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暴力、爱情是当代电影不可或缺的叙事要素。
即使是在以强调文艺性和思想性著称的欧洲电影中,这些要素的显现也丝毫不亚于好莱坞的滥套表演。
但欧洲电影毕竟还能透析表象,深入内里,颠覆其既定意义,翻出别样的新意。
保罗•范霍文回到荷兰后执导的第一部影片《黑皮书》就是这样一部携带着好莱坞电影元素,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予以颠覆的作品。
至于颠覆的实际结果,也许并不那么尽随人意吧。
这是一个关于二战的故事,关键词是战争、爱情、人性以及灰色。
二战的话题实在太过沉重,无论是从宏观视角俯瞰历史(如《攻克柏林》、《虎虎虎》、《最长的一日》),还是从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反观现实(如《美丽人生》、《兵临城下》、《钢琴家》),所得出的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结果都不可能冲淡整体上宏大的悲剧气氛,人们始终都无法忽视这场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战争所带来的深重伤害——尤其是对整个人类的精神世界的摧残——它迫使我们不断进行反思,思考战争的起源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诞生的种种令人战栗的暴行,究竟怎样发生。
这使得二战题材的电影在叙事的同时必须负载起道德审问与价值追问的重任。
在《黑皮书》中,这种探问走得更远。
电影讲述了一个犹太籍女子瑞切尔在纳粹迫害下从逃亡到反抗的历程。
因为父母兄弟被纳粹残忍地杀害,本来不过是想在乱世中找个避难所的弱女子毅然加入了荷兰地下抵抗组织,并在组织的授意下打入德军内部,成为德军上尉蒙茨的情妇。
但组织内部一再出现叛徒,使得几乎所有的行动都一一失败,瑞切尔不仅暴露了身份,还被阴险的纳粹构陷,成为尽人皆知的“叛徒”。
但在纳粹内部的朋友的帮助下,她与蒙茨逃出了监狱,躲避到了战争结束。
但瑞切尔念念不忘为亲人报仇,为自己洗去冤屈,于是在胜利后和蒙茨一同返回荷兰追查元凶,团团迷雾中进行着惊心动魄的调查。
但不久,蒙茨就不幸被捕死在了德国人的枪口下,瑞切尔也被挂上卖国贼的名字遭到百般凌辱。
正在这个时刻,前抵抗组织的头目汉斯出现了,他救下了无助的瑞切尔,但万万令人无法想像的是,就是这个被赞誉为民族英雄的人正是那个叛徒。
他为了钱财害死了包括瑞切尔的父母在内的犹太人,也设计毒杀了几乎所有的抵抗组织成员,愤怒的瑞切尔凭借超人的勇气和胆识最终铲除了这个恶魔。
影片的最后,瑞切尔和那位失去儿子的老人并坐在河岸上,身后的灵车上叛徒的挣扎渐趋消失,镜头慢慢拉远,四周一片宁静,灰白的天空像是要包裹住一切。
这时,所有的语言都成为多余,我们像是听到了主人公的心河缓缓流淌,如泣如诉,夹杂着忧伤、无奈,不知要流向哪里。
这是一部融惊险、刺激、悬疑于一体的故事,其中的很多元素在好莱坞电影中并不鲜见,一位好莱坞导演对此尽可肆意发挥想像,造出与本片前半部完全相同的效果来,但他们最恶俗也是最不可避免的就是还要塑造出个无所不能的民族英雄出来,并一定要在结局时让英雄和他或她的情人在漫天火光之中幸福而拥。
相比之下,保罗•范霍文的后半部才是《黑皮书》最精彩、最打动人的部分。
从瑞切尔与蒙茨的相恋开始,影片就把触角伸到了一片灰色区域:敌我双方和解甚至交融的可能性。
但导演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有些太过粗糙,没有酝酿出一段充分的剧情让观众来确认二人的恋情,仿佛只是出于简单的欲望才使得蒙茨不杀瑞切尔,甚至还和她一起出逃,患难与共。
难道仅仅因为性或者爱情(如果导演这样希望的话),一个曾经双手沾满鲜血的纳粹分子就可以迅速蜕变为一位人道主义者么?
更让人吃惊的是,蒙茨第一次与瑞切尔发生关系时就发现她是个犹太人,但他居然能毫不介意,糊里糊涂地与她相处下去,直到发现她是地下组织成员才又把这件事提出来,但他已举起的手枪马上又被瑞切尔的娇嗔轻轻打到了一旁。
这不禁让人回忆起《辛德勒的名单》中那个恶魔纳粹军官对一个犹太女孩的迷恋,他明明知道她是犹太人,是劣等民族,但却不能抑制自己想与她在一起的欲望,但最后还是让残忍的纳粹主义占了上风,把那个女孩送去了集中营。
相比之下,《黑皮书》的这种灰色区域内的恋情遇到了小得多的个人阻力,蒙茨身上的纳粹色彩也被淡化了很多,显然太过理想化了。
我不惮妄自猜测,是不是导演去国二十年,已然在潜意识中接受了美国电影的爱情至上主义的信条呢?
瑞切尔和蒙茨之间可疑的恋情是本片中最大的败笔,但假如他们不相恋,情节就难以为继,恐怕这也是导演面对的两难问题吧。
影片涉及的第二个灰色区域就是,敌我阵营是否真的黑白分明?
战后欢庆胜利的人们一面载歌载舞,一面还忘不了惩戒那些叛国者。
但惩戒并不是依照法律条文进行的正义程序,竟然只能沦落到纯粹的人格侮辱:剪去他们的头发,剥光他们的衣服,往他们身上泼洒大粪!
这种惩戒堪比纳粹的极端暴行,是对人格、人性的最大玷污!
导演在这里也充满厌恶地塑造出一帮醉鬼、兵痞、妓女,让他们来实行对瑞切尔的侮辱。
但这种侮辱难道仅仅只是那些粗俗无知的人群所能做出来的么?
那些普通的市民,在战争中饱受创伤的人们呢?
他们不也在心里痛恨诅咒叛徒么?
如果有机会,普通人是不是也会变得残忍起来?
导演故意把这种可能性避让过去了,只重在表现瑞切尔所承受的一切,并让施暴者生就一副令人作呕的嘴脸,从形象而非道德的角度叙述了这一问题,从直观上避免了观众的疑问。
在这里,导演故意消解了人性的阴暗,把更多的空间留给了单纯的叙事,缺少深刻的发掘与责问。
叙事的节奏和角度不允许他在这个问题上多做停留,深度探寻的可能性也就被消解于无形了。
影片最精华的部分,也是灰色度数最浓的部分,就是叛徒的真面目被揭露的时刻。
叛徒不单单是那个道貌岸然的律师,竟然还有汉斯——抵抗组织的领导者,他的贪婪使他背叛了祖国和人民,亲手把战友们引入死地。
就是这个最大的反派,在获得沾满犹太人鲜血与怨恨的金银后,居然还获得了人民的欢呼和拥戴,这一绝妙的讽刺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影片在道德审问上的不足。
汉斯的前后大翻转实际表达了导演一直试图在说明的问题:道德的不确定性。
谁是绝对的正义,谁是极端的邪恶?
在意识形态的大帽子底下,个人那微弱的声音是不是可以形成对这一问题的反诘?
纳粹分子或者由爱情或者由良心,是否可以走上人道主义的道路?
普通人因为憎恶邪恶是否就可以突破人之为人的道德底线,从而造成事实上的犯罪?
更有那些所谓的正义卫士,难道就没有一点个人私欲,没有走上歧途的可能?
保罗•范霍文在短短的一部电影中想表达的太多太多了,以至于不得不忽略很多细节上的追问。
这种一刻都不能滞留的叙述节奏带给观众震撼和快感的同时,也缺少了可供细细推敲的持久性。
随着电影市场的持续国际化,带有较为浓郁的地方色彩的各国电影很容易就被打上了文艺片的烙印,而适合大众口味的所谓国际化电影必须具备那些能迅速吸引眼球的东西,它要以一种低姿态去迎合大众的口味,太过深刻或者太过自我的电影往往都得不到认可。
保罗•范霍文虽然以二十年来磨一剑,但他似乎也不能不顾及到广阔的国际市场。
所以,《黑皮书》中裹挟的好莱坞叙事要素已然从噱头向本体开始转化,这的确是一种在无形体制下的被规训的过程,在这背后显现出的形象,恐怕不仅仅是财大气粗、颐指气使的好莱坞电影资本家,更有被好莱坞电影所驯化出的一代观众。
电影《黑皮书》作为《本能》导演保罗·范霍文回归故土荷兰的作品,保持了他一贯会讲故事的风格。
虽然被称为外国版《色,戒》,但更重情节的曲折性,而不是像李安侧重于情感表现。
剧透就到这里,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观看,有些东西我还是要先告诉你们的,请……务必注意喽!
请……猜猜到底谁是内奸《黑皮书》编剧杰拉德·舒伊特曼曾与保罗·范霍文成功合作其早期作品《纳粹军旗下》。
不过跟改编自小说的《纳》片不同的是,这次两人再不必拘泥于原著。
所以电影一开头就明文表示该片只是“灵感来源于真实人物”。
电影故事非常曲折,女主角打入纳粹内部后,第一次想揭露敌军军官利用职权枪杀犹太富商,然后抢劫他们的财物。
失败。
第二次大家一起进入纳粹组织营救战友。
失败。
毫无疑问,他们的组织里出了内奸。
器中传出敌军军官感谢女主角的声音,难道她是内奸?
或者策划一切行动的组织头目?
可是他儿子也在营救中身亡。
那就是给他们提供金钱和器的律师?
可他在电影后半部也被杀害了……内奸到底是谁?
编导给出了我们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答案。
对了,影片结尾惩罚内奸的方法也很快意恩仇,并且十分巧妙,所以一定要看到最后哦!
请……注意两位金发美女的不同命运保罗·范霍文此前在好莱坞混过一段时间,执导《本能》《艳舞女郎》,偏爱金发女郎是出了名的。
作为“外国版《色,戒》”女主角王佳芝的外国版一出场还是一个红发女子,但为了混入纳粹内部,使体征更接近白种女人,果然很快就染了一头金发。
演员卡里斯·范·侯登为此角色可谓牺牲颇大,不但要进棺材,还在切鱼的时候被蚂蟥给咬伤了。
更惨的是还要被淋“大粪”。
影片中还有另一以美色为纳粹工作的金发女郎,不过她和女主角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居然在战后没有受到惩戒,反而成了为英雄开道的人物。
猜猜她是如何做到的?
不过我看的时候忍不住想:假如《色,戒》中王佳芝不死,不知道会成为哪一个金发女郎呢?
请……先了解一点医学常识电影中女主角在战争中几番大难不死。
最后当面对真正的内奸时,被他注射了胰岛素,可是我们聪明的女主角狂吃巧克力当解药。
看来在看这部电影前我们还需要有一些医学常识。
好比我看完回来就百度了一下,发现黑巧克力对胰岛素非常敏感——胰岛素是促进体内糖分代谢的重要成分,所以多食用黑巧克力还能降血压呢。
长见识啊!
杰拉德·舒伊特曼(Gerard Soeteman)真是太有才了,此人是电影《黑皮书》的第一编剧,保罗·范霍文荷兰时期的重要合作伙伴之一,其早期重要作品《纳粹军旗下》也是出自他手。
时隔30年,这两个荷兰人终于再度联手,以同类题材电影中罕见的快节奏,炮制了一部足以让人呼吸急促、热血激流的间谍片!
这一次,他们不再因为必须忠于原著(《纳粹军旗下》根据小说改编)而束手束脚,剧情编织的唯一原则就是尽可能地好看而不流俗,那种紧密围绕“反思战争”、“荷兰情结”、“抵抗运动”等等的惯常打法被全然搁置一边,整个故事,集中笔墨浓重书写一个极具戏剧张力的动作性很强的情节剧,如此反而相当好看,超乎寻常地好看。
纳粹、屠杀、阴谋、间谍、叛变……一切都是典型畅销小说的路数,完完全全回归到了电影最基本的叙事传统,单线讲述,全靠环环相扣的情节骤变征服观众,而说故事的风格,简直都有点像《24》和《越狱》,善恶步步翻盘,意外接而连三,绝境中总能峰回路转,看着那叫一个过瘾。
这是近期(奥斯卡风潮之后)我们可以通过有效渠道看到的,最棒最棒的情节剧!
毫无疑问。
女演员Carice van Houten表演极好,献身精神直达阴毛(为了使体貌特征更像白种女人,打入德军总部前她须将下体染成金黄,保罗·范霍文乐意将此细节详加描述),国人谁人能及?
尾声处,她得到即是情人又是敌人的党卫军军官慕采的死讯,登时浑身颤抖、眼泪狂飙……我们很难在银幕上看到这样的表演——好的表演能传达出角色的痛苦、绝望、恐惧,但很少有表演,能同时将此三者兼得。
此外,她的歌也唱得极好,那嗓音,太有魅力了,简直有叫人魂飞魄散的美。
2006年可堪与之媲美的,恐怕只有佩尼洛普·克鲁兹在《回归》中小餐馆的那段演唱。
2006年的世界电影,实在是太过瘾了,最近查缺补漏,发现《硫磺岛来信》、《光荣岁月》和《黑皮书》,个个精彩,痛快痛快!
叫人直想蹦到大街上去吃肉!
可惜,《黑皮书》终究没能得到任何来自官方的鼓励和褒奖,戛纳电影节对其漠然处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更是全无提名,看上去颇令人费解。
《黑皮书》虽然是典型的通俗剧、情节剧,但并非没有艺术的创新价值,它使电影回到“讲故事”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来,本身就有“颠覆性”。
保罗·范霍文这个典型的“漂泊的荷兰人”,从好莱坞学得一身好武艺,回到故国重整旗鼓,却只讨得一个好口碑,但是谁又能肯定,这不是一幕伟大歌剧的崭新开始?
2008年,保罗·范霍文的《The Winter Queen》又将上映,编剧碰巧,还是那位有才的杰拉德·舒伊特曼先生。
http://blog.sina.com.cn/u/4b658a990100099u
难以置信的好片子。
要情节有情节,要深度有深度,要演员有演员,要编剧有编剧。
简直不像是近期拍得出来的。
非常非常赞。
电影刚刚看完,趁心里还热乎着,赶紧来凑一篇影评。
这是一部很复杂的电影,我归纳的能力不强,但有一个念头盘在脑际:“正义并没有胜利”。
在纳粹统治期间,Ellis活得相当体面,至少表面如此,反而是战争结束后,不仅被“正义”的流氓拷打,而且还被“正义”地淋了大粪。
即使全家被害,心中万分悲痛,她基本上还是从容镇定的,但是得到门茨的死讯后,她却是哭得浑身颤抖,泣不成声。
她终于明白她的敌人不单单是纳粹,而是无处不在的邪恶,这种邪恶看不见摸不着,永远无法战胜。
导演还算大发慈悲,让巧克力救了Ellis一命,好让她报复医生,但我心里明白得很,现实中医生这样的人往往才是最后的赢家。
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
给Ellis淋大粪的流氓,无论是否纳粹当道,他们都能安然无恙地当他们的流氓。
将军对门茨的个人仇恨,超越意识形态,即使是代表正义的占领军也必须遵守这种游戏规则。
哈耶克说:“在极权社会里,总是最坏的人爬上权力的巅峰”(大意如此),我看在任何社会任何时期,这句话都错不了。
二战的胜利者不是正义,而是以美苏代表的超级大国;同样的,中国内战的胜利者也不是正义,而是XX。
总而言之,正义从来也没有取得过胜利,真正胜利者,用吴思的话来说,是一种“潜规则”。
又胡说八道了一堆跟电影无关的东西,欢迎拍砖。
看《黑皮书》,基本上是冲着两点去的,我的意思是,两个原因,不是上半身那“两点”。
当然,说是那“两点”也无不可,因为我要说的第一个原因就是那“两点”,更准确点说的话,或者应该是“三点”。
因为听说,妩媚动人的荷兰顶级女星卡里斯•范•侯登,在这个片子里是连下半身的毛都露了的,还裸着玉体被劈头盖脸浇大粪来着,哦哦,听上去就香艳或者说是变态得够可以的。
第二个原因当然是,这个片子的导演是保罗•范霍文。
这是个相当有意思的家伙。
当年拍《本能》中那个莎朗斯通不穿底裤双腿张开面对审讯的经典镜头时,莎朗斯通在拍摄前把脱下来的底裤送给了他,后来有记者问他把底裤收藏到哪里去了,他说“洗干净了,可能在我的孩子那里”,厥倒那。
还有,他拍过一部无聊艳情片《艳舞女郎》,被当年的金酸梅奖评为最差影片、最差导演,他居然穿着正装一本正经去领了奖,是金酸梅奖有史以来第一个前往现场领奖的人,据说当时现场所有人都被他的出现给惊呆了,那场面不免想想都让人觉得莞尔。
可是,看了之后就发现,关于第一点,坊间传闻多少有些言过其实。
传说中,《黑皮书》是被说成了“欧洲版《色戒》”的,结结实实撩拨了一把我的好奇心:《色戒》里的“回形针体位”,难度系数固然高得据说已经导致当真一试的人试断了JJ ,但我琢磨着,以保罗•范霍文的想象力,难度系数再上层楼怕是也不无可能。
结果却发现自己被误导了,尽管看的是号称“一刀未剪”的完整版,但里面其实并没什么足以让人大吞口水的香艳场面,所谓的裸戏其实而已而已。
当然,卡里斯•范•侯登确实挺销魂,撩裙子的风情、跟兔子抢吃胡萝卜的俏皮,都够不同凡响的。
倒是第二点,保罗•范霍文的身手,没让人失望。
尽管是兹事体大的纳粹题材,但却被这家伙拍得很不“苦大仇深”。
保罗•范霍文这次走的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畅销小说”路数,暴力、色情、悬疑,各大要素齐集,节奏推动极快,单线讲述,环环相扣,不压抑也不煽情,整个故事堪称行云流水峰回路转,简直都有点像是《24小时》和《越狱》的风格。
两个多小时的观影过程,绝对紧张过瘾。
但也正因为故事过于紧张过瘾,这种题材本该固有的深刻沉重未免显得过于浮光掠影。
据说有人因此问保罗•范霍文说,有没有考虑过下次拍一部保罗•范霍文式的《辛德勒的名单》?
他回应说,如果你问斯皮尔伯格同样的问题,他是否想拍一部斯皮尔伯格式的《本能》,你觉得他会怎么回答?
保罗•范霍文说,他的电影理念就是,这个世界上不光有好莱坞的商业片和欧洲的枯燥片,还应该有介于两者之间的具有艺术个性的商业片。
《黑皮书》就是这个理念下的作品。
基本上,他的这个说法,就是对《黑皮书》最准确的定位和概括。
当然,个人觉得,这个说法其实很不保罗•范霍文,按照他过往的惯有风格,他或者可以这么说,《黑皮书》嘛,就像是卡里斯•范•侯登的胸型,不大,但挺完美的。
一个歌女,乱世漂零,以天生的乐观与自信行走,在战争的年月里,痛失爱父、爱母、亲弟,以无谓的坚强的加入反抗组织,投身敌营,却为真正的叛徒所卖,反被污指,以至于在解放之后遭遇到泼粪的羞辱,同时失去爱人,为叛徒害命,这一切何时才能结束?
她发出如许的质问,终于,在牧师的黑皮书里,她读解了一切背叛密码,揪住了可耻的叛徒……这就是一切么,她的命运终是尘埃落地,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终于结束了么,那岁月笼罩在她头上的阴影是否真正烟消云散?
她的心能否走过那段血肉交织的岁月赢得生命又一个新的循环?
性与暴力是片子强劲佐料,此料一直为人所诟病,仿佛此片正欲借此来吸引眼球,如果这的确是导演的意图,我得说,他将此意化得出神而入化,一点不嫌做作与突兀,性感处,无论是女主角穿着耀眼的红裙圳出性感的长腿,挥洒迷人的歌喉媚惑众生状,或是她变身谍女郎,以无比的妖娆美艳俘获男人之心,再加上配角不遗余力的裸身演出,暴力处,无论是枪杀、折磨的血腥恐怖状,还是的让人无法忘却泼粪画面,凡此种种,无一不做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使这些佐料的恰入其份的突显真实人性的复杂灰度,与故事情境的相映成景,佩服导演炉火功力,富于刺激性的性与暴力更加深入的使我们理解这部电影。
一直觉得好的电影,如《小说人生》《魔幻时刻》《杯酒人生》……等等,时间轴上每一刻展现的画面,述说的语言,既富于诗意美丽,又富于生活的真意,将生命的本质、生活的本质真实而细致的展现在人前,每一刻的回忆都令人惊叹,每一时的画面都让人深味,此片因为毕竟题材不同,在此标准上似有折扣,但作为一部故事电影,或者说史诗电影,它完整讲述了是曲折动人扣人心弦的故事,光是这一点,与时下许多大片相比,已值得叫好,电影最简单的本质就是如此吧,准确而清晰的描写矛质,结构故事,然后在光影交错间,带出影片传达的主题——人性的灰色地带\对战争的控折\历史的迷雾\信任与背叛,二十年磨一剑,剧情与场景的丰富度勿庸质疑,果如其名《黑皮书》般,激起人心深处的沉默敬畏、好奇恐怖,看此片,如同品尝饕餮盛宴,绝不会让人失望。
女主角卡里斯·范·侯登在片中的表演绝对值得赞誉,她首先必须是声色俱佳的歌女,同是亦是亲睹家人惨死的孤女,再又必成勇谋兼备的抵抗组织成员,强烈的民族感爱国心又驱使她躺在了敌人的床上,化作黑色间谍,另外,她亦真挚的与敌首相爱,甚至生死不曾离弃,她忍受了这一切,却在战争结束后遭遇无比羞辱,同时也丧失自己的所爱,她终是离开魔掌,揪出叛徒,可是这一切能抵偿这战争给她带来的所有痛苦与丧失么,看她的脸,细微的神情变化,印象最深刻处有二,她轻盈献唱声色婉转,如莺喉妙语,性感纵情;她闻知爱人已死,无奈道出一句,这一切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无比的悲伤与痛苦在心泛起,直至浑身颤抖,两相映照,十出杰出,角色与演员融为一体,表演功力自然无痕,可谓行云流水,浑然天成,她仿佛是镶嵌在黑皮书里的闪耀钻石,以纯熟的演技与绝美的姿容掳获看客眼睛,此片看罢,不由你不爱上这浑身散放天真性感的女人。
什么时候,胜利的消息却会让你心神不宁呢?
爱丽丝和蒙茨躲在船上听到收音机中传来德军宣布投降的消息,这长久企盼的时刻的到来本应是欢欣鼓舞的,但却突然变得凝重,爱丽丝脱口而出:我从没想过,有一天我会害怕解放。
我们可否能够想象这样一个时刻?
在这一刻,我们开始产生了荒诞感,在这一刻,对、错开始变得模糊,在这一刻,我们开始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在这一刻,电影不再只是电影。
对导演来说,这本来只是部电影,娱乐片。
电影天生就被分类,这个我们不能不承认。
简单来说,商业片注重桥段和高潮的设计,注重情节,而艺术片恰恰要淡化情节、刻意隐藏高潮,把关注点集于人的内心。
商业片要调动你的情绪,而艺术片要打动你的心。
两种不同的目的决定了两种不同的拍摄手法,目的决定了内容也决定了形式。
同一个导演不是不能二者兼修,斯皮尔伯格拍圣战奇兵和大白鲨,再叫座也只是成功的商业大导,而辛德勒的名单却完全是另外一种拍法。
但不是每个导演都有这个能力,或者说都愿意这样去做。
范霍文在本片中较为收敛但举手投足依然是自己的套路,所以对于本片不必评价过高。
是不错的娱乐片。
网上一迭声的称赞编剧,贬抑导演,其实细看下来,情节老套、悬念不足,前半部是色戒,后半部是无间道。
而当那个老律师一脸喜色的拿出德军指挥部建筑图时,我分明看到了越狱中的迈克尔在偷笑。
整部片子印象较深的是二战时敌占区那种气氛的营造,在这一点上本片较为成功,而且风格比较统一,这应该是导演的功力。
至于演员,不妨多赞一个,她/他们值得。
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能看得出来创作人员的良苦用心。
导演显然不只想讲一个好故事,他还想要反思。
影片中不时出现的荷兰人对犹太人的不屑;那一句振聋发聩的“我从没想过,有一天我会害怕解放”;那个堪称黑色幽默的对蒙茨行刑的场面;战争胜利后充塞各处的暴徒与对待奸细的残暴,隐隐与德军治下的秩序、优雅形成对照(当然德军在优雅中残酷,在秩序中暴虐);结尾处爱丽丝与家人步入农庄,封闭的庄园戒备森严,武装人员四处巡视,远处传来隐约的战斗警报声,大门缓缓关闭;甚至直接借爱丽丝之口说出“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但这些只言片语很快淹没在了情节和场景之中。
一部号称筹备了近二十年的电影,我们姑且相信其诚意。
即便这种蜻蜓点水式的反思、略显牵强的说辞,我们还是能看出其整体思想倾向,他们反思的是战争本身,反思的是人性本身,是战争的残酷和非人化,人在战争中命运的卑微与无常。
对交战方来说战争有胜负,对人来说战争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失败者。
战争是开往墓地的灵车。
反观国内,这才是最悲哀的。
面对战争,我们除了愤怒、自强、宽恕之外还剩下什么呢?
不知如何反思的结果就是价值观的混乱和信仰的迷失。
也许,可悲的不是不会反思,毕竟,我们有《鬼子来了》,可悲的也许是我们不能容忍这样的反思。
是官方不容忍还是民众不接受呢?
后者更令人绝望。
想起多年前看韦君宜晚年回忆录《思痛录》中的一段话:入党之后,却发现常常要在做党员和做一个好人之间挣扎。
这个世界有善恶,有是非,但往往并不是象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也许只有神才能判断,但神只是默默注视,什么也不说。
让我们回到人间,永远记住那个场景:帅小伙载爱丽丝去见律师,坐在后车座上穿街而过,荷枪实弹的党卫军吹起了口哨,爱丽丝撩起裙摆,……那一刻世界回归了正常,人重新变回为人,那一刹那我们理解了上帝为何要造人世。
明明是昨晚看的电影,今天一整天女主穿着红色挂脖连衣裙被杀害了自己亲人与爱人的仇敌从背后抱住的场景一直反复萦绕在脑海中。
我总觉得自己没有出生在黄金时代,总觉得自己生在一个不自由的地域。
但其实好像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特有的呢本《黑皮书》,都有带有鲜明时代色彩的黑暗肮脏。
镜头下勇敢,美丽的女主跟周围的一切鲜明的对比。
电影中的人物角色每20分钟就在发生本质的变化,即使到了电影结尾,整片电影中看似非常正派的角色都让你看到了人性最黑暗的那一面。
但是即使是被误会至极或哪怕到了最后两人平静的望着湖面,女主都没有告诉老头他儿子其实出卖了他。
毛姆的呢段“那时候我尚未明白人性是多么的悖谬,我还不知道真挚诚恳底下也许埋藏着矫揉造作,高风亮节背后可能隐匿着卑鄙无耻,也不知道无赖恶棍心里或许存留着良善之意” 跟这部电影所想要表达的异曲同工。
女主的亲人去世后她是镇定自若的,呢句“我很难过,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哭不出来”,也许是因为对于呢个情景下的犹太人生离死别是命中注定。
她在小船上对蒙茨说真希望永远这么幸福,纳粹终于被赶走了,我想电影也许要happy ending。
没想到电影才迎来了真正的高潮,蒙茨死了, 她哭的浑身颤抖, 习惯了失去爱人的Ellis也许在哭失去了心爱的男人,但我想真正让这个顽强的女人崩溃的是望不到底的黑暗。
纳粹分子无恶不作,惨无人道,但胜利后迎来的真的是曙光吗。
并不是想把这部电影推到无暇的境界,只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保罗·范霍文拍的不只是荷兰的黑皮书,这股black属于法国、非洲、中东、中国乃至全世界。
既然要封锁思想,既然不能让所有的中国人看到乳房,你就别给我引进黑皮书!
误在电影院看了国语配音的黑皮书,当时只是觉得怎么大剪刀剪了那么多,支离破碎的有点看不懂了。
回家浏览了一下原版,这才发现:为了反低俗,所有出现了乳房、接吻、爱抚、挣扎的镜头全部被剪!
而且结尾最后也莫名其妙的被定格在两个人坐在水边了,真是不会看电影就别TMD乱剪啊。
也没少在电影院看电影,但是剪的这么离谱的还真是第一次看到。
香港电影灰色结局引进后被修改我都已经麻木了,没想到黑皮书这种讨论二战人性和战争的结局也被剪掉了,我就有点愤怒到无语了-..-稍微浏览了一下,看到被剪掉部分罗列如下,大家自己看吧:完全删除部分:1.女主角和上尉第一次上床。
从拖衣服开始,到离开房间。
中间大段的对话,包括了上尉察觉到女主角犹太人身份等等,都因为镜头中有女主角的乳房而被完全剪掉-..-2.女主角和女2在厕所中和邪恶胖中尉对话,从而得到打字员工作一段完全被剪。
理由:女主角的乳房,邪恶胖中尉的JJ-..-3.抵抗联盟那个胖子在医务室里面治疗的全部过程,以及斯文司机因为杀人而发飙。
全剪。
理由:可能是他们的喊声太大了,怕吓到我们-..-4.上尉发现女主角的间谍身份,然后女主角告诉他中尉在保险柜藏钱一事。
从而引发上尉向将军告发一事。
剪到我完全看不懂了,理由:还是女主角的乳房。
我靠啊,你没事干一直露奶干什么啊!
5.女主角和上尉副官策划越狱全过程。
连这种承上启下的片段你们都剪,我真是佩服你们啊,剪完了你也看得懂啊?
理由:完全不知道为什么-..-6.女主角和上尉逃难过程。
全剪。
理由:堂堂犹太人怎么能和一个纳粹军官发生感情?!
这就和伟大的GCD员居然和国民党人谈恋爱一样不可饶恕!
7.女主角和医生在给自己阴毛染色的一大段对白。
理由:阴毛,太低俗了!
8.结尾。
完全被剪,一部电影连结尾都直接剪掉了。。。
理由:完全不知道为什么,人家完全没有讽刺伟大的GCD啊-..-部分删节(因为只是浏览,肯定还有更多的部分删节情节我没有注意到。
基本上这种删节都是因为女主角的美乳了)1.纳粹女2在女主角被抓起来的庆功宴上大肆发骚,当时我看了还以为是她出卖了女主角。
结果被剪掉的部分是:女2发骚是为了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好让上尉副官成功救人-..-2.战争结束后,女主角在监狱被英国人痛殴以及浇粪的过程中,所有出现了女主角乳房的镜头都被剪。
其实看到这里我真有点佩服那些大剪刀们,这TMD就偶然出现1秒钟的几个镜头,都只是带到了而已,你们都这么敬业的一点不露的全剪了。。。
3.实在太多了,这么说吧,基本上在我们国家引进的黑皮书是广电总局重新导演、剪辑过的了。
我看得是删减版,很不好!被剪的镜头衔接的都有问题~
怎么说,美女间谍的故事,故事有反转(不然就没多大看透了)女主在里面还是有比较惊艳的画面。
没有届到亮点在哪里 剧情确实起起伏伏 但都俗套了 几乎能猜到下一秒要讲什么 完全没有紧张感 后半段更是直接加速看完 太无聊了
during the war, there is no judge. she gets her way. life follows the seeker
无聊 整个剧情混乱 而且我看的是配音版...呃...
保罗范霍文回归荷兰,集大成之作。视角已远远超越对二战的反思,最后几分钟情节十足惊艳。
太烂了。。。女猪的表演,简直不是我理解的角色应该有的状态和形象,骚成这样的犹太人???无时不刻都在放荡,浪得一逼
刚刚躲过死神的追捕,却又遭遇命运的埋伏。以为逃出悲伤的禁锢,却又踏上危险的旅途。用歌声将魔鬼的心俘虏,同时也被魔鬼的良知征服。用生命将勇士之门打开,同时也被勇士的贪婪出卖。和平已经到来,战争早已结束,以身犯险的英雄依旧饱受屈辱。翻开那本厚厚的黑皮书,是流不尽的眼泪和说不出的痛苦。这是对战争的控诉书,也是对女性的赞美诗。在以往范霍文的影像意识中,女性通常以危险、强势、永不屈服的形象出现,而在本作中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层次:顺从,妥协,无奈。我们当然可以将一切罪过都归结于战争,但其实颠沛流离的命运背后,是信仰的原罪,妓女、间谍、叛徒、凶手,无论荧幕内外,似乎所有人都可以用一个轻飘飘的词语将她牢牢钉死在死刑台上,而她却无从辩驳,唯有默默承受。战争语境下的大女主电影,扣人心弦,布局巧妙,不可多得的佳作。
精彩淋漓的佳作。本片开局平平,但随着故事的展开变得越来越是精彩,剧情一波三折、峰回路转、起伏跌宕、高潮迭起,如倒食甘蔗、渐入佳境。叙事更是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且始终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结尾一切复归于平静,令人不胜唏嘘感慨。正是: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4星半,强力推荐
黑皮书是流畅,但粗糙了些。而色戒比之,虽细腻至腠理,却又固步自封了。
本来还是抱着欣赏情色片的心态(参见知乎日报《真正性感的电影》一文)去看的 结果剧情好看得出乎意料了 一个用“女人的关系”去讲述战争的故事 牺牲、爱情、胜利与怀疑、背叛,以及复仇与平息,复杂的故事一气道来 也没有绝对的正义、好人和非黑即白 不管是高潮转折还是讽刺性的结尾都值得一看
这么高分完全不理解,挺智障的,作为战争正剧片充满逻辑硬伤,爱情片又为虐而虐
所有打三分以下的都是看的删减版嘛?其实是多美好的片!!!女主与德军上尉第一次的时候眼睛好漂亮>///<上尉大好人我的菜!。。结局在半途有点眉目,但合情合理的伏笔和对小角色剧情的适当渲染是成就了一个还算出乎意料的结局。。Carice演女主好不容易的!别再说她胸部小了其实很漂亮Q_Q
个人不是很喜欢,反转太多了真的有点碎
太好看了,女主角太美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人心的麻木和金钱利益的冲突。战争当中你永远不知道谁才是敌人··第一遍看的删节版,第二遍看的完整版,细节还是很重要的。
好电影?有股说不出来的感觉。情节也许很曲折,可人物表现出来的逻辑很混乱。
再也不是本能时候的她
荷兰版[色戒]——范霍文的荷兰版[色戒],只是最后还是革命胜利了。那是真正的爱情吗?这也是[色戒]中同样存在的问题。相互之间的狩猎人和猎物的关系,可以真正的产生爱情吗?
片儿汤电影,也糟蹋不少钱,但导演并不争气。
整部电影比较符合荷兰那个国家的特征吧,骑墙色彩比较浓厚。故事有点色戒那个套路,但这部电影比色戒早上映,不知道李安看没看过这部电影?可能因为是别的族群的故事,所以看完以后不像看色戒那样令人生理性反胃。不知道有些导演是怎么想的,老喜欢拍一些进步女青年爱上侵略者刽子手的故事,真TM失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