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24帧

24 فریم,廿四格(港),24格(台),二十四格,24幅画面,二十四帧,24 Frames

主演:

类型:电影地区:伊朗,法国语言:无对白年份:2017

《24帧》剧照

24帧 剧照 NO.124帧 剧照 NO.224帧 剧照 NO.324帧 剧照 NO.424帧 剧照 NO.524帧 剧照 NO.624帧 剧照 NO.1324帧 剧照 NO.1424帧 剧照 NO.1524帧 剧照 NO.1624帧 剧照 NO.1724帧 剧照 NO.1824帧 剧照 NO.1924帧 剧照 NO.20

《24帧》剧情介绍

24帧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二十四段每秒二十四格的电影真理,也是馈赠给世人的遗愿纪念。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在静态摄影与动态影像之间,百转千回、细细探寻,也搭建起两种艺术表现形式间的关联。下起雪来白茫茫一片的林地,炊烟袅袅升起的村屋,鸟儿振翅飞过原野,鹿与牛缓步迁徙横越,世间万物在阿巴斯灵动诗意的凝视中,每一个按下快门瞬间的之前与之后,都随着景框里的窗框树影摇曳,天马行空地流转时光,在影格与影格之间,梳理电影的本质。 “电影始于葛里菲斯,止于阿巴斯。”这是法国新浪潮大导演高达对阿巴斯电影美学的赞誉。从摄影出发,拓延影格之间的空隙,《24格》发想自阿巴斯个人收藏的照片,历经三年的时间与伊朗技术团队合作,运用数位影像工具,以3D动画、摆拍的方式,重新想像这些画面的前世今生,与其创造出来的情感触动。摄影与电影之间反覆且亲密的追寻与叩问,一曲温柔而绵长的影像诗。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流血的拳击手陷阱的战争绑架公司格林第四季四月返城年代救姜刑警走投无路罗比哈奇TARITARIOVA斗艳异教夜谈都挺好雪狼谷盲人阿清遗弃阿斯金·萨蒂19.03一次邂逅课后狂屠人生洗牌芝加哥急救第十季爱的蜜方强扭的瓜对讲机响起的时候两只兔子红天机青年警察:午夜跑者黑帆第二季BanGDream!电影演唱会2

《24帧》长篇影评

 1 ) 24个主观感受

写在前面;1.5倍看的;边看边记,非正式影评1喜欢画面的红绿2喜欢车窗的开合5喜欢音响的混合以及故事联想感6喜欢[抓狂] 背景的歌剧声和窗户徭役的树枝 像我的一场梦(总体的动物感生命感 很怪异的和谐)7的色调有点像死亡笔记 感觉一般9 宫殿狮子搜索了一下,狮子为什么要蹬土23310 我喜欢这个配色 这个场景 羊好容易和宗教联系在一起 树 圆圈 啊啊啊喜欢!

11 一般 感觉重复感12 喜欢这个配色与构图 我喜欢日光与温暖(这个信鸽我家里有很多只!!!

哦哦!!

ovo!!

)14 单纯喜欢这个拍摄画面 楼道洞中 笼中之鸟15 他们有点孤独又有点热闹 俺也喜欢 放空发呆的瞭望17喜欢且一般且平淡18前遮后挡的拍摄 我没有太多尝试过19奶牛和熊猫的世界是黑白的吗233 喜欢20很开头[发呆]不喜欢21静22喜欢小狗 喜欢我的八万 主观觉得旗子与小狗很像be的亲密关系23很夏天 很像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海报听觉联想运用到极致24电影落幕 再见绘梨

 2 ) 适合夜深人静关上灯戴上耳机静静欣赏。

短评写不下了。

''I've often noiticced that we are not able to look at what we have in front of us, unless it's inside a frame.''真的说的太对了。

令强迫症感到极端舒适的框式构图完美集中了观众对主体的注意力。

即使是再普通不过的场景,主体的姿态不管多么无意义,你还是会忍不住盯着它一直看下去,然后在每一次不经意的扭头、每一次难以察觉的搔痒、每一次自然的舒展关节中,体会到自然世界的情感。

浪漫,暧昧,温情,羡慕,嫌弃,恐惧,或是孤独。

人类的干预对自然生灵的影响似乎是稍纵即逝的。

不管有人类还是没人类,它们都会在那里,觅食,打盹,舒展筋骨,无动于衷。

 3 ) 奶牛

题目就想取个有意思的。

电影结构我很喜欢,画面hen喜欢,每一幅动态画面都让人心旷神怡。

我印象最深的是两匹马在下雪的森林谈恋爱,而摄影机在车里偷窥,黑色的书和白色的雪地构成整体画面结构,非常有东方意境,车窗的摇上摇下增加了故事性,而自己的解读空间变得很大。

还有一个是大面积的雪地上画面正上方有两排树,中间留出一条供鹿v穿行的小道,一群鹿跑过林间小道的时候,那是一种静谧与动态完美结合的美,无声胜有声~剧情在一匹小鹿等在那,彷佛静止,这时候才看到右边又出来一匹下鹿,也许它两是朋友也许是恋人,情感瞬间有了一点温度。

我好爱奶牛🐄(也许是喝奶嘴短)也爱大海,两者在一起,我只能说天作之合。

画面中一头奶牛躺在沙滩上,海浪动情的拍打,一个睡觉,一个嬉戏,屏幕右边偶尔有两三头奶牛路过,终于躺下的奶牛起身,离开屏幕🖥。

海浪继续拍打…故事情节可以说几乎没有,但有一种莫名和谐之感,我爱他的电影,就算没有剧情,也可以让我没有乏味感,安静的观赏下去。

 4 ) 我看到的是生命一刻

电影《24帧》,导演阿巴斯的遗作。

24帧画面,每一个画面架在那,等四分钟。

静态中的静,静态中的动。

从文艺复兴的画作《雪中猎人》开始,中间切换雪景、树影、鸟生、鸭生、狗生、狼生、狮生、羊生和人生,最后落在Mac里的美国电影《黄金时代》,他们拥吻,而唯一的观众沉沉睡去。

车窗摇下来,两只马缱绻厮磨,不舍离去。

大雪里的羊群围在一起,无论雪落得多大,守护狼群的犬都保持警惕。

挖雪洞的小鸟,被一只大肥猫叼走,却又被放生,它又躲进那个雪洞,周身发抖。

路面上,几只小鸟围食,不断有横冲直撞的车,它们躲过又继续回来吃,大有“鸟为食亡”的在所不惜。

两只狮子做爱,高潮迭起,突然一声雷劈,公狮吓得立马抽身往后跳了不知几步。

一群鸭嘎嘎嘎地走过来又走过去,悠悠闲闲排着队散步,有一只鸭在围栏外,自个儿嘎嘎嘎。

雪下得太大,伸向天空的树干开满了“雪花”,几只狼在树下,有一只接连打滚,独自玩得开心。

午后的阳光很好,撒在草地上,栏杆上的鸽子坐了很久,不断有鸽子来到这块地方,来了又去,终于有一只鸽子呼朋引伴,把栏杆上的鸽子叫走了。

一只小鸟在海边沙滩停留,狗子跑过来虚张声势,小鸟自顾自地不为所动,最后飞走,大概不是被吓走的,而是被烦的。

小鸟走了之后,狗子又对竹杆撑起来的黑塑料袋狂吠,直到黑塑料袋也“不耐烦地”倒下。

一声猎枪,打下一只海鸥,鸟群四散。

唯有一只不肯走,它在同伴的尸体身边,踌躇四望。

等到整个海鸥群复又回来。

整个片子只有一帧是人,他们是照片定格,望着埃菲尔铁塔,前景是赶路的人,还有一个唱歌的女人。

电影《24帧》,我看到的是生命一刻。

你也许被看见,也许不被看见。

也许自得其乐,也许抱团取暖。

有危机,有重生,有死亡,有性爱。

路过,或者完成,或者卡顿,或者早泄。

最后你在《黄金时代》的拥吻中昏昏睡去,窗外是狂风大作,树林飘摇,窗子发出响动。

《Love Never Dies》,以咏叹作结束。

关于这部电影,阿巴斯说,“我一直在想,艺术家旨在描述一个场景的真实(现实)能到什么程度呢。

画家只抓住真实(现实)的一个画面,没有之前的来路,更没有之后的去处。

对于《24格》来说,我从一幅名画开始,但之后就切换到我这些年来拍过的照片,我纳进了在我捕捉那个瞬间(照片)的前后,大概四分半钟——我所想象的东西进去。

 5 ) 懂者很懂

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格的影片,创新作品。

用24个镜头,每个镜头固定几分钟,模仿电影每秒24帧,每个镜头里面,虽然镜头不动,但内容动静结合,而动的物体,全部是反映自然,有动物,有飞鸟,有风雨,有雷电,有冰雪,有植物,有云雾,有海浪,有草原,有人景观;有孕育,有生死,有争斗,有友爱。

整个影片黑白影调,画面非常唯美。

没有对话,没有字幕,有声音,全部是自然和生活的声响。

哲理非常隐晦,但意思非常明确,懂者很懂,不清者自然不清,靠经历和悟性来体会。

 6 ) 找回想象力,电影的解辖域化

《24帧》是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遗作,也是他关于电影本身的思考。

每秒24帧是现代电影的基础,大多数人会致力于充分利用24帧/秒来建构一个线性的结构,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

但阿巴斯反其道而行之,将24个画面作为24个独立的宇宙,每一帧都是一个自足的世界,仿佛全部自然发生,观众是被邀请来驻足观看的,在看似静止的画面中感受时间的流动。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刚开始有昏昏欲睡的时刻,因为我在期待有趣的情节发生。

但适应了三帧过后,我愈发清醒,不再期待导演抛给我什么情节,而是自己想象画面的下一秒和下下一秒。

导演给的画面里大多是窗景、雪原或者开阔的海边,再加上一些鸟啊、牛啊、鹿啊之类的动物。

然而,这些画面都非常简洁,他给出的永远比观众期待的少一些,而正是这些缺少的部分,形成了留白,让我体会到主动想象的乐趣,似乎是一种“少即是多”的艺术。

这让我想到哲学中的一个概念,是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和加塔利提出的,叫做“辖域化”、“解辖域化”和“再辖域化”。

“辖域化”指通过编码、组织或固定化,为事物、关系或流动赋予边界、结构和秩序的过程。

它可以是物理的(如国家划界)、社会的(如制度规范),或心理的(如身份认同的形成)。

顾名思义,“解辖域化”就是打破指打破既有的辖域化结构,使事物脱离原有的边界、规则或固定状态。

“再辖域化”则指在解辖域化之后,新的秩序、规范或边界重新形成。

对照很多电影,传统的电影叙事具有“辖域化”的力量,它将流动的影像固定在特定的意义之中,仿佛形成一条可视的轨道,将多义的画面简化并串联为故事线索。

而这部《24帧》是“解辖域化”的,阿巴斯将影像从叙事的桎梏中释放出来,开放和包容的观感使得观者的想象力得以自由游牧,不再被迫沿着剧组铺设的单行线前进。

由此,观众发挥想象,对这部电影的留白进行的再创、解读或评论,形成了“再辖域化”的过程,它不是简单地回到那种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以五花八门的表达重新固定流动的力量。

我不想赘述这部电影讲了什么故事,根本没讲故事。

以下附电影的每一帧的开场图片,以供大家展开想象。

 7 ) 会留白是一种境界

伊朗导演阿巴斯·基阿罗斯塔米,虽久闻大名,但在此之前还未曾看过他的电影作品。

有次读到他的一个采访,谈及伊莎贝尔•于佩尔和她主演的《编织女工》,他说看完那部电影,“为自己身为男性而感到无比愧疚”。

当时读到这句话很感动,作为一名亚洲导演,这句话所展现出的人文情怀一点都不输欧洲的电影大师。

电影《24帧》并非是阿巴斯的作品,而是团队在其去世后利用其生前拍摄的静态照片结合CG技术制作的24个动态影像。

电影一开头,就有阿巴斯本人的一个背书,他说:画家只捕捉某一时刻的现实场景,不叙述过去,也不预测未来。

在《24帧》中,我以名画开场,接着转向这些年来我拍摄的照片。

这之中包含了四分半钟我所想象的,在我拍摄每张照片之前或之后可能发生的事。

想来这部作品是对阿巴斯电影生涯的一个回顾。

以勃鲁盖尔的名画《雪中猎人》作为第一帧,代表导演电影生涯发端于他在伊朗国立美术学院学的美术专业;接下来22帧也是静止影像利用CG技术构建的一个个纯粹自然动态影像世界;最后一帧非常感人,是导演的谢幕,也是对世人的告别。

电脑屏幕还播放着影片,但屏幕前工作的人沉睡了,背景音乐响起Katherine Jenkins的经典名曲love never dies 《爱永不消逝》:谁知道爱是自何而生,谁知道爱是因何而启,某天爱就在那儿,活在你的心里,溜进你的思绪,渗入你的灵魂,带给你惊喜……以“24帧”做片名应该是表达阿巴斯对电影的热爱。

戈达尔说:“电影是每秒24帧的真理。

”24帧不是电影的唯一格式,但24帧能更大程度地表现电影的艺术性,24帧无法取代。

高帧率电影把镜头前的所有东西暴露无遗,反而会失去了“造梦机”的特色。

很多时候,电影就是因为很多东西看不见,看不清,才有着神秘的吸引力。

像做梦一样,模糊不清,才会去回想,回味。

看完24个CG特效的四分半钟,挺失望的。

电影是阿巴斯的宗教,给了他想象的翅膀。

可是这部片子里造作的形式主义不仅框住了人的眼睛,还禁锢了思维。

太多的重复性,元素重复,画面构图重复,视觉疲劳在所难免。

人为的操控性抹杀了名画和静止影像的想象空间。

想象空间是由那些适当的留白产生的,而这部作品却反其道而行之,在留白处填上了自以为合适的内容。

这些“丰富”画面的举动却正好抹杀了阿巴斯背书里所说的想象空间。

如果真要利用CG技术,其实5帧就够了,保留第1帧,第6帧,第14帧,第19帧,第24帧,足矣。

严重怀疑这部作品是阿巴斯的本意,真正的大师是不会摆弄符号玩形式的,所以,我又去看了2003年的《伍》。

这才是大师的境界。

五个固定机位的长镜头,记录了沙滩上的一块浮木,海边来往的人流,一群在沙滩上观看海浪的宠物狗,海边一群来来去去的鸭子,以及拂晓前后湖边的月夜。

没有剧情,没有对白,没有人物,没有预设,只有时间流逝,只有潮起潮落,只有自然的和声,以及最初的自由。

静止的镜头,大量的留白,代表的是导演的沉思,对生活,对大自然,对艺术的沉思。

电影里所有这些美好的东西都来自于沉思。

沉思的人把他们在宇宙中看到的美好与真理呈现在屏幕上,拉近人类与世间万物的距离,方寸的屏幕彰显了天地之宽,让人类感受到一种纯粹,和大自然的魅力。

大自然似乎可以容纳一切。

观众可以在屏幕前思绪翻飞,也可以获得彻底放空。

大自然必定给予了阿巴斯很多的力量,然后他又将这种力量通过电影艺术传递给屏幕前更多的人。

把这样一部片子搬上银幕需要多大的勇气与魄力呀。

看完《伍》会发自肺腑地佩服阿巴斯。

至于《24帧》,它完全不能展现阿巴斯对电影的热爱。

团队应该归还那些静态照片原本的意义和想象空间,为阿巴斯举办一个静止影像的摄影展,那些年他拍的照片肯定是他除电影外很重要的生命注解。

他对电影的爱,对电影的信仰和崇拜都熔铸在他生前的一部部经典作品里,这些优秀的作品将承载阿巴斯的爱和梦想传达给热爱电影,热爱影像艺术的人,而且必将生生不息。

 8 ) 谁又知道电影自何而生?

2016年7月4日,大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因患胃肠癌在法国巴黎逝世,身后留下两部遗作。

一部是短片《带我回家》,另一部是长片《24帧》。

从本质上来说,这两部遗作一脉相承,都是静态的摄影影像,加上动态的CG技术,创造了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电影呈现方式。

尤其是后面这部《24帧》,更是阿巴斯的“电影史”,是他对于影像的拓墣和致敬。

电影甫一开场,阿巴斯就用字幕点明了自己创作的意图和方法:“我一直在思索艺术家叙示一个场景的方式。

画家仅仅捕捉到一个瞬间,既不是在此前,也不是此后。

《24帧》,用一幅著名画作和一些我所拍摄的照片,并为这个瞬间各想像出了长度为四分三十秒的此前或此后的场景。

”也就是,所谓的“24帧”其实是一张著名画作和随后的23张摄影照片所延伸出来的各四分三十秒的动态想象,而这段动态想象的核心在于那张被捕捉到的瞬间。

这一瞬间既可以是摄影快门的瞬间,也可以画家作画所捕捉到的瞬间。

“24 Frames”当然可以按照大家所熟悉的那样翻译成“24帧”或“24格”,但不能忽视的是它同样是“取景框”,是“画框”,是银幕内外、台上台下的那一道界限。

24 Frames 也正是那个24个取景框。

而电影的本质就是那每秒24帧的运动画面。

每秒24幅静态的照片最终构成了运动的视觉效果。

阿巴斯通过这样的动静对比,重新组构了电影叙事的可能性。

除了动静之外,阿巴斯还在这24帧的长镜头中设定了多组对比:光和影,明和暗,彩色和黑白、远和近,大和小,快和慢,自然和人工,风雪和雷雨,在场的画面和不在场的声音。

大雪纷飞中嬉戏的马儿,海浪潮汐边的奶牛,窗外的风吹林梢,华灯初上的埃菲尔铁塔,一帧帧,一幕幕,正如阿巴斯所一直坚持的电影理念一样,所见即所得,不要解释,不要预设,不要概括,其中展现出来的广袤和伟大,无与伦比,诗意盎然。

除此之外,最特殊的当属首尾两帧。

电影的第一帧并非来自阿巴斯所拍摄的照片,而是一副广为人知的油画——荷兰画家彼得·勃鲁盖尔的《雪中猎人》。

在这一帧中,原本静止的画面被延伸动态的情节,或许正是画家创作时所想象的瞬间前后。

雪花缓缓落下,炊烟袅袅升起,群鸟鸣叫,猎狗狂吠,声音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最后一切大自然的声音归于沉寂。

与之对照的是,一动不动的固定机位摄影,就像是站定审视画作的视角一般。

阿巴斯通过让炊烟、飞鸟、猎狗的运动来完成向电影本质的回归,构成了对电影本质的对照性的反思:静止也是一种动。

阿巴斯之所以选择《雪中猎人》来作为电影的开端也并不是毫无来由。

这幅画对于电影史的影响可能比想象的更大。

塔可夫斯基的《飞向太空》同样出现过这幅作品,用以寄寓电影中关于“地球记忆”的永恒乡愁;罗伊·安德森的《寒枝雀静》,又译作《一只坐在树杈上思考存在的鸽子》,指的正是这幅画中枝头上的群鸟。

巧合的是,阿巴斯《24帧》的制作构思真是始于2014年,正是罗伊·安德森凭借次作拿下威尼斯金狮奖的那一年。

两人年纪相仿,同样量产广告短片,又以固定景框的定拍手法而闻名,实在难以让人停止遐思在这两部作品之间的呼应关系。

然而阿巴斯辞世后,这个谜恐怕今世难以被正面解答。

而电影的最后一帧所与众不同的是,这一帧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影,只不过这个电影并没有出现在大银幕上,而是电影屏幕中。

这一幕正是威廉·惠勒的电影《黄金时代》的结尾,玛娜·洛伊和弗雷德里克·马奇的深情一吻。

整部电影从第一帧的绘画开始,到最后一帧的电影结束,处于中间的是21帧主题各异的动态摄影,阿巴斯的意图不言而喻:从绘画到电影,从静到动,电影是如何缓步发展而来,又是如何进入人心。

电影内外的这一帧,三层银幕关系,形成了绝妙的互文。

第一层是电影外正在观看大师遗作的我们,或坐或躺,或陶醉或睡着,形态各异;第二层是哪位睡死般趴在桌上工作的人人,就像是坚守在电影工作岗位上的阿巴斯一般;第三层则是电脑屏幕上那一帧帧运动的,美轮美奂的,《黄金时代》的吻。

向内,是一层层的仰望和回溯;向外,是一层层的影响和传承。

从我们到阿巴斯再到黄金时代,电影的历史就这样被写下,并将一直被续写。

而三层银幕关系所代表的又是三种不同纬度的时间:我们观影时的时间,一分一秒即是一分一秒,共长四分三十秒;电影中的时间,每秒24帧,窗外却从暗夜到放亮,或许是一夜的时间;电脑屏幕上接吻的时间,或许是每秒8帧或16帧,一帧一顿,是一个吻的时间。

三种时间以不同的速率流动,无疑暗示着电影导演控制时间的魔力。

电影就是一出幻术,是一种虚构的艺术。

最后,电脑屏幕上打出“THE END”,电影的终结,大师的终结,电影本质的终结,银幕内外,一曲绝唱。

音乐响起,是Katherine Jenkins经典名曲《Love Never Dies》,恬静温柔,悠扬动人。

正如歌词所唱的那样:“谁知道爱是自何而生,谁知道爱是因何而启,某天爱就在那儿,活在你的心里,溜进你的思绪,渗入你的灵魂,带给你惊喜……”是的,谁又知道电影是自何而生,因何而起。

是卢米埃尔兄弟的那扇工厂大门还是那列冲出银幕的火车?

但无论如何,电影就这样活在你的心里,溜进你的思绪,渗入你的灵魂,带给你惊喜。

原文刊于《看电影》杂志。

备份。

 9 ) 人类在给定条件下实施自己的选择

“电影始于葛里菲斯,止于阿巴斯。

”这是法国新浪潮大导演高达对阿巴斯电影美学的赞誉。

从摄影出发,拓延影格之间的空隙,电影起始于24张照片,通过技术手段让动态画面与静态画面实现完美互动,再次探讨了电影呈现的艺术方式。

如果说内容的探讨发人深省,那么形式的探讨则可能是一场革命。

同时这部电影大部分的画面是暴雨之前的狂风大作,是风雪交加的狂想,一出出自然的狂想曲,偶尔穿插进某个午后草地的鸽子,静态画面之后的观者惬意的视角,又仿佛是在讲述生命的恬静。

但只有看到终叙,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以为是生命的恬静与狂想,却只是狂想,田野中的,废墟里的。

 10 ) 看了《24帧》,我觉得我也可以拍电影。

不要误会,这绝没有贬低的意思。

这部电影由24个大自然、日常、返璞归真的片段构成。

我不禁反思,自己遗漏了多少对身边生活的探寻,遗漏了多少对内心触动的记录。

想起两件事,都让我感觉“重生”。

第一个是戴眼镜,曾经由于近视度数不深一直不戴眼镜,自以为不影响生活就行。

后来终于佩戴了眼镜,清楚记得走出街道的那一刻,所有周边习以为常的熟悉,都变得如此陌生。

第二个是最近决定走在街上的时候摘掉耳机,好好的感受周遭一切。

曾几何时走在街上只想戴着降噪耳机,与正在亲历的现实世界隔绝,进入一个由音乐创造的虚拟世界,似乎那个世界的声音更了解也更能触动自己。

渐渐明白,所有的感触都来源于生活。

换种方式,一切日常都变得如此新鲜,似乎每天都上演着一个个鲜活的不尽相同的故事。

我的房间窗外有颗大树,树上常有几只鸟,偶尔会在清晨时分响亮地鸣叫,把我吵醒,有时候真想破口大骂让他们闭嘴。

偶尔周末坐在窗边晒太阳看书,也能听到他们吱吱喳喳,似乎是为我这份悠然自得增添一点儿气氛。

同样的事物,因为我的心情可以如此变幻莫测。

我想,应该可以随性地任性地把一切触动记录下来,无论是文字、拍照、视频,什么都好。

《24帧》短评

确实非常美非常有意境,适合弥留之际观看,去天堂走得更安心。也适合在一个好天气去星巴克之类的地方,慵懒地去品生命的真谛。我会留着,以每个片段,分段在应景的时刻重温。不为生计奔波的人越看越有品,陷入绝望的人越看越绝望。8.4/8.2K 【IMDb6.9/1.8K 北美票房3.44万美元,全球票房3.7万美元】

4分钟前
  • 安心
  • 还行

动画材质低劣,而且每一帧的视听策略大同小异。这是装置艺术,不是电影。

9分钟前
  • Cinema is dead
  • 较差

你觉得阿巴斯会拿这个出来介绍说:“大家好,这是我的新电影”么?

11分钟前
  • 烂石头
  • 较差

电影不是很配得上Jagers in de Sneeuw

13分钟前
  • Romina
  • 还行

边界分割图层,图层收缩成元素,元素被排列成诗意的形状,剩下一个空转的机器。以造假回归真实当然是可行的,但边界似乎不该放在这样的位置。最后一帧ok。@资料馆

17分钟前
  • Fin!Vertige
  • 很差

如何理解一张照片:让凝固的瞬间再次流动起来。

22分钟前
  • 苏莫
  • 推荐

上了点年纪的现实主义大导们,总是会对新鲜的特效或者动画有一种天真的想法,更或者说是束手无策。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寻找他们想要的真实效果了,同时特效技术在他们眼前如同一个新世界,所以哪怕是差强人意的抠图他们都觉得相当满意。是天真呢还是迟钝呢?可能都是。

24分钟前
  • παρατηρ
  • 较差

对于我来说,这是爱发呆者之福音影像,阿巴斯给我的24个礼物。我不需要去猜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也不用刻意去思考它们之间又产生了什么联系,只需要保持期待还有想象力,放空自己的同时遁入一个让自己舒适的维度。

28分钟前
  • Jabbahy
  • 力荐

美,但是看不下去

33分钟前
  • Ark刘洁
  • 推荐

十分失望,這不是我認知中的阿巴斯,這次他最後一擊,莫非如同看黑鳥的十三種方式?或許醉翁之意不在酒?我看到的只是一個沉迷電腦特效無法自拔的阿巴斯,破碎的24格最終還是沒有在內境中串連起來,儘管我一直期待、猜測,等待轉機,然而只有影像沒有電影,故作玄虛空無一物。

36分钟前
  • Cong
  • 较差

画框、情景、节奏、遐想、感触、The End。在影院中观赏这部电影犹如进入了某种冥想的境界,再无他物。

41分钟前
  • 力荐

所以这个加上之前的five 真的不是抄《帕洛马尔》吗???好看是好看(对 一点也不无聊)但太像一键下载电脑壁纸资源了……而且全程都很焦虑地希望动物行为不是摆拍吧(

45分钟前
  • TARDELLINO
  • 还行

严格来说这只是以影像来呈现阿巴斯对电影艺术的追求:对现实的重新解构。

46分钟前
  • 异度恋
  • 还行

展馆作品

51分钟前
  • 苏乏
  • 还行

失眠的时候知道看什么了,打算拿去跟医生显摆,这东西比什么助眠都好用

56分钟前
  • 飞翔的荷兰人
  • 还行

6。当姿态和动作一起构成影像的时间,物物在和谐中此消彼长,融为一体。人和动物若非换了一届又一届的演员又会是什么呢。当一切已届失乐园,只有爱能让我们下到冥界实现那永恒或瞬间的一瞥。

57分钟前
  • 还行

这次真的欣赏不了了……如果选的不是那么多鸟我还能多盯着看会儿

1小时前
  • Oppppal
  • 还行

从震撼到焦虑,是整个观影过程就对了。越看到后面就感觉眼睛不知道该放在哪里,脑子就开始飞速运转,思考一些所谓电影的本质blabla。

1小时前
  • Frances
  • 还行

猎人缴清了目标,没有观点只有视角,雪的作业重改批掉,海浪冲到滩头尽孝,相当可看及物了风马牛而就是得鸟,没得可挑,放在那里化诊为疗,安插着赶巧,有的接通旧貌有的接种时间的疫苗,窗明几净趴向还能慢点的真理的高票。

1小时前
  • 放大的夜遇
  • 推荐

开头中间结尾 哭了三次 去厕所洗眼泪……★ ★ ★ ★ ★ ★ ★ ★ ★ ★

1小时前
  • 河原宏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