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已经是我们不能选择的了。
现在不是很多人都在感叹吗?
为什么我们现在做什么都需要考试跟考核,上学需要,工作需要。
而唯独结婚跟做父母不需要。
在父母抱怨我为你失去了多少,为你付出了多少的时候,孩子们心想是我让你们把我带来这个世界吗?
更可怕的是这部影片还向我们展示了连死亡都不能选择。
如果我发现最开始我的出生只是父母用来拯救另外一个孩子。
我当然会难过。
但会不会选择接受很难说。
或者说父母可能也不太会给我考虑的机会。
那么小的孩子,父母就是他的监护人。
所以女孩最后选择了用法律作为自己的武器。
这里面还隐藏着更深的逻辑那个被拯救的孩子,他一直饱受重症疾病的折磨。
他愿意这样吗?
一直给家里人带来负担。
自己也没有办法像正常的人那样生活。
果然最后答案揭晓。
真正不想再让这个捐献继续下去的人,是生病的孩子。
她太累了。
母亲的爱的确伟大,但这位母亲的爱建立在很多其他人的牺牲之上。
关于人性的思考可以有很多。
但我更在乎的是哪怕是父母想要选择用自己的孩子救另一个孩子,怎么真正保护到所有孩子的权益呢?
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自己的感觉,不是单纯的感动,更多的是思考,对死亡、对人生、对感情的思考,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不懂得怎样从专业角度去评价一部电影的优劣,只能简单的从一个观影人的角度说《姐姐的守护者》这部电影触动了很多内心的情感引起了我某种程度上的共鸣,不论是感动、惋惜、纠结还是无奈,最后落在我脑海里的只有这么一句话人生本就是无解的呀关于死亡,这是每个人都极力逃避但终究要面对的问题,不论我们的人生是美好幸福还是痛苦不堪,也不管你是家财万贯或是贫困潦倒,我们在这世上过得精彩与否最终都要一步步走向终点,失去与这世界的联系,再也无法感知任何事物。
我们都知道这是必经之路,但却都无法从容面对,生活也许不尽人意,幸福也迟迟未来敲门,但我们还是如此眷恋生命,不肯离去。
电影里母亲莎拉为了给女儿凯特治病,通过基因技术孕育了一个女儿安娜给凯特治病,从安娜出生,不论是脐带血还是白血球、肝细胞、骨髓,她都得源源不断的向凯特提供,但是仍旧没能阻止凯特走向死亡的脚步,肾衰竭的凯特必须要安娜为她捐赠一个肾才能继续向死亡抗争,可是这是安娜却向法院起诉自己的母亲莎拉剥夺了她的身体自由权,相争到最后却是凯特想要放弃这痛苦的治疗所以让安娜帮助她从而让母亲莎拉不得不放手。
关于死亡在电影里的体现,我想更恐惧它的并不是凯特,她知道自己很快就要死了,处在一种等待的过程,时间久了对这种痛苦感到厌倦和疲惫,也不愿折磨家人,最害怕死亡的是母亲莎拉,她从知道女儿得了癌症时起生活的所有事情都是保证她还拥有生命,放弃事业,忽略了身边所有的人,包括她的爱人和子女,她不愿死亡从她身边夺走凯特,不愿看到她离开,但是用尽了所有的办法,做了所有的努力,却还是没能赢得了死亡,她不得不放手。
关于死亡我并没有资格去说什么冠冕堂皇的话,也无法有什么形而上的感悟,但不能免俗,我同所有尘世间的人一样,恐惧它的到来,虽然我明白这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关于放手,有的时候我们坚持一件事久了就会养成习惯,这种习惯你也说不清楚对错,只是一味的坚持着不愿放手,影片中的母亲莎拉就是这样,到最后我也不清楚她究竟是害怕凯特的离去还是怕自己心中一直坚信的东西崩塌,自从得知凯特的病之后她的生活中就没有其他任何事任何人,她只知道要让女儿活下去,不惜任何代价,其实她也知道这对安娜来说是不公平的,可是她就是不能放手,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女儿离去。
影片的最后凯特死后大家好像过得比以前更好了,这样可能有些残忍,但这就是真实的人生啊,我们总要往前走,因为凯特的病,整个家庭都小心翼翼,父母用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去保护她,却忽略了其它两个孩子,忽略了生活中其它美好的东西,不能说她是个拖累,但最后她的离去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对这个家庭是一种解脱。
退一步说,假设凯特移植了安娜的肾就一定会好么,万一变成两个孩子的悲剧那又该怎样呢,或许不应该做这样那样假设,生命如此宝贵怎样容许这么多的假设呢人的理智固然可贵,都知道该放手时就要潇洒放开,可是在面对这样的选择时又有谁能坦然面对呢,否则人生就不会那么有那么多解不开的愁绪了。
关于爱,虽然影片的结尾时凯特没能战胜病魔离去了,但我们看到的却都是满满的爱和感动,母亲和家人对凯特的爱,凯特和泰勒的爱,凯特对家人的爱...直到知道安娜打官司是因为凯特让她帮她解脱之前,我的心里一直都处于一种矛盾纠结的状态,安娜的健康和自由凯特的生命到底应该如何权衡取舍,法律中有紧急避险,在特殊情况下可以牺牲小利益保全大利益,但也明确说明生命是不能比大小的,是啊,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是那么的珍贵,如何能让一个人牺牲自己的自由和健康去换取另一个人的生命呢,这是多么无解的问题啊 可是,这一场争执的官司却不是因为这样的利益冲突,而是因为爱,凯特不愿家人再为她受折磨,也不愿自己再遭受痛苦所以选择放弃安娜的捐赠,让生命就这样逝去,带着家人的爱,至少这生命没有荒废...
忍不住次次的擦眼泪,这个故事本身很棒!
一个试管婴儿当初是为了拯救姐姐而来到这个世界,故事开始,大房子、三个孩子、年轻的父母一起在阳光下玩耍,平静而令人羡慕的幸福,但是这表面之下的,是随时可能被打破的宁静。
kate的白血病,父母主要精力都在照顾她身上,哥哥因此整个成长中都基本是一个人去面对自己遇到的问题,妹妹接受不同多次的手术给kate捐赠...纵使这样,他们三感情是很好的,看着kate的痛苦,他们心疼,也因为这样,会更加懂事一起照顾kate。
mom为了kate,放弃了工作,整个世界围绕着kate,无法接受最终有一天她的离开,努力,用努力坚持,鼓励kate,要anna捐赠说服自己等等,去挽救kate延长她的生命,看不见其他的事情。
她妹妹一句中的“如果有一天她离开呢,不用再围绕着孩子的事情呢?
”——现在也很多一个家庭I个bb,却老人大人都围绕着他,小时候他不懂事,等他长大有自己意识以后,很多事情到底是他需要还是大人离不开呢?
——自己也是,在不对的地方努力,是没有用的,是自己害怕失去,自己需要,还是别人真正的需要?
当你帮助背人的时候,请先停一停思考下这个问题。
“主角”一直都成为了大家的焦点,那身边的“配角”呢?
虽然最后是一场误会,但是这个事情经历过程中的确影响了anna和哥哥成长中需要的东西被忽略了,能量就是这么的守恒,你必须去选择。
而作为自己,选择怎样的生活,拥有这份自由也是幸福额。
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的主角!
最后才知道是kate的意思,她想die。
——很震惊!
"Don't feel shame about die" ——每个人都会,只是顺序的问题to me:不能太强势,不然会听不见自己的声音,也听不见别人的声音。
要保持敏锐心境明朗,需要让自己feel peace,stop&listen.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的音乐非常棒!
姐姐很早以前就叫我看了,说她看到飙泪,前几天去看她,本来玩的挺开心,她突然问我看《姐姐的守护者》没有,我刚摇头,她已经按下了播放键。
这部电影在一些人眼里可能属于kitsch,品位不高的伤感作品,米大师对于kitsch有过这么一个定义“kitsch让两滴眼泪快速出场,第一滴眼泪说:”孩子在草地上跑,太感动了!
“第二滴眼泪说:“孩子在草地上跑。
被感动的感觉真是太棒了,跟全世界一起感动,尤其棒!
”使kitsch成为kitsch的,就是第二滴眼泪。
”我没哭,即使哭了,我也会直流那第一滴眼泪,原因很简单,我的亲生姐姐就坐在我旁边。
记得当初姐姐刚看完的时候就打电话给我向我叙述了这个故事,我们几乎同时说出,如果对方是那个白血病的“姐姐”,我们一定会是那个“姐姐”的守护者。
每一次凯特被病痛折磨的时候我都在想,如果这是我的姐姐我会怎么办,我会时不时地偷偷瞄一眼旁边的姐姐,是让她结束这痛苦的生命,还是继续让她痛苦的活着?
这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抉择,至亲至爱的人站在生命的悬崖,你是推他一把还是拉他一把?
不知道安娜在以后的生活里会不会因为姐姐的死而感到内疚?
但是如果她捐了肾脏给姐姐,那看到姐姐痛苦的活着又会不会难受?
这些问题直到电影结束也没有消失。
身边的同龄人大多是独生子女,所以我很庆幸我有一个姐姐,姐姐总说我是她花一块钱从送子观音那买来的,她也会偶尔装嫩叫我哥哥,她烦了累了会趴在我身上哭,虽然已经结婚但还是会像小时候一样作弄我玩电影结束了,我又看了一眼姐姐,还是把肾给你一个吧,活着故事就还能继续,单独一个人一边一个肾活着也没意思,一人一个还能一起说说笑笑
这部影片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挖掘很多东西。
比如从“法官”的主人-那个和蔼的大叔身上,我们看到了相互理解的温情。
当他知道一切是个美丽的骗局时,他抽搐着身子,痛到了骨髓。
但是他的努力最终挽救了很多很多没有医学保障的孩子们。
比如是Kate的母亲。
她是个疯狂的母亲,歇斯底里的母亲。
但是这一切出于伟大的母爱。
孩子是母亲的亲骨肉,也是母亲的生命。
当自己的孩子在痛苦中煎熬时,做母亲的更是如坐针毡,祈祷着大风大雨都降临到自己身上。
看着孩子痛苦远远比自己咬着牙忍住苦更需要勇气。
母亲是伟大的,我们不能单从个人的角度看问题。
她是为了维护整个家庭的完美。
手心手背都是肉,都会牵扯最脆弱的神经。
当生命都在衰竭时,母亲只会权衡利弊,这也是一中无奈吧。
弟弟妹妹的爱,男友的爱,都是生命中最亮丽的风景。
相爱过,相亲过,相融过,这一辈子无憾。
“我不知道为什么是姐姐死了但我们却活着。
死亡没有什么理由。
”死亡是沉重的,一切终究其宿命。
死亡也是一种解脱。
姐姐的存在,给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悲伤,亲人们的心渐渐被冰封,什么东西一滴一滴的破碎。
姐姐的逝去,对她,对整个家庭是个解脱。
也许离开世间时会给生者带来无尽的伤痛、以泪洗面的生活,但是当悲伤已经过去了,活着的人将会获得新生。
学着去适应一个新的生活,没有Kate的生活。
也许偶尔会感到心里空了一块,也许偶尔会孤独寂寞的想哭泣,但是这会让我们更加坚强。
病魔是个可怕的东西,它会张开魔爪,深入到幸福的最深处,狠狠扼住快乐的咽喉,换来的尽是黑暗与苦痛。
它可以摧残掉肉体,但是它无法更改历史,一个人存在的历史,一个刚毅的影子。
纵使人的生命脆弱,但是他是一根又思想的苇草。
不论结果如何,不论它在物质上是否占上风,一旦这个“仗”结束后,一切将会渐渐归于平静。
而“坐在最左侧”蓦然回首,只记得,它存在过,她很潇洒的活过。
爱包含了什么?
亲情爱情友情?
这是当然的。
这些情感充满了力量,充满了温暖!
在写这篇前,愿爱与你我同在。
人活在这个世界,总是有理由的。
虽然渺小,但是其过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虽然可能在整个世界中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是谁又能保证不是蝴蝶效应在影响着这奇妙的世界呢?
凯特是不幸的,面对如此的病魔的折磨着自己的身心,还必须要煎熬着等着希望的到来!就如最后的结局令人惊讶和感动以及无奈以及那发自本人内心无尽的不知何味。
如此感受谁又能理解和一起分担呢?
也许影片中的泰勒就是为了这个而出现的。
上帝是公平的,虽然这个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但是对于凯特来说,如此的爱情,已经最好的一份礼物,是那么的充满了真实感甜蜜感。
她能感受到彼此给予对方的那份爱以及继续活下去的信心!
相同的经历,相互的理解和默契,这一定是非常棒的分享和依靠感!
也许这就是幸福!
只要有幸福,周围都充满了可爱的人!
也许这就是爱情的魔力!
情感的力量!
爱的伟大所在!
如果不是因为癌症我就不会遇到你说的多好!
机缘巧合也罢,蓄意也罢。
理性的人肯定会想到概率,为什么会如此相遇?
但既已相遇,又有多少概率能相爱相知相守?
这些其实已经都太奢望了。
有了爱,就好好珍惜,享受其中的幸福感吧。
愿智慧和幸福同在吧!
也许看到泰勒的故事片段后,我们都是充满了感动和祝福感。
多好啊,如果世界上每一件小事都能如此充满了快乐和幸福感那多好?
但是现实就是总愿意让他人去接受新的挑战!
不幸的人会遭受更大的磨难,幸运的人会回归到零。
如此巨大的落差打击,加上接连的困境围绕在自己身心上?
凯特能勇敢面对,继续活下去已经是令人无比敬佩了!
5年的期限早已变成一个逾越的小障碍,但是面对上帝的刁难?
普通的人又该如何面对?
懂得珍惜后,也要学会放弃。
虽然如此的选择是那么的痛苦。
但这也是一种选择,是一种深思后的自主选择。
作为高等级的人,作为一个懂得尊重和愿意和他人分享一切的人来说,这些应该都能理解,虽然这个理解过程是多么的令母亲心疼。
妹妹要有自己的医疗自主权,姐姐要的是自己能不再痛苦的死亡权。
这些都是民主自由人权的体现?
答案是肯定的。
虽然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和流程的确定以便不被坏人所利用,但是其目的还是值得每一个人去思考和赞同的吧。
当然这只是个人的一个观点。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下最近一篇新闻热点:某24岁女孩,因为患癌症晚期,其父母和男友都抛弃了她,让她在最后无依无靠的离开了人世!
悲哀啊!
不过这不幸中又有了一点进步!
医院没有抛弃患者!!!
医改虽然困难,但是有进步,因为如果是以前,可能结果也会被医院所抛弃!
个人承担不了,那只能指望家庭!
但是家庭不能依靠!
除了社会,还能有什么?
如果一个社会,连如此一个即将离世的病人都无法接受!
那你说我们所在的世界里还能指望什么?
社会中的个体就如一个人体内的细胞一样子,如果个体都异变了,结果会如何?
其实结果都知道,只是呢,坏细胞不是哪么容易被消灭,而有人因为学识背景智慧等因素又愿意接受!
在一个和谐的社会里面,有免疫的好的细胞们面对N倍于自己的细胞还能做什么?
除了努力进取团结协助还能如何?
如此是一种鼓励和支持!
充满了亲情和负责态度的家庭,他们的孩子必定也异常能懂事。
一直相信,接触的不同事物能让人去感触自己的内心灵魂并与其一起成长!
父母那伟大的爱,令孩子们也充满了异乎寻常的爱。
如果不是到最后也许没人能感受到,原来导演想表达的爱太深太深了!
只是为了影片,他不得不选择如何才能更好地突出重点!
而且如此的爱的表达,虽然可能是平淡一点,但结局的审判却将它急速升华到最高点,原来这还是爱啊!
因为爱,还是爱!
这也让如此温馨的影片中的点滴不连贯的剧情有了其最重要的意义所在:医疗自主权是一个、爱不一定是拥有,爱的放弃,让自己爱的人去享受她期望的人生和结果,这更是一种爱,是深入骨髓的爱,充满了亲情理解和尊重的真爱!
这又让我想到了《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推荐给大家!
可能东西方文化对于如此类似的爱理解不同,展现方式也就不同了,但是其中的意义都是相同的!
爱就是这么毫无界限!
爱是一切力量的根源!
凯特的离开是没有遗憾的!
有的只是开心和安心,亲人的祝福以及期待再次与泰勒的相遇,令她充满了幸福感!
爱,需要支持,也需要重视爱的自主选择。
适时松手,让爱获取尊重!
影片取名姐姐的守护神,表现的是充满爱心的人群对于自己所爱的人的守护!
只要有爱在,你身边就不会孤单和孤独。
当然了,成为被守护的人同时,愿你也能最终成为守护他人的神!
可能是根据很久以前的小说改编,所以影片里面对于白血病医疗的某些方式的展示是很久之前的老方法,就偶所知现在的科学方法不用那么受罪了。
现在骨髓干细胞的提取也就是和献血差不多的方式,只是时间较长一点而已。
记得上周有个热点新闻就是说有个高考学生为了捐献骨髓干细胞而去北京捐献,可能会放弃高考了。
在这里先向这位小大人表示下敬意!
毕竟愿意捐献骨髓干细胞的人少之又少,况且这位孩子才成年就能通过自己的学识文化将如此的救命大事决定了!
可见我们现在对于文化科学的教育的不断改善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有文化的人言行一致不断进取为社会文明进步而努力,而没文化的人继续固步自封拖后腿不说,还不断助长社会问题,令人汗颜。
只是想说:加入骨髓干细胞库,是有益社会自己的好事!
需要年轻的有文化的我们一起努力去宣扬!
最后还是用影片中的经典台词结尾:你只是太爱她了而不愿意放手。
电影很不错,整个过程没有飙泪的段子,但是含着泪一直看完。
看此片的原因是之前看了书,看到一半没看下去,出于对结局的好奇心过来看电影。
同样的,和其他由小说改编的电影一样,漏掉了很多情节。
但是,这也是可以理解的,短短两个小时不到的电影,为了顾全完整性,不可像小说一样面面俱到。
虽然没有还原原著,但是这个电影还是相当不错的。
小说我只看到anna极力地要夺回自己身体的控制权就截止了。
所以在电影放到这里的时候,我就很有快进的冲动,很好奇最后对于这样一个大众关注度不是很高的新鲜的社会问题(纯粹为了救家里的白血病患儿而人工受精一个孩子,这样对这个孩子公平吗)作者会给他一个什么样的结局。
这种现象想必在这个科技越发发达的社会应该是越来越多,一个孩子的出生是为了救另一个孩子,他们出生之后就被一次又一次的送上手术台,抽取那些可以救活自己兄妹的东西。
作为父母,再生一个这样的孩子也是无奈之举。
可是他们这样的行为对第二个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甚至是反人性的。
作为那个孩子,他绝不会想抽取自己好端端的身体,可是面前的是自己的姐姐(哥哥),不抽取自己的救他们,他们就是死。
这样非常之矛盾的问题,我很想看看作者会给出怎么样的答案,不过很可惜,文学作品终究是文学作品,电影里作者给出的答案是:他把问题很好的转嫁给了患者本身,这一系列的闹剧都是出自患者本身,他想死,他不想再这么痛苦了,他知道自己治不好了,但深爱他却固执的母亲却不愿他放弃,所以她就只能指示自己的妹妹做了这么一出戏。
最终Kate还是走了。
作者也没有给出一个答案。
但是他这样巧妙的转化也让小说有了一个峰回路转的惊人之处,不愧是Jodi Picoult,使得整本小说读起来更有戏剧性。
不过书中的问题还是值得我们继续深思下去。
我该怎么说呢,我很矛盾,有质疑大家公认的高尚到底是什么。
是的,我追随着妹妹,虽然她一开始提出,她要拥有自己的身体行使权,不给姐姐捐肾时,我懵了,我想那是生命啊,我被一贯输入的思想道德开始质疑她。
当妹妹活蹦蹦的跑到律师面前,她说我要告我父母,她给律师一堆的文件,嗯,都是她从小就开始给姐姐捐赠器官的说明,那些数字大抵是可以看出这个一开始就被描绘成一个坚持不懈,相亲相爱的家庭时的假象。
这是当时自己的心理,现在看完真是觉得自己狭隘得很。
继续说自己心理变化过程。
那位胜率91%的律师当时只了解到了她的态度,他便接手了。
只因他有癫痫病,明白那种身体不得自己控制的痛。
当她告诉母亲,她绝对不会给姐姐捐肾,她的母亲质疑着,给了一巴掌,那是你的姐姐!
她决绝的反问到,要是我只剩一个肾,我就不能运动当拉拉队或者怀孕是么?
我不想再在身上割肉了,我这个生来就是捐赠的孩子,我不是你们爱的结晶,我是为了姐姐才活在这个世上!
可你们有没有问过我的意愿呢!
也许跟她的姐姐比苦,她还真不算什么,或许很多人都会这么想,那一刻我在想痛苦,不论程度,不比较,自己的痛苦谁也感受不了!
不能因为你觉得她比较苦就忽视了另外一个啊!
妹妹被父亲带着出去,看着这个十一岁的女孩,孤注一掷的勇气,令我动容。
我很坏心的想着,姐姐死了很好。。。
故事有很多面,一家人每个人都塑造的很饱满。
可是我的关注点还在妹妹身上,当我认为剧情走向貌似要向通常老套的桥段走时,我想弃了来着,幸好还有点不甘心,继续看着,是的,是姐姐让妹妹做的,因为她不想活着了,她深知妈妈不会同意,所以她只能劝妹妹。
妹妹说她们不会相信我的理由的。
但是她的姐姐啊,说会的,因为你说的是事实!
我泪目了。
原来孤注一掷的勇气不是只有妹妹,是坚持了十几年的妈妈,放弃自己的世界只为成全姐姐的世界,是沉默宽容的父亲,照顾着所有人的情绪忘却自己。
是孤独自强的哥哥,害怕回家却又总很想回家。
更是姐姐,为了你们我到底是活着还是离开,那我就都试试。
写着写着就写偏了,可能是只从妹妹的角度,但妹妹又只说了一个角度,还夹杂着自己审视自己内心,表达不出来了。
可是还是想说,片面的去认识公认的高尚可能会失去感受美好的能力。
由于作业要求,本文将从观众视角和伦理学视角对该影片进行讨论。
从观众角度出发,《姐姐的守护者》是一部消费思考情绪而无意无能回答所展示问题的典型商业片。
翻拍结束,影片则脱离原著,作为观众对原著思想无讨论义务。
影片沉冗无聊,提出科学造婴、子女意志和父母关系、安乐死等伪命题情节,人设采用刻板印象而不专业,大法官因私事流泪,强硬歇斯底里的母亲,温暖爱子女的父亲,由善良而徇私的男医生,形成共性即男性正面伟光正,善良会设身处地,不会施加强硬意志的形象。
与剧中被黑化的女性如“歇斯底里”的母亲角色形成对比。
如果导演不是故意为之,即为厌女与守旧意识造成普通刻板的剧本。
谈论到导演,在一些一闪而过的镜头中,手术台上的女童身体却给人有美艳之感,病人姐姐对美役的单一追求。
有导演私货嫌疑。
作为女性观众,毋论电影的平庸与无聊,已感到足够不适。
于是来到影片中所涉及的伦理学问题,这是该平庸至极影片微弱的作用所在。
本文通过三个被刻板化的主人公妹妹、母亲、姐姐提取三个问题进行议论。
①从“人造人的意志”引申“科学造人的产物是否属人”②“医疗是否该参考病人父母情感意见”③“安乐死权力归谁”。
为了拯救一胎而生育二孩,该现状并不少见。
只是多见于一胎性别是男性,为避免不必要争论,在主角性别设置上,主创一开始狡猾使用双姐妹。
为了拯救一胎而生育二孩的做法从一开始就摒除二胎的人性只作为医疗工具。
生或不生是一种道德的冲突,而选择生育之后,作为医疗工具出生的二胎,她是否具有人性?
这种人性非指人生而平等的“人权”,而是说工具性出生的人是否获得她人认可和自我认可的“人格尊重”。
显而易见,如妹妹这类孩子往往难以获得生理父母的人格尊重,因为她的先天目的是工具。
此处,第一个问题的“人造人”有两个含义,一是母体直接生育,二是借助技术不接触母体生育。
从上面讨论,无论哪种造人方式,二胎的人格被伤害是不容置疑的。
二胎仍然是人,她的身体处置权仍然归属她自己。
这里引起我思考的是,如果为了维护二胎的人格,对二胎进行克隆,出现二胎2.0版,这种利用又人道吗?
即人造人来到它的第二含义,“借助技术不接触母体生育”。
试管婴儿属于人的范畴,克隆人是否属于人呢?
克隆人的人格是否需要尊重呢?
承认这两者之一的人格性后,谁有资格使用技术去创造她们?
本文认为只有承认生育目的是善意才可进行生育,这是人权人格的双向尊重。
而这一点现实尚难达成,毋论技术造人。
第二第三问题结合一起,从身体处置权说,哪怕是父母,都无权干涉。
当承认病人是治疗对象,那么应该达到共识,病人的尊严情感高于其父母与任何人的。
以爱之名的捆绑,无论是子女身体处置权还是安乐死,都反映家长把子女身体当作自己附属品而非独立人。
这是属于父母的人生课程而非该讨论的问题。
我们讨论的是,如果病人被“自愿去死”,是否还要同意?
在一些国家,安乐死合法化成为穷人的最后选择,那么这些对吗?
为免离题,本文观点是,应支持在医疗中病人选择安乐死。
因为这捍卫的是病人死的权利。
至于自愿的筛选,是政府医疗机构需要健全的规则。
异议与支持的公民做的就是监督。
这才是人权而非一刀切为了“人道”,不许亲人安乐死,不许安乐死合法化。
以上即《姐姐的守护者》观后感。
死亡不是一场战斗,而是一场杀戮。
我们,无处可遁。
前几天,在暖气令人人昏昏欲睡的星巴克看《相约星期二》,里面的序言说,大部分人在临终前都陷入了繁琐的医疗程序当中。
我深以为然。
不断发展的医疗水平,让我们在死亡面前有一种虚妄的侥幸心理。
很多Miracles让我们以为坚持就可以长命百岁。
更多时候家属把自身的想法,毫不犹豫地复制给患者。
我们以为对方愿意不断地和冰冷的医疗器械做抗争,或许对方只是希望我们坐下来陪他们看看相册,温情脉脉地说话聊天。
我曾经去医院探望过一个癌症的邻居叔叔。
那个数周前看上去还特别精神矍铄的老邻居,躺在病床上,插着针管,一下子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拉着阿姨的手说,很抱歉。
阿姨转过头,看着窗外说,没有用了,他想回家,过几天我们就回去。
中止治疗,回到山明水净的家乡,就是一种不负责任吗?
看到浑身插满试管的家人在医生手忙脚乱的抢救中停止心跳才算尽职尽责吗?
或许,听听病人自己最想干什么才最重要吧?
不放手,不前进的往往不是患者,而是我们自己。
我们忙着用成人世界的生存法则去拯救挽留生命,能够真正停下来倾听Kate心声的,却是Anna。
Kate知道换了肾也活不久,她不想再挣扎,她想成为蓝天的一部分。
如果我得了不治之症,我想跟自己最爱的人,在阳光灿烂的海边,度过最后的时光。
我不想躺在满是消毒水味道的病房,听着紧张兮兮的脚步声,看着强颜欢笑的亲人。
Let it go ,不是不抗争,而是,最好的告别。
“满意地结束你的旅行,就像一颗橄榄成熟时掉落一样,感激产生它的自然,谢谢它生于其上的树木。
”
与原著小说相比差太多了
那么多人都只爱你一个人。可是谁来爱那么多人。
有点明显的煽情成分,关键问题选择了回避。
谁守护谁
看不下去
我一直以为本片是想讨论点法律啊伦理啊什么的,但最后小妹还是忍不住说了自己打官司的原因,从那一刻起我就大失所望……还好听说了原著结尾更狗血的消息
原来彼此相爱是可以忘记去计较很多的 逝者不在 爱 还在
还是书好
很大程度是为了看Cameron Diaz。我只能说她老了。
如果生活是美好的,死亡也应该是美好的,Let it go……据说删掉了很多内容,以至于探讨的不够深入
根本不接受任何反对!一个孩子的到来应该是出自父母的爱,而不是某种目的。孩子是最无辜的,不是他/她自己决定了出生。这个妈妈的爱非常自私,后期不管是对妹妹还是姐姐都已经到了病态的地步,好在最后终于意识到了自己在做什么。她在法庭上说的话韩红听了都想打人好吗!
难道重点不应该是姐姐的痛苦和妹妹的挣扎?故事挺好,但是影片的重点放错了吧……
nic cassavetes一点都不像他父亲
我始终不知道为什么外国小孩的演技会那么好
音乐真的很好听么。。我就这么没音乐细菌么。。泪奔了。
素颜的Cameron Diaz,呃。。。。
好一个圣母电影
跟7磅似的···太慢太慢···
听说结尾有两种版本,我喜欢姐姐死去的那个版本,姐姐去了对姐姐是一种解脱,对全家都是一种解脱。
没有最后五分钟的话,可以四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