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的德国汉堡,寓意重生的希望,夹杂愤怒的暴徒,更多的是面临亲人丧失痛苦不已的普通百姓。
在一片狼藉后,某些人的身躯没有缺失,但内心却再也不完整了。
这部电影名叫《余波》,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如何在战争后从失去至亲的阴霾中走出来,哪怕硝烟已经散尽,一砖一瓦都在重新添加起来,城市也在恢复秩序,但战争的余音还在袅袅吹着,在人们的心理泛起余波阵阵。
这个电影建立在了战争对立双方的冲突上,把战争双方放到同一个屋檐下,使得矛盾最大化。
这是两个受伤的家庭,但这两个家庭在整个大背景下只是很小的缩影,电影本质上是一个裹挟着战争名由而出轨的故事。
双方的缺失英军上校刘易斯带着自己的妻子瑞切尔来这个城市负责重建工作,他们本应是战争的赢家趾高气扬,但因为在战争中丧失了11岁的儿子,夫妻两人之间早已有了间隙。
刘易斯总是借工作为由逃离家庭,甚至连孩子丧礼后的六天休假都不接受,把自己沉浸在工作中。
他们没有真正把话题敞开讲,有的只是维持表面的平静,日复一日,好似岁月静好,战争过后平稳的日子来临,但爱子始终是如鲠在喉,让他们同床异梦,无法再像过去一样交心。
他们住进了一个德国人的家里,这个英俊的德国男人斯蒂芬带着女儿,战争使他失去了妻子。
本来刘易斯应该可以把这对父女赶走,但善良的他选择同他们一起居住。
这是一家当地富裕的人家,除了别墅装修考究,还有几个仆人每天负责安排起居生活。
斯蒂芬在感谢之余,把家搬到了别墅的顶楼,也算给彼此生活留出空间。
但斯蒂芬的女儿却不妥协,对盟军极度厌恶,不仅偷拿了刘易斯带有儿子照片的烟盒,还交给了想对盟军发动袭击的青年党成员。
从一个吻开始,氤氲了异样没有人是愿意始终沉浸在痛苦中的,所有的人都在寻求救命稻草。
刘易斯找到的是工作,把自己的精力分散就可以驱逐掉内心丧子的悲恸,而瑞切尔的方式是见朋友,办派对,通过一些歌舞升平的繁华来抵扣掉无望感和空虚。
始终得不到丈夫的谅解和爱的她,在精神层面感到了空缺。
每次靠近都会被丈夫叫停,失去儿子她本身也很愧疚了,本来应该是携手共同走过这个难关,但另一半的种种迹象表明这段关系在走向死亡的过程中。
而对于斯蒂芬所代表的德国人,她一开始是痛恨的,那种情感迁移的强烈感使她本能地产生抵触情绪,所以当自己的老公提出要让他们留下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的时候她反对过,但反对无效后她也开始接受现实。
这两个人就在敞大的豪宅里互当空气的生存着,斯蒂芬有主动示好过,但瑞切尔却几乎不把他当回事。
整个故事就这样波澜不惊地行进着,原本也就是日复一日的麻木着,但是某一天,当斯蒂芬突然一个健步强吻住瑞秋时,真正的冲突激发了。
爱情还是激情女人有个通病,就是需要有男人的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自古以来都是如此。
所以当这个有些莫名其妙的吻发生的时候,两个人的内心都起了别样的情愫。
凯拉·奈特莉历来就是一个有魅力的女人,而亚历山大·斯卡斯加德往哪里一站都可以吸引住女性的目光。
带有禁忌的、夹杂着众多复杂情愫的带有“疗伤互助”的打着爱情名号的出轨在这个别墅里上演了。
第一次出轨未果,因为刘易斯回来,两个干柴烈火的人中途叫停;后来暧昧的气息不断上演,不经意间划过肩膀的触摸、通过音乐传达信号的方式,对于长久压抑的人们来说仿佛是一根救命稻草。
于是乎,在刘易斯出差六天的时间里,他们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唯美的床戏,为艺术献身的凯拉·奈特莉让人感受到了不忍指责的荷尔蒙迸发。
明明是出轨,却恨不起来。
经历伤痛的人选择彼此接纳,给予能量与温暖。
在当下的那个时刻,却拥有了一丝美感和不切实际的梦幻。
从零开始我始终认为,每一对情侣在步入婚姻殿堂的时候都是坚定着想要一生一世的理念的,但由于种种原因,七年之痒困倦也好,意外也罢,婚姻朝着不尽如人意的方向行进,这些坎在当下的时刻对婚姻双方是考验更是对人性的检测。
当斯蒂芬向她勾勒出重新生活后的美好画像时,她是向往的。
战争结束后的人们最渴望的其实是平静而安详的生活,这也是斯蒂芬试图传达给她的未来理念。
这个故事的结尾有些令人出乎意料,当和老公刘易斯摊牌并出走情人的那一刻,我认为是这对经历了冷暴力多年的夫妻对双方关系的解脱,即使根本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两个人达成的共识是彼此不见从而隐藏丧子这个痛,通过分开来遗忘过去,因为老公坦言每次看到瑞切尔就想到了儿子的脸,每次靠近都可以闻到儿子的气息,这样的阴影无法抹去。
眼看着奔赴新生活而去的瑞切尔就要和过去的生活划清界限了,谁料到在最后关头爱好似乎选择回归家庭,目送着斯蒂芬和他的女儿上火车。
这里面有两个隐患,首先是对未来的不确定。
和斯蒂芬之间毕竟只是短暂的露水情缘,没有深厚的感情基础,枉然地抛弃具有根基的且没有原则性问题的婚姻太冒险;其次,婚姻就是面对很多的挫折挑战,要履行对彼此的责任。
瑞秋儿可以一走了之,但心结却没有解开。
最后时刻她决定回归,因为只有选择勇敢地去面对,才可以获得新生。
沪上50万粉丝人气公众号“上海公交”主编。
关注女性成长,职场达人,媒体人,自由撰稿人。
余波(港:敌人妻)(台:情,敌).The Aftermath.2019英国.[英语.中英硬字]好久没看过一部能让我打心底想爆粗的电影了。
说真的,作为一个男人,看完后我只想把导演老婆和编剧老婆都#^$%个遍。
对了,虽然我没看过原著同名小说,但我也有点想#^$%他老婆。
首先说电影吧,以零年为背景,战后纳粹复辟情绪,但最后还是落脚在家庭伦理。
但是剧本明显太潦草,两人从敌视到情愫渐生转折过于生硬。
其次,少年纳粹这条线基本废了,一不深入,二不善终。
整体来说,剧情太弱,尤其是人物塑造太过单薄,到头来既没有呈现战争的残酷,也没有突出情感的复杂,实在难以支撑起本应沉重的主题。
-对于评论里那些说人物价值观说里面每个人都是非分明都成熟懂事的人我真心不知道你们是什么人什么心态。
另外大部分我很怀疑是那些正在干着别人老婆的人和正在给绿帽老公带的人。
首先女主老公作为军队的高官,我先不说你能做到这位置,相信你有服从命令的意识的,也相信你双手沾过的人血无数,然而你竟然在战争刚刚结束就如此耶稣,我真不敢相信。。
等下,我先说完你老婆再来说你是怎么个耶稣法到让我不能相信。。
再说女主,你第一次出轨,好,我当你是悲伤过度,被冷落了,但你的对象竟然是一个每次见面都想拿刀捅死对方的人,呵呵,真的是有#^$%就行吗,呵呵。。。
好,我就当你有#^$%就行,那后来呢,你可是真真切切的走心啊。。
后来识破后还堂而皇之的反怼老公,哎,看到这里当堂我就很生气但我不怪你,因为此刻的你已经完全变心了,还打算明天一早就和奸夫走佬的。。
但你后面真的都跟奸夫一起走到了火车那了又单独回来了,这下我真的是#^$%你妈了,你回来干什么,搏同情吗,你他妈的不是比你老公还有道理吗,#^$%。
最后回到男主,你留下那个可能2个星期前还想把你灭国的男人和他的女儿在你家住,你他吗的就一点点危机感都没??
好的,你避免了他们被送去什么营地而不用离家失所,却被他这样回报,你知道后居然能忍?
还很大方的把老婆送给他还送人出门??
最后你老婆切切实实的跟人走了再返回来,你居然能接受??
最神奇的是,你知晓后的一系列情绪和作为,你居然没有发火?
你第一时间怨恨的居然是自己??
你他吗的不是耶稣,更不是男人。。
-对于评论里那些说分都给了摄影镜头和卡拉奈特利床戏的。
这点我倒是认同,这电影摄影全片都很唯美。。
另外本来我冲着女主去的,她以前挑的剧一直都很好,戏也交得足,颜值也过关。
此电影中,后2样依然保持水准,但这剧挑的,估计往后够我黑一生。。
另外,女主老公也是演了很都我看了都觉的可以的电影,虽然基本都不是他作主角。
-对于评论里那些一直在说大爱至上的人。。
请原谅我,我也想给这电影一个好评的理由,一个好评的道理。
身为一个认认真真观影量上4000而且基本不飞不跳的我,能给出最客观也最客气的评论也只有以下2句了。。。。。
或许根本就没有那么多道理,激情自会创造一切,当然,也会熄灭一切。
共同经历过巨大创伤的两个人,既然都无法面对,还是放过彼此吧。
-此片于我而言真的是,毫无底线,伦理全无。
-那些评论说电影三观好的人,我不敢评论你人的好坏也不敢评论你为人,但我敢保证的是,你一定是不读圣贤书的人。
也幸好有此片,我最开始就是行shi-guang网的,行了有4、5年我才在2015年左右因为资源信息更全和人更多才来的豆瓣,现2019看过此片后,发现再认真对比他们的评论和影迷三观,我决定回去我的shi-guang。。
题外话,也因为这样,虽然我一直以罗Sir《流金岁月》的本少为做人宗旨,无奈也太耶稣过头了。。
所以劲秋的《笑看风云》黄天,才是我觉得观影包括电视剧以来有身份有地位有钱的好人之中最真实的一个。。
剧情好尬,奈特利好壮。
老公太好了。
导演偏心小三男。
虽然帅,我还是喜欢老公。
剧情好尬,奈特利好壮。
老公太好了。
导演偏心小三男。
虽然帅,我还是喜欢老公。
剧情好尬,奈特利好壮。
老公太好了。
导演偏心小三男。
虽然帅,我还是喜欢老公。
剧情好尬,奈特利好壮。
老公太好了。
导演偏心小三男。
虽然帅,我还是喜欢老公。
2025.01.19二战盟军胜利五个月后的德国汉堡,英国军官敲开史蒂芬•鲁伯特家的房门,出示一纸证明,表示根据德国控制委员会的命令,这栋房子被英国征用,接着不由分说,径直走进他家的客厅,这就是胜利者的傲慢,占领者的姿态。
相比较刘易斯•摩根上校还知道说句“请原谅”的客气话,而他的妻子瑞秋也是一副矜持、自负的胜利者的姿态来到汉堡。
再看房东鲁伯特,尽管衣着得体,但是神情上则是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一遍遍的操练任何接待占领者,鲁伯特本来是个体面光鲜的建筑设计师,现在已经沦为金属冲压机操作工。
瑞秋一路上看到战后的德国市民可惨了,盟军曾经投下大量的炸弹,超过伦敦在整个战争中遭受的轰炸,彻底毁了德国人的家园,现在他们在残垣断壁,一片废墟中寻找失踪的亲人,翻找可用的东西,为曾经的拥护和支持者默默的买单。
鲁伯特站在客厅窗前看着摩根夫妇在易北河边漫步,心情复杂,陷入沉思。
德国人对待占领者的态度是复杂的一个叫“狼人88”的组织,不愿意接受胜利者的占领,不断使用暴力来抗争,他们袭击盟军运输食品的车队,打死盟军士兵,盟军情报处的凯斯•伯纳姆就开枪打死了一名“狼人88”的组织成员,他临死时口中还喊着“嗨,希特勒。
”瑞秋在家里也很别扭,房东的女儿弗雷达让她吃了个闭门羹,瑞秋面对仆人海珂的询问一脸茫然,海珂看她不懂德语,也就不啰嗦了,直接给她倒咖啡,安排早餐。
战争中丧子之痛让瑞秋非常的痛恨德国人,因此她第一次和房东鲁伯特见面就拒绝了鲁伯特主动伸过来的手。
在随后的日子里,夫妻两人在一起的时候几乎都是伴随着矛盾和冲突。
焦点似乎是因为两人对待仇人的态度不同:因为丧子,瑞秋憎恨德国人,刘易斯则得到感悟而变得仁慈。
这种仁慈在瑞秋眼里变成了伪善和自私。
其实,两人最大的矛盾是刘易斯的逃避和习惯性忽略瑞秋:回避沟通,做事看似商量,其实早已有了决定。
相较于刘易斯,瑞秋主动的多,背井离乡来到汉堡与丈夫相聚,多次开口挽留刘易斯陪伴自己,可主动并没有得到想要的回应,这也为后面出轨埋下了伏笔。
摩根上校提出让鲁伯特一家人继续住在顶层,这让瑞秋很不舒服,她原来的设想是过二人世界的,现在只好“委屈求全”。
和这个名叫史蒂芬•鲁伯特的德国男人及一家人住在同一屋檐下。
鲁伯特也在战争中失去了妻子,这让他对盟军也没什么好感,外表彬彬有礼,内心冷漠无比。
瑞秋和史蒂芬两个人天天争锋相对。
改变是从瑞秋得知史蒂芬的妻子死于盟军大轰炸开始,同命相连让她的平生出怜悯之心,从那时起瑞秋开始关注起这个男人的一举一动。
在如何对待德国人的问题上摩根夫妇的观点有严重分歧,而丧子之痛让刘易斯选择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经历放在工作中,备受冷落的瑞秋每天的相处对象就只有鲁伯特。
鲁伯特接受盟军的审查并不顺利,在凯斯•伯纳姆的眼中,尽管鲁伯特没有加入纳粹党,但是似乎他和纳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让鲁伯特非常恼火。
鲁伯特擅自在原来挂元首画像的位置挂了冯•盖拉德的一幅裸体美人画,引起瑞秋极大的反感,两个人因此而发生争吵,鲁伯特尽情发泄他的压抑情绪。
一个屋檐下住着,什么事情几乎都是透明的,鲁伯特对于摩根夫妇的分歧心知肚明,他也许是为了激化矛盾,也许是从见到摩根夫人那一刻,鲁伯特就有了非分之想,因此现在终于借机表现出来,鲁伯特突然吻了她,这让瑞秋始料不及,触不及防。
闲暇的时候瑞秋偷偷的上楼看到鲁伯特一家人的生活状态和鲁伯特先生坚持自己的建筑设计,这让她十分开心,渐渐的,两人之间的关系开始转变。
鲁伯特在暴乱的街头因为救人而被打伤,当他头上流着鲜血的回到家时看到一群英国人在他家唱歌,凯斯•伯纳姆粗暴的弹钢琴时,他受不了而发火,被众人劝阻。
客人们走后,瑞秋为鲁伯特擦拭伤口,她突然对这个真性情的男人产生了冲动,情不自禁的回吻了他,两个人在餐厅的餐桌上激情澎湃,不想摩根突然回来,打断了两个人的好事,摩根上校浑然不知他妻子刚刚给他戴了顶绿帽子。
偷不着的感觉让人心里有一种百爪挠心,鲁伯特在去客厅送劈柴时路过瑞秋的身边,故意借机用手指轻轻摩擦一下她,在楼上对准楼下有意放大留声机的音量,这种撩拨时刻在侵袭着瑞秋,让她饥渴难耐。
摩根上校要出差六天,这可真的是打瞌睡送来枕头。
当摩根上校的汽车离去的那一刻,瑞秋终于有了一种解脱的感觉,儿子迈克尔的死是瑞秋永远的伤痛,也使摩根夫妇的感情产生了很深的一道裂痕,从那以后瑞秋再没有碰过钢琴。
今天她终于再次弹起了钢琴,优雅的钢琴声一下子让鲁伯特的女儿弗雷达和她拉进了距离,也让瑞秋触景生情,想起了她的儿子迈克尔而失声痛哭,鲁伯特进来紧紧的抱住她,安抚她,让她渐渐的平静下来。
摩根夫人邀请鲁伯特父女俩共进早餐,请人来家里为她和弗雷达做头发,鲁伯特拿出放映机播放动画片,他们在一起仿佛像一家人一样其乐融融。
鲁伯特和瑞秋终于可以毫无顾忌的在一起做爱了,瑞秋再次体味了久违的激情碰撞,享受着鲁伯特的深耕细作。
鲁伯特带着瑞秋去了他的山林小木屋,他们在一起寻欢作乐,尽情享受鱼水之欢,瑞秋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瑞秋坦言她从未想过自己可以再次获得幸福,鲁伯特借此提出“私奔”,一切重新开始。
瑞秋通过“夫人外交”让鲁伯特很快拿到了合法证件。
鲁伯特出差归来,正沉浸在音乐的快乐声中的瑞秋差点就穿帮了。
不过摩根上校带来了一个对她来说简直是噩耗的消息,摩根上校调回英国伦敦陆军部了,他们很快就要回英国了。
弗雷达在打黑工的时候认识了男孩伯蒂•阿尔伯特,他是“狼人88”组织成员,弗雷达偷着把摩根上校的烟盒送给了他,里面有一张摩根上校和他儿子生前的合照,没有想到这给摩根上校带来危险,伯蒂竟然要对摩根上校下手。
在宴会上,瑞秋准备和刘易斯摊派,此时刘易斯也发现了他的妻子出轨了,他询问他俩的婚姻是何时消亡的,瑞秋坦言一年前迈克尔死后他们的婚姻就名存实亡了。
在回来的路上,刘易斯亲自驾车,没有想到坐在副驾位置上的司机巴克替他挡了一枪,阿尔伯特逃跑中掉进冰冷的河水里,随后赶到的弗雷达看着了阿尔伯特淹死,而摩根上校安抚了她。
目睹了这一切的瑞秋看到了丈夫的另一面。
回到家里的瑞秋告诉鲁伯特已经告诉了丈夫,鲁伯特当即决定第二天带着她远走高飞。
第二天早上,一直坐在客厅里的摩根上校心灰意冷的听着妻子在卧室里收拾行李,他对走进来的鲁伯特说“你们走吧”。
摩根第一次问到瑞秋儿子是怎么死的,得知他是直接被炸中,没有痛苦。
摩根的临别之言感人肺腑“其实我从未想过离开你,你是我心中的唯一,至死不渝。
”瑞秋受不了了,赶紧起身离去。
在火车站,一直在沉思的瑞秋临踏上火车车厢的那一刻突然幡然悔悟,对她的婚姻有了一个重新认识,她决定回心转意,重新开始。
就在摩根上校沮丧的装车准备离开这个伤心之地时,瑞秋出现了,摩根惊喜万分,喜笑颜开的迎了过去,夫妻俩相拥而吻,摩根终于重现赢回了妻子的心。
不过这样的结局恐怕也只有英国人能够理解和接受,换做东方人是万万不可接受的,这算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吧。
碩大的影院,寥寥的人。
結尾処矯情的結尾,還是讓我哭得一塌糊塗。
動人的肉體,壓抑的靈魂,欲説還休的尷尬,以及最後和過去的和解。
我看了兩遍,每一遍的結尾都淚流滿面。
出了電影院去TIMBERLAND試櫻花粉的靴子的時候還被售貨員小姐姐問你還好嗎?
爲了不劇透,我還是不説關於故事情節的東西了。
配色:漢堡冬天的清冷和戰後的蕭瑟,奠定了整部電影的基色。
暗淡,清冷,哪怕是白色都透著淡淡的絕望。
女主的老公一如既往的做舊的軍綠色,仿佛是一個想要遺忘而不能被遺忘的標簽,他們的小孩兒在德國對倫敦的空襲中犧牲,戰爭成爲了家裏每日需要面對而又無法談論的傷疤。
女主的顔色稍稍繁複一點,薑黃色的大衣,白色絲綢的華麗,在失去小朋友后第一次彈琴的時候穿的白色絲綢襯衣,黑色的露肩禮服,最後攤牌的時候穿的棕金色的禮服,一種壓抑,不斷的嘗試又不斷的失敗,最後放棄去擁抱同樣需要取暖的建築師。
我都不忍心寫情夫,不是爲了美化出軌,而是兩個差不多的傷心的人,對於無法改變事情的絕望。
建築師穿的衣服在細節可以看出他是出身良好的家庭。
主要是高級灰,白色和深藍色。
戰後的不甘,頹廢,對於過去良好生活的欲説還休,對於二戰失敗后的低頭。
家居:不得不説電影裏面的家具和裝飾即使放在今天也不老就,他們有一段關於椅子的對話很有趣,就不在這裏劇透了。
不過好想擁有那把椅子。
最吸引我的還是一架STEINWAY,1946年的STEINWAY,還有當年華麗的花紋,經典真的是不會隨著時間被遺忘。
建築師後來被迫搬到了閣樓上,哪怕在閣樓,他還是保持了他的品味,鐵藝床,夜讀的臺燈,還有1946年的瑜伽墊。
品味這種東西,不會隨著戰火而消失,它會在你人生的各個角落冒出頭來。
情欲:對,女主出軌了,睡了除了自己老公之外的男人。
但是我實在無法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責備她,與其説是逃避,不如説是互相取暖。
另外這個PG鏡頭拍得好啊大家去欣賞一下哈哈哈哈總的來説,是一部我想要重新看一邊的文藝片。
男主这么牛的军官,能坐到这个位置,肯定不一般。
这种级别的领导,找女人不是随便找?
何必纠结在一双破鞋身上。
每次看到你老婆的脸,你不会想到她曾经和你的敌人那个什么吗?
而且最后被暗杀的时候,房东的女儿叫出刺客的名字,和刺客肯定有关联,就这样放过了。
没看懂英国男人,都这么开放的吗?
真的是,穿这身军服,从头绿到尾
在盟军胜利背景下,失去儿子的英国军官夫妇占领失去妻子的德国设计师父女之家的故事。
全篇都在民族矛盾和情感依靠之中穿梭,在反差和矛盾中扭曲着人性,带着一种隐忍冰冷的清醒,温度冷却不凉。
有大量的近景刻画人物内心的细腻变化。
视觉和情节极佳。
故事在三个矛盾中发展:首先是军官丈夫,没有战争带给军官们纵欲和暴戾之气,开篇一句“汉堡昨天扔下得炸弹比整个战争中对伦敦投放要多得多!
”就感觉到了他与其他军人的不同,面对饥民的态度、挽留了德国人一家、面对居住的德国人是否为纳粹也不关心的态度,富含同情心和人为关怀,有别于军中官僚。
其次是夫妻俩对战争伤疤的认知和处理反差。
军官太太的冷漠无情,强烈的界限意识、对德国人的排斥,源于与德国的战争杀死了她儿子!
她对痛失儿子有深深的内疚,对战争无比憎恨,却因为丈夫是军官,这种愤怒无处安放,她痛苦,却始终没能治愈。
渴望前来德国与丈夫一起疗伤,却又得不到,日日隐忍着、疼痛着。
军官对丧失儿子不是不心疼,是想通过对工作的极度投入,麻木自己,忘记失去的痛苦,他甚至逃避夫妻感情,遁入工作之中。
两口子没有情感的支撑,甚至吵都吵不起来,这婚姻如同被轰炸的汉堡一样,废墟一般。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同一屋檐下两个家庭的冲突和畸恋。
德国建筑师一家对生活品质(绘画、钢琴、阅览室)、设计理念(各种设计大师作品)、生活乐观态度(从建筑师沦为钢铁浇筑员也保有风度)、对孩子叛逆的包容心态(“我只是他的爸爸而已”),甚至妻子被炸死,这些都没有被炸弹或者战争摧毁,疼着、茹血隐忍。
战争让两家人住到了“一起”,“痛失家人”让两家人联系在了一起,钢琴成为了开启两家人沟通的桥梁,男主的女儿成了军官夫人对孩子的情感寄托和治愈内心的良药,德国建筑师像丈夫一样的呵护、支援,好似弥补了军官夫人婚姻中两个重要角色的“精神空缺”,德国建筑师也把对妻子的情感需要投射向军官夫人。
双方的不伦情感因彼此需要而越燃越烈。
但,正如电影开篇所说,深藏在下面的彼此仇恨,并没有因为战争结束而停止。
二人的不端关系终还是露出马脚,被军官发现,战争胜利了,妻子婚姻中自己却输给了德国人,在这情绪错综复杂时,一颗子弹,让人们从粉色的婚姻战争中扇回到冰冷的嗜血现实。
军官知道妻子留不住了,干脆爱她就让她走。
在这场婚姻战后的废墟中,妻子可以率先赢得治愈的阳光,那就去吧。
到此已是完满。
结局返回是有些刻意了,反而掩盖了军官情绪变化的光泽。
战争下无人幸免——《余波》
今天介绍电影《余波》。
片名The Aftermath (2019),别名情,敌(台) / 敌人妻(港)。
电影《余波》改编自瑞迪安・布鲁克RhidianBrook同名小说。
故事发生在二战刚刚结束的德国汉堡,英国军官上校刘易斯Lewis Morgan前来驻扎,负责战后重建工作。
刘易斯带着妻子瑞秋Rachael Morgan住进了一栋德国人的大房子里,房子的原主人斯蒂芬・卢伯特StephenLubert被赶到阁楼居住。
影片探讨战争对普通民众造成的灾害,不论是直接参战的军人,还是竭力躲开战争的平民,在战争阴影笼罩下,谁都无可避免地会遭遇悲剧。
有的人失去儿子,有的人失去妻子,有的人失去爱情,有的人失去生命。
战争就是这么残忍,在剥夺他人幸福的时候丝毫不留情面。
像刘易斯一家、斯蒂芬一家的悲剧还算可以,至少他们不会为生计发愁。
影片中普通人抗议示威的口号是要吃的“Feed us”。
毕竟只有吃饱了才有力气追求感情诉求嘛。
因为刘易斯的工作任务是战后重建,所以处理好和当地德国人民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房子主人斯蒂芬是当地的富庶人家,他的妻子娘家拥有一所船厂,家底殷实。
斯蒂芬和女儿生活在这里,还有几个仆人负责日常起居。
他们居住的房子也是一座豪华别墅,内部装潢也十分奢华,极富艺术性,处处都彰显着主人的有钱。
刘易斯原本可以赶走斯蒂芬一家,可刘易斯执意留下斯蒂芬一家,目的就是为了今后好开展工作。
这样一个淳朴的出发点成了整件故事的基础。
刘易斯和瑞秋的儿子在二战中被德国人空袭炸死,这造成了两人之间的割裂。
就像镜子被打出一条裂缝,尽管还能勉强使用,但裂缝会一直提醒大家,这早已不是当初的镜子。
刘易斯和瑞秋一直没有公开指责对方,却又在心里默默地责怪对方,两人也总是找出各种理由分开,进一步造成夫妻感情破裂。
二战末期,盟军对德国各大城市展开猛烈空袭。
斯蒂芬的妻子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被炸死。
一直没有加入过纳粹的斯蒂芬,也成了战争的直接受害者。
斯蒂芬的女儿更是对盟军极度厌恶,甚至加入青年党,想对占领家园的盟军发动袭击。
都说孩子是爱情的结晶,是维系婚姻稳定的重要桥梁纽带。
当孩子没了,夫妻之间的感情就显得十分脆弱。
刘易斯和瑞秋夫妻双方表面上想要修复关系,但在实际行动中,却一直畏缩不前。
刘易斯借口执行军事任务,连孩子丧礼后的休假都不执行,不愿意回家面对妻子。
瑞秋更加不会说谎,肢体语言明确表明了对丈夫的嫌弃。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门口的NTR自然而然地就发生了。
斯蒂芬成了鳏夫独自抚养女儿,还要面对处处刁难的盟军军官,心里也是窝了一肚子火。
可以肯定的是,斯蒂芬突然袭击吻住瑞秋时,很大程度是出于报复心理:既然你们让我失去了妻子,我就占有你的妻子。
后面剧情就顺理成章了,孤男寡女独处一室,在空虚寂寞冷的环境下,慢慢发现了彼此身上的文艺气息。
一个是建筑师喜欢画图纸,一个是钢琴师喜欢弹弹琴,两人就这样开始了蜜月期。
最了解女人的还是女人。
瑞秋的塑料姐妹花苏珊Susan很快就嗅到了瑞秋的变化。
一个人处于热恋状态时,整个人的精气神都会发生变化,苏珊很敏锐的发现了不同,并在故意试探后确定了自己的猜测。
从苏珊婊里婊气的言语中,观众们可以知道,这两个女人之间的感情纯粹建立在丈夫们的工作关系上,完全没有真情实感。
这也为后续苏珊拐弯抹角地出卖瑞秋打下伏笔。
苏珊把自己发现的大瓜告诉了丈夫,再由丈夫不经意地告诉刘易斯,剩下就让刘易斯夫妇闹去吧,苏珊负责吃瓜看戏。
影片中的感情线索处理结果还算不错,这里不剧透了。
痛定思痛的一群人最终决定重新开始。
就像斯蒂芬所说,一切归零,零点即是旧生活的终点,也是新生活的起点。
战争下无人幸免,感情需从零开始。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大场面拍得不算差,床戏也不赖,但为什么看着总有一种吃苍蝇的感觉?
原因很简单,台上台下大家目的都很明确,直奔出轨的主题。
诗意的场景,历史的背景,历史的事件,汉堡这个北方工业城市的文化,所有这些顾念全部都可以抛下。
就连片酬都是明码实价,实至名归。
完全是露点价。
都向kk和帅哥建筑师的脸看去了。
——那座房子和里面优雅的陈设和装置也是主角之一。
当然还包括那一架古董级别的斯坦威钢琴,声音好极了。
刚看的新片《女指挥家》也与此城有关,她的老师是汉堡爱乐乐团指挥卡尔·穆克。
Muck也许是出于历史学家的习惯吧,我对45年二战结束以后,德国城市里面出现了一些间谍破坏等行为比较感兴趣。
和中国可以类比。
kk的老公就是搞艰苦的反间谍工作的,面临的压力极大,还必须忍受老婆出轨的痛苦。
K这个角色真是不省油的灯啊。
不过谁不爱看呢?
一笑。
1. 影片设计很美。
2. 内容上完全不同于二战其他影片,本片崇善!
3. 几个片段不好:一是男主初次亲吻女主,没有逻辑,似乎只是纯粹的动物本能;二是男女主角亲密发展的过程太少;三是男主女儿完全接受女主的细节太少;四是结尾太俗套,无法理解Lewis的大度!
4. 背景音乐非常优雅动听,引人遐想;特别是男女主角床戏那段的钢琴音乐(the Attic)唯美无比。
Martin Phipps专为此电影创作了一个专辑。
The Aftermath
女主的衣服都好好看~
编剧简单粗暴,心理刻画非常之苍白。比之《柏林的女人》差远了,可惜了美人。
跟平常的“二战爱情故事”男女强弱颠倒对换的感觉,至于故事为什么能看起来不算太硬掰,完全是因为颜值(谁能不对E大一见钟情啊?不能啊……)。我K真是一幅Haute Couture身板儿,什么衣服穿上身都能更高级几分。
故事过于平庸了(怎么又是一个偷情的角色);摄影还可以,但是和奈特莉的其他电影一样,像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绿了还原谅
狗血 婊
E大…
披着二战的外衣,演绎了一个婚内出轨的故事,而且两个人的感情完全没有过度,这是什么鬼?本来“战后创伤疗愈”是很好的主题,但怎么就生出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故事唉。可能我真的不懂欧洲人的爱情了。
在电影院看女神和男神的床戏惊呆了
而我究竟我什么要看这个…
给男二
喜欢这部电影 用最唯美的镜头和最温热的感情体面地讲述最残酷的事情 “战争对每个家庭而言都是灭顶之灾” 这也让寻得“需要”显得格外重要 “we needed each other" 就这样
我不太懂这个故事要讲什么……为什么这么碎而且浅……
也是飞机上看的 我真的坐飞机要坐吐了…这个片到底要表达什么 女主好不容易出轨一个蓝眼睛高个忧郁款大帅哥 结果后面又反悔不私奔了 不清不楚的 太平淡了谁都能写出来好吧
众生皆苦,感情细腻极了。
男主越看越帅
即使没有完全铺垫好,但这也算是一曲战后萧条闭锁荒芜的环境下相互取暖的冬日恋歌,足够克制,却也不够精致回味。大背景带来角色间对立的仇恨和敌视,小家庭更是要经历情感跌宕的风波,只是回忆故事算是完全作废,彼此没有结合好就变成平面的狗血爱情故事了,最后指引女主内心选择的又会是什么呢,这一切又都是奇怪的不可描述。Keira的状态还是能追溯到《赎罪》的,只可惜所有的疲惫感没能被毫不搭的Alexander Skarsgård拯救。
有负盛名
男主样子憨傻,奈特莉的爱来的无缘无故太突然。低成本B级片。
很美,白色,寒冷,温暖的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