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两个男人隐藏了一辈子的秘密——沉默无言的《断背山》 谨以此文献给远在天堂的——Heath Ledger 一如断臂山高远苍茫的山林,电影讲述了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俄亥明州两个男人隐藏了一辈子的秘密,一段维系了两人一生一世如沉默的大山一般质朴而又深沉的爱情。
关于这部在几年之前席卷各大电影节所有重要奖项的电影,有很长时间,每次面对它,我都没有任何语言。
对于触动心中那最柔软部分的情感,是不可能有任何文字的。
只因为,以人类现有的任何语言都无法道出断背山带给我的震撼,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去写关于它的任何文字,对我来说,都是对心中的美好的亵渎。
所以,我不写《断背山》。
这篇文字依然不能算《断背山》的影评,把它写出来,只是为了寄托内心深处对ENNIS和JACK的思念,以及对远在天堂的ENNIS的扮演者希斯?莱杰尔的缅怀而已。
夏天的树木已经长的分外茂盛,透过树叶间隙点点明亮的光,我好像看到JACK凝视ENNIS那双深情的眼眸。
那始终怀抱着憧憬和希望的眼眸,那双会说话的眼睛,似乎隐隐含着一种无法言语的心疼,他想对我们说些什么呢。
我想起来了,那是ENNIS在断背山中遭遇灰熊,被惊马跌下受伤归来的时候,JACK用他的领带细心地替他擦洗着,眼里闪烁的,是一种伤在你身,痛在我心的关切和担忧。
那美丽深远气象万千的断背山,你还记得曾经有两个在你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地嬉戏,拥抱,做爱的男人吗。
还记得他们发自内心的那一串如流云般舒展的笑声,记得他们依靠在篝火旁的身影吗。
——那晚篝火熊熊地燃烧着,映衬出JACK像个孩子一样舞蹈的欢快身影,在JACK活泼风趣的身体语言的感染下,ENNIS也禁不住打开了话匣子,这个一向沉默内敛的男人把他压抑在心底的话,不能为人所道的家庭身世全都倾倒了出来。
JACK打趣说:你说的话比这两个星期里的还要多。
ENNIS凝视着他热情的双眸,他的语调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宁静安稳:这是我一年里说的最多的话。
与对感情奔放坦荡的JACK相对比,ENNIS对待自己和JACK的感情始终是怀着一种逃避的心态。
这种恐惧或许是来自于童年时期目睹的经历吧。
当时年仅9岁的他和父亲在山间看到一具惨死的男尸,父亲冷漠地告诉他,死者是一个同性恋者。
他死在怀俄明州仇恨同性恋的封闭山村内,父亲的话就这样回荡在一颗幼小稚嫩的心灵里,那悲惨的一幕也许就注定了他一生对同性恋的压抑和恐惧,尽管他自己内心深处燃烧的对JACK的爱火从来没有停止过熄灭。
所以,虽然ENNIS极力的否定自己,并曾清楚地告诉JACK“I’M NOT QUEER”,但这种与生俱来的力量他能反抗吗?
那晚他坐在火堆前犹豫了很久,他知道账蓬里有等待着他的JACK,有爱在深情地呼唤着他…… 睡在帐篷中的JACK同样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之前他之所以抱怨自己在外面睡不好,其目的无非是想让ENNIS同意他进来陪伴他。
没成想ENNIS如此不解风情,竟然就自顾自地从帐篷中换了出来,这实在不是他的初衷啊。
骤降的气温成全了两个男子的爱情。
JACK把冻得浑身浑身哆嗦的ENNIS唤了进来。
两个饥渴的身体前所未有地向彼此靠拢,爱欲的火焰在彼此凝视的目光中绽放出一朵可以照亮一切黑暗,比任何光亮还要亮丽的花朵。
JACK的嘴唇贪婪地摘取着爱人嘴唇中让他心神陶醉的甘蜜,而 ENNIS几乎是无师自通地就进入了JACK的身体。
两个男人在身体进入的那个瞬间终于完全融合在了一起,他们的心灵就此紧密相连,再也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分离。
从影片的美学风格来讲,《断背山》的男男爱情以雄壮浑阔的美国西部山地为背景,在美国,西部牛仔是粗犷阳刚男人气概的形象代表,也因此,与以往温柔哀伤的女性爱情电影风格截然不同的地方在于,《断背山》中展现的爱情是一种在大山森林的怀抱中所孕育的爱情,它清新朴实而又纯洁深情,两个男主人公,无论是性情乐观旷达感情表达真诚热烈的JACK,还是气度深沉稳健情感表达隐忍内敛的ENNIS,在银幕上都恰到好处地将刚柔并济的男性形象演绎的入木三分,其情感深度的表现力让人荡气回肠。
这当然也归功于导演李安的调教以及他高超的叙事技巧,对于这样粗劲豪迈的男人情感,李安注重从细节部分去揣摩,体会,将两个牛仔男子内心最不易让人察觉的情感脉路细致地表现了出来,这就使得这部电影拥有了高远雄阔而又不失含蓄细腻的美学感染力,并由此打动了东西方不同品味不同性情的观众。
让我们来回味电影中那些意味深长的细节处理吧。
比如,就在两个男人第一夜的激情缠绵之后,JACK还在梦中的脸庞似乎还沉醉在爱情的甜蜜记忆中,而ENNIS却早早起身上马离去,一句话也没丢下。
这个时候的JACK赶了上来,他对ENNIS喊道:等你回来吃晚饭。
那恍惚不安的眼神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小男孩。
这个细节非常生动地让我们看到了两个男人对待他们性向不同的态度,两人日后情感悲剧的起伏也在这里初见端倪。
清晨的河边,一向像个淘气孩子的JACK却在忍耐着河水刺骨的冰冷洗衣服。
——他正在洗谁的衣服?
这里导演给我们埋了一个伏笔。
事实上,细心的观众看到后来就会知道,那件格子衬衣就是JACK用他的生命来守护ENNIS的象征物。
傍晚,担心了ENNIS一天的JACK主动去放羊的地方找他。
这个时候,不出所料,ENNIS对他说出了一句残酷的话:这个事只能有一次。
这句话对JACK原本快乐昂扬的心是多么大的打击,然而JACK仍然忍住了内心涌动的悲伤,在爱人面前,他低声地说:这是我们的事,与别人无关。
这句话也鲜明地表现了JACK对待感情的态度——JACK从来都是诚实坦荡地面对自身的性向和情感,即使后来他和主动追求他的妻子lureen结婚了,但他并没有向妻子和父母隐瞒内心深处的秘密,他明明白白地告诉过妻子和父母,他的心中有一个ENNIS,有一座断背山。
JACK的这种态度和ENNIS看重社会认可,注意维护公众形象的社会“责任感”形成鲜明的对比。
所以ENNIS在这里强调自己并不是QUEER(同性恋称呼的俚语)。
——此时的JACK该怎么回答他呢。
请注意,面对ENNIS“理性”的眼神,JACK违心地答了一句:neither me(我也不是。
) 从电影后面的叙事来看,JACK这是在对ennis撒谎!
从他对ennis说“me neither”的第一个谎言开始,到后来他把自己跟randall的关系说成和randall的妻子lashawn的关系,近20年的时间,在关于性向的问题上,他说的都是唯心的话。
但这些违心的谎言并不让人反感,相反,一向诚实的JACK在这些细节方面却让人不由地深深同情:因为谎言的动机来自于他对ENNIS深切的爱。
由于ennis本身是个homophobia(同性恋恐惧症),他一直无法坦然地接受自己的性向,也无法接受GAY,所以Jack为了得到ennis和不失去ennis,就一直这样撒谎了下来。
第二晚,ENNIS怀着既渴望又忐忑不安的心情进了帐篷,此时的JACK反过来像个呵护着弟弟的哥哥,他温柔地安慰着爱人:“THAT’S ALL RIGHT。
”(注意这句话,影片的后面又重新提到)。
这也是第一次JACK把ENNIS搂在怀里,好像安慰一个受伤的孩子,身体语言写满了对ENNIS深切的关怀和爱护。
听说老板叫他们下山,ENNIS很不高兴,坐在一旁生闷气。
他为什么生气?
为了少赚一个月的工钱?
不,他是因为要离开断背山,离开JACK而感到难过。
JACK把包裹都打好了,ENNIS仍然坐在山坡上不愿起身。
他在等JACK拉他起来,等JACK来安慰他,像个呕气的小男孩(ENNIS很小就失去了母亲,他的生活中缺少像JACK给他的这种关爱)。
JACK看到ENNIS闷闷不乐的坐在山坡上,可以想象他那会的心情也充满了忧伤和不安,但JACK乐观爽朗的天性依然强按住了心头的那股悲怆,为了ENNIS,他必须让自己振作起来,于是他过来故意逗他笑,还要用绳索套住ENNIS,电影中的两个男人,他们从来不擅长用言辞来表达心中的爱,彼此的爱抚身体的纠缠甚至打闹都是宣泄内心情感的方式。
在分手的时刻,两个男人像两个小孩子一般滚打在一块,不管打的如何惊天动地,身体的疼痛都抵不过内心深处对即将分别而感到的切肤般的伤痛。
不管长的多么高大魁伟,两个外表坚毅的男人在内心深处都是不曾长大的小男孩。
他们对待爱情,对待爱人的方式从来都显得那样天真质朴而又笨拙。
分别的那刻终于来到了。
在这里,无论JACK还是ENNIS,他们在导演的镜头下表达出来的情感细节都显得是那样意味深切。
——卡车内,JACK默默的目光一直粘着在车后镜里的ENNIS身上。
相信如果此时ENNIS肯为他停留,JACK一定会义无反顾的向他飞奔而去...........但是……他只能默默的看着ENNIS走出自己的视线,走出自己的生活。
而当JACK的卡车在自己的视线内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模糊直至消失不见的那刻,一直强守住内心澎湃情感的ENNIS终于突破了心理的防线,他双腿一软,跪在墙角放声恸哭,又站起身来双拳挥向面前那堵坚固厚实的高墙,男人的哭声和低吼犹如一头被锁在铁笼里走投无路的困兽。
(注意这时候走过的一个路人甲,在导演的细节处理上似乎代表了旁观的社会群体,也使得ENNIS忍不住破口大骂,他为什么要骂这个素昧平生的路人?
导演的意思可能在于,因为正是他们,这些公众组成部分的每一个人,使得他们的爱情不见容于天日,使得自己不敢大胆的去爱JACK)。
ENNIS就这样在社会的压力下走向了婚姻。
请注意他们婚后做爱的一些细节动作,ENNIS爱抚和进入老婆身体的方式是不是看上去很眼熟?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导演对待整部电影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镜头都是经过精心考虑和设计的。
有些观众看不懂为何ENNIS携带家人观看烟花的时候会对两个大汉大打出手。
请注意两个混球说的话,他们在说什么?
他们在嘲弄这里的姑娘们都得不到男人的满足。
而ENNIS仅仅为这一句就要和两个粗汉拼命,为的是证实自己不是GAY,是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男子汉。
这场打斗也在告诉观众,ENNIS正在从各个方面各个细节让自己融入符合主流道德的社会,他在力图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
而打斗完的这个场景被作为《断背山》预告片的最后一个场景被反复播放,又代表了什么?
ENNIS夫妻两个为什么离得这么远?
他们中间又隔绝了什么?
——是的,他们之间隔绝的就是爱情!
他们根本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老婆代表着社会,而ENNIS代表了不被社会容纳的GAY。
因为尽管ENNIS一直在努力寻找自己的社会角色定位,可一旦四年之后,JACK在眼前重新出现,这个时候,我们清楚地看到,不管什么样的社会规范对ENNIS来讲都会失去效力,而ENNIS压抑已久的天然本性在爱人的面前也终于得到了自由的舒放和解脱。
这就说明了为什么一向小心做人的ENNIS竟然会如此冲动地激吻久违的爱人,完全忘掉了该事先看看周围有没有路人(社会)。
同时这也充分证明了,在JACK到来之前的ENNIS不是真实的ENNIS,他始终活在别人的眼光中。
再次相聚,他们回到燃烧的篝火旁,在温暖的火光照耀下,他把他再次搂入怀里,实实在在的搂在怀里,日日思念的爱人如今就实实在在地靠在自己的怀里。
不再是梦里的呼唤,他和他的头深情地靠在一起,多么希望时间可以为他们停滞下来。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两个男人赤裸全身从山崖上跳入河水中的那场戏。
扮演ENNIS的澳洲男星希斯?莱杰后来解密说,他和JACK的这场戏代表着他们同时坠入爱河,是两个男人对彼此献出全身心爱情的赤呈相见。
在篝火旁,对JACK提议的两个人永远生活在一起,ENNIS不敢答应,他说出了埋藏在心中的那一幕童年时期目睹的关于同志的惨剧。
他劝JACK忍受,能忍多久忍多久。
童年恐惧的阴影和现实的残酷仍然笼罩着他,使他不敢对JACK大胆的表白做出回应,第二次放过和爱人一起生活的机会…… 对于ENNIS的逃避,JACK心中自然是百感交集,但是他生气了吗,没有。
他是那样心疼爱人遭受的内心惶恐,于是他反而伸手去爱抚和安慰ENNIS。
对他来说,眼前的这个男人,是他心中永远的爱,他不愿看到爱人伤心痛苦,目前唯一的方法就是听从ENNIS的意见,继续忍受下去,能忍多久忍多久。
一对苦命的爱人就这样靠着每年一度断背山温情的回忆牵挂着彼此,那是他们在残酷世间能生存下去的唯一勇气。
——直到有一天,当JACK听到了ENNIS离婚的消息。
JACK马不停蹄地向着ENNIS赶来,他在内心筹划着他和他可以在一起生活的未来,只要生活中有ENNIS,无论怎样的艰辛困难,对于JACK来说,都是不值得一提的小CASE。
他的内心始终怀着对生活炽烈的热情。
——一路的风尘,一脸的期待,他指望ENNIS这次能给他一个希望,一个美好未来的许诺。
然而ENNIS的选择再一次击碎了JACK对美好生活的希望,ENNIS始终还是徘徊在人生十字路口,始终迈不过那道坎儿。
尽管离了婚,他对家人对女儿的“责任感”让他再次放过了JACK。
年近不惑的ENNIS肩负着一个父亲养育两个孩子的责任。
从JACK这方面来说,尽管他愿意把自己的所有财产都交给ENNIS,但ENNIS强烈的自尊心却不允许他这么做。
还记得第一次从断背山下来的时候,JACK就曾提出借钱给ENNIS,但却被ENNIS骂了一通。
在ENNIS看来,一个男人就得靠自己的肩膀扛起养家糊口的责任来。
JACk从一开始就知道,既然要爱ENNIS,要必须要尊重他的自尊和选择。
ENNIS强烈的社会道德责任感直接毁掉了他和JACK最后一次约会的可能。
不仅如此,他甚至认为他之所以离婚,他的家庭之所以分裂是因为最爱他的JACK!
在爱人面前,为了发泄心中的郁闷,ENNIS说出了让JACK终生为之疼痛不安的话,他说,因为你,因为你,我才LIKE THIS,没有了家,一无所有。
(YDY的字幕把LIKE THIS译成“喜欢这个”,好像是JACK使他变成了同性恋,这是不对的。
应当与后文对照起来翻译成“变成这样”)是JACK使他一无所有的吗?
答案很明显不是。
ENNIS应该也很很快意识到自己说出的,只是一句负气的话。
当然,仔细深想,我们也不能怪ENNIS。
毕竟,也只有在完全不设防的爱人面前,我们才能流露出内心深处最稚嫩最困惑甚至完全找不到答案惶恐不安的那一部分吧。
ENNIS清楚,只有面对最爱的爱人,他才能放纵下自己,说说心中那些郁闷的找不到发泄目标的话。
事实也正是如此,面对几近崩溃的ENNIS,JACK再次敞开了温暖包容的怀抱,在ENNIS的身边,尽管他是偏向弟弟的角色,但此时的JACK依然如同多年前那样,扮演着一个柔情哥哥的形象,他抱住心爱的爱人,再次安慰他“THAT’S ALL RIGHT”(和20年前他安慰ENNIS的时候对应起来了。
) 镜头闪回到20年前的断背山上。
让我们读一读小说里的这段: 让JACK一直念念不忘却又茫然不解的,是那年夏天在断背山上ENNIS给他的那个拥抱。
当时他走到他身后,把他拉进怀里,充满了无言的、与生命最深处息息相关的喜悦。
当时,他们在篝火前静立良久,红彤彤的火焰摇曳着,把他俩的影子投在石头上,浑然一体,宛如石柱。
只听得ENNIS口袋里怀表滴答作响,只见火堆里的木头渐渐燃成木炭。
在交相辉映的星光与火光中,ENNIS的呼吸平静而绵长,嘴里轻轻哼着什么。
JACK靠在他的怀里,听着那稳定有力的心跳。
这心跳仿佛一道微弱的电流,令他似梦非梦,如痴如醉.......... 直到ENNIS用从前母亲对自己说话时常用的那种轻柔语调叫醒了他:“我得走了,牛仔。
你站着睡觉的样子好像一匹马。
”说着摇了摇他,便消失在黑暗之中。
JACK只听到他颤抖着说了声“明儿见”,然后就听到马儿打响鼻的声音和马蹄得得远去之声。
这个慵懒的拥抱凝固为他们分离岁月中的甜蜜回忆,定格为他们艰难生活中的永恒一刻,朴实无华,由衷喜悦。
这个清晨的拥抱由此成为20年来JACK最美好的回忆。
影片突然跳转回20年后的现实,仍然是JACK眼睁睁地目送ENNIS远去,目光中早已没有了年轻的星光,呆滞、无奈、绝望……还能有什么词来形容JACK此时的心情啊?!
39岁的他依然站在19岁时的地方,一步都没有前进,最怀念的拥抱竟然是20年前的记忆。
这也是影片中最后一个JACK的镜头。
JACK整整等候了20年,不是20天,20个月,是从19岁到39岁生命中最宝贵的20年!
从满目星光等到两鬓斑白,这么多年了,他对ENNIS的期望一次次落空,每一次的失望都如一把锐利的刀子插入他的心脏。
一次次地伤心流血,JACK生命的热情似乎都被ENNIS消磨殆尽。
想起有一次JACK失望地离开爱人之后,就在汽车上,我们看到一向乐观开朗的JACK流泪了。
这是这部电影里唯一一次给的JACK流泪的正面特写。
眼泪一滴滴不可自制地奔涌而出。
——为了当初的爱,为了永远等不到的ENNIS的允诺。
JACK一直以来只能忍受,一直咬着牙关忍下去,忍下去,直到死亡。
电影尾声部分,ENNIS给JACK的妻子lureen打来电话询问JACK的死因。
妻子先叹了口气,冷冰冰的叙述着,中间没有停顿,好像在念书稿。
可见她对JACK早已没有了爱。
有人提出她血红的指甲说明她所讲的都是谎言。
那么,JACK是怎么死的呢。
镜头在lureen叙说的中间插入几秒钟短暂的闪回镜头,从中我们可以看到,JACK是惨死在几个暴徒殴打之下。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两个男主人公生活的怀俄明州,那里人烟稀少,风沙遍天,空间特别开阔,也特别封闭,在这里生存,要比别的地方遵守更多的扼杀人性的规则。
而这样的地理位置,就是《断背山》的故事背景。
《断背山》的故事发生在60年代,普劳克斯小说发表于1997年10月。
就在小说发表一年之际,1998年10月6日,怀俄明大学的学生Matthew Shepard因为是同性恋者,而被人挟持到雷瑞米郊外,被绑在栅栏上凶残毒打,5天5夜后断气。
证实了在牛仔神话的地盘上,同性恋者没有任何自由呼吸的空间。
(这个真实的事件后来被改编成著名的纪录片电影《THE LARAMIE PROJECT》)。
电影的后面为什么会有一段修路的场景?
仅仅是表达ENNIS所过的生活?
ENNIS和一个老头一起修路,那个老头说:我妻子不让我干这个重的活,怕把我的BACK压断了。
我告诉她,我的BACK是幸福生活的支柱。
在英文里:BROKEBACK象征稻草堆中最后的稻草,也是承受最多的压力之物。
BROKEBACK,象征着JACK的死,使ENNIS失去了生命之柱。
影片的最后,为了取回JACK的骨灰,ENNIS来到了JACK的家中。
终于第一次见到了JACK的父母。
JACK的父亲告诉ENNIS,20年来JACK总是提起他的名字,提到要和这个男人一起经营农场,好好生活。
(注意他父亲的眼神,向上眺望着,仿佛ENNIS只是JACK的一个梦境,并不是眼前这个活生生的人,换句话说:他根本不相信JACK所说的话,根本不相信真有这个ENNIS) 顺着楼道一步步踏入JACK的房间,ENNIS身体彷佛已不再属于自己,他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迎面而来的气息让他的神识早已飞出了躯体,他彷佛听到了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爱人的深情呼唤: ENNIS,ENNIS,不要再坐在那个窗口了。
就是在那个窗口,我多少次发呆,凝望着窗外的小路,等着你来,这一等,就是20年…… 过来这儿,ENNIS,过来,这儿有关于我俩的一个秘密。
多少个孤独的夜里,我把这个秘密牢牢抱在怀里,期望在梦里与你相遇。
这上面有你的鲜血、你的汗香、你的烟草味儿,还有,我的爱…… 你能发现他吗,ENNIS?
看到那两件相依为命的衬衣,JACK的衬衣套着自己的衬衣,ENNIS整个人完全被震住了!
——那不正是20年前JACK冒着刺骨的寒冷在河水中为自己清洗的衬衣吗。
我最亲爱的爱人,从今以后,就让我永远抱着你吧!
让我为你理一下衣领,系一下扣子好吗?
……这一切,会不会太晚?
你会不会怨恨我?
……ENNIS把JACK的衬衣换在了里面,让自己的温度呵护着JACK灵魂的寄托。
Jack,I swear……尽管Jack从没要求他发过什么誓,尽管Jack再也听不到了…… “曾经有一段“友谊”,渐渐变成了秘密 有那么一个地方,我们再也回不去 有些谎言,我们不得不维系 而那些往事,就此刻骨铭心” ——<<断背山>>
我是冲着希斯莱杰看的这部电影。
一直对“同志”这个话题不太感冒,但是又想看看这位英年早逝的帅哥,所以选择了现在才看这部片子。
起初看时,真的没什么感觉,西部的装束、树林、绵羊,这真的不是我感兴趣的东西。
总觉得这样人高马大,身材倍儿棒的男人,怎么能演出缠绵悱恻的爱情呢?
但是,随着故事得发展,他们似浓似淡的情感与激情渐渐地带着我从心里去感受着他们这段艰难的爱情。
当孤独使两颗心相互碰撞,当依靠使两颗心紧紧相拥,这段爱情就这样在这片风景里悄悄得发生了。
从古至今,在任何地方这样的感情都是不被接受的。
面对这些,一方面敢于面对,另一方面却因为自我的压力而退缩了。
当时光流逝,他们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可是心中的那份爱却从未熄灭。
四年后,当他们再次相见,心中的爱更加不可抑制得迸发出来。
那深深的一吻所代表的是坦白,是面对,是承认,是接受,更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对彼此的思念和强烈的爱。
然而,他们还是不得不向世俗妥协,每年的那一个星期,是他们心中期盼的最美好的时光。
杰克有自己的事业和美好的家庭,可他对恩尼斯死的爱却是执着不变的;而恩尼斯不断的压抑着这份爱,却因此失去了更多。
杰克是怎么死的,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当恩尼斯一边听杰克妻子简单的叙述,一边想着那个更加残酷的过程时,我才知道,世俗到底容不下他们。
恩尼斯来到了杰克的家。
在杰克的衣橱里,他发现两件紧紧挂在一起的衣服,那是在他们初见的那段日子里,杰克为他擦过鼻血的那件衬衫,里面的正是当时恩尼斯穿的格子衬衣。
这时他终于发现,一直以来,杰克对他的爱与依赖远远超过他所感受到的。
压抑许久的爱与内疚溢满心头。
恩尼斯决定带着杰克的骨灰和那两件衣服回到他们初见时的那片风景,去完成那个“厮守一生,永远相伴”的愿望。
结尾,当女儿的车扬尘而去时,留下的也只有一件衣服。
衣柜里,一张明信片-那是属于他们的断臂山,两件紧紧挂在一起的衣服-外面的是他的格子衬衫,里面的时杰克的那件就衬衫。
现在剩下的只有对杰克无尽思念、依靠和永不停止的爱。
当斯人已逝,能够见证你我爱情的只有彼此的心和那一道永不改变的风景。
原来一直有个问题困扰着我——朋友和恋人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也许唯一区别就是是否有性关系。
不管是异性还是同性。
或许这样的定义也不太准确,因为现实中有性无爱的情况很正常,而且对于更加开放的西方来说,性行为已经变得很平常,就像吃饭一样随便。
所以,到现在我还是没有弄清楚,朋友和恋人之间的区别。
这个故事看的我很失落,不是因为Jack的死,只是因为这一段感情。
两个男人在一起的结局是什么?
或许,根本就没有什么结局。
就像Ennis说的那个故事,就算有结局,也是一个悲剧。
那是在60年代的美国,两个孤独的人因为孤独而相爱,但是这份爱却不会被世人接受。
有人说,他们两个后来是迫于世俗压力而结婚生子。
在我看来,并不是这样,其实,Ennis是爱着他的妻子的,同样Jack也是。
只是这份爱没有两个孤独的男人的爱来的炽热。
这份爱在经过了婚姻和生活的洗礼以后,变得平淡了,乏味了,而同性之爱却越发的浓烈了。
或许还是那句老话,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是觉得珍贵。
假设,如果两个人还是像断背山上那样,一直在一起会怎么样?
或许还是那样,过着简单平凡的日子,唯一不同的是,身边的爱人是同性,而不是异性。
爱是没有性别之分的。
这句话让我想到了在flickr上认识的一对老夫妻。
两个老男人。
令我佩服的不是他们在一起生活了,而是他们在一起生活了三十年。
其中年长的那位结过婚,有了孩子,但是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婚,和自己心爱的男人生活在一起,直到自己生命的尽头。
我不了解他们的生活,但是从他们的照片上可以看出他们很快乐,充满乐趣。
是什么让两个男人相爱?
我相信Jack和Ennis都不是真正的gay,也许很多人都不是,只是机缘巧合,让两个孤独的男人走到了一起,同时他们又都有一个需要抚慰的心,于是,something happened。
Ennis是隐忍的,所以他注定是孤独的,他无法在家庭和恋人之间抉择,因为即使抉择了又怎么样,妻子已经发现了,而他也不可能永远和Jack在一起。
肉体的欢愉只是短暂的,精神的空虚却是长久的。
Jack忍受了很久,他厌倦了婚姻的束缚,厌倦了当上门女婿,所以他骂他的岳父son of bitch,他给父母说要和妻子分居,带Ennis回老家开农场,可是最终他的愿望和其他很多愿望一样,都没有实现。
我不懂,为什么Jack带着另一个人回家乡开农场了,而不是他深爱着的Ennis。
也许,他已经厌倦了这样的关系,两个人痛苦的等待,等待着相聚的日子。
而Ennis注定漂泊,他无法期许什么,甚至看到喜欢自己的女人,也无法接受她的爱,因为他知道,这份爱是留给Jack的,而或许,两个人永远也不可能在一起。
直到Ennis得知了Jack的死讯。
他后悔了,也许两个人早就应该在一起,但是没有也许了,Jack不在了,有些愿望也永远实现不了了。
人生最大的憾事也许就是无法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吧。
Ennis最后说i swear,他希望能永远守护着Jack,保存着这份爱。
天堂的Jack,你听到了吗?
突然又想起了片中吉他的配乐,有着山峦,深林,溪水的空灵,冬天的凄冷和萧瑟,也带着孤独和哀伤。
还有Willie Nelson翻唱的那首“he was a friend of mine”,唱出了这份似友情却比友情更深厚的爱恋,he died on the road,这是一份无法释怀的感情,永远也没有机会再对他说,i love you 也许,我突然明白了,友情和爱情的区别,爱情比友情更深刻,不管是否有性。
圣诞节先是在central mall里看到那张海报:雪山湖水作背景,两个男人年轻的侧脸。
从导演到题材都是我感兴趣的,当然不容错过。
电影院里人居然出乎意料的多。
周围也不乏一对对的同志,然而更多的还是我们这样的straight。
我以为我会哭,可是我没有。
只是看完后很久很久,这个故事,很多细节总在脑海中萦绕。
一个月了,想起来还是那种闷闷的无从说起的压抑。
不仅仅是我,连硬被拉去陪看抱着嘲讽心态的LD也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片子,是让人很郁闷。
忘不了Jack初登场时英俊的脸和妩媚的眼;Ennis的寡言沉默含混不清的口音;Wyoming那样美丽的雪山和湖水;牧羊生涯的极端贫瘠艰苦;从断背山下来,Ennis口是心非看似漫不经心的离开,却躲到墙边以头抢地的痛苦;后来,四年后重逢时的忘情;一次次找机会躲开人群相聚的不易,彼时他们都有了自己的妻儿老小,更压抑更闪躲更卑微的相爱;只有相伴“钓鱼”,才能换得心灵的一时安静;Ennis知晓内情的妻子终于不堪负荷离了婚,兴冲冲而来却失望而去的Jack在返程的车上止不住的泪水。
Jack显然更执著,他要的是朝朝暮暮的断背山,然而人生不止如初见,对于Ennis,来自社会和来自自己童年回忆的心理障碍,他能给的也已是他所有的极限。
原来他们的断背山,一旦离开,便愈来愈远,再也无法重来。
“I wish I knew how to quit you”,Jack恨恨的说。
后来的后来,他还是解脱了,他终于找到了quit的方式。
无法quit的是Ennis, 那两件重叠挂在一起的衬衣和一张明信片,他说“I swear”,他用自己的方式相依相守。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还是李安一贯的含蓄简洁干净,几乎没有多余的枝蔓。
画面和音乐也一如既往的美。
你当然可以认为这只是爱情:初遇的惊心,相守的满足,分离的痛楚,然后是二十余年的纠缠,意外的生离,逝者的解脱和生者无尽的思念。
然而又不仅仅是爱情,有些人,有些事,我们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
有时候仅惊鸿一瞥;有时候是一生纠缠。
此情此事,无关风月。
正象李安说的,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何尝没有一座断背山。
我想,这才是这部影片饱受好评的原因吧。
它唤起的是我们各自心中的断背山。
一些关于演员的八卦:初看我当然心仪帅哥Jack,可是结束时沉默忧郁的Ennis成为了俺的最爱。
连带着他含混不清的口音。
两个演员都很年轻,25、6岁的年纪。
难得把握的不愠不火。
Ennis扮演者Heath ledger来自澳大利亚,前两天电视里瞥到了他早期的A knight’s tale。
前一阵的 Casanova也是他主演。
他的前女友是金刚里的美女Naomi,现在则和断背山中的“妻子” Michelle Williams订婚并有一子。
Jack的扮演者Jake Gyllenhaal我更熟悉些,因为他的The day after tomorrow和Jarhead。
去年的Oscar他还和章mm搭伴颁奖来着。
Lureen的扮演者Anne Hathaway居然是公主日记里那个小姑娘,时光飞逝阿。
怪不得我一开始就觉得她非常眼熟。
“他所知道的情况与他试图相信的事物之间有些许开放的空间,而他却无能为力,何况,既然填补不了就得咬牙隐忍。
”安妮普鲁的这个小说结尾同整篇小说的风格一样压抑而生猛,如同冰层覆盖烈火,透过冰冷克制的文字去触摸炽热的情感,读罢叫人难以释怀。
小说带有鲜明的地理烙印,使人感到尽管其人其事发生在一个与我毫不相干的时空但却真实可寻。
在形式上其似乎贴近极简主义,散文体的笔法也使得对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描摹较自由,这对于影像化来说是绝佳的条件。
加之李安一贯的细腻,电影在当年斩获“最佳导演”和“最佳改编剧本”两项大奖实至名归。
在我看来,电影的改编大致可用忠实、精准、简洁这六个字来概括。
首先是忠实。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整体基调与小说给人的感觉不尽相同,小说的文字是刺骨的寒冷,而电影里青山秀水的壮丽美景则冲淡了怀俄明的严寒,连吉他的忧郁音调也在哀伤中生出绵绵情意来。
不过单就剧作改编而言,可以说是绝对忠实的。
一方面,叙事框架几乎完全依照小说,没有多余的枝节。
另一方面,电影对小说中的细节有着很好的还原,很多台词也基本照搬原文。
当然若非小说的语言十分精炼的话这是很难做到的。
“白天,恩尼斯往大山谷另一方眺望,有时候会见到杰克,小小一点在高地草原上行走,状若昆虫在桌布上移动;晚上杰克待在漆黑的帐篷里,将恩尼斯视为夜火,是巨大黑色山影的一粒红色火花。
”
“恩尼斯感觉有人用手一下接一下地拉出他的内脏,一次一码长……想吐却吐不出东西。
他感觉极为难过,花了好长一段时间心情才逐渐平复。
”第二点是精准。
大到每一段场景所占的篇幅,小到每一声吉他的切入点,一切都按照一种缜密的编排展开,绝无赘笔。
在这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导演的掌控力及演员对角色的把控。
以两人最后一次离别时的这场高潮戏为例,两人的距离被拉远,拉近,再拉远,再拉近……简单的正反打镜头在这反复的拉扯中变得韵味无穷。
第一次拉远是Jack对他们长时间难以相见的愤怒和不满,随后Ennis逐渐走近解释自己的苦衷,直到墨西哥一事激起了两人之间的新矛盾,Ennis走到跟前指责Jack后又愤怒走远,接着是Jack精彩的独白。
在这一段正反打镜头里,Jack的背后是高山湖泊,是断背山的美景,而Ennis背后则是他们的车和离开的路,这形象地表明了他们二人的分歧——Jack极力追求自己理想中的自由美好的生活,而Ennis始终无法摆脱世俗的眼光和现实的羁绊。
在指责的过程中Jack逐渐靠近,镜头再一次反打回来时Ennis转过身去,二人间的隔阂被释放到最大。
而当Jack再一次地走远并说出“I wish I knew how to quit you. ”后,Ennis在下一个反打镜头中转过身来,在其明显的哽咽声中配乐徐徐响起(恰到好处!
),情绪几乎被推向高潮。
Jack无可奈何地走回来抱住Ennis,在争吵和扭打过后他们终于紧紧相拥,终于意识到他们只拥有彼此——Jack的理想无法企及,Ennis的现实潦倒失意——或许还有这座断背山,镜头缓慢叠化闪回到他们最初在山上度过的日子,那一晚Jack幸福地目送Ennis离开知道第二天便能再见,这一回Jack忧郁地望着Ennis远去竟不知这是永别,当镜头回到现实,爆发后的情绪终于在Jack最后的注视里找到了落点,逐渐平息。
比这段的调度更精彩的无疑是也只能是二人的表演。
希斯莱杰对角色的诠释不仅仅是精准,而是深入到成为角色自身(对这位伟大的男演员我有着说不出的敬意),从开场起他的举手投足便俨然将这一人物勾勒得栩栩如生。
可以看到在这一段里,他是如何用肢体语言展现出复杂的情绪变化:咬指甲-内疚,手从口袋里掏进掏出/用鞋底摩擦地面-难过不安且希望被理解,落泪时用手顶住眼睛/Jack靠近后一把将其推开-当情感突破自己强硬的外表时的不知所措。
最后是简洁。
这是文学也是影像的最高境界。
《断背山》让我联想到伯格曼的电影《婚姻生活》,它们都将一段长达二十年的感情压缩至短短数小时,就时长而言前者无疑更为精简。
我用“压缩”一词是为突出电影以其有限的空间所容纳的时间跨度之大,而实际上并非压缩,而是“提炼”。
(有些人会觉得感情发展得过快,但电影的意图本就不在于探讨感情的成因。
)对于有文本可循的《断背山》来说其所做的就是忠实地改编。
而除了对文本的高度专注外,场景内部的处理也尽量以少见多。
譬如在开头的这段,Jack透过后视镜窥视Ennis,这短暂的一瞥一下子制造出暧昧的张力,以及人物既兴奋又紧张、小心翼翼的心理。
后视镜在之后还出现过一次,依然是Jack对Ennis的窥视,表达的是离别的不舍。
这样的简洁包含某种含蓄克制的意味。
再比如Jack驱车来见Ennis却遭回绝这段,Jack来时和去时的画面几乎采用相同的分镜,而以Jack的神态形成鲜明的对比,诸如此类直白的处理保证了叙事的高效。
此外,电影并无形式化的序幕或转场,对时间的流逝不加表现,因而场景的变化可能毫无征兆地意味着几个月甚至几年的间隔(Ennis的女儿一下子长大了十几岁)。
大段的间隔确保了留白的空间,干净利落的转场也起到了有力的效果,例如从Ennis在路边呕吐到他的新婚典礼,两种情绪截然相反,使得观众来不及回味便被卷入下一场景,于是每一段的余味被积累延滞到整部影片结束。
有一些电影永不过时,因为情感永不过时。
《断背山》便是这样的电影,让时隔多年以后重温的我依然觉得回味无穷。
终于还是看了。
断臂山的开头的确美呆了。
让人叹气的美。
一时找不到一个词来形容。
那种色彩的冲击力。
黛色还是藏蓝。
我只看到远山,广阔的天,大朵大朵的绚烂流云悠然地飘荡,开阔壮丽的大自然。
仔裤,衬衫,干干净净的面孔,宽檐帽就这样随意地戴着。
60年代的两个英俊西部牛仔第一次相见。
19岁的脆弱年龄。
看过《阿甘正传》的人都知道,那个时候,人群中充斥着吸毒者,流浪汉,嬉皮士。
Bob Dylan带着他的《blow in the wind》成为青少年中的行吟诗人,马丁路德金发表了著名的演说《I have a dream》;肯尼迪被刺,同样的命运几年后降临在小肯尼迪身上,所以阿甘说:“It must be hard being brothers。
”做兄弟真不容易啊!
越战大规模扩张,那是最动荡的年代。
可是,这一切丝毫与断臂山无关。
它世外桃源般地荒凉着,纯净着,绚烂着,而又神秘着。
无数只羊,两个人,寂寥的岁月。
互相陪伴,支撑,取暖。
爱几乎是一瞬间的事。
听从天性的趋势。
之后是不得不分开的结局和漫长的纠葛。
有一刻也让人误以为是年少冲动。
就像一个朋友在看完后评论说,蛮荒之地,除了男人就是羊,要么男人,要么羊。
最后不选羊,就只能选择男人。
大家听了都哈哈大笑,想好端端一场爱情就被你这么解构了。
其实我想不是。
若是一时冲动,完全可以在一年后轻松告别,各奔前程。
不会有分手时激烈的呕吐,像揪心一样;不会有长久的念念不忘,以至成为人生中唯一的坚持。
我倒觉得应该感谢禁忌。
他们身份的禁忌使爱情绵长如新。
巨大的障碍反倒成就了这段爱情。
人对禁止和阻碍都有天生的反抗性。
“任何温暖现实带来的平静、满足,任何坚如磐石的幸福形象,都会毁于时间之手;而那被禁止与被损害的爱情,却藉着施加力量的一方和承受压力的一方,得以永生。
”在一起那么难,才会分外珍惜;不知道何时再见,人才会懂得想念。
我们的身边见得太多的是毫无阻力却无疾而终、自摆乌龙的感情。
或者说,我们自己也在轮番上演着这样拙劣的戏码。
Jack一出场就让人嗅到同性恋的气息,长相有种说不出的挑衅意味。
在其后的纠缠故事中,他也是更主动和坦诚些。
而恩尼斯沉默,克制甚至压抑。
始终对自己的感情抱有罪恶感。
抛开性格上的差异,两人的的确确都是健壮骠悍的牛仔硬汉。
一边打架着一边相爱。
这是李安的高明之处,也是意图所在。
他的原话不记得了,大意是,我要表达的是爱。
纯粹的爱。
一种普遍的情感。
广泛意义上的爱情,不应局限于男人或女人。
过去的一切同类题材的影片,诸如《蓝宇》,《东宫西宫》《春光乍泄》,男主角都是一个更强悍有力,一个瘦弱阴柔些。
对男同性恋的理解就停留在sissy sissy boy的层面,或者仍然跳脱不了现实生活中男女爱情模式的窠臼。
可是,李安做到了,他太有控制力了,放得开也收的住,他讲了两个真正有力量的男人之间的深厚感情。
非常自然。
非常内敛。
或者说,他就是讲了两个“人”如何相爱。
这其中的留恋、心痛、争吵、妥协、挣扎、告别,一切的一切,都和传统的爱情并无二致。
这根本就是我们熟悉的故事。
我们已经看过,也体验过太多了。
李安的表达非常含蓄,没有太多冲突的剧情,很多细节需要体会。
我分明一滴眼泪都没掉,可是看得极伤心,也胸闷。
不只是同性恋群体,所有的爱情都是一样的。
有美好在,也有绝情和残酷。
那些剧中爱上恩尼斯和Jack的女人们,我想,她们的悲伤,坚强,她们的困惑,反抗一点也不亚于两位男主角。
她们同样在爱,也在经历爱之悲欢。
断臂山唤起的是每个人心底深藏的感叹,爱人而不能的心痛。
清冷幽寂、不知所终。
同样,它还表达了一个人对真我的追寻。
在追寻中所遇上的荆棘。
对责任和自由的取舍。
以及那些不可言说的悔和恨。
每个人都怀抱着各自的心事、各种痛苦、想尽办法生存着。
为了生活和爱所受的委屈、难堪,最怕的不是崩溃或爆发,而是郁郁而终。
随着岁月流淌,琐碎消磨,容颜变老,淡淡的哀伤,淡淡的温情,变成了生活的真相。
离合聚散的日子一天天地过。
有些人老去,有些人成为记忆。
只有断臂山上那段无忧无虑的年华,天真如孩童的感情,提醒着那曾经充满激情和怀想的过去,和对于逝去的青春永不满足的追求。
难怪李安说:“人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臂山,那是一个永远也无法抵达的梦。
”
凌晨一点,看完《断背山》,从影院开车回家。
失眠,如同喝完一杯茶。
说实话,这并不是一个多么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主角Ennis与Jake两人之间从头到尾20多年也没发生过什么特别震撼震惊的故事,其情节的故事性不如《蓝宇》,也不如《春光乍泄》。
但结束了,人心里头却有一个地方在隐隐的痛,不尖锐,不刺激,可又痛的真真切切,唏嘘万分却又觉得眼泪是如此苍白无力,完全不足以表达那份说不出来的悲喜交织。
算了,想忍住不说不表示,可泪水却已经开始在眼眶里打转,最终,还是不争气的悄悄落了下来。
其实,三天前就看完了这部电影。
可是,我不敢写啊。
我不敢写取景于加拿大的断背山与世隔绝的自然风光是多么壮丽开阔,不敢写Ennis与Jake之间先是友情后是爱情的快乐悲伤,不敢写主角Ennis内心深处的矛盾挣扎与自我放逐,不敢写Jake的绝望与委屈,不敢写两个家庭看似平静表面下的波涛暗涌,不敢写Ennis与Jake离去时Ennis妻子Alma抱着孩子心碎的声音,不敢写多年后那两件拥抱着的衬衫与照片里永恒的断背山…… 这部没有多少情节,没有多少对话的电影实在是一件精美的视觉艺术品,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就仿佛用文字来解释凡.高的《向日葵》,用语言来描述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我能够写的,只能是自己的感动感慨感激,可我又做不到李安的平静与对如此情感的深厚驾驭力,一说就过。
一杯好茶,不是喝,而是品。
品其苦涩品其清香,品其意义隽永回味无穷。
说到品茶,于是我又想起了另一部需要用心细细慢慢品位的电影:《杯酒人生》(Sideways)。
与《断背山》类似,《杯酒人生》从头到尾也几乎没有什么大起大落,唯一的起伏还是发生在主角Miles的朋友快要结婚的花花公子Jack身上。
这段故事除了推动Miles部分的情节发展以外,主要是给电影进一步增加喜剧色彩。
许多人不喜欢这部电影,因为它几乎没有什么情节,如果品不到它对人性的细腻刻画,体会不了它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那这确实是一部极其平淡的闷片。
它没有好莱坞式的惊险动作镜头,没有火辣热烈的激情场面,没有无厘头或者故意搞怪的爆笑片断。
从开始到结束,它平淡的就象一杯温开水,大口喝下去没有任何味道。
可是数天之后,数月甚至几年以后,在某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也许你就突然想起来Miles在麦当劳里打开那瓶珍藏了的好酒,用快餐纸杯一口一口把苦与甜吞下去的样子,想起来他与Maya谈论pinot时柔和的烛光照到两个人脸上,他们彼此散发出来的幸福与吸引。
这个时候才发现,原来喝下去的不是白开水,竟然是一杯酝酿得恰到好处的pinot grigio,入口清淡,舌尖微酸,慢慢咽下去,甘洌清爽回味悠远。
一部好电影,一部可以流传万代的经典之作,似乎都有这样的特质:情节起伏早都随着时光的流逝渐渐淡去,深深刻在头脑里的,只有那一颦一笑,只有那眼角眉梢。
比如那藏青色的断背山,比如麦当劳里用快餐杯装的红酒。
这些细节,这些不动生色的挣扎痛苦与绝望,这些钝刀划下的伤痕,这些无可救药的悲伤与人性的脆弱无助,就是那看不见的眼泪,一滴,一滴,一滴的流进心底,灌溉着人类最本原的灵魂,提醒我们正因为痛,所以活着啊。
能够做到如此的导演,也如同一位伟大的作家一样难得。
编一个离奇的情节并非太难,充分运用声光电多媒体带观众经历难忘的视觉之旅也不算苦差。
毕竟,眼睛长在脸上,心与灵魂却藏在看不见的地方。
打动观众的眼睛容易,打动心,很难。
要观众感动,要观众回味,就必须给大家充分的时间足够的机会去了解人物的性格,了解他内心最深处的矛盾脆弱挣扎,让观众自己去认同,去同情,去爱之所爱痛之所痛。
这同时,讲故事的导演还要保持充分的冷静与驾驭力,不能因为被自己的故事感动而乱了阵脚失了分寸,一着急就忘了节奏,或者从幕后跳出来把自己的见解观点硬加进去。
这份冷静这份超乎寻常的驾驭力,李安做到了。
2005年再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象《断背山》这样的完美,他不获奖,天意难平!
除了导演,《断背山》与《杯酒人生》的成功也都离不开最优秀的表演。
两位男主人公,Heath Ledger和Paul Giamatti虽然表演风格截然不同,却都完美的用全部身心来诠释了两位不得志的男人,两种自我放逐的心路,两颗伤痕累累却又深存温情的心灵。
当然《断背山》中Jack的扮演者Jake Gyllenhaal也十分出色,不过小柯个人认为与他以前的表演比较,比如Donnie Darko,没有让人感到质的飞跃。
当然,这大概可以归咎为角色的限制。
品酒也好,品茶也罢。
在延绵不断的时间面前,故事情节、性别、爱情、冲突都化作尘土,留在人心里的只有对人性的细腻刻画,只有对美好情感的永恒追求,只有对人类灵魂最深刻的剖析。
电影如是,写作如是,人生亦如是。
看完這部片子已經好長一段日子了,但每每總會想起李安說的一句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
不知為什麼,自從有了這部電影後,「斷背」這個名詞居然和同性戀畫上了等號。
所以有人以為,李安的話是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點同性戀的基因。
但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並沒有特別注意同性戀這個的東西,我看到的反而是某個人心中的一個永遠無法完成的夢想。
在故事講述的60年代的美國,同性戀是一種不為世俗所接受的事情,因此,斷背山成了兩位主人翁的桃花源,只有在那裡,他們才能自由自在的做自已想做的事情。
縱使只是一年一次,但已足矣!
然而,在現實世界裡,在種種主觀和客觀因素的影響下,人們心裡想做又做不到的事又何止同性戀呢?
也許,每個人心中真的有那麼一座斷背山,只可惜它並不一定能像電影裡的那麼美好……不知道看過這部電影的人,是否也有和我一樣的感受呢?
两位主角之间爱情的开始和结束都深植于西部那些崎岖的峭壁和山崖,在攀上徒直漫长的山坡后,一个转角之后便是万里长空,在那里他们分享过成群的野牛、绵羊、熊和牧狗,还有那让人停止哭泣的日出,从旷阔的天空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地平线。
是很好看 也觉得可以接受无论什么样的事实,但是,在内心的深处,会觉得…………
用李安的话说,“断背山”的原著读起来就好像一个人用手轻轻抚摸你的脸,然后突然打了你一拳一样。
因为很喜欢这部电影,所以跑去读了英文原著,那个美国老太太Annie Proulx着实很有功力,用一个短篇小说简单的讲述了两个牛仔二十年的经历,通篇没有什么抒情类的话,作者就好像一个旁观者一样,不痛不痒的说别人的故事,留给读者的却是久久的痛。
李安是个很细腻、感性的男人,在诠释这个故事的时候在很多细节的处理上都很细心,所以这部电影看得次数愈多,便愈加地佩服李安在各个地方埋下的伏笔(影片中的象征寓意主要来自于原著作者,李安在影片里保留了下来),理解的也就愈加深刻。
以下是我理解的“断背山”在一些细节上的用心之处,以及影片中一些事物的象征寓意(象征寓意因涉及了西方文化的部分,所以这里我参考了网上的一些观点,同时剔除掉了我认为说得不合理的部分)。
影片开头Ennis Del Mar在Joe Aguirre房间外等,Jack开着一辆破车风风火火过来了,他停下车走出来,倚在车上看着Ennis,这时导演给了Jack一个特写——这个足足持续了好几秒的特写预示着将有故事发生在Jack和Ennis身上。
而Ennis,只是低着头沉默不语。
两人从Aquirre那里领到任务出来后直奔酒吧,这时很明显Jack大步走在前面,而Ennis则低着头跟在后面。
从那以后的二十年里都是这样——Jack从始至终都是主动的一方,Ennis在他们的关系里则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这个暗示还出现在后面几处情节里——两人同在断背山上的时候,Jack在放羊时遥望Ennis宿营的地方是向下看的,而Ennis在洗炊具的时候看Jack骑马放羊的身影是向上看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Jack 的主动地位和Ennis的被动地位。
这之后两人就上了断背山,导演用一组很流畅的镜头来叙述,两人的工作是放羊,看网上有些解释,说这里羊群象征社会,英文里有following like sheep的说法,引申过来就是随波逐流的意思,而Jack和Ennis则属于羊群之外的人。
我个人认为这个说法有些牵强,放羊只是牛仔用来谋生的工作,不只是Jack和Ennis放羊,那个年代所有牛仔似乎都靠放羊来维持生计,如果说别的牛仔都放牛,而只有Jack和Ennis放羊那么说这里的羊有象征意义才说得过去。
但是后来他们的初夜之后Ennis发现了一只被剖的死羊这里就一定有导演的用意了,我认为这只羊使Ennis想起了小时候爸爸讲过的村里两个同性恋的悲惨遭遇,小时候这个故事对Ennis一生都有重大影响,他害怕自己是同性恋,害怕那样的遭遇,所以他久久没有回去,当Jack找到他时,他冷冷地说:“I’ m not queer .” 这里还有一个细节,负责送饭的那人对Ennis说要什么尽管开口,就是别要汤,汤很难带,Ennis说“我从来不喝汤。
”但是后来当Jack屡屡表示不想再吃豆子的时候,Ennis在送饭的纸条上点了汤,那人很诧异地问Ennis为什么要点汤,Ennis只是用一句“sick of beans” 敷衍过去,这时明显心里已经开始在乎Jack了。
后面还有一处细节,是两人有一次在山上谈天喝酒,Jack说道他妈妈信“Pentecost”,Ennis问他究竟什么叫“Pentecost”, Jack说“我也不知道,妈妈没告诉我,可能就是你我有什么罪一同下地狱吧。
”Ennis 说:“那是你自己,我不和你一起下地狱。
”这里我查了原著,作者只是简单的提到了“Pentecost”,而这段对话则是李安加上去的,这应该预示了后面Jack的悲惨遭遇。
而两个人在即将离开断背山时发生的激烈打斗则成就了这部电影最经典的情节。
首先是当Ennis得知要离开断背山时一个人闷闷不乐地坐在一个小山头上,Jack去哄他,结果两人反倒打了起来,两件沾血的衬衫这时并没有引起很大注意;然后两人下山后Ennis无意中说了句“我怎么会把那件破衬衫忘在山上了”,这时其实也没有了解到导演这里的用意;直到Jack死后,Ennis去Jack父母家,Jack的母亲领Ennis到Jack的房间里,Ennis在衣橱的最里面发现了二十年前两人的衬衫,这时以前两处伏笔骤然浮现在脑海里,观众恍然大悟。
这二十年里,Jack始终用自己的衬衫包裹在Ennis的衬衫外面,就好像自己一直守护着Ennis一样……当Ennis紧紧抱着两件衬衫,从里面嗅着Jack的气息的时候,观者无不为之动容;影片最后,在Ennis独自居住的地方,他打开衣柜,那里挂着那两件衬衫以及一张断背山的明信片,这时衬衫的顺序已经发生了改变——Ennis的衬衫包裹着Jack的,Ennis含泪看着那两件衬衫说了句“Jack, I swear……” ——他已经决定用后半生守护他们的爱情。
两人分开后Ennis娶了Alma,导演用了几秒钟的镜头叙述了一下Ennis的工作,这里Ennis一句话都没说,只是他的一个同事在喋喋不休“我妻子不让我干这重活,怕把我的back压断了。
我告诉她,我的back是幸福生活的支柱。
”在英文里,brokeback象征稻草堆中最后的稻草,也是承受压力最多之物。
这里我也查了下原著,并没有Ennis和同事修路的这段,李安加上这句话应该是为了表现Ennis承受的压力——他想和Jack一起,不但不能如意,还要拼命掩饰,同时也要养活妻子和未出世的孩子。
再后面就是当Jack得知Ennis离婚的消息后,极兴奋地大老远从德克萨斯跑来,一路伴着这那首节奏欢快的King of The Road, 而当他失望而归时,音乐就改成了幽怨的A Love That Will Never Grow Old. “断背山” 里插曲的选择都很考究,既符合六十年代美国西部的风格,又能够很贴切地表达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还有一个地方是Ennis和Jack的那段激烈争吵之后,导演插了一组两人还年轻时分别的镜头,在Ennis走的时候,Jack含情脉脉地目送他渐行渐远;然后画面就切回到二十年后的这次相聚,同样是Ennis先离开,而此时Jack再看Ennis的眼神不再深情,我总觉得那是很绝望的眼神,或许这个眼神也预示了Jack最终的死亡——这个眼神是Jack在戏里最后的镜头。
最后有一个地方我至今还不明白,就是Ennis打电话到Jack家询问Jack死因时是Laureen接的电话,估计所有人都会和我一样注意到导演给了特写在Laureen鲜红的指甲上,我一直搞不懂这象征什么。
上网查了一下,有人说在英文里fake nails=fake story, 意在指Laureen在说谎,但我认为这里Laureen没有必要说谎,而且无论是原著还是电影都没有交代Jack真正的死因,所以这里也就无从证明。
我看“断背山”的论坛上还有人指出这里导演的意思是Jack的真正死因是Laureen发现Jack和邻居乱搞(就是酒会上那个和Jack跳舞的女人),然后顾人杀死了Jack,所以Laureen的红指甲表明她在说谎。
我觉得这个说法也说不大通,因为Laureen在讲述Jack死因时流眼泪了,我相信她的眼泪是真实的,她还是爱Jack的,所以这里没有足够的证据说明Laureen在说谎。
我还是一直认为李安在这里安排了一个特写给Laureen的红指甲一定是有他的用意的,但是实在搞不明白他的用意是什么。
这已经不知是第多少遍看“断背山”了,还是很喜欢,看得越深入便会越关注细节,深深佩服Proulx老奶奶和安叔的功底。
不是有一句名言么——细节决定成败,“断背山”中无数的细节值得细细品味,就像一杯清茶,越品越香,回味无穷。
没觉得有特别出色的地方
李安导演深知美国观众喜欢的是什么,他可以在其电影中简单的进行投机取巧而且毫不做作。电影将两个帅哥之间在空旷原始野性的大自然中的寂寞孤独表现的淋漓尽致,断背山也成了每一对男同间的另一座只能观望却无法涉足的美好天堂。 至于杰克是怎么死的就不要过多争论了,相信李导演也不想多说···
没体会到所谓同性之间爱的伟大 只觉得他们老婆真惨 尤其是那个揭穿他们感情的前妻 还要被揍 啧
他爱得热烈,爱得无畏;他爱得软弱,爱得犹豫。因为这份热烈,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为这份懦弱,他将用一生去缅怀这段感情,以及那座永远也回不去的断背山。
多希望我能知道该如何戒掉你。I wish I knew how to quit you.
看不下去,
坦白说是部废品
景美,片闷。二女露M,二男露J。
其实。。。满一般的~~
不喜欢的题材,外加让人昏昏欲睡的故事进展
有点不太理解断背山,他们怎么会有如此深的感情,仅仅是因为朝夕相处放牧一年?就可以超越时间,不顾家庭,估计我看的是剪接版,有点莫名其妙。
shameless
真美。
=。=对男同性恋总是无语。。。。。对于主角jake。。。更是无语。。。
虽然我喜欢李安,但是我还是讨厌这种gay片
说实话,这电影真的没看懂,字幕做的也太他妈糙了。整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很压抑,看来字幕有时也是很重要的。
平时深沉的电影手法,细腻柔和的情感把控,《断背山》将关乎两个男人间同性的故事,渲染出毫无作态的至纯之爱,电影对今时这一许多人仍难以接受的爱恋,始终以一种内敛含蓄的方式推动着剧情,温情以点滴的堆砌渗人心房,人人心里都有一座断背山。
主要我不大理解,两人怎么突然就爱上了
衬衣那里太伤了,完全止不住眼泪
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