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片充分照顾到了美方的面子。
2.因为只站在美国的角度拍摄,所以关于苏联潜艇差点发射核导弹的情节没有了(本来比较期待这段的,X特警前传倒是偷了这一桥段来用)3.总统特助真的比总统还NB,我甚至有一种错觉,谁才是总统啊?
4.美国的飞机老是飞到他国的领空,被击落也是自找的,看这里似乎飞在他国领空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不了解1930年代到1960年代,美国民主党的政治运作,估计是很难看懂《惊爆十三天》里众多历史人物的。
这部片子里面,总统约翰·肯尼迪(JFK,杰克)和他弟弟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鲍比)才是古巴导弹危机的真正主角。
次一级的重要人物包括: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鲍勃),参联会主席麦克斯韦尔·泰勒上将,战略空军司令李梅,泰德·索伦森这里首先要提到影片中一个重要但台词不多的人物,大佬中的小佬,这就是肯尼迪总统的秘书西奥多·“泰德”·索伦森。
索伦森第一次出场是在国家安全委员会特别会议上,他坐在肯尼斯·奥康纳旁边一起列席会议。
这个镜头是有特殊寓意的,因为肯尼本身是虚构的人物,主要是为了营造剧情而设计的。
但泰德是历史亲历者,准确地说,《惊爆十三天》的剧本,其实就是在索伦森回忆录基础上改编的。
后来,罗伯特·肯尼迪竞选总统时,泰德也是团队骨干成员,但很不幸先后亲历了兄弟两人遇刺。
就这点来说,肯尼身上有很多泰德的影子,比如和肯尼迪兄弟的亲密关系。
不过,泰德出生在1928年,比约翰·肯尼迪要小一辈,虽然从杰克当参议员时就是秘书,但不可能像电影里的肯尼一样,可以和杰克和鲍比肯尼迪两兄弟红脸。
另外,肯尼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联系白宫新闻办公室和各大媒体,在古巴导弹危机中他需要进行舆情管控,放合适的消息给无孔不入的媒体。
所以他对肯尼迪兄弟密商从土耳其撤导弹,然后让华盛顿邮报以社论形式放探测气球的做法很生气。
但这并不是政治顾问正常做的,而泰德作为JFK的御用写手,与媒体打交道倒是不奇怪。
当然,索伦森最重要的成果也正是那些演讲稿,约翰·肯尼迪作为杰出的演讲者,至少有一半功劳要记在索伦森身上,包括电影中那篇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的全国电视讲话。
代笔这件事对大人物们来说没什么好奇怪的,他们要将主要精力放在更重要的方面。
而代笔人绝大多数都默默无闻,像泰德·索伦森这样享有盛誉的却不多。
肯尼迪兄弟对他非常赏识,绝不仅仅是他的文笔,更重要的是政治智慧,光靠修辞是混不到这个位置的。
老肯尼迪片中几次提到肯尼迪兄弟的有钱老爹约瑟夫(Joseph Kennedy),但都没有什么好话。
不仅艾奇逊认为肯尼迪兄弟继承了老肯尼迪的软弱,甚至连虚构人物总统密友兼政治顾问肯尼发起脾气来,都认为杰克和鲍比在玩他们老爹那套绥靖主义。
实际上,肯尼迪家族进入政界就是从老肯尼迪约瑟夫开始的,而这源自富兰克林·罗斯福(FDR)竞选总统的政治分肥,准确地说是纽约和波士顿两大金融财阀之间的政治交易。
1932年大选中,FDR的儿子詹姆斯亲自负责马萨诸塞州的助选活动,那里最主要的势力是波士顿财阀,其代表人物就是波士顿市长詹姆斯·科尔利(James Curley),以及老肯尼迪。
他们虽然是民主党员,但都是爱尔兰裔天主教徒。
詹姆斯·罗斯福许诺约瑟夫·肯尼迪出任驻英国大使,从而换取了他对于罗斯福竞选的支持。
FDR最终兑现了承诺,但老肯尼迪执行的是绥靖主义路线,美国卷入二战后让其彻底政治死亡(political dead)。
有意思的是,美英两国驻对方的大使都是绥靖主义分子,美国驻扎英国大使是约瑟夫·肯尼迪,英国驻美国大使是哈利法克斯子爵。
不过,波士顿财阀的势力太大,而罗斯福霸者白宫的时间又实在太长,民主党大佬必须要还当年支持罗斯福的人情,所以战后让年轻的JFK在政坛上平步青云。
正是从1930年代开始,民主党和天主教徒和犹太人搅在了一起,大打移民牌逐步变成了民主党的政治正确。
1960年总统大选,JFK选择了德克萨斯州资深参议员林登·约翰逊(LBJ)为竞选搭档,JFK二战期间曾是海军军官并指挥鱼雷艇,还因战斗中救援艇员而获得勋章,而LBJ和文森斯参议员一起推动海军扩军,老肯尼迪担任过海事委员会第一主席。
JFK的航天政策其实是LBJ的,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为纪念这两位总统,命名了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和休斯敦的约翰逊航天中心。
那个时代是太空时代,这连通进入原子时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类对自身的认知。
《惊爆十三天》就是其中一段高潮,所以影片结尾JFK那段关于our earth的演讲可以说也是时代之声。
不过在影片当中,LBJ并没有露面,基本是肯尼迪兄弟在运作,这是当时白宫政治的真实写照。
如果没有肯尼迪遇刺,LBJ本来是没有什么机会的,顶多两届副总统坐满。
雷曼和哈里曼家族1929年大危机重创了美国金融业,但金融业拉的屎了还得让金融家自己来收拾。
FDR其实是纽约金融财阀的代言人。
当时,FDR在纽约有最坚实的基础,他当州长时的副州长搭档是赫伯特·雷曼(Herbert Lehman),出身正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倒闭的那个雷曼兄弟。
他是实际执掌雷曼兄弟的罗伯特·雷曼(Robert Lehman)的堂兄弟,雷曼创始三兄弟中迈耶(Mayer Lehman)的儿子,德国裔犹太人。
雷曼家族在二十世纪初已经很有实力了,甚至远比后来的高盛实力更强,当然他们头上还有摩根财团这个超级巨无霸。
FDR和赫伯特·雷曼都是耶鲁骷髅会的成员,罗伯特·雷曼在耶鲁校友兼骷髅会同志中还有一个家世比自己更甚,这就是威廉·埃弗里尔·哈里曼(William Averell Harriman)。
威廉·哈里曼是铁路大亨爱德华·亨利·哈里曼(Edward Henry Harriman)的儿子,老哈里曼靠着老丈人的产业起家,50岁后事业达到巅峰,执掌联合太平洋期间拥有绝对权威,以至于他的话就是公司内部的法律。
他还控制了富国-运通公司(即富国银行和美国运通的前身),势力虽然赶不上老摩根和JP摩根,但也是世纪之交时的超级巨富。
老范德比尔特是从航运到铁路,小哈里曼则是从铁路到航运。
1918年,小哈里曼组建了造船公司,很快就拥有了美国最大的商船队。
两年后,他在华尔街成立以他名字命名的国际投资公司和哈里曼兄弟银行。
1932年,小哈里曼成为了联合太平洋铁路和伊利诺伊中央铁路公司董事长,这意味着美国有一半的铁路线在他的控制之下,可以说是最大也是最后的铁路大亨。
小哈里曼政商两届都人脉深厚,同罗斯福家族关系尤其密切,他不仅有雷曼家族这条线,本身也是FDR夫人艾莉诺·罗斯福的密友。
这当然是必须的,因为FDR曾经担任海军部长助理,在海事方面有小哈里曼所需的政治资源。
罗斯福家族背后站着雷曼和哈里曼两大金融寡头。
FDR入主白宫后赫伯特·雷曼继任州长,后来成为纽约州参议员。
小哈里曼先后出任驻苏联和英国大使,发出著名的8000字电报的乔治·凯南原来就在小哈里曼下面干活。
小哈里曼战后担任杜鲁门政府的商务部长,辞任后还在担任总统的特别助理,1955年当选纽约州州长,这正是20年前赫伯特·雷曼坐过的位置。
不过,小哈里曼最擅长的还是外交工作,作为民主党内资深大佬,他在国务院一直留任到了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
迪安·艾奇逊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赫鲁晓夫的两封电报是关键事件。
对于这两封电报的真实意图,当时的判断曾经出现过重大分歧。
JFK肯定要咨询很多人,其中就包括对苏事务的专家小哈里曼,只不过他没有在电影中露面。
在电影中直接有戏份的是迪安·腊斯克(Dean Rusk)和迪安·艾奇逊(Dean Acheson),正好是两个迪安。
为什么鲍比在重大决策之际,建议他哥召唤艾奇逊出山,不仅因为他曾经当过国务卿,还因为他是罗斯福和杜鲁门政府当年的老人。
而且,艾奇逊在哈佛和耶鲁两所名校都就读过,算起来是肯尼迪兄弟的大师兄,而艾奇逊在耶鲁赛艇队的教练,就是要大师兄小哈里曼。
另一条重要暗线是,在民主党东北部金融财阀这个圈子内,他是纽约摩根财团的人,但女儿嫁给了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乔治·邦迪的弟弟,而邦迪属于波士顿望族。
在美国政治中有一个术语,叫做彭德格斯特政治。
二十世纪初的时候彭德格斯特作为民主党在中西部的大佬,牢牢控制着堪萨斯和密苏里,如果没有他的点头想要当选主要公职是不可能的。
杜鲁门作为一名农家子,通过参军改变了命运。
他的战友将其引荐给了彭德格斯特,后者支持其在地方政坛上发展。
罗斯福新政要在中西部推开,也绕不开彭德格斯特集团。
杜鲁门是彭德格斯特集团的人,权力巨大的密苏里就业局局长就有杜鲁门来担任。
彭德格斯特并不是在中西部农业州小玩玩,他们在华盛顿也有大把的政治资源,与摩根财团素有往来。
正是通过摩根财团这座桥梁,让杜鲁门和艾奇逊得以结识。
艾奇逊在片中发言极其重视修辞,说话一套一套的,这是因为他是律师出身,恰好杜鲁门也是律师出身,结果耶鲁高材生和农家子搭在了一起。
虽然杜鲁门在罗斯福政府中的位置一开始不算高,但艾奇逊的背景非常,所以FDR给了艾奇逊财政部副部长的位置,算起来比杜鲁门都高。
但艾奇逊毕竟是摩根财团的人,7个月后就因为金融政策的分歧而辞职离开了罗斯福政府。
不过他并没有走远,只是距离敏感政策稍微远了一些。
1941年2月,FDR三度当选后,被提名为助理国务卿,具体负责经济和商务方面的国际事务。
当时二战已经在欧洲爆发一年半,西欧全面沦陷,美英大西洋会谈也已进行,所以这个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租借法案,当然里面苏联也是有份的。
所以鲍比说,在我们哈佛读(da)书(qiu)时候,艾奇逊就在和苏联人打交道了。
1945年杜鲁门继任总统后,作为老相识提名艾奇逊为副国务卿,掌握国务院的日常活动,在詹姆斯·伯恩斯和乔治·马歇尔手下工作。
在这个位置上,艾奇逊一同成为了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制定者。
当时还处于冷战早期,马歇尔计划里面原本也准备提供给苏联和东欧,但苏联出于显而易见的原因是不会让卫星国参与马歇尔计划的。
在此之后冷战不断升级,艾奇逊也一点点变成了反共权威,所以电影里他说对苏联认识过程充满惨痛教训,就是指这个意思。
中国人对于艾奇逊也不陌生,主要是他担任国务卿的时候,制定了对新中国不接触的政策,撤回了司徒雷登大使,朝鲜战争时他也正好在任。
有意思的是,就是这样的艾奇逊,居然也被怀疑通共。
麦卡锡主义最高峰的时候要求审查清洗整个国务院,这当然是艾奇逊不能容忍的,要为手下人说话。
影子总统小哈里曼和艾奇逊等在国务院里面担任对苏的重要职位,和另一个民主党政治大佬直接有关哈里·劳埃德·霍普金斯(Harry Lloyd Hopkins),哈里曼是这位霍普金斯的密友。
霍普金斯在美国政界素有影子总统之称,罗斯福新政的许多政策直接出自他之手,尤其是以工代赈政策,参与组建并领导了公共事业振兴署。
不过,霍普金斯1928年才结识FDR,他认识小哈里曼要早得多,十之八九是被小哈里曼介绍给FDR的。
在二战期间,霍普金斯是FDR的首席外交顾问,并在《租借法案》的制订和实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他直接负责对苏联的物资援助,所以小哈里曼当上美国驻苏联大使就顺理成章了。
本身,FDR和丘吉尔之间的私交就非常铁,这点《至暗时刻》里的一通电话就可以看出,两人的关系要追溯到FDR担任海军部长助理和丘吉尔担任海军大臣的时代。
二战中,霍普金斯曾担任FDR向丘吉尔的首席使节,没有FDR的绝对信任是不可能的。
霍普金斯实际充当了三巨头之间的联络人,包括组织二战中的几次重要峰会。
他对中国最大的影响是向FDR提出了四警察的战后国际秩序安排,在开罗会议上让中国和美国、英国、苏联并列为主要战胜国。
正是凭借这层关系,小哈里曼卸任驻苏大使后,接着又干驻英大使,虽然这个时候丘吉尔已经下台了。
这么说吧,小哈里曼和艾奇逊这两位背后,站的其实都是影子总统霍普金斯。
霍普金斯在罗斯福政府内的最高职务是商务部长,从1938年圣诞夜一直当到二战爆发后的1940年9月。
除了二战爆发让FDR对霍普金斯的工作有重新定位外,他的健康问题也是个重要因素。
1939年,霍普金斯罹患胃癌,手术切除了3/4后活了下来,但术后恢复情况很不理想,完全不适合担任繁重工作。
最后,饱受癌症折磨的霍普金斯只活到了1946年,在FDR逝世后一年也离世。
不过,霍普金斯在执掌商务部期间,这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部门,霍普金斯对其建设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杜鲁门1946年提名小哈里曼做商务部部长,考虑到两人的密友关系,履职几乎是毫无障碍的,甚至可以说完全是熟门熟路。
值得一提的是,1913年,霍普金斯与活跃于纽约市进步运动的匈牙利犹太移民埃瑟尔·格罗斯(Ethel Gross)结婚,不管从社会理念来说,还是从筹资能力来说,这一结合都是合适的。
这也让霍普金斯搭上了犹太族裔这条线,在那个时代共和党比现在要保守得多,对犹太族裔的态度相当排斥,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福特汽车的创始人老亨利·福特。
霍普金斯和雷曼这些犹太族裔的代言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逐步把美国的外交政策与犹太利益捆绑到一起,包括同意巴以分治和以色列建国,最终让美国成为犹太复国主义最坚定的支持者。
阿德莱·史蒂文森电影中美国驻联合国代表阿德莱·史蒂文森主张和平解决古巴导弹危机,并且第一个提出用美国在土耳其部署的中程导弹,甚至放弃古巴关塔那摩军事基地,换取苏联从古巴撤出导弹。
后来在联合国与苏联代表卓林斗法,最终亮出U-2侦察照片令世界哗然的也是他。
其实阿德莱不仅是电影中的关键人物,政治地位也非常突出,因为在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和国务卿一样,都是内阁成员。
不过阿德莱自己认为,这不过是一个养老的职位,他已经政治死亡了。
阿德莱1952年和1956年两次代表民主党竞选总统失败,败给了五星上将艾森豪威尔,1960年大选本来有希望作为JFK的搭档,但被JFK最终放弃。
如果说约翰·麦凯恩是共和党历史上的悲情人物,那史蒂文森绝对是民主党历史上的悲情人物。
阿德莱算得上是大有来头的政治健将了,1945年美国发起联合国,具体操办人中就有阿德莱。
他是1933年跟随小罗斯福入主白宫而步入政界的,担任农业调整局局长。
大萧条沉重打击了美国农业和中西部,所以这个职位在罗斯福新政中异常重要,不次于霍普金斯的以工代赈。
后来,阿德莱开始进入国务院参与国际政治,主要是为美国后来直接参加二战培育民意基础。
美国参战前孤立主义情绪严重,尤其是中西部腹地,所以阿德莱的工作阵地就放在芝加哥,这也为他后来竞选伊利诺伊州州长打下了基础。
作为中西部走出来的总统,史蒂文森和杜鲁门关系良好是丝毫不奇怪的。
小罗斯福创纪录第四次当选总统后不久就去世了,所以继任总统杜鲁门基本做满了那一届,原本可以参加1952年大选,但他主动放弃了。
杜鲁门来自密苏里州,年轻时候曾经务农十几年,他原本最中意的是同样贫苦农家子出身,又同样出自陆军的艾森豪威尔。
但1951年,艾森豪威尔拒绝了出任杜鲁门的副总统的邀请,同样也拒绝了加入民主党的提议。
这一拒绝也是杜鲁门放弃竞选总统的重要原因,他原本希望借助这位二战英雄、五星上将,来结束旷日持久获胜无望的朝鲜战争。
由于艾克要代表共和党参选总统,这样对于民主党来说,在1952年大选中,就需要一名来自中西部的总统候选人来巩固自己的基本盘。
当时民主党提名总统候选人的程序和后来很不一样,党内初选并不是预选淘汰,最终决定的是全国代表大会。
参加初选的主要是田纳西州参议员埃斯蒂斯·凯弗维尔 (Estes Kefauver)、明尼苏达州参议员休伯特·汉弗莱(Hubert Humphrey)、佐治亚州参议员理查德·罗素(Richard Russell)、以及没有担任过州长或议员(也就是没有选举履历)的小哈里曼。
凯弗维尔在15个州的初选中赢了12个,而史蒂文森的票数非常可怜,但作为罗斯福政府中的老人,他有杜鲁门的力挺。
杜鲁门显然是有所考虑的,当时麦卡锡主义正处于最高峰,国务院又是重灾区,像小哈里曼这样卷入对苏援助与外交过深的国务院老人,显然不是合适的总统候选人,相对而言史蒂文森的确要更合适一些。
然而,1952年大选中,艾克在舆论不看好的情况下,战胜了史蒂文森。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电子计算机首次用于大选预策,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利用计算结果抢先发布了预策,最终和结果高度一致。
1956年大选,阿德莱企图卷土重来,这回他选择了1954年开始担任纽约州州长的哈里曼。
此时麦卡锡主义已经退潮,哈里曼出来已经没太大问题了,反而可以照顾背后的金融利益集团。
党内初选中两人竞争激烈,由于阿德莱在1952年败北,加上罗斯福遗孀艾莉诺作为哈里曼的多年密友进行了协调,这回杜鲁门转而支持哈里曼。
JFK当时还是资浅参议员,可老肯尼迪企图将他运作成史蒂文森的竞选搭档,野心勃勃的老肯尼迪认为这是让儿子入主白宫的一条捷径,估计也是知道史蒂文森要金融财阀支持,不过没有成功,还得再等上四年。
史蒂文森+哈里曼的组合也输给了艾克+尼克松的连任组合。
乔治·邦迪《惊爆十三天》中,乔治·邦迪其实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职位是国家安全事务助理。
二战后的1947年,美国国会通过《国家安全法》,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NSC),它在国家安全机构中高于国防部和外交部门,处于各种行政和智囊机构的顶层。
所以苏联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被发现后,鲍比建议肯尼迪在国家安全委员会基础上,成立专门的执行委员(excom)来讨论对策,就是利用了《国家安全法》赋予的权力。
1953年,艾森豪威尔政府设立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一职,开始只是担任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行政秘书角色。
JFK上台后,大大延伸了这一职位的权力,作为强化白宫核心决策的重要手段。
总统与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之间的亲密关系开始确立,国务院的影响随即下降,时任国务卿的迪安·腊斯克远没有乔治·邦迪对总统的影响大。
乔治·邦迪系出名门,他身上有洛厄尔和普特南两大波士顿望族的血液。
洛厄尔是老牌的波士顿望族,远远不是肯尼迪家族这样的暴发户可以比拟的。
在19世纪,为保持家族传承,美国表兄妹近亲结婚非常普遍,威廉·普特南(William Lowell Putnam)和妻子伊丽莎白就是表兄妹关系。
一般来说看姓氏,中间名本来应该是教名,但如果联姻家族特别显赫,就会用对方的姓氏。
普特南本人极有数学天赋,曾在哈佛数学系攻读,后来创办了以自己名字的纪念会,并资助了普特南数学竞赛。
他的妻子伊丽莎白的二哥阿伯特(Abbott Lowell)后来当上的哈佛大学校长,而自己的外孙就是乔治·邦迪。
从小深受数学熏陶的邦迪原本可以凭借家族关系进入哈佛,但他选择了耶鲁数学系,并且加入了骷髅会。
邦迪他爸来头也不小,是二战期间战争部长史汀生的秘书。
二战中邦迪投笔从戎,战后利用这层关系给史汀生写回忆录。
经过罗斯福新政,美国政府部门不断膨胀,哈佛相关专业不断增设。
像邦迪这样的人,虽然只有本科学历,因为政治人脉丰富,照样会被请来做系主任甚至院长。
结果,邦迪进入政府系的时候只有30岁,34岁就成了文理学院院长。
肯尼迪家族是哈佛大选的主要捐助人,而邦迪又是哈佛大学校长的姻亲子弟,正是这层关系让他和JFK在政治上走近,再后来邦迪在哈佛待过的地方组建了著名的肯尼迪政治学院。
JFK当选总统后提名邦迪作为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这一职位拿走了原来属于国务院的部分权力,如果换了旁人肯定会引起很大的矛盾,但是邦迪有特殊条件。
乔治·邦迪的弟弟威廉·邦迪娶了艾奇逊的女儿,JFK用邦迪等于是跨了纽约和波士顿财阀集团。
影片中有一处非常耐人寻味的细节,就是在JFK召集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扩大会议结束后,艾奇逊在向军方高级将领抱怨总统优柔寡断。
这个时候,乔治·邦迪跟了出去打圆场,认为总统在思虑周详后会立即做出决定。
影片中没有说的是,邦迪他家和艾奇逊还沾着亲。
况且,比艾奇逊还资深的小哈里曼也在给肯尼迪兄弟支招,并不是只有艾奇逊懂俄国问题。
不过,艾奇逊抨击肯尼迪兄弟深受老爹的绥靖主义影响,甚至性格懦弱就有些过了,很可能是编剧加戏出来的。
艾奇逊有意见可能是真的,但不至于人还没走出白宫,就对着军方喷三军总司令。
这点于情于理都不大合乎逻辑。
罗伯特·麦克纳马拉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在《惊爆十三天》中戏份十足,在肯尼迪政府中大体有两种人,一种是奥康纳所说的“你们有钱人”(you rich),另一种是像麦克纳马拉这样的“神童”(smart guy)。
麦克纳马拉在二战中负责陆军航空队的后勤规划,采用了数学方法进行管理。
后来凭借着上述经验,麦克纳马拉这批人战后被美国企业界相中,纷纷跻身大企业高管,也就是所谓的“蓝血十杰”。
也因为这个原因,五角大楼和国防承包商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关系,艾森豪威尔所说的那种军工复合体终于形成了。
麦克纳马拉这一履历和本科数学专业的邦迪倒是非常契合,他们搞国家安全建设靠的就是黄仁宇说的那种数目字管理。
最后怎么样?
精于算计但一塌糊涂。
麦克纳马拉和邦迪,被认为要对美国卷入越南战争负主要责任。
8星吧。。。
毕竟还是比较抹黑苏联把美帝放在被动的一方。
涉及到美苏对抗美帝拍的片基本上都是这个效果。
表面看上去美帝是被动的苏联是强势主动的危机制造者。
但是有些片子里会透露一些信息实际上苏联才是被动的。。
就看是否能体会到了。
本片就是这类。。
肯尼迪兄弟被美帝权利层处决就是因为他们是正直伟大的爱好和平的。。。
这和美帝的原则是冲突的。。。
片子里可看到这帮畜生是多么无耻狡猾。。。
而肯尼迪兄弟是多么无奈。。。
献给伟大的肯尼迪兄弟是他们避免了世界被美帝毁灭
这个虚构的国家安全助理角色在本片以及整个危机事件里完全游离之外。
没看出来他为整个危机的处理做出什么实质的贡献,相反,助理先生在本片一开头就一副志得意满的大佬形象出台:在家里早餐桌上敲打自家孩子;上班一路上目中无人;还居然轻易地把第一夫人草拟的宴会名单改掉;到了总统办公室就抢总统的茶饼吃,还狡辩抵赖。。。。
种种大逆不道的罪行足以超过威胁自由世界的赫秃和奴役古巴的卡贼了。
在其位谋其职,你要是真有两下子,让我们看到你应对赤贼挑衅时的灵机妙算,或者替你主子应对五角大楼老帅们咄咄逼宫的忠臣形象,也不枉上对得起肯尼迪家族栽培你的皇恩浩荡,下对得起被你蒙骗隐瞒的美利坚黎民黔首。
可惜你在整个危机处理过程中毫无半点功劳,能起的作用也只是边边角角的皮毛工作:应付媒体对军事动员的疑问,你只会对发现端倪的记者威胁恐吓;要你去查赫鲁晓夫的代表身份,你就恬不知耻地主观臆断代表和他主子的关系;真是叫你参与到国家最高角色圈的时候,我们发现你只会在旁边乱叫了,可惜那些掌握开战大权的军头们甚至都懒得理你,害得你只能在他们决定派飞机借侦查挑衅时自个偷摸打电话给飞行员,像个衰到家的牧师一样叫他们别被击落。。。
事态进行如此,如果你真心不想火上浇油的话,就别给你主子添乱,在总统夜不能寐等待消息的时候,你还有闲心溜到街头去闲逛,还几次想给家人通风报信,暴露国家安全机密。。。
要是老实做个忠臣,就该坚定地支持总统的决定,那我们看看你都做了些什么:你在总统百忙之中还强迫他听你回忆当初,让他还得感激你遇到你这样的卧龙凤雏他是多么幸运;司法部长在刊登消息时的不慎让你一直紧抓住不放,摆出一副事后诸葛的嘴脸反复提及羞辱;在司法部长代表总统赴大使馆和苏联大使面谈秘密协定的紧要关头,你还要在外头拙劣地学谢安,吹着口哨打扰生死攸关的谈判。
凯文科斯特纳大概自从主演《JFK》为肯尼迪喊冤之后就蒙肯尼迪家族垂青,于是顺理成章地在歌颂肯尼迪“仁宗”的主旋律影片中出演主角,连主子的光辉都被挡住了。
可是历史就是历史,古巴导弹危机的解决最大的功劳当之无愧归属与肯尼迪兄弟的远见卓识和理智,也还有赫秃那边的克制和妥协。
即使在这部影片里,上至总统,下至军人也都不同程度为使世界免遭核战争深渊而做出自己的贡献:比如那个在五角大楼作战时一直盯着军舰封锁执行情况和军人交锋的安全助理;比如那些冒着炮火危险执行情况而为了和平隐瞒自己风险的飞行员,比如那个宁愿牺牲自己政治生命启动谈判妥协方案而甘愿被人称作懦夫的美国联合国代表,正是他们步步惊心,理智忍让却不卑不吭地为危机的最终顺利解决铺平了道路。
本片最应该歌颂的是他们,而不是海报上那个装腔作势,毫无作为的宠佞弄臣!
这部电影是大二第一学期,老师在介绍囚徒困境这个名词的时候推荐的。
在政治学中,两国之间的军备竞赛可以用“囚徒困境”来描述。
两国都可以有两种选择:增加军备(背叛)、或是达成削减武器协议(合作)。
在没有接触的情况下,两国都无法肯定对方会遵守协议,因此两国最终会倾向增加军备。
似乎自相矛盾的是,虽然增加军备会是两国的"理性"行为,但结果却显得"非理性"。
然而最终两国突破了这种“困境”选择了合作。
这种博弈的经典案例“囚徒困境”,达到了纳什均衡,正如肯尼迪在片尾说的:对苏联来说也同样是胜利。
诚然,我认为美国和苏联促成了一种最佳结局,那就是:双赢,因为赫鲁晓夫都选择了撤出相应的核基地,美国也承诺不会进攻或是协助他国进攻古巴,并在半年内撤出在土耳其的导弹,以此达成合作。
最终避免了最极端的做法——空袭(核战争)。
这种坚定的鸽派作风,正如肯尼迪说过的一句话:放弃自己的判断是不道德的。
在这场博弈与“谁最懦弱”的较量中,作为总统肯尼迪下的每个决策都非独自决定,但他把最终的裁决权都收揽在自己身上,显然在当时是最明智不过的做法了。
当时不仅仅是肯尼迪与赫鲁晓夫的较量,也是美国内部总统的政策顾问鹰派和鸽派的较量。
在整个商议对策过程中,以空军参谋长为首的鹰派始终坚持空袭,并认为总统否定空袭而坚持封锁是一种懦弱行为。
鹰派向来主张采取强势外交手段或积极军事,作风强硬。
而在这场博弈中,本身是鸽派的肯尼迪在坚持自己的决策时不乏其政策顾问肯尼•奥康纳以及其弟罗伯特·肯尼迪的建议与支持。
在局势相当紧张的十三天里,鹰派包尔,勒梅将军未经总统允许便把核武战备核准为二级防备。
当肯尼迪得知此消息的时候,肯尼迪非常气愤地对参谋长说:我才有权,我是美国的三军统帅,何时开战由我决定。
这强硬的气势一点也不亚于鹰派!!
采用鸽派政策顾问的意见,坚持封锁,这并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出于对美国公民,甚至世界的生命的考量。
正如总统特助肯尼说的一句话:如果明天太阳照样升起,那是因为有人怀抱善意。
最后,真心觉得肯尼迪的扮演者好帅,不是文科生,听说历史上的肯尼迪是美国最帅的总统。
哈哈哈,有点花痴了。
1. 美国已在意大利和土耳其布署了中程弹道导弹雷神和朱比特。
(30+15枚)2. 古巴导弹尚未部署完毕,美军已封锁古巴,进入警备状态(三级防御状态),更多的美军被移驻到佛罗里达州,约200艘舰船围绕古巴。
3. 美国此时已经拥有可以从水下发射的北极星导弹,这些核潜艇不易被发现和消灭,而苏联当时还没有相应的对抗措施。
4. 中印开战。
(正值中苏关系紧张之时)我只想说,赫鲁晓夫同志也不容易!
我觉得这是一部很有诚意的影片,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部影片完全抛弃了大多数商业片该有的噱头,就是很认真且很精彩的还原了一个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古巴导弹危机。
这个曾经在历史书上只有几十字描述带过的差一点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事件。
当然,我觉得凯文科斯特纳也是一个很有诚意的演员,最开始看到如此大牌的演员出演此类政治历史片,想必是要让其出尽风头,但是本片并没有以他为主角,反而是突出了肯尼迪总统的容忍,沉着和良心,以前看的太多影片都是围绕着他的绯闻,刺杀和他的夫人。
这一次影片从他处理美苏关系的态度和本性入手,让我对肯迪尼总统另眼相看。
蓓蓓的电影世界:http://blog.sina.com.cn/bblovesmovies在国外,13并不是一个很吉利的数字,所以有些楼层根本不设13楼,而本片刚好以13天作为影片名字,并且让其孕育着如此大的危及,也算是借用这个数字在暗示事件的严重性。
我一直觉得美国之所以民主也体现在选片题材的“大尺度”上,像这类把白宫内幕拿出来透析的影片并不是第一次。
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尼克松的水门事件。
虽然影片也是事隔好多年后才来翻拍,但是能够让老百姓窥探到白宫内部故事,也算是一种让其大众信服的手段。
当然,美国在选择历史政治题材时也还是斟酌拿捏后才出炉。
比如我觉得此次古巴导弹危机的真正导火线其实就是猪猡湾事件。
猪猡湾事件是美国在古巴问题上实行的一个完全错误的政策方针,而此次苏联在古巴建立核武器基地也是因为他们怕再次上演“猪猡湾事件”而进行的后续措施。
其实这么说来,古巴导弹危机也是美国自己咎由自取,所以他们这一次对古巴导弹危机的正确处理也算是积极阳光向上,对旧危机和新危机一并解决,所以他们才肯拿出来说。
如果古巴导弹危及一旦没处理好,那么很有可能就会出现第三次世界大战,那么我们现在也不会那么轻松的看到事件重演,古巴导弹危机将不再只是危机,而变成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所以,本片最大的看头就是美国政府内部在处理古巴导弹危机这个问题上的分歧和内讧,也是影片造成紧张惊悚的关键点。
肯尼迪是拒绝进行攻克和攻打的,所以在军事老大们的眼中他是相当懦弱的。
而几个军事老大支持主动攻打也是因为他们消不了猪猡湾事件这口气,有一种“报复”心理在里面。
而肯尼迪在上任不久就错误的指挥了猪猡湾事件成为了他一块心病,于是在处理此次导弹危机事件上他特别的小心翼翼,他也算是抱着对民众乞求和平的负责态度在处理此事。
于是美国白宫内部就出现了“明争暗斗”,互不相让的状态,甚至互相“将”对方。
凯文科斯特纳作为美国总统的政治顾问听出了军事老大们给美国总统设下了一个非打不可的圈套,事情就有些不任由美国总统决定,所以美国总统只能通过“滥用职权”去控制局面,对于这种并不光彩的小手段,如果事情成功了他就是英雄,如果事情失败了,他就是狗熊。
还好最好,古巴导弹危机成功的以和平方式解决,不然肯尼迪的形象以后吃怕永远都扳不回来。
影片为了制造真实感,利用了很多真实的历史录像镜头,甚至把影片部分场景故意设置成黑白片的基调,就是为了凸显主题的沉重和严肃,给人莫名制造了一种紧张感。
影片没有什么花哨的特技和噱头,大多数场景都是室内对话,但是却扣人心弦,看得人脚爪爪都紧了。
对于这种已经知道结果的历史事件,能够拍出如此精彩的情节安排,我觉得导演也是功力十足的。
行政权的定义是:依照法律规定,组织和管理公共事务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权力。
在三权分立的体制下,行政权受到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的约束(尤以立法机关的约束为甚),且对于“依法行政”的强调也使得行政权进一步受到制衡。
然而法律规定没必要也不足以涵盖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例如战争及其他紧急状况,此时行政权虽仍不可逾越法律,但会在短时期内有所扩大。
以美国为例,行政权归属于政府,总统作为政府首脑,有权处理国家事务和联邦政府的各种工作,有权选任所有行政部、院、署、局等机关首长(须经参议院认可),同时是美国武装部队的总司令。
宣战权虽属国会,但在一些情况下总统往往越过国会不宣而战,在战争和紧急情况下,总统还可经国会授权拥有更大的权力。
然而此时具体授予总统多大的权力实际上是无法可依的,而且“power sums to zero”,整个国家所有机构及公民的权力/权利加和应当为零,因此在无法可依的时候行政权力的扩大即是其他所有权力/权利的缩减,行政者必须依靠“说服”来获得更多的权力。
当然以上描述的只是一种极端情况,在非紧急状况时,行政也会遇到种种法律并未明文规定的或大或小的盲区,此时行政也需要靠“说服”来获得其他主体的配合,因此有“行政权的核心在于说服”这一观点。
《惊爆十三天》中,给白宫接线员的侧面视角镜头令人印象深刻:三位接线员不停地插拔电话线接听来自四面八方的电话,房间里因为抽烟而烟雾缭绕,使得画面看起来更加沉闷烦乱。
在影片里也的确看到了许许多多与通讯(不尽然是电话方式)有关的情节,例如总统在电视上告诉民众目前状况及即将采取的措施,总统助理打电话给空军中校告诉他“don’t get shot at”,后来又打电话给阿德雷让他在联合国会议上以强硬态度对待苏联等等。
肯尼迪总统的基本态度是以隔离和威慑来保持和平,然而有许多利益相关者需要被说服,这些打出去的电话实际都与说服有关。
电视公告实质是在稳定民心,使接下来的行动更易被认可和接受;告诉空军中校不能被击中,是避免给军方人士以古巴方面开火的口实作为美方开战的理由,另外总统也当面或回避或强硬地否定了他们关于侵略古巴的提议;对联合国会议效果的要求,则是在争取国际舆论的倾向。
除了公民、军队及国际舆论外,还有议会意见也是肯尼迪总统等人所关注的,尽管在影片中只有一个不太起眼的情节(召回议会成员并争取他们的投票)提及这一点。
看完影片之后想到了两个问题。
一个是,哪一些因素能够使得“说服”成功,使得行政顺利进行?
《惊爆十三天》毕竟是美国电影,不像日本电影一般强调人性的决定作用,相较之下可能更为冷静理性,然而一些(至少看上去)非常tricky的环节似乎也在起到相当大的影响。
例如总统等人决定向媒体甚至自己的公关主任封锁有关古巴导弹的消息,助理甚至还从电梯中冲出来向一个媒体人怒吼,目的是避免在政府决定对策之前公众出现恐慌情绪使得事态失控。
另一个情节就是空军中校在飞越古巴导弹基地受到攻击后,对同僚说“只是撞到了麻雀”并且也向军方高层撒谎,目的是阻止他们以此为据向总统提出开战的强烈建议。
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上述“防干扰举措”的相关者不够聪明、不够忠诚或者不够顾全大局(例如媒体不顾劝阻刊登导弹危机消息,或空军中校最终未就受到攻击一事欺骗高层等),举措均告失败,社会舆论及军方都强烈要求总统先发制人空袭古巴,而总统又(因为个人性格或受到父辈曾经的错误造成的阴影)懦弱接受提议,行政权由于说服不力而被扭曲,历史大概也会被改写了。
而这一假设与真实历史的所有不同,实际上完完全全在于一部分个体的个人能力或品质,而不在于事实上的局势发展及力量对比。
我并不想说这些非常tricky的部分是决定说服成功与否的最重要因素,但却不禁在想,再庞大的国家机器也最终是由一个个环环相扣的个体来运转的,当制度不可能涵盖所有空间的时候,行政权的实施似乎就当真成为行走在钢丝上的艺术了。
……而相比之下,美国政治中行政权“说服”之艰难与微妙则非常显著,然而行政权受到的这种约束制衡的确是一个无知之幕之后的人所愿意看到的。
很多扳手腕的事情,其实手腕不重要,胳膊也不重要,大脑才关键!
美国编剧们一贯认为,鹰酱遇见任何问题,都是一对专家及专门家们,在长桌前摆事实讲道理,辩论与协商,最后做出宏大的决策。
请问,哪位观众亲眼目睹过此类决策过程?
很多扳手腕的事情,其实手腕不重要,胳膊也不重要,大脑才关键!
君请看:1959年9月15日,赫鲁晓夫启程访美。
据说到美国访问时,在大庭广众之下,他提出了两个特殊要求。
第一个要求是参观迪士尼乐园,第二个则是和玛丽莲·梦露共进午餐。
美方很无奈,自然不能满足。
玛丽莲·梦露虽然赴约,但陪同的还有400名各界精英!
1962年10月16日 至 1962年10月28日,古巴危机发生!
春待ち组你们很闪知道么??!!
只差一步!
为什么没有打起来??
说实话二三次元都很想看你们打起来!
开始的画面震撼了、喂你们有必要把你们在床上做的事情直接告诉整个宇宙吗??
(死不过全是Alfred Side啊…… 好想看Ivan Side……(死中间肯先生的话美死了!
泪目!!
露西亚有什么、米利坚就要有什么;露西亚做什么、米利坚就要做什么……太美了!
这叫什么?
相爱相杀?
等着我要把那句话抄下来!!
中间有点小刺激!
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还不错=3=肯先生的演员超帅的!!!
爱上他了!!!
(喂肯先生的弟弟和那个男人超暧昧的!
脱外套、吹口哨、吻别!
嗷嗷嗷!!
拜托!!
(滚后面双方的让步超棒的!
完全理解、阿米你只是不坦率而已☆不要公布不就是为了保护(贞//操)面子嘛=V= 露西亚你人妻了(何?
阿米特色的自油什么的无法理解不做评价……当时是1962年、其中肯先生接了一个电话“王耀入///侵了三哥”……啊!
谢特!
搞屁啊!
没数吗?
自重去好吗?!
三哥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资//源没资//源、王耀侵///入他做什么?
就算是OOXX、被(布满试题的)绳结的横河洗出来的三哥什么的王耀才不稀罕呢——!
而且1962王耀家里很困难!
他才不会吃饱了撑的去OOXX三哥呢!
况且当时露中还不错呢是吧☆
it's complicated
有人希望战争爆发,有人希望永远和平,各种招数,各种谈判,各种商量,各种试探。涨了知识,知道了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事。
没有严守封闭视角 让整个片子的围绕男主的观察视角弱化了很多 并且整体故事还是没有脱离后冷战“胜利者”叙述维度
挂着历史人物名号的阴谋论剧情片。人物脸谱化、扁平化,把军方描绘得小丑一般的好战分子,以凸显肯尼迪和平主义团队的高大形象,并不成功,连惊悚也算不上。可惜了演员,演员团队整体表现是非常尽力的,但是剧本如此,莫奈何。
虽然不像zxb治下搞出来的那些简单粗暴的英明神武,但美国人也总有把自己塑造得道德高尚的情怀。凯文科斯特纳的那个虚构角色设定很有意思,美式邬思道啊。
其实都是魔鬼,却标榜自己是圣人
Kevin Costner
7/10 感觉这个题材 不是所有导演都愿意拍
在两国斡旋过程中,肯尼迪和赫鲁晓夫其实都是被手下的开战派架在火上烤,这俩人谁不坚定一点第三次世界大战就开始了。从本片展现出来的内容看,很难不让人怀疑肯尼迪对这帮好战的军队高级将领的打压态度对他第二年被刺杀起着一定导火索的作用。三星半
好久没看正统好莱坞片了!还他妈历史题材还他妈有克朗凯特
1.美国主旋律电影,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事件,总统不受主战派胁迫,和平化解危机。总之是把自己塑造成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把俄罗斯黑了一把,大骗子、不择手段什么的。其实两国半斤八两,都是唯利是图,强权胜过公理,看看历史就清楚了。2.发动鸦片战争的英国首相帕麦斯顿,“大英帝国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德国宰相俾斯麦,“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内。”3.电影本身有点无聊,拖沓冗长,莫名煽情。还有Kevin的大舌头是怎么回事?
“我们的问题是人造成的,所以也可以由人来解决。”荒诞的就是人差点就没办法解决了。。大至原子弹,小至BB弹,有些事就是这么愚蠢!
2022.3 电影没有古巴没有苏联的视角人物刻画也一般,当年苏联在古巴装导弹美国急的要摁核按钮,北约东扩到乌克兰真是觉得俄罗斯变小白兔了?
1. 长叙事,单线意淫。2. 主旋律,普世价值。3. 教科书式的符号旨意:比如一手托西装,一手抱老婆。
几乎是古巴导弹危机的纪实电影。JFK是现代最受民主党推崇的榜样总统,这电影里立起了他的非凡气度。还有许多熟知的名字,以其名字为遏制规则的防长McNamara,传播学之父Lippman,Bobby更加不要说。老肯尼迪的财富和影响力超出了波士顿,他的九个孩子除了出意外的,各个都优秀,他曾经当过美驻英国大使,因为与纳粹有来往断了政治前途,于是决意在子女身上实现愿望。女儿之中有人嫁给王室近支的白金汉公爵,有人嫁给大州州长,儿子一个当了总统一个差点也要当总统。可惜得罪了太过强大的敌人,一家备受诅咒。用O’Conner的视角应该是为了显得有点亲切感,同时暗示了肯尼迪家的爱尔兰+天主教徒背景。JFK的声音真的好听,不过他怎么没戴婚戒呢?那年代好像也不流行小国旗胸针?最后,这电影应该和《奇爱博士》一起看
本片最大的优点就是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当时古巴导弹危机,美国政府高层紧张的处理状态,让我们也感受到了世界第一大国也有他的忧愁和烦恼,哈哈,肯尼迪就像个受气小媳妇,国内国外都挤他……不过篇幅是好太长,虽然也有一波三折,但是高潮把握的节奏还是稍欠火候,如果对政治不感兴趣,难免会昏昏欲睡
不能说差,但还是更多站在美国的角度上歌颂自己
从美国人的角度还原古巴导弹危机。那时候中印也在开火。可见任何人都不会允许自己家门口被部署导弹的,说什么侵略都是放屁。还不是看谁国力强说了算。
关于古巴导弹危机。。够政治。。
KevinCostner在《JFK》后简直是对肯尼迪题材得心应手嘛。整片下来还算紧凑,相关背景还不少,就是俩小时前戏后后面高潮萎了,不过这不赖谁,因为这由历史决定。肯尼迪是个人物,能够做到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