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刘冠廷 这几年看的台湾片里全是他 低配冈田将生如果说前半段还能看到一点点社会弱势群体对于归属感和理解的渴求与无奈 后半段就只想翻白眼如果校长一开始就知道是退休老师的锅 那怎么会容忍男主老师去查?
还爆出来个大新闻 影响学校声誉 爆出来后还一直哄着男老师 容忍他仍然留在在校教书 男主背景不比退休的那位小吧 不然这不合理啊—————“你跟他们一起欺负我就好了” ???
“谁谁很乖的 你跟他们说不要 他们一定不会做的” “背负着被强暴的罪名” 一个女校长 一个女老师 结果是俩男的来救她 “老师让我不要乱说”熔炉吧 这学校 又日又韩的“没有人敢对我动手” 那不就是食物链顶端的咯“如果离开学校 我就变成没用的人了” “我更怕被丢在外面的世界”小社会的异见者主谋小光是ed or太监吧?
这么喜欢看别人性交还有就是 学校和老师调查了这么多 一百多起 也不说让学生退学 还让贝贝和加害者同处一室 这是调查处理了个寂寞?
这个小光什么身份?
不能强制退学么?
还让他在学校作威作福?
有本事打死他咯 为什么要屈服去suck??
因为威胁贝贝?
这次能用贝贝逼你suck 下次要是用你不上贝贝就让别人上的借口 是不是也要勉为其难的上了她啊 毕竟是为了救她啊 高中的人了吧 脑子呢 他们能是说话算话的人?
2012年学校建校100年 那是日占时期成立的学校啊 怪不得为什么女主这么善解人意哦 好一朵白莲花“只要等到小光毕业” 为什么这个学校不开除?
甚至都找到了罪魁祸首小光这个教唆犯了 仍然不开除 就离谱男同学还打得过小光 所以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在听他的??
这里的食物链不合逻辑啊 这么勇 大庭广众打小光一顿 确立下权威 这个学校的食物链顶端不就换人了 贝贝在你的庇护下🙄️ 难道还会再被强奸么?
一身武力 私下打他有个屁用 这个校长 “但他们都是好孩子 不会伤害彼此” 什么都没处理的无能的大人才是这场校园霸凌的源头“小光欺负我的时候哭了 也许小光不是故意的 他以前不会这样” 好一朵伟大的圣母白莲花 台影怎么看一个踩一朵白莲花 一个个的都在恶心我“还不是你害的” 这么小的小孩也还是在blame victim 甚至他自己都是小光的victim 都在怨恨男女主 到底是导演还是台湾人脑回路的问题啊 好费解怀孕了?
😓 哦节育手术 ??
这女的真就菩萨当世化身吧 自己改造自己当免费鸡??
是个人都能来嫖?
为什么自己受了伤害 还要为了这份伤害能够持续下去 自己伤害自己?
乱交的后果 怀不怀孕和性病比起来 都是小事情了吧 又是男的又是女的 🆘这里的何仙姑真的好丑又开始无能狂怒 去宿舍打砸 早干嘛呢?
小光还能洗白 笑死 那前面把他搞成那一副psychopath最终boss的模样搞毛呢哦 原来有靠山的在这里啊 但是翁老师不都退休走了两年么 doesn't justify what 小光现在做的事情啊 “我有点开心” 和亢奋一样洗白恋童癖 诡计多端的男同 斯德哥尔摩了也无法将小光教唆人强奸、猥亵各种女孩、男孩的行为合理化啊 在天台哭个毛线啊 全片唯一亮色调居然是男同教唆犯的自白 吐了
校园霸凌主题看的总是很让人揪心。
但是剧情在我看来有很多逻辑不通的地方。
小光一个人莫名其妙就能怂恿起很多人进行霸凌,为什么其他人不敢动他,就因为他自残很可怜?
被老师性侵很可怜?
固然可怜,但是边上可怜他的同学成了帮助他施暴的同伙又是什么心理?
帮他快乐一下?
而且影片里贝贝第一次在校车上被欺负不是小光挑起的,是其他的男同学,之后小光出现,大家停顿我理解为男同学面对男性的反抗会顾虑(女性为弱势群体会被直接拉开),贝贝则是希望有人帮助。
但是小光盖脸的动作表示了认同,是他之前就在鼓动同学霸凌所以是老大,还是本来就有这种风气不得而知。
当陈诚对小光的愤怒达到极点时,又有小光自残还有小光被性侵的影片流出。
本来是小光一个人心理扭曲(我同意性恶论)和学校疏于管理造成的,突然又开始同情施暴者,只认为一切的罪魁祸首是翁老师和校长,是他们把本来善良的同学变成变态。
固然有这样的因素,且影片可能主要是想揭示领导层的不作为,但我还是觉得太单一了,被伤害的人不应该因为伤害自己的人很可怜就原谅他。
不应该宣传这种诡异的善恶观。
看海报和海报下一句话的简介,简介中的游戏打了引号,我就猜是校园暴力,但这事实上,这比校园暴力更令人发指和心痛。
开头“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让我更加触目惊心。
脑子很乱,一时不知道该从哪里说起。
根据剧情走的话,逐渐剖析出一系列的问题侧重点,校园暴力、未成年人犯罪、学校教育、女性权益、性侵害、家庭观爱、家庭教育。
(这是在看的过程中,我感想的分析变化)我很生气,也很无奈。
先想成为老师传播性教育帮助孩子;又想当警察处置坏人;最后,我想成为罗夏以恶制恶,让恶人得到应有的惩罚,最终想辞职,离开我现在所处的环境。
气的激动,无以言表,气愤、愤恨又压抑,真实事件更让我无奈。
从开头就展现出了社会对听障人士的歧视,这个王大军老师也是一个引子,同时也是一个好人。
“游戏”第一次发生时,校车上是一个女老师带车,当贝贝去和女老师反映时,女老师不管不顾;当我看到校长也是一个女性时,讽刺!
剧烈的讽刺涌入心头,最后是一个刚上任的男老师着手解决这许多起暴力事件,“girls help girls”呵呵呵呵。
虽然没有着力讲述学校的背景与靠山,但校长不管不问,和自己的利益脱不了干系,看起来事情都明了清晰,但实际上最可恨的恶人根本没有受到惩罚。
而孩子们的伤害已经造成了。
电影的细节:贝贝最开始是扎起头发的开朗的女孩;“游戏”之后她披着头发;在事件结束之后,她又扎起了头发;她的内心变化由此反应。
电影最后一直被欺负的男孩的表情与举动,说明这个事情并没有完全结束,这些对孩子们的影响不可磨灭,而这次能不能好好解决是一个未知数。。。
看完内心很压抑,一口气在心里咽不下去,与《隐入尘烟》《何以为家》的压抑不同,看完这部电影,让我内心更多的是气愤无奈。
当坏人吧,当惩恶治恶的坏人吧,既为民除害,也可以发泄心中愤怒,不然内心这种无法发泄的气氛与痛苦真的很难平复。
又一部让我从头哭到尾的电影。
不止,还很气,看到无助的女学生无声哭喊,老师视若无睹,校长出现事情只是表面功夫之外,还有张诚面对威胁照做的样子太气人了。
开始很讨厌以及恨小光,后来变为同情他,但这并不能成为加害者的理由呀!总归就是因为老师的不作为,学生才那么猖狂,才有那么多的受害者,最后一幕,细思极恐,担心学弟该不会成为另一个加害者吧……导演的拍摄镜头很有氛围,以及配乐恰到好处(虽然听起来有种阴森的feel),最后那边,镜头从张诚看着奖状开始,随后掉落在地,接着从每一个场景过一遍,最后落到校车上,看着让人心寒,那是每一个被侵害的地方。
还有本片站在聋哑人的角度看外面的世界,面对正常人的不理解以及谩骂和白眼,他们内心应该很痛苦,同样都是人,为什么要有区别,只不过老天带走了他们的听觉和说话的能力而已,其实他们跟我们一样也是普通人。
更令人窒息的是––真实改编,四个字,现实往往比电影来得更加残酷,好在最后坏人受到了惩罚。
再说回开头出现的那个老师,本以为他是个不想惹麻烦的老师,后来得亏他发现张诚的不对劲之后勇于揭露事情的真相,而不是继续掩盖,得以让这件事有个很好的解决~我有个疑点,片中穿插的何仙姑是代表什么?
代表贝贝和张诚的希望吗?
这部电影都说是台版的《熔炉》,我觉着比他更窒息,更唏嘘。
从老师加害学生,到学生加害学生,进入恶性循环,这才是最可怕的呀!
故事全程围绕X侵、校园暴力、成人的不作为、弱势群体的社会生存(状况)所展开,在这里面,恶看不到起点,而结局的隐喻也告诉了观众恶也看不到终点。
整个故事节奏很快,加上画面表达的直白以及配乐的“阴森森”,会让人产生极度的不舒适的压抑感,甚至让我有了一种看《素媛》时候的难以呼吸。
特别是当看到“老师”和“校长”不作为,还能理直气壮的为自己辩解的时候道德底线与良知,在他们那里都是不存在的吗?!
火大!!
恶,是会传染的,没有任何理由,任何借口,可以为恶辩护。
这些旁观的沉默者都是加害者,他们的罪,并不比真正的加害者要轻。
当受害者与加害者边界变得模糊,如何才能从根本上铲除恶的“遗传”,这才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一些未成年少女为什么谈性色变,为什么恐惧性,因为她们接触到的性话题(不管是新闻还是影视作品中)都关于强暴,侮辱,黄谣……女性作为这些话题中的受害者,很难对性建立起快乐的认知。
贝贝宁肯回启聪学校受欺负,也不愿在听人的世界中孤单,作为听人,我们能为聋哑群体再多做些什么?
早在去年台北电影节的时候,我就听闻电影《无声》的口碑相当不错,题材也相当大胆。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且还是导演的长片处女作;无论质量如何,本片早已点燃了我的好奇心。
直到终于在影院看到这部电影,不得不说,它好看到让我头皮发麻……在我看来,去年最需要被看到的国片就是这部。
尽管它的格局比《熔炉》小很多,但是在阐述“霸凌”这个主题上却更加生猛有力,1小时45分钟的片长紧紧抓住我的目光,没能够入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绝对是遗珠。
影片从旁观者的视角进入被霸凌者的世界,再从被霸凌者的视角移转到霸凌者的内心。
深入原委,细探源头,学校的台面下处理、老师的漠视、同学的隐忍,纵容着霸凌的发生,最终成为无止境的恶性循环。
影片的切入角度跟《熔炉》有很大的不同,格局上弱化了社会舆论视角,强化了校园整体本身。
但这并不代表它的议题被消弱,相反地它带来的反思,更能从学生的视角被展现出来。
而本片的题材与韩国电影《熔炉》一样,都是揭发学校性霸凌的黑幕。
相似的题材不免会被人拿来作比较,但我个人认为两部电影各有千秋。
影片《熔炉》从学校视角转换到社会舆论挞伐,整体格局从影片中半段开始扩大,批判的力道也更加沉重,而结尾自省的意味也显得更加浓厚。
《熔炉》而《无声》选择不扩大到社会舆论格局,影片从头到尾都只聚焦在学校、学生、老师当中。
这也许弱化了社会批判本身,但却强化了角色心境的本身。
金玄彬饰演的施暴者不为人知的苦痛,随屋顶上那场用尽所有情绪的手语独白彰显了出来。
在《无声》中有许多令人心酸、愤怒、对现实感到无力的时刻,他们渴望被听见、被看见,也渴望被当做正常人一样无差别对待。
在启聪学校里,他们成群结队、同类相聚,看起来都像正常人一样,但是出了学校大门,回到外面的世界,他们却又变成了无法融入社会的异类。
那场张诚与贝贝去戏院看《复仇者联盟》的戏,因为被戏院划到相同的位置,导致张诚与贝贝无法看到想完的电影。
而最大的原因就是他们听不见,用手语沟通一般人也看不懂,就只能这样踉跄的离场,放弃想看的电影。
因为比起霸凌本身,他们更害怕的是面对外面世界异样的眼光,以及他们背后的闲言闲语。
所以不管小光再怎么欺负贝贝,贝贝都宁愿回校上课,也不要独自在家无法跟人交流。
导演柯贞年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就拍了这样一部议题性十足的电影,着实让人钦佩。
据说田野调查就做了将近一年,将台南启聪学校发生的霸凌事件,用最适合电影的语言搬上大银幕。
导演柯贞年为何她会选择将如此耸动的社会事件改编成电影?
正因为,微弱的声音需要被听见,人们不曾仔细关注过的弱势族群需要被看见。
唯有被看见、被听见,才真正有扭转的可能;否则类似事件一定还会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持续发生、无止境轮迴。
整体来说,《无声》绝对是今年数一数二的优秀国片,它所带给我的冲击力相当强烈,完全不亚于当年的《熔炉》。
“他们只是在玩”、“我们不是坏人”,看似非常简单的台词,却难免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那些来自弱势团体的无声控诉,我们究竟是选择充耳不闻、视而不见,还是应该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这值得我们深思。
我个人特别喜欢影片中八仙的意象,有种仙女下凡、短暂获得和平的心灵寄托。
导演把姚贝贝心中的意象拿捏得精准到味。
学生们的选角真是棒透了,每个小演员都很会演。
尤其是从韩国过来拍片的金玄彬,以及饰演姚贝贝的陈妍霏,入围金马奖最佳男配角以及最新人奖绝对实至名归。
虽然《无声》没有入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实在可惜,但作为柯贞年导演的第一部剧情长片,就已经展现出了如此熟捻的叙事功力,实属不易。
整部片在音效的设计上也感觉下了不少功夫,结尾也收得恰如其分。
霸凌是再次周而复始,还是就在此终结?
没看过北影版本,但是院线版明显收得刚刚好,余韵十足。
可以说,这是今年第一部想二刷的国片,实在太喜欢了!
By the way,刘冠廷没能靠此片入围男配角实在可惜,他在片中比手语的演出也相当精彩。
就我个人觉得,其角色上的难度比《消失的情人节》高。
再加上《同学麦娜丝》,冠廷宇宙可谓是持续扩张XD。
此外影片中饰演贝贝阿公的演员竟然是太保,他还有出演入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的《手卷烟》,曝光度一点也不输冠廷啊!
作者| puff(台湾);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罪恶的开始是强者伸向弱者的手,剥夺他们仅有的一切,弱者只想生存,所以合理化所有受过的伤,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与这个故事不同的是她是一个可以发声,却不能发生的人。
这个世界会好么?
会的,需要每一个反抗者,资源在谁手里谁就可以创造规则,如果校车的规则是不允许打闹,看护老师坐在最后一排呢?
如果晚上学校全封闭不允许所以进出呢,如果每一个房间都有监控呢?
我相信犯罪不会停止但会减少。
默许恶的发生来粉饰,为什么不能去改变?
韩国电影里我记得一句话是坏人对好人说的,你要坚持长大,只有你长成大人才能保护自己,孩子是不能的,孩子是绝对的弱者,没有成人的保护到成年,那就是人间地狱。
动物界的弱肉强食,狮子丢掉体力最不好的孩子是狠心还是善良,我无法确定,孩子活着尝遍人间疾苦,那不如灿烂的消逝,但是为什么这个世界不可以让弱者存活,这是谁定的规矩?!
我想起一个报道一个娈童的企业家资助多所希望小学,所以一个人的牺牲可以让一群人过得好,这就是资本管理贫穷者的手段么?
贫穷者互相制裁。
读书的意义是什么,是可以让你的善发挥最大的价值去创造规则,去打破那些狗屁的利益潜规则。
宁愿当一只丑陋的鬣狗自由的奔跑,也不愿意当一只被绑在十字架上的凤凰,供人娱乐。
即便支离破碎的死去,也要狠狠的扑向伤害我的敌人,这便是活着的姿态
刚开始的时候看见贝贝那一幅油盐不进的样子,我还有点生气,觉得既然她自己也愿意就算了吧。
看到后来才发现,其实她也很害怕,但却连老师也不愿帮助她,所以渐渐地她才逐渐妥协……这是多么大的悲哀。
在这个学校里其实有很多学生都受到了伤害,而一切的源头却是来自于一个老师,这又是多么的荒谬。
加上最近看的一部修仙小说,里面也描写了地鬼这一种备受歧视和打压的种族。
他们全体被污蔑为残忍血腥的怪物,被大多人类狠狠践踏与欺辱,过着生不如死却又死不了的人生。
我想,我们的人类社会是否很黑暗?
正因为太过黑暗,所以我们才那么渴望光明,才会给自己贴上“光明”的标签?
在这部电影里,小光说,他是不是不值得活着?
老师没能回答他,我也不知该怎么回答。
以前听一个传说,说是从前就从光明中有了黑暗,后来黑暗就一直留在世上。
我不知道世间善恶对错如何处之,只知走好自己的路,做自己而已。
不问来路,不惧因果,遥遥天路,随心而已,问心无愧。
前言在第57届金马奖颁奖典礼的帷幕被正式拉开之前,荣获8项提名的台湾电影《无声》就已赢得了本土及海外观众的满堂喝彩,在台湾10月15日上映两周便累计超过3000万票房与10万名观众。
自其前些年大受好评的电视剧《天黑请闭眼》之后,80后的台湾青年导演柯贞年在自己的第一部长片中,继续将其擅长的悬疑/恐怖的叙事风格对焦一则发生在聋哑学校的欺凌事件与性犯罪的故事。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在阴冷严峻与和煦轻快的镜头交错之间,是对“学校”的空间定义、教育断层以及家人与教师的身份缺失进行的一次深度探讨与反思,又或是试图去完成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被害”“施暴”与“旁观”三种常见的角色类型之间的道德清算。
故事由真实事件改编,讲述转学生张诚来到新的聋哑学校,对天真烂漫的姚贝贝心生情愫。
某日在开往返回宿舍的校车上,张诚突然发现车子后排被校服遮挡着,因好奇走上前掀起校服,目睹了校服背后的数名学生以游戏的名义对贝贝进行的性侵犯。
自此,上百起潜藏于宁静校园之中的“无声”罪行被公之于众,审判的序幕即刻被沉重地拉起。
影片处处彰显的对现实社会的揣摩,看似参杂了当局政治转型的复杂且必要的诉求,然而在FILMeX电影节的映后QA中我们了解到,导演看重的是对事件“参与者们”的动机剖析,她关乎且更倾向于强调成长的彷徨与阵痛,与近年真实事件改编的各种商业类型片中的某种社会责难的强烈目的性大相径庭。
「听人」缺席的校园空间作为辅助价值观还未成熟并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在未来庞杂的社会体系中得以生存之前,“学校空间”原本应是一个值得被托付与信赖的庇护所。
影片中的聋哑学生是「聋人」,负责传达他们意思的教导员被称为「听人」。
因此,比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更为复杂的是,这所校园的教育者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还需要为学生去传达「意思」。
重新审视电影《无声》中的校园空间,我们所看到的「听人」是对校车后排“不可言说的游戏”漠视,是斥责被侵犯后贝贝执着于事件的态度,又或是处理涉事教师的校长为难的情绪,他们早已将「听人」的职责抛诸脑后,将校园空间变成了一个众目睽睽下的犯罪现场。
作为教育者与调停人身份的教导员去责备学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一种沟通的失职与置身事外的懦弱。
影片中杨贵媚饰演的校长对质问她的男教员大声呵道:“我经营一个学校有多么辛苦你知道吗。
”校长的身份不仅仅只是一个教育设施的代言人,还应该是一个是传递学生“本意”的发声人,是监督校内教师职责的调停人,但她却以资本家的姿态训斥教员,苦诉自己为经营学校而付出的代价。
因此,当刘冠廷饰演的男教员痛心问道“校长,你会手语吗?
”实质上也是对其是否意识到「听人」职责的一种发难。
凑佳苗的原著小说改编的日本电影《告白》中同样也触及到校园欺凌事件。
桥本爱饰演的美月被热血教师“维特”用带有贬义意味的外号称呼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师生信赖关系的建立失败,“维特”在自认为与学生拉近距离的同时,其实是反将美月推向了孤立的深渊,拒绝倾听学生的声音,实际无异于班上其他的欺凌者,是一种“同谋”。
再回到《无声》,影片中的涉事老师对小光的性侵犯确实是校园内上百起无法饶恕的侵犯事件的开端,但坐在校车内的陪同教员的漠视与放任却显得更为可怖,他们的身份混乱与「听人」职责的缺失遮蔽了校园暴力与性犯罪的上演,是触发校园惨案愈演愈烈的帮凶。
无法承载的精神扭曲影片中对于角色的处理是中性的。
首先,上文中提到的校长不论是其对于事件发生后的不作为,还是处理过程中惺惺作态的模样令人心生厌恶,但她并非是一个穷凶极恶之人。
阿诚作为一个捅破事件窗户纸的“正面”角色,当小光承诺如果愿意侵犯班上的一个学生,他就不会再找贝贝的麻烦,否则他将继续欺负她。
在小光的威逼之下,阿诚侵犯了班上的另一个学生,而此举也致使故事结尾上演了一出悲剧循环(影片以被阿诚侵犯的学生试图侵犯别的学生作为故事结尾)。
贝贝在经历无数次的侵犯之后,却还是选择“无声”地笑着与班上的同学相处。
作为本片中较为复杂的核心人物,学生小光既是校内施暴的主谋,也是长年来被教师侵犯的「受害者」。
影片前半段集中描述了小光指使其他人侵犯贝贝以及班上其他人,我们在面对暴力理所应当倍感愤怒,然后,当接收到来自影片赋予小光角色复杂性的拷问——假如所谓的欺凌者也是弱势的一员,那么出自对原罪的控诉是不是已不能满足我们对事态发展的考量。
小光长年受到教师的性侵犯,尽管事件的败露促使校长调走涉事的教师,但身心还未健全的小光必定早已百孔千疮,无法承载痛苦的他与男教员在天台吐露,自己多年后再次见到侵犯自己的涉事教师反而很开心,顶着悲痛狰狞的面孔,他询问教员自己是否是变态,这与房思琪式的痛苦填补如出一辙,令人错愕的心声也成了精神扭曲的最好佐证。
类型片的社会责难是必须的吗?
韩国电影中对于此类折射社会黑暗面类型片的技法是相当纯熟的。
比如发生在聋哑学校的性暴力事件的《熔炉》也同样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施暴者们的恶毒与嚣张气焰在影片中被描写得入木三分,我们为法庭上因证据不足而无法为受困的孩子正名的场景悲痛欲绝,同理心更是延伸至现实,实现了法治进程的某种影响与刺激,致使多年后能够成功通过了相关的“熔炉法案”。
《7号房的礼物》中,朴信惠饰演的女儿摇摆于作为辩护律师的理性与身为人女的感性之间,在法庭上为逝去的父亲讨回公道的身影与观众取得了某种默契的情感共振。
而在影片《无声》中,执法部门与媒体视角的部分,从其收敛的叙事方式不难看出导演对于情绪表达与社会诉求之间的平衡与拿捏。
在映后QA中,柯导也提到了作品的原型故事其实早已在台湾本土形成一种声音并有了一定影响,洞察受害者或拥有受害与加害双重标签的边缘复杂人群的内心是她想要做的事,像这样避免过分地责难于社会的叙事方式倒是与2017年文晏执导的儿童性侵题材的电影《嘉年华》颇为相似。
尽管比起《无声》中高强度叙事的起承转合,《嘉年华》减少戏剧冲突,隐去了侵犯的场面——观众清楚事件的发生,却也未曾目睹——这种将观众置身于暧昧的旁观者姿态的方式,也是一种更为冷静的影像视角与技法。
随着电影作品题材的多样化发展——出于影片自身带有的传递信息的符号功能,以及社会意义的情感考量——近年来难免会出现一些消费真人真事完成某种深刻的社会责难任务的影视作品。
《无声》试图做到的,更偏向于提供给观众直面社会事件不断发生、可能再次发生的危机感,以及事件背后的思考空间,是与非的辨别不是在一部或是几部作品中能得到结论的,它更像是一种启发。
正如导演在某次采访中提及:“我不想激起愤怒,也不想带有强烈的控诉意味。
我也不想站在一个上帝视角去讲这个故事,善恶的分明是相对模糊的。
4.5/5,影片实在是压到人喘不过气,它每一个让你不舒服的点,都是因为社会就是这个样子,你无法指责导演和编剧,因为他们只是在描述世界。
你以为的施暴者竟然也是受害者。想到了有的恋童癖也有此遭遇。叙事线几经反转,最后竟然和“何仙姑”连上了。感觉整部影片比较肤浅的表达力。差了口气。刘冠廷真是安哪里都合适啊~后生可畏~三星
The editing and sound mixing need improvement.
特教从业者看得心惊肉跳,细节真是到位,严重语序问题的短信,自然流畅的手势,坚持把孩子送普校然后屁也不管的爹,独自带孩子不堪重负却不放弃的妈,以及,启聪学校校长不会手语…每一样都是人间真实呀…
说是中国版《熔炉》,但其实不太一样这部其实并没有带着“有声”抗争,看着很憋屈。而且还讲述了恶意的传递「发声」的重要性,一味软弱是不行的,面对恶意需要大胆抗争“他们只是在玩游戏”、“如果他们欺负你,你就也欺负我”这两句台词真的太让人绷不住了女主很灵气,也不作恶,靠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其实我不接受(但我明白是存在的)大boss也是受害者,小光之前也是被伤害,最后欺负了更弱的人。老师们的不作为,校长的敷衍,我真的很无语,怎么会这样!这个世界不应该是这样的啊不要去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去解决问题本身及时止损
罪恶的种子一旦埋下,代代相传……压抑的,蝉鸣的,躁动不安……
【6.5】这么好的题材结果被类型化叙事给糟蹋了。明显是学《熔炉》没学明白呀。这样一部影片的重点如果不是指向人文关怀,而是一味地把故事往更深更黑暗的角度去拍,那只是带有俯视视角的看客,不是此类题材所应该承担的使命。我承认,“暴力轮回”这个点选得很好,女主角表演也完全值得一个新人奖,但并没有看到导演的真诚,凭这个题材可以给及格分,执行层面真的欠考虑。
天啊太差了!!放着这么“好”的题材拍成这样…全片叙事节奏框架都极散,感觉导演是想到哪里剪到哪里,没有一个角色立起来了,简直白瞎演员…
女孩看到自己喜欢的何仙姑在瓢泼大雨中荒腔走板的唱诵,即便她听不到,她脸上依然流露出一份干净天真的笑容,仿佛那些在她生命中发生的坏事都与她无关,这简直让人心碎到窒息。华语电影有人愿意碰这样的题材,已经可以得到满分了。
说点无关的,女主长得很像長濱ねる…
无声,不管是题材还是概念玩的都还不错,但或许是题材本身过于锋利,导致为其发声的过程显得有些无力。
导演必须拉入黑名单。加害者翻转之前就用拙劣但显眼的类型手法强力渲染,翻转之后连基于个体受难的共情也全面榨干,留下一个毫无实感的普遍恶结构
也是好看的,只是儿童的情欲原是个复杂问题,却被简化成狼师、性侵、法治、性平教育。而当HIV逐渐变成一种慢性病时,性别治理则再次将同志情欲具象化为一种传染病,会通过校园性侵代代相传……观影后半段,一直在想何春蕤、卡维波夫妇所说的“有法无天的性别治理”。面对这种无孔不入的宣传攻势,他们弃守本土、转进大陆的蜕变,好像也容易理解了……
优缺点都十分明显,在施害者与受害者的双重身份揭示后,并未有适当的心理、剧情铺陈与延伸,导致无法调动观众同理心,几场隐晦的戏份处理得也很粗糙尴尬,但贝贝看何仙姑的那段还是很好。勇气可嘉,但现在这样的题材不单是需要勇气就足够,我们需要的是更多更好的直视,让更多的恶不再成为可能。 ps:贝贝好像mini版的春夏
加害者其实也是受害者,无声的世界里,即便“发声”也没被听见的无力感,聋人学校的校长竟然不会手语,太荒唐了。
没有台湾国语,反而不违和了
优点缺点都明显,大部分篇幅集中在听障孩子的生活,影片大部分时间也“无声”,以及即便被欺负还是想回去上学,与听人生活的割裂,这些不错,缺点就太多了,这应该算是我看过的最悲催的故事,然而却没有现实的沉重感,相反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猎奇感。一味地堆砌强暴场面而对于追责轻描淡写就会是这个结果,甚至用一场强暴去解释另一场,非常让人反感,我知道这里面有暴力的传承与合理化,人为自我保护不得已而为之,但是你不能这样直白地剪辑。只展现苦难也不是不行,或者换一个不带情绪更冷静的视角,或者还是更严肃些。有的地方真的让人反感,主要是内容太多了,导致所有都潦草带过,很轻浮,还不如抓着两点认真刻画
是无声控诉、无声言证,亦是无声挣扎。以边缘聋哑少年群体的心理问题为切入点,探讨了包括家庭教育缺失、校园霸凌、性侵害/暴力等在内的一系列社会议题。当曾经的受虐者转变为施暴者将不甘与愤恨发泄在更弱小的人身上,人性的阴暗与卑劣被展露无遗,结尾并巧妙地利用这个转折做了留白。片中的中年女性角色,要么是知晓内情明哲保身的校长/老师,要么是性格懦弱精神不独立的单身母亲,人物塑造片面了些。女主角笑眼盈盈的模样真美好啊,激起我内心强烈的保护欲。
听障群体巨大的互害漩涡,但历史最底层也拒绝听觉者构成的主流社会力量的拯救。面对绵延无尽的疏离,更容易选择暴烈的直接伤害,毕竟我可以直视施害者的脸,我能用手语诅咒他,还有可以一拳打回去的机会。
做好流泪的准备,结果一点触动也没有也是让我吃惊,欺凌戏拍的太差,没有让人感到或是同情或是憎恨, 少你、嘉年华的一个脚趾头都赶不上。(陈妍霏妹妹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