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再见,在也不见

再見,在也不見,距离,Distance

主演:陈柏霖,蒋雯丽,杨祐宁,秦沛,小茶,冯粒,杨雁雁,魏汉鼎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新加坡,泰国,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英语,泰语,粤语,闽南话年份:2015

《再见,在也不见》剧照

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1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2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3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4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5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6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13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14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15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16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17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18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19再见,在也不见 剧照 NO.20

《再见,在也不见》剧情介绍

再见,在也不见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分为三个发生在不同时期、地点但是相互有着关联的故事。 《背影》:陈经理(陈柏霖 饰)受公司所托前往广西进行业务考察,在工厂里,他意外的遇见了和自己失散多年的父亲。如今的父亲已然垂垂老矣,他早已经认不出儿子的面庞了,而陈经理也似乎并没有和父亲相认的打算。 《湖畔》:陈德明(陈柏霖 饰)刚刚喜为人父,一封来自监狱的信便冲淡了这份喜悦。原来,他曾经的挚友(杨佑宁 饰)即将面临死刑的制裁,他要去新加坡送他最后一程。 《再见》:大学教授陈志彬(陈柏霖 饰)前往泰国讲学,在那里邂逅了曾经的大学老师(蒋雯丽 饰),两人重续了一段师生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黑吃黑第一季走火战地情天扑蝶俄罗斯玩偶谜误虚空魔境第二季更喜欢明天的你卡兰达尔之夜双生炽爱新猛鬼街逆雨而行独家试爱命运派对爱曲2蔓延的爱公子无双黑钱第一季启功偶像梦幻祭丑娃娃幸运符21座桥秋日节拍南拳之英雄崛起侦探人生第一季红伤骑士X六本木Class凶手或许就是你最美年华

《再见,在也不见》长篇影评

 1 ) 每一次再见就是死去一点

5月10日的北京颐堤港,陈柏霖穿着非常得体的西服在影厅门口为首映礼做准备,不知被哪个粉丝看见了忽然大叫了一声他的名字。

陈抬起头本能就是一个微笑,既然被发现了他就大大方方的抢了一个话筒,他说,好像主持人还没来哎,我就先代替一下吧。

说着就领着大队伍浩浩荡荡的进了场。

怎么回事啊?

他在大场合下是如此的自如又得体。

我们回到电影,在那样能发觉每一个细微表情的镜头下,陈柏霖也尽了力,尽管这个尽力,可能会被遭到一些异议。

陈柏霖在三个故事的表演里体现出了一致性的隐忍,有一度我甚至于以为这是一个人,代表了一个人无能为力的三个维度。

在第一个故事里,陈在出差的城市一次次的跟踪当年欠债逃跑了的父亲,看着他落魄而勉强的生活,以及新家庭里新的儿子的宠爱和被嫌弃。

他跟踪的节奏很慢,情绪发酵的也很慢,到了最后跟父亲有一场面对面的较劲,秦沛饰演的父亲轻松的咨询他给新儿子买电脑的事情,全然不知道对面坐着的是他的另外一个儿子。

是你的话会怎么做怎么办?

陈柏霖的选择是去默默的揍了那个毫不知情的弟弟。

我们在他打的过程反复猜测究竟是因为这个弟弟对父亲不好?

还是因为这个弟弟抢了自己应该得到的父爱?

又或者仅仅只是因为看不惯他吊儿郎当的习气?

导演用一种充满了自制的镜头和种种无关紧要的细节继续拍摄了陈柏霖在打完人之后无法自制的大哭了一场。

于是我们看到了那个最最残酷的真相:是他自己,感到无能为力。

所以,在那个过分殷勤的司机拍马屁的时候回答,我也只是打工的。

所以,一次又一次的按掉对面爱人的电话,与爱人通话拒绝的时候,就像自言自语。

所以,鼓足勇气给妈妈打了一个电话想告诉她遇见了爸爸却最终没有提起。

所以,每一跟踪都好像是一场情不自禁的浩大勇气,却终于消灭于无声息。

所以,他打得是那个懵懵懂懂的弟弟,而不是藏在钱包里挂在心里过不去的父亲。

无法承认自己是如此的虚弱,如此无能为力。

而这种无能为力,继续的蔓延在第二个故事,第三个故事。

我一直在想,“在也不见”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绪,是一个人更强大的表达还是一个人更虚伪的表演。

看电影的时候我明白了,原来命运的随波逐流,是一个人最顽强的抵抗。

三个故事里的三个人主角无数个配角,有的软弱、有的被诱惑、有的世俗、有的不肯真实面对的自己。

可是,这才是人真正的样子呀,电影在努力做的,就是正面侧面的塑造出一个个立体的人,以及他们所能遇到的人世间所有的无助。

读懂了这份无助,你才会更加的体会到人是这样身不由己的弯曲,而这种弯曲充满了善意和怜悯,让人在寸步难行中继续前行。

三个导演的风格并不同,这是所有分章节电影都不可避免的劣势,但它们却都有一个我很喜欢的明显的技术性延展(可能是因为陈哲艺导演监制的原因),那就是对多余的细节的描述。

例如第二个故事里陈柏霖去监狱看杨佑宁很仔细的安检过程,例如第三个故事里反复的吃饭喝酒的过程。

这些细节与主线的故事并没有什么关联,但导演们很用心细致的描述每一个枝桠,他们却占去了电影好大一片时间,我在观影非常隐忍的情绪中舒缓一口气的时候忍不住想,就是这些多余,看起来的多余,构建了我们最真实的人生,而人生的大多数时光,都是这样机械重复而无意义,也真是因为这些多余,才使得那些在记忆中闪着耀眼光芒的见面,沉重婉转不可磨灭。

我没有给这部电影打分(要发表还是打了),因为我与这部电影利益相关。

出品方是我的前东家,出品人和制作人都是我曾经最敬爱的老板们。

这是公司制作的第一部电影,个中曲折自不必言说,我记得当时很多客户打电话来问我说找不到张总,问我张总去哪里了,我就半开玩笑半认真的回答,他逐梦去了呀。

四十岁的不惑之年逐梦,不像是选择梦想,更像是被梦想击中。

而就在前几天,一位做网络视频直播的朋友找到我跟他谈秀场模式,我去下了映客看了二十分钟,然后出离愤怒。

我几乎觉得我们下一代的文化彻底完蛋了,整个交流的过程里没有任何有意义的内容和情绪。

然而在首映散场我跟着三个读大学的粉丝小姑娘离开的时候听到她们讨论,她们说哎呀我还蛮喜欢这样不辩解不表白的情绪的,虽然陈柏霖亲上蒋雯丽的时候我快受不了了,但他们演的很到位呀。

我在她们激烈的讨论细微的用词之中忽然间舒乐一口气,笑了。

这个世界并没有变得更好,但这个世界也没有变得更坏,这个世界从成为世界的那一天开始,就跟今天一模一样。

真正的鲜活的人们并不是意气风发蔑视一切,而是痛苦的活着,并且深爱着世人。

去看看吧,看看里面那些痛苦的人。

去看看吧,看看那些有信念的人们的努力。

再见。

每一次再见就是死去一点。

而在也不见,实在是比我们乐观多了,不是吗。

 2 ) 再见之后,再用多少年去摆脱从前

<图片2>很久不看电影消息的自己在上班路上刷手机无意中看到《再见,在也不见》影片将在13号上映的时候,我发了微信给朋友。

片名加陈柏霖主演就已经构成了去看这部影片的充分条件。

联系最近的心绪,这对我来说简直就是恰到好处的寻找感情慰藉的存在。

再见,在也不见;而不是,再见,再也不见。

这就是中国汉字的魅力。

电影的中途有人退场,朋友在旁边说:“我要睡着了”。

我不说话,默默地看着陈柏霖的隐忍。

整部片子的节奏缓慢,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略显沉闷,很多人因此将其评判为一部失败的影片。

个人看来,影片呈现的节奏与氛围是与主人公的性格息息相关的。

该影片虽为三段分散的故事,但每段故事的主角都有着相同的克制隐忍性格,以及悲剧的经历,这奠定了全片的感情基调,你无法从这样的主角与经历中寻找激烈的冲突与高潮。

遇见生父只敢观望却不敢相认的纠结,与少年伙伴游走在暧昧边缘的危险关系,与相差10多岁的已婚老师相恋的无奈。

感情是没有界限的。

但,现实有。

在生父没有认出自己时,只能揣着秘密落寞而逃;在危险关系之后,仍然选择像普通大众一样结婚生子;在老师举家不辞而别搬离北京之后,与他人结婚生子,然后离婚,剩下3岁的小孩陪伴自己。

这就是现实,无奈,却容不得你选择。

因为不知道如何面对,所以在餐厅留下电脑型号后选择逃离;因为父亲的去世已经无法面对昔日伙伴,所以选择分道扬镳;因为没有给他选择的机会,所以被迫与相恋的老师分离,杳无音讯很多年。

再见,心心念念,见了又如何。

过不去的只是你心中的执念。

身边的人那么多,可你注定只是孤独一人。

蒋阿姨饰演的角色并不讨喜。

孩子不是自己与老公的,却从未告知他老公。

感情如何放肆都可以,但道德与尊重是万万不能丢的。

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你可以不爱一个人,但不能不尊重一个人,特别是爱你的人。

你可以选择爱情选择孩子,但也要给另一个人选择的机会,他是选择接受你以及你与他人的孩子,还是选择放手给你自由,都是他的权利。

人,不能太自私,可以不爱,但有些事不能欺骗,不能毁了别人或许能重新开始的机会。

那样,很可能就是一辈子。

演员的演技都不错,细节把握也很到位。

故事情节太过平铺直叙,平淡无言,扣一星。

陈柏霖吻上蒋雯丽那一幕我是叫出了声,当然,整个影院不止我一个人这么做。

蒋阿姨还是很有气质的,只是违和感让人下意识反应。

还有,我的陈柏霖。

/(ㄒoㄒ)/最后,片尾曲的响起让我停住了出影院的脚步。

燕姿的声音依然魅力无限,让人驻足。

也许,这是全片最大的亮点。

--Fairy 2016.5.14

 3 ) 两星全给第二个故事了

故事1:负分。

对这个导演很失望,好多镜头搞的背景虚化那么狠,你以为很有意义,实际,呵呵。

故事二:给它8分,一片湖,两个光溜溜的男孩子,在湖里肆无忌惮的游泳,什么都不说,妈蛋,太他妈美了,我可是个直男啊!

这故事棒的不得了不得了。

片中两个男孩坐在门口对他们后背的那个镜头超级喜欢,还有就是最后一次陈德明在湖边看林仁政那个镜头,像那种仙女沐浴图啊,哈哈哈。

故事三:负分。

pim那演员找的不好,20岁女孩的感觉根本演不出来,找个再年轻点的很难吗?

这剧情有啥可拍的,还搞个互联网时代的烂演讲,我真是bi了狗了。

最后问一句,为什么找陈柏霖,就因为他是面瘫吗?

 4 ) 物是人非,“见”不如“不见”

<图片1>被电影名吸引而进入影院,开始看到这个片名的时候略感意外,为什么是“再见,在也不见”,而不是“再见,再也不见”呢?

看了片子后明白,有些事,有些人,错过了,即使还在,见还不如不见,这点我非常认同。

有些过去的往事,随风而逝,随时间的流逝,各自已不再是当时的那个自己,即便再见,也不再是当年的模样和心境,何不如留住曾经的美好!

存在记忆的心底,作为一种怀念,一如曾经的美好。

三部片子三个导演,陈柏霖一人在三部影片里面分饰三角,均姓陈,不只是巧合还是故意为之,而我更愿意讲这三个角色看为一个人,也许他就是一个人。

三段故事表述了陈柏霖饰演的这个中年男人在人生中所遇到的三种感情:亲情,(基)友情,爱情。

三段故事的表现手法都极其隐晦,包含的内容虽然比较多,但却很多东西都没有直接抒发,而是要观影者在观看这部影片时有代入感,加入自身体会或许更容易理解其中的含义,个人认为这部片子更适合中年人观看,或许能引起更多的共鸣。

毕竟中年人这三种人生阶段均有体会,而年轻的朋友或许没有经历这么多,而年老的朋友又似乎把这一切已看透。

而陈柏霖在影片里面的表现一如以前的温温吞吞,似乎还是《我可能不会爱你》时候李大仁的样子,似乎又是韩寒《后会无期》里那个要去边缘学校教书的老师,总之,表现出来了中年男人面对亲情,曾经逝去的友情而即将面临临刑的年少好友和面对自己曾经超越年龄跨度的初恋时候的压抑和痛苦,但表现张力不够,一如既往不多的面部表情并不能挑起观影者的情绪变化,也让人难以随着他的情绪起伏而共鸣,所有并不能被很好的代入剧情中。

《背影》看到这段时莫名让我想起朱自清的《背影》,同样讲的是父亲、但朱自清却比片中的这个主角幸运很多,片中这个主人公在自己还小的时候父亲为躲避债务早早离开了他,他也许以为这辈子再也不会见到这个叫父亲的人,也许他对于父亲是存在怨念的,以至于当女人怀上了他的孩子,他都没有勇气去承担这个做父亲的责任。

但当他到广西出差意外碰到这个他叫着父亲的老年男人时,看着曾经炒别人的父亲为了生活所迫偷窃而被别人炒鱿鱼,看着自己所谓的弟弟如此对待这个年老的父亲,他不知所措。

心酸,可怜,疼惜种种种种,以至于对于那个不懂事的弟弟大打出手,而这个年少不更事的孩子喊出“没有人管我时”,他仿佛看到了年少时候的自己,自己又何尝不是一样呢?

也许人一辈子就是这样,欠着那个人的债,总有一天会要还到另外一个人身上轮回。

《湖畔》这个故事比上一个《背影》感情表达要激烈一些,但仍然是一如前面的压抑和灰暗。

当这个中年男人莫名收到一封新加坡寄来的挂号信开始,就将这个中年男人年少记忆的匣子打开了,此短片采用穿插的手法将现在和年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两个男性少年似友情似基情的描写非常大胆,整段台词不多,却表现得非常透彻。

少年主人翁生活在一个人并不多的村庄,单亲家庭,爸爸沉默少言,少年内向。

村子有一个同龄而出格的同伴,没有亲人,放荡不羁,貌似村子里的人都不喜欢这个放荡的少年。

村里后边有一个大湖畔,两个压抑的少年总喜欢到这个湖畔去游泳,脱得精光,自由自在。

两人似爱情似友情的感情非常好。

也许都是两个孤独灵魂的人,总是不需要再多的言语都能互相了解。

但主人翁爸爸不喜欢自己和那个不羁的少年在一起,村里人也有了一些闲言碎语。

爸爸禁止他再去湖畔,然而,一天,少年终究没有管制自己,亦然奔向了湖畔,回家的爸爸跟上去制止,却为了挽救不羁少年的生命,再也没有回来。

从那以后,这两个少年再也没有见面。

直到收到那封从新加坡寄来的那个不羁少年即将临刑的信件,希望主人翁去见一面,收回他的尸首带回湖畔,带回家。

即便这么多年过去,两个人应该还是互相惦念的,即便主人翁已结婚生子,但对不羁的少年仍然是存在着别样的情感,否则不会这么多孤独与落寞,以至于在酒店失声痛哭。

毕竟,曾经陪伴自己少年时光的好友即将临别,再也不会回来。

《再见》讲述曾经的一个大学生爱上了自己的老师,而老师为了自己的女儿和家庭不辞而别举家泰国,12年后当上教授的他应邀到泰国做演讲,也许是为了想再见一面,男子答应了邀约。

这时候的男子已经中年,有一个三岁的孩子却离了婚,我不想说这个男人离婚有这个女人的原因,但看到俩人在酒店抱头痛哭的样子,我却深信这个男子还是爱着这个老师的。

往往女人无情起来是比男人更无情的,女人往往考虑得更多,家庭,孩子,更何况是一场见不得光的婚外情,听到女人说那句:“幸好有一个女儿,否则这12年就白活了”。

莫名的觉得心酸,也许女人也是爱这个男人的,但自己有家庭,有孩子,还比男人大那么多,如何抉择不言而喻。

好在这段拍得还比较有格调,并没有如一般的烂片一样,曾经的男女再见,总免不了天雷勾地火,不再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俗气。

男女都在互相隐忍恪守和爱护这段曾经的美好。

也许这段才是最适合的“再见,在也不见”。

人到中年,看到这样的片子,总免不了曾经自己过往的种种,青春时期的暗恋,初恋,曾经要好的同学如今都有了各自的生活,各自不同的前程和境遇,青春已不在,或许大多不愿再见吧!

一如我,在这个社会里,曾经的同学朋友再见免不了总是互相攀比,辉煌腾达的炫耀,默默无闻者自卑,这些的再见,不如不见。

那么曾经的爱情呢?

人到中年不多不少每个人都会经历过几段并没有终点的爱情,甚至是有的爱情给你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和记忆,这个时候的你们,都各自有家,同样的,再见不如不见,保留曾经的那一份美好!

过好当下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5 ) 总有一天,我会离开这个地方,骑着我的脚踏车。

一部好电影,往往要看两三遍,细细品出它的滋味,才好提笔去诠释它,但是今天这部看完只留有模糊记忆的电影,却让我有不得不写的冲动。

影片的第一个和第二个故事很喜欢,对白不多,情感克制,陈柏霖饰演的男主经常陷于长长的沉默中以致让人不禁猜测他暗潮涌动的心绪。

故事人物的情绪往往处在一种隐忍克制的状态中,即使爆发也是在隐忍中爆发,加上非常简单稀少的对白,给观众留出更多的空间去猜测故事的来龙去脉和人物的细腻情感。

例如“背影”中陈柏霖踢打老爹的另一个儿子时,他想发泄的愤怒是老爹曾经抛下自己一走了之?

还是他从小渴望的父爱与陪伴,另一个孩子全部拥有却毫不珍惜?

还是对老爹不再对过去抱有念想的愤怒?

以及在签署发小的遗体和遗物认领书时,他长久的发呆,那时在想什么?

是悲伤?

是遗憾?

是无法确定自己对他的感情?

还是被回忆所笼罩而无法自拔?

无声胜有声,电影把这些思考空间留给了观众,一千个人会有一千个解读。

三个故事中最喜欢的是第二个故事:湖畔。

我想这个故事是三部曲里情感最隐忍激烈的一部,也是对白最精简的一部,整个故事的对白不过寥寥数语,却把不可言状的细腻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一起在乡村长大的发小,他们有知己的默契,也有基友间的暧昧,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就是在泥地中摔跤,或是脱光后在湖中游泳。

我很少去过乡村,对于他们拥有的这一片没有人打扰的风景如画般静美的湖畔,我很是羡慕。

因此我也能理解少年时的主人公——在父亲一次次的呵斥怒责下,却仍然执意要推着自行车默默对抗父亲,与好友一起前往湖畔。

湖畔是他的世界,没有学校,没有围墙,没有父亲,没有闲言碎语,只有一片属于自己的世界,我可以在那里脱光了衣服,自由游泳,不受任何人的束缚与打扰。

他的好友是理解他的,因此影片从未展现过他们有多么纵情欢笑,却让观众能感受到他们享受自己秘密世界的快乐。

整个故事始于主人公的童年好友被判了死刑,而他除了主人公外没有任何亲属和朋友,自幼是个孤儿。

他的性格比起内向的主人公多了份不羁,争强好胜,赢了会开心,被主人公呛水了会生气,在主人公告知他因为父亲的原因不能再来湖畔时也只是淡淡说道:“我知道”和“我走了”。

他性格坚定,比起稚气未脱的主人公对周遭世界有更清醒的认识。

电影中内向的主人公只会用隐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不敢与父亲当面争执,但却依然不能拒绝湖畔的诱惑;他不会直接呼唤不羁少年回头,但会用按响自行车车铃来希望他听到,而不羁少年两次都没有回头,也暗喻了他的性格。

不羁少年曾对主人公说,“总有一天,我会离开这个地方,骑着我的脚踏车”。

他的愿望当时听起来如此单纯直率,以至于让人觉得他眼中的世界大概就是一片更自由辽阔的湖泊和泥地吧,而他可以在其中自由自在的游泳和骑车。

影片砍掉了两个少年大段的人生,不羁少年在离开后的十几年经历了什么,为什么被判了死刑?

这些都没有交代,但监狱、死刑和他身上的几处纹身都彰显了他与黑道或多或少的联系。

即使知道自己大难将临,不羁少年的语气却依旧平淡如常,让人觉得他仿佛还是曾经那个渴望骑着脚踏车就可以骑向世界的少年。

可是曾经单纯的愿望,他还记得吗?

又是什么让他最终偏离了最初的愿望呢。

换做我们,还曾记得过去的愿望么?

主人公的性格也没有改变,在面对将死的好友时,内心压抑的情感被极力克制着。

探监结束后,所有感情一起上涌,让他无法承受而呕吐;签下遗体认领后,却独自抽泣。

主人公的父亲也是个外冷内热的悲情角色。

身为单亲家庭的父亲,对儿子的期望可想而知。

而影片对于父亲为何严厉禁止主人公前往湖畔的原因一直没有讲明,是担忧儿子在曾淹死过人的湖畔遭遇危险?

还是对儿子和不羁少年的暧昧关系感到恐惧?

电影没有明说,但是从父亲厂里工人对他诡异暧昧的讽刺和少年间的细腻感情推测,后者的可能性要更多一些。

虽然总是严厉而充满怒容,但是面对差点被淹死的不羁少年也无法坐视不管,最终导致了悲剧。

两个少年的人生也开始走上了岔路,他们因一个人的死亡而分离,最终又因死亡而重聚。

最终,主人公把不羁少年的骨灰埋在了他少年时最爱的湖畔边,生前他无法在世界的湖畔中游向自由,死后却可以在自己的秘密世界中安静长眠。

影片的第三个忘年恋故事太过普通,也一反之前简洁的对白和长长的留白,非常无感。

观影过后,只有那句话还在耳边轻轻回荡:“总有一天,我会离开这个地方,骑着我的脚踏车。

 6 ) 只能在沉默中显示的:“日出”的见证与“湖畔”的隐喻

只能在沉默中显示的:“日出”的见证与“湖畔”的隐喻本文涉及三部电影:《再见,在也不见》(中国大陆)、《日出城市》(韩国)、《艋舺》(中国台湾)今年上映的《再见,在也不见》被宣传方定位为以当代都市男性的亲情、友情及爱情为影片主题。

但在我看来,这部专为陈柏霖量身打造的男性三部曲,与其说是讲述所谓亲情友情爱情的三段情感,毋宁说是对男性社会阳刚气概的反思。

这一反思具体呈现为东亚年轻男性在新时代文化语境中自我身份的迷失与生命内核的孤独。

这种孤独表现为父子、同性、异性三种关系的失落。

第一段《背影》叙事温吞,第三段在衔接上不够自如,陈柏霖对三种不同身份角色的驾驭也略显稚嫩,但陈世杰导演的第二段《湖畔》却对主题有较好的领悟,富有灵性的诗意描摹,潜伏着人性深处不能道白的暗涌。

维特根斯坦所言:不能言说的,只能在沉默中显示的,是对“湖畔”主题最好的概括。

这个世界有看得见的一面——生活表征层面浮动的嘈杂,更有不被我们看见的,生活的隐喻层面中可能被大众忽略或者选择性失明的另一面。

对于多数影像工作者而言,他们也许能感受生活表征层面中浮动的嘈杂,虽然也不缺乏讲故事的才能,但终究也只能是流俗的叙事家。

还有第二种,对人性有深切细致的观察入微,擅长通过影像的留白,意即在生活的隐喻层面感悟生活,不仅如此,还能在画面中思想,用富含寓意的镜头语言把感觉的思想表达出来,用感觉思想,或者说用身体思想。

《湖畔》两位男主角隐忍克制的肢体语言生动地诠释了这一点。

不能说,不可说,一说便是“错”。

似乎从青春少年起,男孩之间就学会了隐藏内心情感的表达。

与以家国大义为主题的男性叙事传统不同,《湖畔》对男性之间关系的描写更接近台湾电影《艋舺》或韩国电影《日出城市》所奠定的基调。

中国台湾电影《艋舺》剧照相较于《湖畔》,由郑雨盛与李政宰主演的《日出城市》对男性之间的亲密关系渴求有更为深刻的描述。

纯真的阿哲(郑雨盛)在数度遭遇宏基(李政宰)背叛的情形下,仍旧在宏基面临绝境时陪伴在他身旁。

两个游荡的青年在经历漫长的黑暗之后,向着喷薄而出的“日出”走向新生。

对于阿哲与宏基而言,海上日出也是两人相依为命的见证。

男人之间欲说还休的亲密即使止步于“兄弟情谊”设下的最后防线,以往类似《英雄本色》般的热血情义依然遭到某种颠覆。

人类生物学家朱迪·朱(Judy chu)的研究认为,男孩在理解他人情感,以及培育亲密、有意义的友谊方面,原本是和女孩一样敏感的。

但他也在《当男孩成为男孩》一书中指出,男孩们进入学校之后,就会把天生的同理心换做后天习得的沉默坚韧,并与朋友之间保持更大的情感距离。

韩国电影《日出城市》剧照(李政宰与郑雨盛)带给观众不一样体验的或许是两个青春少年在阳光明澈、湖水温静中赤裸呈现的诗意。

男性身体作为影像中的审美对象,这样的个体审美体验接通的其实是深达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意象。

而我们在闪烁着自然灵光的湖水、芦苇和少年的身上领略到一种神秘的震撼灵魂的感觉,则是导演有意构建的深层隐喻:自然身体动人心魄的美与原始的本能唯有在人世隔绝的湖水深处才能得以唤醒,或者说,世人谈之色变避之唯恐不及的湖畔,唯有两个男孩才能感悟到其中神圣的美:那是他们情感灵魂得以皈依和安顿的伊甸园。

理解至此,我们才能明白杨佑宁临刑前最终的遗愿,才能懂得为人夫为人父的陈柏霖欲语泪先流的难言哽咽,也才能感悟到这一对“挚友”双目凝视间无需多言的默契,被视为禁忌的湖水所代表的人性内在的心理现实究竟是什么,陈父扮演的又是怎样的角色身份与文化隐喻。

《再见,在也不见·湖畔》剧照父子关系在《再见,在也不见》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职能。

第一段的慈父看似与第二段的严父形成鲜明对照。

“背影”一名显然来自朱自清先生脍炙人口的散文。

儿子泪眼模糊中那位父亲笨拙地跨过月台为儿子买橘子渐行渐远的细节,在忻钰坤导演的镜像中化身为那个早年遗弃儿子,不幸瘸腿父亲的蹒跚背影。

应该说,朱自清笔下的慈父与五/四以来新文化运动中致力批判的父权形成强烈反差,在五/四先驱者的笔下,母亲的形象一般是正面的温爱的仁慈的,父亲是粗暴的不讲理的甚至是野蛮的。

“湖畔”中的严父形象显然是父权这一文化符号在当下的呈现,它也说明,五/四以来的新文化运动虽然促成了过去家庭结构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但父亲在文化上的形象却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多数父亲依然只能依靠一种严父的形象来树立孩子心中的权威。

严父的影响渗透在男性的人际交往互动之中,对于多数男性而言,似乎除了发脾气可算作是他们最忠实的情感表达方式之外,他们几乎全部藏在面具之后。

男性情感模式的原型无疑是取自冷漠而权威的父亲,也因之,无法掌握人与人之间合适的相处之道,许多男人,不仅不与父亲和朋友谈论心事,甚至连对自己的妻子、女友、情人也不肯透露真情。

以上种种也寄寓了当下文化中男性对自我身份的迷茫与陷入的困顿:旧文化中的父亲或者丈夫的权力在新秩序中的不再,女权主义思潮及女性地位的崛起,促使男性不得不反身思考自我困境的由来:男性这一性别是否一定意味着强者或者权力?

强者的身份要求对于男性的心灵成长造成怎样的影响?

当我们说“拯救男孩”时,我们需要拯救的是什么?

学习性与性别的功课对于男性有没有意义?

有何意义?

男性的身体或者男性的情感是否能得到美的呈现或者自然的流露?

等等。

“湖畔”可能预示了这样一种反叛:父子不能正常的交流堵塞了男性心理感情的交通,儿子长大后也可能“剔骨还父”,从顶礼膜拜走向背叛的极端,如哪吒那样,选择荷花之身——那是真正的自然之身,回归湖畔,也是对旧有秩序的真正脱离。

理解至此,《再见,在也不见》第一段影像中的那位父亲也有了其存在的意义:父亲从当年权力之巅跌落,虽留下残疾,但也最终明白了亲情的可贵,但他对小儿子的宠溺及遭到的忤逆却也有了更深微的讽刺:父亲变成了小儿子眼中的提款机。

——这一幕深深地刺激着从未得到父爱的大儿子的内心。

父爱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边。

男人并非不需要父亲,脱离权力秩序也许只是为了得到更合乎自然的父爱的感应。

第三段的异性关系并没有很好地衔接前面两段有关男性心灵成长的主题,蒋雯丽扮演的角色从某种意义而言,是母亲与恋人两种形象的重合,一种比较普遍意义上的恋母情结的呈现。

英国作家D.H.劳伦斯在自传体小说《儿子与情人》中描写了自小与他十分亲密的母亲,炽烈的母爱如何占领了他的心,并且制约了他一生的感情生活。

陈柏霖的角色是否也有类似的心路呢,不得而知。

但从影片收尾来看,他所致力追寻的这样一份“忘年恋”情感似乎并未得到相应的心灵填补。

尾声部分,男主角神情的恍惚失落似乎预示着一种更加强烈的孤独:这样的孤独或许也在昭示着男性成长的又一种困境:在爱人的身上寻找母亲的气息其实是一种误区:人内在深层的孤独,与是否有婚姻家庭,或者有多少亲朋好友无关。

男主角说,人真正在乎的只有五个人:父亲,母亲,爱人,兄弟,儿女。

这句话并不完整,男人需要发现的是自我内在被压抑的原型,从而获得其自身的完整性。

而人类从孤独中脱离出来的路径也只能是学会直面自我的内心,真正的孤独或许就是佛教所说的芸芸众生之共业,个体独一无二的经历造就独一无二的思想,这样的思想将每一个人隔离开来,没有人可以完全契合,明白了这一点也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包容彼此的不同吧

 7 ) 相见不如心底的怀念

想念,是一种状态,我们常会看到一件人事物的时候,莫名想起他(她),无论是酸还是甜。

你有没有过一种感觉,就针对一个人,那感觉像是薄膜附在心里,每一次心的跳动都能感受到薄膜的束缚,跳动的越大,心里的所承受的压迫越大...这部片的编制透过三位导演和一位主演,用着一样的色调、相似的拍摄手法,不同的切换镜头方式与镜头对于情感的描述,整合成一部诠释且摸索着亲情、友情与爱情边界的电影,以电影的角度省思主演与生命中影响至深的人之间的距离,多远的距离才是适当?离得多近就会感受到心里的跳动?还是说,只要想起就会有这样的感觉,无论离远或离近,想靠近,又会因为心里的一道墙,而屏蔽时间上、空间上与生死间的距离?三段情感中,每一段都有几个描述细腻的地方,第一段中,主演与父亲间的不自觉靠近与矛盾,就算父亲不记得他,而他也即将为人父,这一层级的靠近,依旧只是邻近而渐行渐远,其中的靠近过程,内心的感受很细腻,虽然对白不多,却能感受到主演渴望父爱,而同时不知道自己是否能给予父爱,看着父亲对另一个儿子的百般容忍,或许自己鼓起一些勇气,也因为一封简讯而落下隐忍已久的眼泪...第二段中,主演与朋友间的情感,就如同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有一个死党,他的个性可能与自己天差地别,但是我们就是会因为内心吸引,而做出一些多数人都劝说与禁止的事情。

而我们还是想要这么做,因为这就是青春、这就是朋友之间的情谊,即使最后的自己会后悔...而无论自己做了多少违心的事,也无论他做了多让自己怨恨的事,在生死面前,一切都已不再重要。

「一只护身符」、「一句你变了、老了」,时间回朔从前的快乐时间,我们想起地不再是难过的过去,而是快乐的时光。

第三段中,一句「生活中围绕着我们的人这么多,到最后,我们还是孤独一人」,道明主演多年来的追求与未果,藏在心里的秘密倒底能瞒多久,也许在15年间都无人知晓,看到她的一瞬间,心里的爱意依旧,而她是否亦然?而当拿出彼此第一次确认关系的衣服,也再次确认彼此内心的爱意,但下一步是什么?又成了难题...这一段不仅仅是描述师生恋、姐弟恋、禁忌恋爱,如果知道主演的职业,认真地听他演讲的内容,也能省思现代社会中网络带来的转变,好友人数一千,真正心里在乎的却只有五人,这样的生活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网络带来的无远弗届,但内心距离却拒之千里,该如何应对?关于主演,「陈柏霖」的进步一直是能看见的,从一开始的蓝色大门,到现在的这部片,中间过程中也演绎了多种角色,一步步的进步,眼神中透露的细腻情感,如果用电影幕看,闪烁的眼神很能带入自身情感,这次的三个角色,个性背景皆不同,面对各个阶段的角色转换自如,也许面对着秦沛、蒋雯丽等老戏骨的气场还是有些薄弱,但是彼此间的火花,值得赞许。

关于三位对手戏的配角,「秦沛」这一次饰演的是一位公司倒闭而落魄的父亲,无论对于从前的婚姻还是现在的亲子关系,都是无奈且卑微,这样的他很难想像从前的他是如何的意气风发,而抛弃了与主演家庭。

每一句话、每一动作都在告诉我们,他就是父亲本人。

「杨佑宁」出现的时机不多,更多是青少年时期的他,一句「你变了、老了」表现出彼此的熟悉与不再熟悉的关系。

「蒋雯丽」一开始看待主演就像看着自己的小孩,但是越后面就能看出她对主演的情感,以及她埋藏中心里的秘密,多年养育孩子的辛酸与苦楚,全都展现无疑。

最后,依旧喜欢本部片的主题曲:在,也不见!

电影中的重逢、遗憾、迷失及找寻情感,歌词中展现淋漓尽致,搭配孙燕姿的歌声,我相信能牵动更多的内心情感。

熟悉的人,远在天边,陌生的情,永在眼前原来再见,就是在也不见,没必要发现,我们可爱或可怜

 8 ) 再见,在也不见

还一直在纳闷,怎么一会城里,一会国外,一会又乡下,一会是这个父亲,一个又是另外一个父亲,那个老父死了没有?

好朋友又犯了什么事被死刑?

这又怎么还有老教授好上了?

智商欠费了,要充值?

原来不是我看不懂,它只是在讲述着三个不同主角的故事,只不过三个故事的主角用了同一个演员来演而已,我说呢。

但是,导演们你们怎么就不能在电影里加个标题呢?

加个标题能死人啊?

 9 ) 所有的感情没有界限

作为2015金马影展的开幕片,国内今日公映。

保持了台湾电影一贯的温吞的节奏。

去年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还觉得是不是有错别字。

其实在也不见,是告诉我们,即使我们彼此相依着存在,也不会再见。

三个故事是独立的,人物间也没有联系。

故事间的转化也没有特意的背景告知。

第一个故事亲情,因为不记得,即使相见也等于不见;第二个故事友情,最后一面死别,不如不见;第三个故事爱情,相互牵挂,见了只是为了更好的告别。

故事不在于灵不灵,“再见,在也不见”都是对过去回不去的执念。

故事转化模糊,我在想,我们活到了快40的年龄,感情的界限也开始越来越模糊。

很多的感情并不能非常清楚得界定出是哪种?

爱情中有亲情,友情中有爱情,甚至友情中也有亲情。

不是说斩断就能断的。

“你的微信里有多少好友,100个?

200个?

甚至更多?

你能讲出其中在乎的,在意的,不想失去的有多少?

”喜欢的几张剧照,俩人中总有一个是虚化的。

在。

其实也不在。

 10 ) 人生逢时

注意这部片子,是宣传时候陈柏霖张孝全的同性之恋,以及陈柏霖蒋雯丽的接吻。

于是想这个片子一定要看看,还在暗自纠结“再见,再也不见”。

整部片子留白的部分都毫无耐心的跳过,还是会在陈柏霖出场时候叫一声“大仁哥”。

陈柏霖的角色总是淡淡的,之前大部分是淡定的超然以及无所谓,这次是淡定的压抑。

那个热情的司机热情的招待,陈经理总是拒绝,说自己只是个打工的。

他与他父亲对坐餐桌,他父亲豁然的口气说以前炒人家,现在被炒,还要给现在的儿子买电脑却认不出曾经的儿子。

于是他去揍那个儿子再独自哭泣。

大概,这就是跟他父亲真正道别,再见,知道他在那里,也不会再见。

他去看临刑的张孝全,看着年轻那两个小朋友真心无法代入他们曾经的相处。

蒋雯丽一出场带着她标志性的温婉,只是果然老了。

她从卫生间出来,问“我真的没变吗”,她那年岁的颈纹触目惊心。

考虑剪一个她那样的短发。

漂亮的老师总是会有崇拜者,陈志斌之于谢教授,pim之于陈教授,岁月轮回。

那个吻并不突兀,陈志斌吻后那个委屈难过小孩子的哭泣,真是看的心都碎了。

父子,伙伴,师生。

三个故事,三个人生,却相信是这也可以是一个人的不同经历,不同阶段不同时空的际遇。

《再见,在也不见》短评

2016.3.6 于阿姆斯特丹。亚洲电影节闭幕影片。看得我尴尬癌犯了。本次电影节最差影片。还我票钱!

7分钟前
  • 爱吃鱿鱼的猫
  • 很差

看完后,再听孙燕姿的这首歌曲。。。加一星。

11分钟前
  • Neil
  • 推荐

有时候包得太牢也不是好事,总要有一个口子点破才可以。另外,如果三个故事都是一个主角的话,他的人生经历也未免太过丰富了。

16分钟前
  • 暗地妖娆
  • 还行

什么乱七八糟的 导演能好好拍个电影吗

17分钟前
  • 熊猫眼小A
  • 较差

简直太无聊了。表现这些感情需要这么压抑么!

18分钟前
  • 找自己
  • 较差

我觉得是这样的,不用着急做拼盘刷存在感,好好做长片吧。

19分钟前
  • Morning
  • 较差

看不下去…… 即使是第一个故事,还是觉得深入内心

22分钟前
  • mangojune
  • 较差

好有魅力的大仁哥,看你的笑容如沐春风,舒服

26分钟前
  • 斯滨诺米
  • 力荐

道别的故事。父子情、同性恋、师生恋,无论什么情感,始终有道别的一天,那天可能是死亡带来的,可能是偶遇带来的,可能,是期待已久的重逢带来的,但,道别,终究回来,人在,也不见。不得不说,最后孙燕姿的片尾曲是片子最吸引我的地方。

30分钟前
  • 通叔
  • 推荐

我怕我没有机会,跟你说一声再见,因为也许,就再也见不到你。

35分钟前
  • 游泳鱼
  • 还行

陈柏霖三个字,我就按耐不住自己的心情了

36分钟前
  • 怡见钟情
  • 力荐

第一个故事在南宁取景,因此感触颇深。镜头里每处景物都这么熟悉,我都走过,一遍又一遍。至于故事,还行吧,不好不坏,有些地方也没看太懂,比如第一段,是同父异母的两兄弟吗?第二段,怎么就同性恋了,第三段,怎么就吻上了!!好吧,我还是太狭隘。

38分钟前
  • 肉腾腾
  • 还行

亲情、友情、爱情,用情牵绕人心,用情剖析人性

39分钟前
  • 钟摆罢工
  • 推荐

剧本好奇怪哟,第一个故事里的小波出现意义是啥,要不是看演员表我已经不记得这个人。第二个故事算是最好的,画面够美,不过打擦边球的方式略不上道。第三个故事我没看完,实在看不下去了。导游到底对陈这个姓有啥执念,还非要他们住酒店。

40分钟前
  • 地狱小发喵
  • 较差

只有我挺喜欢最后一个故事么?第二,三个故事,那种欲言又止的隐忍,眼神里全是流动的情欲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42分钟前
  • 小柚子×旅行家
  • 推荐

三个导演,没有一个把陈柏霖调整到会演戏的状态。台词都有问题,不是故作苦大仇深,就是清汤寡水的过场话。

45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很差

三个故事是在比烂吗

48分钟前
  • 电影狂人
  • 较差

三个故事,三个导演,三段畸形的感情,故事不咋地

51分钟前
  • 2002
  • 还行

还不错啊~三段故事出奇的留白都做得很好,点到为止,给你留足了空间~

55分钟前
  • SigRosa
  • 推荐

联合指导,很细腻,几段人生情感,无可复制。是个值得一看的电影。

57分钟前
  • 电影上言君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