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是什么颜色的如果呼吸是短暂的我想我只好沉默因为这问题地球它还在思考着 (一)入夜,寸土寸金的体育西,路边一小块草皮上挤满了乘风纳凉的人,活像地铁上拥挤的车厢。
婴儿的好奇心无境,眼睛里盛满了天河城的闪烁流光,五彩斑斓(他们并不知道那被指控为“光污染”)。
橱窗里缤纷的商品宛如卫星引力,吸引着潮水般的人们来了又去。
在弥漫着冰淇淋香甜气味的空气中,他们狂欢购物。
这似乎又是一个快乐的夜晚。
我却不合时宜地又想起那幅令人惊叹的画面:就在刚刚过去的夏至之夜,一轮满月在希腊的苏尼恩岬上空升起,近得仿佛就虔诚俯身于这座2400岁的海神庙面前。
此刻是短暂此生的寻欢作乐,彼端是永亘不歇的寂寞演出。
那一刻美丽得近乎让人哀伤,虽然演员从来不在乎席下虚实,就像太阳燃烧,满月升起,恒星发光,大地震荡,植物拔节,从不因你我喜怒而更换日程。
我们所有的不过是感受或不感受、相信或不相信的选择而已。
抬头仰望,你能说出天空是什么颜色的吗?
谁来,先把这漫天人造的嘈杂和喧嚣关掉呢,哪怕一会儿?
每当这么想的时候,人就悲观地跌入过去。
(二)很久以前,我家住在小学的教师宿舍里的时候,我还只是个八九岁的小孩,大部分时间会去乱跑、跳高或者是跟琼杨比赛摘花;要是跟我妈吵架了,我就气冲冲地跑到操场大力地“噗通”躺下(现在想起来,没有碰巧被石头之类的敲傻,算我走运),故意要消失要让她找不到……通常是傍晚,闭上眼的世界里,鸟声隐去,虫鸣却越来越响;睁开眼,晚霞褪散的天幕上,淡白色的月球开始显现,金星忠实地蹲在一边。
过了很久也没有人来寻找“失踪”的我。
拍拍身上的草屑,我就乖乖缴械、回家吃晚饭去了。
我妈曾骗我说,七月初七的夜里,双眼蒙上白手帕就能看见牛郎织女来相会(不好意思,这个典故我讲过很多次了,实在是印象深刻)。
在等待七夕夜的日子里,我搜刮了所有故事书上的传说:牛郎织女会穿着戏台上那样华丽的古装吗?
还有银河、喜鹊搭成一座桥,王母娘娘会出场吗?
……我妈还说,不可以用手直指着月亮,不然月娘娘会在你睡觉的时候来割你一只耳朵做卤水吃!
……鸡包纸,纸包鸡,纸能包得住鸡吗?
麦兜说可以的,当鸡还小的时候。
我却不用等到鸡长大成“鸡”,在仰了一个晚上的脑袋、紧紧捂了一夜的耳朵之后,我就知道,牛郎、织女、月娘娘、王母娘娘、喜鹊、水牛……统统不会来了。
但是,那丝毫不妨碍我多年后反复提起这些事件。
反而,现在的我为曾经的“相信”而感觉幸福,就像听到“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的歌声会闻到妈妈的气味一样。
我只是很想知道,现在的小孩还会相信那样的 “谎言”吗?
(三)我妈的这种民间“谎言”有个学名叫做“神话”。
那是童年时代的人类遥望浩瀚星空时用想象之线编织出来的网,企图网住那源自未知的恐惧感和渺小感。
他们把目所能及的星空(黄道和赤道附近)分成二十八个区域,东、西、南、北各分七宿,分别是苍龙、白虎、朱雀、玄武——看,把它们描画成形似我们已知的东西,是不是亲切了很多呢?
在西方,古希腊人则用假想的线条把主要的亮星连起来,编出了四十八个星座;而希腊人跟我们广东人一样很爱拜神,所以每个星座都由神来掌管,比如守护我们金牛座的是美貌的阿芙萝黛缇 (Aphrodite) ——维纳斯女神,我们那儿人将之本土化后,唤作“妈祖”。
更久远的时候,也许是6500万年前的某一天,恐龙们惊慌的眼眸中倒映出一道刺眼的白光,接着,是一枚巨石越来越近的身影——它的直径大约有10公里。
怎么也没想到,温柔的星星坠落时会是这般狰狞面目,初次谋面就毫不留情地扼杀了这地球上曾经最繁盛的生物。
后来,人类从燧石、燧木之间取得了火种。
这一次不再是凭空的线条想象,那是天外的星光降落地球,近在咫尺,神奇的魔术就在指尖发生。
再后来,星空越来越不神秘了,或者,是我们越来越不好奇了。
关于星空的那些远古传说已经很少被提起,因为我们甚至都不再抬头注视它们。
除了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谁会在意山脉上月亮升起的轨迹、双子座的星云如郁金香般浓烈、哪怕是眼前的水洼里正倒映着明亮的金星呢?
我们更擅长的是将它变成致世经用的指南地图,如女巫店每周发布的“一周运程”: 你蓄势待发,你财务平稳,你的爱情是忽明忽暗的旋转之门……肃穆的神话被转化成一种活生生的娱乐。
好像什么都不干,生活就会如女巫们、星座小王子们所预言的那样照常运转。
去掉肃穆或娱乐的外壳,其实神话与占星无异。
茫茫宇宙中自觉渺小的我们,总是要抓住些什么,试图去抵抗复杂、难预测和不可解释。
矛盾的地方是,如果说,热切地收看每周运程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命运的关注,为什么你又等待着别人的预言而不是自己去实现呢?
从这个角度来说,占星又与神话差得很远,因为我们通过星相的解读而自以为掌握住了命运的同时,却失掉了人类在童年时期对自然的敬畏感。
对很多人来说,占星只是娱乐只是指南,而不是让目光进入浩瀚星空的入口。
(四)如果没有大象霍顿,星空对我来说,还只是夜晚散步时美丽的点缀。
5月的大地震荡之后,我更深刻地感受到渺小如尘,人如蝼蚁。
就像寄居在一朵随风飘散的紫色苜蓿花上,碰巧幸运地遇见了一只心地善良的大象。
可要是落入了袋鼠或秃鹫的手里呢?
那是生活在小小灰尘上的人所能控制的吗?
人面对浩瀚不免会产生无力感,所以我们自信的根源大多数来自于“掌握”。
在穿梭城市的地铁里,房地产商贩买着“家”的梦想:安逸的大屋背靠山林,毗邻湖湾,阳光洒进花园,白色的栅栏可以让你与邻居和睦共处,孩子在如茵绿草上绽开笑颜,有情人在钻戒的折射面里忘情地拥吻。
环顾我们周围的一切,山林、清风、温情……原本属于你或不属于你的、可遇不可求的,一切都待价而沽。
古人用想象的线条丈量星空,我们的计量单位则是“消费”。
如果星星真的可以用钻石来替换,那么请你告诉我,一生的岁月光阴等于多少枚戒子?
我见过的最壮阔的星空,是在广西的山区里。
那晚停电,搬出椅子在操场里坐着。
星光在教学楼的楼角处狡黠地闪烁。
远方,在更广大的天幕上,星团簇拥,宛如新磨出的水晶柱。
那是光旅行了多少万年的途程?
那是不是一颗恒星濒死时发出的剧烈强光?
那些童年时期的血脉相连,那些荒洪年代的神明致敬,那些亿万年来不曾中断的丝丝缕缕的联系,离我们已经多少万光年?
……我无意回到过去,但我羡慕古人。
那时候的星空澄澈,溪水清清,人与宇宙亲近相依,而不是贩买与被贩卖的关系。
遵照上帝的旨意,我们应该进化出的是大象霍顿的耳朵。
站在树顶听风的歌。
仰望星空数心跳的节奏。
那一刻,一切都将平静。
那一刻,就像最初那样,静静的,泪流满面。
因为一个晚上接连看了两部烂片让我无比愤懑就顺手翻来 Horton Hears a Who调节下心情,理由很简单,它是动画片,憨态可掬的Horton一定很好玩。
结果好玩是好玩,可还是把我给看哭了。
既然这样,还是从电影原著说起。
原作者是美国人最引以为豪的儿童文学作家苏斯博士,他的作品被当作启蒙读物,成为两代美国人的童年记忆。
原作出版于1945年,正逢麦卡锡主义肆虐,苏斯博士借大象霍顿之口宣扬民主思想。
响当当的反派角色袋鼠夫人无疑是典型的右翼分子做派,凭借一根长舌煽动着森林的宁静。
与此同时,群众们往往是盲目和不知真相的,这种盲目的热情极为可怕,他们以最良好的初衷最善良的心灵做着最具破坏性的事情。
苏斯博士的原作太有预见性,他似乎在冥冥之中已经预见到在半个多世纪后一个东方民主国家也会发生类似的事情。
或者说,历史是会重复的,历史是可以重复的。
我们所做的只是在一遍又一遍的重演历史。
我却不知道为什么当看到无名镇所有的人用尽全力的喊出“we are here!we are here!"的时候眼泪掉了下来,是我太容易被感动还是这里面真的有种打动人的东西。
高兴的是电影清新幽默的风格并不让它沉重的政治隐喻显得臃肿,深刻中不失可爱,呵呵,算是老少皆宜。
说起好莱坞的3D动画,几乎所有人在夸赞皮克斯那个小台灯的同时,都要不冷不热的开刷下梦工厂的那轮弯月,说其是“千年老二”,并为其悲哀。
然而梦工厂尚且会让人记起,而“蓝天工作室”,对于对3D动画不甚熟悉的观众来说,几乎是陌生的。
然而与其相反的是该工作室的作品却是如雷贯耳——《冰河世纪1&2》以及《机器人总动员》都一度成为业界的标杆作品,而《冰河世纪》的余热直到今天也未有消减,《冰河世纪3》那一段短短的预告片已经让全世界的“松鼠迷”疯狂。
蓝天工作室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尴尬的境界,虽然其作品可以和皮克斯以及梦工厂的产品平起平坐,但名声却大不如前两者。
而更为尴尬的是,由于对《冰河世纪3》的过分期待,《霍顿与无名氏》所受的关注却少得多。
2008年的暑期档,全球动画迷的目光几乎都被两部电影所吸引——皮克斯的《机器人瓦力》和梦工厂的《功夫熊猫》。
而作为蓝天工作室的重头产品之一《霍顿与无名氏》却在5月份就在北美早早上映,这无疑有避开前两部影片风头的嫌疑。
因为从技术层面上来说,《霍顿与无名氏》的两个敌人实力着实过于强大。
《霍顿与无名氏》中全身光滑的大象的技术是早几年的技术。
不用说和《机器人瓦力》和《功夫熊猫》,就连和同是一个工作室的作品《冰河世纪》相比,也没有什么突出之处。
除了影片出出现的少许水的镜头,从技术上来说,《霍顿与无名氏》并不能让3D动画迷完全满意。
然而《霍顿与无名氏》至今也已经有了超亿的票房,并且连续两周票房冠军。
这足见影片本身还是有着过硬的素质,而影片最大的亮点而是剧本。
前两年的《战地飞鸽》在票房和口碑上的双双落败并不是因为影片中那不讨人的形象设计以及平庸的3D水平,而是整体故事着实老套。
连皮克斯和梦工厂也已远超出了技术层面的竞争,而是努力将故事变得更为好看。
爱情已成为迪斯尼的标志,残酷和阴冷几乎是那些非主流动画的偏爱,于是友情几乎已经成了现代好莱坞主流动画片中必不可少的元素。
好莱坞的大部分动画工作室依旧乐于将现实中可能是天敌的动物在荧幕上变得团结无比。
然而不管他们怎么折腾,这些动物终究可以在屏幕上偎依在一块,用肢体预言来表达彼此的好感。
然而到了《霍顿与无名氏》中,我们看不到几位主角任何“温存”。
因为这其中是一只大象,而另外一个,是生活在浮尘上的小人——这是一个在我们肉眼完全看不到的一个角色。
至少在主角的设定上,《霍顿与无名氏》确实颇具新意。
也正是这种出奇的设计,让整部影片诙谐无比。
《霍顿与无名氏》中的两个主角无法作出如《马达加斯加》中那样肢体上的互动,对于动画片来说,主角间肢体的互动是增加影片笑料的一个关键。
然而蓝天工作室却让我们看到了迄今为止荧幕上最有意思的互动——这只笨拙的大象屡屡在影片中作出身轻如燕的行为,于是他在荧幕里一次又一次的跌倒,其结果就是躲在他鼻子上的小花上的浮尘中的无名市随着他的折腾都要引发一次大地震,而无名市市长也是在这一次次的震动中成了影片的笑点,他那根失去知觉而甩来甩去的胳膊比大象“霍顿”的鼻子更能让你啼笑皆非。
如果你对技术方面不是特别挑剔的话,《霍顿与无名氏》是一部能在剧情的发展上不断给你惊喜的影片,纵然影片的最后有点矫情过度,但这总比《战地飞鸽》这样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影片来得有意思的多。
更何况,影片中还有那群让你难忘的猴子以及那只空有其表的老秃鹰。
我们不奢望《霍顿与无名氏》能和皮克斯以及梦工厂今年的重头戏正面交锋,但却不能否认这是一部出色的动画片。
《霍顿与无名氏》的尴尬是它的身边有着太多如《冰河世纪》这样的明星,在《机器人瓦力》以及《功夫熊猫》面前,《霍顿与无名氏》注定只能当2008的老三,这如同蓝天工作室当了多年的“老三”一样,只是一种无奈的尴尬。
《霍顿与无名氏》是一个不错的动画片,讲的是一头名叫霍顿的大象偶然发现一粒尘埃上有一个小世界,于是它千辛万苦把这粒尘埃运送到安全地点,拯救了这个小世界。
看完以后觉得挺不错的,也没深想,后来在豆瓣上闲逛,看到一些影评,才发现敢情这部片子很有来头,它改编自苏斯博士的儿童文学作品,是隐喻五十年代臭名昭著的麦卡锡主义的。
回过头来一琢磨,好像确实有很多政治隐喻,比如,政府掩盖真相,排斥打击异己分子,集体无意识,愚民教育等等。
然而奇怪的是,在看片子的时候,我完全忽略掉了这些,甚至看到有人说,“强烈的政治隐喻却让我感动得流泪”,我却在想,这不是大惊小怪吗,这种隐喻明喻不是在很多作品里都有吗,在我看来,这部电影里隐喻的算不上强烈,也算不上深刻有创意。
这个念头突然令我警醒,是什么让我越来越麻木呢,莫非它的隐喻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边,以至于习以为常,最终完全没反应了。
又或者,类似的隐喻明喻看得太多,最终现实并没有因此改变,让我们集体性冷?
第一个跳出来说国王光屁股的小孩是勇敢的,第一百个跳出来说同样话的小孩就太贫了,大人们肯定说,好了,我们都知道国王光屁股,有什么了不起的,你前面已经有99个人嚷嚷了,你就不能说点有创意的?
谎言重复100遍不会变成真理,但重复100遍的谎言会让大家习以为常。
年少无知的时候听崔健的《一块红布》,并不知道他是搞隐喻,后来看乐评才知道,原来他说的是那个,太牛逼了,虽然他的歌很难听,老子也一定要崇拜他。
好几张唱片之后,我却发现老崔基本没什么进步,还在隐喻那个,翻来覆去隐喻那个,于是,我就不爽了,老扯这些事儿贫不贫啊,看来老崔不行了,老了。
再后来,年纪大了一点,我突然理解了老崔,因为他隐喻的那个一直还在那儿,根本不曾改变,只是我们开始人模狗样步入既得利益者的行列,以至于忘记了那个,而对于那个确实应该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一直讲到那个不再那个为止。
最重要的是,人家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有这么牛逼的隐喻了,而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品还在干啥呢,对不起,咱们还有儿童文学作品吗?
虽然还在等wall e的dvd rip,导致无法断言这部片会是年度最佳动画,但起码与《功夫熊猫》比起来,《霍顿和无名氏》实在是高出一大截。
我小时候也经常做着类似的白日梦:20年后的自己会忽然从空中乘时间机器出现在幼儿园,或者是每天念咒语就可以在过红绿灯时瞬间移动,又抑或是像这部片里一样:自己居住的地球在星球外生物看起来不过是一粒微尘。
一个接着一个不停歇,虽然充满孩子气但也代表了少年纯真的梦。
《霍顿与无名氏》,则圆了我幼时的梦。
当然这样类似的圆梦类型动画有很多,手法却有高低,《霍顿与无名氏》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画面就不说了,话说自史瑞克2以来我就觉得3D动画再比拼画面是一件挺没意思的事情。
整部片的过程及其轻松愉快,毫不拖泥带水,既有适合小朋友的传统迪斯尼类夸张肢体幽默,还有很多大人也会称赞的精致的word play以及暗暗对人类政治的隐喻讽刺。
当然少不了恶搞:中间忽然来了一段恶搞宠物小精灵的片段,直接让我笑到喷泪。
还有小象被猴子群追杀时喊得那句“come on, we are all mammals”也是讽刺与幽默并重。
而从头到尾遥想呼应的几个小伏笔更是体现了编剧的功力。
相比之下,《赤壁上》那只八阵图的乌龟与魔术师诸葛亮的鸽子,恐怕在下集很难再登场了,仅此一点,双方高下立判。
当然和所有的主旋律影片中正义必将属于PARTY一样,所有的家庭电影也都会有个主题,本篇的主题是“相信”:相信与保持自己的童心与想象力,并且永远不要失去它们,还要相信自己的朋友,纵使也许大家几分钟前才萍水相逢,也可以托付与生死。
在IMDB看了下发现只有7.4分,可我觉得这部片与《怪物公司》比起来也不遑多让,怎么样也该有个7.8左右。
还发现原来这部片是改编自数十年前的童话,便忽然很有找来看看的冲动,我喜欢这些想象力诡谲又温馨的童话,可惜他们大多消失在几十年前。
自《哈利波特》以来,似乎所有的童话都有像《龙与地下城》发展的趋势,有着及其严谨的世界观与详细的资料设定集。
我还是喜欢我小时候看的这种,世界观不那么严谨,篇幅不算很长,可以很愉快的看完以后刷牙洗脸上床睡觉的童话。
霍顿是一只实诚的大象,它为了保护它看到的一个微尘世界,历尽艰辛,也不被其他动物信任和理解。
在我看来,每个人的眼中都有自己的世界,形形色色的世界构成了这个复杂的社会。
我们不能因为看不到别人眼中的世界便去否认。
同样,不管多卑微的一个人,他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每个人的存在都需要被肯定。。
那朵花里的小世界,承载着霍顿的坚持和善良,对这个世界对每个人我们都多些宽容和尊重。
这不是一部让人轻松的动画。
无论是在大象的世界,还是无名镇。
一个声音老是充当着正义的一方,袋鼠说“为了孩子”,镇委会说“为了无名镇的百年庆典”,大家都可以把真相掐死在硫酸里。
火炬已经在中国大陆上奔跑,我们可以看到欢迎的鲜花和掌声,但千万不要忘记还有很多生命需要我们关注,很多事情需要我们去做,教育,医疗,孩子,流浪者,环境,食品,物价,房子,社保,。。。
说实话,这部动画让我忧伤。
http://qianmona.blog.sohu.com/99068105.html如果某天我们醒悟,其实地球不过是一粒微尘,该怎么办?
最近特别喜欢这种深入浅出的东西。
换作中国人,肯定会把这样的哲学命题讲得玄之又玄,把人绕晕了以显示里面内涵的高深。
可是,万幸我们遇到了直线思维的美国佬。
关于宇宙间人类的存在感,看蔡康永写过:似乎是人类觉得特别寂寞、特别孤独,生怕自己就是世间的唯一,所以才会这样不厌其烦、不惜代价地向太空找寻地外生物。
而那个微粒上面的小小世界,充满了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产物,官僚作风啊、盲从思想啊、崇拜权威啊等等。
但是很鲜活骄傲。
特别喜欢那个可怜的镇长,在议会里面对长老们的淫威和群众的期待,惴惴不安的样子;说出了违背传统的话,于是立即有个巨大的透明罩子把他跟议员们隔离开来,留下长老们跟他“私聊”——这分明就是生动的美国政治嘛。
行政长官没有实权,很多时候就只好做“大家期望他去做的事”。
还喜欢他那数不清的女儿当中最默默、最忧郁、承担家族期望的儿子。
他夜里乘坐一系列神奇的交通工具、神色泰然地前往自己的科学宝库,还有最后唱的唯一一句歌儿,就足矣让所有人喜欢他了。
还有搞笑的一段,镇长去和女儿们说晚安,一个小女孩要一杯水,马上就有接二连三的声音从房间各个角落冒出来:“Me too! ”“Me three! ”“Me four! ”……然后就有了倒霉的爸爸玩杂技一样举着几百个盛满水的杯子艰难前行的镜头。
关键是,他还居然在这个时候叫住男孩,跟他谈人生!
——天啊!
其实最震动人心的,还是最后那段大家一起发出声音证明自己的存在。
全镇的人一起不停地吼叫“We are here!”,大家把所有的乐器、金属器皿、能发出声音的东西都悉数用上,只是为了向大象Horton的卫道士族友们证明自己的存在——这种场面实在是太具有某种浪漫主义的、诗意的气场了。
能看到吗,里面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还有美式的人权思想。
这是这一类动画片,或者小说,最大的功用了:让更多的人去思考。
动漫电影我看过很多很多,日本动漫都是那种小清新,富有感情的人看很温暖。
美国等西方动漫好多都是奇幻冒险,总动员系列都很不错。
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大象霍顿偶然间发现一粒尘该,而且这粒尘埃里面有生命,下面就是为了保护这粒尘埃与袋鼠妈妈的斗争。
其间还有好多其他小动物的角色,都很有趣。
这个故事也在讲述好多道理,对小孩子也很有教育意义。
1、不要相信权利,只有真理才最重要;2、为了追寻真理,要不惜一切,即使受到威胁;3、要有自己的理想,就像乔乔那样,最终会有用武之地;4、一切皆有可能,没有设么不可能;5、孩子总要长大,不能一直躲在襁褓之中我爱这部电影,我爱优秀电影。
偶喜欢这部动画片,胜过以往任何一部看过后会知道为什么当年伽里略会被烧S会知道若以宇宙的视角来看待一切,nothing is impossible会知道人生有那么一点小坚持,是多么的有意义
很立志···适合给小朋友们看呐··呵呵
如果看不到、听不到、感觉不到,就真的不存在了吗?
想象力~!
原著不错技术尚可
A person's person,no matter how small.
我不喜欢。
概念不错,但影片质量就麻麻
构思不错 可惜故事老套
PERSON IS PERSON。袋鼠那样的人不少。但是霍顿也会有的。
什么玩意
动画片就是要简单,不是么?我竟然会看哭~~
喜欢2D动画那段..可爱//
大象和袋鼠不是都生活在草原之类的地方么………………
太一般,那个反派太没劲了
很有趣的搭配。一个人就是一个人,无论多么渺小。
每个动物都神经质般的肢体动作
其中一颗星是主观的好心情。
卡通,只能说是不错的卡通片.可是和pixar比起来,还是显得太小儿科..不是贬低这部电影,只是pixar站得太高..也就和梦工厂较较劲吧..
霍顿是一只善良温柔可爱的大象,他有看讨人喜欢的美德,比如谦逊诚实直率。两个角色尽管差异很大,但是他们互相信任,最终一起渡过了难关。
什么是小,什么是大?其实万事万物都是相对的,虽然故事很俗套包涵的哲理却一点儿都不庸俗。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