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5-9 12:44《少年往事》(2003)。
从演员到导演、剧情到剪辑,全部小学生水平。
摔坏别人的小提琴就跟摔根铅笔一样,还一脸无所谓的“我不是故意的”。
相比小姑娘区少年宫独唱表演般的尴尬做作演技、莫名年代莫名城市设定的12岁贵族少女的蜜汁豪放,同年龄的小翟天临的懵懂羞涩和真正孩子般的纯真则显得异常可贵,极重的口音也显得很具年代感。
其实和孩子无关,都是导演的问题,老师怎么教孩子就怎么做,整部电影看下来离方枪枪还差着好几辆十七岁的单车。
至于情怀,我们的小学时代不是这样,父辈祖辈的小学也不是这样。
毫无共鸣的就当看个青岛旧事記+青岛欧式风情建筑览。
看到一边倒的感动好评,只能说,我与这样的电影真的是气场不合[笑cry]。
偶然在电视上看到的这部电影。
被画面和音乐吸引。
孩子们华丽的西化衣着,马车,大片的绿草地,贵族学校,优雅的妇人。
我没想到这是国内的片子,更没想到这是青岛,呵呵,演员的普通话确实有些棒子面的味道。
带着些期许看这部电影。
我喜欢有情人终成眷属,可是从往事二字,已经音乐感觉到,一定是遗憾的。
看到结局,并没有难过。
年少的感情,不一定是爱情,但它纯粹而干净,这才是人们久久无法忘怀,惦念一生,珍藏于心底的最重要的原因。
青梅,竹马,那段奔跑在花田的日子,相偎于海边的日子,安静的听你为我演奏的日子,一生都刻在彼此心里。
很满足。
小乌龟大声喊出我爱你的时候,我愣住了。
爱,在孩童的时候,来的那么简单,彼此却都无法承担。
而终于长大,却再难说出口。
方忆琳调皮到连老虎胡须都敢拔的地步,整天和男生混在一起,一点都没有女生矜持含蓄的自觉。
一个偶然的机会,方忆琳捡到了尧永诺的小提琴,两人之间若有若无的吸引,再加上其他小伙伴的支持,方忆琳转到了培理中学。
可是平静而快乐的日子被一个消息打破,方忆琳得知母亲要让她和青梅竹马小乌龟订亲。
感到害怕的方忆琳离家出走,和尧永诺一起住在了海边的破船里。
“你知道吗?
总有一天,我会走遍欧洲的每一个角落。
”“恩,我也要去维也纳拉小提琴。
”两个少年在海边畅想着美好的未来。
后来方忆琳被小乌龟发现,害怕被家人抓回去,她做出了去欧洲的决定。
几个小伙伴为了给忆琳凑钱,当乞丐不成决定卖掉一直珍惜的老爷车。
大概是感受到了分别,从来没能真正启动过的老爷车居然动了,几人坐着老爷车,唱着青春舞曲翻山越岭。
小乌龟骑着自行车追上去,他看着老爷车逐渐远去的背影,大声嚎着:“方忆琳,你不要走,你走了就没人陪我打架了。
”最后几人在海边唱着《友谊天长地久》做着最后的分别,忆琳试图碰一碰尧永诺的脸,又缩了回去,并且取走了尧永诺外套上的第二颗扣子。
“天快亮了。
”“你有没有想过你一个人去欧洲没有人照顾你,可能会凄凉,又会碰见坏人。
”“是对是错,是我自己的选择,最重要的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忆琳用了永诺回答她为什么要拉小提琴的那句“重要的是给自己一个交代。
”至此一别,相见无期。
最后方忆琳在校园七金刚的目送下离开,尧永诺追上去,“等等我,好吗?
”尧永诺转身飞奔去取小提琴。
“好。
”我以为,方忆琳会决定留下来。
也永远都只是我以为。
我以为,方忆琳在很多年之后回来;我以为,至少尧永诺,会去欧洲找她,两个人兜兜转转在维也纳邂逅,就像《星空》里的那样。
影片给人印象最深的是青岛无处不在的绿,无论是方忆琳和尧永诺一起骑车回家穿过的羊肠小道,还是校园七金刚的据点,无处不在的绿色铺满在你的整个视野里,阳关灿烂,风景秀丽。
有人吐槽这部影片漏洞百出,不合逻辑。
按照影片中的年代来说,此时的青岛应该是内战和日本侵略不断,纷争的年代。
可你能在影片中看到的,只是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影片中的外力作用很小,基本都是按照主人公的想法来走,就像是一个乌托邦,隐去了现实和历史。
不过,这就是电影的特性不是吗?
与其他艺术形式所区分开来的。
始于自然,却可以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来表现个性,和导演所想要表达的一切。
不过不太喜欢影片中的剪辑手法,过度使用了透视和叠加,让人感觉生硬和重复。
但我还是喜欢,虽然对结局耿耿于怀。
男主不在自带主角光环,不温柔体贴也不盛气凌人。
女主不咄咄逼人,自以为是,像是一个tomboy。
两人没有爱恨纠缠,刚好在友谊那里戛然而止。
就像那句谁说的话来着,“让事物变美的,是永恒。
”
小乌龟在后面被大家欺负的很惨,一如孩提时的我们,被欺负了就要找机会还回去。
他被鞭炮炸,摔了一脸泥,可是他追着车不停跑,说没人和我打架了,其实他早就明了,他对方忆琳,是爱啊。
一早就有了一根线,两家定亲把他们联系起来,奈何缘浅,方忆琳注定不会妥协。
不知道忆琳走后的多年,你是否还依然记得她。
《少年往事》,居然跟《小小》挺搭的。
翟天临十三岁第一次接触到娱乐圈,就挑大梁演电影,《少年往事》也入围了当年的台湾金马奖。
学霸,戏霸,天之骄子,一路也算佳作不断,有演技,有代表作,有观众缘。
可惜,“不知知网”的“博士”学位拿掉后被官方点名“学术不端”,跌落神坛,引发一系列蝴蝶效应,从此他被钉在耻辱架上,每年毕业季都被学子们口诛笔伐。
学术风波之后,他基本上就是与娱乐圈绝缘了。
无独有偶,重蹈覆辙的还有今年的易烊千玺。
我一直对四字很路人,因为不够高也不够帅,不是我的菜,演技嘛,跟周冬雨一样,有角色限制,他们俩最擅长的就是叛逆期少年、少女。
但也不讨厌他,虽然是资源咖,可娱乐圈资本需要钱生钱,捧谁不是捧,起码这一个虽然不算出挑,也算过得去,不是硬捧出来恶心人的。
然后,他就塌了……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跟翟天临一样,因为青云直上所以志得意满,“学霸”人设这种听起来就很华丽金光闪闪的装饰品怎能不镶嵌上?
技能点点得太满而又名不副实,忘了“月满则亏”,终于犯了众怒。
一行有一行的苦,明星自然也不好当,我从来不仇富,不觉得他们挣得多就该恨,毕竟与生俱来的资本也是本钱。
但是既然相对轻松地站到了普通人十辈子也达不到的高度,做人做事还是要更加严谨一些,不能在轻描淡写断了普通人千军万马也挤不过去的独木桥的同时还明目张胆践踏规则,一副“你能奈我何”睥睨众生高傲又不屑的嘴脸。
就算有大体量的粉丝,但粉丝也大多数是普通人,普通人也不是傻子,意识到特权阶层的挤压不仅仅存在自己平日够不到的塔尖,也会愤怒,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事发时候,我默默地吃了好一阵子瓜也没出声,日光之下,并无新事,见怪不怪,只是有点羡慕:资源咖真好,即便犯了众怒,这种群情激愤的时候还有那么名人敢冒天下之大不讳为他说话,不怕引火烧身。
1928年的青岛充满了欧洲风情,西方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交融在一起,给予了当时的少年少女们多元的精神文化启蒙。
这世间女子万千,唯独她古灵精怪,不拘于世俗,自由、洒脱、敢作敢为,像散发着无限活力的小太阳;而他沉稳儒雅,恪守本分,从不做超出条例制度之外的事情。
性格迥异的两个人,因为一把小提琴结缘,两人都怀揣着真诚和单纯,开始了一段懵懂的少年友谊。
少年少女的世界,有童真、有懵懂、有清新的海风和浅绿色的树。
在青岛海边的一艘旧船中,因反抗家中旧式婚姻,她毅然收拾了简单的行囊,住进了旧船中,而他因为父亲不允许自己练习小提琴,也把这座旧船当成了避难的“诺亚方舟”。
白色的纱帘在海风的吹拂下飘动着,她摆上从家里拿出来的绿植,将这里当做了小小的世界。
那时的感情多么美好,车马慢的时光里,没有蓬勃的欲望,只有坦诚的交谈。
他给她看自己作的小提琴曲子,她给他讲自己想要环游欧洲的理想。
像风一样的女子,终究要离开。
她走后,他站在青岛的海边拉着小提琴。
琴声与海浪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曾经和她一起谈天说地的过往在脑海中浮现,他的眼泪流了下来,自知那段时光已经一去不返,而他们的少年时光也已经划上了句号。
那是1928年,在青岛,有过一段真诚美好的友情,那将是两个人一生中值得留恋的回忆。
在b站首页看到的电影,因为男主,决定看起来。
小提琴梗和年少的情愫让我又想到了侧耳倾听,还有不能说的秘密。
说起来我也是钟爱这种类型的电影吧,大概就是讲别人家的初恋什么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少年往事,大概也都能在电影里找寻到自己的影子。
想到自己的往事,自己的那段时光,会流泪还是会释然?
我大概介于两者之间吧,羡慕女主的勇气,可是却也发现她和我一样啊,遇到前方的分岔路,会踌躇,做的每一个决定也不一定全都正确。
其实每一段青春都会有遗憾啊。
电影主题说是爱情,但年少的我们对爱的定义是模糊的,正如男主一直疑惑的究竟怎样才算是恋爱,男女主也从未将心底的爱说出口。
如果你想创造羁绊,就必须承担流泪的风险。
率真会带来羁绊,而年少时的羁绊多数伴随着离别和流泪吧。
错过了很多才学会成长。
感谢每一个出现在我生命里的人,不完美才是最美❤️
电影结局也不算是悲剧吧,但不知道为什么,还是看哭了。
也许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段少年往事,年少时最单纯,懂爱不懂情。
真正最好的年华,最好的自己,最好的那个人,一别永生。
留一张旧照片,穿越茫茫人海,穿越万里山川,穿越岁月的沟壑,很多年以后,当我们都经历人生诸多悲欢离合,所有的往事与少年,都显得遥不可及。
总有那么一个人,住在回忆深处,那时候彼此尚且年幼,在课桌上还得划一道三八线,因为害怕流言蜚语就怀疑起这一段友谊,但实际上,心里真的喜欢对方,只是年纪太轻,自己都不曾意识到。
等到分别了,才晓得这个人对自己的特殊性,但却不得不天各一方。
生命里会爱过几个人,又有几个人记得你单纯的年少模样,又有几个人爱你爬满皱纹的脸,又有几个人心疼你蹒跚踌躇的步履……年轻时真好,天不怕地不怕,不怕前途渺茫,不怕世事险恶,不怕分离的鸣笛响起……分开了会重逢吗?
我们生命里大多数人,在一起的时间就那么多,分开了就杳无音讯,再也见不到了。
那一年波涛汹涌的海浪声,那一年咯吱咯吱响的的自行车,那一年黑色的古旧唱片,都随着时光奔腾一句去不复返了。
我们终究会长大,会恋爱,会结婚,会生子,会变老……我们终将不再少年。
我们看着下一辈人的少年,想起自己遥远的少年时光,可是啊,我们却都老了啊。
还记得小时候,看的一部电影我惊奇的发现如此浪漫的欧式建筑竟然在中国,我已经不记得那部电影的名字了,但是我依然清楚地记得,男主角和女主角只有十几岁,小男孩站在别墅的长台阶上拉小提琴,小男孩的侧脸倒映着红树叶的影子,小女孩从别墅里跑出来,小男孩问她要去哪里,她说去欧洲,她买了船票。
两个人走在林荫道上,小男孩问她什么时候回来,她说也许过一段时间,也许永远都不回来了。
过了很多年小男孩成为了别墅的主人,他收到了一封小女孩的来信,信中照片里的女人自信的笑着,她真的去了欧洲。
今天看到一个帖子“你们最喜欢的那座城市呢?
”我脑海里突然想起了青岛,想起了这部电影。
我单凭这对青岛欧式建筑的记忆终于找到了它的名字《少年往事》,我脑子里的片段已经不清晰了,只记得上面写的这个情节,或者连这个情节都不是很对,但是我对电影里殖民地时期所留下的欧式建筑印象深刻。
也许是电影男女主角纯纯的感情影响了我,我脑海记忆里青岛是浪漫的,街道上一尘不染,海风吹在脸上黏黏的咸咸的味道,那种感觉让人如此向往。
浓浓的少年少女情怀,两小无猜。
看完这部电影,印象最深的是女主角,她把那个调皮劲演的超级到位,就比如在黑板上写男主角的名字的时候,很讨厌但是让人恨不起来,如果我是男主角我会无奈死的,女主一开始就对男主有好感吧,就想跟他一起玩,但他俩的两小无猜又被别人误会,说在谈恋爱,其实这样会很尴尬,而且会破坏俩人感情。
电影里面他们就很勇敢,女主很倔强,剪掉自己头发,捍卫自己和男主。
世上无聊的人就是这么多。
这部电影节奏感特别好,刚开始会觉得跳脱,一件事情一个镜头,但习惯了之后,就觉得不必要的事情就不需要拍了,现在的电影啊,就必须要交代的清清楚楚的。
其实,跳脱的事情还蛮多的,比如女主说要好好读书,下一个镜头就在那个学校了。
能表现女主坚定的心又能推进电影进度。
男主的教养真的好好,是他爸爸教他的,说不能作弊,做个诚实的人。
但他爸爸又反对他学小提琴,说是不挣钱的行当,我觉得他爸爸是个自由的人又有点自私,怎么会赌博呢?
有点想不通…好矛盾,他爸爸又说,真的想学就找弹的最好的人去学。
那个时候,大家都很遵守诺言,女主留下信息取回小提琴,男主晚到了,男主竟然按照女主说的不来就是🐍,男主真的照做了!
我觉得电影里好多品质,现代人都没有了。
好像都存在于遥远的以前。
如果搁在现代,我会怀疑。
有年代感。
小乌龟,有点坏坏的小男孩,竟然对女主说我爱你,小小年纪就知道什么是爱啦,就冲这句话,一下子刷新了我的好感,还蛮可爱的,这就解释了他的合理性。
不过后半段感觉是架空女主妈妈和她的家庭写的,女主离家出走,只写了男主和同学对她的支持,我只想说一句好前卫,卖车让她出国并且都没有回国,而且小小年纪的,我这脑洞真的会很大。
我想这就是艺术的表达形式吧。
后半段,女主离家出走这段真的看不懂,导演想表达什么呢?
反抗的也太厉害了吧,完全可以和她妈妈好好聊聊啊!
难道我又以大人的眼光看待了?
小女孩就是以这么激烈的方式去反抗。
还有一点,父母的教导很重要。
女主的爸爸,阔达有见识,妈妈虽然叫她做这做那但又包容她;男主的爸爸虽然限制他但最后还是支持他。
电影里还蛮接地气的,哪像现在就是撒狗血。
还有一件事觉得蛮有意思的,男主乞讨的时候装瞎子,偏偏那个医生还跟他说,我会治眼睛。
吓得男主直接跑路了,那医生肯定知道他在装,但竟然不气愤,这样不符合逻辑的事情,给我感觉还蛮好玩的。
你说,我们现实生活中,能这样嘛!!!
我发现这部电影里面的。
大人都很包容,比如那个外国人校长、那个眼科医生、孩子的爸爸妈妈、告诉他什么是谈恋爱的女老师、同意玩最后一次的买车人、告诉他年轻时候爱情故事的著名小提琴家、放唱片的老板娘。
青涩懵懂但缺乏细腻的叙事,唯有告别时不约而同的回眸令人惊艳
给那个年代的青岛
很有童趣的电影,喜欢这个结局
少女最终还是登上了去往欧洲的船,从此风骤路遥,天各一方。
只能感歎男主角那麼多年之後還是那麼好看,可是女主角卻長殘了~
去青岛
2020年11月1日看过。写下了,可能是我的高度不够?也可能是我长太大了,老了没有童真了?这就是少年的往事,不是我的往事,我觉得就很乱,如果他们俩在打大点,就感觉还好点就正常点整个电影平淡的童趣,全靠小主角,有点无趣
手贱搜了女主角长大的照片,电影中多么清新灵动的小女孩,长大后非主流了
小孩看的,台词生硬,小孩长得好看
制片人是杜琪峰。
可爱是真的可爱画面也很美,翟天临看起来总像个小木头人,不知道为什么有种卓别林的感觉,尤其是中间几段黑白画面的,真的很喜欢就是这剧情也…太超现实了吧,说离家出走就出走,说去欧洲就去欧洲了,家长傻的吗
青岛美得像一个沉睡多年的梦,足以让我在阳光下安然睡去。如果我还能在雾霭中勇敢的奔跑,去往未知的前方,那么又何妨去承受天各一方,后会无期的宿命?
感觉电影有点言过其实,特定时代背景,不接地气的人设,流水账式剧情,伪文青捧得太高了。
妈呀,主角们的乡音太吓人了……
清纯,干净。
青岛美
矯情和假模假式~
有种被坑爹的感觉,比起两小无猜差远了,表演生硬台词老套,只一个那时的青岛,洋气得特别舒服。
我一直不停地在心里默念,时代的电影要以时代的眼光去看。不行忍不住了!!!从头到尾,所有人和所有事都太傻X了。女主的人物形象恰恰是我学生时代最讨厌的一类人。行为横冲直撞不顾后果,还永远洋洋得意不粘锅,而被无辜牵连的受害者,比如我,连愤怒的权利都没有,因为身后总有一帮拥趸在替人慷慨劝人大度。这样的少年往事,全部都是愚蠢,一点也不美好。
少年时的怦然心动,纯粹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