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的想法在色彩上,但是剧情缺乏张力,情节布置的不好!
而且本片可见罪恶之城的影子,很多干脆就是照抄了。
几乎所有演员都智障一样,一言不爽就脱衣服,一言不合就打飞机,感觉是50年代战争片和迪士尼真人电影的大杂烩。
阿甘式山寨华而不实流于形式,虽是暴美片但出奇地乏味和催睡连连。
导演在模仿致敬斯皮尔伯格时摊上了抄袭的大帽子,值吗?
其实本是奔着宣传片中何润东的造型和主题曲来的,没想到都演得这么棒。
片中讲,战友情,兄弟情,不同的信仰,不同的营队,让两个本是兄弟的人越走越远,哥哥的一次次作为让弟弟很是失望最后亲手结束了哥哥的生命等哥哥真正死亡的时候,又是非常的悲伤,非常的不舍。
场景挺有技术含量的,这特效做的很棒我以一个小白来说只能说做的很像男生玩的那种游戏,外加动漫的感觉。
都说李东学演技大爆发,可我很喜欢何润东的这种感觉。
都是棒棒的,导演是阿甘,怪不得有点血腥,有点深奥,也是可以理解的。
在最后15分钟一定是全片最精彩的地方。
全是泪点呀,在电影院里,旁边坐了一个老大爷,有几次都在擦眼睛,估计是满满的回忆。
最后想说的是,钢刀也就是最后十分钟感受到,可能还有两个人的精神吧。
我觉得里面包含了满满的信仰和兄弟。
首先【警示】各位家长,真的真的不推荐带小朋友看,哪怕再便宜。
片头的污,片中的灰暗血腥,片尾的沉重暴力。
和我同厅居然有家长带三个小孩子来看!!!
520瞅着便宜来看了这部片子。
不得不说有些惊喜。
前半剧坐不住的朋友们,一定要坚持坐稳了,看到后面你会懂我的!!
首先步惊云和果郡王突破,走出了我心中那个固定形象。
片中的形象不得不说塑造的很成功,果郡王好几个眼神都看得我心发颤😂步惊云演的匪气也是找不到一点不满意。
其次影片的手法,据说是仿别的片子《罪恶之城》,原谅我没看过。
但是不得不说,唯有这种灰黑背景,半舞台剧的表现模式才能给我这种震撼。
影片一开始看得我莫名其妙,这到底是要讲哪个朝代的故事?
可后来连长陈骑在哥哥身上,那狠狠挥下的一拳又一拳,却震撼到整个影厅鸦雀无声。
片中哥哥一共劝了弟弟三次,三次的倒数,却换来弟弟捅在哥哥身上的三刀,一刀比一刀狠,一刀比一刀要命。
哥哥在狱中呆了十年,在左肩一笔笔刻下无数个凌乱的正字,说自己变成了疯狗。
弟弟说一个都不能少。
战场上无兄弟,只有战士。
哥哥说一个都没有了,跟哥走吧。
弟弟说,你杀了我的兄弟,你是我的敌人片尾两人不死不休的战斗,真的令人震撼,让我整个人都绷直了僵坐着,一口气堵在胸口,吐也不是不吐也不是。
看过各种战争题材剧,但没有一部令人反思,当我们拿起大刀端起长枪冲向同胞,狠命的砍、杀,这到底是为什么?
你一刀刀砍下去的所谓敌人也许就是昨日蹲在村口弹弹珠的二狗子。
战争,改变的不仅仅是兄弟情义。
兄弟,也不仅仅是相爱相守。
还记得有一部叫做《天黑请闭眼》的电影吗?
没错,奠定了中国惊悚片类型化的行业标准,在获得成功之后,导演阿甘却没有沿着自己开创的路子走下去,等我再次听到消息的时候就是这部风格化鲜明,具备多元化尝试和表达的《钢刀》,电影讲述的是上世纪战火纷飞时代里,一对相依为命的的兄弟因为兵荒马乱的残酷现实分隔多年,再见重逢时已是身不由己被卷入那段隐秘敏感的河西走廊战争漩涡,十年,让亲密无间的亲情和手足,被撕裂、对立、相爱想杀的故事。
导演阿甘的耐心打磨,让整部电影凌厉的视觉和独特的黑白主色调,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燃点。
很多人一定会看到这部电影里洋溢着诸多的元素,全3D制作、美式漫画风格、解构主义、暴力美学等等,对于历时五年拍摄完成的这部动作电影,阿甘自己说:拍电影就像是用针缝水,是件不可能的事情,但很多电影人都在为此作战,电影是有魔法和造梦功能的,大家都爱说梦,有时说不出口自己喜欢电影,因为这是我的职业本来就该喜欢,但我用特殊的方法完成了梦想,告诉观众和平多么重要”。
《钢刀》经历了五年的雕琢磨砺,1800多个特效镜头,500 多名数字艺术家的拟景创作让《钢刀》经过层层淬炼,在高对比的色彩渲染和实验性极强的3D制作中,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名符其实的西北战场中,再加上配乐和表演,你甚至能闻到这些画面色彩的味道,它能够持续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代入感很强烈,给观众制造了一场非常独特的视觉体验,女观众可能会被本片“暴力过度”这点吓得不敢看,其实大可不必,因为暴力的包装纸之下,仍然是颗糖果,虽然花了大力气去表达暴力和战争,但暴力和战争也同样是作者谴责的对象。
“刀是兵器中的狂客,粗犷、暴力、直接”,而战士的同义词是坚决直接勇敢毫无感情,这样的显著特征让《钢刀》成为国内近年来非常少见独特存在,这样一部充斥着兄弟反目互相诉诸暴力手段,满眼是硬朗直接的战争动作场面的电影里,阿甘用遍了能够动用的所有技术手段实验性的视觉呈现,却在其中包裹着反暴力的诉求以及厌倦战争渴望和平的内核,黑白色调的凌冽背景下,青春美丽的艺术团在漫天黄沙风声鹤唳的西北荒漠中,鲜艳的让人心碎,在越来越紧张和激烈的战争中,代表着美好希望的音乐和青春娇艳的女性符号不断的面临被摧毁的危机,而这场危机的荒谬在于势不两立冰火不容的交战双方其实和片中主角一样,是一奶同生,同一方水土养育的华夏儿女同胞,导演阿甘借用一段真实的历史基调,用充满张力的暴力美学语言讲述着战争的荒谬和对人性及美好生活的摧毁,在硝烟早已散去的和平年代下,用新概念的3D动作片以及年轻人热衷的语境来表达自己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毫不避讳的说:钢刀带来的故事充满着极致的暴力,但暴力的背后是极致的温暖。
在国内电影市场的追风同化趋势严重的情况下,以暴力美学来反暴力的《钢刀》理应位列年度必看影片之一。
文/梦里诗书对《罪恶之城》风格的借鉴,并没能成为《钢刀》一鸣惊人的亮点所在,其仅是沦为了导演的一块遮羞布,且并无从掩盖那凌乱毫无逻辑的剧情,这是一个发生在战争年代兄弟间羁绊的电影,却只有狗血粉饰的苍白,用荒蛮缠斗代替的沉思。
原名刘晓光的电影导演给自已起了一个颇具电影意蕴的名字——阿甘,而从电影来说他也确实有着“阿甘精神”,正可谓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甚成为了当代国产低成本恐怖片的奠基人,电影《阿甘正传》中曾有句经典的台词“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会是什么味道。
”,但阿甘导演的作品却基本都是“还是一样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这一点在《钢刀》中并没有发生改变,整个故事给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剧情间的联系牵强而尴尬,唯所见的便是导演对《罪恶之城》风格不知节制的滥用。
《钢刀》虽与《罪恶之城》有着极为相同的风格,但这样的借鉴在电影中并未能达到与《罪恶之城》相之媲美的暴力美学,不进真实的做作,不仅令人无从得见于一场战争的本态,只是班门弄斧,为人贻笑大方,在故事上电影亦并没有将风格服务于剧情,而是在很多场景上甚可以牺牲剧情去彰显这种所谓风格,更令人不忍直视的是这样一部电影其所表达的内在价值更是为人生厌的套路。
纵观战争题材电影,在近年来如《索尔之子》《地雷区》《无境之兽》等多以深刻的人文情怀表达对战争的着点反思,而在这部电影中,刻意为之的热血渲染,没有兄弟只有战士的对决,动不动就是血拼肉搏的自我相杀,这些组成电影内在的构思,肤浅更令人尴尬不堪,作为一部战争电影其不仅无从令人去反思战争的原罪,那糟糕一同抗战神剧的狗血编排只是让人无所适从。
电影所呈现的这把“钢刀”犹如一把锈蚀之刃,刻意生硬的风格即无从金玉其外,亦没有锋利的内在动人心弦。
文/黄鑫亮倘若问“兄弟情是什么”,大多数人会认为答案显而易见不言而明,但是“兄弟情”也面临着诸如“帅哥”和“女神”这样的称谓变异,问的不是称兄道弟而推杯换盏、把酒言欢的兄弟们。
早至《诗经》里就有“兄弟阋墙”,三国里有曹丕和曹植之间的“相煎何太急”,近代会将兄弟之间的亲密形容成“打虎亲兄弟”,但也有各自成家之后的边界“亲兄弟,明算账”,兄弟是比恋人更难揣测的一种关系。
阿甘导演颇有实验的将这把《钢刀》插向了多年后久别重逢但分属不同阵营的相依为命的异姓兄弟之间,或许能让更多口口声声说着兄弟遍天下的人们领略一番“兄弟”这个词的锋锐。
《钢刀》以空间为经,以时间为纬,乱世之间兄弟被兵荒马乱冲散零落,经过时间的煎熬之后再度相逢已是兵戎相见,这就是兄弟与恋人的显著不同,同样的桥段会多次发生于恋人之间,但只有你未嫁我未娶,恋人久别重逢只会越爱越深,相比之下朝夕相处的恋人免不了鸡飞狗跳。
拍摄这部影片从技术层面阿甘导演有不少创新和想法,但他更多的巧思仍然是落脚于内容里,于战争的残忍里倾泻出两个纯爷们不为人所知的细腻内心,钢刀劈砍之间是两个男人之间的语言交流,这就是一个战争大时代里赋予他们的唯一手段。
从演员阵容来看,由这两个“东”字辈演员何润东和李东学来饰演这对亲兄弟是再适合不过了,以往两人是观众眼里的型男,西装革履、风流倜傥,而到了《钢刀》里两人最鲜艳的色彩徒留一抹抹鲜血,触目惊心之间让两人的戏路得到了一次有力的拓展,这也是两人这么倾心倾力投入其间的原因,本就有一身肌肉,战场才是检验肌肉最好的擂台。
如大地般起伏不平的肌肤,如鹰隼般凌厉的双眼,如裂谷一样的脸上刀疤,顶天立地之间,看这两个迸发着荷尔蒙的男人之间的原始一战。
想必不少女观众会找回被花美男淹没后的那种真男人的情怀。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影片充满着漫画风,人物以素描漫画形式出现,不仅能征服更多年轻和二次元观众的内心,素描所勾勒出来的极简风也颇符合外型粗线条的这两个男人,同时给两人正式决斗之时进行了预热,就是那么燃,将影片里亲兄弟内心燃烧的火球扑出银幕,让观众跟着他们一起燃,这是偏酥软偏娘的银幕的一次另类体验。
战火硝烟沾染他们的脸庞,但他们仍然记着彼此的模样,只是身份迥异,马家军钢刀连连长王炳生,红军连长陈铁金,放荡不羁和信仰坚定的他们做出了各自的选择,或许他们最好的归属就是不再相见,不见能够延绵两人记忆里的兄弟情,见了必将撕碎这份情添上新仇,此时两人说再多才是真正的折磨,不如到战场上畅快淋漓,用纯爷们的手段来解决。
正像大多数的兄弟情会夹杂关于一个女人的爱恋,这两位铮铮铁汉亦爱上了同一个女人,他是一个战地女钢琴师,厮杀之间的战场上她仍然有着高尚的理想,她也是这两个纯爷们的理想,能够这么说,这两个兄弟爱上这位艺术家,就是想找到以往和平的出口,回到过往,而出口却只容许一个人过,大家争着挤出去或许谁也逃不出。
但即使没有战争,谁又能保证兄弟之间不会分道扬镳或是逐渐清淡。
《钢刀》能让大家看清究竟什么是兄弟,介于血与水之间的那份粘稠,就是兄弟之间的重量和温度,不宜夸大,不容扭曲,恋人之间分了就失去爱情,兄弟之间由于种种因素暂时分了那份兄弟情长存心间,即使物是人非,沧海桑田。
我是抱着“阿甘”这两个字来看得,阿甘,烂片导演代表,或者说中国电影淌水的代表者。
我是抱着烂片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
果然。
片中的内容就不剧透了,以内战题材表现情感方面,最突出的要指《太极旗飘扬》了。
同样是两兄弟,我们可以看到,钢刀和刀没多大关系,和情感的链接又不突出,一下子整成四不像作品。
内战?
兄弟?
立场?
爱情?
统统不突出,硬伤。
再说几点可圈可点的地方,影片采用黑白.背景与人物分离,这种表现手法在国内不多见,就我个人而言,是比较满意的,阿甘导演下了功夫。
第二,我很欣慰的是,何润东的演技突破了,终于不再是“不哭死神”的“步惊云”,也没有再耍帅,从面部表情和眼神表现出,他已经充分融入这个角色中,美中不足的是,这次表演放开的有一些过了,动作上有些浮夸,这就和动作指导有关系了。
相比之下,李学东的表演中规中矩,却没有什么亮点。
刚看这钢刀在电影院给我气的,肩膀头子刺挠的,这讲的都是丫的什么鬼,这你丫是正常人的三观,要不怎么说这社会越来越没人情味了呢,天天都是这种电影,这种新闻给你洗脑,让你六亲不认的,六神无主,六六大顺的。
我先给你们讲下电影情节啊,故事就是讲一个白眼狼怎么从一个小白眼狼一步步成为一个白眼狼团长的,他哥小时候为他坐牢,长大了被抓去当兵的。
还救他无数次,放过他呗无数次。
结果这白眼狼一次一次的要把他哥整死,最后终于成功的故事,导演翻拍的农夫与蛇?
你丫的都是什么三观啊,随便来一个正常人,告诉我,大声告诉我你觉得这正常吗!
你哥对你这么好,你丫还真能下去手啊,你是不是脑袋叫傻啦梆子踹了,虎啊。
shit!
连最基本的人性都没有了,还讲什么玩意呢。
你这是还想表达什么玩意啊,是革命理想还是兄弟情啊。
拍摄技巧啥的我也不懂,剧情我也不懂,我也不瞎说,但这种扭曲的变态电影都能上映我也不知道啊评审都是干啥吃的。
广电不是说不许成精,不许小三,不许坏人赢么!
和老爸一起看的钢刀,毕竟当初电影频道宣传觉得还颇有个性和风格。
尽管明显模仿罗伯特罗德里格兹的罪恶之城,但天朝也可以玩玩呀,但在天朝你要暴力美学是很勉强的。
不过这不是主要缺点,舞台剧效果却没有舞台剧的艺术感,钢琴的存在纯粹是导演的恶趣味了,钢琴约等于剧情脑残.何润东分分钟座山雕灵魂附体,表演风格突破却有点用力过猛的感觉。
整部剧对白非常非常非常苍白 。
整部看下来也就开头不久的渡江一战还算有点看头,但规模有余气势不足。
打着打着就觉得人数时多时少地。
不计较啥,看时别带脑子,但不可能和导演一起zw到高潮了。
我之前有了耳闻评论不好,但我想真的勇士,是敢于看艾德伍德的…但可惜,说艾德伍德都太抬举了
《钢刀》并不是一部简单的爱国主义教育电影,反而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地探讨兄弟情谊。
在面对国家大势之时,因为立场不同而面临忠义难两全的考验与挑战,赤裸裸的肉搏,掩饰不住兄弟俩割舍不断的亲情,最终让观者心生唏嘘。
在历史面前,人如蝼蚁,在战争电影里,英雄一勇可直捣光明。
如此战争片,只能说豪而无味,惨而无味,以至在过去,无论苏联、好莱坞还是八一厂,多么完美的电影工业,多么大牌的一线明星,对于非军事爱好者,这些东西形同嚼蜡。
如果《钢刀》大卖,着实要感谢它的手法之鼻祖,帮助它找到一个合理的定位。
这个人于今日的美剧、游戏、文学甚至网剧世界,就像佛罗伦萨之于欧洲——即是几百年前文艺复兴找回罗马与希腊思维的第一块石砖,也是当今欧洲经济衰退过程中一个躺着赚钱的奇迹。
这个堪比佛罗伦萨的人给出了《钢刀》以及很多热销大部头作品(诸如网剧《纸牌屋》和美剧《权利的游戏》)之核心框架:真实的战争里根本没有头带英雄贴纸的军官,只有昨天还拿着刀削苹果,今天即将无可避免地卷入犯罪的人们,在这种宗教都无法解释的绝对地狱里,人们只能像家畜(原文为dog)一样,毫无意义且悲惨地死去。
战争片的核心一定是在被动且原始的犯罪上。
这就是为什么,《钢刀》中,王炳生和陈铁金明明有盒子枪和德国炮,可以文明谈判,却要用钢刀对决。
这个简明的结构换来了千禧年后数以百万亿的票房、码洋以及游戏的销售业绩,并让因地理位置而世代远离大型征战的东亚人从中理解了,战争的尾调并不止是残忍,究竟什么才可以称之为不可下咽的滋味。
这是刺激很多年轻的历史爱好者和兵哥哥崇拜者对于反战与和平产生真正情怀的那杯试喝酒。
而这位头脑灵光的先人并不是垮掉一代的小说家海明威,而是记者海明威。
请暂且无视那些充满了煎熬与迷茫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们,这些与我们要看到的《钢刀》内容无关。
众多战地记者和战争题材的制作人以两件事作为己任:旁观战争巨头谁对谁非,以还原相对客观的历史场景;旁观乱葬岗的拾荒者如何悲凉,以勾起人们感性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东西方会因其所处的意识形态不同,而对战争产生不同的描绘。
有人在其中找到洪流般的理想,有人在其中哀叹生灵之脆弱。
这两件事其实和战争体验并没有太深刻的关系,最终在电影这个平台上以票房露底的形式遭到了罢黜:没有经历战争的人很难从炸断的大腿中想象到理想与残酷。
能够使人被打动的必是:你必须拿起刀砍掉别人甚至自己的腿。
战争是一场选择。
海明威变成垮掉一代之前就是这样“做”的。
他参加了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又不是军人,于是写下很多超越记者视角的战争报道。
这些登在报纸上的文章汇成了1935年出版的Notes on the Next War:serious of top letters。
“在现代战争中,你只能像牲畜一样毫无意义地死去”就是其中著名的战地对话一则。
(感兴趣的人可以在FP Poster上面搜到关于书的介绍,无需翻墙)。
进入21世纪后,诸多设计师将这句话运用在游戏的台词和场景的设置里,前有Activision Blizzard家的镇宅宝《使命召唤》系列,后有目前正在00后世界里大卖着、以南斯拉夫战争为背景的策略游戏This War of Mine。
它们因继承了海明威的介入式战争道德视角(这一点在游戏中更加容易体会)而暴力得彻头彻尾,它们因还原战争中的真实选择而不是单纯渲染暴力而轻松地通过各国审查,它们让过往的大道理臣服于同一个罐头无论先喂生病的战士还是先给生病的孩子都是犯罪,从而让盲目真理在真实的战场上无言以对,《钢刀》就是这样一个流派的产物。
(长肉组转载:脱离地板的文字都是白编)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