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白王后》的原作小说,执行制片人Colin Callender说:“我从没看到以这种形式叙述的历史,这是从女性的角度来讲述历史,但却让男人和女人都为此着迷。
能从这种独特的视角进行叙述,我觉得十分有趣、十分有吸引力。
如果你觉得'故事背后的事情总比故事本身更有趣',那你就应该看看这部剧集,它讲述了那些历史名人背后的故事,我们展示了权利角逐和历史进程的脉络。
”原著作者Philippa Gregory说:“你能看到,那些中世纪的女人如果想要拒绝政治和传统的力量,会怎样运用手中的权力。
如果你是个有勇有谋的女人,比如Margaret Beaufort,尽管当时的社会并不允许女性掌权,但她还是凭借各方力量,爬到了权力之巅。
”http://tv.haibao.com/article/396.htm
爱德华和伊丽莎白这里先不说历史上真实的白王后是怎么样的,就从这部剧的内容出发吧。
在那个明媚的日子里,骑着马的英俊国王远远地望见了在橡树下的那一位美丽女子,只因为这一眼,永恒的爱情便悄无声息地降临了,他爱上了她,而与此同时本该是忧心忡忡的一位女子也看见了那位英俊的年轻人,顿时,所有的愁云都消解掉了,一种奇妙的感觉突然荡漾在她的心头。
她也不知道这种感觉从何而来,她只知道从那一刻开始,她变成了他的俘虏。
这两个人分别所处的家庭在当时实际上是敌对势力,这两人的地位身份天差地别,但是这两人那一见钟情式的爱情却把这一切的一切都抛在了九霄云外,爱情的火焰瞬间点燃了他们内心最深处的那份情感,似乎天地都要与他们作对,他们也毫无一丝畏惧的。
在那个大多数女性都不能决定自己的婚姻大事的年代,伊丽莎白勇敢真诚地追求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 ,在那个把婚姻作为一种政治手腕的年代,爱德华毫不犹豫地迎娶了一位乡下的姑娘,他也得到了真正的爱情。
他们都拥有了对方,拥有了真爱。
这种爱情少了一些作作,多了一些真挚,少了一些暧昧,多了一些直爽,少了一些酸臭味,多了一些个性之花的香味,少了一些自作多情,多了一些真情真意。
少了一些陈腐,多了一些清新。
这样的爱情值得所有追求爱情的人的致敬。
这部剧里面关于玛格丽特博福特与安妮内维尔的人物刻画让我印象深刻。
玛格丽特坚信上帝要让她的儿子亨利当国王,她便为此付出了一生的努力,最后终于达成毕生夙愿,成为“都铎之母”;安妮内维尔,“造王者的女儿”,由勋贵权臣之女跌入低谷,在家族衰亡,被家人抛弃、利用,在军队跋涉中成长,变得坚韧,学会自救,最终找到“真爱”,登上后位,母仪天下。
按理来说这样的人物应该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然而观剧的时候,个人感觉这两个人物的性格和特点多多少少都被冲淡了。
玛格丽特的选角不太成功,让人容易出戏,进而忽略对这个人物本身背后的性格的挖掘;安妮的选角没有什么大问题,但安妮后期及当上王后之后的行为有点迷:一直黑女主,授意伦敦塔守卫长杀两位王子(而且没杀成)结果最后两个王子失踪之后,自己的孩子发烧病死之后认为诅咒灵验,因丈夫理查钟情白公主而郁郁寡欢,不信任理查,伤理查的心,被宫中废后的流言所扰,拿内维尔与北方势力的关系“威胁”理查,加上忧思过度,自己把自己吓死了?
(小问号你是否有很多朋友)妥妥的做“贼”心虚(没有一颗强大的心还想去做坏事?!
)当然,也说一下女主白王后,这个女主大概是我看过的最“弱”的女主之一。
只有美貌与巫术加持,她妈是她的智囊,她兄弟是她的助手,她两个儿子是她的倚仗,最后四个最重要的人她都失去了。
做王后不懂得权力的制衡,得罪不少人,后面算计王位结果被别人算计(白公主有时都比她看得清楚些)。
但是白王后也有打动我的地方,她爱她的家人,愿意为家人付出,为家族谋取利益,为爱情履行她作为王后的职责。
她虽然算聪明,但可能是因为平民的出身限制了眼界,在大事的决断上并不大气,不过这也使这位平民王后被塑造得足够人性化。
特别是最后一集,白王后说了一句话:“Vengeance brings only more vengeance and battle brings death.”冤冤相报,无穷无尽。
战火连年,徒增新坟。
她学会了宽容与原谅,她不再想要复仇,不想要儿子卷入复仇之中,相比王位她更希望唯一活下来的儿子性命无虞(但她仍然想要女儿成为王后,延续约克的荣耀,详见白公主),但最后她黯然遁世,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大不列颠最美的女人最后的结局可谓是悲惨。
不过这也是命运的魅力之处。
命运之轮转动不止,人们永远都想不到,今日荣华,明日凄凉。
命运没有定数,最意外的人可能笑到最后,为命运抗争的人也可能没有好结局,能看到命运提示的人往往被命运所戏弄。
附上一张我观剧时截的图
第一代索尔兹伯里伯爵之子,原名理查德·内维尔, 1449年通过婚姻成为沃里克伯爵,并获得大片领地。
1452年他们父子联合第三代约克公爵,夺取亨利六世的首席大臣,兰开斯特家族的萨默塞特公爵博福特的权利。
双方终于兵戎相见,1455年5月的第一次圣奥尔本斯战役中,沃里克为约克家族取得胜利,因此被任命为加莱长官,1460年他从加莱起兵,7月在北安普顿击败并俘获亨利六世,由于沃里克宁愿有一个软弱的国王,所以约克公爵和议会同意让亨利继续在位。
但形势很快发生变化,王后安茹的玛格丽特起兵,在1460年12月杀死约克公爵和索尔兹伯里伯爵,并在第二年2月在第二次圣奥尔本斯战役击败沃里克,重现控制了国王。
而沃里克联合约克公爵之子爱德华入据伦敦坚守,爱德华3月4日自立为王,称爱德华四世,两人在陶顿战役大败兰开斯特的军队,获得决定性胜利。
爱德华在位头三年,沃里克掌握实权,但国王逐步独立行事,双方关系逐渐紧张。
爱德华选用王后的亲戚担任要职,沃里克和王弟克拉伦斯公爵联合发动兵变,打败国王的军队,迫使国王不得不到他的军中求和。
他处死王后的父兄,但没有废黜国王。
1470年3月乘沃里克前往北方平叛之机,爱德华四世召集亲信发动反攻,迫使他在4月逃亡法国,在法国国王路易十一的调解下,和亨利六世的王后安茹的玛格丽特和解,9月他重犯英格兰,赶走爱德华四世,重新主宰英国并拥立亨利六世为王,爱德华四世从大胆的查理处借兵归来后,双方在巴尼特决战,沃里克在突击过程中遭到已方军队误击,阵亡。
人物众多,需要有点背景了解的观看。
比原著的流水账和喋喋不休式的叙述要立体饱满许多。
服道化比较克制,不奢华、干净、优雅。
英剧的选角一般不用担心,表演都很经得起考验,有魅力。
当然也有个别例外,本剧一号就是Lady Margret,千篇一律的揉鼻子抿嘴等脸谱化表演,令人厌倦,后半部基本跳过不看。
白王后是美,但是贵族气质缺乏,选角是对了,就是代入不了角色。
认识了约克三兄弟,不管真实性有多少,爱德华四世光耀豁达,乔治骄纵残忍,理查三世坚毅隐忍的个性各个鲜明,对这段历史和相关联的各关键人物也算有了个框架认知。
最有感觉的还是理查三世和安妮内维尔的羁绊和悲剧结局,由动荡环境和身份立场不断转变造就,周遭人事物决定性格,性格再决定两人的命运,都很无奈很可悲。
四星全给两人的扮演者Aneurin Barnard和Faye Marsay,两人当时年纪轻轻,表演经验也不算丰富,能那样体会人物,演出精髓,是好演员!
后记:有幸把BBC和STARZ的两版都看了之后,对后期的理查德的观感会截然不同。
英版在安妮死后,理查德基本和约克的伊丽莎白就断了,最后为了荣誉理想战死沙场,感情不置可否。
美版可能为了下一部白公主铺垫更多的狗血感情戏,安排约克的伊丽莎白上前线军营确认理查德对她的感情,理查德确认爱她,两人在最后一集还贡献了STARZ的尺度。
英版只给“他们说”“据说”,人物自己不做任何评价的处理就很恰当,模棱两可,观众自行想象,怎么认为都可以,因为没有具体史实,剧里更没有定论。
美版的直白和确定,简单粗暴,不给任何空间,人物一下子失去了魅力。
先说直观感受:英剧太有那味儿了!
哎呀!
这不是沙丘保罗的妈嘛!
太美了!
再谈一些细节:剧中人物还是着重刻画男性角色,爱德华皇帝、他的两个臣弟、各方权贵、教会。
中间派史丹利尤其刻画得好,这种人在历史潮流中也比比皆是。
在众人博弈中,他不赢也不输,在最终时刻成为关键角色,能屈能伸,是个不折不扣的野心家。
但剧名是《白皇后》,里面的女性角色似乎都是多愁善感、善妒护犊、围着男人转。
唯一不同的两个玛格丽特,一个强势一个虔诚,两者都用不同方式来表达野心。
不过毕竟是历史,今人眼光去看旧人难免会落差。
那个时代,贵族女性最大的作用就是繁衍生育,让皇室血脉继承。
里面涉及的巫术其实并不是凭空捏造,英国伊丽莎白时期(也就是莎士比亚在的时代)人们是相信巫术的存在,就跟中国信仙知鬼一样。
最后再说说看完之后对战争的看法:白玫瑰和红玫瑰的战争,冷兵器时代的残酷,在最后一集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以剧中白皇后的话来收个尾:“vengeance brings only more vengeance,and battle brings death. ”冤冤相报何时了,一将功成万骨枯。
还是不错的剧,值得一看,背景知识就要线下来补充了。
算是忠诚的再现了红白战争的那段历史。
那段历史本来就是一段糊涂账,能讲清楚也是不容易。
至于评论里那些说不如甄嬛传的我就无语了,一个是大妈的臆想,一个是真实历史改变,竟然说权谋对比?!
而且,真要说的话,里面的甄嬛应该是玛格丽特,一路经营将自己的儿子推上王位,而主角伊丽莎白应该是王后的角色,失去了孩子和丈夫,但最终下一任的皇后依然是她们家的。
更别提一个是小女人过家家版大皇权的家常里短,另一个是非死即活的刀剑相向。
而抨击巫术的更是无理取闹,当时的巫术就像中国的神一样,人们认为是确实存在的。
单纯的想现代人一样靠科技取胜才叫不尊重历史。
就好像权利的游戏还不该有龙,也不该有活死人一样,也不见你们喷,反而厚脸皮的去打高分。
至于教堂,也是同样是因为当时处于中世纪的历史背景,神权远大于皇权,没有哪个贵族会傻到同当时最大的罗马教皇系统对抗。
同样,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敌对势力没有被斩草除根的原因之一。
基于以上,看到短评里的一面倒真的是深深的觉得自己的智商被侮辱了。
但是唯一觉得不是很满意的剧中对玛格丽特和安妮的刻画。
红白战争虽说是两大家族的战争,但是对于充满八卦基因的我们,背后的这三位女性无疑是最令人好奇的。
伊丽莎白身为这部剧的主角浓墨淡彩无可厚非,但把玛格丽特塑造成神神叨叨邋里邋遢的大妈就让人无语了,要知道,这位可算得上最富有,最权谋,最隐忍的一位了。
那些打一星的注意了,这位才是你们非要和中国几百年后历史对比的甄嬛。
安妮更是从头到尾存在感薄弱,还不如脑补权游三傻家的小姑娘,要知道,安妮才是原型正主啊!
个人是很喜欢看历史剧的,这次看The White Qreen感触很大,便开始了第一篇影评。
不喜勿喷。
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英剧,如果你们能接受历史剧偶尔带来的一点沉闷和血腥。
整体看来,这部剧还是很尊重历史,服装造型也如BBC一如既往的高品质,除却巫术的一部分带有幻想色彩。
演员们演技都还好,但每次看到玛格丽特夫人出场就有些厌烦,她的虔诚已变成神经质了......下面是有些杂乱的感悟。
玫瑰战争的年代,王室关系错综复杂,国王也经常性变更。
The White Qreen,伊丽莎白,被塑造成了一位乱世佳人。
她是寡妇,却能夺走新王爱德华四世的芳心,并带着两个孩子进宫成了王后;她聪明冷静,提高了里弗斯家族的地位,会分析现状给爱德华听,引导他做正确的决定;她态度强硬,面对关乎家族和自身利益的情况,丝毫不肯退让;她忠于爱情,嫁给爱德华后她为他生下一群孩子,爱德华有了情妇也包容,会诅咒陷害爱德华的人。
但同时,她也是自私的,多疑的。
她对王位的执着,和对身边人的不信任,使她树敌众多,使理查三世和她相互猜忌,最后害死了她的弟弟安东尼和大儿子理查。
所幸,最后,她释怀了,明白了“冤冤相报何时了”,也为这个战乱时期画上了句号。
以上便是我对伊丽莎白的印象。
说到约克三子,当初和表兄沃里克一起打拼,建立起约克王朝。
但让爱德华等位后,乔治野心勃勃一心当国王,沃里克背后操纵,欲控制宫廷一切状况。
最后,沃里克作为叛军战死,约克三子也因内斗外争逐一死亡,庞大的约克家族也只剩下理查王子这一血脉。
兰开斯特家族最终的胜利其实也是因为约克家族的内斗而渔翁得利,否则凭借约克家族的强大,仅剩一位继承人的兰开斯特家族难以取得胜利。
这部剧让我最深的感触便是:权力真的如此重要吗?
为了权力金钱这些过眼云烟,能分裂当初一起打天下的兄弟,能使女人都为丈夫出谋划策如何争取自身的利益,能让年幼的孩子觊觎王位并有复仇心理......乱世,权力,金钱,生命,感情......最后,理查三世被刺后的眼神,跌落在他身旁的头盔和王冠,玛格丽特虔诚地说她就知道亨利会成为国王,伊丽莎白说不必报仇,伊丽莎白公主会像她一样成为王后,这个乱世终于结束了。
我不得不说,这部电视剧让我能够清楚的记住玫瑰战争中的每一个家族,每一个王朝,以及这些王朝中的国王,王后,公主,王子,公爵等等之间纷乱复杂的关系。
在此之前我痛感玫瑰战争的难以掌握,混乱纷杂。
对于我这样一个本身就对历史不甚了解的人就更是唯恐避之不及。
我喜欢这个类型的电视剧,喜欢这样的爱情。
青春灿漫的一见钟情,美丽的橡树之下的初见,便定永生。
英俊的王子,美丽的女主角。
一切的设定都如同童话般美好。
尽管后来的发展让人多少有些失落,却只能承认,这是事实。
没有永远的美好,再美丽的邂逅,都会有怅然若失的时刻。
人生没有圆满,有的只是令人永远魂牵梦萦的美丽回忆。
爱情注定消逝。
1 信仰剧中全民虔诚的信奉上帝,以致于到了生死相见的权力斗争,只要躲进教堂就没人来取你性命,这要是搁在中国早就把宗教场所一把火烧了。
2 处女情结感觉剧中没有什么处女情结,国王娶个二婚三婚的人很正常的事,顶多旁人骂骂whore,这在古代中国感觉不太可能。
3 战争场面不论是哪场战争,场面上就几十个人对砍,确认这是帝位之战?
要是朱棣那年参与了这事,估计可以灭掉英格兰一百万次了。
总结,剧中人物信奉宗教,一切宗教为上,军事力量是地主私人雇佣兵,天朝信仰王者,强者为上。
拍这么简单无脑的故事拍挺入味。第二集男主就没性格了。第三集女主也没性格了。后面每个角色都乱了。看白王后换装爽。这姑娘略糙,她的脸甚至做不到对称,但真大气。
制作精良.由于我一直在听这部的有声书,对剧情太熟悉了就少了新鲜感,也不再苛求剧情(原著本就一历史玛丽苏的文要如何苛求? 不过作者的文笔非常漂亮)。只为颜打满分!铁叔的儿子非常符合我的审美标准!女主角的颜典型的英格兰美人:tall, fair hair,porcelian skin,a bit of freckle.
到了第七集完全看不下去,节奏太快叙事不清,越看越难看
1.5集弃。这也太烂了吧。
轮回有报应。亨七靠谋杀和叛变来取得王位,还污蔑R3杀了塔中王子。亨八继续大刀阔斧,将七八个约克家族继承人全部屠戮,活该你都铎王朝自此再无男性继承人,玛丽一世没有,伊丽莎白一世也没有,年幼的爱德华六世也没有。天杀的斯坦利,叛徒永远受诅咒。还有玛格丽特红皇后,你这种野心家简直玷污了上帝
很差
这跟我想象中的BBC古典剧不一样啊。。。说它是历史剧吧老有巫术,是魔幻剧吧还有政治,是阴谋剧吧可光看见男女上床了ORZ。。。英版甄嬛你“图样图森破”啊!
拍得真的太烂了人物登场什么的完全一团混乱,感觉就是想努力说清楚这个故事……但是里面的人普遍都长得好看……演Margaret Regina的那位长得太有特地了而且演技好赞
烦透玛格丽特,弃!
四话弃,受不了Mary那个神神叨叨的女人
各种联合和背叛。非常不喜欢里面那个掉着脸的神婆,以虔诚之名行苟且之事。不好看,弃了
国王和寡妇见了三面就爱得死去活来还把人娶到手做王后,像极了烂俗的言情小说梗。人物都好呆板,看不下去。一集弃。
==.....所以说战争/政治斗争都是靠巫术赢的么不要太扯啊乃是历史剧啊不是奇幻剧啊!!!!
对这段历史总算有了个比较明晰的认识。PS:莫名感觉白皇后颜值忽高忽低。
白王后是碟5的女猪脚啊。剧情极其无聊,这位娘娘没有任何有效的宫斗技能,只会无限的生孩子。,别拿她跟嬛嬛比,放在我们的宫斗戏里,估计第一集就会被霸气侧漏的华妃弄死,被毒辣的皇后绝后,被甄嬛利用,最后为自己的诅咒送命。原来在外国人眼里,女人只要有一个好皮囊就有好命运。
回去补历史去。。。
我承认画面很好看,其他...费解中
爲什麽我覺得很蠢,各種意義上……
编剧不错
伊丽莎白很漂亮,就像传说中的一样美。觉得白王后人品很不错,可是历史却说她是个不招人喜欢的皇后。和原著一对比,我觉得电视剧还原的特别好,丰富了很多书里看不到,想象不到的东西。而且也对玛格丽特隔空操作的技能无限佩服呀。就是亨利都铎,我怎么也不觉得他就像书里写的是个农民,啥都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