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兄弟的精神之旅最后终于达成了共识,能相互谅解和包容心结解开了,包袱也丢掉了真是开心啊不过,这样的片子要表现的东西太明显了,所以观众是在一上来就明了导演目的的情况下看片,看这部电影就成了观众与导演间的一场捉迷藏游戏,导演迟早要现身的,但是他要尽量久的把自己藏起来,要不游戏就没有意思了,而观众虽然想找到思路,但又害怕太早找到,找到就没有意思了。
还好,导演躲得不错,大部分时候都能躲出新意来。
此外,片子的画面设计也不错,最喜欢的几个场景是:1、从印度村子里出来时,摄像机在中间,环顾四边,每次移动镜头都有不同的画面,一个长镜头,没有对白,却讲了很多故事。
2、母子四人闭目进行心灵沟通时,不同文化、种族的人的世界都被连接在一起,在一列飞驰的火车上,也是没有对白,靠镜头就把思想表达清楚了。
3、片头和片尾追火车的镜头,片头是带着包袱踏上精神之旅,片尾是丢掉包袱结束了精神之旅。
本片适合于有耐心玩捉迷藏的观众欣赏。
前两天我看了zr推荐的《穿越大吉岭》兄弟三人的心灵之旅深深地感染了我仿佛我亦随他们畅游在印度的角角落落亮丽的色彩随意的旅程这不正是我们真正想要的么或许这亦是一段生活的启示录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回味热情的真诚的友善的生活或许并不乏味每天我们都需要一段小小的旅程让生活多一些色彩多一些热情就像我常说的我只是想生活的更强烈一些如果我总是呆在那里我要怎么去热烈?
所以或许我们该选择去找寻吸一支香烟喝一罐可乐生活也会很快乐自己给自己今天的心灵之旅
看了一些评论,有些部分契合心意,有些则未必如我看后所想。
这部电影是我看的韦斯安德森的第五部电影了,因为时间有先后,体会各不同。
这一部穿越大吉岭,我感觉让我联想和思考的方面比较多。
也许是我对家庭关系比较关注,因而感受多一些。
我觉得这是一部人的关系的电影。
三兄弟的关系,和父母的关系,和其他人的关系。
电影其实并不很“完整”,很多背景没交代。
比如老大有钱,老二穷,老三应该经济好一点,老大个性有点强势自负,老二有点软弱犹豫,老三有点放荡颓废,他们的父母不是离异就是分居多年,关系不好,各自寻求自我人生。
父亲开着保时捷老爷车,用LV行李箱,老派富足,可以想象一个这样的老派有钱保守的美国白人男性养大三个孩子的后果,也就是三个孩子的问题。
老大事业成功,鞋子三千刀,腰带六千刀,安排了这次印度心灵之旅,全程付费。
两兄弟其实是来蹭老大的旅行。
老大的强势自私体现在控制欲上,对自己雇佣的助理苛刻,控制弟弟的自由。
但心灵之旅只是幌子,老大耿耿于怀母亲的长期远离甚至不出现丈夫的葬礼,可见父母的隔阂之深。
这次旅行暗地里是想见母亲,并破解心中的难以解脱情结。
本就隔阂不少的三兄弟个性冲突,难以调和,火车上闹出不少事,终于被赶下火车。
这是第一段。
转折是三人救落水的孩子,也是三兄弟,其中一个死了。
这次拯救他人的行动也救了他们,他们第一次有了如此高度的默契。
在印度人的无声关爱中,他们感受到了善良和感恩的回报,内心得到了净化。
参加了死去孩子的葬礼,看到人们庄严的悲伤和哀悼,想起来他们在父亲葬礼上的表现,心灵受到触动。
在参加父亲葬礼的路上,他们的表现简直不为人子,争抢父亲的汽车和皮箱,一心关注母亲而完全忘记了父亲葬礼。
电影里有一个重要的未出现的主角,就是他们死掉的父亲。
他们三兄弟和母亲都受到父亲的影响,可能是负面影响。
三兄弟一上车各自喝药,嗑药美国人,不就是常常出现的生病的现代人典型吗?
老二恐惧于即将降生的孩子,想要离婚,摆脱父亲的责任。
老三是写小说的文艺阴郁男,一直查看前女友的留言,希望复合,但却在火车上放纵。
精神有问题的三兄弟或许可以各自代表一种现代人精神疾病。
虽然他们努力嗑药,并试图在宗教灵修之中找到解决方法,但他们前期失败了。
他们不尊重人,也缺乏爱的能力,自私冷漠、贪图享乐、追逐利益、恐惧承担责任,让他们难以真正和他人建立美好的关系,孤独冰冷侵蚀他们的生命健康,陷入病态。
也许他们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母亲无法忍受这种病态生活,远走他乡,寻求心灵幸福。
他们的母亲似乎找到了。
三兄弟中一开始只有老大很固执地要见母亲,老二老三并没这想法,是被诱骗而来。
但他们都倾向于,母亲并没有想见他们。
因为多年来,他们母子不见面不联系。
虽然内心深处,他们渴望母爱,但得不到回应。
老大开车撞上墙,把自己搞得伤痕累累,可能是精神崩溃的原因。
他来寻找母亲,是寻求解救自己。
三兄弟经历了印度小孩的葬礼,建立起理解,在登机离开印度的前一刻,他们一致决定满足自己的渴望,违背母亲的意愿,去见母亲。
在修道院,他们见到了母亲,但纠结于得到答案,场面并不很开心。
母亲告诉他们不要用语言而用其他来沟通,告诉他们不要抱怨他人,抛弃过去的负担,重新开始今后的生活。
第二天,母亲离开了。
三兄弟有些失落,但得到启示,登上山顶最终虔诚地完成了那个一直未完成的仪式。
为了赶上火车,他们丢掉了父亲的箱子,抛掉过去的负累,轻松上路,回到各自的生活中。
这就是整个故事。
一次心灵之旅,也许宗教氛围浓厚的地方,确实更有精神上的神圣感之类的。
对于缺乏敬畏的现代人,宗教可以提供某些美好道德和价值的补充,是一剂药品。
但在根本上,人类的疾病需要自己去领悟去行动去解救。
这是一部给人颇多想象空间的电影。
就这样吧。
第13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1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穿越大吉岭》,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难兄难弟们流浪异域的评价了!
Kai:个人认为是韦斯安德森最矫揉造作的一部。
零星无名:为什么不把它放在电脑桌面当动态壁纸呐,仅此而已。
Zzy花岗岩:一场轻松又温情的旅行,掺杂着韦斯安德森独特的美学和冷幽默,这部电影古怪又可爱。
西北化为乌有:“精致的花瓶”。
优点全在人设,仍是一贯的韦式风格,对异域文化的猎奇程度快赶上徐峥和陈思诚了。
野凡:在这里看到了徐峥的多个囧,加起来都比不上这一部,而且还是放在韦斯·安德森作品序列中较为平庸的一部。
Sparrow:高饱和的色彩独具印度风味,一场在碰撞中寻找与回归的旅行。
然而私人化的幽默则间离了大众,使故事显得闷然、刻意、单调。
Polaris.J:还是很韦斯安德森风,配色、构图、布景、视觉还有他的冷幽默高度风格化,镜头运动精妙。
很喜欢最后把所有场景都展示在列车上的那一段。
感觉泰囧港囧这系列好像有模仿这部。
Supremacyacron:感觉像是极具韦斯安德森风格化的一版雨人,故事背景以及人设间的关系均有相似之处,都是兄弟之间寻找失落手足情的故事,至于韦斯安德森擅长的黑色幽默部分,在本片中体现的部分不算太多,导致本片跟其他作品相较略显平庸。
子夜无人:对于异域的展示很泰囧,1.0的优越感+猎奇式的猴把戏。
娱乐效果马马虎虎,韦斯式审美对色彩的运用放在印度风情的呈现上还挺合,冷幽默的部分却仅仅点到为止,那些属于他的小刁钻、小搞怪在本片当中还没有被真正开发出来。
兄弟三人的情感和解在剧作上当然是通顺甚至细腻的,只是我越来越不喜欢这种用上路的经过来作为改变什么或者带来什么结果的方式,“迎刃而解”这四个字真的太难,我连看着电影里的发梦都无法短暂地拥有信心。
斯诺-纳什维尔:Wes Anderson执导的第五部长片,它有着欢快又讽刺的幽默感,无可挑剔的情绪音乐,还有非凡的艺术指导。
换句话说,一部Wes Anderson式的电影。
Anderson在声音、视觉与戏剧情节上保持了令人愉悦的一致性。
Anderson对复杂的角色描写和推进故事情节发展有着的特殊技巧,他精心地将角色的来历贯穿剧本的始终,随着故事的进展,他描绘了一幅中心人物形象逐渐鲜明丰满的肖像。
尽管这部电影有些情节感觉有点拖拉,但总的来说不会让人失望,愿意欣赏这部电影的人将会享受到对家庭和生活的智慧和感人的精神沉思。
#FIFF13#DAY1的无人知晓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在片头我花了一点时间才能接受这三个邋遢大老爷们是亲生兄弟。
有着病态控制欲的是老大,怯懦却喜欢耍小诡计的是老二,浪漫泛滥幻想过载的是老三。
如果没有血缘关系,他们会不会是一辈子都说不上话的三个人?
老大问出了我心底的疑问,老二犹豫地回答道:“我们可能会处得更好。
”看到这里的我在屏幕外挑了挑眉。
全片大概有50%的篇幅在一列印度火车上展开,市井片段和风土地貌像车厢外的景色一样,如吉光片羽,飞驰而过。
因此它不甚符合我预期中的印度观光片。
但多亏这三个男人的各种陋习:抽烟、用药、约炮、偷带毒蛇上车等......让我除了车厢外的景色,还能额外看到一些关于印度的特写镜头。
我格外喜欢那位想着辞职的女乘务员,还有为主角们吹胡子瞪眼的列车长,这列火车限制他们的活动,同时又装不下他们的浪漫,最后他们选择在狭窄的车厢里调整身体和内心。
一开始我也跟老二老三一样,不明白这趟亲情绑架促成的旅行有什么意义。
随着他们相处时间越来越长,矛盾和笑话越来越多,下车后走的地方越来越远,这趟旅行的真正目的才露出了端倪。
原来尽管大家都长大了,他们还是那三个对家庭分裂感到不安的孩子,只不过他们顺便学会了成年人的声色犬马。
老大不小心问出口的那一句“爸爸临走时真的说你是他最喜欢的孩子吗?
”听上去有点可怜,仿佛让人不小心窥探到他们内心感情上的拮据;而三兄弟即将中止旅程时在机场撕掉的机票,则揭明了隐居的母亲是他们最后的救赎——他们期待母亲能再次提供不求回报的爱,治愈成年后的他们。
到了修道院,当母亲再次站在他们床头,照料他们入睡时,他们真的有种明天就能痊愈的感觉。
但是黎明到来,母亲却逃跑了。
父亲已经走远,母亲极力回避,这三个兄弟最终明白自己要把那些留不住的幻想和贪恋扔掉,就如扔掉父亲去世后留下的十一个旅行箱(他们这趟旅程中一直带着这些箱子),才能一身轻盈地赶上火车。
聞天祥老師去年辦過一場談魏斯安德森的講座,我有去聽。
席間,他把《大吉嶺有限公司》的序幕單獨拿出來細細地講解,說這一場跟其他作品不同,是魏斯跟影迷開的一場「很棒的惡作劇」。
當時的說法,我覺得分析得非常精闢,想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
聞老師說:「魏斯安德森是個很注重電影開頭的導演,他往往要求他作品的開頭不僅要好玩,更要辨識度極高。
他慣用房屋的內景開場,以旁白與對白介紹全片,鏡頭則富有導演一貫的美學特徵:中線對稱與左右滑軌。
《大吉嶺有限公司》卻是一反常態。
電影一開場,馬上出現的就是一輛計程車正在翻過山頭的的激烈飛逐,沒有旁白,沒有內景,更沒有中線與滑軌。
這輛車在亂糟糟的印度市集急馳,載的是想要趕火車的比爾墨瑞。
經過一番折騰,計程車終於趕到車站門口。
比爾墨瑞衝出車外,匆忙跑入月台,想趕上已經發車的「大吉嶺號」火車(The Darjeeling Limited);此時,另一個趕車的旅客安德烈布洛迪突然出現在鏡框內,跟著比爾墨瑞一起奔跑,布洛迪大步一跳,跳上火車的尾廂,成功達陣,比爾墨瑞卻跳不過去,停下了腳步。
火車漸行漸遠,布洛迪遠遠看著比爾墨瑞愣在月台氣喘吁吁,看了好一會兒,他才轉身走入車廂。
音樂響起,布洛迪的步伐與整節車廂的遊客呈現出中線對稱的構圖,觀眾才終於意會到這是魏斯安德森的電影,此時已過了四分鐘。
熟悉魏斯作品的觀眾都知道,比爾墨瑞是魏斯最愛用的演員之一。
觀眾看到他的領先出場,自然就會視他為本片的要角,殊不知這是一個大大的誤導,因為當火車離開月台後,比爾墨瑞這個角色在餘下的九十分鐘都不會再度出場,第二順位登場的那個布洛迪與他的兄弟們才是本片的主人翁。
換言之,這段四分鐘的開場不僅風格與全片相異,連劇情都不必要,整場全刪也不會對整則故事有任何的影響。
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呢?
這正是魏斯玩的一個把戲。
這幕開場不為別的,就為致敬名導薩雅吉雷而來。
雷與寶來鎢是印度電影最響亮的兩個名號,魏斯想得很簡單:《大吉嶺有限公司》是發生在印度的故事,一部拍印度的電影,怎麼能不提到雷這個人?
於是他借鏡了雷的寫實主義基調,模仿了一段穿梭於印度市集的飛車戲碼,放在電影的開頭,直接用影像表示了對雷的致敬。
比爾墨瑞在這場戲裡扮演的人也不再是魏斯電影裡長不大的長輩,而是薩雅吉雷電影裡慣常的那些市井小民,為了趕輛火車而窘態百出。
然而,魏斯又不想亦步亦趨當薩雅吉雷的影子。
比爾墨瑞急著想趕上的那班車叫「大吉嶺號」(The Darjeeling Limited),同時也是本片的片名。
來自薩雅吉雷世界的旅客趕著火車,就代表了魏斯不待自己對雷的敬意跟上,自我的電影風格就已經準備啟程。
奔得越遠就越響的火車笛聲,就是魏斯的心聲:我終究要拍的是自己的東西!
最後,旅客跑不過火車,眼睜睜看著半路攔截卻更有活力的布洛迪與大吉嶺號告別月台,也就像在說:「抱歉啦,比爾莫瑞還有薩雅吉雷,接下來就沒有你們登場的份了,這是我魏斯安德森的電影。
」這時候,魏斯才玩起自己的那一套,開始了屬於魏斯安德森的《大吉嶺有限公司》。
這種致敬方式很幽默也很惡質,就像大孩子的惡作劇,而這正是魏斯的劇本向來慣使的調性,他總能對自己的偶像(電影人,小說家,冒險家)做出真心卻又帶有幾分玩笑的致意。
所以,這段四分鐘的開頭不僅不該視為冗贅,反而是再匠心獨具不過,一舉就致敬了戲內戲外的厲害序場,有著不輸任何一部魏斯作品的水平......」(憑印象記下,非逐字稿。
)在今年的金馬奇幻影展重溫本片,愈發喜歡聞老師的這個解釋,真是深得導演匠心的真義啊。
感受是:喜欢音乐多过喜欢情节!
(我不是资深电影爱好者,没有看过导演其他电影,无法对其一贯的风格啥的作为评论,只是借个地方,说说自己的一点感受)美国逗比+印度背景+法国歌!
挺喜欢这样闷骚的情节,不是第一眼就看出笑点,也没有直戳泪点的悲伤。
影片中说走就走的旅行,没有gps,没有攻略,没有导游,可能这才是很多文艺青年挂在嘴边的那种“能够遇到自己灵魂的旅行”。
中途被赶下火车,若即脱离的艳遇,惊心动魄又充满了悲伤和遗憾的见义勇,还有那个不情愿却充满惊喜和感动的目的地……哪一个不像我们的生活呢?
尤其是,影片中迷路的火车——虽然我们都在各自的人生的轨道上,但是谁也难保不会遇到那个迷失方向的岔口……路上,遇到了谁谁,然后再见了继续上路,发生了什么,然后解决了继续出发……嗯!
总之,就是这种感觉!
PS:分享影片中的法语歌Les Champs-Élysées:http://music.163.com/#/song?id=27710937(文盲只能听出香榭丽舍(*^__^*) )
1.当年出来的时候看过,完全无感;现在再看,剥掉印度这层皮,还是无感。
韦哥的冷喜感总和我隔着一层纱,搔不到痒处.2.720p果然适合印度的重口味色调.3.他们住的车厢应该是两个车厢合并起来搭的,而且是最贵的一等舱.4.千牛庙是个编造的景点吧.5.女列车员和锡克男列车员都说毫无口音的英文,能说这种英文的印度人是不会做这种工作的.6.据说配乐直接用的雷伊电影配乐,很带感。
7.救落水儿童那段是蓝城拍的?8.前脚他们还在拉贾斯坦,后脚骑摩托就来到喜马拉雅附近见老妈......得骑多少天啊.....如果是飞机去倒是合理点,不过为了表现兄弟间的弥合,牺牲了飞机...9.完全没有“穿越”,除了列车的名字,不关大吉岭什么事。
按英文名翻,应该直译成《大吉岭号列车》,谁最开始用这个中文名的?
10.最后上车的站是zawar,瞬间又回到拉贾斯坦邦去了,这......
三兄弟穿越大吉岭的精神之旅。
这个口号一喊出来,总会让人感觉到苦行,沉重,茫然。
但这三兄弟的旅行中,在找寻自己,抛弃包袱的释放过程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诙谐。
印度+火车+音乐。
你还能激动什么。
在印度菩提梵音人仰马翻的车流街景集市的咖哩黄色调背景下,镜头上一出现横冲直撞的汽车,我知道,我会再看第二遍,第三遍。。。
在拥挤错乱的火车车厢里人头攒动,钻过一节一节不同class的车厢,经过别人诧异注视研究的眼神,穿过一年未见的生疏,逃过死结般凝住的关系。
你还能观望什么。
一切都会是明朗的黄色。
老大Francis包裹着纱布看起来像不瘫也痪的脑袋,帅帅的鼻子上一个滑稽的狗皮膏药。
喜欢拄着拐杖,但其实紧急关头,也能健步如飞。
喋喋不休滔滔不绝的讲话,固执的依赖于一个周密的行程计划。
他的固执甚至延伸到2个弟弟身上,可以说是控制欲。
老二Peter在印度教寺庙中,习惯性的划着十字祷告。
总是带着父亲的眼镜,刷牙的时候也不取下。
习惯性的穿着粉色四角内裤睡觉,跑跳,玩笑。
他时常无可奈何的耷拉着脑袋,摆着一副让人忍俊不禁的无力屈服。
老三Jack一袭亮黄的长袍睡衣写着半臭极短的短篇小说固执的用第三人称来否认其实主角是自己。
在关键时刻,按下ipod进入沉默。
蘑菇式的浓密头发和小胡子很抢戏。
父亲过世一年后,他们重逢在开往大吉岭的特快列车上。
找寻一个答案,为什么母亲不参加父亲的葬礼。
火车上,他们讲话,斗嘴,调侃,抽烟,漠视,吵架,喝酒,睡觉。
所有经历着的压抑在吵闹中带着小丑的面具压抑着。
各自藏着自己的伤口和不安。
若无其事挑起争端的面具下是他们对自己的茫然。
有人想念已经分手的女友,有人对自己的感情维持度很没把握,有人对计划之外的旅程还是不如表面上的胸有成竹。
半路被赶下火车似乎是一个契机,一个终于可以不用带着面具嬉笑的契机,这个时间点上的沉默,伴随而至的是愤懑的爆发。
他们终将面对自己,在一年后的另一场葬礼中,回忆起不敢回想的那个葬礼。
伤疤暴露在印度热力的阳光下似乎不是那么的可怕,至少你敢揭开他。
懦弱的是再次转身就逃的母亲。
母亲的再次逃避,很讽刺的是,原来宗教并没有救赎她,只是变成了她的庇护借口。
不惊讶,谁找到了自己。
是投奔于宗教事业当了修女的母亲。
还是抛掉行李,再次跳上火车的三兄弟。
不甚特别的心灵之旅,甚至略微温情。
因为赋予了多种标签而醒目。
印度。
梵音。
逃离。
寻找。
放下。
自我。
火车。
陌生。
忧郁。
冲着这些标签,这是部值得看的电影。
偶尔顿住的镜头,跳跃式的环视中,印度白袍的懵然,三张不知所以然的呆楞表情。
如同1、2、3木头人似的幽默。
多么讨喜和善的一部电影。
飞扬过身的尘土,黄得很和善。
(因为印度,因为大吉岭,链接到了这一部片。。
惊讶的发现,老二是Andrien Brody饰演,那个总是忧郁着眼眸,沉重着身躯的Andrien,我的惊讶迅速的转变为惊喜。
用眼神在演戏的演员越来越少了。
)印度。
啊。
印度。
也是必行的一站。
穿越喀喇昆仑入巴基斯坦到印度。
听起来多么美妙。。
当梦想越发美味的时候,你越憎恨时间只是短暂的2个月。
Can't explain why I love it in details. Just feelings, maybe it reminds me those days back in my grandmother's house located in a sub tropical small village. Maybe it is the way they talk the way they walk. Maybe...who knows. But if you watch it one day, you got to get hold on the film making trivials too. Although it is called "trivials", but it is so fun to get to know how they made things happened. By the way did I tell you that the director of this film, yes, looked like a smaller size Andrien Brody? In white, yes, he is all in white in that film trivials. Very attactive. Also the scene of they trying to catch up the running Dajeeling train.Well I can't just tell you every emotional stir that I got from enjoying the film. It is just so impressive that I had to watch it again. Just now. Ok I will leave it to you to judge by yourself whether it is worth a 5 stars recommendation.
多少有点失望,但至少让我看完后连听了八遍this time tomorrow,早上上班路上又听了四遍
4.5...只是这也算是导演的一种Orientalism吧
感情总能在旅途中得到升华。
和大吉岭其实没任何关系,印度背景也更多只是猎奇的一些异域元素罢了。主线的三兄弟之间以及他们和母亲的心结也并不有趣,不是一部足够好的韦斯安德森
我们是Bro,我们本应相亲相爱
很不错的公路片 苍白丰满
所有的一切都欠火候
有人说,我们是不举的衰神,绝大多数人没有和这个社会较过一次真,只是选择默默地接受由别人创造的社会、思想、规则甚至邻居的看法。我们自己掂量了一下在斤毫,决定还是把头默默地低下去继续,其间用很多精神食粮和爱情信仰调调味,让它容易下咽一些。
充分体现了印度文化 让我很想去印度大街小巷转转...
此导演年龄是我能接受的下限
灰常乏味,照本宣科,背台词
国语配音很生硬,旅途景色美丽,配乐很棒。ps皮特粉色的大裤衩和那双秀腿好性感啊,101009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音乐色彩慢镜头
喜欢haha
音乐挺好
什么鬼!
美工美景摄影是重点,节奏尴尬,并不喜欢这种叙事风格。
可能是我太以貌取人了。比起这个更喜欢前面的短片,娜塔莉波特曼。
异域风情加心灵之旅 大量美妙的音乐
有些唠叨有些细碎。画面不错。而且其实挺喜欢这种相互提防各自算计实则又很亲切的兄弟感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