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der's Game 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441072/中: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869459/Speaker for the Dead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884114/中: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271212/Xenocide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457409/中: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157681/Children of the Mind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478214/Ender's Shadow 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478213/中: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418437/Shadow Puppets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926817/First Meetings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893380/Shadow of the Giant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826699/A War of Gifts: An Ender Story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587710/Ender in Exile 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275036/中: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1724366/Shadows in Flight 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913838/Earth Unaware 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7156738/Earth Afire 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0017932/Earth Awakens 英:http://book.douban.com/subject/7177215/Shadows Alive (forthcoming, originally planned as part of "Shadows in Flight")【?
英 http://iask.sina.com.cn/u/3228973073/ish?folderid=1319113
喜欢的科幻小说搬上大银幕,我在Kindle上重读了「Ender's Game」。
(中:「安德的游戏」、台:「战争游戏」)。
// 剧透,未看打算看的朋友最好在此止步、转身。
// 像是算计到有我这种读者的存在,电影相当贪婪的以两小时尺度来照搬小说里过千百日程的光景。
没读过小说的观众整部电影看来大概就像轰轰轰一口气不煞车穿山越境的过山车,读过小说的读者(如我)要颇为难才能勉强消化这种指关结对肘关结的将就嫁接。
除了安德的哥哥和姐姐沦为过场布景, 电影里未曾搬出的, 还有小说在书末以后记形式笼统交代主角往后的生涯发展: 当安德肯定自己终生不能返回故乡地球的命运时,带上了被他一手造成灭族遗留下来宇宙中最后一颗能孵化出虫后的卵,为了异族的灭绝而搜索遗留生口痕迹,宇宙里光年来光年去的消磨时光,到处为逝者代言留书。
同族只记得他是「人类濒临灭族关头的救星」,却不知宇宙银河里传说着这位「死者代言人」。
(原书下一本续作「Speaker for the dead」) 祇是一段后记,刊在书的最后几页,安德的生涯变化(像一枚滚落到下水管道不断传来铿锵返响的倒霉硬币一样)无法收拾的撼动了我。
是上一次阅读经验里全然未曾有过的,不是旧版根本没有这个打广告的后记,就是以前的我根本没有准备好被震撼。
我深明冲击由来: 在稍稍能克服至亲离世带来的大哀后,我也冒起过这股无以名状的意图和动能,想要为他们留下更深刻的更生动的哪怕是书写的、音像的、言传的、甚至是毋需述旧写实的,就像他们未曾停止活着呼吸,而我清楚他们其实是怎么想照样会怎么作一样。
应该就是人们说的:「逝者烙在生者心里」。
同样是讲少年的成长与人性的颠簸,导演加文·胡德的《黑帮暴徒》细腻的多,相比之下,《安德的游戏》里,一切进展都顺利得令人咂舌。
当我们稍微震慑于沾血剥离的监视器,严苛的军事化管理,嗅不到人情味的学校,以及从一开始就被当做战争机器培养的神童少年的坎坷命运,少年已经犹有神助般,平步青云连升三级。
所借助的,不过是一再施展我们无法理解运作原理的大脑神力,其神奇程度犹如夏洛克推理案情。
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睡眠剥夺,体力透支,混淆着噩梦与情感困惑,他依然目光炯炯,思维敏捷,意志如铁,毫无疲态。
这简直不是神童,是神。
这样的处理,相信许多观众,尤其是对原著顶礼膜拜的观众会满腹牢骚。
可是,还能怎么拍呢。
《安德》的改编工作与《霍比特人》是两个极端,后者是把一本薄书的细节丰富化,搞出三部史诗大片,《安德》的主创则挥舞起大砍刀,将小说砍到只剩一根主干——对素材精挑细选的程度,不亚于从全地球孩子选出一个安德来。
想想看,《哈利·波特》花了八部电影才修炼成正面对决伏地魔的功力,每一部都长达2小时以上,而安德从一个一名不文的普通少年成长为整个舰队的指挥官,必须在不到100分钟内完成,细水长流是不切实际的愿望。
如此一来,一切都只是点到为止,深度的丢失不可避免。
但我反对把影片看作一部少年科幻片。
将所有角色的年龄增加十岁,他们的举动也不会显得幼稚,看《环太平洋》那群青年士兵,还不是一样拉帮结伙,争风私斗,暴躁冲动。
安德一角的心智堪比成熟中年人,他在全片展现的表情不超过五种,一个拥有童心的人,表情应该是复杂多变的,尤其是在周遭环境变幻莫测的情况下。
阿沙·巴特菲尔德瘦弱单薄的身体,专注慑人的眼神,有一种脆弱而高贵的气质,我想不出谁能演的更好。
影片偶尔也让他流露一些孩子气的举止,比如误伤对手后惊慌失措,大获全胜后激情拥抱,中途在姐姐劝说下的理性挣扎,几乎要脱离星际史诗,逼近青春偶像剧了。
这些片段是必须的,他的智商可以高深莫测,情商却必须有个脚踏实地的落点,否则他会像个不可捉摸的怪物,失掉我们的同情和尊重。
这部绿幕镜头泛滥的视觉大片,十分难得的没有一丝炫耀技术的企图。
所有的战斗场面都以安德和控制台为中心,壮观的飞船鏖战全在背景,再怎么波澜壮阔,光辉夺目,激爆惨烈,也只是通过安德的视角来审视,哪怕是伪装后的实战,也从视觉上落回游戏的本质,这也是安德取胜的原因。
我想起异曲同工的灾难片《危情时速》,有几个精彩的火车冲撞竟然通过新闻画面呈现,这自然比不上复杂的场面调度刺激,但电影不光要刺激,还要情绪划一,所以很多MV出身的导演永远只是个匠人,托尼·斯科特却成了大导。
加文·胡德在《安德》中这份克制自持,是我最赞赏的地方。
这里岔开去,顺便批斗一下许多视觉系大片,充其量是一堆渲染出的昂贵数字垃圾,打个并不是很恰当的比方,好像一个小说作者为了显示才学,把所有的形容词都堆砌上,有人赞其博学,但句子本身臃肿,表现力反而拖低。
《安德》最令我心潮激涌的,是检视外星球生态和模拟战场运筹时,那几个一冲到底的镜头,赋予我彻底挣脱时空羁绊、浩瀚宇宙任遨游的快感。
本片不是3D电影,但这几个镜头的冲击力却比任何3D效果精彩,也加深了我对时下3D片的憎恨。
我并不反对3D技术,但2D银幕上的美工布置、场面调度手艺还不扎实,许多导演就忙着装备3D,是底气不足的表现,当引以为耻。
如果穿着高档鞋还跑不赢人家,就不该浪费那双鞋,换回普通鞋子把基本功练好再说。
从改编篇幅就可以判断,《安德》是一部没有太多追求的爆米花电影。
情节上,放弃了原著浓墨重彩的思想性,砍掉了枝脉,通俗易懂,一爽到底。
视觉上,缀以无数精致的特效奇观,维持一份对未来世界和外层空间的猎奇。
但它胜在每一个环节都使人满意,同时又留有一缕意味深长,并在结尾仍给原著人文精神的思考和反省留出了余地,这是一桶出类拔萃的太空爆米花。
(文/方聿南)
说实话,这电影几乎丢掉了原作绝大部分的闪光点和需要重点表现的矛盾,深刻度连原作十分之一都没有。
原作的安德维京虽然也是个孩子,但他全方位的胜过大人,他不仅仅是反应迅速,他的每个迅速反应后面有着深思熟虑和足够的道德反思;他不仅仅是靠“能力”赢得指挥官地位,而且他能够靠种种令人钦佩的品质赢得他人忠诚的追随——这种追随不是跟着一个游戏玩得好的聪明孩子,而是你知道如果要托付自己的性命,没有任何人比这个人从能力和人性上更值得信赖。
他根本用不着去问中士别人会不会追随自己。
他唯一操心的问题只有自己能不能打败虫族。
而他和虫族之间的交流也远远不只有那两幕,安德和自己哥哥姐姐的关系也更加复杂,他并不是想打败彼得,他是希望自己的哥哥喜欢自己,他的内心渴望的是爱,胜利只是他不得不追求的使命,虫族理解这一点,她追求与他沟通的渴望远远比电影中强烈。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很多,但这部电影全方位的削减了原作每一个场景在所有向量上的深度,只剩下一些漂亮的视觉效果和好听却放错位置的台词充斥其间。
于是聪明孩子打别人,聪明孩子赢游戏,聪明孩子精神崩溃大吼大叫,聪明孩子忽然来了道德压力开始忏悔,聪明孩子成了舰队司令开始赎罪。
如果用拳法来比喻,电影里的这一整套组合拳,每一招原作都包含五十年的内功,五分钟的蓄力,到电影里直接五秒钟就打出去了,不用说内功远远没有到位,连招都没搓出来,只有浮夸的空架子,而恰恰能穿透岩石的内功才是卡德大师原作的真正精髓,却被这部电影硬生生全都拍成了蜻蜓点水。
而且在好几个关键点上,电影甚至完全走到了小说的反面,比如安德大大优于其他指挥官的第一个要素,就是他充分向手下的小队长授权,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临机应变能力,让飞龙战队的总体作战模式达到孙子所说“无形故不可胜”的境界。
而原作中他在作战里面的挫折不是由于干涉队友太多,而是因为他信任队友太多,给了他们太重的任务,在睡眠不足的情况下他们没能跟上安德的需要。
电影居然还要等到安德都进入实战了,再让安德犯一个低端指挥官最基本的错误,再由格拉夫来教安德这条原作中安德首创的战术思路,简直荒谬绝伦,原作里如果安德就这水平格拉夫根本不会选中他。
实际上是到了那个所谓的“模拟战场”上以后,所有的大人已经没有任何指挥艺术能教安德的了,他们能做的就只有把自己的压力再发泄给安德,让他感觉到不对劲,压力更大,担子更沉。
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是赢得了胜利,不是靠抖聪明,而是靠长期与虫族殊死搏杀获得的经验,靠对人性和虫族思维模式最深邃的洞察,在决战中做出平时绝不可能做出的决策,反转了绝望的局面。
所有这些关键点,电影全都没有表现到位。
只剩下打飞机了。
引言 若是粗看一下内容介绍,《安德的游戏》是那种很容易落入窠臼的故事:在击败进攻地球的虫族后,人类一直在竭尽全力做好应对未来进攻的准备。
少年安德成为这个计划的一分子,他将接受难以想象的历练,成为人类舰队的领袖。
也许你会眉头一皱:不会又是那种少年英雄艰难成长在星际大战中拯救全人类的故事吧。
是的,《安德的游戏》正是这样一个故事。
不过,评价一部作品,不是看它讲了什么故事,而是看它想通过故事表达什么。
热血战争从来不是这部作品的主题,正相反,它带来的是难以名状的沉重。
它通过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模拟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并清晰地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文明的发展伴随着无尽的悲剧。
为了展现这种悲剧性,电影层层递进地铺开了文明发展不能回避的四种关系,每一种关系都有其悲剧性的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起先,这种铺垫是不易察觉的;随着剧情发展,故事的主旨开始慢慢显露;最后在观众毫无防备时,给观众一个措手不及的震撼。
第一重悲剧 最先呈现出的关系,是个体与集体个关系。
这在电影中,具象为安德与国际舰队的关系。
关于个体与集体有着怎样的关系,小说中格拉夫上校有一句精辟的论断:“我们是工具。
”而他也确实是如此践行自己的言论的:为了让人类有一位能抵御虫族的指挥官,为了让这位指挥官的战略战术和心理状态达到最佳,他牢牢地控制着安德的一举一动,以堪称“卑劣”的手段操纵他的心理和行为。
格拉夫上校的根本信条是,个体要服从集体,个体要为集体所用,这是人类社会得以建立的前提。
奴隶制中的奴隶,封建制中的农民;生产线上的工人,军队中的士兵——他们都不过是起着工具的作用。
看上去格拉夫上校是个奉行极权主义的人,但我们看到有时他也隐隐流露出对自己的憎恨。
或许他心底里并不像这样做,但为了集体——人类——他却别无选择。
于是我们知道,就连格拉夫上校也是一个工具。
集体中的个体也许有阶级之分、职业之分,但这不改变个体作为集体工具的本质。
集体这台机器所要求的,就是每个人都必须在这台庞大的机器中各司其职,无论身份高低、地位贵贱。
皇帝是一国身份最高、地位最贵的个体,可他依旧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限制:他可能不能爱自己想爱的人,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因为他是维系集体存续的关键个体,也就是最关键的工具,牵一发而动全身。
被无政府主义者奉为信仰的乌托邦,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幻想。
在集体意志面前,个体意志是无力的,个体感情是无处宣泄的。
个体为了发展组成集体,而集体确实保障了个体,却也时不时泯灭了像安德这样的个体,这正是人类文明的第一重悲剧。
第二重悲剧 集体与个体是相互依靠,共荣共亡的关系。
现在将视野放宽一些就会发现,这个集体很可能不是孤独的。
一个集体将与其他集体接触,而第一次接触的结果可能不是那么美妙。
即便是现实世界,不同的国家间已经频繁接触了千百年,冲突还是层出不穷,第一次接触的艰难可想而知。
作品安排了人类和虫族作为第一次接触的两方,而二者的第一次接触也是通过血腥的战争拉开帷幕。
电影中对于原著中明确交代的虫族进攻人类的原因,说得含糊其辞;而小说讲得很清楚:虫族想殖民地球,但并没有把不能心灵感应的人类当作智慧生物(“我们认为自己是宇宙中唯一的智慧生命,直到遇见你们,但我们从没想过不能梦见彼此的梦的孤独生物也会有智慧。
”)。
就像人类不会留心脚下的蚂蚁一样,虫族也没有留心人类。
直到双方开战,虫族才发现铸成大祸。
战争最初的原因不是什么利益纷争,而单纯只是误会;人类在遭遇攻击后,所做的事情不是调查。
虫族的强大和对灭绝的恐惧使人类孤注一掷,意欲对虫族除之而后快,并发动了对其的灭族战争。
用安德的话说就是:“把他打倒只是赢了一次,我想每次都赢,这样他们就不会再来找我了。
” 这就为故事蒙上一层荒诞色彩了。
几次战争的损失、生灵的涂炭,毫无正义与荣誉可言,一切皆是徒然。
这是一件何等可悲的事情。
在小说的结尾,安德遇到了虫族女王,感应到了她想说的话:“如果我们能一早与你交流就好了。
”她也对命运无情的嘲弄做出了自己的控诉:“请你们记住我们,不是作为敌人,而是作为遭遇不幸的姐妹,被命运或上帝或进化改造成为令人憎恶的异形的姐妹。
” 文明与文明的交流,总是从碰撞开始,这影射了人类文明的第二重悲剧。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悲剧过后,作品终究还是给了我们一丝希望。
小说结尾处,安德接受了虫族女王托付的虫茧,并记下了她最后的倾诉:“我们将原谅你们杀了我们……前往我们的家园吧,地球的儿女们,住在我们的隧道里,耕种我们的土地。
我们做不到的事,现在都借你们的手来完成。
树木因你们而茂盛,土地因你们而肥沃,太阳因你们而温暖,行星因你们而繁荣。
” 电影结尾处,虫族女王没有说话。
她用看上去很恐怖的节肢,拭去了安德眼角的泪水。
这段话,这个动作,是全作最感人肺腑的片段,仿佛一道光刺破了黑暗的宇宙,是尔虞我诈的利益斗争中最具人性的闪光点。
第三重悲剧 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安德在作品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他是夹在两个集体冲突中的个体,是置身于母族与异族战争的第一线的士兵。
经过前两层的铺垫,到了这一层,应该说是已经到了作品的思想核心。
要理解这一核心,首先要解答两个问题:为何安德被设定为一个小男孩?
为何战斗又要以游戏的形式?
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点设定绝不是噱头,而是有其深意的。
选拔少年作为舰队指挥官的计划,是人类击败虫族第一次入侵后开始的。
此时人类惶惶不可终日,自认正处在生死存亡关头。
所以人类统治阶级采取了更加极端、激进乃至龌龊的政策,其目标就是一劳永逸地消灭虫族——就当时人类险遭灭绝的情况而言,我们应该颇能体会统治阶级的良苦用心。
然而要实施种族清洗计划,这不是常人所能领导的。
首先是技能方面,这需要超人的战略战术和战斗技能,所以指挥官要从孩子开始训练,把他们培养成武器;其次是心理方面,简单来说就是要能承受重压,而且关键时刻下得去手。
很显然,要找到符合两方面要求的士兵,最好是“从娃娃抓起”。
技能方面可以选择优良的基因,进行艰苦的训练;心理方面,孩子更容易操控,对孩子更容易进行愚兵政策,让他们不怀疑自己的使命。
这还不够。
格拉夫上校看重的、高于此的是:战略战术高超、对敌人冷酷无情的同时,还必须对同胞充满热爱。
滑稽的地方在于,这可能吗?
一个人怎么可能在终结另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后,还能安心地回归到平凡的生活中,和以前一样,和蔼可亲呢?
这就是最体现作者天才的地方了,因为他想到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游戏。
刚才提到的两个问题在此无缝衔接: 孩子是最容易操控的,安德会以为这只是一场游戏。
只有把这一切看作游戏,一切的一切都是一场游戏,安德的恶才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给敌人并在需要牺牲自己人时毫不犹豫,而同时他的善才会被最大限度地保留在心底里,他的内心才不会受到善恶冲突的煎熬。
当游戏结束、噩梦终结时,他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十几岁的孩子,天真无邪。
可惜,事与愿违。
现实就如同电影海报上的宣传语:这不是游戏。
当我们看到安德得知他刚刚在最后的“游戏”中灭绝了一个种族的真相时,仿佛可以听到安德心碎的声音。
夹在集体冲突间的个体是第三重悲剧。
安德的哥哥彼得、姐姐华伦蒂都是技能高超的孩子,但一个被培养得过于“恶”,一个则过于“善”,于是被淘汰,成为计划的牺牲品。
安德天生是一个完美的平衡者,是他哥哥和姐姐的折中。
即便如此,他也在极端的技能、心理训练和内心的挣扎中几近崩溃。
而且比哥哥姐姐更惨的是,在他攻灭虫族保障了人类的利益后,对他的折磨还没有结束,他又在误会解开后主动承担起帮助虫族延续后代的责任,以此来赎罪。
尽管当时没有人认为他有罪。
安德只是个孩子,凭什么要承担起两个种族的未来呢?
可是他无法责怪任何人,唯有像虫族女王一样感叹命运的不公。
在母族、异族与个体的关系上,电影通过各个角色作为代理人,交代了各方观点: 格拉夫上校说:“重要的是,我们赢了。
” 华伦蒂回答格拉夫上校的话“人类需要他拯救时”说:“谁来拯救他?
” 安德说:“我打败敌人,是因为我了解他们。
当我了解他们时,我爱他们。
” 格拉夫上校代表母族,华伦蒂代表个体,安德则代表异族——他已经由母族的士兵,变为两族的桥梁。
这样一来,他就超脱了个体与母族的局限,从更大的视角,俯瞰着全宇宙的芸芸众生。
这可能是他从命运的无常和诅咒中,获得的唯一补偿和慰藉。
第四重悲剧 行文至此,所有的恩怨情仇,都已成过眼云烟,随风去了。
我不禁想起一句关于二战老兵的名言:“我们不怕牺牲,我们怕被遗忘。
” 无论是集体还是个体,无论在前三层悲剧中受了多少苦,只要苦衷被人理解,奉献被人感激,不得不做的事被人原谅——最重要的,被人铭记并得到公正的评价,也许那些委屈就都不重要了吧。
可是,就连这些都是奢求。
随着时间流逝,人和事都被人遗忘、被人误解、被人恶意歪曲,历史早已面目全非。
在时间已是3000年后的续作中,安德并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恰恰相反,由于其灭绝虫族的行为,被人当成了凶手、杀人犯、战争罪犯。
命运的诅咒只有一生,历史的诅咒却是生生世世,这是第四重悲剧,也是人类自身的悲剧。
这里再次体现出安德的伟大。
他开创的一个行业(电影中被阴差阳错地安排在了马泽.雷汉的身上):死者代言人。
这也是下一部小说的名字。
他努力去讲述虫族真实的故事,讲述这场战争真实的始末。
恐怕,在这场悲剧的、没有胜者的战争中,只有为那些死去的人代言,才是活着的幸存者们的应有之义吧。
结语 很令人诧异,这部以孩子为主角的作品,竟是一部沉重的悲剧。
若是作为儿童读物,不知道孩子们会学到什么——没有童趣,没有乐观,没有开朗,只有与年龄不匹配的现实感与历史感,以及沉甸甸的无奈。
但在结尾处,安德与虫族女王达成和解时,我忽然明白为何这部悲剧要以孩子为主角了。
这部悲剧,最终还是一个关于希望的故事。
试想,如果安德是一个大人,世事的磨砺早已使他不会轻信别人;而出于对种族的“责任感”,他也不会相信敌人。
可有的时候,和平的达成,正是需要一些天真、一些幼稚、一些孩子气、一些理想主义。
历史反复地证明,机关算尽,也不过是两败俱伤罢了。
直到这里,我才由衷地庆幸,此时与虫族见面的,是个孩子,而不是个大人。
在陌生星球狂舞的沙暴中,恒星的光芒穿透阴霾,一个年轻的孩子与一个濒死的虫后,凭一己之力,为互相不信任、不理解而饱受战火的两个种族达成了和解契约。
想必小读者、小观众们看到这里,也该受到鼓舞吧。
时势造英雄,安德无疑是上个世纪塑造出的最特别、最吸引人的英雄之一。
他最后选择进入光速飞船,在相对的永恒中永远地飘泊下去,承担起本不属于自己的对两个种族的历史责任,坦然接受命运的诅咒,该需要怎样的勇气呢?
他孑然一身地来,又孑然一身地去,唯独留给世人一个难以企及的萧索背影。
今天刚陪无聊的同事看了这部电影,选中它只是因为电影院只有警察故事和圣杯这些更低分的,这还只有国语版的,凑合看吧。
吐槽开始。
开场是虫族以前的入侵战斗画面,人类使用的现役飞机,不是说好的科幻片吗?
可这脆皮蛋糕似的虫族母舰、飞碟和飞机互射,没有喷液,没有爪击,这是虫族吗?
然后一个类似独立日的情节就解决了。
跳出宣传片后没什么铺垫的,男主就玩pad游戏赢了,说是考虑了什么小行星的位置,监视器后两主持人就开始狂捧,貌似这电影是拼智商的?
然后假装被开除,小痞子们来找麻烦却被瘦柴棍的男主一下干翻,一帮马仔就被吓住。
好吧,男主还有暴击光环。
回家后见到哥和姐,才发现这是智慧与力量的结合,第三个孩子的能力还能私人定制啊?
男主还是超生的,他爸还极不情愿地安慰他。
主持人要带他回训练学校,男主没有露出任何喜悦的表情。
这不是你一直在奋斗的目标吗?
不是你全家生你的目的吗?
全家的希望和荣耀吗?
结果还是要为了猪脚的莫名光环矫情下。。。
男主刚上飞机就说个冷笑话,像谢耳朵在最新一集里说的一样,正常人完全不可能找到笑点。
但主持人不干,还非得点明谁才是男主,说是要给他压力让他成为领导(这才是亲爹吧?
),群众们也就心领神会。
这小伙子再问了一个能不能收发邮件的问题再做个40个俯卧撑,大家就都投来了敬佩的目光。。
真没见过世面,你们从小上课都不敢举手的吧?
真是矬子里面选将军,亲爹安排的好啊。
然后开始玩悬浮枪战,都是手枪,这水平连我小学时玩BB弹时的架势都没有。
算了,没见过世面吧。
但是,等等!
这不是要星球大战虫族吗?
难道还要选这帮毛孩去拼手枪?
这训练枪法有毛用啊?
亲爹马上又安排男主顶上一个空缺,还真到了一矬子队长下干活。
光环一开,两句话就让能当他姐的女主主动上来倒贴陪练,妹子你有眼光!比赛开始后,两帮傻逼躲在障碍物后瞎射,这几把啥训练啊?
(真没见过世面,还不如我小学玩的。。。
)只有三个人用人堆冲刺被冲散,男主飞过去和女主回合,一个合体跳跃就飘到对方敌后,反正光环一开对手智商降低视野降低,就这么赢了。
亲爹当然还是夸孩子聪明。
(真不知道他们以前的比赛是个什么水平)亲爹借此机会给儿子机会自己组队。
飞龙队,这么吊的名字还说以前一直输没人用,但衣服已经做好了。
男主转身就穿上,很合身,不是亲爹可能吗?
(当然比碇源堂还说差点)然后毛都没长齐的男主微微一笑,假老练的去给他的队员——原来是他新手村的朋友们——训话。
亲爹为了赶进度,让前两名的队伍一起来陪练。
猪脚光环一开,一帮人做个马戏团的人堆撞过去就赢了,对手已经连第一次比赛时去撞人堆的智商都没了。
看完男主一路来的训练,对手也太弱了,就这人口素质,人才水平,也就村镇级吧。
还被安排玩个游戏,猜杯子,试了几次老鼠都死了,普通人也能猜到两个杯子都是毒酒了,结果这亲爹还是要点个赞。
亲爹要培养儿子的自信心,用心良苦啊。
再等等,这电影放了一大半了,还是没用星际大战啊。
一回想全是男主内心戏。
第一次打人时一闪念,说个狠话;回家亲情戏,思考下;小升初,矫情下;爹抬轿时,深沉下;游戏时,恋下姐(游戏里老鼠和姐的造型太糙了,简直就是国产3D动画的水平),老鼠钻眼睛这种完全就是男主的心理阴暗啊,这也被说成了敢于打破规则;浴室里,先用肥皂(刚出现时lz邪恶了)润滑身体以防被抓(lz也是同事点出才知道的,这真心要点个赞,肥皂除了能诱发犯罪还是能防身的),一蹬干翻矬子队长,又是内心戏,回来跟姐姐在小木筏上分享心得(选这种场景,这不是闹情侣戏么)。
男主还是到达了战场,带着亲兵们终于走到了WCG电竞总决赛的舞台,亲爹一路护的好辛苦。
然后又开始秀操作,可我看这水平,这微操(目测APM不过50),还不如我玩星际1的室友(他玩魔兽世界时有20多个快捷键),这水平放中国估计也就拿个网吧第一。
这时,原来的救世英雄还说出宣传片被删减的部分是之前人们不知道虫族的作战规律,他当时觉得吧,第六感觉告诉他,虫族是要靠母舰指挥,然后他就瞎鸡巴把飞机撞了上去,没想到真的成功了。
(一帮小飞碟和一只大飞碟,该怎么攻击都不知道的种族真该被毁灭)但是这种镜头为什么要删掉呢?
难道怕人民看后会被救世主的智商深深的震撼而羞愧自尽吗?
逻辑何在?
我细想觉得这镜头要卡掉的唯一原因是怕人民看到要退电影票,所以才安排到快结束。
还有要吐槽下女主玩的人类主力战舰,号称700亿美元,这是人类终极武器,要全舰队来保护。
真没见过世面。
700亿美元,你们国家的产值还真低,要知道2010年我们地球上的中国放了10万亿人民币的水,这种主力战舰广东一年都能造两个。
终于开战了,结果发现队形就是把无数的小飞机均匀的布满整个屏幕A过去。
(要掀桌了,之前说什么小行星,射击要考虑引力弯曲什么的都没有啊!
这水平要训练个P,这智商还要选个P,真为你们镇上人的智商抓鸡啊)女主开炮灭了一批,结果发现虫族还有一批,没法,只有派出所有小飞机用身体护住女主要用的大粗硬(还不开火,经验要留着给女主升级!!
),女主小脸通红狂撸三分钟,憋精一射,啊,爽!
把整个虫族星球给射满了,观众们先是一愣然后鼓起掌来,终于把虫族消灭了。
再再等等,既然这大炮一射就能把星球毁灭,之前的选人,训练,舰队,小飞机,还有微操,有什么意义?!!!
这要什么智商?
这要什么暴力?
这要什么强大的内心?
这要什么队友?
哥们小学刚玩星际1就知道拿大舰远处放激光炮。
亲爹能设到这种局,真真真心不容易。
最后男主又要矫情了,搞得跟演琼瑶一样,为消灭了整个虫族而愧疚,妈蛋,这不是杀害了你几千万的同胞吗?
这不是你出生的意义吗?
这不是你训练的目的吗?
现在矫情,你一直以来是强颜欢笑吧?亲爹也没领会到你的意图。
最后最后,男主矫情跑出基地(竟然没有卫兵发现和阻拦,太不把人当腕了!!!
),在百八十米的地方发现了虫族女王卵(这些安保水平也太水了,都建基地了还没发现,真够糊弄)写完再想想其实还是我错了,这不过是编剧骗钱混吃之作,我认真我已经输了。
我觉得非常好看。
首先教给了我很多与人相处的智慧,在被排挤时、被孤立时,压力巨大时,如何运用智慧和忍耐来扭转局势,对人心细微的观察揣测和引导;其次没有灌输任何的高大上的英雄主义,安德是几乎被描述成无敌的策略家和格斗战士,但他内心一直在怀疑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
而且是一个我意想不到的剧情,当虫族的王后轻轻抹去安德的眼泪的时候,我觉得很感动。
这部电影教人如何在从小被灌输的观念中,进行独立思考;教人换位思考,站在对方角度来解决问题;教人在繁杂的人生中,总能摸索出一条自己的初衷不变,本质不变。
海报太差了,完全没有表达出电影的特殊。
如果有续集,我会去电影院看的。
前半部分老是赞赏安德是天才,可是平淡的剧情没显示多么天才就是一直提拔安德,都认定他是救世主。
小演员们表演生硬,就像玩枪战游戏和电子游戏一样,打斗就像小屁孩打架一样,又偏偏讲话装深沉。
而最后的决战把敌人消灭光还以为是模拟。
然后又因为外星人星球一片火海感到愧疚,知道自己梦里是真的和异星蜓交流,相信他们高于人类,自己到废墟里找它们赎罪,找到了繁殖的女王和一个胚胎,女王想杀他竟然没下的了手,安德流泪说我为你们找新家,他保证。
然后独自坐飞船载着它们在宇宙旅行。
我擦,什么东西,乱来,除了特效还一般般。
之前期待太高了,很失望,浪费了哈里森·福特,在里面演的够无聊
并不遥远的未来,来自外星系的异星蜓入侵地球,造成超过一千万人死亡。
危难时刻,勇敢的队长瑞克汉姆阻挡了侵略者扩张的步伐。
利用这有限宝贵的时间,地球人致力寻找具有极高天赋的少年加以训练培养,以期他们能够成为挫败外星入侵者的领袖人物。
身形瘦小、神色忧郁但目光无比坚定的安德·维京(阿沙·巴特菲尔德 Asa Butterfield 饰)正是这群少年中的一员,他也是国际舰队寄予厚望并重点培养的对象。
经过数轮严苛的考评,安德的潜质得到战斗学校的指挥官格拉夫上校(哈里森·福特 Harrison Ford 饰)的肯定,他被上校带到了位于轨道空间站上的战斗学校,在全封闭的环境下,未来的英雄迎来新一轮的磨练……
有两部现成的作品可以使我们对《安德的游戏》做出一番解读与比较,一部是科幻大师罗伯特海因莱因的《星船伞兵》,小说早在1959年就已出版,但大多数更为熟知这部作品则是通过保罗范霍文于1997年执导的内部《星河战队》;而另一部可以拿来比较的作品,是美国科幻作家约翰·斯卡尔齐在2005年出版的《垂暮之战》。
当然,《安德的游戏》原著小说的问世(1985年)则刚好在这两部作品之间,他吸收了海因莱因的作品架构,却又极大的拓展了宇宙观设定,绵延至今的12本小说(还在出版中)构成了蔚为壮观的史诗视野,宏大细碎。
而说到《垂暮之战》则更像是两者的中和,甚至是老年版本。
但这都不重要,相似的设定,眼熟的场景,老套的故事每每都会在不同的历史节点被打造成极富有时代气息的影像文本。
《安德的游戏》放弃了成人世界跟老年战士的身份架构,打起青少年类型电影混搭的主意,其想达成的消费诉求恐怕将为新《星战》三部曲做一个小热身。
对非原著党来说,《安德的游戏》吸引力确实有限。
节奏失衡,格局有限,过多的心理描写与冗长的对话,对于故事大纲的情结缺失都直接降低了观影快感,这也是导演加文胡德在《金刚狼》里犯过的老毛病。
不过好在有所补偿,至少其符合当下青少年电影主力消费人群的口味,来自《雨果》的阿沙·巴特菲尔德与两位好莱坞传奇老戏骨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哈里森福特,本金斯利一起贡献了颇为精湛的对手戏。
这种隔代飙戏的快感因为影片独到的戏剧冲突一度达到了顶峰,主人公与两位长辈的相遇成为了影片前后两个部分鲜明的标志,为观众带出了更为宏观的故事视野。
一边是极力推荐亦友亦父,一边是满腹怀疑冷静干练,怪蜀黍调教小正太的戏码不光是本片的一大叙事线索也是一大看点。
而主人公本身的领导人格塑造也足以让人有《甄嬛传》《宫心计》的既视感,在影片前半段的训练过程中不断通过情节段落的设置来表现其不按套路出牌,残酷沉着,团队精神,出色的战术素养与领袖气质。
由于影片本身寻求痛击外星入侵者的救世主级指挥官的主旨,加上利用未成年儿童进行军事培养,造成了一种童真人性与残酷隐忍的意志对立。
这在影片末尾达到了顶峰,主人公在系列全作中的救赎起点。
当然除去这些,影片与时下的大多数好莱坞科幻电影一样营造了精美卓绝的视觉奇观,反复出现的第一次虫族入侵空战,近地轨道太空军校的无重力战斗室搏杀,以及最终的全息虚拟太空战役都是本片令人叹为观止的大杀器。
熊孩子能救地球人民,熊孩子也能在大人们的谎言下摧毁了更多的生命。
《安德的游戏》全部文本的整体其实也正是在探讨这样的问题,每一个人类在宇宙万物面前都像是蠢蠢欲动毫无底线的熊孩子,自私自利,唯我独尊,不能享受万物平等的法则,一定要在你死我活的黑暗森林法则里一较高低。
最后的题外话,片子的主力特效公司DIGITAL DOMAIN早前被国内的小马奔腾收购,而其公司的创始人最近则是坊间热议的焦点,看片子神游之余有那么一瞬间你会觉得世界还是太奇妙,不如像安德一样走上漫漫环宇的救赎之旅。
[天涯首映场]《安德的游戏》:熊孩子星战救赎记http://bbs.tianya.cn/post-filmtv-455202-1.shtml
没看过原著,只谈电影。主角和配角形象都立不起来,故事平淡,虫族最后才露真容,妥妥的拍续集的节奏,不看好!
和原著比简直是小儿科,没法看。配乐还行。
网游战队+白左男主
本想先看原著来着,但没忍住。荧幕上的优势是有,但“改编自小说”所带来的(普遍存在的)缺点也不少。
即使没读过原著也能透过一个微微有点弱的改编电影看出原作确实是一部相当出色的作品,结尾的震撼转折令人想到近些年大行其道的黑暗森林从被提出到受广泛认可直到变成一个王牌理论的过程。看到最后才明白为什么主角设定给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只有这样的少年心境才能说出赢不重要,赢的方式才重要这样的话,并且独身一人带着敌对种族最后的希望把自己扔进茫茫宇宙中,既是“赎罪”,也是意气,大人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吗?大人根本不能
找霍比特那么拍够整成电视剧了吧?可是现在这样子精彩不赶场,也没完全走马观花,这么平庸的改变作为原著党只好给你一星了,第二部还是别拍了!
从剧情到人物导演暗示地不能再明显(作为“潜意识”象征的哥哥露了一次脸就消失了不禁让人怀疑他的存在与否),顺着看下来没有波澜不惊。太空战和人类统帅的选择太过儿戏,得,看片名吧,这就是一游戏。给片中那个心理游戏的画面加颗星,期待可以做成真的游戏。。求不登陆PS或X-box,给PSV点活路。
仅从电影展示的这一部分文本来管窥原作可能具有的思想深度,以及成片不同于大多好莱坞科幻大片的沉稳所体现的潜力,感觉执行到最好是可以捏出一点《飞向太空》或《银翼杀手》的哲学影子的,但可惜最终片如其名只是做成了比较高级的游戏质感。
小孩子打游戏
asa这里面其实也挺面瘫的
可以想象小说有多精彩!!!
看过原著的可能有更深的体会,但我觉得还不错啊
两个字:太短。原作的容量,分成三部绝对不成问题,按霍比特人的标准可以拍六部,再不济也上下部吧,两个小时实在太短了,所有剧情设定人物都点到为止,仓促不过瘾,战斗室设计得那么帅!多拍几场战斗嘛!IMAX《战斗室的故事》我绝对掏钱去看。改编算及格,选角到位,本可以更好,可惜。
正义与野蛮,一线之隔
我只觉得我看的不是安德的游戏而是安德的同人。本也不期望电影能遵循原著的细节,毕竟改编太困难了。但是我认为这个改编在表达上完全选错了方向,没有表现安德的思考的话,就不是这部作品了。更不要提对于没看过原著的人来说,剧情上的很多地方应该完全无法理解。有若干段我简直觉得要转爱情戏了
不爱科幻,不玩游戏,so,真心对这个故事和画面无感。
没有原著好看。
细节严重缺失导致剧情进展极其突兀,拍成10集电视剧更合适。人物脸谱化,性格也很矛盾,以致表达像幼儿园过家家。从片中完全看不出来安德是拯救人类的懿才,倒显得其他学员蠢到不行。日语吹替成年男性全重低音炮,少女全loli音,相当违和。大BUG们就不提了。
挺好看的,不带三观的话。要是他们真像这个电影这样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并且最终能达成和解也不错,不过呢,像游戏这样,把你灭星(族)了再和解,真是太理想了。圣母到不能了。
强化了很商业性的实体部分,弱化了最经典的感性部分,总体还是挺好的,演员们也表现的不错,总觉得男猪脚应该更忧郁一些,拿书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