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1923第二季

1923 Season 2,1923: A Yellowstone Origin Story,黄石前传,黄石:1923,黄石:1932,1932

主演:哈里森·福特,海伦·米伦,布兰登·斯克莱纳,茱莉亚·施莱弗,杰罗姆·弗林,达伦·曼恩,伊莎贝尔·梅,布莱恩·格拉格提,阿米娜·涅韦斯,米歇尔·兰道夫,提摩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5

《1923第二季》剧照

1923第二季 剧照 NO.11923第二季 剧照 NO.21923第二季 剧照 NO.31923第二季 剧照 NO.41923第二季 剧照 NO.51923第二季 剧照 NO.61923第二季 剧照 NO.131923第二季 剧照 NO.141923第二季 剧照 NO.151923第二季 剧照 NO.161923第二季 剧照 NO.171923第二季 剧照 NO.181923第二季 剧照 NO.191923第二季 剧照 NO.20

《1923第二季》长篇影评

 1 ) 1923的结束,意味着黄石宇宙彻底结束了

等了两年,终于完结了,看到结尾也意识到黄石宇宙彻底结束了第一季的超高的电影工业水准,三条空间线并行,叙事十分宏大,让我想起来 《巴比伦柏林》 的企图构建宏大世界观的野心,这让我对第二季充满了期待,以为三条线最后能完美地交织一块,可惜还是和《黄石》一样烂尾了(比黄石好些),当然受到了《黄石》烂尾的影响,《1923》在观众期待度上以及经费支持上或许降低了后半部分alex以及善良夫妇被剧情杀,很不是滋味,alex也是最大的意难平,我看很多网友再喷谢里丹的烂尾编剧特性,不过alex最后的慷慨直视死亡也让我想到了《1883 》里那位姐姐(旁白,忘记姓名了)的结尾。

班纳也是让我有点出乎意料,但是回想起来班纳的心理变化也是很河里的,可能是当你不接近极恶(whitfield),不会意识到自己内心的魔鬼。

班纳最后的死也是赎罪了吧最后一集显然转折的有些快,想匆匆收尾,可能是经费、收视率等原因导致,但是最后spencer复仇的干净利落,让我又想到了谢里丹编剧的 《边境杀手》,不拖泥带水,让我也有些沸腾。

结尾spencer和alex在“天堂舞会”上见面,也算是一种HE,或许能让受伤过多的观众达到一种释怀。

P.S.:最近受到了影响开始写起了评论,也不是说写给谁看,当然有人点赞评论我会很开心;主要是希望能让评论像我对配乐的理解一样 浓缩成影片的灵魂、内容的trigger,以至于我能够回想起看过的影片。

黄石宇宙中如果要推荐一部正传剧集,那我必然会推荐并且只看《1883》,看完后让美好弥留在对西部荒野无尽的遐想中。

很想再写多一点,明明在看的时候一堆思绪涌现,但是不管这么多了,现在有点晚了,明天早上还要去剪头发,希望能做个有关西部的梦

 2 ) 在血色黎明中寻找文明的出口

当黄石牧场的第一缕晨光刺破落基山脉的雾霭,达顿家族的马蹄声踏碎了蒙大拿的寂静。

《1923》用粗粝的镜头语言,将观众拽入那个工业文明与原始力量激烈碰撞的年代。

这里没有英雄史诗的浪漫滤镜,只有生存与毁灭的永恒命题,在枪管与法律的天平上震颤。

雅各布·达顿握枪的手布满裂痕,那些纹路里渗着印第安原住民的鲜血与拓荒者的汗渍。

这个被称作"黄石之王"的男人,在牧场上构筑的不仅是铁丝网围栏,更是一座抵御现代性的堡垒。

当石油公司的钻机在地平线轰鸣,当银行家的算盘声碾过草原,我们突然看清:所谓西部神话不过是文明进程的遮羞布,每个征服者都曾是野蛮人,每个立法者都曾是暴徒。

在达顿家族与牧羊人的血腥对峙中,编剧撕开了文明进程的残酷本质。

那些被称作"法律"的文书,不过是胜利者用火药淬炼的锁链;那些标榜"进步"的铁路,枕木下压着无数原住民的骸骨。

卡拉·达顿擦拭猎枪时眼里的寒光,与东海岸资本家签署土地转让协议时的金笔尖,在本质上都是对生存权的血腥争夺。

当现代社会的观众为剧中人的命运揪心时,或许不曾察觉我们仍困在这永恒的角斗场。

最刺痛的隐喻藏在修道院阴冷的回廊里。

原住民少女在《圣经》与皮鞭下被驯化成"文明人",她的长发落地时激起的尘埃,比任何枪战场景都更具杀伤力。

这让人想起福柯笔下的规训社会——所谓教化不过是暴力的精致变种,十字架与教室正在完成枪炮未竟的事业。

当修女用肥皂洗去少女皮肤的棕褐色时,我们看到的不是救赎,而是文化基因的种族屠杀。

但剧作并未陷入彻底的黑暗。

斯宾塞在非洲猎杀食人狮的支线,像一柄双刃剑剖开人性的悖论。

这个被战争撕裂灵魂的年轻人,在蛮荒大陆重新触摸到生命的原始脉动。

当他为保护土著部落与殖民者对抗时,某种超越种族与文明的人性微光,终于刺破血腥的迷雾。

这或许暗示着:真正的文明不该是单向度的征服,而是不同生命形态的艰难对话。

站在二十一世纪回望,我们依然在重复《1923》的古老剧本。

科技革命取代了西部拓荒,键盘战争消解了真枪实弹,但文明与野蛮的辩证从未停止。

当屏幕前的我们为达顿家族的命运唏嘘时,或许该问问自己:我们正在用怎样的"进步"名义制造新的暴力?

又在何处能寻获那把打开文明枷锁的钥匙?

黄石牧场的雪终将融化,但人性深处的寒冬,仍需要更炽热的觉醒来消解。

 3 ) 大家是不是对于这个ip的滤镜太重?

大家是不是对于这个ip的滤镜太重?

镜头是好看的 画面也很有质感 可是剧情真的惨不忍睹 为了达到编剧想带出的信息 中间的情节大多不合理和强行煽情1. 印第安人那条线的意义何在?

最后就是想说反抗是对的 even at all cost?

然后呢?

2. Alex去Montana去了那么多集 死在最后的最后?

强行be?

3. 六个月早产儿在那个年代真的能活下来?

4. 善良夫妇死在愚笨?

alex怎么不从尸体上扒下更多的衣服?

5. Spencer是救世主?

回来之前死的死伤的伤 一回来就一打十?

6. 如果一枪打死那变态就解决所有事情 其他人早干嘛去了?

一定要spencer开这一枪?

7. 不是 你要回来 偷偷就可以了 还打电话是怕全世界不知道吗?

8. 我不懂大家为什么都这么喜欢spencer和alex的爱情 在我眼里就是顶级恋爱脑千里寻夫 就算活下来我也挺确定跟她在非洲时候想象的生活完全不一样

 4 ) 如果艾莉不冒险行动,母子平安

如果艾莉老实待在英国不冒险行动,那么斯宾塞会照常在她怀孕六个月时回到牧场,照常三枪崩死老仇家结束战争,然后回头去英国接人。

或者艾莉在好人夫妇家里等到春天,带着孩子再一起去蒙大拿。

也许就能母子平安,孩子也不早产更健康,芝加哥好人夫妇也不会因艾莉而死。

然而转头一想,这是开了上帝视角,代入角色艾莉一个英国上流社会温室花朵在决心出发时也不可能知道去美国会如此置性命于死地,正如好人夫妇开车出发时也不知道会半途冻毙,只知会有困难,但为爱而无畏,而为爱而无畏,以爱之名勇敢冒险,正是艾莉(以及好人夫妇)最闪光的特质,最受观众喜爱的特质。

又想:如果真的母子平安阖家欢大结局,回到牧场后的艾莉和斯宾瑟也无法再有像非洲样的浪漫冒险日子了,无战争则日复一日养牛种地,有战争则担惊受怕,遭受伊丽莎白所遭受的,两人相识一年,正热恋上头自然可以为爱而无畏,但被繁复劳动,远离现代文明和科技的牧场生活消磨后呢?

会不会相看两厌,七年之痒,那估计得进入金牌调解之类节目的范畴。

这么看来,艾莉一死反而还造了神,斯宾塞终生不再娶,年老后死在艾莉墓旁,回忆永不褪色,永远记住正青春时最耀眼的模样,在天堂的舞厅和艾莉重逢,极致的浪漫,极致的缅怀。

总归,想给谢里丹寄点土特产,别tm让我在沈阳看见你,没你好果汁吃

 5 ) 反抗和自由的成本一直都很高

两集联播,太疯狂了。

这样真过瘾。

泰勒·谢里丹用出乎意料的剧情设计 来了一场伟大爱情的获难奇遇。

怎么都没想到,为了爱情,打动了一对年轻的夫妻,为了他们爱情能跨过大西洋成功到岸,他们冻死在了利翁斯顿的路上,最后在死亡的挣扎线上亚历珊德拉那一声呼喊,喊来了同样风尘仆仆的斯宾塞。

看到这一刻我哭了,哭的泪流满面,我的解释这就是伟大的爱情,万分之一的剧情偶遇,但还是让人感动万分。

最后时刻亚历珊德拉释怀了,她很幸福,因为最后一刻🈶下一代的延续,自己不想四肢全无,最后完整的和斯宾塞在一起,一家人在一起,这就是爱,人间所有奇迹的爱。

只是这份爱成本太高了。

另一条主线,女性警长为了法律,牺牲了一个同仁,劝说特奥娜遵从法律。

最后无罪释放,那更是一连串枯骨最后的警醒,为了驯服的异族用暴力去揉虐!

人性的反抗,搭上了几十条人命,一个女孩一路奔跑,最后都不知道要去向那里,女警长的同仁 给了特奥娜一个建议,加利福尼亚,那里是传说中的幸福之地。

同时呼喊特奥娜反抗的成本很高,但是值得的。

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实每一步的成本都很高。

100年后的今天,反抗和自由的成本也很高,可能杀戮少了而已,这就是100年来的进步。

班纳面对老板的黑暗嗜血,变态举动,他选择了回归价值观,他不想陷的很深,为了孩子,为了妻子,他选择了牺牲自己,他甚至都想到了自己的结局,只不过他遵从这种结局的设计,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

卡拉和杰克布退休了,他完成了他哥哥詹姆斯·达顿的传承。

我想起了开拓者詹姆斯·达顿,他们的结局都很惨,都在很平静的默认每个家族成员的付出,他们迎接未来,迎接暖阳下送来的每一个家族成员,他们都不惧怕死亡,因为死亡每天都在伴随。

他们更不惧怕。

人类社会一直都有杀戮,就是这么不断迭代而来的。

整个达顿家族的成长史就是西方社会发展史,他们有信仰的基石,但一路枯骨累累。

他们有价值观护佑,会有迷失,但总归会到正规。

我看到了斯宾塞·达顿在黄昏时刻在家族墓园里拥抱着亚历珊德拉,他们的爱情没有消失,一直在达顿牧场的上空,看着黄石农场的世代发展。

谢谢你泰勒·谢里丹,你让我们坚信世间终有爱,爱给了我们所有的动力和源泉

 6 ) 谢里丹“黄石宇宙”之前前传

没看《黄石》,目前已看完《1883》《1923》s206。

宏大的史诗气息每一集都扑面而来,感觉是该在拥有巨幕的影厅中沉浸观看的剧。

谢里丹在剧中掺杂的母题很多,自然的残酷与人之渺小,暴力拓荒与文明进程,财产私有化与现代资本主义,殖民驯化与原住民的历史主体性反抗,还有女性角色在男性主导的规则叙事中闪耀的勇敢与智慧。

从100多年前的西部史诗照进当今时代,仍具有深刻的促人反思的力量。

其一是自然与人。

几千年的历史演化,人类已将地球改造得十分宜居,我们好像早就忘记大自然残酷倾覆所有的一面。

谢里丹在剧中描绘的,如《1883》中湍急的河流刹那吞没马匹、物资和人,如《1923》中极寒的暴风雪将车和人一切生命冻结在莽莽平原,让我们看到大自然带来的死亡是不可抗力的,具有渺视一切的公平。

其二是暴力的正义性。

暴力,在整个剧集中无处不在:达顿家族用暴力守护家族和土地,牧羊的农民和资本家联手用暴力进行报复和争夺;印第安少女用暴力反抗文明的规训,而一路追缉的教父和警长也是在用暴力解决问题。

人人陷入暴力的轮回,在野蛮与文明的交际中,暴力是人类不得不也是唯一维护正义性的手段。

其三是女性角色的能动性。

《1883》中艾尔莎·达顿是吸引我入坑剧集的缘由。

提到西部牛仔,提到蛮荒年代,脑子里第一出现的是穿着马靴带着牛仔帽骑着马别着枪在平原上驰骋飞奔的男性形象,女性角色则多为沉默的主妇和妖媚的妓女,是男性角色的注脚,是促进他们完成史诗缔造的功能性角色。

但谢里丹描绘的艾尔莎,是第一个在我脑子里留下深刻印象的女牛仔,她的命运和历史深深嵌合又具有主动的反叛性——脱去繁复裙装改穿牛仔裤,学会驱赶牛群,与偷牛贼勇敢搏斗,最后死于黄热病。

艾尔莎是达顿家族拓荒进程中不可抹去的亮丽一笔,是女性历史主体性叙事的先锋人物。

还有《1923》中达顿家族的实际掌权者卡拉,是母权守护者的象征;印第安少女特奥娜,看穿殖民者用文明规训实现种族灭绝的本质,在反叛中觉醒;英国贵族女性亚历克山大德拉反对将爱情与婚姻作为巩固资产的筹码和手段,只身从英国去往严寒偏远的蒙大拿。

当她在接受不公正无尊严的移民审查时,毫不留情地戳穿“美国自由梦”幻象,将审查员怼得哑口无言还给她通过,是剧集中为数不多的振奋人心的时刻(大部分刻画的人的命运挺惨的就是说…)Anyway,就算叙事节奏慢文戏拉垮暴力场面多好人死得快,我想“黄石宇宙”系列会一直追下去的,谁叫斯宾塞真男人这么帅呢哈哈哈哈哈

 7 ) 1

不晓得是不是当地的习惯,几个印第人聊天会印地语和英语切换对话。

和黄石相比较,给了我很多很惊讶的认识,《黄石》里几乎不会让我有惊讶的感觉,不论是派别冲突,杀人,政治,危机处理几乎过渡都觉得很平顺。

而1923里,强制驯化的印第安学校,躲避狮群,海上求生,无麻醉开颅(钻头骨时怕骨头碎片掉到脑子里,末了插根导流管我好担心空气把灰尘或细菌带进脑子里去),异族结婚有罪,流浪罪,一些可能是时代差异性带来的惊叹,一些是主角光环带来的震撼,有一点小时候看安徒生童话历险记那种感觉了。

哦还有,上世纪30年代,埃及、意大利、美国的城市化、工业化程度也非常让人大开眼界,期间也想过电视剧美化程度的大小,但是转念一想,民国的法租界也是相当繁华啊。

还有就是,知道当时日不落和阿美丽肯影响很大,但是在意大利碰到个当地人都能英语交流,真的那么夸张吗?

 8 ) 1923启示100年后的2025

当今局势,犹如100年前二战前夜,各种奇诡,人类莫名其妙就被裹挟进了一部刹不住的狂热浪潮,连号称文明高地的灯塔国,也是妖风不断,各种看不懂的骚操作。

所幸文艺依然独立反思,谢里丹《1923》就是这样一部剧,通过100年前的美国(比如当时的种族隔离制度,移民政策等),启示今时的乱象,就如布罗茨基所言:“文艺必须干预政治,直至政治不再干预文艺。

”谢里丹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右派吧?

真正的自由派才会拍出《1883》《1923》这样荡气回肠的《黄石》前传。

他既能在《石油天王》里嘲讽不食人间烟火的极端“环保婊”,也能借由我们未来的黄石女主人拷问权力傲慢的移民官:“你们毫无体面和慈悲,却以守护自由之名。

”亚历克斯·达顿,这位英国的贵族小姐,为了奔赴爱人故土,一路颠沛流离,经历了一生中从未有过的肉体和精神的重重凌辱。

她这番悲愤的陈词,也正好应景了当下的灯塔国——前不久,白宫亲自发布的遣返非移民的视频里,如同对待牲口般,用特写的头脚镣铐捆绑镜头,赤裸裸地展示人格羞辱和践踏。

这些第三世界的苦命人,不就是奔着灯塔,追寻有尊严的生活而来吗?

而灯塔对待他们的方式,只证明了它的堕落崩塌和不配。

1923年,正是美国排斥“有色移民”的高峰期,那一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定印度裔不属于“白人”,不配拥有公民身份;同年,西部的印第安寄宿学校继续剥夺土著儿童的语言和文化,试图将他们“美国化”;而南方的黑人,在“三K党”公开行凶的环境里,仍然活在“合法”种族隔离的阴影下。

100年后的今天,美国对非法移民的羞辱性遣返,不过是历史的某种轮回。

只是,这一次被排斥的,不再是“欧洲的贱民”,而是来自南美、非洲、中东的难民——在本国战火与贫困中无处容身,最后却在自由灯塔下,被铁链锁住双手双脚。

谢里丹一直被称为好莱坞的红脖子,可他的影视剧始终都有对自身历史的反思和拷问,对土地和原住民的情怀。

所以本质上,谢里丹还是左派——有人文关怀和反思精神的“白左”。

但这也正是“白左”们如今面对的困境。

他们被嘲笑,被攻击,被妖魔化,被认为是伪善的精英,甚至被极右翼的舆论机器塑造成“美国衰落的罪魁祸首”。

然而,历史已经示范过一次了:“这世界多一些LGBT、“环保婊”、“左逼”不会死人;但多一些极右翼疯子,是真的会万劫不复。

”1923年,意大利的墨索里尼正在巩固法西斯政权;德国的希特勒,已经在慕尼黑鼓动失败的啤酒馆政变;西班牙的佛朗哥,还只是个野心勃勃的军官,但未来,他会成为欧洲最顽固的独裁者。

今天,美国的川普主义者,以“国家安全”之名羞辱移民,以“保护儿童”之名剥夺女性权利,以“反全球主义”之名煽动排外,煽动仇恨,煽动暴力。

但愿,在这场史诗级的崩塌里,好莱坞的“白左”们,能坚守住自己的底线,继续擎起文明的火炬,照亮文艺的“灯塔”。

有人曾经笑言:“阿门,其实耶稣就是最大的白左”

 9 ) 同档期最好的美剧(截止到第5集)

本文为原创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影视左右”,未经授权,谢绝任何形式的转载与搬运!

美剧当下的脸面是它当《1923》第二季第一集的片头配乐响起,美国西部传奇史诗的感觉就归位了。

总共8集的《1923》第二季,剧集品质依旧又高又稳,女性角色依旧光芒闪耀,男性角色依旧血性暴躁,只是从第一季后半段就开始回家的斯宾塞·达顿,在第二季第5集还没有到家。

步步有灾,处处有难,斯宾塞的回家之旅几乎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但是剧集为他设置的所有困境与障碍又那么地合情合理。

交通不便、信息不灵、金钱匮乏,让斯宾塞的每一次前进都是磨难。

第五集磨难结束后,斯宾塞终于有了一张火车票,可是在大雪封路的前情铺垫下,很可能斯宾塞第六集也到不了家。

我甚至觉得,他可能要在第二季的最后一集才能到家。

相比之下,《权力的游戏》中异鬼从塞外到临冬城要轻而易举得多。

言归正传,《1923》第二季是真精彩,节奏也是真慢。

不过,节奏飞快从来不是《黄石》前传系列的剧集重心。

作为美剧《黄石》的衍生前传故事,无论《1883》,还是延续《1883》故事的《1923》,都是慢节奏叙事,导演、编剧似乎刻意用小火慢炖的方式,精心烹制出一部又一部丰盛的美国西部传奇巨作。

说它们精雕细琢都不为过。

从演员选择、角色设定、剧情衔接、再到台词对白、服化道置景……都值得称赞。

其实,《黄石》系列本身的节奏也不算快,由于剧情背景设置在现代,加之剧情的冲突情节点比较密集,让观众对节奏速度的感知没有那么直接。

与《黄石》系列不同,《1883》和《1923》有着明确的主角行动路线,这就让他们行进的过程与剧情节奏速度非常直观地联系在一起。

在《1883》中, 詹姆斯·达顿带领全家跋山涉水、长途奔波只为寻找他心中模糊的梦想之地。

但是在抵达梦想之地前,他和家人经历重重惨痛的生死考验,终于在失去了最心爱的女儿后才找到梦想之地。

深邃呈现了第一代达顿在追逐梦想与希望的过程中,付出怎样的代价与血泪。

在《1923》中,斯宾塞·达顿的回家之旅是一条特别突出的叙事主线。

他归家途中的每一次困难与坎坷都能让人明确感受到路程的漫长与遥不可及,也能更加凸显主角面临家族危难之际的深层焦虑,以及他继续前行的强大意志和能量。

尽管节奏缓慢,但这种慢节奏叙事却巧妙呈现了那个时代现实存在的困难: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弱肉强食。

此外,前传系列的慢镜头式叙事,也冷峻描绘了早期美国的缩影:彼时的人们,在压迫与反抗、掠夺与争斗、屠杀与血腥中野蛮发展,而后才慢慢走向现代社会。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前传系列都塑造了大量光芒耀眼的女性角色。

她们与达顿家族的男人们一起,构成了反映美国社会发展洪流的溪流镜像。

对了,如果你还没看《黄石》系列以及《1883》、《1923》第一季,在追《1923》第二季的同时,可以顺便补起来,它们都是可以放心追的高品质美剧。

在美剧烂剧占比攀升的当下,补追好剧不失为一种追剧好选择。

不过,正如前文所言,该系列剧集节奏都比较慢,适合耐心追看。

 10 ) 活着本来就是一件很难的事

为什么喜欢《黄石》系列,可能西部片太令人向往了,我一个硬汉朋友说,当初看《1883》看的泪流满面,我们当然也爱《荒野大镖客》这样的经典老片,自然也都爱新疆,爱新疆像大海一样辽阔的无边草原,爱一望无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也爱开车驰骋在好像永无尽头的戈壁滩。

《1923》依旧也是这样一部西部题材的电视剧,第二季刚更新了四集,我花了四个晚上原速看了这个故事,虽然小组讨论里,有人说不再像西部片, 斯宾塞和Alexandra两口子占比太大,倒像一部公路片,但即使这样,这依旧是一个精彩绝伦的故事。

新的一季延续了导演谢里丹的暴力美学,这是一个对西部牛仔有情怀的导演,这一季的《1923》依旧是惨烈、野蛮的。

连我这种看惯了美剧、尺度很大的人,有的戏份我也不敢看,比如赞恩无麻醉状态下的开颅手术,虽然明白西部片嘛,最不缺的就是硬汉,但这也太硬了。

诸如野狼闯进家里,咬死借宿的护士;一帮人归家路上,遭遇暴风雪,只能翻转马车躲避,甚至这批人还有孩子和受重伤几乎无法行走的人;

比如Alexandra在车站被抢劫、入关时被迫全果接受检查、甚至有孕妇因检查而下提流血,伊丽莎白在牛圈遇见野狼、结果被咬了,只能用很粗的针头往肚皮打针;还有变态大佬玩花样,妓女就这样惨死在床上……每一集看完就有种活着怎么这么难的感觉,但里面的人又无比坚韧,比如赞恩虽然由好好的一个硬汉被摧残成只能躺在床上的废物,但即使这样,他还是愿意接受几乎是随时可以醒来的麻醉下,允许医生给他头上开个洞;暴风雪后,眼见着自己无法行走,更别说骑马,但想到孩子可能冻死,还是坚持让雅各布拆掉马车,充当燃料;

曾经是贵族的Alexandra为了爱情,独自踏上了去蒙大拿寻夫的路,因为只有变卖首饰的盘缠,她不得不挤在下等舱、独自上路,遭遇全果检查、在车站被抢劫,当鼻青脸肿、衣衫破烂的她,好不容易追上列车,面对一车厢窃窃私语人,强装淡定地穿上高跟鞋,还不忘点头示意,要知道这些人明明就是她的过去啊,她并不因沦落至此,而自怨自艾,而是尽量保持体面地穿过人群,直到躺在自己狭窄的上铺,才敢稍微流露脆弱;还有看似有点作的伊丽莎白,她又有什么错呢,虽然同为农场主的女儿,但她一直在波士顿读书,只因为爱上穷小子,就让她完全接受,刚新婚就中弹,经历最严峻的冬天,连去个牛圈都能遇上狼,但即使这样,得知怀孕的一刻,她还是欣喜地与丈夫杰克拥抱。

这片荒野上,不管是未来的贝丝,还是《1883》年那个Elsa,达顿家的人,不管男女,不管是农场主还是牛仔,都没有孬种。

看似Alexandra与伊丽莎白一对妯娌是对照组一样的存在,其实都是人性软弱和坚强的不同过程,哭哭啼啼、总想着离开的伊丽莎白也并非孬种,只是她更脆弱、更理想主义,而Alexandra上一季与斯宾塞的爱情有多浪漫,这一季就会给她带来同等的痛苦。

上一季,她主动舍弃嫁给门当户对的贵族少爷的靠谱爱情,选择跟着斯宾塞过着有今天没明天的浪漫日子,即使被群狮围困在树上、两个人漂泊在海上的破船,哪怕当时死了,她也是快乐,因为有爱情,虽然肉体是艰苦的,但她精神并不为意。

而这一季的Alexandra,是全方位体验被过去那种贵族生活抛弃后的恶果,她不再有尊重,不再享受安全舒适的旅行,这个世界充满恶意和屈辱,面对这一切,对于贵族出身的她,可能比面对脚下的群狮更令人痛苦,但她挺住了。

而伊丽莎白看似是脆弱又有点作的,但这才是她这样娇养的农场富家女该有的性格,她也同样在为爱情付出代价,虽然她没有Alexandra的坚强,但她同样在尽她所能的在努力着,当极力抗拒打针到最后自己拿起粗针、忍着痛打针,到想离开农场回波士顿,到得知怀孕后与杰克的拥抱,她也同样是跟Alexandra、跟Elsa一样勇敢达顿家的女人,最终都会成为 Cara一样钢铁一样的牧场女主人吧,或者运气差一点,也会像Elsa一样勇敢的死去,她曾用尽全力向命运抗争过。

再混杂着那个年代,印第安人、西部牛仔、意大利黑帮、资本大佬等各方势力在这片蛮荒土地上的争斗,新的商业模式与传统牧场牛仔生活的矛盾,都令人着迷,你迫不及待等待下一集的更新,看完之后,又一时半刻很难走出来,会想起那个最严酷的冬天,想起在暴风雪中、在无尽荒野、在鱼龙混杂的下等车厢,那些牛仔和他们的女人,他们的命运,他们的故事,他们关于爱、勇气和责任的一生。

当你置身于新疆这样类似的辽阔风景中,或许突然一刻,你会想起这个编造出来的故事,然后让西北的风吹干你脸庞的泪。

《1923第二季》短评

红脖子谢里丹大贱人,每部剧都是爹味爆表,骂你都多余。

7分钟前
  • Vandall
  • 较差

前三集实在让人失望。更新:整季都水

12分钟前
  • 射覆
  • 还行

第二季来了,没想到斯宾塞会这么穷,亚历克斯会比斯宾塞先到蒙大拿的达顿牧场,本不宽裕的家庭又增加了需要照顾的两口子人,但我觉得以后的牧场生活就不浪漫了,斯宾塞本来就是拒绝这种不浪漫才出走的欧洲,亚历克斯拒绝不浪漫才嫁给了斯宾塞,眼看着他们俩纷纷走进现实,不由得悲从中来。

17分钟前
  • 亲切的陆游
  • 力荐

好臭的结局

21分钟前
  • 东青树下
  • 很差

注水情节太多 Alex纯粹就是意淫出来的角色 一路倒贴直冲牛仔怀抱死也甘心 Spcr荷尔蒙爆表女观众嗷嗷叫 好多角色动机突然就变了 问就是剧情需要 好一个狗血淋头

26分钟前
  • 寒山暮雪
  • 还行

节奏有点慢,走了几年了,男主还没回到老家。

28分钟前
  • 枝寒雀静
  • 力荐

愿意为艾利克斯打满五星,为爱全情以赴,坚强的女人

33分钟前
  • 野牛草与Vodka
  • 力荐

没有Sheridan Universe开启一年的年不算年(感觉是迄今为止短评写过最恶心心的彩虹屁哈哈哈

38分钟前
  • 林有夏
  • 力荐

谢里丹做个人吧你

40分钟前
  • 没有人
  • 较差

这 Alex 是怎么得罪编剧了

45分钟前
  • 苏铁
  • 还行

不论是编剧脑袋被门挤了还是怎样,谢里丹确实写出了能让人记(恨)一辈子的剧情

49分钟前
  • 等一个人
  • 推荐

我甚至认为比第一季还好。Alex和班纳这两个人物刻画得格外好…班纳的醒悟和Alex的坚强倔强…这一季的印第安人线最高潮在杀神父。地狱之火在真正的叛徒脸上燃烧,呼应了第一季,“杀你的是这片土地,我即这片土地”。班纳忍到最后说了一句“她们也是某人的女儿”,如此苍白,又如此有力。波特兰的船工一天20美分的生活,那时候的生活塑造的人又是怎样,终于明白是贪婪把人变得面目全非。人的贪婪又何时pay back?

52分钟前
  • Shiye
  • 力荐

看得出来这个剧非常恨女人了,一群小男人的狂欢

55分钟前
  • -
  • 很差

磨磨唧唧,水时长,更新:快进看到第六集,越来越烂,豆瓣赶紧推出负分功能!

60分钟前
  • 啊你谁
  • 很差

拍摄上过了大镖客的瘾,叙事上尽了奥德赛的兴(实际上是埃涅阿斯),对每次twist的处理是比抓马更抓马,对多线剪辑的选择是大刀阔斧直抒胸臆(or粗线条的赶工痕迹)。最后两集回归水准,但遗憾没给两位老演员更多发挥空间。无论如何,川普时代去溯源真正的“保守”似乎比黄石的当下有趣。

1小时前
  • ROOT1886
  • 推荐

我想alex不应该是这样死去

1小时前
  • 只见半~
  • 还行

这剧能有8.5+,完全是因为来评分的都是被《黄石》和谢里丹作品筛选过的观众,单独拿出来,其实是一部烂片,2-3颗星的水平

1小时前
  • leechih
  • 较差

看过就知道不应该给那么高分了。大家都看到第几集了。

1小时前
  • 丧丧的小E
  • 还行

谢里丹收手吧,外面全是牛仔

1小时前
  • 谢里丹封笔吧
  • 很差

没想到这次开头的惊喜是老朋友Debbie🤣比隔壁dexter剧组成熟多了~

1小时前
  • 于是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