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姿势
Poziţia copilului,爱的占有欲(台),婴儿式,孩童式体位,孩子的姿势,孩童式,Pozitia copilului,Child's Pose
导演:卡林·皮特·内策尔
主演:卢米妮察·盖奥尔吉乌,博格丹·杜米特拉克,娜塔莎·拉布,琳卡·高伊娅,弗洛林·扎姆菲雷斯库,弗拉德·伊凡诺夫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语言:罗马尼亚语年份:2013
简介:三月一个寒冷的夜晚,巴布(Barbu 伯格丹·杜米特拉彻) 飙车撞死了一个男孩。等待他的是时长3年到15年的刑期。他是一名富人子弟,他的母亲科内莉亚(吕明妮塔·杰尔吉乌)60多岁,是一名成功的建筑师,属于罗马尼亚的上层阶级。她的书架上堆满了并未曾被翻阅过的赫塔·米勒的 小说,平日里喜欢炫耀装满了各种各样信用卡的钱..详细 >
救赎之路。
审美疲劳了,展开的方式太“罗马尼亚”,已经形成一套基于地区的创作程式。
《孩童姿势》罗马尼亚新浪潮,一起车祸牵出强势母亲与儿子的故事。最后车内的长镜头。
像是蒙吉会拍的题材,但没有蒙吉的镜头水平。
3.5星。片子还不错,有挺多可取的地方,这种记录式的摄影给人一种密切跟进和了解的视角,由车祸事件带出了家庭关系尤其是母子关系,也顺带了一些社会表象。但即使最后一场戏情绪充沛,表演优秀,但我仍然难以理解这个可以得到金熊奖,个人觉得还是太小太窄了。
看上去是个阶级问题,其实是个母子问题;手持摄影加肆无忌惮的变焦和跳轴……内策尔以前也不是这么拍的啊。删去了两场晴天戏(这是对的,保持阴郁气氛)和一场夜戏(这个也是对的,信息重复);但未免信息上太过依赖对话。弗拉德·伊万诺夫真是一场戏就拿影帝……都在说结尾那个长镜头,确实不错。
母亲不能也不应该为儿子操一辈子的心,母爱过了头就是控制欲。其实手持和对话密集应该不能共存才对,不然晃难受了还得追着看字幕,累。结尾车内镜头赞。
羅馬尼亞電影完了
问世间母爱为何物,多少热脸贴了冷屁股。浅了讲,这是两个家庭的悲剧,深了看,这是上层社会母爱的极度扭曲和过度溺爱的结果,为了帮儿子拜托牢狱之灾,不惜动用关系网,贿赂证人,最可悲的是儿子不但不领情,还泼了父母一身冷水。
利己主义的高潮就是以伪善的眼泪试图收买伤痕累累的心
构思上是蛮巧妙的“两个母亲同时失去自己的孩子”,微缩场景下戏剧张力是够的。但我看了很不舒服的一点是,对强势母亲的刻画类似于一个精神疾病或者人格缺陷的人,想去探讨爱和控制的区别,但以一个病态的人作为讨论的基准点,真的合适吗?如果她不是精神疾病或者人格缺陷,对“母亲”身份的恶意会不会太大了,这样的性格如何形成难道不是更值得讨论的?微缩的场景不具备延展性。
3。5
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
北京电影节错过的片子,墨镜王选出的柏林金熊,纪录片式手持,想及大陆第六代,罗马尼亚的社会问题,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联想到大陆同类型事件,变焦和晃甩镜头以及跳切,加之主题,同质于《一次别离》,但是整体过闷,略弱,窃以为片名寓意为儿子在母亲面前永远是婴儿姿势,结尾车内长镜力道十足!
Momma's gonna keep Baby cozy and warm.最后一个以车后排为轴心的长镜头,让我几乎唱出Pink Floyd迷墙专辑中的这首Mother。当然,罗马尼亚社会摇新浪潮的表现,可不会搞得那么抽象而煽情,而是非常娴熟地,将观众置于一种时而揪心时而厌烦的处境。为一场车祸奔走解决的社会环境,是显而易见展开批判的次要部分,具有罗马尼亚的独特地域性;而肇事者及其母亲糟糕的关系,才是以强大表演张力去主力呈现的,且真正具有全球普适性。
三星全给女主角,梦鸽即视感
或许是一种 郑 治 寓言,母亲执拗的把控自己创造的产品 婴儿式在瑜伽之外 与我们在家庭的关系中纠结相连。
很不错. 抽风的摄影机颇有迪马尔帕在贤伉俪里面的那种赶脚, 也时不时跳一下, 变个焦. 确实有中产阶级"游离的焦虑感和永久性失落" 这种戏咱中国应该也能拍出来的呀,多有共鸣.手机铃声又黑了大无.巴赫那么腐朽中产阶级吗?(委屈
階級。嘲諷地講述著強勢媽救媽寶的故事。最後一段加一星
三星半,阶级是永恒的母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