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开战日

9. April,四月九日,April 9th

主演:皮鲁·埃斯贝克,拉斯·米克尔森,埃利奥特·克罗赛特·霍夫,西蒙·西尔斯,阿里·亚历山大,卢卡斯·施瓦兹·索斯坦松

类型:电影地区:丹麦语言:丹麦语,德语年份:2015

《开战日》剧照

开战日 剧照 NO.1开战日 剧照 NO.2开战日 剧照 NO.3开战日 剧照 NO.4开战日 剧照 NO.5开战日 剧照 NO.6开战日 剧照 NO.13开战日 剧照 NO.14开战日 剧照 NO.15开战日 剧照 NO.16开战日 剧照 NO.17开战日 剧照 NO.18开战日 剧照 NO.19开战日 剧照 NO.20

《开战日》长篇影评

 1 ) 看似客观实则胆怯的三观

抛开剧情,逻辑,演员什么不谈,只想吐槽这片子的立场——看似客观实则胆怯。

怎么看怎么觉着三观有问题。

丹麦对德国的战力等同于同时期(二战初期)的中国和日本,都是步兵对抗机械装甲部队(日本拿得出手的也没几个装甲军团),怎么中国国军就能整团整装师的拼掉了,马革裹尸;片子里的丹麦军队一个小排而已,开始到结束总共就挂了2个人,立马缴械投降了,还整的满脸的痛苦状。

相较之下,深感中华儿女抗战的可歌可泣(特指国军,你懂的)。

这种片子丹麦人自己看看了解下自己的对敌斗争历史也就罢了,真别拿出来给打过大仗的国家看了,丢人。

 2 ) 开战日就是投降日

这部丹麦影片《四月九日》很有特色,制作规模不大,通过一位基层军官,大战争小人物,一个自行车排面对装甲和摩托部队,悲壮中甚至有历史本身的喜剧性。

投降前也战斗过,国家已经投降,军人还浴血奋战。

最后生命第一,尊严犹在。

用德国军人的尊敬完成主题。

环境、状态的真实性,使其成为真正的战争电影而不是战争类型电影。

 3 ) 小国的悲哀,小人物的悲歌

看完很难受小国的悲哀在阴郁的气氛以及传闻中的德军异动中凸显,让人感受到惶惶不可终日之感。

少尉的尽职,几个士兵的惶恐让人意识到这场战争的不平衡。

影片最后,主角被俘后,他们被德国人押送走的同时,他们所保卫的人民却在欢迎德军的到来。

一来一去深意自显。

丹麦忘了,没有亡在士兵的作战不利,没有亡在实力悬殊,而亡在军队所保卫的人民,政府投敌。

连德军都不习惯了,正如最后德军军官问被俘的少尉:我只想知道,你们为什么会抵抗久?

这么久,其实不到18个小时而已

 4 ) 小国的悲哀

小国的悲哀说说《开战日 9. April (2015)》和《苏芬战争 Talvisota (1989)》。

看看丹麦军人的作战,说好听点叫且战且退;说不好听点,就是一路逃窜。

不过看看丹麦军人每人40发的弹药基数,以及整齐的钢盔、呢大衣;对比共军在抗日战争的弹药基数,以及平型关战役后115师师长分到的战利品,就知道丹麦的条件比共军好太多。

更不用说丹麦人手一辆的自行车和摩托车了。

在战场上,丹麦群众围观的热情也超出本人的想象;有看热闹的,借机推销的,兜售农副产品的,根本看不出战争的迹象。

最终的结果,进攻的德军伤亡20多人,丹麦只有两人阵亡;损失连现在的黑社会开片都不如。

当然,最核心的原因是丹麦和德国在某种程度上同文同种,所以说战争还不如说是听听枪响,走走过场。

再来看看《苏芬战争 Talvisota (1989)》,在战前面对苏联的种种无理要求,芬兰国内,从内阁、外交部到各种媒体、舆论直至普通百姓,各个群情激奋。

唯一提出接受苏联无理要求的,叫曼纳海姆。

要是芬兰的“爱国青年”出于义愤,消灭了曼纳海姆,那该有多欢乐。

在后面的战争中,曼纳海姆及其军队,做了一切能做的事情;对比丹麦,芬兰军人的战斗意志、技巧秒杀丹麦军人。

话说回来,小国终究是小国,面对强敌不惜一切代价的进攻,就算交换比在高,小国还是无法承受损失,苏芬战争的最终结果就说明了问题。

所以,两部片子最大的收获就是:国内不管怎样,绝对不能分裂;只有大国,才有足够的体量承受一切。

 5 ) 关于战争的迷茫

无力和迷茫。

一场实力悬殊、军心散漫的战争。

丹麦人没有准备好,也不知道要怎么准备,从哥本哈根到日德兰半岛前线,从士兵军官到普通百姓。

就像收留他们的农妇说的:二十年前,这里是德国,现在是丹麦。

也许我应该感到羞愧,但对我来说,这不意味着什么。

甚至投降后,在和德国士兵打趣聊天的丹麦年轻人,爬上装甲车的丹麦小孩们。

德国人也在困惑,你们为什么反抗这么久。

(感情是没收到哥本哈根的投降命令)可怜两个丹麦士兵和那个卖牛奶的小男孩。

少尉是个好人,但不适合面对战争。

不过适合面对战争也不是什么值得夸赞的品质。

就是最后访谈环节,老者说的话:你不能骄傲,你已经杀人了。

这就是全部了。

你杀的越多,就更容易赢得胜利。

这部电影没有给一个定论,关于战争,关于投降,关于国家。

有太多的困惑,太多的不解,太多的代价。

有一个打动人心的细节是,他们躲在农妇家里时,农妇帮忙擦干净了士兵脸上和手上的血。

士兵的手在微微颤抖,农妇轻拍他的脸,对他说:现在你洗好了,可爱的男孩。

 6 ) 一出滑稽而悲凉的闹剧

看到简介时就觉得这是一场滑稽的闹剧,看完电影后发现滑稽的背后是沉重和悲凉。

和德军精良的装备相比,丹麦人的装备实在是过于简陋了,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结局已定的战争。

战争趋近,丹麦人进行军事演练,一遍遍提高换自行车轮胎的速度,守军每人获得40枚子弹的“巨额”储备,德军入境,他们骑着自行车吭哧吭哧赶往前线,在平坦的草坡上设下埋伏(只有一挺机枪和几把步枪)。

这一幕幕真的是太心酸了。

我之前从没想过二战中竟然还有自行车战队,这稀稀拉拉的几个人对抗的是德军的装甲车和坦克啊。

打不过是必然,然后他们狼狈地骑着自行车跑路也是挺滑稽的。

虽然且站且退,被德军强力压制,但他们还是没有放弃,一直往北寻找下一个守卫点,直到最后弹药打光才不得不投降。

但是最心酸的莫过于,这时候才尴尬地发现国家早已在几个小时前就已经投降了,只是电话线被切断了所以他们未曾得知。

这一整天的死战苦撑、流血牺牲、狼狈转移都没有了任何意义,国家忘记了你,人民也只会好奇地站在街边看热闹,哄抢侵略者给的面包,所以举枪顽抗到底是为了什么?

虽然丹麦没抵抗几个小时就投降了,但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丹麦在战争铁蹄下也曾作出过很大程度的努力。

只是实力过于悬殊了,放弃抵抗虽然有些羞耻,但却是减少流血、保住生命的理智做法。

士兵们虽然一直在坚持着他们得到的抵抗命令,内心却也是茫然无助的,因为现实就摆在面前,就连军官的内心也是动摇的。

小国在强大的侵略者面前,通讯都被切断,国家军队也失去了有序的、统一的指挥,所有人都不知道该干嘛,只剩下一群装备简陋寒酸的散兵游勇试图做着无谓的抵抗,他们越是努力就越是滑稽,越是悲凉。

 7 ) 丹麦果然和德国比较亲

少尉给未婚妻写信,用的万宝龙钢笔,不知道是146还是149,好有钱。

丹麦军官用的手枪是自己按照毛瑟驳壳枪仿制的一款半自动手枪,尽管据介绍性能一般,但好歹是自己的工业完全仿制造出来的。

北欧国家,总是让我感到神奇想接近,而通过一些影视文学作品的介绍,他们的社会发展历经一次二次技术革命,能跻身发达国家,确实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硬生生的创造出优势来。

没打仗其实是对的,保住了自己的工业基础和社会财富,另外,作为少尉和他手下的士兵,他们其实可以感受到打仗的结果是意义缺缺的,农妇的话说明,普丹战争中,德国失去了这块土地,现在德国又要来要回来。

究竟是谁的,没什么重要的。

而且,他们拼死抵抗,上面却早已投降,连告诉他们都不告诉。

也许,军官作为一个谋生的职业,是不错的,想用军官实现人生价值,有点不自量力。

 8 ) 他们骑着自行车,要去和德军装甲部队对干

二战期间,丹麦宣布保持中立。

但是,德国背信弃义,于1940年4月9日大举进攻丹麦。

当天破晓时分,许多丹麦人民醒来的时候,看到的是家园已经在几个小时前被纳粹德国占领。

面对法西斯德国,捷克人不战而降,波兰人惨烈抵抗,而丹麦这个童话之国抵抗了一天,或者更确切地说,抵抗了4个小时。

4月9日,丹麦的开战日,即是投降日。

这片子的英文片名是:《 9. April 》,除了《开战日》这个译名外,它还有另一个译名为《四月九日》。

不管哪个译名,指的就是丹麦历史上的那一天。

所以,这部电影的结局是既定的,即:从“领导,要怎么做?

”—“出发”一直到“领导,要怎么做?

”—“跟着我投降!

”的过程。

这片子并不是喜剧,反而观众在知道历史结局的情况下,我觉得看着这电影会有一种悲壮的感觉。

片中的这些士兵真的就是骑着自行车,加上一些步枪要去和德国装甲车对干了。

因为,彼时的丹麦军别说重型武器了,连常规军都很少。

所以这部电影中,您看不到什么以少胜多的奇兵妙招,只会看到武力弱的可怜的丹麦军不断地节节败退。

因为从客观角度来讲,对于丹麦来说,这是场很有把握的仗,因为丹麦必输。

电影中,两军交战,连手榴弹也没有扔,因为德军根本用不到这样的武器就能灭了丹麦。

但是,片中丹麦军与德军的三场对抗战,镜头快速剪辑及交火的过程,我个人还是蛮喜欢的,拍得很有质感。

还有一点我觉得这片子比那部我没看过的《百团大战》好的原因是:它并不并不做作地去鼓吹什么爱国情怀,为了祖国牺牲自我这种高大上的调调,而是:在战场上,做为军人,该服从命令就该服从;但是做为人,该投降时就投降。

其实,换个角度来看,当时那么弱小的丹麦,只有投降,损失才能降低到最小。

因为,纳粹当时已向丹麦下了限时最后通牒:如果不立即投降,就会轰炸包括哥本哈根内的区域。

所以,在片子的最后,那些丹麦老兵出现在荧幕上,谈到他们对那场战争的感受时,我觉得远比某类红色电影的最后,一定要盖上国旗,然后在坟墓上献花的场景来的真实且值得尊重。

事实上,历史的结局虽然已知,但是看到电影的结局,我个人还是多少有种倒吸一口凉气的感觉。

在此,就不透露了。

——————————————————————————————欢迎关注我的个人电影微信公众号:库布里克的小丑。

搜索公众号:库布里克的小丑,或微信ID:joker-movie即可。

 9 ) 开战日

开战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丹麦没有卷入欧洲大陆的纷争,并于1939年接受德国提出的互不侵犯条约。

但是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于1940年4月9日大举进攻,丹麦政府当天宣布投降。

1941年格陵兰、冰岛和法罗群岛由美军占领,与丹麦失去联系。

1944年冰岛独立,格陵兰、法罗群岛归还丹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丹麦人民在“自由委员会”、“国土与人民”等组织领导下,以各种方式展开了反法西斯德国和本国纳粹分子的斗争。

随着德国统治和搜刮的变本加厉,斗争规模越来越大,由小型的破坏活动发展到大规模怠工和总罢工。

地下抵抗组织不仅在丹麦本土活动,还在瑞典成立了一支由5000人组成的武装力量“丹麦营”。

1945年5月4日德国占领军投降。

一九四○年四月九日破晓时刻,丹麦人已不再拥有自己国家的主权。

德国军队于前一天晚上侵入丹麦,迅即横扫西兰岛(原文是哥本哈根岛感谢鸥兄指正)、日德兰半岛,以及菲英岛等地的丹麦守军。

首都也在转瞬之间陷落。

运兵船「汉撒丹泽号」长驱直入市中心,德国部队也在五点前攻占俯瞰港口的古老要塞「堡垒」,不费一枪一弹即捉拿了七十名丹麦士兵。

就在地面部队入侵之际,德国轰炸机也低空飞越丹麦首都,连居民都可看得到机身上的纳粹空军标志。

从轰炸机上投下的传单声称德军前来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英军入侵」,不过这个举动主要是要吓唬当地居民,使其臣服于德军的占领。

丹麦军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大战爆发之后,丹麦是全欧州唯一裁减军力的国家。

在德军入侵的那一天,丹麦军队人数总计不到一万五千人,仅为原本数量的一半稍多而已。

因此,小小的“接触”中,仅16个丹麦士兵死亡。

两小时后,丹麦政府投降。

根据德国人的统计数字,在入侵波兰过程中,伤亡人数不超过50人,多为事故造成1940年4月9日凌晨,德国以防止英法入侵,保卫丹麦、挪威的中立为名,发动了侵略战争。

德军的装甲兵越过了丹麦和日德兰半岛的防线,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和各战略要地投下了伞兵,登陆兵也在各主要港口登陆。

同时向丹麦发出了最后通牒。

70岁的丹麦国王克利西尔,急忙召开内阁会议,宣布接受德国的最后通牒,并命令只打了几枪的卫队放下武器。

到上午8时,刚刚从睡梦中醒来的丹麦人从无线电广播中听到“丹麦已接受德国保护”的惊人消息时,都感到莫名其妙。

就这样,德军花了不到一天时间便占领了丹麦全境。

---因此,结论是,本片为“纯励志”而已!

我在演习般的战斗场景描绘中,睡着了!

 10 ) 我宁愿听到你投降,而不是你没有战斗过

丹麦在二战与德国的战斗中可以说是不堪一击,不论从军事实力还是人民意志上都注定了它的溃败。

电影并没有用过多篇幅交代德军的先进武器,几辆装甲车和摩托车战队,足以与丹麦涣散的军队和紧缺的军资形成鲜明对比。

面对强大的敌人,自行车排的抵抗显得过于脆弱和无力。

然而就是这样一支队伍,却在国家早已投降后还坚守命令,顽强抵抗。

即使军队中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恐惧和慌张,他们知道,失败已成定局,即使一路被击退,却还是坚持到最后一刻。

对他们来说,这场战争是无奈的,稀少的子弹,没有到来的支援,平民面对战争的态度,这一切都在冲击着这支薄弱的队伍。

但少尉严格下达命令,士兵严格执行命令,他们并没有动摇保卫国家的心。

讽刺的是当耗尽一切力气无奈投降后才被敌方告知政府早已经放弃了这个国家。

直到这时少尉才出现动摇的表情,顽强的士兵才开始哭泣。

他们的抵抗是徒劳的吗,他们的牺牲是完全没有意义的吗?

电影正片在整支被俘队伍的沉默中结束。

然而电影留给我们的思考却更加深刻。

政府的不作为是与人民意志割裂,历史上丹麦地下组织在政府投降后仍然没有放弃希望,在瑞典组织军队“丹麦营”,继续抵抗。

事实上,面对战争,就像电影展现给我们的一样,丹麦虽没有经历过多的伤亡和惨痛,虽然拥有身为小国的无奈和心酸,却也有很多人坚守着民族意志,维护着国家主权。

正如影片最后的采访所说,我宁愿听到你投降,而不是你没有战斗过。

面对侵略,再无力的战斗和反抗都是泥潭中盛开的鲜花,值得称颂。

《开战日》短评

小国之殇,政府都投降了,不知情况的军人还在进行无谓的抵抗

4分钟前
  • 白龙银珠
  • 较差

一场力量悬殊的战斗!军人的职责就是服从命令。没有华丽渲染,也没有众志成城!一切相当简单平凡更贴近写实。当目睹国家早已投降,民众毫无关心领着敌方面包时。不经感叹:我们到底为何而战?!

6分钟前
  • EVA_征服天堂
  • 还行

历史上的丹麦战役,双方死伤加一起都不到100人,本片确实拍出了小国的尴尬,尽管这么尬其实观赏性也就比较有限了

10分钟前
  • 满地
  • 推荐

爱沙尼亚、瑞典、丹麦陆续拍了这样的电影,下一个该比利时荷兰拉托维亚芬兰了

12分钟前
  • 非魚
  • 还行

download | 三星半 | 很好很北欧

17分钟前
  • Hez
  • 还行

坚强的抵抗意志,却未能敌过悬殊实力下的无力感。

20分钟前
  • 许亿
  • 推荐

一个弱小国家面对战争时的脆弱与彷徨。

25分钟前
  • 孤独的夜行侠
  • 还行

3.5.不像战争片但可能是最像战争本身的作品,有死亡但更多的是一切照常,在街上乱走和喝咖啡的居民,迅速爬上纳粹坦克的孩子,几小时前投降的政府,士兵到底是为了什么在战斗?战争对所有人来说,尤其是普通人,从来都是最坏的选择

26分钟前
  • 新月相
  • 推荐

影片在采回忆中结束了,有点突然,又有点恍惚。

29分钟前
  • Relata
  • 推荐

勉强及格。这片讲的是无能为力,一个丹麦自行车排,打了就跑,跑到最后投降,开战日也成了终战日。这片的战争部分做的比较水,不是说死人少就不做了,看看韩国的《延坪海战》是怎么拍的,当然那片子煽的直露,格调不高。这片子的拍法算严谨,也挺无聊的,我看的时候一直怀念70年代的欧洲电影

32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从德军发起进攻到丹麦政府投降用了 259 分钟,拍这电影的时间应该够德国击败丹麦几百次了,好家伙仗打成这样也要拍一部电影出来真的尽力了。丹麦军和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意军对垒的话不知道谁能赢

37分钟前
  • 轻如纸张
  • 较差

勾起我的情结…

42分钟前
  • Marvin的表妹
  • 还行

3星, 小打小闹的战争片,非常真实,小国的无奈和无力尽收眼底。

44分钟前
  • 蛮蛮
  • 还行

小国家差距大没法抵抗,也拍不出那种激烈的战斗场面,你剑走偏锋搞情怀可以,可实在无聊,没有人物刻画没有感情线索没有家国情怀,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内容,一本流水账,一个自行车小队死了俩人抵抗了几个小时,还在这吹什么。人人怕死不抵抗,没收到上级命令没有弹尽粮绝直接投降,二战胜利和你没什么关系,你什么都没干你躺平你拍什么战争电影。

49分钟前
  • 很差

战败的面孔。战争电影里的另类作品,描述丹麦这个二战版图中的边缘战场发生的事情,淡淡的绝望和迷茫充斥全片,比波兰骑兵对抗德国装甲师更荒诞的是,丹麦士兵只能骑自行车进行战略转移,所谓的转移,也就是节节败退撤守而已。甚至没看到丹麦用任何重武器反击,仅仅一天便投降了。片子重点描写的是各种备战细节和单兵操作,但这些在强大的机械化部队面前都没有意义。而影片同时隐隐流露出某种意识形态,即丹麦的迅速投降实乃迫不得已,并非脆弱绥靖的表现,还是抵抗了的,但真实的历史当真如此吗?

51分钟前
  • 王写写
  • 推荐

小国而已

54分钟前
  • 翔羽飞呀
  • 较差

没有国破家亡的壮烈,只有量力而行的抵抗。也许对于战争和生命的权衡不是只有一种尺标。

56分钟前
  • 石墙
  • 还行

开战日就是投降日。片中长官和农妇的那几句对话是经典。

1小时前
  • Salute!
  • 还行

全当了解历史事件,可以和挪威拍的国王的选择一起看,挪威国王可是很鄙视丹麦直接投降的举动啊,可是丹麦也没办法,小国弱国就是没有战略纵深,这仗没法打。印象深刻的就是丹麦步兵居然骑自行车打仗,然后国家投降后,居然百姓和德国人谈笑风生。

1小时前
  • Zach
  • 推荐

场面太小的战争片还是会闷

1小时前
  • 小楼一夜听春雨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