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毒品特区乍看之下还挺好的,划定一小块无人的区域,让那些贩毒的和瘾君子自由贸易,禁止携带武器,禁止打架斗殴,再也不会出现毒贩占据街角兜售毒品,再也不会出现不同帮派的人争夺地盘而火并,居民可以放心大胆地在家门口晒太阳,小孩子可以随便在街角嬉闹,多么美好的一幕啊。
将垃圾扫到一个阴暗无人的角落,任其腐烂发臭,只要将其隔离在我们生活的区域之外,挺好的,不是么?
不,不是的。
就算是垃圾也能够回收利用,何况他们还是人。
那些小混混或者跑腿的未成年青年,其中的大多数并不是真的喜欢去打架去吃枪子,他们只是因为没有更好的途径去生活。
他们没文化,没能力,没机会,没自制力,没好的家庭环境,看到有这么一个来钱快的事,大多数人不会拒绝。
是的,可以说他们没脑子,不上进,但这并不是我们抛弃他们的理由。
说是政#治#正确也好,理想化也好,对于弱者,我们要做的不是像扫垃圾一样把他们隔离到到一个阴暗的角落任其发臭,而是要去建立完善的制度,教育、医疗、就业、福利等等,甚至有时候需要一定的政策倾斜,去拉他们一把,让弱者能够有机会走出那个发臭的角落,让他们也有机会去沐浴明媚阳光,呼吸新鲜空气,这才是一个文明社会该有的状态。
所以那个打拳的哥们历经曲折也想让一些混混们脱离街角,因为他自己知道,如果没人去拉那些人一把,他们的一生就真的毁了。
虽说现在还是第三季,也许后面剧情反转,那些混混重回街头什么的,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真的只是垃圾,不值得拯救。
相反,这只能说明个人的力量太小了,他们需要的并不是一个拳击教练,而是一个健全的制度,一个肯拉他们一把而非踹开他们的社会。
《火线》第三季主要讲竞选市长与毒品犯罪之间的交缠故事,为了不让过高的犯罪率影响自己接下来的连任,市长开始要求警局严格控制犯罪率,命令层层下达,压力落在基层办案人员身上,某些小队除了在统计数据上做文章外,在预防犯罪上也会做出相应的措施,而其中成效最大的是Colvin警长领导的小队。
某些观众也许会认为这位警长必定采取了某种有效的手段来遏制恶性犯罪,但是上级领导与观众都难以想到,那可是犯罪,是恶性犯罪,短期内没有什么有效措施能够阻止那些吸毒过量的暴力分子去犯罪,因为没有人能够控制他人的恶念,没有人能够在犯罪即将发生时预知它们并加以阻止,就连经验丰富的老警长也不行。
那么Colvin警长做了些什么从而让领导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呢?
以上的故事梗概恐怕是一个机制面对外部与内部双重压力时都会面临的情形,以上的疑问也是这种机制时常会发出的疑问,而机制底层的一线人员,也就是与外界直接接触的工作人员则是这种压力的直接承受者,因为我们从来都知道,领导只看结果,他不想知道解决办法与解决过程。
《无罪辩护》这本书里讲到的冤假错案,则是以上所说的机制产生的坏的结果,这些案子让我们意识到,当机制过于关注上级领导的的指示,一线人员就会采取一些非常措施以应付上级领导,不是为了处理眼前的案子,而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
一个机制并不只是由一些只会遵循条条框框的个体组成,它的里面包含了太多指示,太多命令,太多强制与不情愿,这些上级对下级的不合理指令正是一个机制会出错的原因。
当某个领导或者某个上级机构命令下级本月只能处理数量有限的几件事(实在想不明白这个逻辑是怎么来的),而外部的事件远远超过这个指标时,下级机构则面对了双重压力。
在多次巡查过日常的Baltimore街头之后,Colvin发现,富裕的街区犯罪率比较低,夜晚显得比较平静,街上无人兜售毒品,大家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开始在家陪伴家人。
但是在那些贫穷的街区,似乎晚上才会显得更加热闹,这里的人们在夜晚变得亢奋,阳光的褪去带来潜藏一天的黑暗,毒品交易泛滥,枪声此起彼伏,吼声与哭声在每个夜晚都不停歇。
警长的双眼在街区的路灯下显得浑浊,随即却闪亮起来,也许,他可以再划分区域,既然每晚不需要在富人区加派人手巡逻,那是不是也可以通过某种方式在大部分的贫民区减少巡逻,而把巡逻地点划定在少数几个街区?
一个糟糕而又美妙的想法产生了,他要改变以往的工作模式,目的则在于缓解内部与外部带来的双重压力,主要压力则来自于上级。
他开始划定某些区域,并把贩毒者驱赶到这些区域,并扬言,如果在这些区域里进行毒品交易,毒贩们可以获得某种警察意义上的刑事豁免权,也就是不抓他们,甚至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保护——以免他们相互之间受到伤害。
最终,在警察专业的“治安维护”下,这个区域里产生的争端在数量上不再像之前整个西区那样多,至于其他街区,犯罪率降至历史最低,那里的居民获得了富人区那样的安静与祥和。
警长满意地看着眼前的景象,在没有告诉上级领导实情并且上级领导也没有过问的情况下,他获得了表彰,然后一层一层,上级领导也获得了表彰,上级领导的上级领导也都获得了表彰。
只有处于Baltimore某片贫民区街道的居民们过着地狱般的生活。
那么问题来了,如何应对上级领导要求每个月只能处理这几件事,但实际上外界的要求远高于此?
你绝对不能撒谎,撒谎是最低级的手段,而且很快会被拆穿,那样你会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答案是你可以改变处理方式,比如你可以在不把事件输入系统的情况下为外界办事,因为上级领导实际上只是看数据,只要你没有把此事件输入系统,对领导来说,这件事等于不存在,至于你做了些什么,领导不会过问,还是那句话,领导只看结果。
于是,办事机构对外宣称这件事已经处于办理过程中,但是办理方式不一样,相关人员正在努力处理此事,实际上他们确实也在处理此事,他们在打电话,根据当事人的诉求口头要求其他人履行自己的义务,同时他们会多费口舌告诉对方自己是某机构的某某,以防被认为是电信诈骗。
但是这些事件何时能处理,处理的进度如何,当事人有没有什么收获,对方当事人是否会按照要求履行义务,最终结果如何,这些事是否登记在册以便两年后的后续处理,由于缺乏计算机系统的把控与跟进,一下子就把办事机构的业务能力拉回到三十年前,而其中没有人会因此觉得有什么问题,因为他们只是在遵守命令罢了,这时他们能做到的最好了。
就像Colvin警长做的,他把能做的已经做了,并且他做到了,只是采用了一点“创新”的方法。
最终,市里发现了Colvin警长的小实验,媒体开始大肆报道这起骇人听闻的毒品合法化事件,警局的上下领导都受到了严肃的处理,Colvin警长被撤了职。
最重要的是,市里派了推土机将这几条沾染了改革春风与毒品罪恶的贫民区街道全部推倒,在Colvin的注视下,他的“成就”被全然推翻,即使他降低了犯罪率,减少了受伤与死亡人数。
关于法律,电影与乱写的公众号
没有看过它,别说你喜欢美剧!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微博:影探探长作者:booka转载请注明出处有这么一部剧,曾经一直被主流忽视(6年时间,只被艾美奖提名2次)但是,现在只要一提到它,就会被评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美剧!
”
问英才,几沉埋,沧海遗珠,当著在鸾台。
它走上神坛,成为HBO,甚至整个美剧史中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
每当响起熟悉的片尾曲,感觉像是久别重逢,回想起曾经茶饭不思、一心刷剧的时光…它就是《火线》。
《火线》是由美国金牌编剧、制片人大卫·西蒙一手操刀开发的HBO罪案剧集。
它首播于2002年6月2日,完结于2008年3月9日,6年时间、一共5季60集。
熟悉美国罪案剧的美剧迷,一定对大卫·西蒙这个名字十分熟悉。
《堕落街传奇》《街角》《黑色乌托邦》《忧愁河上桥》都出自于他之手。
但是,他最成功,也最引以为傲的作品还是《火线》!
在创作之初,他本来想跟搭档艾德·伯恩斯拍摄一部警察题材的电视剧。
其中的毒品交易、监听风波、官僚腐败等内容,让曾经在《巴尔的摩太阳报》工作12年的他似曾相识。
后来,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决定拍一部关于巴尔的摩这个城市的写实主义罪案剧。
《火线》就正式诞生了!
《火线》是巴尔的摩的风情画,更是美国社会的浮世绘。
整部剧从多角色、多线索、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美国社会的芸芸众生和生存现状。
将警察政治学、底层生存学、美国司法体系黑暗问题毫不留情、一丝不挂地揭露出来。
为了更真实刻画出一座美国城市,给观众一种无比真实感,剧中的很多角色都借鉴了当地的真实人物案例。
每季也围绕着不同的主题,进行重点剖析和揭露,将触角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火线》既不是在散播希望,也不想取悦观众,更不是要贩卖廉价的胜利。
它是要讨论群体——官僚机构、犯罪组织、毒品文化、资本主义对个人的影响。
它并不是纯粹的娱乐品,它是一部表达些许愤怒的剧集!
”
就是这样一部有深刻社会意义的罪案剧,在HBO播放期间承受着太多的“冤假错案”。
它不是有点惨,而是特别惨!
从2002年首播开始,受到剧情多线、档期不对,黑人俚语太多等众多因素的影响,火线的收视率都十分低。
甚至还一度面临被砍的危险。
收视率比不过人家,那么,作为一部有深度意义、制作精良的HBO剧集,在评奖上应该有点优势吧?
但是,想象太美好,现实太骨感。
《火线》在艾美奖上严重被轻视和忽略。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想当年,《黑道家族》可是获得100+个艾美奖提名啊!
唉!!
气煞我也!!
虽然收视率低和主流不认,但是在评论家的眼中,它依旧是当之无愧的美剧之王。
《时代杂志》《娱乐周刊》《芝加哥论坛报》《卫报》等都对它不吝赞美之词。
连连错失艾美奖,《时代周刊》抱打不平:“相比艾美奖,《火线》更应该拿诺贝尔文学奖!
”有的评论家甚至说,“这就告诉大家千万别把艾美奖太当真!
艾美奖的做法,就像诺贝尔奖从不颁给托尔斯泰一样。
这并不能掩盖托尔斯泰的光芒,反而让诺贝尔奖蒙羞。
”
时间的脚步来到了2018年末。
如今,外媒经常评选“最佳美剧”、“观众最喜欢的美剧”之类的榜单,它屡屡登上第一的宝座。
豆瓣评分均在9.5+“HBO第一美剧”、“美剧中的神作”、“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视剧”、“美剧中的莎士比亚”…它名声大噪,霸气侧漏!
据悉,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最喜欢的美剧正是《火线》,最喜欢的电视角色也是《火线》中的Omar一角。
奥巴马与大卫·西蒙经过岁月洗礼、历史的再次检验之后,《火线》已经被大家认可。
它的地位和价值无需再次证明,更无法撼动。
罪恶之城,体制之殇巴尔的摩市,美国最大的独立城市,美国主要海港之一。
在总人口中,64%是黑人,30%是白人,它也成为美国黑人比较集中的城市。
毒品盛行、以权谋私、道德败坏、治安骚乱、经济衰退、贫穷加剧…黑人文化为主,多元文化融合的巴尔的摩潜伏着更多黑暗丑陋的一面。
“没有任何一个电视剧会如此钟爱一个城市,如此充满热情地诅咒它,又如此灼人地歌颂它。
”为了全方位展现这座城市的一切,包括角落的黑暗和恶臭。
《火线》从街头毒品黑帮、港口走私、官僚政治、教育系统和无良媒体等不同视角入手。
它刻画着整个社会的群像,记录着一件件的罪恶和轮回往复的宿命。
在警察内部,以中队长Daniels为首的调查小组,听从上级的安排,负责调查和监听街头毒品团伙的犯罪活动。
警察和法庭为代表的执法部门。
但是,上层并不在乎每一次的调查和刨根问底。
他们只是走过场,查一点毒,逮几个小毒贩,应付选民和媒体,为自己一点点政绩就ok了。
此时,美国僵化的司法体系内部也存在着勾引斗角和利益交换。
夹在中间的调查小组处处受限、左右为难。
在各种被使绊子和威逼利诱之下,调查小组从毒贩集团、走私、洗钱调查到政治献金、官员贪腐。
一场场触目惊心的事件逐渐拉开…
罪恶的腥臭味也延伸到了市政厅的议员政客们。
在政客的心中,有了优秀的政绩,才能有往上爬的可能;有了足够的政治献金,才能资本继续升级。
逼宫、黑白颠倒、金钱至上、靠着要挟和交易在政治场上浑水摸鱼。
这群政客们早已经成为僵化体系中的蛀虫。
他们靠着一张能言善辩的巧嘴、一副厚脸皮,利用规则生存于游戏之中。
权游小指头饰演老油条Carcetti作为被攻击和调查的对象,巴克斯戴尔、斯坦菲尔德贩毒团伙成为调查小组的眼中钉。
这群贩毒势力在贫民窟不断蔓延滋生,霸占了巴尔的摩市的毒品市场。
两大团伙之间也分庭抗礼、展开黑吃黑的吞并游戏。
毒贩们可不是一群头脑简单的傻蛋。
行事谨慎、听见风吹草动就会改变策略,将警方玩弄于股掌之中。
有组织、有纪律,有统一的暗号流程,一时让警方无从下手。
此外,懂得利用法律漏洞的他们,更靠着律师来了一场场金蝉脱壳。
即使犯了杀人罪,靠着巧舌如簧、投机取巧的辩论策略和金钱保释,他们也会平安度过、重罪轻罚。
同时,得益于警察内部的内斗,贩毒分子也得到了不断洗白、摆脱嫌疑的机会。
作为底层的蓝领阶级,他们的命运比毒贩没好到哪里去。
低收入的他们为了保持饭碗,决定通过政客,给自己谋划一个生存和吃饭的机会。
为了准备政治献金,希望那群蛀虫能够体察港口的困境,而不惜走上走私犯罪的道路。
单纯的他们根本不知道这摊水有多深,这场游戏又多黑。
不懂得游戏规则的他们,最终只能成为替罪羊。
令人遗憾的是,在毒品盛行的社区,学校教育机构也不能幸免于难。
还记得剧中有一个桥段。
Wallace的弟弟算不出数学题,但是算卖毒品的钱却十分流利。
“你他妈毒品都能算的清楚,教科书上的题目怎么就不会算呢?
”“算错了,他们会搞死你。
”
教育资金不足、教育的缺失、家庭成员都是吸毒贩毒...这让更多黑人小孩走上犯罪的道路,成为社会无力解决的难题。
从下至上已经全盘腐烂,哪里还有生命力的根茎?
就连当地的媒体《巴尔的摩太阳报》也靠着虚假新闻参与到这场政治游戏的浑水之中。
为了盲目追求普利策奖的荣誉,管理层视而不见,装聋作哑。
甚至对任何干预的内部人员进行处理,清除异己。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上级遇到的麻烦总要往下级推。
只要发现任何重大丑闻,下级总是替罪羊,上级继续高枕无忧,假惺惺。
明哲保身的游戏,没有真正的正义和公平!
每一件案件,上司考虑的不是能够侦破,而是担心自己的政绩和前程。
警察、市政厅、法院等司法体系互相牵制和互相利用,犯罪成为了他们升迁的绊脚石。
无论是警察局、市政厅、公立学校系统,还是贩毒集团、码头蓝领工会,参与游戏的人不断地被组织出卖,懂得游戏规则才能赢下游戏。
然而,所谓的胜利也都只是暂时的。
一切游戏都没有赢家,只是一方输的慢一些罢了。
蝼蚁人生,人性之痛在巴尔的摩,上帝不会拯救你。
不管中多少次招,你还是会重蹈覆辙,重新沉沦,直到毁灭。
虽然,这有些悲观消极,但这就是残酷的事实。
在剧中,每个人都在做“追求自身欲望和服从整体利益之间”的挣扎和选择。
最后全身而退、毫发无损的又有谁呢?
没有一个人!
每个人都被游戏操控,进了局就不得不玩,逃脱不了。
“整部剧是表达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每一个人最终都必须妥协,效忠自己所属的群体。
”还记得Dee在平房区下国际象棋的桥段吗?
我们都是身先士卒的禁卫军、替死鬼,从来就不是王,也不是后!
McNulty虽然办案能力强,但是挑战权威,越级查案,处处惹怒上司。
他总是被搞,没有好下场。
脱掉警服之后,酗酒、私生活混乱,他更是毛病一身。
为了案件的调查顺利,他甚至不惜伪造证据、制造假案。
牵一发而动全身。
为了隐藏真相,游戏中的人又不得不替他遮掩,用另一个谎言遮盖一个谎言。
警察们,或者残忍凶狠、偷奸耍滑,又或者善于玩弄政治、勾心斗角。
至于警察上司、政府议员,他们也不是真正地保护民众。
在浑浊的池塘中,他们以“人性之黑”为荣。
本应该正义无私的人变得两面三刀,那么作恶的毒贩们呢?
虽然贩毒为恶,但是也并不全是恶魔。
有的人只因生活被困而变成现在的模样,内心的善良和良知也没有泯灭。
Wallace和Dee的死就是佐证。
游走于司法和毒贩之间的Omar,更是一个特别的存在。
一身潇洒的风衣、手拿长管双筒猎枪、口里吹着《山谷中的农夫》...他是一个漫步街头,打劫毒贩的“猎人”。
他桀骜不驯、少言寡语、靠枪说话。
虽然他吸毒,抢窃,无恶不作,但是他有自己处事的原则。
他惩治的只有毒贩,没有无辜的平民。
他与贩毒集团的恩怨完全是为爱复仇,以牙还牙。
他抢劫毒品,恩施毒虫的“罗宾汉”行为也更是毒虫眼中的“侠”。
生于街头,死于街头,最终他成为这座城市不灭的传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但是,和大局比起来,却都只是一粒棋子。
《火线》的世界里,没有上帝的拯救,你一直都在等待永远不会到来的时刻。
All in the game!
All in the game!!
每天都上演着善恶好坏难分、道德沦丧的古希腊式的悲剧。
就如同西西弗斯的神话一样,每一天都会回到起点,罪恶不断地循环。
还记得,一位评论家说到:“50年后, 当人们已经忘记《迷失》和《24小时》,甚至忘记《黑道家族》时,《火线》仍然会被反复地提到。
不只是在电影学院,还在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课堂上。
”是啊!
《火线》的意义不再是一部娱乐消遣的消费品,而是一部写实主义神作。
它是解剖社会、看透体制、看清人性善恶、体味人间百态的社会范本。
这便是《火线》的伟大之处!
文/booka(更多原创影评,微信搜索ttyingtan,后台回复片名,一起来看片儿)
为什么说这部剧是神剧,我想只有慢慢欣赏的人才能知道。
看了好久才看完这季,因为每看一集感觉也参与了那些街巷战,那些勾心斗角,那些帮派之争。
这一季我们还是目睹了这部剧的冷面无情,最大的毒枭Stringer Bell居然在这季里面被Omar崩掉,而哈姆斯特丹的意义,直指政治阴谋和法律盲区,犯罪率下降百分之14,群众的连声叫好,医疗组织的大力支持,似乎也难掩哈姆斯特丹的所谓的“掀天臭气”。
为了利益,政客不惜和毒枭相勾结,甚至耍心机,玩阴谋,榨取毒枭的脏钱,讽刺的是居然这些钱也被用来支持竞选。
哈姆斯特丹的去留,层层上推,直到市政府,媒体和警局串通一气,而管辖者彼此推脱责任,为了明哲保身各执一词。
而马洛小鬼和线哥的恩怨、欧玛和线哥的恩怨、线哥和铁哥们的彼此背叛,黑人之间的关系比警察和他们之间似乎更复杂。
每个人物都按照自己的人生路线往前发展,而又不可遏制地对彼此产生影响。
而这一季里人物性格依旧趋向完整。
Jimmy作为主角其实性格很普通,几段艳遇和被工作控制的人生;而错杀警察的小子其实也有善良的一面;白人参议员要竞选市长,市长和警察局局长的角力,三者之间的互相利用铲除异己;打拳的黑人内心向善,逐步走上正轨;Stringer的新型手机丢弃战术十分起效,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警察们亦通过泡泡卖T-shirt和手机继续掌控局面。
剧情和人物日趋完善,看起来让人不乏满足感。
然而本季的关键词估计还是这个词:哈姆斯特丹,被误读的一个合法的贩毒地,一个警察妥协、毒贩就范的特殊地。
真的是一季比一季好看。
第三季重回B&B黑帮的故事,不一样的是编剧终于在这季中展现了最终的主题,对Baltimore这座城市的爱。
Bodie说的没错的,他们压根不关心人。
Nigga do not learn.
想到了小赢、中赢还是大赢hhhhhhhhhhhh精神胜利法古今中外都通用啊。
Colvin警长那个无奈啊……
这话说的没错。
Lester怼的好。
McNulty真的是一个纯粹的警察,我不知道他是不懂还是不愿意懂,或者他不在乎。
可不是所有人都像他一样的,很多事不是只有他才明白。
不过这一季的McNulty名言出现的好早啊hhh
看到McNulty自己去翻之前Avon案子的卷宗,忽然又觉得能接受他的行为了。
真实的震惊。
真是造化弄人啊。
About my life…就算毒品不可抗拒,仍有人愿为了这城市与之抗争。
McNulty精神犹在。
然后他们真的开不起。
偌大一个警局都在自欺欺人,容不下一个说实话的Colvin。
上帝救不了Baltimore,Baltimore只有人,各式各样的人,自欺的人大行其道,自救的人却不容于世。
开玩笑的口气说出了真实的想法。
尸位素餐的市政府。
Kima和McNulty,好姑娘和好小伙子。
面对现实的人总是勇敢的。
在这个警局,Colvin这样的警察,太难得。
Cutty的挣扎。
Lester说的也没错,但你说McNulty错了吗?
也没有。
好难。
Carcetti的眼神真坚定。
Cole的葬礼这段看得人热泪盈眶。
这已经不单纯是警察与黑帮的对抗了。
Colvin真欣赏McNulty啊,这个评价也恰如其分。
不要轻易说“Always”
什么工作都是啊
就算是兄弟,两人终究还是不一样。
Avon是王,String是后。
其实不怪Omar。
不过像Bunk说的社区理想真的是警察存在的意义。
Cutty是勇敢的,敢勇敢的面对自己的内心。
McNulty真是个混蛋,也真是个好警察。
Kima啊……无比理解又唏嘘。
是啊
我也是。
这地方是地狱,只是Colvin也无能为力。
重要的是Colvin真的在试图为自己的辖区做些什么,上帝才真的在听。
D'Angolo真的可惜,还有那些把家庭挂在嘴边的人,大抵如此。
Cutty真是这个故事里,少有的走回正路的好人。
看完好久之后才觉得,String是有些悲情的。
我想我和McNulty一样,我也想Russell了。
我挺喜欢Prez和Lester这对搭档的。
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办案老手带一个他人眼中是靠岳父的废物的愣头青,逐渐成长为专案组不可或缺的力量。
我想是Lester拯救了他的警察生涯,而当他因为过失再丧失这一切时,他最后想的是对Lester说声抱歉。
案子会记住Prez。
所以对整个故事最好的描述是“game”,而不是“business”。
Omar和Mouzone的联手,真帅。
一起做梦的兄弟,再也回不去了。
String啊……真的把自己当作商人了,连身处这场游戏都忘记了。
Omar、String、Mouzone。
这构图又荒唐又悲壮。
我可能还需要时间去理解McNulty对String的情感。
神来之笔。
still standing at the end of a round
看到第四季才意识到这是Prez的告别。
可我还是想说,其实不在于是不是该做的行当,只是你身处这个行当,你已经做的足够好。
敬Colvin,一个只想做事的警察。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希望McNulty浪子回头,不过一切都是他的选择。
我想编剧借Carcetti之口说出了《火线》最深的意指,对Baltimore最深的恨与爱。
其实第三季算是悲剧色彩没那么深沉的一季了。
就算失败后一切都没有改变,至少有人在尝试改革。
就算这座城市烂的一塌糊涂,总有人爱他愿为之付出。
这就够了。
McNulty当Stringer终于死在Omar的枪口之下,McNulty终于明白他的整个努力不过是一场空,而他所为其服务的整个法律体系也不过是一个摆设。
在McNulty的心中,工作始终是排在第一位的,这也导致了他的感情生活的不顺利,或者说他根本就不注重稳定的感情生活,他所寻求的不过是工作之余的短暂的身体的安慰,故而女助理检察官Rhonda厌倦了McNulty的态度,转而投身于Daniels的怀抱。
在第三季的最后,当他发现自己不折不挠的努力只是一个“不断漏水的杯子”之后,他厌倦了。
在一个僵化的体制中,所有的变革被扼杀在萌芽之中,所有的试图有所改变的激情被渐渐耗尽。
不论开始你是什么样子,最后你将和其他人一模一样。
第三季是火线的中间一季,也是承下启上的一季。
黑帮的霸权易手,政治上的大选开始临近。
然后,我们又看到了Stringer Bell和Colvin的从不同方向的向middle ground (中庸)的努力,这些努力,尽管都有成绩,但是最后都失败了,这两个人也都付出了个人的代价。
这些实验,不经让人联想到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都是下级官员在地方上做的社会实验,很少一部分成功了,大部分的都失败了。。。
想起小岗村的严宏昌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保证书。。。
Stringer Bell和Colvin没有。
1某种程度上说,第三季是最好看的。
所有帮派矛盾的焦点,都在这一集得到了释放。
警察们似乎也在繁忙的工作之外,找到了自己的心灵归宿。
巴尔的摩这个城市有多坑爹?
我本人不仅在美国危险城市排行榜前4名当中找到了它,而且我在本剧中看到了墙上的涂鸦写着:Body more(巴尔的摩的谐音梗),如此愤怒地给自己的城市找到了一个恶心的外号:还能多一点尸体吗?
不禁想到了在本片中看到了那么多被折磨的尸体,还有在第一季中看到的街头火并之后,男男女女的尸体就直接放在垃圾箱里。
生活在这个城市里,难怪像本季说的,每年有10%的人会搬走。
一年的谋杀案高达300以上,很多人每周都会在床底睡觉,害怕被不长眼睛的子弹打到。
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前提下,奥巴马评论为drug saturated city, 自80年代以来就被毒品长期浸润的城市。
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众生相,又在街头乱混磨洋工的警察,嘴里不停地讲黄色笑话;有不断当搅屎棍的白人政客,不断地往人身上两肋插刀,试图满足自己幼稚的野心。
在65%以上都是黑人的这座城市里,白人是很难当权的,警察局里也基本上当副职 主要起到一个张嘴评论的功能,以达到一个黑人配白人的政治格局,避免进入到黑人白人的问题中。
黑人议员更是无耻的骗人家的投资基金,感觉政客就是在出卖公共资源,这和在当街卖毒品的小黑混子没什么区别这样的真实是很难做到的。
真实就是本片的生命这一季最真实的就是探讨了一个让毒品相对合法化的地区,哈姆斯特丹。
这其实是警察局的分队长的大胆想法,但是因为他一个月都没有报告上风,所以导致最后以悲剧收场。
本来想像瑞士或者阿姆斯特丹那样给毒品交易留下空间,并且和安全的城市生活进行空间置换,但是这个过度黑色的地带,却因为设施不到位,产生了更多的违法行为lethal cold, 而被人们称为人间地狱。
我们也很幸运的看到了,这个人间地狱是怎么回事?
我们自己也在评估和打分着。
2都说好人难做。
这里我想谈谈片中的几个好人。
首先第一季中的德安吉洛,一天到晚驻扎在平房区的pit沙发里面,他是毒枭阿方的侄子,却对街头流氓残暴的手段非常反感。
属于良心未曾泯灭的流氓。
这个人在片中有代表性。
当然我们说好人,是相对的。
我们说好人只是相对的认为他有良心,但他可能仍然是个犯罪分子。
德安吉洛对自己的犯罪行径是有悔过的,也试图向警方交代一些重要情节,但最后却被黑帮暗害而死。
想在牢里呆20年,把牢底坐穿而不可得。
第二个是大侠奥玛,我想这是绝大多数观众非常喜欢的一个独往独来说一不二的杀手形象。
奥巴马前总统坦承自己最喜欢奥玛。
连他非常恶心的舔男朋友都有人喜欢。
当然,他在法庭的一系列辩说,更让人把他奉为英雄。
第3是拳击手卡提,在牢里呆了14年,出狱以后一直很纠结,是再回去当打手,还是艰苦谋生回到社会。
因为你知道吧,黑帮是特别缺打手的,他们叫muscle,所以本来是个很吃香的职业。
只要你能忍心把枪子打到人家身体里去。
卡提发现自己已经做不到了,于是就通过教会的力量开了一个拳馆,没想到仗义的阿方演员住了15,000美元表示支持,这使得他的事业渐渐向上。
总而言之一句话,学好不容易3片中俚语简介:muscle 打手的意思。
在黑帮当中,属于中坚力量,是老大离不开的人。
再下面一等就是望风的。
有时叫hitterrep,Reputation的简称。
名望的意思。
在街头黑帮玩的就是这个,如果你没有声望,你的帮派就完了。
比如在星期天的上午你不能去杀人,这是一般混混都知道的。
“it's strictly business.” 教父三部曲中的名言,这纯粹是生意。
就像线哥要把毒品生意变成合法投资legit business。
game虽然是游戏的意思,但更接近于江湖。
大家都说要不你玩游戏,要不被游戏玩。
Hamsterdam毒品相对合法的区corner boy混街头的。
想想在巴尔的摩这个城市(发音为八耳膜),街头到处都有卖毒品的,所以这个词很常用。
一般这种男孩都是低级的混混,成天要keep eyes open, keep count straightbaby booking未成年人抓捕小组re-up这个词非常常用,就是补货的意思。
线哥一天到晚着急的,就是街角已经没货了,或者是海洛英的纯度不够高。
wire是连续剧的标题,就是监听电话线的意思。
当然,我们看到前三季监听的电话是有区别的,从一开始的付费电话payphone到手机cells再到一次性手机burner,监听的策略也一直在改变laying in the cut低调行事cheese就是钱的意思,比如make some cheese
这一季里面最奇妙的就是哈姆斯特丹了吧。
因为犯罪率居高不下,西区的一个警长决定把毒贩都赶到划定的三个区域里,在里面贩毒将会得到警察的无视,从而换取其他区域的平静。
而这个计划居然成功了,犯罪率下降了百分之十二,而其他区域一片祥和。
哈姆斯特丹成为了毒贩和瘾君子的天堂,在那里,贩毒和吸毒“合法化”,警察会帮你修篮框、追查毒资、和你打棒球。
在里面甚至有志愿者派发免费安全套和针头。
看上去是双赢局面,事实上也是。
剧里面城它为“自由派的疯狂实验田”。
当然,这片区域一被记者曝光就立刻引起一片哗然,最后还是被取缔了。
还是不禁让人思考,真的只能因为违法就必须取缔“哈姆斯特丹”吗?
然后就是B&B兄弟了。
两人相识于微时,一个有头脑,一个能打,一前一后,打出了属于自己的街道,可谓是最佳拍档了。
直到Avon入狱,stringer开始主持大局,就想着转型了。
先是在贩毒上套用商业课的知识,然后建立了毒贩商会,后来再想着勾结政客进军房地产洗钱翻白了。
开始确实挺成功的,钱来得更多了,洗钱可快了。
那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暗杀Dee,怂恿Omar杀穆老大,在马洛面前作低求和,在礼拜日早上误伤了一位黑女士。
Omar和穆老大处决他的时候,Omar 说他还是不懂,不是一切都是钱,都是生意。
我想,最后是他鄙视、想要抛弃的街头规则葬送了他吧。
B&B会相互背叛,Avon入狱之后就有点漏出来了。
Avon说自己是个solider,是个街头混混,跟stringer越走越远是必然的。
还有很多想说的,下次吧ww
延续着慢热的节奏,第三季还是很精彩。
Bell 和 Avon的相互背叛Avon还没出狱,Bell和Avon的分歧就已经开始。
一边是帮派的有仇必报,一边是商人的能屈能伸。
Avon出狱后,两个人的分歧就从口头转到了实际行动。
但是两个人都在自己认为擅长的领域吃了瘪。
String自以为生意做起来了,有钱能使鬼推磨,没想到政客要比警察更阴险,贩毒来的钱根本填不下贪得无厌的政客。
看到一向冷静的String在律师面前像一个犯了错的学生不停地辩解,甚至愤怒冲头要去刺杀议员,才知道政客有多“厉害”。
Avon出狱,跃跃欲试的要找回自己曾经的名声和领地。
但是没想到新来的Marlo技高一筹,识破了他的那些“老套路”,甚至自己还没出手,就被对方先发制人,命中一枪。
两个人相继吃瘪,却又都不服输,看着对方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却无法理解,String首先动了杀心。
电视剧里,Avon说自己要为String犯下的错误承担责任,画面一转,String正在把Avon将要被抓的地点交给警察。
本来以为这是一个相信与背叛的故事,但是当String第二天被逼到死角,Omar说出了他的情报来源,String也就选择坦然面对死亡。
前一天的天台上,相互背叛的两人回忆起小时候。
如此的情谊,在这个Game里,最终也落得如此下场。
Cutty 的救赎Cutty出场,作为一个服刑多年的罪犯,已经被时代抛弃了。
要么跟着老东家做杀手,要么做一些体力活。
这样一个人似乎已经失去了所有的希望,他先后尝试了自己所能做的,成为一名打手,但是当举起枪对着曾经欺骗自己的毒贩时,却扣不下扳机。
他内心的杀手已经被长久的监狱生活消磨掉了,但是不作打手,一个脱离了时代的人还有什么能做的?
也许听上去有点俗气,但是回报社会,服务社区给了Cutty以生活的意义。
能够给无所事事的小孩们一个强身健体的爱好,就够被这帮小孩们叫上一声Coach,给了他以生活的热情。
当他站在一个废弃的厂房,想象未来这里是他所指导一群热爱拳击的小孩在练习时,这种美好的愿景给了他无限的希望。
Bubbs的重生Bubbs决心和过去的瘾君子同伴脱离,开始为警察做线人,卖白T挣干净钱,还收获了一个认真学习的小同伴。
Bunny的改革Bunny的改革,电视剧所展现出来的无疑是相对成功的,但是我相信毒品合法化需要考虑的问题远比电视剧中所展现出来的要复杂。
倒是那种上层对于下层无穷尽的苛责和Bunny为保护自己部下的坚定所带来的对比,给了我以真正的触动。
以前可能好看的作品少,现在看多了美剧再去看这个,感觉就是惯用的套路,没啥特别出彩的,评分虚高的离谱,值3星吧,打个1星尽自己努力拉低下分数.
午睡前看的
都第三季了,男主是什么智障?
看到第三季,的确称得上伟大。毒品、枪支、种族问题、政治腐败、失败的公房项目、衰败的城市中心,这些复杂缠绕的议题通过案情的推进一点点展开。对话和留白都写得太好,show don’t tell的典范。每季看完都感到惆怅,更令人感慨的是,这部剧完结十几年后,那座城市仍然一切照旧。近乎冷酷的现实主义。
上帝之城的巴尔的摩版,但故事更宏大,描写的方方面面涉及的更多。看这部剧有一种表面上的各种凶杀火拼背后的原因原来如此的感觉。就像解剖玩具能让你看到其工作原理一样。妥妥的Mind fuck.
拍案叫绝。上一季可以称之为战争与和平,这一季可以称之为天国与地狱。
Rawls居然是深柜哈哈哈哈
五星当然五星,不过我也觉得这一季较前两季来说太琐碎了,反反复复折腾那个集中贩毒的问题,新加的政客内斗也有点无聊,到第十集才真正监听上,Stringer这努力上学、勤勉洗白的,我一心以为会是比Avon更厉害的角色,谁知道结果还是被老油条玩了,惨
道高一尺,盗亦有道,江湖情仇无处了,竹篮打水一场空。从街头混混到高层政客无一不在尖端的权力游戏。基于纪实调查报告弄出来的剧集,却充满了无数惊人细节,每一季总是平淡开头,到最后几集又总能让人欲罢不能,神剧无疑
不是很懂
自由区的社会实验乍看像是脱离现实框架的幻想创作,但没有什么能超越巴尔的摩的法则,Sobotka也好,Colvin也好,甚至Stringer也好,他们都在追逐那些比他们的生活更高的东西,渴望用当下的地狱赎来天堂,最终只能目睹一片废墟。Colvin带着Tommy看过天堂与地狱,然后对他说这段路需要你自己走,不知为何使我很感动。
String读大学,组贩毒公会,洗白做实业,脱离街区斗争,“一切都是Business”,可在政客眼里,他只是被糊弄得团团转的凯子,被Business手段玩了。String不想混黑,“一切都是Business”,不顾江湖道义,暗杀Family mate,礼拜日行凶,出门不带小弟,被Omar崩了,死于江湖手段。人还是纯粹好。
一季比一季精彩。看过的最强警察群像。
每季开头我都怀疑编剧能不能维持以往水平,看了开始几集觉得线索好多好乱,中间发现又精彩起来,而到季终时候,都被这群真实的人和故事难过到,好悲伤啊。编剧是神。
牵扯到很多政治斗争,有点偏离主题了吧...
Time goes by。
天啊还没结束…
看完好半天没回过神 - 除了”伟大“之外想不出别的词了
stringle bell
为什么这一季结尾莫名有种大结局的感觉???这让我回头怎么面对真正的大结局,我真的会哭。我不能接受对我偏爱的监听男那样的结局,stringer我可以接受,监听男没做错什么😭,编剧好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