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一点就过界如果不是靠那么一点点地自制力。
问题是如果这个集结体成长起来的话,以他们仇富的心理和过激的干涉他人财产和自由的行为,会不会走向他们梦想的对面?
世界是不完美的,历史上多的是以完美的口号犯下的被粉饰了的xxxxxx。
不奇怪,毕竟马恩离开现在也不算远,东德的那段历史在课本里也才余多几十年,真的不奇怪。
听这个名字感觉勾起了我看这个电影的欲望,这部2004年的德语电影,由丹尼尔布鲁赫作为主演,给我印象最深的角色还是无耻混蛋里那个喜欢女主的德国战斗英雄,三位主演两男一女也可谓是影视角色经典。
给我的感受电影的拍摄是小成本电影评分软件豆瓣7.9imdb7.6 根据电影名字来,看主角是三个人两男一女。
男主面部表情忧郁是一个比较理想化的革命者。
帮助他人,对这个世界愤愤不平的热血青年。
男主男二是发小认识十年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两人住同一间公寓, 男二和女一是情侣,女主欠了九万多欧,因开车不小心撞车,负担不起房租公寓赶人 做了个兼职当高档餐厅服务员。
剧情发展,男二因些事情去了巴塞罗那,给男主和女主创造了大把机会,两人一起做劳动刷油漆,在聊天中女主吐露心声在两人刷完油漆后 女主问男主世界上有自由放荡的人吗,男主回答女主,这世界上有自由的人,可我认为世界上没有真正的自由的人。
这时感觉两人就互相有意思。
这个男主还留下了女主的照片,仔细观赏。
在某一天的夜里,男主和女主说他们的理想,随后两人便潜进个那个女主撞车欠钱人家里,开始他们的教育。
这胆子真是太大了,随着节奏感较强的的电子音乐两人开始移动家具,在将沙发扔进泳池时两人掉进泳池里男主私藏的女主照片掉落,两人感觉来了开始接吻,这俩人互有好感在前期男女主刷油漆听音乐 、聊聊天 、 做做饭、产生情愫, 男主和女主这种行为真是太对不起男二了两人过二人世界,忘了可怜的男二。
男主最终忍住欲望没进行下一步,照镜子审视要让自己要克制住,在这一刻他是对的。
猎狗狂吠,在别墅女主走进草坪被猎狗大声吼叫给吓到了,强光打在女主的脸上,女主惊叫一声把也给吓到了。
这两人太狼狈了,两人开车成功逃脱,不过想想还是蛮刺激的。
男二从巴塞罗那回来了,两人的二人世界到头了。
在别墅逃亡时女主手机还落在别墅里真是服了,笨蛋女主。
这时的男女主应该都非常的慌😊。
两人辉别墅找手机女孩被抓住,他们俩这也太冒失了吧上次被堵屋里了两人幸运能成功逃脱这次可就不行了。
女主被房子主人抱住,男主不考虑后果,拿着不知道什么东西将房主砸晕。
这下子这俩个人闯大祸了,教育者在这是一点作用都没有,被人发现是用这种方式教育他人吗,两人肯定更慌了😊。
三人凑齐男女主将男二摇了过来,意想不到的是把房主绑在自己车里,开到 拉到了女主舅舅遗弃的房子。
他们要在这里干什么杀人,囚禁反正不是什么好事,四人排排躺一起睡觉, 男二和女主亲亲热热,女主这时候应该心里是抗拒男二的把,男主在后边露出那那种眼神真的可怜。
四人相对相处的比较友善,男二还买了把气枪为啥债主,债主说也不在对女主进行起诉,一直想要电话搞事情。
女主这时还是比较聪明没听信他的谗言。
女主是一个比较独立要强的女性他不愿成为他们三个里最弱一环。
男二在发现了男主私藏女主的照片这下尴尬了。
三人排除万难让债主打电话给亲信,亲人,报平安。
在男二发现照片时男二和男主就出现裂缝了。
男女主感情到了又开始接吻,你躲的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早晚要坦白你怎么面对你的兄弟,你怎么面对你的男朋友。
债主跑了,去购物的男主和女主一无所知,在河边玩耍促进感情。
男二在苦苦寻找,镜头切换形成鲜明的对比,人家已经在一起共度余生,而你还在努力奔跑。
不过有惊无险最终男二找到了债主,债主正在外边思考人生,并没有逃走。
在外边的男女主小车一晃陷入爱河。
在男二知道这件事时说不想管你们的烂摊子时,女主还在还在问男二说你爱不爱我?
男二向男主索要钥匙,男主把钥匙交给了男二,男二自己一人独自离去,越来越远。
配上悲伤的音乐三人都陷入了各自的痛苦之处,留下了眼泪。
将观众的情绪也被带入其中。
感动的是,在外面喝醉的男二回来了,他喝多了倒在了睡觉男主的身旁,不管他们经历了什么,他们接下来要面对什么。
在那一刻,他们是在一起的。
在两人拥抱一起时音乐在响起,男二原谅他们。
在结尾处他们认为绑架是错的,他们终于意识到了,他们不敢杀人。
将债主送回到别墅中,债主信守承诺给女主一份手写主动放弃赔款书,也说不会告发警察,在这里债主也收获了一些东西,想明白了一些事情,得到了一些观点。
归于平静,男主想要放弃,经过说服三人继续踏上革命之路。
在结尾时债主还是背叛了他们特警在楼下蓄势待发,他们破门而入,三人早已不在,留下的事生活的痕迹,和一张被钉在墙上写着(有些人永远都不会改变)的纸。
巴塞罗那很美丽,三人的革命将继续。
批评主角: 女主欠钱压力大被老板和客人说教心情不好,然后用钥匙刮别人的车这种行为真是道德败坏 ,在别墅里他也是把手机落在别墅,女主出轨男主不是啥好人,但也可以理解他是第一次干这种事落点什么在现场可以原谅。
女主和餐厅同事在厨房一起抽烟结果同事被逮到被老板当场开除,女主本可以逃之夭夭女主却把责任都揽了,过来祸不单行女主也被开除这段真是太搞笑了,女主明明知道这个工作对自己很重要还在厨房里抽烟,不开除他 他还会做违反餐厅规矩的事,这件事也能让他长个教训。
在别墅里女主将冰箱有些红酒扔在地上砸碎, 这是在让世界变更好让穷人过更好所套的虚壳,这完全是她发泄个人欲望的场所。
男主表面正直私下搞兄弟妻子可以获得伪君子的称号。
私自闯入有钱人家里说你们的好日子到头了。。
这仇富心理这么大吗,男主也没有遵守道德他会惩罚自己吗?教育家他和男二对他们自己的昵称,先不管他们做的对不对先说教育家这个名字他们俩有那能力教育人们吗?
他们俩教育的对吗?
私自闯入他人家里移动房子主人的家具这都可以够得上犯罪了。
哪怕这是对的男主这也是病态的教育方式,要是这段现实生活中发生挺震惊我的。
还有男主道德绑架是对的吗, 就是大善人吗 ?
观影时一直想让男主被抓起来,男主真的做的过分. 男二偷手表,自己去巴塞罗那女朋友被撬,他也是真放心。
电影里没出现几个角色,前段感觉比较精彩,后段大量的对话四日互相组合对话,将电影剧情演绎下去,很考验演员的表演功底的。
这是我对电影的个人观点,理想的事情只存在于理想。
这也是导演对这世界的意见。
这个世界需要改变,需要更完善,需要更好,但不能是这样。
他们几个让世界更美好是对的,出发点是好的,做出来的是有问题的。
正如女主所说的大多数人都想做放荡自由的人,但没办法只能向生活低头妥协.不能实现的世界,几位理想革命者对这个世界来说太天真。
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Jan问Jule.Jule犹豫了一下,“你一定会笑话我的!”“不,不会的,说吧。
”..."free and wild."Jule说,她靠在窗边。
他们两个在Jule租的屋里刷墙,那时候他们还没有成为一对,Jule是Peter的女朋友,Jan是Peter的朋友。
The Edukators是一个关于德国愤青的故事。
在众多社会主义国家或名或实的背叛了共产主义理想的时候,德国的年轻人不满意资本主义制度,强烈追求人人平等,消灭贫富差距的社会主义。
Jan和Peter就是两个充满革命理想的愤青。
白天他们是普通的工人,晚上他们蒙上面罩,潜入富人的别墅,把里面的东西搅得一塌糊涂,却并不偷窃任何东西,只是警告那些有钱人,让他们不得安宁,反省自己的剥削本质。
故事就是这样开始的,然而一次失手,却把他们引向了不可知的结局。
看电影的我,总是忍不住地笑。
我知道这不是一个喜剧电影,这是一个探讨年青、追求和迷茫的严肃的电影。
如同剧中Jan的演员所演过的另一个电影
这是那种让人忍俊不禁,却绝不轻松的电影。
父亲早年“叛逃”到西德,母亲是一位退休教师,优秀共产党员。
忽然有一天,母亲昏迷不醒。
当她几个月后,再次清醒过来的时候,柏林墙已经倒了。
儿子知道母亲完全无法接受这个巨大的转变,不愿让她面对为之奋斗一生的革命理想的破灭,因此出了种种奇怪招数,营造出一个虚构的“共产主义正在取得巨大胜利”的环境,竭尽全力挽留正在迅速消失的东德的一切表征。
很夸张,夸张地可以笑出眼泪;可是夸张的背后,有那么一个严肃得令人生畏的主题,理想的粉碎,革命的幻灭,整整一个国家,一代人的失望;沉重得几乎提不起来的主题。
德国人就是喜欢思考这些绞尽脑汁的形而上的哲学问题,反思,消化,再把它变成黑色幽默。
我喜欢这些电影,也喜欢这个演员Daniel Brühl,看上去总是有点不高兴,有点不知所措。
Jan说,30岁以前如果不革命,你就不曾年轻过;30岁以后如果还革命,你就太年轻了。
看完电影,我们去隔壁的希腊小饭馆吃晚饭。
Elisa告诉我,革命,在欧洲曾经是一个非常时髦的字,年轻的人革命,因为不满意富足安宁的社会。
她的母亲那一代年轻的时候,他们的村子里分成两派,一派是革命的,一派是保守宗教的;“可是,到了今天,不管是革命的还是保守的,他们的日子都过得很好。
”这是60年代的欧洲吧,我听说过那个犹如传奇的时代。
可是我不知道,原来到现在,都有那么一些人,还是那么有理想。
就像Jan和Peter。
或者说,这是一个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追求自由,追求理想,追求不一样的生活。
革命是他们找到的好借口。
我喜欢这样的借口,我也非常赞同Jule的生活理想, free and wild。
liyi509cn.spaces.live.com
这片太他妈的理想主义了。
开头小年轻们口口声声的要革命要自由要反抗体制,年轻嘛口头禅而已我这么以为,结果人家真做实事了,潜入富人区不偷不抢只把高档家具乱摆一气然后留个 你要破产了的纸条,名曰让富人们心怀危机感,尝尝老大哥也在看着你的滋味。
仗要打妞也要泡,哥们度假趁虚而入跟姑娘一来二去说几句俏皮话就成功上位的节奏(狗男女的属性 给妞讨公平,结果被妞搞砸逮到正脸只得带着富人来了场荒野四人行,对了当革命先驱先得开得起房车啊朋友们。
几个年轻人确实有素质,对富人一根汗毛没动,还给喂酒喂吃的。
有质问却也没问出个屁来,四个人点灯小酌有酒有烟还有大麻,富人飞大了吐露自个也曾是热血青年结果徒劳无益过了躁动期还是在投票席把那一票给了保守党。
四人过了段貌似暇逸的田园生活。
后来哥们发现自己的妞老不给操奸情暴露后出去暴走一夜最后还是秉承love&peace变成幸福三人组(没有期待的三位一体太可惜 相互妥协的结果放行富人债务取消,脑满肠肥的富人回到别墅里一根接一根的抽烟若有所思貌似很救赎的画面感末了人带着大部队直接干到家了,导演这时玩了个把戏,仨人在室内同床共枕跟大部队画面相接造成的错觉把我吓一紧,结果爆开门人去楼空,墙上贴着 有些人永远都不会改变 的大字条。
年轻的人儿啊早就一身轻的远扬了,你们说这仨人吊不吊cool不cool哦张小姐。
年轻无罪年轻真好。
看片过程让我想起两部电影,小李子主演的《海滩》及贾木许处女作《漫长假期》,前者是去东南亚建立乌托邦,狠狠讽刺了把无政府主义,后者是彻底的离世独身,讲的都是年轻人都比这部要好,虽然也没啥关系。
片尾听到Hallelujah响起我起了身鸡皮疙瘩,或许我已不再年轻?
每颗心都是一个革命细胞。
所以他们疯狂。
他们没有改变,资本家没有,自然,他们也没有。
这才是最振奋人心的地方。
"30岁之前不左就是没灵魂,30岁之后还左就是没大脑……而这些你都不会察觉,直到一天,在投票站,你惊异地发现,你把票投给了保守党。
"Hanberger义正言辞地向Peter说教。
激进的神情在Jan的眼睛中消失。
大吵一架后,Peter丢下枪,开车下了山。
三人按照Jule的主意,把那个万恶的资本家送回了家。
场面就像和自己的长辈分别一样温馨。
似乎他们都被对方说服了。
就像大团圆电影一样,资本家最后成了笑眯眯的慈善主义者,而三个愤世嫉俗的青年也安于现实,过着平淡又宁静的生活。
可是,你想错了。
当Hanburger叫来的警察撞开三人的公寓时,他们逮捕到的,是一张纸条——Manche Menchen ?ndern Sich Nie(有些人永远不会改变。
)没有人会改变。
资本家依然压榨劳动力,而Edukators依然我行我素。
这个世界太大,而他们太小。
所以Jan说,我们做了,却没有结果。
可是这并不能成为放弃的理由。
朋友就是朋友,即使那个朋友和你的女友相爱,在酒吧烂醉之后想到的依然是朋友。
虽然心有不甘,可是打架打到最后却成了拥抱。
资本家还是资本家,即使这个资本家在“人民的监狱”里了解到许多,即使他最终解脱了Jule的债务,即使他一脸真诚地说“不必担心警察”。
然而,在回到他金壁辉煌的别墅之后,在久久的沉思之后,他依然一身西装坐在豪华轿车中,车外站着即将冲进Peter公寓的警察。
这个世界有许多事并没有所谓对错。
一掷千金的生活固然令人称羡,一意孤行地坐自己也未尝不可。
人生有许多种假设,每一个人都可以是教育家。
每个人都试图用强大的理论作为后盾说服对方或被对方更强大的理论压倒。
之后,他还是他,我依然是我,谁也没有改变谁。
这才是最振奋人心的地方。
一幢豪宅,通过闭路电视,显示出灰暗的色调,这是电影的开场。
冲突,在那一家有钱人回家进客厅时已经开始。
所有他们引以为豪的摆设都被移位,号称大教育家的入侵者留下“你太有钱了”的字样,足以让影片外面的人也感受到安全受到威胁的毛骨悚然,豪宅有着看似严密的保安系统,却能被主角有序的破解。
影片充斥着穷人自由主义对富人资本主义的抗争,男主角们半夜扮演的大教育家的角色,反复宣称要追求理想,要革命。
背负一身债的女主角Jule在Jan的剖析中,从一边参与抗议资本主义,一边却又为资本家做奴隶的可怜穷人,自觉不自觉的也走向革命。
他们在要归还的房子的墙上用红漆写了巨大的字“每颗心都是革命的细胞”,那么激情万丈,青春和理想的印记。
但是事情从他们进入Jule债主豪宅被发现,迫不得已绑架他到山上开始,四个人的内心都开始产生矛盾。
三个穷人主角从雄心万丈的计划,到意识到自己伟大目标“拯救世界”背后渺小的现实“求自保”,黯然送回债主有钱人Hardenberg。
而Hardenberg在山上从被迫囚困,到自由享受山上的生活,甚至回忆起当年他也是追求理想的进步少年。
挣扎是有的,企图转变也是有的。
Jan质疑自己的理想,企图丢弃所有工具,而Hardenberg放弃追讨Jule的债务,并信誓旦旦地说不会报警,却还整整想了一夜,要还是不要。
到了这一刻,连我都要被感染,放弃吧。
然而有些人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尽管Hardenberg的内心里充满了对自己年轻时革命生涯的怀念和向往,尽管三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并不能拯救世界,但他们还是要一如既往的走以前的路。
所以Hardenberg最后选择报了警,而三人选择搬离开始新的教育生涯。
电影的最后,警察的机动部队冲进房间,指着墙上的一张白纸,纸上就写着这句话。
像是在解读两方最后的行为,更像是对Hardenberg没有坚持理想而对现实妥协的嘲笑,三人最后坚持了理想,永远不会改变,革命,永不言弃,很强烈。
峰回路转,不落俗套。
长镜头下,真实在现,配乐时而抒情时而狂野,气氛渲染无疑。
对激进倾左青年的刻画,回溯千禧年前那种反抗叛逆精神,像极了上个世纪一个接一个的电影新浪潮,并在与他们产生共鸣的同时延续“德国新电影”的风尚。
在影片前半部分,魏因加特纳使用的轻便数码摄影机和短焦距镜头创造了一种能够让观众直接参与到具有革命思想角色的活动中的浅景深,摄影机的运动配合着充满活力的配乐让观众感觉自己便同角色一起,自己便是他们中的一份子。
而后半部分,魏因加特纳又转而诉诸一种平静的、缓慢的步调,使观众处于运动与时间影像中,打破优越感,思考角色的行为以及其中所包含的政治因素。
结尾的开放式结局,但不论结局如何都并不对三位“大教育家”构成影响,“他们要么决心通过加强反对的力量来继续他们的运动,要么通过仁慈英雄的支持来证明其正当性”。
魏因加特纳的年轻革命者对前几代激进分子的怀旧神话表达了一种情绪化的主观反应,这意味着他们认为自己为年轻革命的传统提供了新的诠释。
魏因加特纳的景框,像极了林克莱特和拉斯·冯·提尔,同样是在运动中流动。
同样,《都市浪人》《白痴》和《替天行道三人行》里面的人物在最黑暗的时刻暗示,生命的流动也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同趋向,并要冒着被排斥、精神错乱、监禁或死亡的风险对自己所认为的“不完美”社会加以抵制,并与此同时使得情感共同体,不论是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成为可能。
电影形式和内容的融合再一次创造意义。
此片提供了三个答案哦首先,和男朋友的哥们儿/哥们儿的女朋友搞在一起,三角恋玩玩。
然后,到大街上为“东南亚”的贫穷童工们摇旗呐喊一把,顺便和警察叔叔们干一架。
还不爽?
那还能去绑架一个纳税人,同时还可能是一个会做做慈善的富豪。
他那么有钱却不去帮助印尼和菲律宾的人们,有罪!
(很好奇如果他们活在中国,看到自己的国家里既有贫穷的童工,又有不纳税更不做慈善的富豪,他们会怎样?
)三个小朋友你们想想,如果你们国家没有这样的资本家,如果你们的资本家不在第三世界建厂,如果不是有那些干瘦的没学上的亚洲小孩在厂里干活,你们能有这样的不工作也能开个小车并且在美丽的山间度假的生活吗?
一样可笑的还有,你不能因为对方有钱、自己没钱而去要求对方免除自己的债务。
有理想固然没问题,但首先成年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车子没上保险,撞坏了别人的车,赔偿不是天经地义嘛?
结尾部分居然还能插上那么一首《Hallelujah》,这德国人通篇可笑又可恨的YY达到了最高潮这大半夜让我一个东亚穷国的小朋友看的胸闷不已啊好吧也许会有人说我是嫉妒。。
德国小朋友知道了也不会满意吧。
哪有你这么不领情的。
这位短短几句表达得比我好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603493/
Fear is an awesome drug. Don't let fear take control. Use it as a motor. It takes practice. Put urself into a situation where u'r scared stiff. First there's panic. But after a while, the body's self-protection system kicks in. U do things u never dared. U overcome ur limitations. U believe u can do anything.-Do u kno◇◇w it or think it?-I know it. Done it a thousand times. " …30岁以下左的人,是没灵魂的人;30 岁以上还在左的,是没大脑的人。
…一切就是这么不知不觉地发生,有一天你就结婚、生了孩子,责任跟着来,为让孩子生活有安全感,于是贷款买房子,再来过着段清还贷款的日子,然后有一天去投票,你竟然发现,自己把票投给了保守党…"Just like what the rich one said, agree to some thoughts but can't agree to the actions. The three young are just to aggressive. The movie skill is rough, no marvelous stunt, no special sound effect, but it was nominated for a series of awards. Then it must have a inspiring content. At first, I could only grasp the point that it was all about the young cynics who have to kidnap a rich by a clunch of accidents. It showed me a debate about the slums and the capitalism, the psychology of hatred for the rich. Maybe I was brainwashed because I have scarely had sympathy for this sort of things. No matterp how wealthy others are, premisely legally,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It is their own business to decide whether to help the poor, just stay out of the way,,so don't stick your finger into others' pie. If you are eager to help the poor, then work hard and help them yourself. It's naive to rely on others to achieve your goal. Wanna do something? Just strong yourself and go for it. 'cause someone will never change.(SEEMS TO BE STRAYING AWAY FROM THE POINT... :-P )Until I read some reviews on the movie, I got it that it was not only a social problem but a nationwide, it's about two parts of Germany. Dunno the history well, so it's difficult for me to stand in the director's shoes.
(劇透) 「大教育家」是Peter 和Jan在恐嚇信上的署名。
他們闖進富人之家,不偷,只搗亂,把古董玩具塞滿馬桶,把音響器材放進冰箱,並放下寫著「好日子過去了!
」的一封信。
這是他們的社會抗爭,要讓透過資本主義剝削低下層的富人心理不安。
但這是教育嗎?
那些富人能因此了解到全球資本主義怎樣剝削窮人嗎?
會因此反思所做的事情,所擁護的制度,教貧者越貧,富者越富嗎?
很明顯那些渡假後回家嚇一大跳的有錢人選擇報警而非反省。
兄弟倆的友情和抗爭事業,更因為闖進一個「阿嫂」而崩壞。
本來兩個男生搞游擊式抗爭,Jan脾氣古怪,自行研究電子機械;Peter平時就和女友Jule風流快活。
怎料Jule為報仇洩忿而拖著Jan即興行動;Jan的卻對「義嫂」有非份之想而一錯再錯。
結果「做戲咁做」碰見屋主Hardenberg回家,先打暈,再call人,情急之下綁架了這不幸的有錢人。
理想,公義,滲入私慾就是墮落的開始。
四個人走到深山小木屋,才是「教育」的戲肉。
Hardenberg三十年前原來是學運份子,今日卻肚滿腸肥為富不仁。
一場早餐辯論會應作通識教材,簡明地說明支持和反對 「資本主義自由經濟 」兩方的看法:路有涷死骨,朱門酒肉臭。
不仁不義!
但「朱門」有錢買多餘的食物可是罪?
有錢人是那些能把握時機的叻人!
人人都有機會,就看你是否努力。
是嗎,很多窮國的人可享受不了這平等機會。
但生在富國不是錯。
機會在前,去爭取有錯嗎?
但這不平等的制度是人為的,也是富人們努力去維持的……以三對一,主角的一方牌面看似佔優,主張也理直氣壯。
且慢,Hardenberg能賺大錢當然不是省油的燈,早看出三位主角的曖昧關係,適當時候左挑右撥,更不忘向觀眾解適為何當年背棄革命理想:大佬,出來做幾年嘢結婚生仔唔使錢麼?
養起頭家緊係要揀一條安安定定ge路,係咪?
當下說中了不少觀眾的心聲,被三位主角批判的鬱悶一掃而空。
噓 接著三位主角的曖昧終於穿煲,關係破裂,Hardenberg喝著咖啡看大戲。
唉。
甚麼理想?
Peter氣得一走了之;Jan想自己也是爛人一個,愧對甚麼社會公義,乾急著哭。
這真是熱血青年的死蔭幽谷。
Jeff Buckley唱"Hallelujah"的歌聲隨即響起……
這首詩歌由Leonard Cohen原作,低吟著破碎跌倒的人,仍然讚美上帝,破碎的黑暗中透出一絲希望之光。
詩哥引用大衛和參孫的典故,英雄一世,就是衰好色,就像Jan,就像風流的Cohen自身。
希望之光是甚麼?
是愛與寬恕。
Peter回來,三人決定送Hardenberg回家,Hardenberg也說既往不咎。
Hardenberg回到熟悉的環境,還是按捺不住報警。
警察闖進Peter和Jan的家,空空如也,只發現一紙宣言:「有些人永遠改變不了。
」映後討論中,有表示不能認同主角的立場和行動,認為他們理念空泛,認識膚淺,不切實際,只有姿勢。
但講實際,沒有比「搵食啫」一句更得民心的了。
但為確保自己有得食,不惜別人無得食,這就是問題,這就是自私。
當然主角的犯法行為不值效法,也沒甚麼實際效果。
但他們對社會的承擔,對公義的執著,仍然值得肯定。
可惜的是,有多少人反而牢牢記著Hardenberg自辯「要搵食養家」的順理成章,聊以自慰?
“一个人三十岁以前不当左派就是没有良心,可三十岁以后还当左派就是没有脑子。“
配乐很牛逼
有些人永远不会改变
理想主义色彩有点浓,但也喜欢 | 如果你看清生活的本质,就无法再去享受于其中
我曾是你,你终会是我。洪荒宇宙,千变万化,不外如是,不外如是。
女主神烦。前面挺中二的,结尾倒觉得还行?
蒋公推荐,典型德国片。“30岁以下不左的人,是没灵魂的人;30 岁以上还在左派的,是没大脑的人。…一切就是这么不知不觉地发生,有一天你就结婚、生了孩子,责任跟着来,为让孩子生活有安全感,于是贷款买房子,再来过着段清还贷款的日子,然后有一天去投票,你竟然发现,自己把票投给了保守党”
没有字幕就算了,又是承载了太多梦想的作品。
我的space第一篇文章
以革命热情过青春
无产阶级大战资本家的故事,就应该在中国各个小中大型院线循环播放!
要表达的意思要领悟。
冷冰冰的德国电影
名字翻译得太差劲了,应该是‘时光飞逝’,讲的是年轻的即兴大胆之举
结局让影片上了档次
3.18@8art Some people never change. “If you're under 30 and not a liberal, then you have no heart; If you're liberal after 30, you have no brain.” Revolt as a youngster and repay when you get old. Threesome in Chet Baker's Hallelujah,1 op.
3.0
great screen play.
是被龙应台安利过来看的,唯一的惊喜是中途的插曲《Hallelujah》,又让我陷入了Sense8被砍的忧伤之中。
每颗跳动的心都是一个革命的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