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表现一个同性恋童者与社会的隔阂;他的难以自制的偷窥、偷拍、跟踪行径;他的排练以“正常男人”的模式与人交往的心酸,真实地映射出社会中边缘性向者的窘境:就像自己把自己锁在房间内,只敢透过玻璃窗去偷窥一种理想生活的可能性,而道德上的鞭笞和社会性的嫌恶更是加深了这种恐惧。
对于这样自省隐忍的这类人,社会有给他们生活的空间跟余地吗?
他们错了吗?
可是他们能怎么才能得到帮助呢?
”不过话说回来,回归这部电影,对结局我挺悲观的。
笼中的狼回归丛林荒野,发出野性的长啸,是否意味着,送上门来的小男孩使得男主心中的欲望终于突破了他的自制。
男主西装革履,家中窗明几净,洗净双手,似乎将要进行一场现代祭祀。
PTSD,林奕含小说的内容在我脑海里重播,同情与隐忧,两种情绪打架。
他尝试过,他失败了,这样又怎么算呢?
影片展开的视野会让观众对这个社会更包容。
男主马库斯是一名不太喜欢与其他人社交的建筑师,他拒绝公司女生约会的邀请,镜头一转,他看儿童的裸露画面发泄性欲。
他是一名货真价实有“恋童癖”的人。
对于邻居的小男孩亚瑟来说,马库斯是伙伴还有是母亲的恋爱对象,他是一个很安全的人,可以陪自己玩游戏。
对于其他人来说,恋童癖是社会的禁忌。
马库斯被身边的人发现他的癖好后,家人选择断绝关系,亚瑟母亲不允许他再接触亚瑟。
社会规范对马库斯这样内心友善的人并不友好。
听到恋童癖这几个字,许多人都会闻风丧胆。
我们看到太多性侵儿童的社会新闻了,但我们也不能妖魔化有恋童癖的人,有一批恋童癖的人会保持克制。
马库斯不是一个想犯罪的人,他向医生求救。
马库斯第一次告诉给他看病的医生自己有爱孩子的困扰时,被赶出去了。
这一事实反映出恋童癖被大家厌恶。
后来马库斯与精神病医生沟通,医生告诉他恋童癖是性取向的一种,与同性恋异性恋一样,性取向已经被决定了,会伴随他一生,无法改变。
影片常出现马库斯与狼对视,狼也是常被当作凶恶的动物,也许马库斯看到了自己。
马库斯会产生与男孩发生性关系的幻想,现实里他不断压抑着脑袋里的邪恶,他深切知道任凭恋童癖的生长,他会做出违反社会道德的事情,他的内心拼命压住欲望,头疼欲裂,自虐自残,也无法改变自己是恋童癖的人,选择自我毁灭的马库斯也是害怕伤害到无辜的人。
这部电影填补了我的知识盲区,我没想到世上人人痛恨的恋童癖,其实不是心理疾病。
当医生说他会伴着你到死去,恋童癖和同性恋异性恋一样,是一种性倾向时候,我震惊了。
我没有想到我们是一类人,一类不被社会接纳理解,尝尝处于自我怀疑,苦苦挣扎,无处释放内心压抑的情绪。
我能感受到男主的当时的绝望和悲愤,为什么多千千万万人群里,偏偏是我,我为什么与别人不一样。
影片里的男主和新闻里的,往常的恋童癖不一样,他有和那些罪犯一样的癖好,却一次次控制自己的欲念,一次次陷在心里欲望巨鳄的挣扎里。
我以前一直以为恋童癖和漏阴癖一样是一种心里障碍,心理疾病,极少数人才有,可以治愈的。
在百度确认了一下,恋童癖确实不是心理疾病,而且没有治愈的可能。
我之前对于恋童癖的所有认知都是电影新闻错误的解读传递,对于一个事物认知的偏差和曲解,是我们对这个人群偏见和误解的最直接来源。
影片一直沉浸在男主对男童的性兴奋,克制与欲望来回切换,把男主都快逼疯了,虽然我能理解男主,可我毕竟不是他,我无法体会到他的痛苦。
男主没当想克制自己的冲动,心里那个声音总在不停地在耳边回绕,就这一次,我保证下一会不会这样,我保证。
庆幸的是男主一次次依靠自己的毅力战胜了心魔,没有伤害到一个纯正的孩子。
就像的男主哭诉,那种肮脏的欲望,不断涌进脑子里,深入血液,骨髓里,你无法改变任何现状,你只能一个人默默承受所有的痛苦折磨,这是一件多么不公平又残忍的事情。
恋童癖一个比同性恋敏感数十倍的词语,所有人听到看到这类人,都会像影片里的内科大夫,邻居的孩子妈妈,甚至是自己的亲姐姐,父母一样,唾弃你,异样的眼光去看待你,他们不理解也不想理解,只希望你不要伤害到自己的孩子。
当男主的姐姐质问男主,你有没有伤害过你的侄子的时候,我哭的不能自己。
那种就像刀子一样刺入你的心口,委屈想自杀般的绝望。
自己的至情都不信任他,他们像畜生一样看待男主。
只因为一个身份,他们就把这层血缘远远的隔开。
这部电影让我突然看到了镜子里的自己。
我也有一个侄子,我不可能出柜永远不会,我不会结婚,不想害别一个无辜的女孩,我也不想伤害家人。
我能够想象到如果有一天我出柜,父母的不理解和彻夜难免,面子上强颜欢笑,私下会偷偷流泪。
你永远不要自私的去试探你家人对于你身份的承受能力,对于他们也是不公平的,为什么人家的孩子能结婚生孩子,我的孩子为什么与众不同,我为什么不能儿孙满堂,那种悲伤和绝望是难以承受的。
而我的姐姐,我想他会让我从小看着长大的侄子疏远我,嘴上不说,我知道她不想让她的孩子也受到影响,变成和我一样的人。
听起来很残忍,可是我能理解她对于我的不理解,理解她为了保护自己孩子所做的所有绝情的事情。
因为他们就像曾经的我,看待恋童癖一样的看待我。
也许有人说,思想落后,偏见愚昧,可是这种控诉又有多大意义呢。
在中国有多少人会去理解你,想去理解你,愿意去理解你,你是什么样的人,谁会关心,谁会在意,大家都只希望你不要危害到其他人,你怎么样,实际上没人在意。
男主最后救命稻草,随着亲情的决裂而消失,就此男主精神彻底被压垮了。
片尾男主坐在床边,床头的零散药片是他最后的解脱,我看到这一幕,我的过往也历历在目,我们的灵魂多么相像,一个人装扮整齐,就像接受某种仪式,离开这个没人疼爱的世界,欺骗自己,这是一种新生,来世你会和正常人一样生活。
只不过,我被救活了,父母只是以为我学习压力太大。
我特别想冲进电影里,去干预男主自杀的行为,给他鼓励和希望,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告诉他没有什么大不了等我,你可以挺过去的。
让他知道世界真的是美好的,特别是你从死亡边缘被人救回来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可以慢慢改变,和自己妥协,放下执念,接受阳光照进心里的那种治愈感,那种突然感觉活在世界上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我们从来没有想去理解过一个恋童癖犯罪动机是什么,如何去对待他们,如何去让他们去预防自己犯罪行为,给予他们理解和帮助。
在这样的社会舆论下,我们甚至都不知道他是谁,他们在哪里。
刚好国内最近有一个班主任老师性侵20多名男学生的新闻,评论下面都是禽兽,恶心,赶紧去死的评论。
看了这个电影我突然语塞,如何避免未成年人性侵,光靠法律制裁就你解决问题根吗?
不能,光堵不疏永远行不通的,这种社会问题,我是悲观的,他们就像一个个定时炸弹,你永远不知道他倒计时的时间到底有多久,很同情,却无能为力,这就是男主为何只能寻死的罪魁祸首。
该庆幸不是半夜看完,这种电影后劲太大,晚上气氛太沉,看完容易一晚上都走不出来。
我有多久,没看过这种冬天凌冽苍白,冷调的北欧电影,还是我最爱的德国,和马克思雷迈特。
这个演员,真的是宝藏。
我感恩我能发现这部电影,瞬间把我拉回大学时候,痴迷疯狂看电影的那种感觉了。
整部电影看的我心一直在抖,安静的叙事风格,平淡直白的讲了一个无人问津,极其容易让人产生误解的性少数群体。
这个电影主题真的太刁钻了,刁钻到这么让我现在打字都在手抖的电影我无法在朋友圈分享。
一个从来没有伤害过任何人的恋童癖,在跟自己无边无尽的欲望做抗争。
因为恋童癖是一种性取向,跟同性恋异性恋一样。
无法选择,无法改变。
无法解决任何生理需求,不能做爱,因为这就是犯罪。
心理需求的爱也无法得到任何回应,因为这也是犯罪。
生活单调,独自一人,无人理解。
更无法找人倾诉,社会也没有给这种性少数群体一个帮助。
整个观影过程都坐立难安,感觉有人掐着我的脖子。
生怕他迈出那一步,提心吊胆的看着他打量那些经过他身边的男孩。
在他遇到自己爱的男孩时,又充满悲痛的怜悯他,思考在几乎没有配乐,安静的叙事中被无限放大的情感和欲望。
真的太让人焦虑和痛苦,我觉得我的心被堵上了。
这种人生没有前进的路,也没有后退的路。
只有死,才能让自己解脱。
太压抑了,看完以后感觉呼吸带着心脏在疼。
绝望的现实,无能为力的现实。
“ 爱所做的事,超越了善与恶。
”他最终没有伤害任何人,所以他只能伤害自己。
首先,人类之所以有文明,是因为我们的社会国家对不良行为更多的是引导,中国的思想家几千年前虽然说过,人性恶,但是他也说了后期的教育引导可以引人向善。
中国最近也发生过知名律师性侵养女的事情,电影中的男主和鲍某比起来,简直就是天使。
性这个字在中国被视为洪水猛兽,通常我们越逃避的东西越会在宿命中和它撞个正着,包括中国大学生堕胎越来越多,艾滋病越来越高发,性侵,恋童越来越多的被曝光,在严惩罪犯的同时,我们群众对受害者的态度更多的是恶,就像慰安妇一样,他们在魔鬼手中活下来了,却死在了自己人手里。
可是他们是受害者,因为一次遭遇,他们没了一生,在一个积极的社会里这正常吗?
还有中国的性教育严重缺失,当人有了欲望,自己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只会去尝试,就像刚出笼子的野兽,他们会杀害其他动物来判断自己在食物链中的位置。
任何地方没有绝对阳光的,有阳光就必然有阴暗,而国家,就是要引导阴暗的地方,引它向善。
我并不是为了洗白凶手,鲍某不配,一个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岂会不懂。
我说的是类似于电影男主这样的人,社会上还有更多,他们躲于阴沟,不敢表现,因为连医生都鄙视这种病人,这首先就是国家教育出得问题,医生都鄙视病人,就好像销售员看了一个想买东西的顾客,冷冷的告诉你你不配拥有,你赶紧走一样荒唐。
如果按喷子所说,发现一个杀一个,那根本没必要有教育这种东西,干脆法律定成准则,谁犯错误就枪毙谁,杀一儆百。
这从政治讲属于懒政行为。
如果这样,教育就失去了意义,正常人都有性想法,这并不可耻,而我们要做的,从国家,社会,家人,长辈,同龄人之中都要注意去引导,交流,关爱,而不是逃避,打击。
性并不可耻,它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
只要用心栽培,大多数都可开花。
这个电影更多的是反思一个社会的问题和积极病人的自我救赎。
让病人觉得自己没有被鄙视,自己也可以正常生活,而不是得了艾滋病蓄意报复,立法只可以减少人渣,但是有的善良的人已经受害,又有谁关心他们,他们也会重蹈覆辙。
我们的社会更需要温暖,而不是杀戮和侵犯。
首先,想澄清一个问题:恋童癖≠性侵儿童。
以下均是由于如上前提而得出的个人见解。
本片将镜头对准了一个具有恋童倾向的男子从欲望的忍耐、动摇、控制,最后又回归隐忍的反复心路过程。
主人公的隐忍与发作通过表情、肢体语言等完美的被演绎了出来。
其实就像片中所说:恋童癖可能就是某一种特定人群的迷恋倾向(诸如同性恋、双性恋)这种倾向真的很难完全更改或克服,在某种程度上也很难得到社会的接受与理解。
的确,恋童癖牵涉到了窥私与凝视,但在有意识控制自己行为的条件下,在不伤害任何人的基础上,恋童倾向同样也是人类“食色性也”的一种传达,我们不能因为它非主流就否定了它存在的合理性。
另外,主人公的恋童倾向也是从未得到身边好友的接受,整个社会也根本没有给予这类特殊人群充分的表达空间。
本片的蓝灰色调、萧瑟秋冬的场景以及隐忍人设等等,均透露出了导演的情感倾向:不同于《水果硬糖》,导演更多的还是想对这类不受社会接受的人群给予出一种同情,一种怜悯。
撰文/空山《女性瘾者》里,女主角说过一句台词:“应该给所有没侵犯过孩子的恋童癖都发一枚奖章。
” 当时作为一个20岁出头的女性,我朴素的三观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但不用半分钟,就能明白其中的逻辑,恋童癖≠性侵儿童的罪犯。
假如一个恋童者,能够克制欲望,一生从未伤害过任何儿童,那好像确实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不过我倒不敢随便跟人讨论这个见解,以免被扣上“支持恋童癖”的大帽子。
但最近一部名叫《头痛欲裂》的德国电影,创造了可以严肃讨论的契机。
资源流出不久,已经登上豆瓣热门,评分7.2。
如果不看正片内容,仅看豆瓣评论区,你可能会觉得网友都是变态,自己所在的并非人间。
但导演确实创造了一个令人同情的、“完美的”恋童癖马库斯,由《超感猎杀》男星马克思·雷迈特饰演。
马库斯,26岁,独居,家里整洁干净,饮食习惯良好,坚持健身和拳击运动。
年纪轻轻已经当上了建筑师,公司的年长者都要向他请教。
但他却是一个可怕的恋童癖。
他推掉女同事的邀请说去见朋友,推掉朋友的邀请说去见女友,实际上是回家看儿童节目、拍照、抚慰自己。
每次这样的事情发生,他都痛苦地用头撞墙,鄙视自己,但下一次还会继续。
公交车上出现了两个小男孩,他把头转过去,又不受控制地转回来,目不转睛地盯着男孩。
他甚至对自己的侄子产生了反应。
他拍的儿童照片堆满了几抽屉。
他恶心自己。
无论同性恋、异性恋、双性恋,无论喜欢变性人,还是喜欢毛绒玩具,都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达成欲望。
但恋童癖不行。
偏偏这时候隔壁搬来了一对母子,单亲妈妈杰西卡带着可爱的儿子亚瑟。
因为马库斯帮过一次小忙,杰西卡毫无防备地请他去家里吃饭。
马库斯像去见约会对象一样紧张,换了很多套衣服,练习了很多次如何打招呼。
不是为杰西卡,而是为小男孩亚瑟。
为了能常常见到亚瑟,他甚至和杰西卡发生了关系。
万幸的是,他从来没有侵犯过亚瑟。
剧情继续发展,马库斯肮脏的秘密最终被杰西卡发现。
他选择自杀,一次死不了,就死两次。
导演在此给观众提出了一个问题:除了自杀和成为伤害儿童的恶魔,恋童癖还有别的出路吗?
《默沙东诊疗手册》把恋童癖称为“性欲倒错”的一种形式,称之为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命名为“恋童障碍”。
但疾病的成因,至今也没有广泛认可的结论。
学术界曾经过做过数次研究,但甚至经常发生互相推翻结论的情况。
治疗方面也困难重重,目前没有证据能够证明“恋童”可以被治愈,至多可以降低患者的欲望。
在朴素的正义感中,让所有的恋童癖去死、去化学阉割物理阉割,并不能解决问题。
因为你根本不知道谁是恋童癖,他们不会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声明自己的身份。
发现他们的唯一机会,可能是在一桩或者多桩儿童性侵案发生之后。
心理咨询师于玲娜在《恋童癖到底怎么治?》一文中,提到——全职从业(心理咨询师)近七年间,我没有接触过一个恋童癖个案,也从来没在国内的教科书或同行的案例报告中听说过一个恋童癖个案。
原因至少有二:恋童癖的一方,会害怕因为求助治疗而遭到鄙视或道德审判(在国外还包括司法审判);治疗师的一方,往往很难成功治疗一个让自己讨厌的来访者,恋童行为天然会引发多数非恋童者的厌恶,对治疗师而言,去共情一个恋童者的内心世界,有极大的技术难度。
这在电影里也有所体现,马库斯体检的时候,终于对医生说了自己是恋童癖,请求医生帮忙。
但那位医生听完立刻站了起来,背过身,请他出去。
医生恶心他,不想给他提供任何帮助。
他在网上找到同类倾诉痛苦,但那些人早就沉沦欲望,甚至开始犯罪。
他终于找到愿意帮助他的心理医生,但医生告诉他这种病终身伴随、不可治愈,他一生都要活在欲而不得中,他永远不可能在合法的情况下跟欲望对象结合。
他的家人在他自杀未遂后,与他断绝来往。
他的姐姐即便知道自己的孩子从未受过伤害,也无法继续接受弟弟。
恋童癖的身份一旦曝光,无论是否伤害过儿童,这个人都将迎来社会性死亡。
某一天,生无可恋的马库斯又遇到了小男孩亚瑟,亚瑟并不知道马库斯的秘密,他高兴地邀请马库斯在周六中午一起玩,并承诺不会告诉妈妈。
这里面有多重悲剧性。
最可怕的是不在场的妈妈杰西卡。
她在刚刚认识马库斯时,就让小亚瑟和马库斯在夜晚单独相处数个小时。
在侵犯险些发生后、在得知马库斯秘密后,她既没有告诉儿子真相,也没有给他进行有效的性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
每个母亲都痛恨恋童癖,却并不告诉自己的孩子该如何去分辨恋童癖。
每个母亲都对儿童性犯罪深恶痛绝,却耻于告诉孩子,什么是性犯罪。
她应该万分庆幸,马库斯仍然是个人类,而不是禽兽。
但避免悲剧,不可能依靠一个恋童癖强大的道德自律。
在电影里,马库斯实实在在地尾随过一个小男孩,穿过繁华的街道,慢慢走到人烟稀少的地方。
如果不是其他人突然走过来,他很可能会犯下罪行。
他在心理医生面前崩溃,说:“我恐怕在某个时候会伤害一个男孩,我已经快到那种地步了。
”
翻看豆瓣的评论区和讨论区,许多网友为此困惑,思考解决办法,如何让恋童癖不再恋童?
如何让恋童癖不伤害别人又能免于痛苦?
社会应该如何应对恋童癖?
当豆瓣网友开始同情某些恋童癖,当有一部电影愿意尽量严肃地讨论这个议题,那么证明更科学、更理性的思潮开始发挥作用。
我们所要做的,大概是推动社会快速进步,让所有孩子能够接受科学的性教育,减少一切性暴力发生的可能性。
让所有的具有恋童倾向的人在犯罪之前接受帮助,而不是任其在阴暗的角落里滋生邪恶。
或许有一天,恋童者会坦诚地说出自己的困扰,积极接受科学的、专业的帮助,那我们的世界能够变得更好。
*文中图片除特别标注均源网,如有疑问请联系本号。
第一导演公众号(ID:diyidy)致力于影视娱乐行业人物深度采访报道,从创作的角度探寻导演、演员、制片人的艺术表达,为读者提供有深度、有温度的艺术参考。
欢迎关注!
这个电影不是洗白,而是客观展示恋童倾向和变态的区别。
想针对几方面写一写自己的感受,先打了一个大致的框架,今后还会继续完善。
(1)变态和恋童癖的区别(2)恋童者和孩子的关系(3)针对青春期单纯的爱情(4)针对恶意的行为近来一直有很多关于变态的恋童癖电影,比如《水果硬糖》等关于勇敢萝莉智斗猥琐恋童大叔的惊心动魄的故事,但却没有多少电影展示当下真正大多数的恋童群体的处境是怎样的,以至于很多人会觉得所有的恋童癖都是变态,觉得他们很不可理喻,并且对这个群体抱有很强烈的敌意,觉得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
一听到“恋童癖”这个词就下意识感到恶心、抵触和反感,给他们贴上“心理变态”的标签。
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非黑即白的。
恋童不是病,而是一种性取向,就像同性恋,是客观存在的。
但却没人来关心他们,这些人也在挣扎,却遭人唾弃,我觉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许多人混淆了“恋童癖”和“变态”之间的概念。
有底线的恋童者和猥琐变态完全不同,“恋童”是一个灰色地带,评判一个人的标准绝不应该是单一的、片面的,尊重和同情有道德操守的恋童者不等于不同情孩子,也并不等于纵容。
(1)变态和恋童癖的区别变态的犯罪原因:①为了体验“新鲜”感和“刺激”感。
②有些人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不像性侵成人,一旦被现场抓包就无处可逃。
性侵儿童铤而走险,可是一旦躲过去了,就不用再担心顾虑承担什么责任。
上述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这是变态,而恋童者恋童并非是自愿的,也不是带有恶意的。
性变态对任何人都能产生性欲,却产生不了爱。
(2)恋童者和孩子的关系①一种是真正关心孩子爱孩子的人,就是电影中主人公的类型,也是当下大多数恋童者所属于的类型。
对孩子的感情和男男女女间的爱一样,有人喜欢男性,有人喜欢女性,而恋童者喜欢孩子,这种喜欢不只是性欲,而是真正的感情。
②“只求性不问爱”,和“性癖”的性质一样,这种现象本身可能没什么,但换在恋童癖身上,就的确让人觉得很不正常。
他们对性的渴望加大了犯罪几率,而且会让人觉得“动机不纯”。
能控制住自己当然是好的,但是如果不能,这种恋童癖可能就和变态没什么两样了。
恋童无罪,但是如果他们违背自己的道德做出伤害他人的举动,那就是有罪的。
(3)针对青春期单纯的爱情十来岁左右的年龄,正介于成熟和未成熟之间,这个阶段的少年对“性”和“爱”有一种微妙的认知,恋童者在这个时候正好给予了孩童在家庭上得不到庇护,这时候的恋爱还分年龄么?
很难说。
不是所有恋童癖都是坏人,那些对孩子下狠手的人因为是变态才“恋童”,而不是因为恋童才“变态”。
并不是所有恋童癖都是邪恶的,很多恋童者都在努力控制自己,避免伤害他人,甚至宁愿伤害自己都不会伤害孩子,这个过程是艰难的。
(4)针对恶意的行为变态们屡次对儿童犯案,屡屡得手又逃脱制裁的原因:①罪犯们可以通过威胁、引诱让孩子缄口不言,但是这套方法在成人面前“不怎么”行得通。
②利用孩子的特点,“懵懵懂懂”和“童言无忌”。
关于“懵懵懂懂”:小孩子对“性”没有概念,尤其是一些没有造成疼痛的边缘性行为,孩子可能会把这理解为玩闹,或者觉得“无伤大雅”。
对于有生理伤害性质的性行为,孩子也可能会被“身体检查”之类的措辞岔糊过去,也可能会威逼利诱式的让孩子妥协。
“童言无忌”所带来的伤害则是家长的原因,一部分孩子选择说出来,但是因为表述不清楚,会让家长忽视问题的严重性,觉得这是正常的“亲热行为”,或者觉得孩子想多了。
在很多欧洲国家,比如德国,4岁的孩子就被教导不能让陌生人触碰自己的内裤和隐私部位,也许在有些人眼中这看起来“为时过早”,但其实这确实很有用也应该引起重视,尽早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解决总比有一天为时过晚了再痛心疾首强。
同情有底线的恋童癖不等于不同情孩子们,能划分清底线的恋童者值得理解和尊重,我们不应该把有道德操守的恋童者和猥琐变态混为一谈,这才是真正的包容和平等。
非常不希望现在社会的主流思想感性大于理性;不希望人们对任何事物都是以偏概全、一概而谈的态度;不希望善良的人被偏见伤害;不希望这些人的尊严被他人的无知和成见泯灭。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能知道,有恋童倾向,不是畜生也不是病态,他们和流氓变态并不一样。
先看一段Markus与心理诊疗师的对话。
„Markus, das, was Sie haben, ist keine Krankheit, die heilbar wäre.Pädophilie ist eine Neigung. Eine sexuelle Orientierung, die sich meistens in der Pubertät manifestiert, was nach allem was wir bislang wissen, ein Leben lang stehen bleibt. Sie können für Ihre Neigung nichts, genauso wie es für Homosexuelle oder Heterosexuelle ist. Niemand kann für seine Neigung etwas.“„Was heißt das?“„Sie müssen mit Ihrer Neigung leben, ein Leben lang. Das müssen Sie klar werden.“„Was soll ich klar werden? Dass ich mein Leben lang keinen Sex haben soll oder was?Was sollen Sie machen, wenn Sie keinen Sex haben dürfen? Wenn es verboten wäre, wenn es kriminell wäre, wenn Sie Sex hätten.“„Es tut mir leid. Das ist nur Ihr Schicksal. Ich werde versuchen Ihnen zu helfen, damit Sie besser damit umgehen können mit Ihrer Neigung, sie besser kontrollieren können.“有趣的是Kopfplatzen (2019)与Nymphomanic (2013) 中对主角命运的社会性宣判都是由心理诊疗师完成的。
而同时咨询室中的对话场景也成为了两部影片反讽式地展现问题核心的关键段落,在fans截图中的出镜率极高。
Sexuelle Orientierung与Perversion一词联合起来总会把问题变得相当棘手。
按照官方医学说法,Pädophilie并非可治愈的疾病,而是需要得到遏制与监视的性倒错。
它属于一种由道德律法所辖制、具有伤害他者风险但并不损伤患者自身生命的性向,质性地区别于一般的hypersexual disorder(nymphomania等)。
作为性反常大类下的两种疾病,一名刺激伪善伦常神经的女性瘾者能足够耀眼地激发观众心中的女神崇拜,而政治/美学“正名”却永远无法在灰暗的恋童癖身上发生。
或许是出于此因,影片试图用男主角的隐忍与痛苦唤起观众的同情但仍始终将自身平稳地放置在安全的叙事区域内。
《女性瘾者》里Joe放火烧掉的是资本主义豪车和挂着新婚夫妻画像的婚礼用品店铺,而Markus只能选择把珍爱的男孩照片一把火销毁。
值得重新思考的事情是:医学与心理学在尝试规定“反常”的时候到底在规定什么?
社会伦理如何参与了这种规定?
一个人的精神与生理特征偏离标准到多大尺度才算跨入反常之列?
当我们拒绝把一般性的标准不假反思地接受下来并通过性少数平权运动将“正常”几近肢解之后又该如何回头去规定“反常”?
性欲与“我”总是一体共生,爱欲阉割也将招致本体的覆灭危险。
全片Peripetie处的痛苦独白及男主在公园喂食的那匹饿狼都在反复提出这样的问题:“我”究竟在何处?
如果“我”并不正当,这个不正当之“我”该如何生存?
„Lieben Sie Kinder, mehr als Sie wollen?“构成我的究竟是我之Wille还是我之Lust?
„Das Wichtigste aber ist und bleibt Ihr Verhalten, Ihre Handlungen. ...liegt allein in Ihrer Verantwortung.“我是否是我的行为与责任?
„Es ist in meinem Kopf. Es ist überall. Eine Stimme in deinem Kopf sagt, los, los, los. Du sagst - Nein, das bin ich nicht. Es kommt immer wieder. Es ist immer da.“我的爱欲就在我的脑中,它不停叫嚣呼喊,与我的头脑以及为“人”的理性融为一体。
但我想拒绝承认那是我。
草原狼很遗憾没有生活在草原,他被圈养在笼子里,主人告诉他饿了就只能吃草,他很听话。
有一天,他闻到了肉的味道,莫名的兴奋、痴狂,仿佛回到了草原一样。
但他看了主人一眼,主人摇了摇头。
他委屈、悲鸣,甚至有些自责,我是一匹草原狼,我只能吃草!
有一天一只小兔子被带到了他身边,“请帮我照顾下他吧”,他同意了。
从此,温柔、宠爱甚至有点垂涎混杂在他那无处安放的内心深处,他经常深情凝望小兔子,它的肉是那么的鲜嫩,眼神是那么的明澈,浑身散发着荷尔蒙的气韵,如果一口咬在它脖子上一定很美味!
但是他犹豫了、退缩了,甚至有点害怕,我怎么会有这么畜牲的想法,咦?
我本来就是只畜牲啊?
呵呵,何必责怪自己呢?
小兔子,我不会伤害你,但这个世界不是所有的草原狼都甘心吃草,你要照顾好自己呦!
很有争议的话题,当男主的手划过小男孩的后背我就下意识的闭上了眼。第一次有电影算是正面描写这一群体。人的倾向确实不是病,但不是所有的倾向都是对的。可是如果片子的小男孩儿恰巧也对男主有想法,那又该怎么办?所以是非对错真的很难讲。不过,如果一个恋童癖因无法抑制自己私欲而伤害小孩子的时候,我想无论他多么可怜,多么难过,也没人去探究他的心路历程了。这真是矛盾至极。许多事看来真的不是理解就能宽恕。
叙述就像写论文一样笨拙!不单单因为中间直接搬出心理医生对恋童癖进行了一番科学解释,而是开场即一而再点明马尔库斯的性向。为什么不以亚瑟母子俩搬进隔壁开场,让观众和母亲一样直到后面才发现马尔库斯恋的是儿子亚瑟而不是她?为什么不利用马尔库斯摄影爱好者的身份,让观众和母亲一样误以为他拍摄的是她其实是儿子亚瑟?另一层笨拙是马尔库斯的痛苦,从开场痛到结尾的痛苦。性欲和爱欲得不到满足的人千千万万,有几人会为此三百六十五天天天沉浸在痛苦里面?即使是性瘾症也还是有日常的生活、工作、社交转移注意力吧?为什么不是亚瑟的突然闯入让他一直压抑的恋童癖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呢?比如同类型的《威尼斯之死》。
头痛的时候看《头痛》…不知道能看好不…一部叙述“特殊”人群的电影,近乎完美者也许总藏有不为人知的“秘密”,游走着,挣扎着,无法大声诉说的,使其头痛欲裂的…游走在伦理道德的边界,挣扎着不使自己被兽性占据;被厌恶,被抛弃,被他们,被自己;想要寻求帮助,却永生无法根治…前两次围栏里的狼出现以为男主慢慢兽化,隔着围栏,就差一步;等到第三次狼低吼着出现,仿佛是男主一直为了努力提醒着自己与禽兽的区别;第四次男主触摸到狼,又像是一个危险的警告,内心强烈挣扎着却摆脱不了,挥之不去…第五次看着进食的狼,狼产生了敌意,或是男主进行治疗慢慢能够掌控自我与它区别开来了;第六次,唯一一次不是在围栏里的狼出现,原以为已经能够控制好自己,不再困兽之斗了,也不用困兽之斗了,对孩子,对自己…原来是不想再做困兽之斗了…
7 | 难得有一个对炼铜有客观表达的片子,设定中没有带有刻板印象的猥琐和肮脏,干净外表下的克制举动让人敬佩,这也是大部分炼铜群体的生活常态。心里喜欢并不代表现实中会侵犯,应该把取向和行为分开,这个是我觉得全片表达最积极的部分。性压抑作为全片另一个最大的议题,虽然有些夸张,但是探讨社会与争议群体不可调和的矛盾也很有价值。在剧情编排上,心理医生部分本应该更精彩,狼这个意象有点不合适,篇幅占比也很大,整体也属于很平实的那种,细节不够多,其实有点流于表面的感觉。但总的来说它的意义已经很大了。
又见马裤思 看完我头更晕了………这种倾向确实无解 也因此 文艺作品的自由度不被约束尤为重要…
有被难受到。真的很担心出事。确实很能共情。传递的情感太复杂了。结局得很突然,可惜对恋童癖这个事没有给出自己的答案,最后还是隔靴搔痒啊。
一个有恋童倾向的男人选择了自杀来阻止自己,但愿其余那些人有他1%的克制。
非常有价值的电影,尤其是在欧美地区。我们是时候学会区分并且全面认清恋童癖了。有底线的恋童者和猥琐变态完全不同,他们努力控制自己,甚至宁愿伤害自己都不会伤害孩子,但是却遭人平白无故地唾弃。“恋童”是一个灰色地带,评判一个人的标准绝不应该是单一的、片面的,尊重和同情有道德操守的恋童者不等于不同情孩子,也不等于纵容。非常不希望现在社会的主流思想感性大于理性,不希望人们对任何事物都是以偏概全、一概而谈的态度。恋童也是一种性取向,不希望善良的人被偏见伤害,也不希望他们的尊严被他人的无知和成见泯灭。Markus是有良知的人,人们对待他却像上世纪迫害同性恋那样偏激。尼采说,“爱所做的事,超越了善与恶……”
恋童癖的人权等到相关的法律健全以后才有资格谈,为了一些恋童癖就放弃那些被侵犯的孩子了?你的孩子被侵犯后连打官司都不知道该告什么,你们倡导同情恋童癖,谁又去同情那些孩子呢?
设于阴雨深秋的地理背景,克制的冷调和布局上灰蓝色大面积使用都没有让我保持平和地看完,每一次目光的试探,重复场所中的静立、沉思,和孩子的肌肤相处,都掐着我的咽喉,不敢猜测满怀着不适,可到了后半段就充盈着煎熬的悲悯,被倾向带来的罪责感和为肉欲所啃噬分崩离析的理智,Marx细腻地处理着每一份绝望和徘徊,把一个有礼自律自立的精英背后的泥泞展露出来,像裂开了口子的鱼肚涌出血污也在同时走向矛盾进一步迈向死亡。在摄影和台词语言各方面都是非常客观直言的,没有为罪犯开脱也在平和的苦痛中讲述了这种性癖好者几近一生的阴霾。本是私密话题却让他遭受家人背离,社会苛责和自我的不解,仅仅是倾向不伤害他人的恋童癖好也是罪责么?这部分人群就应被剥夺爱与性的权利么?因为地位的悬殊和对象的特殊性,坚决避免伤害是第一位的但总有苦衷
人与兽的区别,可能就是对于欲望的控制。
看到马库斯那句“我的王子”时鼻子一酸
为gay多年的我很清楚,烧掉照片只会等来下一波(bushi)。尽管话题很大胆,很多方面做的却十分保守,性癖好这回事儿拍得冷峻,罕有的音乐衬托只有渗人的提琴,哪怕给小孩再多特写也没有把握到最“勾引”的镜头。到了后半段总算有了点共鸣,被家人摒弃,被朋友唾弃,还可能被上司放弃,付诸的感情都成了一厢情愿。社会该做的就是正视,进而提供充分的“处方”。
电影是这样演,现实中的恋童癖会像男主一样克制吗?恋童癖一生黑,不能给他们洗白。
非常窒息的电影,看的时候一直按暂停键来调整情绪。导演节奏与恋童的心理道德坚守共并进,一直在游走并反复横跳带动观众的共情。这个世界需要电影来看到不一样的人,并让观众用客观的角度来审视,这不是洗白,而是身为人,身为同类,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天生的“变态”(未犯罪)马克思从未犯罪只仅仅因为身份的泄露而遭受众矢之的,他一直在与狼对视,那是他心中原始的兽欲,人在进化的道路上能够与野兽区分开来,就是学会克制。
恋童但是有道德的人,除了自杀该怎么办
童安格,辛弃疾;德意志,美利坚。p.s.:如果小孩的角色换成天生坏种的,就更有冲突了。3.5
不好意思,即便看完电影,关于恋童癖,我仍感到恶心。如果社会和医院无法有效的“治愈”,那这些人,还是自己去势吧
马克思演这个片还是不错的,人畜无害的形象更好地将“无辜的恋童癖”这个形象演绎得更好。。。当然导演也没有想出一个更好的solution
好无解的人生啊,没想到这么惨。医生告诉他这种病终身伴随、不可治愈,他一生都要活在欲而不得中,他永远不可能在合法的情况下跟欲望对象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