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ssel很面,glen很酷.但其实是反过来的,glen的女性友人说了,他被伤得很深,尽管他在russel面前咬牙切齿的宣称,我根本不在乎!拜托,别装了,明明演技烂得很嘛...他在读russel的日记的时候,停下来,russel问是不是不喜欢,他说,看够了.chris new这段演得真好,眼神在闪躲,咋回事,他明明已经爱上这个人了,内心很善良很温柔的russel.russel在glen怀里的时候说,我真羡慕你,能够这么做自己.于是,他终于做了回自己(虽然是在死党jamie的怂恿下,Jamie真是个好小伙),看上去很面的他,毫不含糊的去了火车站.然后,我们很酷的glen同学,哭得稀里哗啦的.这个故事里最sweet的部分就在于,这两个人其实都已经改变了,就是wicked里的歌,或者是kurt和rachel的合唱,因为你,i've been changed for good.glen不再是那个cynic的小愤,不再害怕把心底柔软,脆弱的一面暴露出来,russel呢,他不是已经去过车站了吗!
话痨电影,果然是我的最爱。
忍不住回想这样的一部电影。
所以就写一点字吧。
比如,两个男人的 周末时光。
并非格外的帅,偏偏都是我喜欢的样子。
就连嗓音也是我爱的低沉,一人内敛害羞,一人明朗温柔。
看这两个人谈恋爱,实在赏心悦目,眼见二人终分开,又分外难过,忍不住续写起各种今后,电影只是电影啊,那么痴,作甚?
就 是太喜欢两个人看似随机的勾搭,就开始了情不知所以然的情深,蠢蠢欲动又欲说还休,明明想坦诚相待又有所保留,以为可以不在意,一个人送另个人到电梯口, 又忍不住站在窗口看,走在楼下的那个人是不是有回头。
第一次那个人回头,第二次那个人没有,第三次那个人回头看,窗口却再没有那期待眼神。
也 许爱情最美的时候,就在于不知不觉间的心动,或者沉沦吧,明明知只是暧昧,却又交付了自己的心,言行举止最能出卖自己,情意满满,越是遮掩就越是泛滥,越 要挣扎就越深陷,一百个理由告诉自己那不可能,就有一百个理由让自己无法不去期待。
两个人开始了无休止的交谈,无论是裹在蓝色被子里的他们,窝在沙发里的 他们,看起来都特别和谐而温馨。
明朗的人也有伤心过往,害羞的人的过去又更加不堪,大家都千疮百孔,却又忍不住,对对方小心翼翼的温柔。
一人假装爸爸,一 人向假装的爸爸出柜的那一幕,实在让人恨不能泪流。
其实,那也是好大好大的幸运,才能莫名遇到一个人,而后让所有的温柔,覆水难收。
即使,过后就是无助的思念与哀愁。
即使会被捆绑被束缚,到底是那样一个人,让你还原成最真实的自己,即使矫情,也分外自如。
近些年来,运气总不算太好,工作上跌跌撞撞,一个人走了无数的路不曾邂逅惊喜,刮了那么多张发票从来不曾中奖,所以,是可以把所有小小的运气都攒起来吗?
是会攒成超大超大运气,以便遇上你吗?
周末结束了。
两天前百无聊赖的救生员先生,和自己的铁哥们聚会之后,在乘坐巴士回家的路上,心血来潮拐进了Propaganda,一家同性恋爱去的俱乐部。
偶然间碰到了让自己眼前一亮的另一个男人,把他带回了家,一夜情之后却感到难舍难分,他觉得也许这是爱情,但对方早已有赴美的计划,他没有能够劝说他留下来……WEEKEND的电影剧情简单到仿佛没有剧情,就好像偷窥了救生员先生周末的几个生活片段一样。
没有背景音乐,大面积的空镜头和环境声音,城市街道上车流的声音、风声、鸣笛声,一种寂寞的、真实的生活跃然眼前。
可能大部分人会觉得这样的电影超级无聊,我却很爱这些空镜头和环境音,安静的没有对话的镜头,主人公触碰各种物件发出的声音,甚至有一种近似ASMR的体验。
这也成为了这部影片最标志性的风格。
影片对同性性爱的拍摄,分寸的拿捏十分优秀,让人感到亲密,而没有过分挑逗和色情感。
演员的表现十分自然,让人非常舒服,无论是刚开始无话找话的尴尬,还有后面的疼爱和不舍,都是超越语言的精准表达。
两个人的性格特色十分鲜明,角色生动。
里面有几个细节我很喜欢,把Russel的生活描绘的更加立体。
Russel第一天拿了新鞋却又放下,第二天则拿起来决定穿上。
Russel和Glen互换电话时候拿出的老人手机,以及他拿着Glen的iPhone不知道怎么保存号码。
Russel在游泳馆上班的时候,坐在救生员的座位上,悄悄地看不远处两个赤裸上身的男人互相擦干身体。
Glen 就仿佛烟火一般侵入了 Russel 平静如水的生活。
一夜之后,两人第二天早上分别时,那种两人之间陌生和亲密混杂、界限模糊的状态,导致最后只能“友情握手”的窘迫和尴尬,看起来真实得让人想哈哈大笑。
Russel 不是一个大帅哥,但是他的外表对我来说十分好看。
这样温柔、憨厚、善良、温暖的性格,非常讨人喜欢,甚至让人幻想生活中也能有他这样的朋友或者恋人。
Glen 则是一个因为受过伤害而有些愤世嫉俗的 Cool guy,他有一些迫害妄想和报复心理,而这些都基于他严重的不安全感。
而 Russel 恰恰是可以治愈他的那个人。
然而,影片中充满了同性恋电影的cliché,最无法让我接受的是两个人吸食可卡因的镜头,看起来如此自然,人畜无害,仿佛毒品和烟酒一样普通。
滥交、吸毒,这两个行为放在同性恋电影里,如此迎合某些人对同性恋的污名化,我甚至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讽刺而故意为之。
这个桥段十分突兀,也十分不能让人信服,两个人漂亮的头发和牙齿,看起来可完全不像是可卡因吸食者的样子。
影片中几乎每次两个主角走在室外的街道上,竟然都有“精神病”一样的路人对他们喊 QUEER,FUCKING GAY BOYS 等各种出关于同性恋的歧视性、侮辱性的话语,或者乘坐公共交通时,听到路人嘲讽同性恋的谈话,让我觉得十分荒诞。
2011年的英国,果真如此吗?
这些人都有什么毛病?
我没有去过英国,我不敢断言,也许这就是真实情况也说不定。
或者,编剧为了强调主角离开英国的客观原因而故意渲染出这样的社会环境,或者夸大以唤起大家对这个社会问题的重视。
影片的结尾十分平淡,Russel一瞬间难过的神情让人心疼。
但是不完美的结局并没有让我伤心,我觉得这是一个开放式的剧情,通过这次离别,他们真正看清楚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看清楚了这一份感情的本质。
所以我愿意相信,这是一个美好的结尾。
十年前的电影,在第一年和第十年,各看了一遍,这十年间,心境早已不同,体会到的东西也完全不一样。
十年前的自己一如拉塞尔,温和内敛,在压抑的人间小心翼翼的活着;十年后的自己状如劳伦,不羁张扬,对一切都不care的事情直接fuck off。
事实上,所有的转变都是有理由的,都会有原因的,同志状态中的不会爱、不懂爱、不敢爱以及不愿爱,每一天都在上演着,每一天都有人正在经历着,所以我们能一直孤独着吗?
我们能一直 I’m fine 吗?
cannot ,人的内心都是渴望爱的,都是需要爱的,所以拉塞尔终于变得更勇敢,所以劳伦被击中时也会哭泣,A weekend ,Two days and Two nights,仅仅是两日两夜,If a weekend can meet love,so,I die without regret!
可能未来,也有这么一次相遇,我们借彼此的体味,喘息着耳根,舔着颈侧,混合着未知和惊喜,缠绵如唾液,咬着舌尖,碰着肌肤,享受肉饼干和黑森林,果汁和奶油。
天亮的无言当作昨夜的暗影,就像床单上的咖啡渍,录音机里的卡带,或者你留在我冰箱门上玩笑。
我看着你,又不敢直视你,所以老是低着头,像个做了错事的小孩子。
你自豪又自然,有漂亮的鼻梁,直直的看着我,我仿佛自艾自怜。
几个小时前梦幻般的欢愉,被我收藏于此,这里,亦满足于此,因为这些方格,色调和气味,使我安全;你好似斗士,像窗外阳光的金色,而我只是身体下方的蓝色。
你记录我的声音,以及承载的本质,那么不同吗?
喜欢你,可我说不出口。
你的名字和身体,我会记住它们,像墙上的这些照片,哪怕再也不见。
你走后,我只有望向窗外,看你慢慢回头的痕迹,看那远处青山和烟云。
然后,你消失在这一切的虚构中,没有后来的等我等你,亦没有后来的理解和痛苦。
日子还是得继续,你不过是日日夜夜中偶尔的兴奋,你存在我的厨房里,我们亲昵不吻却缠绵的徘徊;你存在这慵懒的沙发上,我们抚摸彼此又望而却步的嬉闹;你也存在这个房间任何角落,每一次吻你都希望就这样和你死去该多好的自我肯定。
所以,我靠在你身边,紧紧抱着你;所以,你哭了,因为我想你要走了,我爱你,只是我们从来都没说。
片尾插曲不错哦I Wanna Go To Marzhttp://youaintnopicasso.com/mp3/John%20Grant%20-%20I%20Wanna%20Go%20to%20Marz.mp3
Russel and Glen14楼的窗户,倚在窗台看风景的小习惯,关于sex时真实的小心理,二手商店里淘来的可爱物什,地铁上对别人言论的小反应,写日记记录每一次的习惯,不善说谎的表情,休闲的衣服风格,和Glen的争论,温柔的亲吻,还有所有的沉默、抚摸、对视。
原来刻画一个人,这些寥寥细节就能让他如此饱满生动。
觉得自己竟有些像Russel。
这种相似感让自己觉得自己很普通很普通。
我喜欢这部电影,安静的调调,慢慢的节奏,干净又漂亮的画面,细致的细节,还有男主一点都不刻意的表演。
我喜欢这样子的人,活的很普通很普通,似乎与任何人没什么特别的,就像我们大多数人一样,都是很平凡很平凡的,可是,又确实是真实的活着,遇到一些人,喜欢一些人,爱上一个人,喜欢他的自我和骄傲,喜欢他的激进和勇敢,喜欢他张牙舞爪下面的温柔脆弱,喜欢和他在一起的感觉,自在真实卸掉伪装,理解共鸣以及碰撞,喜欢和他在一起时的自己,喜欢想要和他在一起的感觉。
我真希望有这样一个人,真希望。
我想这是春心萌动了吧。
有时候,真是向往一份爱情。
在影片中最后一句话说完,Just start from the beginning when you saw me,下句还在录音机里时。
影片就以这样让人猜疑,回忆的方式结束。
片尾曲紧接,就这样,无法忘记了。
结局是亮点,因为,当我再从他们对话时开始看,我就觉得最后的那句Just start from the beginning when you saw me又把我带到开头,就像这磁带可以回放似的。
我觉得第二亮点是Glen(攻)在Russell家下的小道走的三次。
第1次,头没回。
第2次,头回了。
第3次,回头+站了两三秒。
从一夜情到感情的进展,导演好聪明!
其中有一处值得注意,就是Russell几次想穿新鞋出门,但都放回鞋盒里了。
但当Glen给他说,他明天就要离开后,那天晚上R就穿上了那双新鞋。
表明他对G的重视。
当时G第二次离开时,走了又把们敲开,正正3次,之后R的那被打击的神情啊! 男猪脚和男猪脚都是我的菜,两人好配。
影片很文艺,在导演精心安排的镜头中,(比如从墙壁到餐桌,两人在床上对话只照一半的脸,他们向车辆相反的方向起自行车...)海报那粉红中(有了!
),人物的神情中(猪脚看对方),就不断透露这东西,我们可以感受到的这东西,一种似有非有的东西——爱。
这片可以被定义为:文艺轻熟同人片。
因两男猪脚的也不小了,胡子型男比较有轻熟的感觉!
再加上最近听张栋梁的唱片《别再惊动爱情》,感觉和这片有相似之处,从他们的争论的话语,从Glen(攻)那开放艺术家观点,和Russell那还在逃避gay这词的游泳救生员,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彼此不同,又好像在彼此撮合,都比较有文艺气息。
片中对话部分也是精心设计的,这片里,几乎对话都是在两男猪脚之间进行,对话设计很逼真,不像是电影台词,就是一般生活中的对话,与一些观点。
片中多次出现有人取笑gay(早上楼下有人骂Faggy,公交上有人谈论,最后接吻后有人吹口哨。。。
)也一直提醒观众,虽然这是搞基片,但是别忘了,猪脚们还是生活在一个歧视同性恋的社会里。
但最后Russell还是克服了自己的恐惧,也是对Glen的感情(一种两天周末就有了的感情),在车站站台上深深地亲了Glen,因为他知道,他爱上了Glen,想挽回Glen,但他已经没有机会了,不同的人,还是要走不同的路。
就这样这Week ends了。。。
尽管week end 了,在end的那瞬间,Russell向窗外望去的画面,那声音又从录音机里响起,又勾起多少怀念,又带来多少伤感。
Just start from the beginning when you saw me,就是影片最后一句话。
戛然而止,音乐Marz的前奏迅速响起,顿时心里有了剧烈的震撼感!
多少也有些失落感。
没有多余的话语,但没关系,“就从你见到我开始说起吧。
” 在这寂寞的城市中,我们很渺小,我们很无奈。
所以当个陌生人就好。
豆瓣的朋友,“就从你见到我开始说起吧,就从你见到我开始说起吧。
”就从两人开始录音那时再看几遍吧。
这片,我认为是断背山后的另一部杰作!
一部优秀,有思想的杰作!
虽被誉为《断背山》之后最好的同志电影,《周末时光》与《断背山》之间仍没有太多共通之处。
对于执着于个人与他者冲突的李安而言,《断背山》与其说是在讲述一对同性恋人跨越数十年的爱情悲剧,不如说是在讲述恩尼斯个人,从妥协于社会陈规的小心翼翼,到毅然选择忠于内在自我的演变。
而“同志的戏码”,反倒更像是一个将这种冲突具像化的巧技。
与之相比,《周末时光》却切实地关乎同志群体社会地位的无足轻重,以及同志群体虽然处境逼仄但仍可在缝隙间装点星芒的勇气。
在《周末时光》中,我们看到的是沉默的同志,是被异性恋主流话语边缘化的同志,同时,也是同志情感的寻寻觅觅与惺惺相惜,是同志情感的茕茕独立却摇摇欲坠,是同志情感最真实却也致命的伤口——它无关生离死别,却因为无法光明正大地执手偕老而如鲠在喉。
影片上映于2011年,彼时的英国距离同性婚姻合法化尚有距离。
作为一名同志,安德鲁·海格显然以“圈内人”的视角,将当时同志群体的生态浸注到了影片之中。
与师出好莱坞的李安不同,安德鲁·海格没有在影片中留下太多技巧和痕迹,却又草蛇灰线,针脚绵密,在极为日常的谈话与行游之间,将同志群体的边缘与孤独一网打尽。
两天两夜,原本是一场寡淡无趣的露水情缘的容量,却因为一时一刻的柔情与一眼一眸的坚韧变得蚀骨铭心。
晨起时递来的一杯咖啡、坐一辆二手自行车在午后的城市中越岭穿山、迷失于游乐园夜晚的喧嚣与灯火、争吵过后的深夜里有暧昧自烟尘氤氲而出、睡眼朦胧之时谁在坦白谁又回以肯定,自然自然,还有离开时那一步一回首的眷恋不舍。
这一切细节纵使微不足道,却足以让这部电影涨满情绪,乃至观众不免要与拉塞尔一样,在录音带再度响起之时,重回两人初见时的辰光,并在片尾钢琴音符悠悠奏起之时,就着暮色四合的窗棂,潮涌起一阵一阵的哀矜。
似乎,作为一部同志爱情电影,安德鲁·海格已然展现了化物无声的才华。
但除了温情的爱情,《周末时光》还有更为尖锐的一面,那便是其对同志困境藏而不露却接连不断的指涉。
拉塞尔与格伦的矛盾显然正是同志群体的矛盾。
一方面,由于异性恋话语的霸权,同性恋总是处于被边缘化与妖魔化的境遇之中。
不论是窗外的一声queer,还是在异性话题上口无遮拦的同事,抑或是电车上对同性恋的肆意嘲笑,甚至仅仅是一场熟人聚会,都在有意无意间,呈现着异性恋主流价值对同性恋的敌视与恶意。
面对这些,拉塞尔选择沉默,蜗居于画地自限的房间之内。
而格伦则恰恰相反,他选择通过对峙的方式从“敌人”手中夺取聚焦与地位,并拒绝一切来自异性恋的“媚俗”,以此对异性恋主流话语进行“祛魅”。
两人看似各执一端,实际上却不过是对同一种现实无力抵抗的苍凉姿势。
这种现实是,在一个以异性恋为自然法则的世界中,同性恋从一开始就是不正常的,应当接受另眼相看的。
因而,安德鲁·海格用一扇看得见风景的窗户分割了内外两个空间,里面是坦诚、赤裸、自由自在,外面则是防备、武装、谨言慎行。
与此同时,在摄影技巧上,大量前景的压迫也让拉塞尔和格伦置身于被“挤压”的状态,无时无刻不承受着来自异性恋世界的压力。
为什么说顺从与反抗都是对异性恋主流社会现实的无力呢?
因为,对拉塞尔而言,不论他如何说服自己——不必刻意去寻找一种同性恋的生存模式与话语体系,像异性恋一样度日并无不妥——只要一面对异性恋的世界,他立刻如芒在背。
那是因为,以异性恋的成文去实践同性恋的道路,本身就滑入了异性恋话语的窠臼,使得同性恋只能作为异性恋的一种沿袭或补充,而不能真正过去同性恋独特的生命道路,因而他的顺应显得尤为苍白无力。
而格伦身上的放荡不羁与摧枯拉朽则恰恰是同性恋话语难以突围的另一种情况。
一方面,不论他如何标榜自己毫不在乎,他仍旧难以泯灭对已被异性恋价值观捆绑的“爱情范式”的渴望。
另一方面,他越是耀武扬威地对异性恋世界发动攻势,就越是陷入了一种结构主义的圈套之中,使得探讨同性恋的一切可能性,都必须建立在异性恋话语这个参照系之上,彼此对立,却更是彼此依存。
因而,他同样无所适从,找不到作为同性恋的“活法”。
是的,不论是蜷缩进龟壳之中,还是竖起浑身的利刺,两者最终均走向了末路。
两人不断试图说服对方的过程,反而不过是将这深埋在底层的现实赤裸裸地挖掘出来罢了。
这恰恰也是两人不能在结尾处,同所有异性恋爱情电影一样,迎来诺丁山时刻的根本原因。
因为他们谁都没有一种,心安此乡的生存方式,在彼时这样一个同性恋尚未被社会完全接纳的世界之中。
《诺丁山》的隐喻同样值得讨论。
初看《周末时光》之时,我们似乎更易将其理解为一个《诺丁山》的同性版本。
安德鲁·海格将焦点牢牢地锁定在了两名同志身上,仿佛默许着一个自洽的同志世界。
然而,正如两人都未曾看过《诺丁山》一样,他又极度狡黠地,让这个原本应该完完全全属于同志的故事一直遭遇来自异性恋世界的打断、遮挡和入侵。
并以此宣告着,这场周末爱情从来不归属于同志,而不过是异性恋世界的夹缝中,一段气喘吁吁的插曲。
颇为意思的是,《周末时光》提供的温情与慰藉恰恰是从同性恋境遇的这种无奈之中生发的。
当拉塞尔对着格伦完成对假想父亲的告解之后,格伦给予他的是认可与骄傲。
与之相对,在格伦背负着所有的不信任与不支持远赴美国之时,拉塞尔则给予他真挚的鼓励和祝福。
以这种方式,《周末时光》呈现了对待同性恋群体,乃至对待一切与众不同之人与事的基本态度:一是理解、认可、不侧目而视,二是支持、鼓励、由衷祝福。
只是颇为讽刺与悲凉的是,拉塞尔与格伦得到的温情与慰藉恰恰来自于彼此,来自于同志内部,而非来自于异性恋的“父亲”,来自那个具备话语权力的“大他者”。
这使得这份温情与慰藉沾染上更为浓重的悲情色彩。
同样可悲的是,在影片末尾,当拉塞尔终于朝着车站外的异性恋——甚至是银幕外的异性恋世界——投去愤怒与坚定的眼神之时,我们立马发现,这唯一一次反抗却被抵挡在了铁丝网之后。
没错,这份勇气难能可贵,但终究无法撼动现实分毫。
或许正因如此,《周末时光》才只能是一个让升腾而起的真情铩羽而归的悲剧,因为掌握着这份幸福的维纳斯从来不在同性之间,而在同性之外。
在周末看完了这部周末时光,一直到片尾放完都没有从电影中抽离。
拉塞尔拿着格伦送给他的答录机,“just from the beginning you saw me...”电影戛然而止,一切仿佛又回到开始....................................
周末时光 (2011)8.22011 / 英国 / 剧情 爱情 同性 / 安德鲁·海格 / 汤姆·库伦 克里斯·钮
咳咳……基片不对胃口……
这又是哪儿的乡下英国口音?听死我了 而且居然是枪版 音量忽大忽小还不同步 对话了90%的时间 就这样我都给看完了 可见我有多待见这片子 人老了泪腺就松了 从前天影院看the artist落了把泪 昨天warrior落了3把 这部片后面又看湿了。一部非常真切诚恳的佳片。
本來可以是一個好電影,也能說出一個足夠好的故事,只是那些細細碎碎的談話一點也不聰明和精彩,關於同志的那些觀點、社會規訓、先驗規則,如果能夠很好地嵌進敘事的發展里就會很好,但是通過演員義憤填膺地說出來就顯得相當無聊,有點平庸了。情節則是俗套的愛情戲碼,Once,小清新,不能相守,爾爾。
后半部没了耐心,看的不是很认真
最后30分钟快进看的,这种类型的片还是断背山更吸引我一点 没错我就是这么三俗
男同性恋
下了好久今天搬出来看了~基片都走小清新风格了...还挺有爱的~
只有文艺的气息是不能得高分的哦
平凡中的感动
闷看不进去 一直在讲话一直在讲话
那盘录音带戳中死穴,其实我离开的时候,你并没有太难过吧。
看完非常失望,我就是看了大部分人超高分过8的评价去看的,事实证明,带着过高的期望,看一部充斥着无聊对白的电影会让人后悔。剧情片剧情弱是硬伤,主题宏大,宣扬自由做自己的价值观,但是对白枯燥无聊,画面镜头语言多余过长。而且不适合未成年人观看,含有Drug-taking场景。
很久之前下的,起先看的时候还以为是家庭温情片…台词很妙~
Weekend。Week end。
感觉就像同志版的《爱在黎明破晓前》,我一直在想,导演或许把情绪铺垫处理得非常巧妙,可惜我不太能理解同志的情绪。所以这样一部盛誉的电影究竟为何如此盛誉,或许就在于他很真实,又浪漫又无聊。。。
同志版Before Sunrise?我是同志。但是我更加喜欢Before Sunrise。和Before Sunrise相差很多。
每次刷都有新感受,终于在影院看到地位堪比圣经的作品,这次的感悟也格外多。以往更多关注周末时光的短暂,靠往日的类似经历寻找共鸣;现在更多思考二人的交流和撕缠:终于不再纠结更像谁,因为这明明是个更加复杂的问题。Russell的多思纠结对于Glen的洒脱不羁来说,既是外源性的补充,也是内里的暗流,既是响亮的耳光,也是温柔的怀抱。依然不知何时才能与宽厚的温柔乡和解,但是多少有些勇气直视内里的暗涌。
很来电的两人啊~“我不是来阻止你走的,真的不是啦。。。”“你来干屁啊……嘤嘤嘤”
片尾曲歌词好逗 片子是意外的小清新风格啊
海格太懂敘事的節奏掌控,絲毫不需要大起大落便能將故事講得飽滿帶起人心中的波瀾。從平淡的情節中析出思考,從看似無意的角度描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