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是澳大利亚电影,交战双方分别是北越和澳新联军,所以内容上基本是一边倒的歌颂澳军,不会做到客观公正的。
背景是1966年8月18日, 105名澳军和3名新西兰尖兵混编的一支澳新特遣队,在橡胶树园遭遇了大批北越军队。
在随后的交锋中, 108名澳军与2500名越军展开了激烈战斗。
面对1:25的人力劣势,澳军就地防守撤退, 在后方火力支援下以18人死亡,24人受伤的代价获得了5倍的交换比。
整部影片反映出澳新联军三流部队的水准,士兵懒散,军人可以随意抗命,长官逻辑混乱。
而西方人在越战片中反映越南部队的时候,好像越南也只会人海战术,北越军队被描绘成只懂“万岁冲锋”没有战术的野蛮古代人傻瓜打法,都是人肉冲冲冲,看上去完全没有威胁力,除了人多毫无优势。
实则当年越南跟中国师傅学了不少,北越也不是吃素的,如果越南就这两下子,早就被美国搞定了, 79年师傅打徒弟的时候也不会把师傅搞的那么辛苦…… 全片印象最深的肯定是澳军的炮兵部队,肌肉线条都好看到爆,特壮实。
如果这场战事没有炮兵支援,基本就完了。
剧中从20分钟开始打到结束,乒乒乓乓的,场面还行,但没啥紧迫感,看不到什么战术,只有突突突扫射,7分左右吧!
整部影片反映出澳洲部队的三流部队的水准。
士兵懒散,军人可以随意抗命,长官逻辑混乱。
在越战当中这样的部队是越南人没有好好收拾他,如果越南人把他当成一个目标早就被收拾掉了。
当年跟中国师傅学了不少,北越也不是吃素的。
西方人的越战片反映南越部队的时候,好像南越只会人海战术似的。
如果越南就这两下子,早就被美国人搞定了。
79年师傅打徒弟的时候也不会把师傅搞的那么辛苦。
澳军师承美军,到一个地方,都是先建基地,然后以基地为核心开展作战,兵力部署以合成方式,生活条件好,士兵训练有素,兵种合成程度高,但战术保守。
基地建设:采用帐篷和零时工事,能保证电力,食物,医疗等保障,基地主要采用卡车和直升机进行补给。
兵力配置:这个基地是一个合成营规模,下设营部,2个步兵连,1个装甲连,1个炮兵连,;1个直升机运输小队,外加工兵,后勤等约2个连,共计500余人。
营部:由一名上校和若干参谋人员,有通讯指挥系统,主要采用无线电方式。
步兵连:每连下设1个连部,由一名少校负责指挥,3个步兵排,每排大约30人,每排配置一台无线电,火力配置不算高,有机枪,但没有榴弹炮和火箭筒(对炮兵连和空军很信任)。
每连大约100人。
装甲连:下设6辆装甲车,装甲车有一挺重机枪,没有机炮。
炮兵连:有6门榴弹炮,部署在营部,射程能够覆盖该基地的活动范围,为步兵随时提供火力支持(步炮协同能力强)直升机小队:下设2架直升机,负责运输,伤病运输等任务,直升机有一门机枪自卫。
工兵后勤:200人
3星纯粹给感观娱乐,这可是北越兵,狡猾得像山猫一样的部队。
据老山部队战士回忆,越南兵是很惜命很狡猾的,他们不是鬼子,不是敢死队,更不是乱跑的丧尸给你扫射,你以为这是太平洋岛战吗?
军官一喊上刺刀冲人头……全是此片导演对东方战争的印象流。
他对他们自己的资本主义士兵倒是很了解,抽烟打牌喝酒赌博样样精通。
导演完全搞不懂战争的本意,极其顽固的白人思维。
全篇给人的感受是只有:澳大利亚白人才是人,其他的人越南人简直就是可有可无的畜生,本来是跑到别人家入侵去了,结果给自己拍的多无辜多可怜基地被越南的迫击炮袭击。
一群新兵蛋子杀起北越士兵感觉就像玩一样,北越士兵感觉就被拍的没有脑子一样,只会冲锋,还是站在一起去送人头。
12排呼叫火炮支援炸到自己阵地上向我开炮,一番炮击后越军全挂了12排居然还活着那么多人,难道土澳的炮弹张眼睛了?
诶最后越南人要是真有这么好打美国也就不会从越南撤出了,我们自卫反击战的伤亡也不会那么大了,总之如果你是军迷听我一句劝千万别看,你会被导演的YY给气死的
历史的故事从来都是你写你的,我写我的,自然不会有什么客观公正,旁观者有时代入自己则同仇敌忾,有时候远观则感受时代的记录。
这部龙潭之战,讲的是澳大利亚视角的越战中澳大利亚军团的一场遭遇战斗,一线部队有侦查四连三个排一百零八人,后方有炮兵连持续协同支援,两架直升机补给了一次,美空军打酱油火力支援一次,弹尽粮绝之际援军装甲部队赶到,结束战斗。
越方战史还没看到,兵力总数有1000+,2500+多种说法,有主力营加游击队多支部队。。。
总体观感和梅尔吉布森的《we are soldiers》差不多,小股兵力深陷重围,后方炮兵火力加空中支援逆转战局,指挥链与一线指挥的矛盾,以及倒霉参谋被雷劈,全程没啥尿点。
想当年咱八路军再苦再穷哪怕一炸两瓣的手榴弹每人还能配几个。
是澳大利亚兵太穷了?
哈哈,估计就是导演和手雷有仇!
学学李云龙,一顿手榴弹,炸死你丫丫的!
弱智的导演,导演应该忘了手雷这个每个士兵必备的武器了!
打的太笨,隐蔽接近一阵手雷,一定让澳洲小兵们烟消云散,这仗打的狗血啊!!!!!!!!!!
看罢电影,看看豆瓣,只见首页的评论区有这样一条短评:“……总体观感不错,可能比中途岛还略好一点。
向自由世界的战士们致敬!
另外短评区也真实反映了当前豆瓣评分已经沦为意识形态挂帅的秀场”。
看到以上短评就笑了,还特么的“自由世界的战士”,还特么向澳军致敬?!
你了解越南战争吗?
你看过几部战争片?
你到底是不是中国人?
别跟我说电影别扯郑智,电影不扯郑智还拍来干嘛?
难听的话我就不骂了,会有人帮我骂的。
可见,如果豆瓣评分没有带上意识形态,这些西方电影的价值观潜移默化中会给中国人带来多大的影响和伤害。
澳军乃至澳大利亚向来把自己归为西方代表“猪油、皿煮、正义”的一员,向来是英美的跟屁虫,说难听点就是走狗。
别说以前了,近几年的伊拉克战争、叙利亚战争,哪次没有辣鸡澳军的身影?
而你等青年,竟然将澳军称赞为“自由世界的战士”,真是可喜可贺。
本人浸淫战争片多年,看过的战争片绝对不比在座各位看的少。
此片从战争场面、剧情推进方面来看,确实能给个及格分,但意识形态注定了我们无法给此片高分。
导演也深知自己没水平刻画北越军队的真实战斗力,所以把北越军队描绘成只会“万岁冲锋”的傻瓜之余,用了多处镜头描绘了澳军士兵“惨遭”击中的飙血细节,以此来给全世界的观众一种心理上的平衡感。
另外,在最后那次防御战上,有这样一个镜头:澳军已经陷入绝境,军官哈利沾上血丝的脸庞眼神坚毅,只见他拿着手枪毅然面对着汹涌而来的北越士兵……倘若你是一名极为细心的战争片爱好者,你可以明白这其实是在“致敬”《拯救大兵瑞恩》的场景。
然而这就尴尬了,拯救大兵无疑是一战反法西斯正义战争,但你澳军跟着“联军”打的仗却绝对无法称为一场正义战争。
这样的致敬,看起来平和光鲜,但在意识形态的另一面,其实只会给自己招黑。
如图所示,多么熟悉的场景!
龙潭之战连导演自己都交待了,越共和澳洲方面,都说自己赢了,但无论真相如何,至少导演为了满足澳洲方面的胜果,胡编乱造一场澳军和越共之间的战斗,首先,在没有反火炮雷达之前,单靠听觉是不可能成功判断地方火炮阵地的准确地点,更何况是迫击炮这种东西,更加难以判断,其次,越南军队最终能够把美国佬打跑,不至于连我都比不上吧?
一群人拼命向前冲简直找死,更奇怪的是开始的时候,越共还有三挺机枪,后来打着打着机枪没有了,迫击炮也失联了,更神奇的是,澳军居然没有手榴弹,而越共军队尽管有手榴弹,但一次都没有用过,而且越共军队居然不能爬在地上,只能站起来开枪……最后导演可能觉得自己也太过分了,终于想起了火箭筒(打了一发就被干掉),重机枪(还没开枪就被干掉),迫击炮终于也出现了(炸死一个澳军),反正就是为了满足澳军的战果(108人打退2000名越军精锐,而仅仅死了18人,伤了二十多),能够弱化越共军队的方法,都用尽了…
对于龙潭之战,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首先是交战的双方,分别为北越和澳新联军,以及美军的空中支援。
最终结果,双方都说自己赢了,那么可信度如何呢?
先说北越吧,越南在取得越南战争的胜利之后,自信心爆棚。
在苏联的扶持下,开始出兵对周边的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多加干扰。
中国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在1979年2月17日对越南发起自卫反击战。
当时中国在广西、云南这两个地方的边境地带集结了大量的兵力,然后在短时间内就将越南北部的20多个重要城市占领。
而最终,中国和越南都宣布胜利,对于中国来说,短时间内成功歼灭了越军的第6师、第8师、第13师以及第25师。
同时摧毁越军边境防御体系及我国援助设施,目的达到了撤军了,算是胜利。
而对于越南来说,战争过后并没有被中国占去任何领土,而且用越南自己话来说,是“英勇的打退”了中国的进攻,我们守住了,敌人被打跑了,那么我也算是胜利了。
鉴于都是同一个主体(北越和越南),所以从这里基本上可以看出,越南对于胜利的“定义”。
中越战争中解放军的法卡山收复战 再说澳新联军,基本上主力还是澳大利亚。
1770年,英国海上冒险家库克船长发现澳大利亚。
1783年,美国的独立导致英国将原本在北美流放的犯人转而就放在澳大利亚。
所以说澳大利亚人的祖先都是英国人精挑细选的,都是杀人犯、抢劫犯、地痞、流氓等(让我想起了英国的足球流氓),本身就都不是什么善茬,他们到了这里以后,自然也不会安居乐业,而是为了各种资源土地大打出手,和本地土著争斗,不同派别之间战斗,总是虽然没有经历过大战,但是都没闲着,一战中加入英军参加欧战,直到二战爆发。
二战中的澳大利亚军队 二战中,日军不断派出飞机袭扰澳大利亚,据统计在1942年至1943年,日军空袭澳洲达100余次。
被惹毛的澳大利亚竟然从700万人中动员了300多万人参战,直接参军的高达百万。
澳大利亚军队接受的是完全西式的训练,陆海空都有,并且物资上有英国和美国做后盾,最终打到日军满地找牙。
日本也就是当时在东亚东南亚还能横扫一下,碰到英美苏这种的基本上就不是一个体量了,而且装备也从优势变成劣势,最终澳大利亚军队给日军上了一课,二十万日军被打到一万人,并且拒绝接受日军投降!
甚至到战后统计,澳大利亚也是杀日本战俘对多的国家。
所以到了越战,澳军的实力如何,不用我多说了(当然,一位英国牧师写道:“在澳大利亚,没有哪一个英语单词用起来像‘犯人’这个词那样要仔细考虑。
”澳大利亚人在公共场合比较忌讳谈到“罪犯殖民”这样的话题。
所以和澳大利亚相处人尽量不要谈论这些东西)。
还有就是美军的支援,其实战争中双方各种武器装备的差距很明显,北越的装备差不少,而作为联军来说武器装备整体都要好不少,之前的朝鲜战争也是。
新西兰军队的炮兵部队 不客气的将,龙潭之战中,澳新部队基本上都是精锐部队出战,而他们面对的对手,也是狠角色,因此,在双方打仗都“不要命”的情况下,谁的武器装备优秀,谁的支援多一些,就能决定谁最终的胜利。
战斗的起因是被炮击,然后需要步兵过去确认炮击位置而来到这片橡胶园附近。
开战后澳新联军劣势还是很明显的,因为错误的预判形势,导致最终碰到了数倍于己方的敌人,差不多在一个1:25的兵力劣势下,被越共部队包围,最终成功逃脱。
先不说胜负,单单能够撤回来,就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
并不高明的指挥官 另外北越部队仗着人多确实一直在冲锋,而澳新部队则就地防御。
新西兰炮兵部队的功劳应该在支援上来说是最重要的,从战斗打响后一直在后方持续输出。
美军的支援也功不可没,影片中感觉很随意的扔下炸弹就走了,实际上可能潜在杀伤人数并不少。
同时直升机部队的武器弹药补给,和最终装甲部队的火力支援也都很关键,基本上少了任何一环,可能最终部队不是被歼灭就是被俘虏。
至于影片中澳新部队的伤亡看上去也不像是国产“抗日神剧”那么神,不同时期都有人在牺牲,即便到影片最后阶段,主要角色之一也头部中弹身亡。
当然,到了要拼刺刀的阶段,恰好装甲部队赶到,可能还是有点过,这时间的拿捏似乎有点说不过去,但是按照时间来看,装甲部队到的时候弹药量应该差不多消耗完了吧。
台下的观众,跟我一起嗨起来 说下个人感觉的胜利吧,双方都认为胜利,那么北越很可能是以橡胶园被保住,没有丢失领地并且打退了敌人为胜利,而澳新部队则在武器装备的优势下以及各种支援,最终的伤亡数上应该是占优的,并且成功的撤退了回来。
就像电影《敦刻尔克》中表现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一样,最终大部队还是撤走了(诺曼底见),所以也算得上是一次胜利。
IMDb目前评分为7.0,豆瓣目前评分偏低为6.4分,个人评分6.8分。
影片比较好的还原了当时战争中的场景,武器装备等,不过由于拍摄方为澳大利亚,所以具体内容上还是很难做到客观公正的,有一定的歌颂和夸大嫌疑,不过对于战斗的记录和惨烈表现的还是很真实的。
喜欢战争题材电影的朋友推荐一看。
战争,没有赢家。
确实很一般
勉强只能看一个战争场面吧。
看过前些年那部纪录片,再看这部电影,感觉拍的很不错,基本还原了战斗。
炮火真实性不错!调度有点小!
画面还行,对炮兵描写适当(we were soldiers就明显描写不足)。不能正确反思与诠释为何需要开枪杀人的战争电影,都不是好的战争电影。以及,我很高兴我没有,也不会再有机会接到需要开枪杀人的工作。
太多炮火了
不到位。能看。
打的还是很精彩的,战争场面很多,虽然有点单调了,但看的很爽,反战就最后有一点,总体不错
希望电影能考虑实际,能建立与现实
好久没看到越战片了,只是战斗感觉有夸大,不太真实
2019没点硬本事不敢拍越战题材,不过此片放越战电影中只能说及格。爆米花越战
画面还是挺真实,故意贬低越共的单兵技战术了。
垃圾,又臭又长。拉格纳永远是一副别人欠他几百万的表情
澳军战斗力确实渣
这是不是美化侵略?……
还不错挺真实,不过翻译属实尴尬。
现代战争打得就是精准,如何做到及时的掌握前线具体情况,那就是每一个战斗小组在战场上有绝对调动炮火和飞机的权力,而坐在指挥部的军官不是下达命令的,而是信息中心、资源中心。龙潭之战中108名澳新士兵阻击2000多北越军队,18名澳新士兵和245越南士兵丧生,战损比是1比14,其本质就是抛掉等级和官僚,一切以战场实际情况进行部署和安排,充分调动资源,保持高效的信息互换,最大限度的减少我方损失,保存生命,因为生命是一个国家最贵的资源,每一条生命都是重要的。
很烂,开头整得我还以为这是个喜剧片,不是喜剧片你这台词剧情是在搞笑吗
印度片的水准....
撇开政治元素,电影劈劈啪啪的后半段勉强能看。但考虑到把越军拍的好像僵尸般前仆后继、不知死活确实有点太自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