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一场平凡的相遇,除了爱与温情,没有其他的形容词,她以花为名,活在文字中,在缠绕的形容词中,在莺飞草长的动词中,有些人以刚挣脱,她却以柔胜出,穿透我身,直至我心。
关于爱的故事里,并不只有爱情,有时甚至没有一句“我爱你”,可我们仍相亲相爱。
这不是一场平凡的相遇,我偶然在广场的长凳上寻到她,她并不起眼,如同一只小白鸽,带着她那纤巧的羽毛,她活在文字中,与我一样在平凡的字词中周旋。
她赠我一本书,然后是两本,一页页在我眼前闪现,别枯萎,还有时间,等一下,还不是时候,我的小花,再与我多分享一些,分享一些你的人生,等一下。
关于爱的故事里,并不只有爱情,有时甚至没有一句“我爱你”,然而我们相亲相爱。
八十分钟的电影不是很长,正与电影名所描绘的,与玛格丽特度过的下午,这部电影也陪我度过了傍晚那一段悠闲且静谧的时光。
电影的色调我非常喜欢,整体仿佛一个童话故事,明亮而欢快,像一幅油画棒画。
情节也不是很绕,小镇中年男基曼与95岁的玛格丽特因为数鸽子而相识,渐渐发展出友谊,他们一起共度午后时光,玛格丽特给基曼读书,基曼也在电影最后将无人照顾的玛格丽特接到了自己家照顾。
玛格丽特与基曼初时,玛格丽特给基曼读了加缪的《局外人》,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曾经拜读过。
《局外人》开头描写了老鼠接二连三的死亡,这段文字我本快遗忘,但随着玛格丽特那富有节奏的朗读,我仿佛是做到了基曼的身边一同倾听,那段文字描写的画面又鲜活了起来。
我算不上一个爱读书的人,读过的书也不是很多,但是在电影开头,玛格丽特说出书名后,我感到了兴奋,有一种穿透了电影第四面墙的感觉与玛格丽特相望的感觉。
给鸽子命名我觉得非常可爱,正如基曼这个可爱的人一样。
喜欢在小镇英雄纪念碑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当被告知上面出现的名字都是已经死去的人时,也是不屑一顾的态度。
喜欢自顾自的做木雕,喜欢种菜,喜欢说一些笨笨的好笑的话。
但他其实也是一个缺爱的人,正如电影开头玛格丽特向他解释自己名字为什么有两个T,玛格丽特说人都是“爱情的结晶”,而基曼却说“也有些人的出生是意外”。
伴随着插叙的叙述手法,基曼的过去与现在交织,我看到了一个从小就缺爱而孤独的孩子。
不知道亲生父亲是谁,从小因为长得胖被羞辱,患有阅读障碍,不会表达,每次想去安慰人却总是说出一些莫名奇妙的话。
基曼给我的感觉有点像加缪《局外人》里的默尔索,因为偶然的原因而存活与荒诞的世间,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在乎纪念碑上刻自己的名字不吉利,简单而固执的生活。
但他与默尔索不同之处在于,他没有那么冷漠。
虽然与母亲磕磕绊绊的吵了大半辈子,却还是在成年后住在里母亲房子不远的房车里,时刻关心母亲的生活,虽然关系的方式不是那么温柔。
母亲去世的片段可以说是全电影最冷色调的片段,他看见大晚上母亲家的灯全亮着而发脾气,冲上楼却发现母亲坐在沙发上已去世。
他的动作突然变得很慢,颤颤巍巍的用手将母亲的双眼合上,随后靠着母亲的额头哭泣。
“我们寻找、期盼、等待,当母爱降临,生命在黎明时分,许下一个永远无法兑现的承诺。
此后,再有其他女人伸出双手,把你紧抱进怀里,这只不过是安慰而已。
我们总会回到母亲的坟前,像条被遗弃的狗一样哀嚎”虽然基曼的童年时不幸的,但他有一个爱他的女友,还有玛格丽特。
因为玛格丽特,基曼开始读书,开始看世界有了新的变化。
对于这个变化,基曼一开始是无法适应的。
玛格丽塔把字典送给基曼后,基曼却不会好好的用字典。
他觉得自己在没看字典前世界是简单的,一个事物看起来是什么样子,它就是什么样子。
但查完字典后,字条背后包含的一大堆意义让他眩晕,他无法在简单的感知世界。
这个是很有意思的一点,和读书是一个样子的。
我真正开始阅读是在成年之后,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我的感觉也如基曼一样。
通过阅读我了解到了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思想观念,前期我是不适的,因为这些书改变了一部分的我,我看待事物的感觉跟之前不一样了,我无法在简单的去认识事物,我开始思考事物背后的逻辑与事实,真如王尔德所说过的“真相很少纯粹,也绝不简单”。
这种思考模式的转变我一开始是害怕的,所以我在看这个基曼在归还玛格丽特字典的这一片段,是非常有感觉的。
玛格丽特是个非常可爱的老太太,带着花朵珍珠耳钉,穿着粉红的裙子,画着可爱的妆,还有那只酒红色的可爱包包。
每次她的出场当让我的心变得暖暖的。
她用她温柔且有礼貌的话语和书籍慢慢的治愈了基曼的心。
而基曼作为一个优秀的倾听着,用细腻的感受能力去感受玛格丽特的朗读,也温暖了这个孤独的老太太。
我一直认为阅读是对抗时代荒谬的方法,玛格丽特与基曼的关系并不仅仅是友谊那么简单,爱的故事里并不只有爱情,没有一句“我爱你”却依旧可以相亲相爱。
这不是一场平凡的相遇,除了爱与温情。
没有其他的形容词,她以花为名。
依书而生。
在缠绕的形容词中,在莺飞草长的动词中,有些人以刚挣脱,她却以柔胜出,穿透我身,直至我心。
这不是一场平凡的相遇,除了爱与温情,没有其他的形容词。
她以花为名,活在文字中,在缠绕的形容词中,在莺飞草长的动词中,有人以刚挣脱,她却以柔胜出,穿透我身,直至我心。
关于爱的故事中,并不只有爱情,有时候,甚至没有一句“我爱你”,可我们依然相亲相爱。
这不是一场平凡的相遇,我偶然在广场的长凳上寻到她,她并不起眼,如同一只小白鸽,带着她那纤巧的羽毛。
她活在文字中,与我一样在平凡的字词中周旋,她赠我一本书,然后是两本,一页页在我眼前闪现。
别枯萎,还有时间,等一下,还不是时候,我的小花,在与我多分享一些,分享一些你的人生。
等一下,关于爱的故事中,并不只有爱情,有时候,甚至没有一句“我爱你”,可我们依然相亲相爱。
有时候我想,应当把我的心空出一个地方,去盛放不切实际的白日梦,在书本里做过的旅行,简洁而直接信任人的士气以及对爱的轻柔暖和的眷顾。
一個人的童年到底有多重要?
這幾乎是無法預估的影響。
有時生活的重壓會讓孩子以為自己是被忽略的吧?
其實只不過是因為父母本身失敗的人生,才導致了這些暴戾、冷漠和瘋狂的行為。
杰爾曼就是如此長大了。
所幸他並沒有成長為一個冷漠暴戾瘋狂的男人,相當令人驚奇的是,他敏感、熱情、善良而有愛。
做不同的工作養活自己,有親密的女友,種各種食物花朵,有一班常常喝小酒的老友,最快樂的事是公園裡喂鴿子,並分別給它們以名字。
他唯一的缺陷是,識字不多。
然而人生憂患識字始,這樣反而更好,他得以過著一種簡單滿足的生活。
童年的陰影無處不在,是以仍然感到孤單。
渴望母愛。
當他在公園裡遇見九十五歲的瑪格麗特時。
人生開始變得不一樣了。
當他對瑪格麗特說,認為自己的母親並不愛自己,甚至從不正眼看他一眼時。
智慧的老人說,正是因為並未擁有,所以才給了你發現并且期待的機會。
如中梵咒。
她開始教會他閱讀。
這是一種有別於「生死朗讀」和「枕邊的男人」、「奧斯丁讀書會」完全不同的朗讀記。
這次讓我們記起的是加謬的小說「鼠疫」。
在瑪格麗特的閱讀中,杰爾曼如同敲開想象的思維,開始走入文學與閱讀的新世界。
請相信,一篇雋永優秀的文字被朗讀出來與默讀在心間真是會讓人產生極其不同的感覺。
何用字字相識呢,其實傾聽的同時也已經是閱讀。
文字如同有著翅膀的小小天使,會在我們的腦海中進駐長存。
如此安靜美好。
然你要知曉,瑪格麗特的原意是河流。
我們總不會永遠沉於河底靜享好時光,而這條河流不管流經哪裡,亦有變化。
她的眼睛因為年邁頻臨失明,家人付不起昂貴的費用也令她不得不離開療養院。
她曾經開啟了他的閱讀之旅,這一次,他成為她的眼睛,他在愛人的鼓勵下學會自主閱讀,并且將這種朗讀回饋到瑪格麗特身上。
瑪格麗特開始閉起雙眼靜靜傾聽,想像著杰爾曼朗讀中的小說世界。
電影最溫情的並非是瑪格麗特與杰爾曼的朗讀時間,亦不是他把她當母親般侍奉終老。
而是杰爾曼在母親瘁然去世後的最終晾解。
那個倔強癲狂的女人,如此細心地保留著杰爾曼出生時的一切,並留給他一生中最安穩無憂的所在。
要彌補的愛已經來不及,可是也從未消失過。
它一直靜靜地安放在那裡,等待著發現,原宥,釋懷。
看膩了所有為愛情而生為愛情而死的故事過後,Jean Becker 說,在愛的世界裡,並非只有愛情。
深以為然。
有些感情,或不如愛情般驚心動魄刻骨銘心撕心裂肺,可是卻永比愛情來得溫柔、長久,教人眷念依戀。
在爱与柔情之间一个奇特的发现她没有别的称呼以花为名依书而存形容词像及地的长发般柔软美丽动词如杂草一样坚韧,傲然有些停下来静悄悄地走进我心里。
在爱情故事里,超越爱情有时候不仅仅是爱情然而我们,彼此深深相爱一个不同寻常的相遇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遇见了你她是那样的小巧灵动清新秀丽有着花朵般的名字;他给了我一本书页面在一瞬间展现在我的面前请不要离开,请等一等现在还不时候,亲爱的小花朵请让我走进你的生活请让我了解你的一点一滴。
在爱情故事里,超越爱情有时候不仅仅是“我爱你”然而我们,彼此深深相爱。
我们的诗人说,好的长篇小说,构建了一个世界,怎样的世界呢?
人们愿意居住进去,可以诗意栖居。
有玛格丽特的世界,无疑就是这样的世界。
居住进去,想一想,玛格丽特正在晴美的阳光下读书,或者热尔曼正在温柔的臂弯里打磨手杖,也该感动了。
这个九十五岁、与鸽子同名的存在,在呼啸的汽车上叫喊着你这是绑架时,欢乐而烂灿。
往后的某一天,依然憨胖的热尔曼也许会给玛格丽特读到“如果你驯养了我,我们就彼此需要了。
”他又该闭上眼睛,想到,哦,我绑架你的那一天,正如小狐狸驯养小王子的那一天。
我们的生命短暂而又期冀着浓烈,能被驯养的旅途,就是安稳了灵魂的旅途。
让我们被驯养,被书驯养,被善良与温存驯养。
坚硬而又多日的无情,被拿到留赠字典的热尔曼轻松撞碎。
向来偏爱留存了温情与人间值得的电影,那些号称为提出问题或引起公众关注,而一片绝望的影片,愤怒而难以自恃。
我不觉得在今天的人世间,至少是中国,这样的影片能让人认识到问题,能让人变好。
昨日看《少年的你》,即是此种感觉。
我不知道这位导演对校园暴力有多少十分深入的了解,但我确信这种影片传达出来的黑暗远多于光明。
一些细节无疑是好的,但整体的黑色氛围令人想去死。
(如此说来,岂不是很“好”的电影?
)就像北大女生自杀的事件一样,真的让很多人冷静起来了吗?
除了泛滥的同情,可能给更多人提供了教材。
《少年的你》不也是吗?
那样的老师我想信有,那样的同学我也想信有,可我不相信那样的老师和同学会凑到一起。
当然,这些都产生于“想”,就无法排除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也可能是自已太不相信其他人,我们的大众大多数是好的。
在这样的时间,这样自己和自己玩,觉得酷冷无情。
病毒在大地肆掠,安然躲在一角,看电影,看书,有什么用呢?
北野武说“灾难并不是死了两万人这样一件事,而是死了一个人这件事,发生了两万次。
”同一个民族的那么多人,被“关押”在不同的地方,冰冷而凄凉。
谁也不确定明天还能不能看到自己的爸爸,妈妈,或者是儿子,女儿。
这些人里头,有还在吃着奶的小婴儿,有也许刚刚谈了恋爱,有一个可爱的女朋友或男朋友的青年,有肚子里怀着小孩的母亲,也有辛辛苦苦才挣扎到晚年的老人。
他们被隔离,恐慌而又无助。
就是这样,却在网络里看见了不同版本的“正义”视频,用方言骂人用普通话说中国加油。
“你们中间谁是没有罪的,谁就可以先拿石头打她。
”如果这话今天说,不知道会被打死多少人。
祈求一切都被原谅,祈求我们,都相亲相爱。
不需要讨论他们之间属于哪一种感情。
爱的种类太多,我们又何须一一分辨。
只要知道是爱,是好,是温柔,是关切,那便已足够。
电影是娓娓道来,平平淡淡的,甚至谈不上什么高潮起伏。
可就是在结尾的短短几分钟,感情浓烈的碰撞一下子引人鼻酸。
玛格丽特,光是念出她的名字已经让查曼心情激荡。
一看到那个娇弱精致的小鸟被抛弃在那样的地方,那便什么都顾不上了,只能冲上去救了她。
观影前一定很疑惑,他俩是如何相互喜爱相互吸引的?
玛格丽特为查曼打开了一所花园大大门。
鸟语花香,豁然开朗。
又谁说查曼是个粗人,他的那些观察和言语明明是最为恰当的。
他感知了世界,感知了爱,感知了母亲,也感知了玛格丽特。
而查曼这个热心肠又直接的粗汉子,也让玛格丽特真心以待。
想想也的确就那么简单,真心而已。
他和母亲的关系在母亲离世后才得到了释放。
他哭着叫妈妈,最后一次扑在母亲身上的时候,一定想起了书中那句,在妈妈的墓碑前像狗一样哀嚎。
书和人生,相互映衬。
而查曼人生的深度和广度也在悄然蔓延。
在得知妈妈对他的爱后,他整个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
因为被爱,会赋予人价值和强大的自信,充盈。
而现在,查曼也终于拥有了。
最后俩人在车上吃三明治时忍不住落泪,而自己甚至不知道在为这平淡的剧情哭什么。
是感动于这纯粹的美好和爱吧,而这是我们所有人都需要的滋养。
这是一篇不专业的影评。
我是在郑州回西安的火车上看这部电影的。
由于买票太晚只购到站票,索性一个人在列车车厢衔接处席地而坐,看起了电影。
这是极少数我看完了会心微笑的电影,亦是这段时间我看过的最好的影片。
故事情节什么的 我就不多说, 算是发生在陌生人间的温暖故事。
Germain 是个平庸的中年男子,文盲,有着臃肿的体态。
从小被母亲嫌弃的他在生活中从事着各种不起眼的工作。
一日,在花园中数鸽子的他碰到了95岁的老太太Margueritte。
Margueritte 开始为他读书,给他讲述自己的一些理解和事迹。
Germain 的生活开始发生点滴的改变,最终他亦是倾己之力帮助了Margueritte。
这样一部剪短而色调温暖的电影让我想起了很多过往。
大部分人都是这样, 平凡,无奇,从事一份小小的不起眼的工作。
典型的小人物。
小人物有小人物的生活,理念,和不起眼的幸福。
小人物与小人物打交道的同时, 亦是少了很多的傲慢与偏见,从而可以以澄澈的目光真诚地对待他人。
这大概就是小人物之间的陌生人式温暖。
看了这部电影以后,我只是想记录下我这样一个小人物碰到的另外的陌生的小人物,我们之间的几次交集, 以及我们之间的温暖。
这样一些人,可能一辈子也就碰到一次,或者两次。
然而却留在记忆里无法磨灭。
【一.丸子大叔】丸子大叔在校门口卖章鱼小丸子, 常常看着他推着个车子埋头很认真地做丸子。
丸子大叔憨憨的,一笑还有一个酒窝,充满了淳朴,一看就是好人。
说起话来总是轻声细气,好言好语的样子。
常常出去吃饭都会买一份丸子。
5块钱9个, 这时候我就会可怜巴巴地说:“卖给我5块钱10个吧”。
然后可怜巴巴地盯着丸子大叔。
大叔就会笑笑,然后拨10个丸子给我。
我也会很开心地捧着丸子走掉。
如此,长久以来, 和丸子大叔便是十分熟悉的。
有时候看到他在西北大学摆摊子,会问他什么时候来外院卖; 有时候和同学路过他摊子还要和他闲聊两句;新年的时候也会和他问声新年好....而他每次都会给我和同学多拨一个丸子。
哈哈。
这学期初, 在丸子大叔的摊上买丸子, 大叔便问我,可否帮他一个忙。
他媳妇也要在大学城摆摊子,可是做丸子的漏斗不够, 他们又不会上网买东西, 所以他想请我在网上帮他买两个做丸子的漏斗。
我便是一口应承下来, 网购这种事情还是很容易的。
我也没多想什么,不去想什么给了钱他们会骗我之类的。
这种信任很简单, 我也很庆幸我这样信任陌生人, 因为他们回报给我了更多的信任。
过了几天丸子漏斗到了,我抱着漏斗去找他们。
丸子大叔没问我具体的什么多少钱, 只是问我该给我多少钱。
我说了以后, 他没有丝毫的怀疑,就把钱塞给我了。
还非给我挑了一大碗丸子 , 笑着说以后来他这儿买都给我挑丸子吃。
其实我还是挺震惊的,我很少这样的去信任一个连名字都不知道的人, 他们却是这样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信任给予了我。
也没想过我会不会去欺骗他们之类的,每逢见到我也是满面的笑容,暖洋洋的。
后来我都不怎么敢去丸子大叔的小车处买丸子了,因为他和他媳妇只要一看见我, 准准会招呼我过去给我挑丸子吃。
人家小本生意, 我不能害人家赔本不是。
现在虽然买丸子很少了, 但是这位大叔的温暖的笑容始终停留在我脑海里, 一笑起来, 充满了信任的淳朴样子,真好。
【二.小姐姐】我小学的时候是极为喜欢猫猫狗狗的, 家附近的猫猫狗狗都和我是朋友, 我上学放学都要去逗逗他们。
每日上学我都会路过一家画廊, 主人是个小姐姐, 依稀记得她烫了头发,笑起来眉眼弯弯。
小姐姐养了一只狗狗,名字叫贝贝。
这只贝贝可是我的心肝宝贝,我是上学也要找它,放学也要找它,贝贝看到我也是亲的不行。
通过贝贝,我和这位小姐姐顺利的成为了朋友。
那时候我才11岁12岁, 小姐姐估计24岁的样子。
从陌生到熟,我都记不得到底是怎样。
只是后来, 我常常去那家画廊, 抱着贝贝和小姐姐聊天。
夏天小姐姐常常会请我吃冰淇淋, 我们两个爱坐在画廊里吹着风扇聊探索频道的一些神秘事件。
小姐姐也爱跟我讲贝贝的很多搞笑的事情,讲贝贝的孩子的一些事情。
小姐姐还借了本《discovery》的书给我,里面有好多未解之谜, 是年少的我的一大爱好。
我也会和小姐姐聊到家里的一些事情, 学校里的二三事之类的。
这样的日子一天一天地翻页, 小姐姐每天都会等着我来看贝贝, 如果我哪天不去,第二天她一准儿会问我怎么不来。
哈哈。
后来小学毕业,再搬家,离开了梓潼路的众多画廊, 我也再没见过小姐姐和贝贝。
印象中,我连再见都没和小姐姐说呢, 就这么真的再也见不到了。
可是她的音容笑貌一直留在我脑海里,虽然模糊,但是却很温暖。
这样的我,和这样的小姐姐,就像 Germain 和Margueritte一样, 从陌生到熟悉, 忘年的交集, 充满了温暖。
【三.快递员哥哥】高二的时候我开始上网买书,08年,那时候网络购书还不像现在这么泛滥。
尝到了网络书的折扣的甜头的我, 基本上把生活费都花在了买书上。
因此一周至少会买一次书。
我就这么认识了给我们学校送书的快递员哥哥。
现在我已经记不起他的长相, 只记得他不高, 但是说话很有力。
那时候快递员还很负责,不会在门口把书堆成一堆,让学生自己来取。
他们常常都是送上楼来。
每次我签字的时候我就会和快递员哥哥寒暄两句, 我也记不得聊的什么了。
一般感谢了他以后他就会匆匆离开去送其他的包裹。
后来他每次来,我都会给他几颗糖果。
他从最初的惊讶,到后来的完全习惯,想来,我还真是个小孩子。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送给这位哥哥糖果, 或许那时候的我真切觉得别人上一趟楼特别累, 自己无以为报, 只有几颗平常上课解馋的糖果聊以馈赠。
日子也是这样日复一日,直到上了高三很少买书,直到毕业。
我便是再也没有见过这位哥哥。
不知道他会不会偶尔想起我, 一个像他妹妹一样的孩子, 常常在他爬完楼梯送书之后给他几颗糖果。
虽然我们都不知道彼此姓甚名谁,可是就是这么单纯地相信别人。
希望他回忆起来,这会是一件很温暖的事情。
我很相信陌生人,并且至今为止都没有吃过亏。
也许吃过亏, 可能我转眼就忘记了。
陌生人,尤其是小人物,虽然常常为大家所忽略, 可是他们常常有着更加质朴的笑容和更加善良 的心地。
就像这部电影的主角。
也许很多人我们擦肩而过,一辈子都没有办法再见, 但是,他们的音容笑貌和真挚的话语却会永远留在记忆里。
ps:在火车上看完这部电影以后, 我旁边坐下了个民工大叔,两三句寒暄过后。
我们俩便开始聊起了他在全国各地跑的事迹。
对我来说, 这是一种新鲜的接触,一个新的世界的打开,也是一种毫无保留的信任。
“衰老是一种负担,对其他人来说尤其如此。
但有一点很好,那就是当你难过的时候,你知道你不会难过太久。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爱,他一定会渴望被爱,你觉得呢?
”“我是个废物,我能给孩子什么” “爱” [很想说爱不能当饭吃orz]“你的词典里没有其他品种的番茄” [查兹查词典的时候很有趣啊]“我想和你一起学习,但我很痛苦,之前懵懂的状态让我感觉更舒适” [但查兹得知玛格丽特即将失明之后买了一本书并练习了朗读]“我的视力正在走向死亡,我们面对死亡毫无办法”“她为她的书而活”[查兹看到妈妈死去的时候哭着呢喃“妈妈”]“很长时间,很长时间,至少五分钟”[玛格丽特第二次把词典留给查兹的时候也包了包装纸][查兹把玛格丽特接回家的路上给她分三明治,是把手里的分成两半然后把下面没吃过的那半递过去,还说“用餐愉快”]“这不是典型的爱情故事,但爱和温柔都不缺少。
她以雏菊为名,在词海中徜徉,形容词环绕在她周围,动词铺就绿色的田野,有股力量迫使你屈服,但她用柔软的文字敲开我坚硬的心房,融化我的心。
爱情故事中并非只有爱情存在,爱很难定义,但它就在那里。
这不是典型的爱情故事,我们在公园的长椅上相遇,她像小鸟一样,轻轻扇动了一下翅膀,她被词语包围,有些词语就像我一样普通。
她送给我了两三本书,那些书页在我眼里活了过来。
别急着离开,你还有时间,再等等吧。
我美丽的小花,还不到时候,再赠与我一些你对生活的热爱。
等一等。
爱情故事中并非只有爱情存在,爱很难定义,但它就在那里。
”
记得很早以前《第十放映室》做过一期关于法国电影的专辑,还记得里面的有句话好像是这么说的:法国的电影同样带有法兰西民族的个性,处处流露着浪漫的气息和人文的思考,并永远显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明媚的午后阳光下,欣赏一部浓郁的法国文艺片,就好像坐在街边露天咖啡馆品读一篇美丽的散文。
而我,只是无意间在一个夜晚与《与玛格丽特的午后》相遇了。
文艺片不需要后期的电脑合成技术,不需要演员们吊上威亚飞檐走壁,它只需要缓慢舒适的叙事、应景应情的音乐。
当然,作为一部温情浪漫的电影,要是镜头中有和煦的阳光或者润泽的小雨,就更加带给观众画面感了。
影片中的主人公沙兹(中华语言果然要比最美丽的法语更加博大精深,神一般的音译——“傻子”)是一个肥胖、邋遢、不会读书、不善表达的小人物,长期与其他一帮小人物混迹于小酒吧,他有一个爱他善良一面的客车司机女友,也有一个带给他生命却未曾给予他足够关爱的母亲。
无欲无求、无惊无喜中,沙兹就这么不明不白的度过了50载光阴,直到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公园的长椅上,他邂逅了95岁的玛格丽特。
对于95岁的玛格丽特,才50岁的沙兹的确跟所有年轻人一样迷茫。
关于19只鸽子的名字,关于随意乱起的自己的名字,名字标签的主人的来历,话题就是这么一步步打开,哲学的思考也是一层层的深入,包括我们的生命在内,我们创造的一切是美丽追求后得到的结晶还是一次次的意外之获?
自己的母亲无意间的怀孕诞下了沙兹,而沙兹与玛格丽特的相遇也是例外。
童年的沙兹是不幸的,从小没有父亲的榜样指引,还因为身材肥臃脑子也不够机灵而不被母亲喜欢,在学校也受到老师的嘲笑······不知道是不是得罪了上帝,沙兹就这么在自卑中一天天长大,他甚至不懂得人际交流的艺术,在朋友想要自杀和因失恋痛苦时,他总找不到正确的话题和方式,反而使场面更加尴尬难堪。
沙兹又是幸运的,这么一个老大不小的下里巴人也有一个懂得欣赏他的善良的女友,并且让他在步入衰败的老年之前遇上了精神不衰的玛格丽特。
沙兹问过女友到底喜欢他什么,像他这么一个人,不会阅读,不会写字,没有专业技能,但女友回答说,你有爱就够了!
这么浪漫温馨的答案对于天朝人民来看是多么的假大空,但在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世界里,这一切其实是如此自然。
在天朝眼里,法国的优雅是红酒、是香水、是皮包;但真正在法国,优雅首先表现在谈吐上。
沙兹绝对是谈吐上的失败者,但一个不优雅的人并不等于他不善良。
我们不是要寻找优雅的绅士,真正首要的是寻找一个善良的灵魂,从这点来看,沙兹的女友是个极其聪明的女人。
拥有这样一个女友是沙兹的福气,所以不要去想那个从未照顾自己的父亲,想想身边有这么一个关心自己的女友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故事没有交代沙兹如何认识的女友,但与玛格丽特的相遇真的就是一场意外。
这个年老瘦弱、被侄儿送来养老院的文艺女老师给沙兹上了一堂深切的人生阅读课。
读书在学生时期曾给沙兹带来噩梦般的经历,所以沙兹从来都不知道书中会有那么多知识和动人的故事,而孤独的老人玛格丽特也正好需要一个虔心的聆听者。
读书是一个人谈吐的表现,读过什么样的书,就会拥有相应的谈吐能力。
阅读,也是力比多和攻击性的双重升华。
当沙兹尝试用书中学来的语言与那些屌丝朋友交流时,很明显那群屌丝朋友在表现出惊讶之余有更多的羡慕嫉妒恨。
“是做爱而不是搞”,在肉身的快感体验中又升华了精神上的满足。
阅读同时也是倾听,读着作者写出的故事,是倾听着作者的诉说,沙兹能做一个好的聆听者,为什么不能做一个好的品读者。
善良的沙兹自然拥有丰富细腻的感受能力,只是这些感受能力被童年时的责备所压抑,他感受不到母亲的爱,感受不到父亲的存在,所以他以为自己更感受不了冰冷的书本里的世界。
当遇到玛格丽特老人播放的有声书吧,这种倾诉的渴望被潜意识里的自己感受到,这种感觉就像睡在温暖的摇篮里,听妈妈讲那些动人的故事,沙兹从小缺失的母爱在这一刻得到弥补。
终究是年龄太大,沙兹尽管努力练习认字,但也已度过了学习技能的最好时光,字典对他来说太困难也太无趣,里面全是晦涩的字母排列和毫无感情的注解,比起玛格丽特的朗读片段,这本厚厚的字典有太多多余的文字。
玛格丽特没有因为沙兹无法练习识字而沮丧,相反更加注重去挑选那些生动有趣的片段读给沙兹听。
于是,一个人的阅读变成了两个人的互动,阅读与聆听之间,两个人都感受到交流和想象带来的快乐。
突然看得太清楚能够看到更多的美好,就也会看到一些不曾注意的瑕疵。
在沙兹这个年纪,倒还是过的糊涂一点比较轻松,但有一些瑕疵还是照亮了会比较温暖,比如他与他母亲的关系。
从心理治疗的角度,与玛格丽特的邂逅还修复了沙兹和母亲的原生家庭关系。
在影片末段,当沙兹发现母亲孤独一人死在荒凉的阁楼里,还是留下了伤心的泪水,而在料理母亲的后事中,他也才发现母亲隐藏着的无法正确表达的对他的爱。
虽然我们在影片的一个片段中看到了母亲为保护儿子将男友撵出家门,也得知母亲在生病前就早已靠打工攒足了钱为儿子买下了房产,但她依旧是一个不会照顾孩子、不会表达爱意的母亲,其实母亲要是如此憎恨这个儿子又怎么会在没有父亲的情况下生下他呢?
不会表达的母亲教出了一个不会表达的儿子,所以一切的亲情也只能在无言中表达了。
最后的时光,最后的阅读。
玛格丽特那么脆弱衰老的身躯却蕴含着生命的光辉,只是玛格丽特的白内障和家庭经济条件已不允许她继续留在这这个有书读的养老院了。
沙兹理解老人的沮丧和痛苦,就像他可能再也听不到她的朗读一样。
沙兹为她送花、制作拐棍,并尝试自己读一些短篇的诗歌、小说,虽然他的口还是那么不听使唤,但他还不想像失去母亲一样突然又失去这么一位重要的老人。
这个世界最美好的情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是直接的畅快,也可以是含蓄的沁人心脾间接表达是含蓄的爱,“我不讨厌它”就是“我很喜欢他”,之前的沙兹在朋友圈中就是说话太过直接而不被讨好。
母亲对沙兹的爱始终隐藏在含蓄中,女友对沙兹的支持体现在含蓄的行为中,玛格丽特对沙兹的接受表现在含蓄的交流中。
而沙兹呢,他对母亲、对女友、对玛格丽特、对生活的爱不也是含蓄的吗?
虽然他口口声声抱怨母亲不爱他就不该生下他,虽然他一直自卑不敢与女友去生下属于他们的孩子,虽然他一直在玛格丽特面前表现的足够自信,虽然已年过半百的他就没有感觉自己有过轰轰烈烈的经历。
而故事的最后,他轰轰烈烈了一回,在没有任何证件许可的情况下从养老院接走了彷徨中的玛格丽特······关于爱的故事并不只有爱情,甚至没有“我爱你”,但我们仍然可以相亲相爱。
含蓄的爱,更加柔情。
午后之后为夕阳,时光匆匆,语言承载的情感有限,所以爱的表达是含蓄的。
而你,读懂过他(她)的心吗?
只要用心感受到,希望和爱,永远为时不晚。
又一部不用音乐煽情的片,只星星点点的有些钢琴声。喜欢。4星半
按理说,像我这种死感性派会爱死这类片子,但总感觉缺了点什么,温情不等于平淡,童年插叙的手法过于老套。结局虽在意料之中,但感动得近乎落泪,二人分食三明治好温暖。
阅读让世界柔软,生命变无知为智慧。最后的五分钟,决定看完不删了。
我不理解……如果他妈妈一夜情怀孕了,为什么不去堕胎呢?既然生下来,你就应该照顾他爱他不是吗,而不是死了之后留个房子和一小盒他的小玩意儿来表达自己的爱
在文字中相愛
做作的感情,意淫的知识差,读书的意义只剩下翻纸时的自认清高和装逼时的爹爹不休,女朋友完全是个冰箱不说,剧情的每一次起承转合还都毫无新意,没有感动唯余咯噔,真是彪子演傻子看啊😩
好像一个幼教故事,温情大于实质,有点失望....
评价高但没能太触动我,其实和触不可及是一个故事。看完后我只想重新把我那本加缪全集再读完。
父母一生有无数时间在伤害孩子,而最后只消一点温情就能扭转这个孩子的一生?太不现实,太文青化,如果说这孩子最终感受到了亲情,那也只是因为他善良而已。
想打一百颗星的电影。——“这不是典型的爱情故事,但爱和温情都在那儿。她以花为名,一生都在文字中徜徉。形容词环绕于周,动词像野草一样疯长,有些令您不快,但她却温柔地植入了我这块硬邦邦的土地和我的心。”阅读障碍的男主,却会给19只鸽子都取上名字,足以看出他是个内心细腻的人,阅读障碍使得他失去了获取更多知识和体验的途径,却通过一位95岁的美丽老太太那里几乎得到了重生。也不知道为什么,明明是一个温情的故事,到最后却让人忍不住又哭又笑,泪流满面。
在82分钟的电影里,还能把大段大段的时间让渡给书本,这就是法国人的奢侈。
真美好啊,他这一生。
无聊的鸡汤文
其实我蛮清楚导演想表达什么,可惜太主题先行了。怎么看怎么别扭。
真文艺,真无聊
都会老去,但可以坚持阅读,或者教会别人阅读
脉脉温情,如同午后阳光,淡淡的,直指人心。片尾曲真的有种阳光午后的幸福感,好美!
喜欢片尾的诗~
好温暖的法式故事捏。
矫情又突兀,人物也很空,内容老套,完全带入不了,除了母亲去世那一段,本以为最终会落脚在与母亲和自己和解,但最终又去追了那个老太太,真是搞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