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衣机的嗡嗡声,宁静的夜,海芋在灯光下的影子是悬浮在半空的“心”。
电影中的李在抽着烟,我记忆中的《泰坦尼克号》也在时间中被腐蚀殆尽,“海洋之心”作为记忆的符号,在此刻与二战的“照片”相统一。
在读《少年来了》,在读《布鲁克林有棵树》,光州惨案、一战、二战,仿佛本月的开端就卷入到人类残酷的生存形态之中,在不同矛盾之中的剧烈碰撞,再回归到血腥的“和平”。
和平,就像歇斯底里之后的平静,理解与爱才会逐渐上浮,人才能从剧烈中苏醒,才能在存活的喜悦中,又面对自我的崩塌。
为谁而战?
为谁而活?
《西线归来》给了一部分答案,《李》的照片给了另一部分。
虽然在当下的国际形势中,对纳粹思想有所理解,但是被隐藏的部分,就如同科技时代的“暗网”,存在且被遮蔽,同样暗流涌动。
于是,一部个人传记电影,混杂着女性觉醒的意味,被发掘与描述。
有着时代的欢愉、战争的残酷、摄影师的戏谑以及对人类残酷的颤栗,我们无从得知这些永恒背后的思绪,我们看见的河流,就是河流本身的样子。
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时代里战斗,认知才是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城墙。
我们所拥有的共情能力,所展示的宽容接纳,是一种弥合认知的方式,在探索可能性的世界中,减少交流的成本,以信任为基础向“真”前行。
艺术家有艺术家的执着与骄傲,有时也是一种残酷的品质。
影片中的奥黛丽已经尽力,在时代的车轮下将相片寄去美国,防止 lee 的心血被遗忘。
作为女性,她也展示出了智慧与能力,虽然她没有 lee 战地记者的勇气,但是在后方,她一直稳定地支持着 lee 的工作。
而 lee 的狂怒,显然低估了“真实”对社会环境与民众情绪的影响,也同样忽视了奥黛丽的努力。
不过这一切是被理解的,整个电影表述也比较平淡,像是一部日常生活的状态,不紧不慢地走到了终局。
没有太多的印象,只有摄影师相机中的凌厉、残酷与温暖。
本来作为一部商业片,吊打其他戛纳片,我应该给他5分。
无奈3公里珠玉在前。
而这部导演受公众限制,拍摄手法与题材限制很多。
比如lee在第一次前线之行,她在战地医院的情景。
我注意到与她同帐篷的女士,和她一样,脸蛋十分白净。
导演很克制。
比如lee在巴黎时期,克制得拍那些遭受羞辱的女士-同nazi“交往”过的女士,通通被剔光头羞辱,这实在太克制了。
比如lee在集中营,集中营的演员们神态稍微到位,但面色红润,脸蛋饱满得不像在集中营。
人体想扑克一样的集中营。
剧本太普通,本来可以带领观众深入思考的段落从没深入过。
永远泛泛而过。
前线禁止女人出现,而李说自己是美国人。
但前线偏偏有一些女兵,有可以低空飞行的女兵,还有永远不能停下的医疗兵。
比如巴黎迅速被解放,剃头羞辱的女士们。
那么好的演技,我前后左右都在哭,他们的遭受只有这么一幕。
比如集中营,小女孩面对一身兵装的lee,恐惧却一动不动,她的眼神让观众们心碎。
lee的反应也很有意思,尤其是当她丈夫说,“我是来带你回家照顾你”的时候。
可惜这些全部泛泛而过,从没深入。
中间种种玩笑都很有意思,lee在战争时期仍然有好看的衣服,有食物供给,有香烟烈酒硬通货也很有意思。
包括战争结束虽然努力理解她,但仍然显得天真的audrey。
结尾对于母职的伸开一笔简直是狗屎,lee没有被妈妈正确爱过,但她被男女同伴正确爱过。
结尾看似和解,实则垃圾。
我不懂一部讲述战争摄影师,一段失落历史的片子,为什么突然在末尾开了个和解片段。
俗气。
儿子因为妈妈没有被正确爱过,就不会爱自己的小孩痛苦就什么都不算了吗?
lee认为集中营的小女孩没有往前走,她的儿子也没有往前走。
他没机会了。
最后这段推翻前片所有篇幅的人设。
真的狗屎。
或许很多人对她不够熟悉,她被誉为是20世纪最顶尖的女性摄影师之一,同时她最著名的拍摄于希特勒浴室里的照片也为人称道。
影片伴随着一场已经跨越时间完成的儿子与母亲的对话开始讲述她传奇的一生,包括她早年的生活,婚后战时如何走上战地摄影的道路,到她坚持着去完成创作,到最后回到家中遇到的关于发表和自我治愈的过程。
影片的拍摄方式比较传统,集中讲述这位女性在工作中所见证和经历的一切,在展示战争残酷的同时,也呈现出了一位女性在环境里遇到的困难,克服的过程,以及她所独特的观察视角和战争的影响。
这些即是李的作品能被大家推崇,她能被历史记住的理由,也是影片极力想要呈现的一个点。
她用她女性的观察和工作时的境遇去呈现了一个很容易被大家忽略的点:那些被遗忘被伤害被痛苦笼罩的人们。
不只是女性,孩子,还有伤者和尸体。
她没有记录下那些被歌功颂德的英雄,也不只是拍摄战火,她看到了被欺骗后被剃了头发的女性,她看到战战兢兢的孩子,她看到空无一人的城市和战火席卷后的成堆的尸骸。
这些都令人触动,成就了她的事业,也毁灭了她的生活。
她曾经作为模特是艺术家们的缪斯,美丽吸引人,也拥有了爱情和家庭,但她还是义无反顾的投身了摄影事业,和她的伙伴一起。
友谊,爱情,家庭其实也能看出对她来说是重要的,她是强硬的,也是坚持的,这些都是她成功的关键。
而因为后来的ptsd,她可能缺少了很多对儿子的关爱,也因此有这样一场隔空的对话。
当她去世后,儿子发现了她曾拍摄的照片,才能理解到一些母亲为什么会这样,或许能得到一些宽慰,在这个部分的讲述也让人感受到她的真实:她并不是完美的标杆,而是一个鲜活的女性。
她的生活也并没有事事如意,但她却还是选择了用自己的天分做对世界有意义的摄影这件事。
影片的讲述还是很中规中矩,但凯特温斯莱特的演绎显然是加大分的,同时配乐也非常出彩,对于战争过程中她们的所见所闻以及过程的艰辛,起到了非常好的烘托作用,整体还是比较完整。
最近我的票运真的很吓人!
到现在也不知道怎么搞到了这个《LEE》特别放映会的票。
到了酒店放映厅发现好小,已经比放映时间早到20分钟还是差点没座了,真是我看电影以来大家到得最早的一次…放映结束后凯特走上台离我好近,激动得我差点晕过去。
现场访谈中凯特说到拍这部电影的缘起是收了一张李家的老桌子,然后想到李米勒的战地经历好像还没有人拍过…凯特去见了李米勒的儿子托尼(在李米勒过世后发现整理她作品并使之名扬天下的人),托尼说自从看了《理智与情感》(1995)就梦想凯特能演他妈妈,看电影的时候更是激动得一直握着凯特的手,母子感情也很纠结,唉不多说大家看电影吧。
实际筹拍过程长达七八年,凯特也坦言作为一个女性在电影圈想找投资拍摄女性题材电影是非常艰难的,特别是这位原型女士的个性还“不怎么讨人喜欢”。
在两位凯特女士联合制片还有各位女导演女编剧的不懈努力下,我们终于能看到这部叙事朴素画面震撼的大女主传记片,李米勒让人们看到战争中的女性瞬间,她们让人们看到李米勒勇闯战地的瞬间,这本身就很令人感动。
(英国将于9月13日上映,其他地区请查询上映时间)
电影让我了解到了一位优秀伟大的女性。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以及歧视性差别化对待十分严重,她带着摄像机奔波于前线与战后,通过自己卓越的工作成绩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赞誉,又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补充了历史的记忆碎片。
个体被时代所裹挟,战争把人分成敌人和盟友,也令她们深受其害。
李坐在希特勒的浴缸里,表情似又紧张又惬意,向右上方望去的双眸,闪耀着坚毅不屈与勇敢执著。
她在希特勒慕尼黑住所的这一经典镜头“突显了这位女性强烈的个性,她藐视世间的强权,我行我素。
即使处于镜头的另一侧时,她仍在表达自我。
作为那个时代的女性,米勒身上具有独立的精神,她选择了自己想做的,而没有被摄影框架里对女性的传统认知所束缚。
女性可以是被拍的对象,也有能力拿起相机。
”《从被看到观看:李·米勒的女性视角和自我表达》如是说。
“在我看来,女性在摄影方面的成功机会会比男性更大……女性比男性更快,适应能力更强。
我认为她们的直觉能够帮助她们比男人更快理解个性。
”米勒的内心敏感和不安使她的镜头没有单纯占据评判的高地,而是更多表现了人的复杂性。
有爱情但绝不为爱情放弃自己的事业追求,热切表达自己所想,直接行动实现自己所要。
从模特到摄影师,从镜头拍摄的客体到掌握镜头的主体,拿起属于叙述者视角的笔,有了表达的方式与权力,书写着不平凡的人生轨迹。
前阵子《李》的放映会,小李子来捧场,还盛赞凯特,“我的挚友,你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是变革性的。
我这一代最有才华的演员之一,独一无二的凯特·温斯莱特。
”27年后,《泰坦尼克号》杰克、露丝再聚,引发回忆杀!
《李》是女记者李·米勒的传记片,曾凭借《黑钱胜地》《虚构安娜》小有名气的女导演艾伦·库拉斯拍得很传统,从女性视角还原二战中的惨案,没有刻意拍高大全的英雄人物,相反客观展现她的各种无奈与痛苦。
历史上,李·米勒曾有过多重身份:靓丽的时尚女模特,《Vogue》杂志的摄影记者,毕加索的缪斯女神,英国超现实主义画家、收藏家罗兰·彭罗斯的妻子,以及二战时期的摄影师和战地记者!
而曾主演《泰坦尼克号》《朗读者》的英伦女神凯特·温斯莱特,确实同年轻时的李·米勒有几分神似!
昔日“肥温”毕竟已经49岁,但她坚持不装嫩,重点表现了人物的中年与老年,把女强人的泼辣、叛逆、脆弱、伤痛、无奈等细节都演得淋漓尽致!
从乔什·奥康纳饰演的安东尼与母亲之间展开了一场隔空对话,倒叙还原女主角的昔日经历。
《李》也摒弃了她之前做模特的生涯,从她成为摄影师后,开始讲起!
尽管她曾是靓丽的女模特,但30岁以后她只钟爱摄影,同闺蜜们在度假地打卡拍照,饮酒聊天!
聚会上,这些闺蜜甚至在草坪上搞起裸体野餐,让人看到了女主角的大胆豪放与叛逆不羁!
李同艺术家男友一见钟情,没几个小时,便热吻上床。
她还甘愿为艺术家男友担当裸体彩绘模特,这些细节按照安东尼的话讲,“你做事一向是不顾形象,不顾后果!
”
1939年,闪电战降临伦敦。
李和男友去了巴黎,开始躲避纳粹,并转为地下运动者!
男友罗兰每晚都要去做空袭守卫,女主角则应聘了《Vogue》杂志的摄影师工作,她终日四处奔走,记录着战争带来的满目疮痍!
作为一名女性摄影者,李曾受到过性别歧视,女记者只有非军事区的采访。
她眼睁睁看着同事戴维被请进军事重地区,自己只能去勤杂区。
尽管她对赤裸裸的歧视很不满,但李仍对工作认真负责!
一位在战时民间组织服役的女飞行员曾当面感谢她:“你的工作,她让我们知晓外界真实的样子”。
这种侧面歌颂的手法,强调了战地记者的存在意义!
好容易她以美国人的身份,去军区当特约战地记者。
她拍下了疲惫不堪的护士,为面缠绷带的伤兵拍下了他“最勇敢”的照片,以及她拍下一名士兵在手术时被截掉的腿!
偏偏战争的创伤,这仅是冰川一角!
某天,她遇见一位被德军骗色的可怜女孩,她含泪嘟囔道:“他和其他人不一样,他说他爱我,但我现在很害怕”,李只能安慰她,“这不是你的错”
结果,某次打败德军的战役后,人们居然拉出一群向纳粹出卖身体的妓女,并剃光她们的头发,进行游街示众!
此时,李看到其中一名被剃头发的女孩,正是那位被纳粹糟蹋过的倒霉蛋。
偏偏无数围观群众都在咒骂她,李为了怕惹麻烦,只能揣着明白装糊涂,不敢为她申冤说出真相,只能用自己的相机定格这个悲剧瞬间。
而在达豪集中营,她找到了无数的失踪人口,他们在一间间牢房里,在一节节火车车厢里,沦为成堆的尸体!
此时,她不仅在记录真实,也在凝望人类罪恶的深渊。
不过,面对呼啸而来的子弹,李也会躲在角落里痛哭流涕,她即便再勇敢无畏,也会像一个小女人那样胆小害怕!
曾主演《玫瑰人生》的玛丽昂·歌客串了一位家庭妇女,更是沦为战争的受害者。
她的丈夫和儿子被纳粹杀死了,她也被纳粹关起来强暴了三年。
等李再度跟她重逢时候,她已变成眼神黯淡、精神错乱的女人!
即便巴黎解放后,李在去找朋友的路上,还遇到了一个美国士兵正打算侵犯女孩,她只能勇敢地冲上去咒骂,并且阻止!
在目睹了战争摧残了无数女性后,喝醉的她只能对着搭档感叹:“坏事确实会发生,对于我们一些女孩来说。
”
电影还原了李·米勒在希特勒的浴缸中洗澡的画面,她左边是希特勒的照片,右边是一座女性雕像。
事后她才知道,拍摄当天恰好是希特勒自杀(1945年4月30日)。
不光有她的壮举,也呈现了她的无奈!
例如女主角冒死拍摄的诸多照片,《Vogue》杂志则禁止刊登,原因是被政府和谐了!
领导指出,“这些照片会让人们不安,人们需要继续前进!
”
高潮戏,女主角冲进杂志社,她剪碎了自己提供的所有底片。
面对上司的阻拦,她拿起桌上的一张照片,慷慨激昂地反问:“继续前进?
这个小女孩,在死亡集中营里,被强奸和殴打,你让她如何前进?
她怎么前进?
”
然后,这位女强人无奈地坐在台阶上,痛苦地对杂志领导透露自己的一个秘密:在她7岁的时候,曾被一位“家庭朋友”侵犯了!
李·米勒曾拍下了无数震撼人心的经典照片,但或许她目睹了太多人间悲剧,后来她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脾气暴躁,终日酗酒,伤害到儿子。
儿子安东尼以前曾不理解母亲,但通过这次交谈,并看到老妈拍过的残酷照片,他选择淡然一笑,母子俩开始和解!
本片是凯特·温斯莱特首次当制片人,并亲自领衔主演,甚至叫上老搭档小李子帮站台吆喝。
作为二战中唯一的一位战地女记者,凯特认为她是女人中的女人,她重新书写了女性气质:意志力!
力量!
勇气!
同情心!
不知是不是受《菊石》的影响,看到凯特温斯莱特这张脸我就想起菊石里她和罗南的对手🎦。
之前在墨尔本见艺仔的时候,我俩走在墨尔本CBD的路上,还讨论过近些年看过的姬情电影🎬哪个比较好。
我自己比较喜欢《燃烧女子的画像》,艺仔说她对这个没什么感觉,更喜欢《菊石》。
当然我们都知道她心里的最爱是《卡罗尔》,which悉尼圣诞月有些电影院会重映,不知会不会去。
Kate在这部电影的饰演的主角风格,竟然和《菊石》有点像,都是偏tough,对自己专业和擅长领域十分热爱,很坚持理想的人。
这部电影的情节也比较cliche,没有太多出乎意料的情节,印象最深处是当Lee发现自己的照片没有被采用时,去报社疯狂找自己的胶卷🎞️,开始疯狂用剪刀✂️剪的画面。
虽疯狂但又无比真实。
影片结尾简单致谢了历史真事,其实是可以去影院看的,没有不好,但也非特别出众。
和我一起看的两个中年男性,合理怀疑他们是gay couple。
《李.米勒》,金鸡节展映。
八月浦东美术馆的百年超现实主义特展上,米勒给众多大艺术家,尤其是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个人照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因为这些艺术家都不是很容易被人摆弄的,而在照片中他们是如此松弛和配合,显然,他们熟悉和尊重摄影师。
二战前线唯一的战地女记者,大屠杀资料的重要搜集人,值得这样的尊重。
顶级时尚模特,艺术圈的女神…温特凯特的新片中,这些元素不到五分钟。
尤其全片没有用任何方式出现毕加索这个大流量密码,这是特意为之的,这是诚意。
凯特.温特凯特,值得再一座奥斯卡小金人。
27年后,《泰坦尼克号》杰克、露丝再聚!
当地时间11月19日晚,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现身凯特·温斯莱特在美国洛杉矶的新电影《李》的放映会,并亲自盛赞老搭档,引发全球影迷的回忆杀!
《李》放映会当天,小李子盛赞凯特,“我的挚友,你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是变革性的。
我这一代最有才华的演员之一,独一无二的凯特·温斯莱特。
”
他接着补充道:“我至今仍然对你感到无比敬佩。
钦佩你的坚强、正直、才华和对每一个项目的热情。
不用多说,她是我们这一代人中的杰出人才,独一无二的凯特·温斯莱特。
”
小李子不仅到场支持,还在台上亲自表达了对“肥温”凯特的欣赏,两人还来拥抱与热吻,昔日《泰坦尼克号》这对银幕情侣的友谊小船真是稳如泰山啊。
尽管小李子这番力挺肥温,有点“商业互吹”的嫌疑?
毕竟好莱坞嘛,面子工程很重要。
小李子既能给凯特撑场子,又能增加曝光率,何乐不为?
不过,两人在台上亲密拥抱并亲吻了对方,不禁让人回想起他们在《泰坦尼克号》中的经典瞬间,这对荧幕CP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当年,《泰坦尼克号》试过角色的帅哥众多,马修·麦康纳、克里斯·奥唐纳、杰瑞米·西斯托, “蚁人”保罗·路德都没成功,《不一样的天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是第六个去面试的。
卡梅隆开始并不喜欢莱昂纳多,觉得22岁的他阳刚气不足:“他看上去太瘦弱,不像个男主角,长得也不够漂亮。
”但他发现所有的女员工,都跑过来了,甚至包括会计和保安。
于是,他决定让小李子和凯特一起对台词。
当时小李子已经是柏林影帝,表示不愿对台词,但卡麦隆毕竟是拍过《终结者》《真实的谎言》顶级导演,他才勉强答应与凯特演一场戏。
他缩到排演室内,点了一支香烟,漫不经心地看了几眼剧本。
然后半躺在沙发上,转身面对女主角。
一喊开始,小李子就变成了杰克。
就连凯特对卡梅隆耳语:“即使你不请我,你也一定要请他。
”
《泰坦尼克号》歌颂至死不渝的爱情,重现恐怖的灾难带来悲剧,更对贫富与人性有点缀!
露丝如果选择未婚夫,那她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但代价是个性与追求被永远抹杀,在爱情与面包之间,她勇敢地选择了杰克!
此时,正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与凯特·温斯莱特的颜值巅峰,两人合演了浪漫爱情戏,还有激情戏。
肥温还戴着“海洋之心”项链,全裸拍摄了绘画场面,她丰乳肥臀的魔鬼身材,美得让人窒息!
《泰坦尼克号》在全球票房突破纪录以后,凯特和小李子成为平生挚友,但他们直到2008年才合作另一部电影《革命之路》!
要不是凯特的前夫萨姆·门德斯导演极力撮合,加上另一个男主角退出,这才想到小李子救场!
《革命之路》相比《泰坦尼克号》不仅不够浪漫,还更为残酷压抑!
弗兰克与妻子爱波妻曾向往“美好的巴黎”,但他们各自都有外遇,面对生活困难,各种积怨让两人频繁争吵,最终娇妻愤怒下擅自堕胎,意外身亡!
即便小李子与凯特在《革命之路》再度合演了大尺度激情戏,都让人感觉物是人非。
结尾,邻居点评夫妻两人神经兮兮的,更让人叹息“莫非《泰坦尼克号》杰克当年侥幸存活,他和露丝现在就是这副德性?
”
如今,《李》放映会上,全球最棒的CP组合杰克和露丝27年后重聚,有人感慨“爷青回”,有人羡慕他们的神仙友情,当然也有人吐槽小李子的“万年不变”的造型。
不过,看到凯特和莱昂纳多再次同框,真的有点感动!
希望他们的友谊能够天长地久,也希望《李》能够票房大卖!
假如凯特·温斯莱特和小李子这对老朋友第三次合作,会给影坛带来怎样的惊喜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Lee Miller从一个时尚模特转变为战时记者,在战争的一线进行报道,在纳粹集中营和希特勒公寓拍新闻照片。
This is her story and the movie somehow made it boring. 这个电影的剧本太差了,就连这么好的演技、摄影和配乐都无法掩盖。
最重要的是,它没有一个矛盾中心,从而也没有深度。
Lee Miller的故事中有一些很发人深省的切入角度,例如(1)Lee Miller一直是一个“男性化”的角色,她脾气差、直言不讳以及想要去前线,然而影片里最感人的部分,是当她放下自己头发,表明自己是一个女性,以一个女性的身份去安慰集中营里备受折磨的小女孩,让她不要害怕。
War and (toxic) 'masculinity' are intricately linked, cruelty and 'masculinty' are intricately linked. it would be very interesting to explore how our ideas of masculinty (egoism, selfishness, lack of empathy) underly war and these atrocities. Traits that we traditionally associate with 'feminity', like empathy, love and gentleness, are what save us from these cruelty. 与其像影片那样,反复重复“我是女人”这句话,影片不如去深挖masculinity和feminity这两面对于人类社会和战争的影响。
这也能够更深入地去探讨,这样的惨案是怎么发生的 。
每当我们看到这样的故事,我们都会想,为什么这些人会做出这么残忍的事?
电影里面仅有的解释是'evil Nazi logic',但是这并不合理 - 犯下这些罪行的人不是外星人,是人类。
是人类及人类社会的一些底层逻辑导致了这样的事一再发生,不仅在二战,而是从古至今从未停止。
And i believe that the entrenched masculinty and misogyny have something to do with that.(2)什么才算真正的新闻?
其实这个故事有很多涉及到新闻伦理的地方。
首先,电影的开头,Lee和朋友们正在看德国游行的报道。
德方也在战前战后使用新闻去煽动民众、创建舆论。
Lee所在的Vogue杂志社也受到了英国政府的委托。
动用新闻力量是战争中常见的部分,那英国和德国的新闻工作者区别在哪?
怎样的新闻报道才是政治独立的,怎样的算是操纵人心?
其次,Lee在这个影片中拍摄新闻大部分时候是不经过别人的允许的,例如那个被指控通德的法国女孩在被迫剃头的时候,和集中营里的小女孩。
她把她们的照片拍了下来,当然是宝贵的影像资料,但是杂志社依然从这些材料中获得利润,并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意愿。
我并不是说这样是错的,但是我觉得这是值得探讨的一点,遭受苦难的人被掌握话语权的人作为观察对象,但他们本身的境况不得到任何改善。
当然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点,比如战争PTSD。
但是这个电影没有深入任何这些方面,而是单一地重复说“i am a woman",这不能叫feminist。
我听说这个剧的主创也是Inventing Anna的主创,感觉很合理,因为Inventing Anna里也强行扯“I am a woman”, 任何不相关的事情她都能来一句“I am a woman”。
除此之外,这个剧本有很多小问题。
第一,女主的个人故事那条线和主线没有什么联系,她突然就开始说她小时候的经历,这个经历很惨也一定对她来说是创伤,但是在电影里完全是突兀的,前后不搭。
第二,完全没有必要加上她儿子采访她的部分,a career woman cant be a good mother这个设定太老套了,好的母亲有很多种,一个坚强独立勇敢,有自己的职业并且很忙的妈妈也可以是好妈妈,这是另一种好。
影片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她虐待儿子或者忽视儿子,相反她看起来是一个很富有同情心、帮助弱小的人,这设定太脱节了。
第三,影片开始的太早了,其实从中间的一半开始叙述会让故事节奏更好。
看了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了,磨磨唧唧的没什么剧情,不知道这电影想说个啥
好看,尤其是从女性视角去看战争,从时尚、追求生活的意义,到在战争中执着追寻心中的声音、去一路追寻一路记录,最动人的一幕是对主编说出面对当年遭遇时母亲让她保持沉默,现在战争的可怕也要被这样遮掩过去吗?
《李》Lee Miller,时尚模特,战时记者,在纳粹集中营和希特勒公寓的新闻照片。二战结束后,Lee Miller 受到了严重的创伤后压力综合症 (PTSD)。为凯特温斯莱特量身定制的传记片。
感人。那些评论说平铺直叙的:就这么个人物传记踏实拍完了就是最大的尊重和诚挚,怎么还要为了迎合观众的膨胀ego编造情节吗?要挑刺也是肥温,确实演什么都有那个她自己的影子,但是她依旧是很棒的演员。
【2.5】
犹鱼资本还真努力,然而本片拍的太平庸无聊了
一种最庸俗最乏味的传记片拍法,以及完形填空式的性别表达,看了上个镜头马上能想到下个镜头会拍啥。看了这个很难不让人想起《美国内战》,《美国内战》虽然只是借用了一个名字,但虚构的《美国内战》或许远远比一板一眼的《LEE》更能精确地还原李·米勒。
温斯莱特演的很认真,但是视角与自我写的不够深入,有流水账的嫌疑。
李·米勒,诗人之血的女主角。
8.5 / 那些阳光没有普照到的地方,真实的影像也失去了色彩。那些抽搐的嘴角忍下了的嘶吼,都在慢慢染红的眼睛里低声吟唱。那些拥抱那些回首,那些还未到来的光明,都在夜空中闪烁着转瞬即逝的极光。夜还年轻,我们还有希望。那些值得被铭记的永远都在,它在一个光线照不到的地方,等待某一支记忆的烛光被点燃。
老奶奶不知道为啥全片一副虎妞形象……😂
2024年, Alex Garlan 制作了女记者视角的《美国内战(Civil War,2024)》
温斯莱特最后坐在台阶上两分多钟讲述儿时被性侵的近景大脸长镜头还是值得金球影后甚至奥斯卡影后提名的。能看到歌迪亚和胖温两个奥斯卡影后的的短暂对手戏也是挺难得。故事本身中规中矩的人物传记不过不失,头重脚轻了一些,前面群戏里每个演员都松弛有度,都不愧是演技派的拿奖选手,后来随着故事的深入反而缺乏了某种人物的张力和角色的扩展。
真人传记改编,演的真好
6.5/10
影片主要呈现了李在法国巴黎做战地记者的经历,表现方式既老套又新鲜。说老套是以老年时的李面对年轻拜访者回忆往事,说新鲜是随着剧情推进,其实会发现记者是他亲儿子,并且此次对话也没有在现实中发生,是一场想象的对话,是儿子在母亲去世后整理她的遗物,意外发现这些照片后发出的疑问。这片就是拉着李当年做战地记者拍摄的图片搞了一个情景再现。李跟凯特温斯莱特外形上完全不搭,气质也不同,李本人更外柔内刚的感觉,而凯特却是外刚内柔。凯特现在太母狮子既视感了,演技依旧是老三样,床戏or/and正面裸露、皱眉头和爆发戏,感觉她自朗读者阶段后也是没什么进步。老也是真老了对角色有些老了。鼠王也是蹭到了,到底是谁在喜欢他啊,丑死了但这里面不算丑。E大真好莱坞女明星御用男友/老公,他怎么越来越像他老爹了,五官简直一模一样。
相比较人生的某一段“高光”,更感兴趣的是后来的放弃,可惜电影几乎没有呈现这一部分。
好故事,讲述技巧一般
跟枪声俱乐部差了十条街
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