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莱卡特,无比真诚的导演。在风格最为表层的定义之下,她并非“无”风格,而是“少”风格,如这一部中便加入了一些形式特征,如开场时几组莱卡特电影中极为少见的如此兴奋活跃的运动镜头,以及结尾处如此庄重的“目送离开”的the last shot。在创作焦虑的主题下,似乎不可避免地伴随了轻度精神分析,但鸽子的处理相比于纯粹表现主义的《群鸟》仍是相当生活化,尽管爆发的瞬间充满戏剧性,但仍旧是来自生活的。随处穿插的无视点的艺术创作动作,似乎昭示着,我们总是注视得不够久,摄影机就像开展前焦急的Lizzie一样,对所有事物浮光掠影(这形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活人画),疲于奔忙,对一切丧失耐心。莱卡特场面调度的美德还在于,场景/画框中的一切元素都自在地不停发展着,不论是否是摄影机要突出的部分。
# 75 Cannes 主竞赛# 心中影后已出!威廉姆斯将如此难以驾驭的一个复杂角色演活了,孤独,严肃,偏执,温情,夹杂着神经质却有着独特的审美和创造力,数度令人想起当初的影后角色伍尔夫,但却没有一丝绝望和悲伤
越是当代的艺术当然可以越不在乎材质的边界,有趣的是,凯莉·莱卡特在试图向我们介绍这位女艺术家以及她的雕塑艺术时,让大量的画面充盈在各种绿色植物的包围下,于是就在我们怀疑那种昏昏欲睡的生活随时都可能停滞下来时,真正有耐心的人终将获得顿悟式的馈赠,那其实是一种与身俱来的有关静谧的想象,来自于自然。那只最终引领我们目光飞行的鸽子,它一度是女主难以抵抗的生活洪流一部分,作为女主和另一位房东艺术家矛盾关系的具体化,何尝不是另一种自然神性的彰显。可我们就是会习惯性地将目光投向女主即将开始的展览、她因为无法沐浴的重复性抱怨,可导演所采用的构图方式却提供了另一种可能性,在人物与情绪之外,物质与空间本身就在我们涣散的注意力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很难不想起科塔萨尔的诸多短篇。
3.5
真的好多拿三日证的人,不懂电影,不知道导演是谁,连欧洲三大都要朋友科普的华人(大陆口音)是怎么有勇气和动力来的戛纳。有高级证的就买票给低级证没票的人。都三大电影节的水平了还屏摄的人(女生居多)比比皆是。
用拍《尘世女王》的手法拍了一个罗伯特奥特曼《幻象》的故事。世道这么乱,知道凯莉莱卡特永远不会变成鲁本奥斯特伦德这种投机分子,心里不会太难过
艺术家也不都都是社牛酒友,艺术创作也是枯燥焦虑的。喜欢这种日常质朴的调调。不谈恋爱,没有一言不合就脱衣服乱搞,真是太清新脱俗了!
洞洞鞋野生campaign。
你可以说在grad school里为了项目头疼烦躁,和房东passive aggressive撕逼,或者被扯入家里的一地鸡毛就是平凡的人生,但人生不会有折翼的鸽子展翅高飞——看了一整个电影的枯燥琐事如果只是为了结尾那点所谓诗意的小确幸也太没意思了
长情Reichardt @TIFFLightbox
下意识的确认了一下是不是《第一头牛》的导演拍的。
这画质感,仿佛在看一幅油画
欣赏不来。剧情空洞无味
3.5。莱卡特,无比真诚的导演。在风格最为表层的定义之下,她并非“无”风格,而是“少”风格,如这一部中便加入了一些形式特征,如开场时几组莱卡特电影中极为少见的如此兴奋活跃的运动镜头,以及结尾处如此庄重的“目送离开”的the last shot。在创作焦虑的主题下,似乎不可避免地伴随了轻度精神分析,但鸽子的处理相比于纯粹表现主义的《群鸟》仍是相当生活化,尽管爆发的瞬间充满戏剧性,但仍旧是来自生活的。随处穿插的无视点的艺术创作动作,似乎昭示着,我们总是注视得不够久,摄影机就像开展前焦急的Lizzie一样,对所有事物浮光掠影(这形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活人画),疲于奔忙,对一切丧失耐心。莱卡特场面调度的美德还在于,场景/画框中的一切元素都自在地不停发展着,不论是否是摄影机要突出的部分。
3.8
Lizzie送走鸽子的那个当下,脸上残留着些许不舍,于是她再次质问房东热水器何时能修好。在人物情绪爆发前的那一刻,镜头看向三只陶塑,有几秒钟十分细微的难以察觉的抖动,但还是太过明显。电影的问题就是太明白自己的预期是什么。片尾字幕滚动时的音乐,透过音响向桌子传来了丝丝震动,我猜想雷查德想捏在陶塑上的笔触理应是一种意外。
经过《牛》的过渡,其实已完全是新的方法,可以当作贾樟柯拍完《小武》《站台》后去拍《世界》。能够很满足地看到各种期望中的状态戏,但也颇为忧心于莱卡特想要从中捏合出主题的动机。
到底Show了什么?捏些小学生水平的泥塑,真就好意思请假去办私人展览;代养别人的宠物鸟,出租屋没热水冲凉,看着味同嚼蜡。再怎么女性角色、女性主题,总该拍点内容吧?
莱卡特总能从日常生活里提炼出诗意,而且她的叙事是留白的,女主的家庭只是用几个碎片就能反射出压抑的光斑,捏雕塑这一动作就像是在重建自我,温度太高导致的上色不均就是每个人生命中的遗憾,或许不完美但有别样的光晕。
片名开展在即的翻译更贴切。很容易让我想到《温蒂和露西》,导演展现的仍然是同一种孤独的,无依靠的灵魂。
好戏登场前的那部分最无聊和孤独的时段,全靠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写下的剧本,也可以说是没有剧本般的,小米的这个角色表演难度极大,没有任何情节和情绪的支撑,全靠个人领悟力达到这种没有痕迹的生活化,没拿影后有点可惜的。导演几部作品题材参差,但风格却得以保持,已经有明确美学标签了,可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