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华沙的老太太👵安吉拉经历过战争,她的房子🏠被俄国人住过,在生命即将终结的日子里,她跟一条狗便住在这个老房子里,每天与狗对话,用望远镜🔭窥视邻居的生活,回忆过去年轻时的时光,她享受一场暴风雨的洗礼,雨水☔️透过衣服从皮肤上流过(也许很冷吧),她荡着秋千,沟壑纵横的脸上溢满笑容,她对着镜子仔细的擦口红💄,这是活着的感觉吧。
她有一个儿子,🉑️她孤独的离开了人世,始终陪伴她的只有一条狗,她的遗产和老房子🏠捐赠给了儿童音乐团。
“她很喜爱窗后流动的影影绰绰,喜爱从玻璃背后望出去的梦幻,眼前的事物冷漠而不真实,相反,回忆却是如此美妙温暖;有点联想起《野草莓》,弥留之际的脑海蒙太奇;热茶,一条狗,花园里的秋千,一群热闹的孩子,漂亮的衣裙在衣橱内荡漾着芬芳,老得安详宁静,走得如秋叶静美。
人出生后就如一张纯洁无瑕的白纸,人临死前就如一瓶消耗殆尽的黑墨。
一位孤寡老人深知自己《死期将至》,有儿孙却感受不到家人的爱,只能对一只狗敞开心扉。
窥视邻居的日常生活,回忆往昔的美好瞬间,成为她的人生乐趣。
老人坐上秋千荡漾在黑白光影中,领略了人生的真谛,诠释了生命的美丽。
看肯杰尔扎沃斯卡的电影,我才发现:原来小孩和老人是最好的演员。
本片摄影、剪辑、配乐都非常优秀,镜头的运动就像音乐一样优美,缓慢的叙事节奏配合干净利落的剪辑,使影片充满张力。
本片采用黑白摄影,而好的黑白影像出来的效果往往是惊人的。
贝拉塔尔曾经说过:“我讨厌彩色电影,因为它总是很虚假,彩色银幕对我来说太多姿了。
”有些时候,彩色也许会令画面感觉扁平化,而黑白影像的确没有彩色的绚丽,却拥有黑白的强烈对比以及不同层次的灰色的过渡,摒弃掉色彩的干扰,人的注意力就被集中在光和影上,使画面更有立体感和构图感。
这样一来,黑白往往显示出比彩色更丰富的内容和内涵来。
一个老人独居在一座老宅子里,除了一条狗之外,陪伴着她的就只剩下自己的回忆了。
片子当中不时出现的那些闪回镜头,配合着老人甜蜜的笑容和闪烁的眼睛,真的很漂亮。
老人有一个儿子,还有一个孙女。
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来看看她,不过总是来去匆匆。
对于老人来说,最宝贵的事物就是自己的回忆了,而她一生的回忆都与这座房子有关。
她甚至打算与他们分享自己的记忆,那些她认为美好的事物。
可对于儿子来说,他只希望把房子卖掉,而孙女只想着吃东西和得到老人的戒指。
老人把孙女带到旧房子里,告诉她二战之前这里是多么的漂亮,她拿出儿子小时候玩的玩具,一只翅膀会动的玩具鸟,问:“你想留着做纪念吗?
”“不。
我想要奶奶的戒指。
”“现在还不能给你,要等我死后。
”“那到底还要多久啊?
”于是老人发现,所谓共享回忆实在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回忆是一个人的事情。
片尾,老人把自己的所有财产都捐献给了邻居夫妇所办的儿童乐团,换来的条件是他们要翻新这座老宅子,供乐团使用,并且承诺永不卖出它。
因为对于她来说,看着那些穿着纱裙的小女孩们和吹着小号的男孩们,至少能令她想到年轻时候的自己。
而她的儿子,却只存在于旧照片中。
老人坐在院子里的秋千上,微风吹过,她开始荡秋千。
音乐响起,镜头在老人的头顶、背后、正面、侧身来回切换,配合着主观镜头和客观镜头的交织,我们看到了高大的树木、屋顶、天空、老人被风吹起的白发和裙角、印着花朵的衬衣、满是皱纹的脸上幸福的微笑。
镜头向下,老人抬起头说:“生命是美丽的。
”太美了!
小孩子们搬着乐器冲进了屋子,大喊大叫,兴奋不已。
这所寂静的老宅霎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老人谨慎地下楼看了看,又慢慢地爬上了楼去,死在了自己的椅子上。
镜头拉后,现出了窗子、老宅的外墙、院子里的树木…远处,孩子们在玩耍。
镜头逐渐提升,我们看到房顶,树梢,直到天空。
好像她真的到了天上一样,正如她所说:“天堂才是最好的归宿。
”一个人的逝去,带着她所有的记忆,这就是全部。
我想起了我的爷爷奶奶,我的外婆,以及所有的老人们。
一个老人,带着他一生的回忆,这就是他所拥有的全部。
片子当中,似乎讲述了记忆的隐秘性和不可分享性,似乎人本应该是孤独的,但正是这些事物,如同这部片子本身一样,正是它们的存在能令人深感温暖,因为你至少知道:有人和你关心着同样的事物,感受着同样的美好,甚至承受着同样的困惑和痛苦。
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人就不是孤独的。
之前很少看波兰导演的电影,见识尚浅的我只觉应该都是艺术性很强,很难懂的电影。
机缘巧合看了一个年轻摄影师谭羽希的采访,她强烈推荐多罗塔 肯杰扎夫斯卡(名字非常适合装逼)的电影——“从画面构图到灯光、色彩都很棒,那种画面是饱含情感和内容的,这也是我所追求的东西 。
”《死期将至》是一部黑白电影,导演对于光影的把握实力可见一斑,美得让我一直忍不住截屏。
影片还加大了对比度,让光影效果发挥到极致。
频频的特写镜头,也一下拉近了我与主人公的距离。
最出彩的还是镜面反光的运用,就像一段对话,主角与自己的对话;又像一场梦,关于曾经的梦。
如虚如实,如梦如幻。
镜头美
女导演的镜头掺杂着特有的细腻和宁静,就像她的另一部电影《我是》,没有华丽的炫技,没有晦涩难懂的隐喻,有的只是平实不浮夸的镜头、别有用心的细节描写,还有极美的画面色彩和构图,让我一个偏爱故事节奏感强的人也静下心来细细感受一个老妇弥留之际的生活、回忆与感悟。
一位老妇Aniela、一只狗Phila、一幢老宅,是全片的主要对象。
她是一个很有性格的人——面对冷漠的医生会骂一句脏话之后愤然离开、对于想接手她宅子的大叔也是没一句好话甚至还放狗驱赶。
她也是一个稍许古怪的人——暴风雨让她振奋、无聊时喜欢拿着望远镜偷窥四周邻居的生活甚至加以模仿。
她还是一个很有故事的人——旧时与意中人林间起舞的缱绻羡爱、激动时与孙女分享战前屋内的热闹欢腾,宅院里的一景一物都能勾起她的回忆。
但最吸引我的是她的可爱,她的优雅,她的睿智。
哦,对了还有她那只伶俐的狗,无时无刻不陪在她身边(作为一个猫奴,老泪纵横),她喜爱与她的狗对话,我觉得也许在她眼里,狗不仅是朋友,也是爱人,更是她自己吧。
对于主角Aniela的拍摄也是拿捏恰到好处。
特写中的她满头银发,脸上皱纹满布,但眼眸中总是闪烁着光,骄傲而恬淡,坚定又温柔。
有几个镜头不知是导演有意为之,还是现场环境所致,老人的周身被一道光所包裹,无法用语言形容的美,像一个天使,美好温暖。
她很美电影后段中她因儿子的冷漠与嫌弃而想放弃生命的那个片段,是全片的转折,处理的非常好,完全是我的爱。
午夜四周一片死寂,黑暗中只有蜡烛还在亮着,小狗在旁注视着她。
镜头很平静,就像她平静地躺在床上等待死亡;对蜡烛的特写又很生动,配合着老妇的内心独白,最后坐起来质问自己的那句“你疯了吗?
死?
”非常有力。
是啊,蜡烛即使熄灭也还有白烟在一点点褪去,为何人在容颜渐老、死之将至的时候不能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呢?
啊,流泪。
片中独白——“那时我见到你,枯叶犹存,迎着严寒,小鸟在歌唱,你看见黄昏,落日褪去,一点一点,被黑夜带走,死亡是另一个自我,深埋谷底,这你会懂,你的爱会更坚强、更深刻,却遗忘许久。
”有人说,电影里的老人是孤独的,带有些悲凉。
儿子不时常来看她,更多的是想卖掉她的房子。
孙女也并不是很与她亲近,只在意自己胖胖的身材却又一直在吃,让她怀疑是否是自己亲孙女也是让人感到无奈。
倒是媳妇还会在儿子面前替她说好话,还有隔壁儿童音乐团的孩子们也经常来家里捣蛋,但也都只能算是宁静中的一些小插曲。
不过我到不觉悲凉,黄昏之时有房有狗有回忆,简直太棒了好吗?
儿子那么糟心,那就不要再见了。
房子有点安静,那就让孩子们搬进来,热闹热闹。
面对衰老, 面对孤独,她是主动做出改变的。
在自家后院荡荡秋千,穿上美美的裙子。
啊,生活还是美好的。
何况老太太还是那么美!

我老了也要在家后院装秋千!
(重点应该是有自家后院- -)最后的最后,孩子小心翼翼地捧着一大杯热茶上来找她。
敲门,不应,再敲,还是不应。
大家都懂了,生命终究会结束的。
她安详地躺在她的藤椅上,姿态和平常看风景时无异,phila一如既往陪在身边。
萦绕全片的音乐最后一次响起,哀而不伤;老人最后的独白也徐徐道来。
最后镜头慢慢的拉远、上升,仿佛在告诉我们老人最后的归宿——“天堂是你最好的归宿”看了多罗塔的《我是》和《死期将至》,一部讲儿童,一部讲老人。
两部的构图、灯光到色彩确实都很让人着迷。
都讲到了现实的残酷和对现实作出反抗,都讲到了对生命的感悟。
虽然两部结局都比较忧伤,但我都很喜欢。
这部电影过后,我有了认真了解多罗塔的想法,而且她出片率不高,总共13部作品,其中还有多部短片,估计很快可以看完。
记上小本本。
美的片子有很多,但美却富含情感的片子却贫贫。
且看且珍惜。
这也是我的第一篇长篇影评,有很多不足,欢迎交流与指正。
(一)被抛弃的老人今年的盛夏一道来,我人生中的七十七个年头就要结束了。
心中会有强烈的预感,时间对于我可能所剩无几,甚至我可能不能送走春天。
最近总感到身体不适。
呼吸不畅甚至导致眼前漆黑一片,晕倒。
足够幸运的是,每次我都还是醒来了。
发现自己挣躺在屋中冰冷的地板上,不免绝望。
另外,喜多的悄然离开,也使我悲伤。
哦,我忘了介绍,喜多是我养的猫——一只罕见古铜绿色的猫。
七年前,我从河边把它捡回家。
从此,我们每周四便一起享用美味的西红柿面条。
前不久,第一次晕倒醒来时,我呼唤它,却没有回应。
几天后,我只能端着慢慢两大盘西红柿面孤零零地坐在床边。
“人们更多喜爱养狗而不是猫,原因就在于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抛弃狗使之成为流浪狗;而猫天生就是流浪汉,它们只会主动离开,抛弃人类。
”那个下午,我开始意识到,喜多消失了,不会再回来。
(二)必输的斗争脑中有虫,记忆再慢慢消失。
很多时候,我会突然忘记自己在做什么,或是发呆很久,直到喜多弄出噪音。
看电视的时候,嘴角会流口水,很多很多。
没有害羞或是恐惧,正如同很多暮榆之年的朋友,我在与痴呆症这种老年疾病斗争,并且——这是一场必输得斗争。
总有那么一天,我会忘记自己,忘记喜多,忘记七十多年的所有。
昨天早上起床时发现窗外得树木已经吐芽,偶然发现得春天使我精神甚佳。
我拿起笔,模仿儿时历史书后的大事年份表写起自己。
我不是什么有名的人,无需将它呈给任何人看。
我只是希望不知还有几日的未来我可以知道自己是谁,曾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使我微笑或流泪。
我将写好的年份表贴在了床头,翻来覆去的看直到睡着。
很久没有这样的开心,我感觉我不再是一个人。
爱 历久弥新(三)一纸遗书人终究不能逃避死亡。
年轻时曾认为,能活到五十岁便足够。
老了,自己也或觉得日子无聊。
可现在我已七十七岁,即将到来的夏天仍然对我充满诱惑。
如果能在几个月之后,穿上我那条古铜绿色的裙子,撑起花伞——和喜多去公园欢快的唱歌,一首接着一首。
这无疑是最大的幸福。
然而回到现实——我不仅时而呼吸困难,而且股骨头坏死使我寸步难移。
既然死亡近在咫尺那我必须留下一纸遗书,以便我可以用剩下的日子放心来继续想象夏天。
如下:我死后,请将我的骨灰交给我的妹妹。
她是我一生中最信赖的人。
或许她会把我的骨灰撒进大海。
我想起我们小时候,是那么喜欢大海。
妹妹甚至能够一口气说出海洋中从古到今所有鲸鱼的种类以及它们到底有多长,某些鲸鱼哪一年灭绝。
大海如此浩瀚,相信决不会拒绝孤身一人的老人。
我四十岁那年为儿童写了一本书,献给孩子们,同时也像我喜爱的作家黑柳彻子致敬。
书的版权将赠儿童基金会。
希望全世界得孩子们远离那些不该存在得苦难。
经过六十年的收藏,我有五百一十二条裙子。
它们每一条都精致可爱。
我的侄女一直羡慕着,时常大老远跑来向我借,之后再恋恋不舍地还。
我死后,这些都将属于你,我的孩子。
希望你能够善待它们。
另外祝你幸福一生。
好好对你的妈妈。
我没有子女,从六十岁孤身一人旅行到将近七十岁。
这十年,我将我绝大部分积蓄花光。
人生的最后时期,我卖了房子,长期住在一家旅馆,因为这里有人替我收拾房间,有人给我送来饭菜。
办完丧事,我银行得存款应该所剩无几。
但如果还有一些的话,请将这些存款交给旅店的主人——一位善良的姑娘。
感谢你多年照顾。
好人一生平安。
另外,请帮我留意,喜多是否会归来。
如果它真的回来了,请每周四做一碗西红柿面条给它好吗。
我十分想念她。
感激不尽。
生命是美丽的。
生命又那么孤单得可怕。
难道一切都是错误?
过往岁月,那些付出和期盼,终究是毫无意义?
弥留之际,眼下清清冷冷。
旧屋残院,一人一狗。
一面被爱遗弃,一面无人去爱。
一个人,空手来到这世间,是否注定应要在这最后时节,与世界疏离,回归孤独,再一个人无可留恋地离去?
在那些寂寥的清晨与午后,光影把窗外的枝叶无声地摇曳在木地板上。
空气清冷,时光游离。
恍惚间回到从前,看见那身影绰绰,笑眼迷离。
虽时至今日,尚能品味得出那一抹甜。
这样的甜,欲与人分享却不能得。
独自融化在心头,晕染出生命的印迹,诉说着在两端的孤单之外,还曾发生过的热闹和欢愉,意义与美丽。
镜子和相框,把今夕的银丝龙钟和昨日的青葱曼妙重叠一起。
可曾料过今夕的她?
又可曾憾对昨日的你?
时光啊,把最最美好的一切都给了青春。
姣好的容颜,甜蜜的爱情,可爱的儿女,热闹的生活,幸福的憧憬。
而当青春一步一步远去,这些美好便也一件一件被抽离。
于是人生,前半段在奋力迈进,后半段则频频回头,只为着青春——这生命的中间点,缘是一生中最灿烂的风景。
这美丽又孤独的生命,何止主人公一人所遇?
我们,所有的人,暮年十分,未必不如此。
曾熟悉了解的身旁人事,到那时,所剩寥寥何几?
当拥有共同回忆的人相继离开,当一树一草、一砖一瓦次第变迁,当含糊不清的叨念找不到人倾听,当沟壑渐深的皱纹暗淡了生活的趣味……那时的我们,纵使被人群包围,也好似独自站在冬天的干枯草原,四下里一片萧瑟,唯有风在耳边呼啸,隔绝了其他一切声响。
迟暮的我们,就这样蜷缩在风里,抱着回忆,熬过最后的冬季。
等待离开,这美丽又终究孤独的生命。
不期而遇 总是那么美没有任何人推荐 没看过任何影评 就看到了这部电影 结果却是美不胜收要说的是这部电影的这张海报 像是一种蛊惑连续好几天 登录520mov 点击电影频道 最新更新 我的目光都会在这幅海报上停驻几秒 一直是这样《死期将至》这个名字实在是不够吸引我 凭知觉我固执的以为这又是一部娱乐片而娱乐片总是不能够成为我挑选影片的首选今天依然是这样 原本马上要干活 可前些日子因为系统太过陈旧空间不足才卸掉的CAD今天又要装上去 安装的速度实在慢得让人无法忍受说着些无非就是想说我是如何在不经意间看了这部电影是的 于是我就再次点开了最新更新 再次看到了这幅海报橙黄的页面上 有一轮白白的太阳 下方的叉叉看起来像两把剑细看之后于是我更加以为这是一部惊险刺激的娱乐片了可是蛊惑还在 我没能经住诱惑 于是看了起来不想透漏情节 有时对于爱看影评又不喜欢知道情节的人来说这是令人沮丧的很美的黑白电影 很美的白发老人 我喜欢她笑起来弯弯的眼睛还有时光给她皮肤留下的褶皱最后我还要提一下影片让我想到的中午在10套看到的看了两遍的黑泽民的电影他的最后一部电影《未休矣》里的祝词学生们问“准备好了吗?
”老师总答“还没准备好呢”原来生死可以这样拿来调侃的嘿嘿 今天很幸福 开始心满意足的干本来不乐意干得活吧
很难得看了黑白电影,从凌晨一点半看到凌晨三点,视觉削弱(我可不想这么形容,但要说普世审美的话黑白电影确实没有彩色激光来得刺激)的同时听觉灵敏,享受的同时泪流满面。
结论是失眠反正也是衰颓,不如看看有关死亡的电影。
你会反反复复在这部电影里看到时间,透过时间你可以看见青春或衰老的躯壳,透过躯壳你可以看见真挚或无情的精神,最后你会看见死亡,理所当然。
时间、时间。
多罗塔并没有安哲那么喜爱玩弄时间,用长镜头模糊真假的界限,相反多罗塔的镜头说是朴素也不为过:“这里是回忆插叙”、“然后这里是平铺直叙”。
电影几乎是诚恳地告诉观众时间线。
但绝妙的是多罗塔懂得光影插曲的艺术。
时间线清晰明了,却又因为画面音乐眩晕迷幻,所以观众仿佛进入了一层梦境——这时会觉得时间并不是那么遥远客观的东西——回忆正当时,顽童敲门也好宠物淘气也罢,梦“砰”地中断,观众则再次意识到:“这里是回忆插叙”、“然后这里是平铺直叙”。
举个例子,花园里的秋千。
坐过秋千的人一定明白,秋千升起降落,阳光蓝天忽远忽近距离感不明,绿叶遮蔽,缝隙间金色晃眼,时间就在此刻模糊放缓。
电影拍到这里,安吉拉开始回忆儿子荡秋千的情形,那时自己尚且年轻,穿着轻松时髦的衣裳,气氛安宁到了慵懒的地步。
天空还是那么晃眼,时间在小小的视角里轻易回溯,这就是多罗塔的时间艺术。
这里想再提一句,注意这部电影是黑白电影,但你就是会明白这天是蓝色这长裙是白色、秋千有棕色的坐板而花园里郁郁葱葱的植物都是鲜艳的绿。
越是缺少颜色的电影越能看出导演对光影的把握,不记得哪里看到过的采访说多罗塔不喜欢彩色电影,色彩是赘余失重的,她确实有资格这么说。
你很容易在这部作品里看到对比,青春与衰老的冲击。
临近拆迁的老房子旁是欢声笑语的孤儿院,翻窗而入的男孩向老人讨要零钱,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大抵是个画家,老人没有给他钱却把秋千借给了男孩,捏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反反复复再也读不进去。
蓬勃的、吵闹的、无法无天的、略有些无知而不自知的,皱缩的、安静的、循规蹈矩的、博文广识却略有刻板的。
你随时都能从电影中看见这样的镜像。
冲击带来情绪的起伏,我一会儿为孩子们的活力兴奋,一会儿为老人的衰颓痛哭,可真是太……你也会从电影里看到精神的对比,老人的优雅、怀旧,儿子的粗俗、冷漠。
我并不是很想细讲这部分,已经是此类电影里的老生常谈了,我想说一些另外的事。
多罗塔对老妇人内心细腻情绪的洞察力简直到了魔鬼级别。
很明显安吉拉的儿子不值得被爱,孙女也让人叹气,那么安吉拉的态度是什么呢?
“真不像是我的孙女。
”我们很好懂这一层。
“可他原本是那么可爱的男孩。
”这一层呢?
女人很擅长原谅,擅长自我蒙蔽,劝说自己“他本来不是这样的男人”,然后自顾自回忆美好的一面,特别是对于儿子。
恕我直言,其他的回忆部分我都哭成了泪人,唯有儿子的回忆部分我一直在回想我的奶奶,一滴眼泪都掉不出来,那种细微的坚定的差别对待的包容教我哑口无言,看来中国也好波兰也罢我们没什么不同。
还有戒指的继承问题,安吉拉选择先把戒指继承给儿媳,我原先以为安吉拉不会把戒指继承给儿子那边的任何人,再一想这着实是老妇人的得体与脾气——我说了会给你所以我一定会给你,但十几年内你别想轻易得到,忍着你的欲望吧!
我几乎能想象到老妇人心里的自语。
最后让我们来说说死亡。
对我来说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安吉拉掌握了两次死亡:第一次是自我放弃的死亡,第二次是自然发展的死亡。
第一次死亡,安吉拉得知儿子的坏心思,几乎认为生无可恋了,于是换好优雅的衣装放好耶稣的画像她正式躺到了床上,她为死做好了准备。
我在想什么,我怎么可能就这样死去?
显然好衣服好信仰好仪式并非死亡的准备,那不是尊严所在,安吉拉立刻坐了起来。
第二次死亡,安吉拉写好了遗嘱,安顿好了所有物件,把宅邸捐给孤儿院,保留挚爱的回忆同时作出贡献,老气的屋子充满了生机,而她坐上了阳台的藤椅,这一次她拥有了真正的尊严,自然去世仿佛在阳台打了一个盹,哪怕没有耶稣也显得圣洁。
我们可以窥见电影的价值观:打点生活表达善意比放弃生活自我封闭更能体现人的精神力。
悲痛之后一了百了能让人理解,悲痛之后不放手作为人的讲究却更让人觉得震撼。
总之,衰老、死亡、尊严,相信看完电影你一定也会有自己的理解。
最后的最后说一点我自己的话。
对我来说最伤情的东西就是时间,最害怕的事就是不再有时间。
看《JOJO的奇妙冒险》我最最最意难平的是乔瑟夫·乔斯达,因为他活得最久失去得最多,最聪明的男孩变成了痴呆的老人,而我最喜欢的角色歌是《Goodbye Nostalgia》(再见怀旧)。
我不用举更多例子,时间恍然人生如梭的故事总总教我声泪俱下,看《死期将至》时我好几次都觉得要承受不住这无力的痛苦。
但幸好,结局不坏,破败的楼里充满全新的生命,阳台上去世的老人变成大远景里微不足道的点,好像有点万物股长的意思。
喜欢,非常喜欢,体验时间的痛楚同时体验时间的温柔,非常喜欢。
以及果然还是想收回一开始的话,黑白电影绝不是缺失视觉体验的意思,沉下心来好好看一部优秀的黑白电影,相信我你的眼睛绝不会受到亏待。
现在的审美都太花哨太吵闹,其实我们都可以朴素、安静一会儿的。
失眠的时候看看死亡有关的电影吧,时间在深夜里纵横。
片子节奏很慢,但里面蕴含的东西却能让人在看完后内心澎湃。
波兰电影以镜头语言闻名,早期的波兰短片已经把它运用的炉火纯青。
多罗塔不但继承了前人的功力,又加入了女性独特的触觉视角。
沉静而温柔。
像一片晨曦的森林包裹在雾境中。
走进老人最后几日的生活,用镜头扑捉老人最后的孤单,一个有些伤感的故事。
隔窗窥视跟秋千都体现出一种孤独感。
透过玻璃似梦似幻的那些回忆片段是片子的点睛之笔。
黑这部黑白片带来了心灵上的色彩。
午夜停电,老人站窗前旋转起舞,年轻跟年老大身体不停地切换。
那一刻,我不知不觉的流泪了。
多么优雅的女人,有过年轻的身体跟激情的心。
想偷盗的孩子爬上窗子跟老人的那段对话,表演的是那么自然,风趣。
说道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时候我已经笑出了声。
多罗塔,又一部没有黑点的片子。
波兰是一个充满苦难的国家,波兰电影最重要的历程就是从艰苦卓绝的战争和连绵而至的苦难中顽强的生存下来,并将这种苦难变成艺术。
波兰的历史可以说是战争的历史,从希特勒的蹂躏到斯大林的独裁,很难想象这个国家的人是在一种怎样的社会形态中生存下来的。
但是,不得不说波兰电影最宝贵的地方,那就是敢于面对现实,敢于剖析民族性格,将人性中最脆弱而柔软的地方完美的展现出来。
说起波兰导演,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基耶斯诺夫斯基,瓦伊达,波兰斯基等等,而多罗塔·肯杰尔扎沃斯卡是一位被忽略的女性导演。
她的电影总是喜欢用特写和空镜头来营造一种空灵的美感,因了女人的细腻和柔情,她的电影总是如一股泉水一般,潺潺的流进人的心里。
《死期将至》以怀旧的质感呈现出整部电影,巧妙的回忆方式,华丽的特写,流畅的剪辑让整部电影充满了诗情画意之感。
然而,故事却残忍的让人心痛,整个故事围绕着一个死期将至的来人来叙事,其中穿插了家庭问题,空巢老人问题,以及沟通的问题,作为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这部电影几乎可以用完美来形容。
虽然影片中的角色不多,但是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老人居住的地方是一座来房子,当老房子面临拆迁的时候,老人表现出了毅然决然的捍卫,或许对于她来说,这间老房子是唯一属于她的东西,她所有的生活,所有的青春都贮藏在这里,她不愿离开,仅仅是因为她生命的无处安放。
前两年,家里的老人接连着趋势,健在的外公外婆整日处于惶恐之中,他们的害怕不言而喻。
而那几年,我总是以标榜自我式的生活不肯归家,然而,有一天,妈妈打来电话说,外公外婆选好了墓地......从那一刻开始,我懂得了生命的倒计时。
他们看着我成长,看着我成熟,看着我离家,而他们的生命,就在这看着,看着的过程中慢慢的流逝。
记得念大学的时候,外公对我说,他一定会亲眼看着我飞黄腾达,而我到现在依然碌碌无为........电影的神奇之处就在于能够把几十年的人生缩短到短短的一两个小时,让你在这一两个小时之内就能体会到生命的历程以及最终的归宿。
这也是电影的残忍之处,所谓的现实主义就是一把匕首,直接插进你的心脏。
在《死期将至》这部电影中,主体是一个老人等待死亡的过程,而多罗塔·肯杰尔扎沃斯卡并没有设计太多情节用来解释老人的生平,而是在此后的过程中,用望远镜来作为时空的过渡,这种别具匠心的设计也使整部电影增色不少。
肯杰尔扎沃斯卡的电影有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情节,第二,用细节深入到角色的内心,第三,关注个体生命,避免说教和政治,第四,形式之美和内容之残酷形成明显的对立。
“色彩作为影片视觉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影艺术的一门语言。
它突破了以往将摄影和画面单纯作为叙述工具的框架,充分发挥其能指功能,传达出电影故事本身无法表情达意的信息内容。
”本片沿袭了黑白电影特有质感,用最单纯的色彩组合呈现出一个老人最后的时光。
每一位导演在进行色彩选择的时候都有一定的目的,而色彩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自然在线,而是一种意向性的符号元素,可以这么说,肯杰尔扎沃斯卡的电影突破了以往将摄影和画面单纯的作为叙述工具的框架,使其能指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既定一个主题,深化其主题,从而提升整部电影的构架。
传达出了电影更深层的信息内容,尤其是影片中的生死观以及延伸出来的人性关怀,摆脱了波兰电影以往的道德焦虑之感,取而代之的是最深刻的哲学命题以及生活问题。
摄影构图极其考究,整体多少显得有点乏善可陈。将死老人的生活日常,除了等待死亡来临外充满了对于儿子的失望。生命最终是充满遗憾的,任何事情到头来总是让人失望。视听呈现没有给出太多的新意,生活流的展示也显得过于琐碎和平淡,显得单一和冗长,倒是老奶奶的表演细腻动人,成为影片最大的看点。
开篇的上下移动镜头和不停驶过的车辆暗示着老人晚年的孤单焦虑。老楼是她的回忆城堡,院门和栅栏代表着城堡的边界,同时铁丝网和窗框也暗示着这时一所监狱,将她困在其中。玻璃是她和其他人之间的隔阂,她只能远望着别人的生活追忆过往。黑白两色暗示老年生活失去了颜色,而黑夜更是直接吞噬了象征着希望的光,外化了老人的内心的压抑绝望。当她拉上窗帘,即是对生活彻底绝望,慢慢熄灭又重新燃起的烛火是生的欲望。影片和《我是》一样都以孤独为主题,但却是对称结构。一个幼无所养,一个老无所依,一个逃离,一个坚守,一个充满希望,一个只剩绝望。最后老人走出铁丝网,代表了她终于走出了回忆的城堡,开始寻求生活的改变,但人生也在此刻走到了尽头。慢慢升起的是航拍镜头是老人的灵魂,她俯瞰着这片她生前的圣地,然后缓缓的升入天堂。
前面有点冗长 但是还是非常感人的电影仿佛看到自己老了以后的样子
有一天父母会老去,我也会老去,曾经所追求的的东西也不再重要,但是现在我依然沉迷其中。影片到最后才有全景还有升天的镜头。
那个小女孩演得真好!!哈哈……
quiet movie for inner peace
有些时候不加音乐会好
靠一条狗的演技就想撑住这俗套的剧情
个人觉得有些过誉,只是孤独和死亡为主题还有黑白摄影比较讨喜,表现的角度也不是我喜欢的。当然配乐和摄影无疑是优秀的。也是引人思考的,只是老人片和黑白片实在不是我喜欢的范围。
弥留之际的感受。。。
很不错,我一直在想这电影为什么要用黑白的影像来表现,后来我明白了
老太太一个人搬钢琴,一个人和商人周旋,一个人修保险丝,一个人颤颤巍巍的弄食物,泡杯茶,然后上楼,她努力挽回亲情,最后和她度过今生的只有那只Phia。
特写again。散文式故事段落最美的地方:感受到她的心在想什么
黑白的影像确实呈现出了苍老的质感,但是或许用色彩会有对某些情感更丰富的表达,与新片欧维有些许相似。老年危机或许是在高福利社会中的欧洲人需要思考的话题,无论是人生的意义或是过去。“感谢上帝,我终于再不用拿着我笨重的大水杯喝茶了。”
看过多少烂片才能捞出这些好片 推引 2023-12-25 人生而孤独,与其苟延残喘,不如选择高尚的绽放。宁可美艳地腐烂也不悄然枯萎。
5+,孤独老太太的独白,她的恐惧、尊严与渴望。望远镜的构思很多电影里都有,但这头换成深居的老妇仍让人不禁唏嘘;到跑入暴风雨那段被震撼了,荡秋千那里就彻底湿了。而死,终归是解脱,再不用端起那沉重的茶杯…
老妇版内布拉斯加
配乐减大分,让电影气质变成奥斯卡80年代的那种温情故事片了。
尽管死期将至这电影很闷,很文艺,沉浸在一股骗取娘们眼泪的气氛里。摄影真是美的一逼,全片黑白,最后镜头从墓地直升云霄,看得我一下胸腔都宽广了好多。
一个老人在一条狗的陪伴下平静而又优雅地独面死亡的故事。安谧祥和而又略带伤感的悠扬曲调,每帧画面都是一张黑白老照片。回首望去,也有回忆的怀旧与伤感以及年轻时的美好。亲爱的philadelphia,如果你知道曾经的美好。喜欢电影的配乐。贝多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