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听风云》首映那天我就跑到电影院想去看了,可是到那儿一问票卖没了,那天只好看了《哈6》。
前天下午去三里屯那儿转,又想起了一直惦记着的《窃听风云》,便在那儿的美嘉欢乐影城看了这部电影。
看完《窃听风云》,第一感觉就是和以往的大多数香港商业大片儿不大一样。
以往的大多数香港商业大片儿,如果是重量级男影星主演的,这些男影星总是不是耍帅就是扮酷,《无间道》、《伤城》等大片儿就是最好的例证。
而《窃听风云》的三大男主角古天乐、吴彦祖、刘青云的身上几乎毫无“星味儿”,他们扮演的就是三个普通人,而本片讲的就是他们因为一时的贪念,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按说这是一个比较老套的主题,但由于本片所讲的故事的情节、结构和节奏都挺好的,所以从头到尾看下来感觉很不错。
虽然这部电影我不大可能会去看第二遍,但起码当我看完第一遍之后我会在跟别人聊起这部电影的时候这样评价它:这部电影还挺好看的。
我觉得一部商业电影能拍到这样的水平就可以了,要知道,现在有很多所谓的商业大片儿,看完之后我只想问候那些大片儿导演的母亲们的生殖系统。
说回《窃听风云》,我个人认为本片最出彩的人物是王德敏扮演的大反派,他是本片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
很显然,本片的两位导演花了很多的心思来塑造这个人物。
王德敏扮演的这个大反派让我想起了《美国往事》中的大反派麦克斯,后者也是先混黑社会,后成为大商人。
再后来麦克斯更是成为了一名政客,虽然这点有所不同,但我相信王德敏扮演的那个大反派如果没挂掉,他以后十有八九也会成为一名政客的。
《美国往事》讲的是美国的原罪,美国的原罪是什么?
“贪婪”肯定是答案之一。
不过关于美国人的贪婪,有人认为它恰恰就是美国精神的核心,同时也是美国崛起的原因。
几年前在《经济观察报》中曾看过一篇题为《美国精神和美国崛起》的专栏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王一江说的这样一段话:“什么是美国精神?
什么是美国崛起的真正原因?
首先是贪婪,是美国人对财富不懈和顽强的追求。
能飘洋过海、冒着生命危险来到美洲的人,其冒险精神非同一般。
可以说,没有美国人对财富那种比他人更加贪婪、执着和不懈的追求,就没有美国的繁荣和崛起。
回顾历史,可以说,美国精神的核心,是贪婪和对财富不懈的追求。
美国崛起的原因是,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工业资产阶级超越其它利益集团,成为了强者和胜者,然后按照自己的游戏规则,将全民族追求财富经久不息的巨大冲动,纳入了符合自身利益的法律和秩序的轨道中。
”第一次看到这段话,立刻将其敲进了我的读报笔记中,因为我觉得这段话还挺有启示意义的。
众所周知,这个星球上的人类就没几个不贪婪的,但为什么美国人贪婪的结果是他们的人均收入那么高,同样贪婪的中国人的人均收入却那么低呢?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由于特殊历史原因造成的,特殊历史原因使得我们不能跟美国比。
不跟美国比,那就跟我们的近邻日本和韩国比一下吧,在已经歇菜的饭否上,我的饭友“小P孩儿”曾说过这样一段话:“1955年中国的人均收入是韩国的3.2倍,日本的1.1倍。
但经过50多年‘翻天覆地’的增长,2008年中国的人均收入是日本的3%,韩国的7%,但日本、韩国从来没宣布自己经济怎么翻番,只有中国是天天说自己翻了很多番。
”接下来再探讨为什么同样贪婪的中国人的人均收入却这么低这个问题,我想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就是我们的体制经常都是全力保护像王德敏扮演的那个大反派那样的强者贪婪的私心。
另外相对于美国、日本以及韩国,我们的体制对于大多数普通人贪婪的私心保护得远远不够。
事实上,无论在任何国家,只有大多数普通人贪婪的私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他们才会利用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创造力想方设法创造更多的财富,这样这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才能迅速提高。
在电影里,像王德敏扮演的那个大反派那样的强者因为自己的贪婪而杀人越货无恶不作,还会有像刘青云这样的一根筋拼尽全力想要将其绳之于法。
但在现实中,这样的一根筋显然不多了,因为大多数中国人都太聪明了。
所以如果你看到你身边有像刘青云那样的一根筋,请不要挖苦他们,因为他们是为你我谋福祉的人。
故事其实老套得厉害——三个警察一时贪念,利用自己的职业身份犯了罪,随后在善恶之间抉择,最后终于将终极大boss绳之于法。
因为引入了窃听这么个独特行当,各种包袱抖得还算有趣(虽然细想起来,漏洞其实举不胜举),也暗合了人类普遍存在的偷窥欲望。
三个警察身份的设置也有点错落有致的意思。
吴彦祖演的那位一看就是典型的青年才俊——是生是死,是犯罪还是收受,都看得很轻易简单,于是最终的死亡也来得最直接,悄没声息地就死了。
古天乐演的那位则是典型的普通老百姓代言人——不逼到一定份上那是绝对的本分好人,虽然也许嘴欠点,可是一旦逼急了爆发力惊人,所以最终的死亡也来得最为惨烈,家毁人亡,与仇人同归于尽。
刘青云演的那位就具备普通人所不能及的道德崇高感了。
一时失足后不断地希望弥补,在友情与正义之间一而再地选择正义,然而事情发展到最后,却只能用痛哭来结局。
同去观影的朋友说这片太主旋律,可是我无论如何都觉得这片子简直反主旋律得厉害。
当然如果光看开头和结尾,这片子是挺主旋律的——就那么一点点小贪念,结果却死伤如此之重,这个故事确实告诉我们,人啊,可是一点贪念都不能有啊!
可如果细掰掰故事的起承转合又会怎样?
故事的第一个转折点,是刘青云非要背着其他两位向廉政公署自首。
如果不自首,按照电影的情节发展,三个人轻轻松松挣到几千万,什么事儿都没有。
自首之后,刘青云成了三个兄弟之中的卧底,至于卧底的结局怎样,前面说了,亲人朋友全死了,刘青云一哭再哭,哭完了自己还得乖乖去坐牢。
Sigh,故事的逻辑是不是成了,要么就别犯错,万一犯了错,可千万不能自首啊!
好,再来看故事的第二个转折点。
是刘青云明知道自己的脸被人看见了,却不肯杀人,把人放了。
因此导致终极大boss知道了实情,派人一路追杀,三兄弟基本上都是全家死光光。
故事脉络进一步提炼成,要么就别犯错,万一犯了错,不但不能自首,还得心狠手辣把事情做得干净利落。
到故事结尾,刘青云付出生理加心理双重巨大代价,终于搞到了大boss的罪证,能请他回警局协助调查了。
可boss在电话里说啥呢?
说得是,赶紧帮我找谁谁谁顶罪,把股票卖了,几年牢坐完咱还是老大。
听得人那个绝望。
再想想那个明明是刘青云老友的廉政公署人员从头到尾面无表情、公事公办的pose,所谓政府、所谓法律的存在意义简直让人倍儿想哀嚎啊。
最终大boss的死,还是得靠混上车当司机的古天乐,拼着自己一死,跟他来了个同归于尽。
于是,另一个环绕背景声响起了,政府、法律都不顶啥用,到最后还是得以牙还牙,以血还血。
这简直比麦导演当年拍的《无间道》还要让人觉得做好人不值当啊!
起码梁朝伟还仅仅是自主选择自己的命运,刘青云同学是卖了自己还不算,悄没声地还把兄弟给卖了,卖完了还不告诉人家,继续利用人家的信任,让他们自己给自己刨坑。
某种程度上我都想说,你这算不算是选了正义忘了公平啊?
识时务者为俊杰,越来越多的香港导演难以抵挡大陆市场的诱惑,希望能分上一块蛋糕。
2009年,呈现在他们眼前的形势是内地导演开始组建起亿元俱乐部,好莱坞大片纷纷井喷爆发、书写记录。
《窃听风云》选择在这个强手如云的夏天加入战局,自有它的胜算与把握。
起初,这个讲述三名警察犯法的故事根本过不了审,还好监制尔冬升疏通了上下关系,剧本里头加入一条反贪腐副线,《窃听风云》最终如愿进入内地。
麦兆辉与庄文强依然选择了不变的警匪题材,但是远离了你死我活、非黑即白的双雄片模式。
双雄片从上世纪80年代吴宇森时代一直红到了回光返照的《无间道》,之后《双雄》跟《伤城》算是这一系列的苟延残喘。
当陈可辛在《投名状》里将三人组概念做成功后,他还想继续做大推出惊爆的群角戏《十月围城》。
《窃听风云》的幕前幕后既有群角影子同时也在推行三角组合,我们大可将它视为《投名状》“同富贵共患难”主题的一种演变。
电影外面香港导演们一起冲击内地市场的决心,电影里头三个好朋友由于一念之差葬身股海。
麦庄用前作试探一番后,想的是全身而退,不再采用以前做法,一分为二来区别对待。
《窃听风云》没有任何“后九七”的遗留痕迹,少了不必要的影射,麦庄似乎把主题浓缩到了人性上面。
至于会叫人联系到金融危机和股市风云,在主创看来那也谈不上稀奇,一些港剧早有过大量提及。
一人下水,再有一个跟上,最后一个全程参与、掏钱买单。
《窃听风云》用一把解不开的连环锁,让主角无意中听到了不该听到的话,然后他们为冲动的贪念付出了惨痛代价。
这三人同在一个部门,同值夜班,性情各异但志趣相投。
影片有意突出了三人在场的戏份,像开片时潜伏进大楼办公室安设窃听器材,完全是团队作业。
到了他们需要分开的时候,《窃听风云》经常采用平行剪辑手法来处理人物之间的组合关系,尽可能打破不同的时空场景,在同一段电影时间内交代他们的内心活动和相互作用。
比如中间一段,一个受困於见不得光的情感,一个面临着巨大的家庭压力,一个不爽权贵岳父的盛气凌人。
这为他们的集体落难种下了因,后来也有一次被追杀的呼应交代。
影片没有出现忽略某一人、再跳回来插叙交代原由的情况,由始至终,导演的有意设计居于次要位置,电影的悬疑感均来自人物命运本身的去向不明。
《窃听风云》一大看点是人物转变,古天乐角色对上司很硬、对老婆很软,他的身不由己也把朋友牵扯进去。
吴彦祖角色大有前途,他本该无欲无求结果有着最可怕的财富野心。
刘青云角色是唯一一个奉行了相同做人准则的人物,他在爱情上两头犯难、不敢开口,现实中就是行动迟疑,既要照顾朋友,良心上又过意不去。
无论这三人表现出怎样的处事差异,都没有影响他们在一条道上走的事实。
影片结局是如此绝望,没有合龙的吊桥说明了此路不通,前面的死光光和同归于尽都是麦庄典型的人生说教。
一念之差,要么跳楼、要么落水,二者任你选择。
【东航】
眼下合拍片成为了香港导演的不二选择,作为内地市场的一大主流,合拍片创下过亿票房早已不是奇迹。
在奇迹的背后,好多香港导演自认才华不输陈嘉上、叶伟信,他们渴望一试身手,选好档期盼着机会到来。
导演麦兆辉和庄文强是这一类人,监制尔冬升也是。
尔冬升的无奈在于他执导的《新宿事件》未能过关,亿元票房的美梦全泡汤,还好《窃听风云》又能考验下他的眼光和实力,即便他这次要身居幕后,却有一股共进退的决心。
《窃听风云》依然是在北望神州,但它的最大变化来自内地因素的完全弱化,故事立足于香港,没有多余的野心,也不打擦边球。
演员阵容里排出了三名港产实力男星,略逊于《投名状》但要强于《铁三角》。
再有方中信、李子雄和王敏德,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的港片里划出了一条纵贯线,一度让我有在看群戏的错觉。
就算演员阵容里“稍嫌例外”的张静初,近年港片里她的出现频率明显也是高得吓人。
因此我们可以说《画皮》不像个港产片,而《窃听风云》绝对是。
影片走的是求稳的三角路线,麦兆辉和庄文强摒弃了双雄片的传统做法,推出一个更加保险、更加有吸引力的组合。
从创作背景上加以分析,这甚至能看出香港导演的一种转变:以前他们都会有意无意地制造势不两立的人物冲突,无形中也表露了他们对于内地审查的抗拒态度。
这种做法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本来就有颓势的港片以合拍片身份进入内地。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需要进行删改,不明真相的观众对港片的信任好感直线下滑。
他们会主观地认为香港导演不懂得变通,毕竟以限制为由来解释出不了好电影并非明智之举。
正如《铁三角》的老友再续前缘和《投名状》的重翻昔日经典,《窃听风云》的多人联合就是香港电影人的一种改变,他们希望能联合在一起,利用影响力也好、作出姿态也罢,总之在不损害创作初衷的前提下获得内地准入,真正参与到竞争中来。
有人会觉得这不过是难以抵挡住诱惑,实际上在过去十年,固守香港市场被认为是一场失败战役。
能者作智,愚者守焉,《窃听风云》的上映应该能证明这句话的价值和意义。
巧合的是在电影中同样有出现诱惑,三个主人公周旋未果,终至一败涂地。
电影过半,剧情急转直下,麦兆辉和庄文强的灰色调子开始发威,直接引向了一个黑色结局。
难道麦庄面对票房诱惑也是信心不足?
我看未必,不妨将《窃听风云》视为他们“心魔路线”创作的一次延续。
再者《窃听风云》里的一念之差也说不上有到心魔程度,只是主人公缺乏审慎思考,贪食诱饵、难逃被捕,一失足成千古恨。
故事紧凑和人物多变是《窃听风云》的特点,影片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先介绍了窃听工作的进展,再引出了内部消息和三人下水,最后是人物命运的交代。
两个反派先后出现,刚好在段落与段落之间制造了意外与悬念。
三个主角性格有明显的比较落差,刘青云的两难、古天乐的衰运、吴彦祖的野心。
不同人物身上又包含了自我变化,像吴彦祖的心理转变就相当有代表性。
在衔接和细节处理上,处理打火机和那段不该听的话,影片让配角警员背了黑锅,掉头一转又带出了大boss,尚能自圆其说。
跟《无间道》等作品一样,电影中出现了不少的指代和隐喻,就开头的老鼠吧,一般来讲鼠辈鼠辈,卑鄙的老鼠是不会和正面人物发生关系的。
《窃听风云》刚好相反,影片里的老鼠既可暗指吸食民众金钱的股市大亨,反过来也能和几个主角建立关系。
情报科的人见不得光,秘密行动,主人公刚好值夜班,见到诱饵就钻到了老鼠夹里面。
麦庄没有说出这个老鼠夹是谁设下的,按照天有眼的理论,也就是老天注视着你等凡人,一旦越过界,甭管一米还是一千米,想缩回来就不可能了。
至于麦庄最爱的高楼天台戏,就像主人公的处境提示——不一定要预示会跌落得很惨,然而他们的所作所为远避了正常人群(地面)。
《窃听风云》还加入了一座没有合龙的大桥,有人说那是三个人抱团后试图自行解救的道路不同,再有是更直白的葬身股海,无处可逃。
这部电影没有华丽的动作和枪战场面,不过生活幽默倒是不少。
用麦庄自己的话说,《窃听风云》并非要拍快剪快求快,它的人物故事需要慢慢的斟酌体会。
【http://www.hbqnb.com/news/html/HqFunSimple/2009/721/09721122558658202428_2.html 河青网】
国语版的感觉很差。
仿佛是那些人物都来装作是讲普通话一样,语气与表情有时候感觉对不上号,有时候又太过了,其实我更希望他们用粤语来讲那些对白。
但是宪法说了,全国推广普通话,于是乎凑合看吧。
原本是三个搞技术的警察,应该没有无间道里面卧底侦探那么腥风血雨,但从结果看起来,这片子整个颠覆了我国国民的思想,没有大团圆的结局,甚至连小团圆都算不上。
庄跟麦把无间道延续下来的色调跟空间感又一次展现在这部电影里面,三位主角内心交流的基础场景,仍然离不开——天台。
我也是一个有着天台情结的人,在我看来,天台是一个可以让人打开心扉的地方,一个说真话的地方,和一个跟自己的内心纠结掐架的地方。
没有人能拒绝这样的场景安排,因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单调独立的个体,没有这么一个地方,哪来的那么多戏呢?
回顾这一年来所看过的港片几乎是寥寥,最近也就是《保持通话》、《证人》、《新宿事件》,再下来就是这个《窃听风云》了。
脱离了王晶、周星驰之后,发现新香港的电影人总是以一种怀疑的态度来面对世界的变化,恶被宣扬的过分。
虽然那也是一种社会现象,但总归不是一些常态的生活。
近些年来,港片导演似乎更倾向于拍悲剧,虽然有些正剧最后不免落好人战胜坏人,正义战胜邪恶的大俗套,但港导演的悲剧情结却总是会在不经意时流露出来。
而这部片子本身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悲剧。
英文海报是一个被老鼠夹子夹下来的耳朵,映照开篇阴暗巷道中鼠夹夹死老鼠的那桥段。
我想导演是想讲述这么一个故事的。
作为老鼠,它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身份,他可以偷点残渣来吃,可以找别人丢掉的垃圾吃,甚至可以作为宠物让人喂鼠粮吃,他所选择的道路都会影响他的一生。
但万万不可去不该去的地方,拿不该拿的东西,好奇和贪欲会让他丢掉原有的一切,甚至生命。
肮脏的巷道里鼠夹上那块诱人的蛋糕其实并不真实。
就像影片中那疯狂的股价。
有人获利,就有人亏本,有人发财,就有人跳楼。
财富永远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从一些人手中流出来,到另一些人手中去。
财富流入谁的手中,谁就会想方设法持有的时间更长一些。
其实吴彦祖演的那个人物才是本片中最大的反派,披着警察外衣做违法勾当,他本可以老老实实的做一富豪的好女婿,耐心等待继承岳父大人的衣钵,但他内心深处的贪婪远远超过生活水平处于底层的老杨。
他不但要钱,他更要脸,但现实中他只能有一个月两万块的薪水,他永远不能反驳岳父要他辞职的要求。
当一个凤凰男,在既没胆量、又没智商,且条件不具备就想要高飞的时候,真的很危险。
不料结果他竟死的还算好看了,既没连累未婚妻跟岳父,又留了全尸。
哪像老杨一家老小都搭上了,自己还身残志坚忍辱偷生了一年才得以报仇雪恨。
老杨起了贪念,小林则是把贪念放大……刘青云扮演的那个监听组老大却始终缺乏勇气,第一不能放下过去来重现面对女友,第二心慈手软放任了小弟们的贪念。
最后的老板马志华操纵股市、杀人灭口、行贿政要的全部目的就是一个——洗钱。
他虽然是个魔头,但说话却不失道理,口口声声都是箴言。
是个明明知道是错还要当作是对的去做的人。
脱下犯罪的外衣他更像是个安分守纪又乐于公益事业的商人。
刘青云是明明知道是对的,却不敢去做的人。
脱下警察的身份,他则是一个胆小懦弱,优柔寡断,毫无领导能力和魄力的小男人。
所谓的黑幕是这样的,最后好人之所以无法战胜坏人,是因为生活状态恶劣的好人太容易成为坏人了。
而是谁让好人生活状态那么恶劣呢?
是坏人吗?
是那些杀人犯?
是那些洗钱的毒枭吗?
是那些助纣为虐的律师跟财经人员吗?
是那些贪赃枉法的公务人员吗?
答案自己想吧,动动脑更健康。
犯罪电影总是会激起我的探索欲望,看完这片子,更是觉得有些情节不大合理,不得不在这里说说看。
1、老杨的假肢,老杨一家被撞车,后面一下,右侧一下。
香港的车的靠左行驶,右边是驾驶员座位,试想一下如果驾驶员座被撞成那样,还有没有命了,如果命大活下来,该截肢的位置非右边手脚莫属,那边受到最大的撞击。
但是最后老杨开车,还是右边驾驶的车,用左手摘去观后镜上的照片,左脚加油门,都是假肢,这真是让人疑惑啊。
2、关于小林的尸体。
刘青云再次看见失踪的小林时,小林已经是一具尸体了,镜头拉近看,脖子上有明显勒痕,旁边有绳子,他手脚都被捆绑,尸体嘴唇略微发青白,双目及口紧闭。
看道具的话,导演是想暗示,小林是被勒死的,但从尸体现象看,不像是被勒死的。
嘴唇青白显然血液因为心脏停止跳动而失去血压,开始往身体的低处流,这一点符合死后的特征,但被颈部绕绳勒死的话,尸体的眼珠跟舌头都会突出,,虽然手脚都被捆绑,但被害人依然会拼命挣扎,手脚都会有因为挣扎而留下的绳子的勒痕,小林死的样子那么安详恐怕也仅仅是为了和谐吧。
3、关于暗杀刘青云的杀手。
第一次开枪击中张静初,第二次击中方中信,剩下的就是逃跑,这杀手水平也太次了,他的目的应该只是刘青云而已。
慢慢想到再来补充。
电影仅仅是娱乐一下自己。
考据不合理的剧情也是仅仅出于娱乐而已。
《窃听风云》是一部很值得玩味的影片,玩味的是它有很多“败笔”,却因此无与伦比。
第一个败笔:片名和宣传。
《窃听风云》宣传是金融犯罪的商战片,全片也并未离开“窃听”二字,且在影片开始就提示另有他人也在窃听,一切似乎都在引导观众:一场惊心动魄的窃听与反窃听商界大战就要拉开帷幕。
但事实是,商战只是幌子,窃听浮于表面,影片实际内容与宣传差距很大。
一部影片的宣传与实际不符,自然是败笔。
可奇就奇在,尽管这不是我原先被引导所期待的商战片,但却是一出精彩深刻的人性悲剧。
在扎实的剧本支撑下,虽然我承认被片名和宣传彻彻底底地摆了一道,但的确是心服口服。
并且,歪打正着,意外之下,惊喜顿生。
真不知道制作组是不是故意这样安排。
一份宣传单上说赠送汉堡三个,结果进了店发觉没有汉堡却有海鲜大餐,你说是该恼还是该喜呢?
《窃听风云》给我的就是这感觉。
第二个败笔:笑场。
去影院看过《窃听风云》的朋友都会发觉,观看这部影片时笑场不少。
一出悲剧却出现了不少笑场,这不是败笔是什么呢?
恰恰相反,这是《窃听风云》最精妙之处。
举个例子,刘青云被方中信叫去张静初家中装监视器,这三人间的关系其实是很尴尬很紧张的,但这一出戏却让观众会心而笑。
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呢?
为什么要在可以加推气氛的时候却去转变呢?
那是因为时候未到。
《窃听风云》在节奏控制上无可挑剔。
在徐徐缓缓交代完各人关系,不紧不慢铺陈完各人窘境后,影片迎来了第一次的节奏加速与气氛转变——三人炒股被套。
三人绝望至万念俱灰,情况变得不可收拾。
此时,古天乐妻子因他把留给儿子治病的钱拿去炒股摔门而出,古天乐透过家门的铁栏杆悲情无比地喃喃自语自己出了事怎么办(他得了肝癌,妻子却不知),影院里静默无声。
但下一秒镜头一转,荧幕上出现他底裤外露外裤拖在脚边的背影,悲情顿时被笑声淹没了。
个人以为,这一幕是神来之笔,无与伦比。
因为紧跟在这灰暗的当口,股票居然升了,万念俱灰突然间变成了皆大欢喜。
这是影片下的一个完美的套,笑场的存在就是为了缓和气氛,从而不让观众察觉到影片的“险恶”用心。
因为气氛的缓和与头一次困境的顺利解脱,让影片节奏第二次加速时,观众潜意识里认为此片终会是圆满之局。
但这一次,导演不再留力,影片节奏突然如万马奔腾,气氛浓重凄惨,情节急转直下,一出干净利落的人间惨剧终于粉墨登场。
为什么会震憾?
就是因为当你觉得悲惨时,它却送你温情,等你毫无戒备时,它凶残的一面才表露无遗。
第三个败笔:结局。
《窃听风云》的结局,如果跳出内地审查的框框来看,明显与影片的高潮部分节奏不符,感觉有些拖。
在最后发力至高潮的时候,突然慢了下来,尽管古天乐用空荡荡的假肢抹下家人合照冲下断桥的镜头凄美无比,但慈善商会与监听罪证的刻意与拖沓是个完全的败笔。
事实上,这部影片在后半段已经很有银河映像式的灰色宿命感,这时候应该再加把劲,以更加凶狠犀利、干净利落的手法收尾。
在成功下套之后,当观众已被急转直下的剧情重重摔落在地时,影片却突然起了慈悲,不做致命一击,不得不说,这是个遗憾。
这部影片,不需要美感,只需要力度。
但是呢,对剪刀手选择性失明显然是自私的。
如果《窃听风云》真来个银河映像式的结局,那么这会儿我还没有机会在影院里观看如此过瘾的影片。
所以,这个结局是个败笔,但也是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多年以来,《窃听风云》算是融合内地限制最完美的影片了。
最后的败笔:教育意义。
《窃听风云》仍是一部商业片,但其现实意味还是渲染得很到位的。
只是当三人被商界巨头用黑帮手段处绝时,且廉政公署的生硬介入,让这部影片的教育意义突然变得有些可笑起来。
借恶人之手来行善恶有报可不是个合适的施教蓝本,是个败笔。
还好,《窃听风云》的确是一部很有玩味价值的影片。
表相看起来生硬,但内里仍很有味道。
片中各人复杂微妙的关系与窘境,很真实,很现实。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金钱再丑恶也不可或缺。
而做人,任何事,不论好坏,都不可不留余地,不留余地意味着只剩最后一击,比如古天乐结尾华丽的复仇,想孤注一掷后再脱出升天,那是痴人癫梦。
人生没有第二次孤注一掷,凡事留有余地是做人根本。
有余才有得,这就是现实,真实得残酷,浅显至难咽。
http://shirakdy.com/posts/273
在华语电影界,有这样一个不成文的定律,事关窃听,动静一定小不了,很有名的那部《他人的生活》,到了我国翻译就成《窃听风暴》,今年这部很卖座的港片,干脆直接叫《窃听风云》,我想要不了多久,总还会有部叫《窃听风波》的电影,只要它是和窃听有关,必定风起云涌。
照理说窃听应是件很私密的事情,说的人贼眉鼠眼嘁嘁喳喳,听的人鬼头鬼脑东躲西藏,本不是件举大喇叭上大台面的事情,但这个世界上的事往往如此,越小的伏笔,却常常引发越长的下文,越安静的地方,倒总能折腾出震天的声响,怪不得好多明白人要去卑微处观美景,于无声处听惊雷,电影也罢,生活也罢,有价值的东西全在犄角旮旯里藏着,一个穿帮,一句失语,那些不想被人捉到的细节,往往能要了人命,那些转瞬即逝滑不留手的物件,弄到手却是真金白银。
有史为鉴,话说明朝天启年间,四位骚客在私宅小聚夜饮,这个骚说的不是他们身上味,而是他们喝酒时的劲头,不谈风月谈理想。
酒过阑珊之际,一位老兄也不知犯了什么邪劲,突然拍案而起,喷着酒气大骂东厂领导魏忠贤,另三人喝得还不到位,还能分清理想和现实,惊得抖作一团。
那位话语未完,东厂探子就冲了进来,将四人一并拿获,并在魏忠贤的面前活剥了那位酒后乱骂者的皮,又给其他三人赏银,放了回来。
面对突如其来的惨状,那三人便疯掉了。
乱骂事小,剥皮事大,本来一次普通的朋友聚会,到头来成了围观剥皮的马戏表演,如果这位喝到失心疯的老兄事先知道内情,有位余则成式古怪精灵的卧底为他通风报信,那么他就应该知道在酒桌下面早已埋设了七零八落的电线,几位东厂的兄弟正潜伏在他家门外戴着拜亚耳机,喝着茶水,侧耳倾听他说的每句话,从开始互相寒暄问候,到讨论哪家青楼的小女子生得一把好腰,再到如何驯服家里头彪悍的黄脸婆,一路天南海北家长里短听下来,眼看东厂特工就要坚持不住摔耳机跑了路,他却活该被剥皮,到头来还是不胜酒力撒开了酒风,一嗓子怒骂平地生雷,这下好,证据确凿,人赃并获,好好的一身皮肉塞成了人形枕头。
这种有关人命的窃听故事,配得上风暴二字,历史上能找出大把,身边的小事更是屡见不鲜,鸡毛蒜皮到称不起一次风波。
有人为鉴,我去一家公司实习,面试在某某总监的办公室,期间常有员工经过,不以为意,没想到第二天上班就有哥们找我去厕所抽烟,三言两语直奔正题,说听闻你是王总经理介绍来的,你们的关系能否说给哥们听听,这还不算厉害的,公司扫厕所的大妈,更是连我家庭成分配偶亲属都听了个真切,东北女人豪爽,直接就说她有个儿子面临中考,听说我老婆是某某重点中学的老师,能否帮忙通融一下,吓得我没过几天就逃之夭夭,回想起那家公司,竟是一窝长耳朵兔子的胜景。
所谓窃听窃听,一个窃字妙不可言,孔乙己说窃书不算是偷……窃书!
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同理,窃听在听者看来也自不同凡响。
自古偷窃有别,所谓偷者,必然行为苟且,目的下流,偷钱为中饱私囊,偷人则为中饱裤裆,总之免不了个卑鄙的前缀,窃则不然,必有冠冕堂皇的理由,窃书为考取功名,窃笑为留人颜面,窃国为救民于水火,但凡窃者,必用心良苦忍辱负重,而且窃取的目标越大越了不起,所以才有“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这一说,而绝不是“窃钩者猪,窃国者猴”。
窃听这种事相较以上几窃更为复杂,但凡有人之处,必有窃听发生,下有一地鸡毛,家长里短,东家长西家短的扯老婆舌,上至真 理部,老 大哥,力 拓员工外加刘青云领衔的三个倒霉蛋,前者窃听多为自身那点蝇头小利,讨得几耳朵只言片语充做丰富人生的谈资,后者窃听则扯上了国家大义,布下天罗地网叫反动的声音无处遁形,但归根结底,两者的本质都把耳朵伸到了别人的领地,试图将自身有限的控制力扩展到他人的范畴,说一千道一万,皆因人生苦短僧多肉少,老天赋予每个人的就那么丁点天然空间,安分于其中埋头大睡自然相安无事,但只要心思活络一点,试图向外挣扎几下,就抬头挨上了别人下巴,伸腿碰上了别人胳膊,只要不是聋子,总会有机会听到别人的秘密,命运就是如此诙谐又无稽,在有限的生活中,窃听是上天赐予你改变生活的权力,是墙外红杏,是意外之喜,当然也就意味着节外生枝,接下来会如何?
你保留选择结果的权力。
先声明一下,标题里说的内地其实是朝廷,号准的脉,只是政策而已,不在标题里说,是为了躲避机器章鱼的触角。
至于内地文化的脉,可不是一下能号准的,尔冬升也说了,那会是未来的一个瓶颈,这里暂且不提。
电视大剧热播不断,电影票房年年新高,如今大陆的文化产品可谓泡沫丰富,繁荣昌盛。
其实林林总总加起来,都说了些个什么事儿呢?
上至主旋律大戏,下至晚会小品,只要现实题材的,其实讲的都是一个故事:官府怎么帮老百姓打败奸商!
《窃听风云》说的,正是这么一个故事,这是在现阶段唯一可以堂皇出街的剧情。
而且难得的是,它确确实实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不是麻将里头所谓“十三滥”一般,每张牌都挨不上的零碎大集合。
所以我说,以《窃听风云》为标志,港片终于把朝廷想看的故事给说圆了,这不容易。
看到最后那个圆滑而又不乏老港片血气之勇的结局,我们几个看片的朋友弹冠相庆——耶!
这个结尾居然是说得通的!
太棒了!
听起来有点心酸,可是不要小看,无数顶着上头的枪林弹雨,伤痕累累面世的残废港片告诉我们,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进步。
香港电影人要想在“北佬”的地盘活下去,就得学会说圆一个这样的故事。
以前的港片不是没有廉政题材的佳作,不是没有给女皇贴金的媚态,香港人从来就不缺这种机灵。
只是面对中央王朝“无招胜有招”空门大开的怪招,一时应付不来而已。
懂了什么故事可以出街只是第一步,真正让观众掏腰包,还得靠港片擅长的商业元素。
这一点《窃听风云》做得挺不错。
开始七八分钟装窃听器的场面做得很抓人,唯一的缺点是少一个交待各人空间位置的全景或者摇镜,剪得稍碎了点,大概是港片缺钱置景时代留下来的习惯。
这样导致李子雄入场后空间关系全乱了,该有的迫力没出来。
还有就是伴奏的音效时间长了有点刻意,因为现场是找不到音源的。
看得出,这场戏麦兆辉是故意要得瑟一下的,不过比起《西部往事》开篇和《红圈》洗劫这样的经典场面来,差距太过明显。
电影开头半小时是标准的商业片开局,扎实紧凑,通过对话把该交待的都交待了,各人的身份、背景、性情和困境,为各人后来的脱轨命运奠定了动机。
唯一比较弱的是刘青云和张静初、方中信这条线,又见TVB传统的“爱上朋友老婆”俗套,还好没来个“我爱上朋友老婆,朋友爱上我老婆”的言情版《无间道》。
亮点在于两人隔窗求婚一段拍得出彩,居然有一点老默片的氛围,童稚而温馨。
为这条线挽回一分。
向廉政公署投案也是比较生硬的一条线,看小宝的访谈,这应该是根据他的意见加上去的。
虽然比以前的“我们去自首”自然些,但还是留下些疑问:廉政公署怎么会管到商业犯罪?
而且既然已经自首,又何必去偷硬盘?
这都是我看片留下的疑点。
其实涉及窃听的戏,故事发生在不同的空间,视觉关系和声音层层叠套,剪辑得当的话,很容易在视听效果上炫起来的。
从这类电影的鼻祖《谈话》(科波拉)到《全民公敌》(托尼·斯科特),到最近的《谎言之躯》(雷尼·斯科特),都运用跳接的方式操纵观众的感官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穿梭,效果不俗。
可惜的是《窃听风云》以“窃听”为招牌,却没有一场体现“窃听之美”的戏,只顾着经营窃听者的幕后人生,显得太过“人本”了一点。
说来说去,好像都是缺点似的,其实“好片找缺点,烂片找闪光点”才是常理。
排除这些瑕疵,《窃听风云》各部门都在水准之上,可算最近港片中比较出彩的一部。
尤其从讲好一个能为内地所接受的故事这点来看,应该说是港片适应内地环境的一个标志。
既不犯禁又好看,这才是主流商业电影的常态,仅从这一点看,香港电影的生命力依旧蓬勃。
机器化后的古天乐驾驶着杀他全家的大佬的高级轿车从未完成的断桥坠落的那一刻,刘青云想起了与吴彦祖与古天乐三人在天台上互掏的那个瞬间,潸然泪下。
“我不能悲伤的坐在你身旁”,他的心境可以这样理解吗?
张静初似乎在每部港片中,都以死告终,难道就没有别的可能性了吗?!
说是警匪片,讲得矫情些,其实这是一部伦理片……影片的英文名叫overhead,让我想起了《败犬》里一句经典台词:“真的是太超过了”,对味对味。
庄文强的编剧一向NB,其实每个部分的情节都那么那么熟悉,简直要被演烂了,但是这样的排列组合,在大银幕上的表现又很抓人心。
每个演员虽然都不是我的那碗绿豆汤,但是每个人的表演都很到位。
没什么音效视觉感官的强烈刺激,但是在看大银幕粤语胶片原声怎样都是一种很不错的经验。
结尾段回马枪这招真是让人不得不笑出来,也太老套了吧~不过加上后面那段堕桥的静音画面,配合得又让人讲不出什么不好。
吴彦祖死的那场戏看得真让人心碎。
正在纳闷儿结尾曲怎么出现的那么雷人,字幕就出来:演唱者张杰……粤语原声的表现绝对会比配音版好太多太多,可以想像。
小白白如愿以偿的中了海报,虽然不是她最爱的刘青熊大身照的版本。
感谢豆瓣组织的这次活动。
希望以后能有更多。
【窃听风云】在形式上,确实鲜为少见,一部以国内融资为主,却难能可贵地保留纯港味的作品,在当下,似乎是稀有品种。
但【窃听风云】的港味也仅仅是相对而言。
港产电影向来都有夹心人的传统,植根于这块殖民土地上的人和事总是充满了无奈的难抵抗意味。
这种黑白混淆的边缘姿态到了廿世纪更被发扬光大成【无间道】,以警匪片的形式上升了身份认同的主题。
而传承衣钵的麦兆辉和庄文强两人更是深谙此道,无论是其后的【伤城】还是品质较劣的【大搜查】,都不厌其烦玩起了忠奸的易角和模糊地带,以此来讨论人性的夹心状态,用矛盾与变化来加强戏剧味道以及主题深度。
表面看来,【窃听风云】也一如既往,人物有着丰富的双面性,并用各种生活的两难境地加以渲染,但本质上,却能体悟到编导不期间的妥协。
事实上,这部戏中的角色并没有像【无间道】的“刘建明”或【大搜查】的“霍青松”那般“去到尽”,“刘建明”与“霍青松”二人在最后皆选择了一条不归之路,所以结局总是不免有些怆然的悲戚滋味,而【窃听风云】中的三位主人公却在性格的摇摆不定间几乎无一幸免地皈依到了“妥协”。
“妥协”便是不作为,用“贪魔出窍”做宣传标语的电影,事实上没有一人是真正意义上的“贪”,他们既没有毁尸灭迹干掉李子雄的情妇朱慧敏,也没有真正契合刘青云的对白“要骗就骗到底”,而最后三人结局惨烈,却仿佛是他们“未够贪”所造成的恶果,如此的话,怎样才能以正面的意义来说服观众呢?
实际上他们的贪念不过是在电影中段初见端倪,而在不经意间已被掐灭,开始了自我救赎,故事主旨随即转换到icac与王敏德的正邪斗争上来。
他们的善念在电影中若隐若现,无以形成强大的戏剧对比与人性的矛盾。
既然没有执意的“贪念”,“救赎”的意义自然便会减分,而本身希望传输给观众的教义也变得弱势了,所以整部电影下来,叙事紧凑的故事却总是像少了一剂调料一般,觉得意犹未尽不够味道。
而刘青云这个在三人之中占据主动的角色,“妥协”及“不作为”亦贯穿始终发挥到了极致,直到最后,他也摆脱不了虚拟的第三者身份,连张静初的门也未敢踏进,在窗外求婚的场景,与其说是被情感感动,不如说只是被“隔窗对话”的形式感动。
而形式感的胜利,终究也只是反射了“无为而治”的中庸胜利,更是加强了无奈的宿命感。
或者这样的情节安排,只是如庄文强受访时所说,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懦弱和无奈投射到角色之上而已。
但在这样的时局之下,如此的模糊的价值观和无法大鸣大放的情节设置,却无法不让人怀疑是否是因为港产电影在无法“中港双版本”之后,而不得不在制度间走出的“夹心”一步。
夹缝求生,向来已经是港人的生存技能。
从此以后,港产电影便再也不用在追求“原版”“未删减”之类的概念,而板上钉钉的画面,便是最终成品,即便两头摇摆无奈至极,也已经是only one。
虽然有着主题的模糊与手法的瑕疵,但【窃听】却不失为一部值得看的精彩之作,甚至在港片迷心中,已然暌违许久。
在电影中出现诸如杨羚和欧锦棠这样的脸孔,在当今港片中简直是奇迹,更不用说一众骆应钧邹凯光这样的好戏之男,即便是张静初,也在片中不显突兀,作为南方人的她在电影中的出现,也冲淡了部分的南北“不可调和”,曾经摄制【三岔口】的潘耀明在本片中的运镜,在人物关系变化的视角转移和全局的掌控上,更是为麦庄二人挽回了不少分数。
即便是妥协,也是高贵的妥协。
小道理 ,大故事,搞的惨兮兮的看来是现在港片刻意追求的,本片的节奏把握的不错,缺点就是野心不够大。
我就是不明白刘青云为什么和廉政公署合作
看着有型的演员们演这么弱智的片儿真是折磨啊@北京-墨西哥城
世界上绝大部分惨痛的事情都是由人的贪念和金钱利益相关引起的,故事真令人唏嘘。电影很不错,节奏很紧,集齐了很多港圈大咖,没看到粤语版,国语配音差了一点意思。不知为何,股民因为股票暴涨而疯狂的神情竟令我觉得毛骨悚然。
剧情设计和发展很合理,节奏掌握得也不错,不过最后的反转还是在我意料之中了……╮(╯▽╰)╭
没落的港片
简称“古天乐害人记” 虽然有看海报看得撞电线杆作铺垫 可还是感觉一般 前半程节奏剪辑镜头语言颇好 后半程感觉明显乏力 不够纠结 额滴方中信死得就着实冤
港版,还行,就是结局过于煽情了点。
继续对此种港片没感觉,无聊的悲情
看的很不爽
不够紧凑,前半段有点闷,不管怎么说也只能是一般~~
挺好看的也
爾東升監製..我無語了..我發覺爾東升不是我杯茶..剛看完感覺還好..但是越想就覺得整部戲越不make sense..雖然我挺喜歡這個題材..但是情節大多蜻蜓點水..衝擊力根本就不夠..看來莊文強麥兆輝再也寫不出和拍不出無間道這樣的好劇本和好電影了..
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剧情好平庸,演技没亮点,说到底就是没啥港片的感觉,包装的倒是不错
期望太高··所以失望······勉强四星
想当年还是被狠狠的惊艳了一把,虽案件的主线不够强大引人,多余笔触过多,可对于贪念,人性,小人物的刻画虽不到位,但至少还能看清是怎么回事,算是当年圈钱氛围下的精品了!
我靠。。。太虐了吧。。。
这部里张静初还是挺漂亮的,难得淑女了一把。
好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