怒,是个愣头青,傻小子,但面对女主只想着如何逗她开心,母亲精神不正常,多多少少也带给她心理影响。
两人不是完全的门当户对。
二人所处的时代也是人们普遍受到沉重的性压抑的时代,弗洛伦斯偷偷躲在房间看性教育书籍,随着母亲推门而入被打断,同时留下了在客人面前好好表现的要求。
电影进入1小时14分,画面切换到切瑟尔海滩,也从这自此分离。
男主的话让弗洛伦斯痛苦。
相比于之前的压抑尴尬,这反倒是他们第一次敞开心扉。
男主:你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么?
性冷淡的人你就是这样,彻头彻尾的性冷淡。
真的是这样么?
她不是性冷淡,他也不是性无能。
如果两人能够在爆发后好好谈谈,如果两人能够让一切发生的慢点,如果他能在她乞求后转过身来,如果各自的家庭能坐下来聊聊,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这段仅仅停留了6个小时的婚姻,暴露了两个人根本不熟!
看似两个人好得要命,其实心里的关系始终没有走近一步,那些隐藏在心底的难言与不堪和真实的彼此对方根本不知道。
除了交流,性教育真的很重要啊喂!
1.同年龄段,男生女生成熟程度的gap的确是件蛮恐怖的事情2.感情中,尝试去理解,而不是辩驳。
感情不是打官司,当冲突或矛盾发生时,讲理(所谓理,会偏主观,且大多数情况下是由屁股决定的)是最不被需要的3.有时候只需要几秒钟做的决定,会影响今后几十年甚至整个人生。
所谓“如果当时”4.观影过程一直很难受。
前半段被初夜的尴尬搞的坐立难安,后半段陷入回忆无法自拔。
不得不说,导演在营造氛围上做的不错,且通过插叙方式处理回忆的手法上也比较舒服并不突兀。
后半段代入感也很强。
5.有一处剧情设计感觉很真实,女主会带男主去自己曾经工作的场所分享回忆(但是过程中立的flag就有点刻意了)。
尴尬一晚过后男主回家时的胡渣细节也很赞。
6.最后,女主好美~7.看的这么难受,忍痛给五星TAT
近年来很少遇见的美好英语片。
无论是画面、故事还是音乐!
净美的沙滩、没有手机通话的干扰,没有现代生活的急促与浮躁,其中的古典音乐,都让人享受着乡村生活的自然美!
悲剧的结局,更是让人们在遗憾中享受着浓浓的幽思与回味!
父母们对子女婚事只有沟通与关怀,而没有中国式的强迫与包办,也更体现了西方人的教育观和文化观!
看到所有影评都一塌糊涂,这种理解力怎么看电影男女主情感结束的原因是女主的性冷淡吗?
如果还这样想,关闭页面再去观影三遍
保罗·乌切洛《林中狩猎》想要了解女主,要先懂得她治愈爱德华母亲的那幅画保罗乌切洛的《林中狩猎》乌切洛致力于透视画法的研究,如他所言,“不要描绘眼前所见到的事物,必须描绘自己内心看到的事物”从这个角度才能了解一些电影女主的成长与情感需求电影故事情节很简单,出身优渥的女主与乡村男主一见钟情,一个是古典四重奏,一个是rock n roll的查克贝利迷,新婚初夜,男主惊讶于女主的性冷淡和婚后生活建议,毅然终止这段婚姻,回到乡村做了音像店主。
而女主则再婚,生子,暮年践行与男主当年承诺,在威哥摩尔音乐厅举办告别演奏会。
阔别45年后,音乐厅里,他们也自然的转变为台下观众与台上的艺术家,。
弗洛伦斯的成长同时裹挟着父权阴影与个人强烈的独立欲望第一段:影片开始是新婚的男女主,套房内气氛尴尬,男主局促,女主紧张
女主第一次说认识了新男孩,要请到家里喝茶时,父亲进屋后的动作十分暧昧穿插了女主父亲的暗示,以及男主家庭的交代,接着引出了男女相识的场景
开篇就是女主父亲的暗示,以及男主家庭的交代,接着引出了男女相识的场景对话中,女主告诉男主,自己13岁时自己买了火车票,从此觉得自己世界完全打开时的笃定和她的名字一样,弗洛伦斯这个女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女权主义与意识流意味女主的成长,正是这样同时裹挟着父亲权力控制的阴影和迫切挣脱家长意志的强烈欲望
弗洛伦斯知道爱德华母亲的脑损伤后,对自己母亲的描述在弗洛伦斯的成长期,大概率向母亲倾诉过自己与父亲尴尬的问题,而母亲或不以为然或有意忽略,因为父亲在家庭里代表绝对权力,这导致女主与母亲的关系也很奇妙。
这在弗洛伦斯向教父袒露新婚的紧张时,教父提出“和你母亲谈谈”的建议时,弗反应出一点嘲笑的表情可见。
另一处有意思的细节是弗洛伦斯朗读那段sex love marriage时,妹妹先闯入,接着是母亲,非常有趣的设定。
大胆猜测,那个看起来过于早熟的妹妹是不是和姐姐一样承受着来自父亲的侵扰。
因为母亲对姐妹的对话和看起来焦虑的状态完全不在意,而当母亲转身离开,妹妹关门的表情看的出这位母亲在应担当的角色上的缺失。
选择爱德华是弗洛伦斯对以父亲为代表的权力的羞辱和抗议
男女主初识,男主一副坏男孩样子,与女主完全两个世界的生命形态,激发了她的征服欲。
男主被女主的眼神选定时,眼神在几秒的表演里经历了惊愕,试探,惊喜,一个穷小子能遇到公主, 公主主动表达了靠近的欲望,这对他来说,好像除了欣喜接受,没有其他选择。
女主眼神非常肯定
弗洛伦斯回答妹妹为什么喜欢爱德华时的回答爱德华是英国乡村的普通男孩,没有好的阶级与出身,和上流绅士完全不同恰好是这样的身份特征,让弗洛伦斯确定这是对父权最好的羞辱和抗议
这是弗洛伦斯带给爱德华的妈妈《林中狩猎》时,爱德华母亲对画的释义这大概也是导演设定女主成套蓝色内衣与套裙的隐晦表达吧爱德华母亲就像弗洛伦斯的精神导师,如弗片中所言“你告诉了我很多我不知的东西”而片中唯一看穿弗灵魂的也正是爱的母亲,此处有爱德华父亲询问儿子女友,和提起弗洛伦斯时,男主母亲内涵的眼神可见。
那眼神就像在和说“这样不简单的女孩儿,我的傻儿子怎么搞的定”
弗洛伦斯很难说是真的爱爱德华,一则是爱德华从一开始就是选定来充当权力推翻的猎物角色,二则是弗在将要新婚时和(大概是)教父的角色的对话,她表达查尔斯的爱慕时的喜悦,以及向乐队隐瞒订婚事实的期望,都说明她对爱德华的爱并不是简单的女孩子的喜欢。
最后爱德华在海滩边说“你自以为是的需要一个丈夫,我就成了第一个上钩的傻子”这才是事实,女主对爱德华并不是爱,只是控制标的。
爱德华粗暴的荷尔蒙激起了弗洛伦斯的性恐惧和抗议 弗洛伦斯与查尔斯后来育有三个子女,说明她并非性冷淡爱德华充满荷尔蒙的爱,性爱中命令式的男权话术激起了弗洛伦斯的性恐惧女主自幼在父亲的阴影下,而其天生独立强悍的性格,天然抗拒男权式的指令
这段回忆出现2次 父亲的语气是完全家长式的命令 弗洛伦斯脸上带明显抵抗
在一段回忆后,弗洛伦斯尝试向爱德华袒露秘密
荷尔蒙冲昏头脑的爱德华并没有get到女主的心意
停不下来解开裙子的手
特别是此处爱德华的男权式命令“你站好就行了” “转过来”等
也亲手把一段亲密关系解除
看到男主边褪下女主内裤边呼唤她名字时,感觉弗的父亲也是这样猥亵她的吧
导演用了很多侧面细节表达女主的反抗,如脚趾,还有手部的推却和抗拒
这个过程里的男主也十分不堪,很像入侵施暴者这个过程,很多细节都在表现女主想要倾诉,而男主的不领会,爱成了最大的障碍特别是表现男主的性爱时,很多时候放大了手的细节,手是人身体里最强大的部分,它在精神力可以代表任意入侵者,特别是男性。
而父亲对她的侵害工具同样是手这段过程里看的出两个人根本无法良好沟通,而他们这样自说自话的交往状态,在相遇时就做了铺垫
○ 男女主的第一次相遇,男主只想找个人告诉Ta,他获得了历史第一学位
○ 女主去看望男主时,女主想告诉男主自己的心愿是四重奏演出,而男主根本无心听下去,就迫切的询问女主拿到的什么学位
○ 新婚时,男主每每表达“我爱你”,女主一脸期待与兴奋,而男主说完就要亲亲抱抱时,女主微表情继而转为失望,沮丧。
所以当男主在解开女主裙子失败后气急败坏的暴躁时,爱也打了死结完成父权的交接后 弗洛伦斯要完全自我掌控的人生网球场一役,弗洛伦斯用爱德华颠覆了父亲的傲慢,摆脱了他的权力控制从父亲到爱德华,女主主控了权力的交接
女主给男主意外惊喜,并确认男主开心吗,完全在扮演掌控的角色
弗洛伦斯在爱德华家时,完全在主动充当大家庭女主角色,男主的父母亲很快意识到
女主在表达人生愿望,男主心中的温柔小白兔忽然变得很陌生
选礼服时强势的弗洛伦斯这个阶段的弗洛伦斯,忽然像开挂了一样,和新婚时恐惧挣扎的状态不同,完全是命运的指挥家她希望男主为她的所做开心,指挥爱德华妹妹和妈妈整理厨房,坚信会在威哥摩尔hall演出,眼神里是主导一切的欲望,是完成爱德华这只权力交接人的狩猎后的自如。
45年后音乐厅的再会最后的演奏厅里,爱德华如45年前的约定一样,坐在c排9座,演出接受后赞赏Bravo这画面很打动人,可我认为这并不是为爱德华的演出,而是弗洛伦斯的人生愿望她怀着这样的愿望,即使那时候不是爱德华,是任何一个别人,也会收到这样的承诺和礼物选择查尔斯是男权话语的终结 没有狩与猎 是对等的生命关系
弗洛伦斯命查尔斯重来
弗洛伦斯对查尔斯的指令
查尔斯这个角色设定非常有趣,五重奏中唯一的男性,面部有明显损伤,外形阴柔,是和爱德华的雄性气息完全相反的男性。
然而,他又有着深入弗洛伦斯内在的洞察力,是爱德华母亲外,另一个精神上相通的人。
这在导演开片29分钟处弗洛伦斯对乐队的指挥和二人的对话里可见
查尔斯洞察到弗洛伦斯的欲望和控制力从这样的对话模式,我可以想象到,她可以告诉查尔斯,“我不喜欢这样,请温柔些从***开始……”等,让自己有安全感的命令。
查尔斯不会恼羞成怒着急的褪女主的衣服,却一定能敏锐的捕捉到弗洛伦斯面对男性的紧张和抗拒,洞悉她心里的秘密,慢慢建立信任,也许这也是他能与弗洛伦斯最终结合,并育有三个子女的原因吧。
另外,有心理学知识的人也可以去了解弗洛伦斯在与爱德华的关系里依旧有一部分幼时伤害的延续,受害者在潜意识里对受伤有选择偏好。
到了查尔斯,他脸上的伤,他性冷淡的脸都像是另一种故事(和阳光大男孩的爱德华完全不同),这时候的弗洛伦斯是不是也从精神上的受害角色脱离,转变为控制受害者角色。
(比较牵强,但符合逻辑)
最后爱德华追到了沙滩边的弗洛伦斯,内疚,自责,委屈,想要挽回,他并没有做错什么。
当他意识到自己不是女主的药时,拒绝了与女主一起回旅馆爱一个人,便是要深入她的恐惧,不是吗没有无缘无故的疏离,冷漠和抗拒是另一种需求表达的语言电影的文学小品性很强,精致巧妙,导演也很细腻就把最美一刻留在远离喧嚣的海滩吧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让我想起《花束般的恋爱》,当然二者剧情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结局都是让人唏嘘不已,尤其是在影片的结尾,看到男主哭了,也跟他一起流下了眼泪,多么遗憾,如果当时在海滩上,他接住了女主伸过来的手,那么,故事就是另一种结局了。
其实两个人能在走在一起,挺不容易的。
毕竟不是门当户对,但却没有受到双方家庭的阻挠。
而且爱德华的爸爸还说:你一定得把这个女孩儿取回来。
而女孩儿的父母在很快接受了他,甚至给他车,给他安排工作。
最重要的是他们当初真的很相爱,我甚至觉得女孩爱男孩更多,她会大老远跑去乡下找爱德华,会跟她患有精神病的妈妈用心对话,一起做家务,做饭,也是她,在争吵之后,主动伸出和解之手。
相反,爱德华在电影中好像并没有为女孩做过什么,只是单纯地沉浸在恋爱和爱情的美好之中,而最后当他发现无法跟自己的妻子做爱之后,他特别失望,到无法接受,他没有试图去了解背后的原因。
因为,事实证明,只要一个男人足够耐心,给了女主足够的安全感,他们依然可以有自己的孩子的。
所以,爱德华最后的眼泪是真的很伤心,也有后悔,后悔自己当初没有牵手,后悔自己冲动地放弃。
就像看完《花束的恋爱》我有一样的感受,如果两个人懂点非暴力沟通,如果两个人再努力一点,那本来很难得很美好的爱情是可以延续下去的。
婚姻需要经营,不是说放手就放手。
希腊神话中的第一女神赫拉,通过辅助自己的弟弟宙斯推翻父亲的统治,获得了天后的宝座,并制定了夫妻制度,从此开启了夫妻之间权力的游戏。
一部好的电影总是有一个“灭点”,“灭点”是西方透视法绘画的一个术语(透视画法遵照一条法则:向前方延伸的所有线条都在某一点会合,这个点叫做“灭点”,如林荫道的尽头)。
电影里的“灭点”也比比皆是,如《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圣经》、《阿甘正传》里的羽毛、《魂断蓝桥》里的护身符、《布达佩斯大饭店》里的钥匙、《卧虎藏龙》里的青冥剑......《在切瑟尔海滩上》这部电影有诸多信息表明,它的“灭点”是那幅保罗·乌切诺的《林中狩猎》,女主名叫佛罗伦斯(以下简称佛罗),其英文就是画家的故乡佛罗伦萨。
然后我又找到了另一幅同名的画作,颜色就是女主最后在海滩上的蓝色,我称之为“狩猎蓝”。
▼
男主爱德华看似满脸男性荷尔蒙,结婚后才知道自己是这场游戏的猎物。
而他的母亲虽然有“脑损伤”,却早就洞察到了真相。
她把儿子比作被驯服的马,把佛罗比作不甘平凡的猎人。
新婚第一晚,由于爱德华急于主导,也十分没有耐心倾听,佛罗彻底把他打入“冷宫”,希望他以后不要再碰她,如果有需要可以另找其他人。
绝对男权主义的爱德华觉得这是奇耻大辱,他不愿意妥协这样的安排,这段婚姻只维持了六小时。
▼
在佛罗看来,性&*爱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交流,而不是欲望的宣泄,谈恋爱时她面对爱德华过于欲望化的需要感到有压力。
同时,她又被爱德华身上的活力和欢乐感所吸引,这种力量让她希望走进婚姻的殿堂,相伴一生。
真正的女权主义是自由,尤其是身心自由。
这种有爱无性的婚姻对于佛罗来说是完美的,她既拥有一个有安全感的丈夫,享受激情和欢乐的时光,又能保持她女权主义的空间。
可爱德华是一个男权主义者,他从小嫉妒母亲的才华,他的母亲玛乔丽·梅林,对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里的绘画作品如数家珍。
当他知道母亲“脑损伤”感到轻松,因为他没有“脑损伤”。
他急于证明自己,当他拿到了牛津大学历史专业的第一名时,他第一时间去告诉自己的母亲。
母亲问他:“黄色的两种含义?
数字和意义,我只知道数字,忘记了意义。
”这句话在告诉他,第一只是个数字。
从他对母亲的态度来看,他要求母亲放下手中的东西,听他说他取得的成绩。
他需要被倾听,可是却很难倾听他人。
全家人都对他取得历史学第一名不感兴趣,他太需要被人认可和倾听,他决定去牛津大学碰碰运气。
▼
爱德华运气不错,碰到了当时正在帮“核裁军运动”作宣传的佛罗。
佛罗一路上都在倾听他关于历史的想法,可是当佛罗跟他聊起音乐时,他很快就打断了,问她音乐考了第几名,他关心的仍是那个数字。
佛罗告诉他也是第一名,他脸上带有优越感的光芒瞬间消失,他弯下腰去折了一枝小黄花送给佛罗,并表达了夸张的赞美。
他关心的仍是那个压倒性的数字,他不太关心佛罗的精神世界。
他要的是那种“我有你没有”的优越感。
在色彩学中,蓝色带有主导、统治感,黄色则常常用于烘托、点缀。
此时爱德华的衬衫是蓝色,他送给佛罗的花恰巧是黄色的。
▼
爱德华的母亲说画家保罗·乌切诺把原本是绿色的田野画成了蓝色,佛罗服装的颜色从黄色、粉色一点点转换成蓝色,导演把服装、色彩组合成了精妙的电影语言。
佛罗从小受到父亲的侵扰,13岁就宣告长大离开了家。
由于极度缺乏安全感、又极度独立,她开始建立以自我为中心的权力体系,既是对父权的一种对抗,又是对父权的一种模仿。
如果从一部爱情片的角度来理解这部电影,是解释不通的,但如果从女性权力的建构来看,这部电影就会变得立体起来。
导演用了一个“初夜失败”的话题真是聪明,既创造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又能很好地表现女主的性&*爱态度。
艺术是心灵的映照,她在莫尼斯四重奏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明明是四重奏,她却自作主张加了一个小提琴手。
乐队中唯一的男性查尔斯对佛罗很不爽,但还是忍气吞声。
她作为小提琴手,在点评查尔斯的大提琴时,既是对艺术的追求,也是对性&*爱的要求。
她要求:“要比标注的慢一些,温柔一点,像问一个问题,一系列的问题。
”查尔斯跟她合作久了,能与她心意相通,这大概是他后来能追到佛罗,并跟她生了三个孩子的原因。
▼
满脸荷尔蒙的爱德华在新婚夜过于敏感着急,他想占据主动权,佛罗反复转移话题、控制节奏都没有办法同步。
佛罗希望爱德华有耐心问问题,并有耐心倾听,她希望他能关注她内心的恐惧和害怕。
佛罗说:“想听听我的小秘密吗?
说实话,我有点害怕。
”她希望爱德华问一个问题:“你在害怕什么?
”,她想告诉他关于小时候被父亲侵扰的事情,这件事情不说出来,是不可能能坦然相处的。
可是爱德华根本没有心思多问只说了一句:“我也是。
”然后就着急着脱佛罗的裙子。
▼
他们第一次相见,佛罗穿的是淡黄色的裙子。
这里出现一句台词:“由于放射性物质的存在”,这句话既是对“核裁军运动”的描述,也是对爱德华的男性魅力的描述,激发了佛罗的征服欲和女权权力欲。
▼
佛罗走进爱德华家里,她穿的是蓝白相间的裙子,她的女权意识不仅激活了疯癫多年母亲,还让两个“生无可恋”的妹妹变得热情可爱起来。
同样男权主义的爱德华父亲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说:“你快点把她娶回家。
”看似一句平常的催婚的话,其实是一种男性对女性的征服方式,只要娶回家就是你的了。
佛罗俨然像女主人一样准备给大家盛汤,被父亲一把夺过汤勺,向征着对家庭权力的主导。
▼
佛罗在聊到自己的音乐梦想和事业时,穿的是纯蓝色,像开了挂一样,代表着绝对话语权。
▼
到了婚姻这一步,可以说是佛罗完成了整个狩猎过程,她决定不再像从前那么迁就,而是把自己的想法完全说出来。
她要构建一个她想要的婚姻模式,怎么相处她说了算,所以这个时候的衣服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是前面所说的“狩猎蓝”。
“狩猎蓝”的裙子代表着一种意志,爱德华想撕开它,佛罗表达了抗争,拉链卡住了。
导演用了一个镜像表达两个人的两个世界,一面是佛罗的纠结和痛苦,另一面是爱德华的气急败坏。
拉链卡住让佛罗暗自高兴,这是女性建立自我权力的一种隐性方式。
一方面需要丈夫的陪伴,另一方面要跟丈夫保持距离。
▼
他们每次亲热被打断时,佛罗都暗暗高兴。
除了被拉链打断,一次是被服务生打断、一次是在郊游中被一群孩子打断。
这样既不会让爱德华感到被拒绝,又可以继续待在他身边。
▼
“初夜失败”意味着爱德华的男性权力的失败,他接受不了,毅然离了婚,从此过上了左拥右抱的生活。
13年后有个酷似佛罗的小女孩来他的音像店买碟,已经36岁的佛罗显然已经嫁给了懂她的查尔斯,生一个名叫克洛伊的女儿,她想要的都实现了,她仍然怀念查克·贝里的歌,因为他很欢快、有活力。
▼
45年后,爱德华孤独一人,他知道恩尼斯乐队准备在伦敦作告别演出,他没有忘记当年的诺言,要坐在第3排9座去给她喝彩。
▼
这是爱德华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发自内心地倾听佛罗,他终于在音乐中听懂了佛罗的需要和感受,他泪流满面,此生不再。
▼
好啦,就到这里。
再引述电影中神父的一句话:“婚姻的成败就是取决于琐碎的小事。
”有时看似小事,就像饭里的砂砾,如果经常嚼到,一定会让人不幸福,跟菜好不好已经没关系了。
我仍然相信婚姻是神圣的,一旦扎进这条河流,就用尽全力去学会游泳,不让自己淹没,也不随意放手。
因为代入感太强我会给五颗星
略矫情
“两个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系列之糟糕的第一次。当然这只是表象,甚至父亲对她性侵造成的阴影也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关键还是两人完全不同的社会生活背景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个人习惯态度等,她爱上了他,她对自己父母也有不满,但她无力去改变已经习惯的生活方式,而对新婚、对未来充满恐惧。所以她想象一种能延续过去保持自我的婚姻生活(无性是阻止改变发生的一种象征),所以她后来还是能够结婚生子的,只是对象是个“门当户对”者。
把小说毁了,电影自己也毁了,小说改电影的一贯结果。可以想象挺好一个小说,拍成电影稀巴烂。
莫名其妙
雖說影片講的是男女關繫,但我看來,其實是非常女性的故事。電影用插敘的方式,在飯店房內與他們相識、相愛、相處的過程來回穿插,用餐桌上有些尷尬的互動和兩人在河邊草地上親暱的甜言蜜語來對比,是什麽原因造成這對結婚不過6小時,剛准備更進一步的夫妻彼此間氛圍的轉變?或許是成長背景的差異,愛德華看似在年幼歴經母親意外中獲得的成熟,與佛羅倫絲在樂團中的強勢形象,到了愛情卻變得完全不同,愛德華的幼稚與暴怒,加上佛羅倫絲過度的包容,某種程度上也成為兩人分別的主因。影片有著緩慢的節奏,卻在其中不斷堆疊兩人的矛盾,這段婚姻就好像那瓶摻了水的紅酒,早已變質卻不自知。海灘上的最後那顆鏡頭,背對的兩人漸行漸遠,腳步聲被海浪聲淹沒,最終走出畫面,永遠走出彼此的世界。
Saoirse Ronan系列。可以猜测出原作中一定有更多属于女主角的、影片难以表达到位的内容。
慢慢渐入佳境的电影,值得一看。
总觉得拍他还是要极有天赋的导演才可以,看过小说的观众或许感到欣慰,但直接上手电影的话,或许故事的讲法有虎头蛇尾之虞?
朋友:“看个电影把你给着急的,好像你能娶到罗南一样!”
麦克尤恩真的亲自编剧了吗 怎么tanslate如此莫名… billy演得比saoirse好一点~ 但他在里面好胖哦 没有春天演话剧时候灵了 退场时候听到洋妞问出致命问题: where does she kept her tampon~
关于婚前性行为重要性的教育片,一定要同居试婚!真觉得婚姻不能完全建立在爱情之上,家庭背景,生活习性,兴趣爱好,至少要做到沟通和理解,此外尤其是三观要契合,性生活要和谐。很明显男女主在一见钟情之后,没有任何地方有共通点,既凸显了年少时爱情的纯粹,也意味着如果进入婚姻必然分道扬镳。
6/10
结构挺好的,就是节奏怪怪的。女主的婚前恐惧暗示明示就是不说穿,憋屈。还以为最后一幕海滩上的分手戏要做成another choice,当然现在这个结尾也不是不好。#BJIFF2018# @三里屯美嘉
红酒可以兑水,感情却容不得稀释;演奏可以添人,性爱却不能被替换。曾经穿越七英里丛林只为见你一面,现在踉跄两英里海滩离你远些。昔日一场黑白电影、一段立体音乐都是催情药,而今一截裙摆拉链、一双笨重皮鞋都是柏林墙。那时你只识知更鸟,此时我熟稔摇滚乐。那时你我渐行渐远,此时终于无法靠近。
#LFF17# 并不了解任何原著以及这片子的制作,纯冲着罗南去看的,结果很让人惊艳。罗南的演技真的是越来越好了,工工整整的电影其实很少让我能看得进去,但这片子的结尾让我今天伤心了一天。
音乐很赞,全场一起笑一起唏嘘。人物说话和现实中的爱尔兰蜜汁口音也不是一回事,没有字幕也全听得懂。就是男主像没有牙,有点难受…… ending和爱乐之城是同款,但是因为铺垫有问题,内心几乎毫无波澜。(爱乐之城也可能是被高司令那个眼神看哭的 @都柏林爱尔兰电影协会
在切瑟尔的海滩上 最后的分别 天空很灰暗 让人心情低落 前面真的平淡无奇 他们性爱的时候真的是把尴尬演到了极致 最后再遇令人动容 我也同他们一起流泪了 这是难以掩饰的悲伤
改编得非常好啊,从大环境到最私密的小感觉都非常精准,两个演员每个表情每个小动作都在传达信息(罗南真的是为麦克尤恩而生的女演员啊),节奏和场景设计都很好,话剧导演导电影太棒了。
看了一下标记想看已经是2010年的事了,终于在几乎忘记小说内容的时候看上了。最喜欢的一本麦克尤恩,拍出来虽然缺点不少但还是挺喜欢。主要两个主角太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