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伦·伯尔的性格悲剧注:本文探讨Aaron Burr的性格悲剧,主要从音乐剧《Hamilton》出发,与史实有出入,请知悉。
在Aaron Burr敬着端正的军礼,向华盛顿陈说自己的宏图大略时,Alexander Hamilton恰好进来。
“Have you met Aaron Burr?”“Yes,we keep meeting.” 二人异口同声的回答,恰恰指出了他们生命轨迹重合之多。
年龄相近,都是幼而孤的天才,都在独立战争中崭露头角,都在新生的合众国担当重任。
但二人生命底色的不同,意味着这场轨迹重合的结果,注定是浓墨重彩、血雨腥风。
二人的初见,便证明了彼此性格的不同。
HAMILTON: Pardon me. Are you Aaron Burr, sir?BURR: That depends. Who’s asking?毫无顾忌的发问,警惕而世故的回答。
为二人的性格写下轻轻的注释。
而彼此性格的冲突,最终化作手枪中的子弹,毁灭了Ham的肉体,埋葬了Burr的前程。
TALK LESS,SMILE MORE这是Burr初见时给Alexander Hamilton的建议,19岁血气方刚的Hamilton当然无法理解,眼前这个同样年轻的普林斯顿天才,为什么会如此说。
而在之后他们的生活中,Burr也总是把这句话挂在嘴上。
这是Burr的行事准则。
Talk less代表着谨慎和保守,Smile more带着讨好和投机的意味, “Don’t let them know what you’re against or what you’re for.”则是Aaron Burr贯彻一生的信条。
隐藏自己的观点,在黑暗中伺机而动,观察形势的风向,博取最大的利益。
也正因为这个行事准则,在Non-Stop中A. Hamilton邀请自己出山时,A.Burr不假思索地回复:” And what if you’re backing the wrong horse?”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Burr说Hamilton失无可失所以才一往无前,可他自己到底又在恐惧着些什么?
Hamilton身上有着Burr所没有的,独特的伟大之处:那就是一种历史的自觉感。
他深深的知道”History has its eye on me”,一心想为新生的合众国建筑起一个泽被后世的财政体制,一心想为松散的合众国留下深厚的历史遗产。
至于Burr,一生多次被质问:“如果你没有立场,你到底为什么而战?
”剧中对Burr“信念”的描绘,似乎仅仅是《Dear Theodosia》中对女儿的一份爱。
为了女儿的茁壮成长,Burr浇灌新生的合众国的幼苗;为了女儿不会成为孤儿,Burr亲手在决斗中杀死了A. Hamilton。
令人唏嘘的是,正是后面这个举动,毁掉了Hamilton的肉体的同时,也毁掉了Burr自己的名誉和未来。
他唯一的信念Theodosia更是在不久后的一场海难中离世。
不幸的Burr再也剩不下什么。
WAIT FOR IT从《My Shot》中的作壁上观,到《The Election of 1800》中的东奔西走;从《Wait For It》中的潜伏等待,到《The Room Where It Happen》中对身处命运之屋,留名青史一页的无限渴望——Aaron Burr这个机会主义者的性格表现形式在变,但是内在仍然是对一己私利、世俗成功的无限渴望。
Burr的确才华横溢,不幸的是,他并没有像Hamilton那样迅速得到华盛顿的赏识和爱,获得与其才华相配的职位和机遇,而是一次次的被冷落,一次次被拒之门外——在这样的性格,这样的命运的冲突最终将二人导向宿命中的决斗场。
而在那一天到来之前,Burr一直在Wait for it.等待佳人相伴,等待名留青史,等待一枪崩了那个老是阻碍自己的狂妄之人。
相比于Hamilton的角色词中:”I am not throwing away my shot”中shot这个多义实词丰富而具体的含义,”it”这个虚无的代词则完美诠释了Burr秉持的隐藏的艺术。
我在等待,而等待什么,你不会知道。
我将随风而动,察言观色,伺机而起。
但你永远看不透我在等待着什么……Burr在剧中许多曲目充当着旁白的角色,以How does……句式勾勒着历史的变迁和个人的悲欢,这种角色特点似乎与他旁观的性格也相配。
THE ROOM WHERE IT HAPPENS有心人指出,从《The Room Where it Happens》一曲后,Burr再也没有站在过旁白的位置说过一句话,而是“入世”,争得议员席位,成立政治团队,参与总统竞选。
在多少次被关在命运之屋门外而无缘身处政治漩涡之后,Hamilton和Jefferson、Madison一场妥协艺术的晚宴,击碎了Burr最后一点期待和倔强。
他这才明白自己努力地向上攀爬,耐心地韬光养晦,却并没有离那扇门更近一些。
“You got love for it,you got hate for it,you got nothing if you just wait for it.”从此之后他反复低吟”I’ve got to be in the room where it happens”,把wait for it揉成碎片咽下。
哪怕道阻且长,也必须溯到漩涡中央;哪怕艰难险阻,也必须身处历史发生的地方。
FOR THE LAST TIMEAaron Burr有着政治上,至少是“竞选”上的天才。
在1800年的总统竞选上,凭借自己的一套竞选团队,巧妙利用各方的矛盾冲突和利益纠葛,与杰斐逊打的难舍难分,不分上下。
最后总统的决定权给到了联邦党所控制的众议院。
Hamilton创建的联邦党与Jefferson所带头的民主共和党恩怨已久,胜利的天平开始向Burr倾斜,梦想从未如此触手可及——可是!
出乎意料的是,汉密尔顿说服了党内许多人选择杰斐逊而非Burr,汉密尔顿亲手把自己一生的政敌送上了总统宝座。
还不忘嘲讽Burr:“杰斐逊有立场,即使是错误的;而伯尔连立场都没有。
”将一切看在眼里的Burr再次陷入了迷茫无助和愤怒之中:“You keep me from the room where it happens,for the last time!”他将自己多年的失意全都归结于汉密尔顿的加害和嫉妒。
双方的锋利的言语,将各自导向各自人生的悲剧。
THE WORLD IS WIDE ENOUGHClick-boom!一声枪响,响彻新泽西河岸的黎明。
一粒子弹,杀死了一个天才,一个风流政治家,一个妓女生的杂种,一位饱受争议的美国国父。
一场决斗,终结了两个人一生的恩怨,为联邦党和民主共和党的对抗画上逗号。
在杀死汉密尔顿后,亦留下了“年纪最大的独立战争遗孀”。
剧中,尾声之前的一首《The World is Wide Enough》表达着Burr的一丝忏悔。
“现在我成了你们历史中的恶棍,我活了下来,但是却被诅咒。
”但是,历史远比剧更为复杂。
Burr的确说过“The world is wide enough for both Hamilton and me.”但谁又知道,那个杀死汉密尔顿后,在小酒馆吹嘘自己“功绩”的Burr内心里的想法呢?
生在同样突飞猛进的时代,这两个性格迥异,命运重叠的人的故事,在两百多年后的今天仍在传唱。
茨威格说:“历史是最天才的剧作家,任何一个剧作家都别想比过历史本身。
”Hamilton和Burr相互映衬的人生,抽象出来,也许正恰似人的性格两面,激进与保守、外倾与内倾、理性与感知……两个人的故事,甚至可以象征为性格冲突而导致的人的悲剧。
面对这两个人的故事,我总是不胜唏嘘。
如果彼此放下一点傲慢和成见,学习彼此,就不会有后来的悲剧。
可是,我看见,Burr最后学会了“Not throwing away my shot”却忘记stand for nothing的危险,Hamilton为了自己的提案通过也学会了“Talk less,Smile more.”却总是忘记“That would be enough”和“Be satisfied”的恳求。
二者的性格底色不同,却都由野心勾兑。
——我又觉得,这样的两个人,怎么又能逃脱掉一场你死我活的结局。
最后的最后,还是不免惋惜。
如果Burr在开枪之前,在过往生活的每一天里,能想到“Who lives,who dies,who tells your story”的问题并认真考虑,当他明白了历史雪亮的眼睛在注视着他,他会不会选择将枪直指天空?
事实并没有。
繁华落幕,曲终人散。
亚伦·伯尔的人生之火,随着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人生的陨灭而黯淡。
这一场性格悲剧,也就此落幕,留给我们无限的意难平。
实在太震撼了。
我从未想过我会看一部讲述美国历史的音乐剧看得流泪。
太多经典的台词,印象最深的是华盛顿那句,history has its eyes on you.我看的版本翻译是“你所做的一切,自有历史评判。
”但我更喜欢用我的小学英语水平给这句英文更直白的解释,历史用他的眼睛在看着你。
有些人注定站在高点,注定成就霸业,是非功过,留给后人评说。
功绩是什么,是殷勤播种却无缘见其绽放,是你谱好却来不及奏响的乐章,将由后人吟唱。
历史虽说做不到真正的公正,但那些福泽后世的功绩,历史不会忘记。
这就是历史的魅力。
因为当你翻开史书时,看到的每一笔,都是枭雄们波澜壮阔的一生。
ps.超喜欢乔治三世的出场,这个磨人的小妖精实在太可爱了,我喜欢他那傲娇又得意的表情,还有唱歌时皇冠上的珠宝布灵布灵地闪耀的小模样。
最喜欢他唱dadadada,感觉尾巴要翘上天。
迪士尼昨天发布了音乐剧《Hamilton》的电影版。
很多朋友已经在看了,但猜测可能还有很多对这个剧不很了解的朋友,所以想稍微讲一些这个剧的独特之处,方便大家入坑。
首先,Hamilton这个剧可能是近五年来全美最火的音乐剧,并早已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在美国,如果你告诉你朋友,这个周末你要去看Hamilton的现场演出,你朋友一定会一致向你投来艳羡的眼神并觉得你是个超酷的人。
因为一来这个剧的票价非常贵(最便宜的票也要$199,最贵的票卖超过了$1000!)而且超难抢到,二来这个剧自推出以来收获了空前好评且拿奖拿到手软:拿到过破纪录的十六项Tony奖提名,得到最佳音乐剧等十一项奖,2016年获得了格莱美最佳音乐剧专辑奖!
为什么会这么火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剧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新方式,来向大家讲述了美国开国元勋的故事。
一般来说,像这种历史题材的剧都属于正剧,会用比较传统的方式来演出,但Hamilton偏不。
整部剧用了大量的嘻哈说唱音乐作为主要叙述方式,采用了黑人和亚裔等多元背景的演员加入到卡司中,并整体上使用了更多当代文化中流行的俚语和梗,这些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想象一下朱德和彭德怀聊着聊着开始rap battle的感觉),从而受到观众热捧。
而另一方面,看这个剧是一个特别好的了解美国精神和“美国梦”的机会。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年在汉密尔顿和华盛顿这些美国开国元勋身上闪耀的,身为一个移民对于创建一个平等自由社会的追求,今天依然存在于大部分的美国人的心中,这也是这部剧能受到大家广泛共鸣的一个重要原因。
很多人听到这个剧里的歌就不禁热泪盈眶,如果没有共鸣应该是做不到的。
最后再分享一个小八卦:2015年的时候美国财政部本来准备把Hamilton本人的头像从当时的10美元纸币上换下来了,换成一位女性历史人物,但因为这个剧推出后实在太火了,后来只好取消了这个计划。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剧也算改变历史了。
所以推荐大家这个周末,花一点时间看一下这部之前大家要争先恐后掏几百美元去看现场的宝藏舞台剧。
可以幻想自己穿越到了百老汇,应该会是人生中能留下宝贵回忆的两个多小时。
了解更多关于Hamilton主创Lin-Manuel Miranda的故事: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2720725/
我本人非常喜欢LMM,但不代表我同意他所有写作,虽然我不同意他的全部写作,也不会阻止我对他和Hamilton音乐剧的热爱。
LMM在Hamilton的女性角色的创作中,除了几句口号搬台词,整体上依然没走出直男中心的创作思维。
Hamilton剧中有几个女性角色,但是只有两种形象——圣母和荡妇。
作为Hamilton的妻子,Eliza在剧中戏份最重。
LMM很喜欢用narrative这个词,先是Eliza想进入narrative(《It would be enough》),然后在得知Hamilton的婚外情后把自己从narrative中删除(《Burn》),在最后一首歌时又重回narrative(《Who lives, who dies, who tells your story》)。
但是Eliza进入这个历史叙事的方式是什么?
是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
讲述华盛顿的故事,在DC募款,筹建华盛顿纪念碑;整理Hamilton的文章,帮Hamilton做他没做完的事。
当然Eliza有“自己”的事,建立孤儿院,这个孤儿院到现在还存在着,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啊,在剧中竟然只在最后一笔带过!
LMM也很喜欢用legacy这个词,剧中几个男性角色的legacy都很清晰明了,Hamilton、华盛顿、Jefferson不必说,连Laurens这个角色的政治理念都数次出现并强调——他要组织一个3000人的黑人军队,反对奴隶制度(which is overstated!
)。
但是Eliza自己的理想是什么?
不清楚。
LMM多次说,Eliza这个角色很重要,在她身上他也花了大量笔墨,但是细想一下Eliza是个什么样的形象,是见到Hamilton被他打动得无法自拔的helpless,是best of women, best of wives,是好妈妈(她的mom beatbox!)是Hamilton忙于工作时让他take a break,是Hamilton出轨后原谅他,是Hamilton死后续写他的故事。
考虑到时代背景,让当时的女性有自己的理想和事业的确强人所难,但是在剧中,女性角色就连自己的感情也不能有。
Angelica的satisfied绝对是剧中最最最最精彩的一首歌,这首歌的rewind多么精彩,然而这么大的一个剧情,却是LMM生生编造的!
试想一下,此剧大部分的剧情都是有历史根据的,甚至人物的曲风都反映他们的政治观点,比如Jefferson出场唱爵士,反映的是他过时的政治理念(见Hamilton纪录片),可见此剧对细节真实性的追求,可是竟然编造了一个Angelica和Hamilton这么意难平的故事。
LMM自己说,历史Angelica和Jefferson联系其实很密切,两人都在欧洲时有很多书信往来,算是有点暧昧吧,但LMM说这个没意思,所以根本只字未提。
我作为观众,心想哇这才有意思吧,谁不想看Angelica和Jefferson谈恋爱啊!
婚外情也行啊!
而且在Schuyler sisters出场那首歌时,Angelica就说Jefferson说人人(men)生而平等下次我碰到Jefferson我要说服他把女性也加进去。
这句歌词已经成为此剧标志性的存在,Schuyler sisters “work”的手势也成为一个ICON。
哇要是Angelica在剧中能真的跟Jefferson有个交锋那不是就给这句话一个完整的交代吗?
但没有。
如果能把Angelica和Jefferson这条暧昧的感情线写出来,那给Hamilton和Jefferson的政治敌对中又增加了更juicy的元素,不是更好看吗?
但没有。
甚至LMM删了剧中Jefferson跟Hamilton在一场battle后说tell Angelica I said what’s up这句话。
所以细想一下,Angelica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呢,就是一个只爱Hamilton的圣母啊:就算已经结婚了也说我丈夫没你有意思(白眼),你给我写信那个逗号是什么意思呢真是让我魂牵梦萦啊Hamilton。
至于开头喊的那句男女平等的口号,也只是口号而言,大概LMM深知单单这句话已经足够引起当代观众的叫好了(跟“Immigrants, we get the job done”一样是句空洞的废话)。
另外在 Schuyler sisters里的Peggy就更不用说了,唱完“And Peggy”之后就完全消失了,以至于网上好多观众在问Peggy去哪了?!
当然她化身为Maria Reynolds重新出现了哈哈哈!
(不对!
)Maria绝对是对剧情最为重要的女性角色,她虽然出场只有一首歌的时间,确是后续剧情极强的助推器。
她和Hamilton的婚外情直接断送了Hamilton的政治前途,并间接导致第二幕中悲剧的发生:The Reynolds Pamphlet—>Philip与人决斗,死—>Hamilton搬家,淡出政坛—>endorse Jefferson—>Burr生气—>决斗,Hamilton死。
如果没有Maria,第二幕中几大戏剧冲突直接不用演了。
但Maria在剧中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基本上就是一个荡妇吧,在剧中她勾引Hamilton,她丈夫勒索Hamilton,两口子好像仙人跳一样陷害了光辉的主角。
但是!
但是!
事实上,最终Maria和丈夫离婚了,Burr还是他们的离婚律师!
根据这有限的信息,感觉Maria确实是想离婚的,而不是只想勒索Hamilton。
但是这也只字未提。
剧中还有个从未出场的女人——Hamilton的妈妈,她的形象也是一个whore(哭笑),剧中她数次“出现”都是通过Burr的口,但都是骂Hamilton son of a whore,或者whoreson时出现。
Hamilton确实是非婚生子,是因为他妈妈离婚,和Hamilton爸爸在一起但当时法律不允许再婚,因此Hamilton成了私生子,在剧中就简化成一个字——whore。
我对LMM的性别观真的很有意见,但是并不能阻挡我对他的热爱,只是这热爱少了一点儿。
另,King George III应该成为新一代的Disney princess!!
Just you wait,just you wait!
终于等到零点上线看完了百老汇原卡官方拍摄,看完浑身舒畅,可能是2020下半年的高光时刻了。
在宽街消寂剧院关门之时,这的确是一封送给theatre,送给theatre fans的甜蜜情书了。
看了三个production的现场,真是没想到今年的四刷居然在流媒体上。
一边看一边想,为什么这么一部美国主旋律音乐剧(主演几乎全是少数族裔+LGBT)能让我感觉这么好这么爽这么幸福?
是真的好啊!
任何主旋律政治包装、演员外形差异和对hip hop这种音乐形式的固有偏见都无法掩盖这部作品伟大的艺术性!
每次看都有新感受、新发现、有种无穷无尽地学习过程。
对于普罗大众来说, nobody cares about American patriotism,就算Hamilton把乔治三世黑出翔也不妨碍英国王室去现场追剧呀。
一些看原卡官摄的新感受:Hamilton(Lin-Manuel Miranda)Lin作为rapper真的没话说,对人物的解读也没话说,就是那破锣嗓子……可能大家看着他这么genius这么genuine的份儿上不忍心吐槽吧(抱头,我也是林聚聚的脑残粉,说了实话不要打我 T_T)Farmer Refuted这首里面Ham和Seabury的互动每个版本都不太一样,我一直以为Lin可能演得最风骚,没想到比较之下Chicago版里Miguel居然是最“痞”的哈哈哈。
Battle of Yorktown (The World Turned Upside Down) 一直觉得这是第一幕后期最高光的一首歌。
歌词内容和第一幕前期的高光神曲My Shot呼应,“I am not throwin’ away my shot“ 也一直作为Ham这个角色的主题贯穿始终。
Yorktown这首歌的编舞非常精彩,Ham剧组也选了它作为2016年托尼奖(就是他们横扫16项提名拿走11个奖项的那年)的表演曲目(传送youtube - 前面有奥巴马夫妇做介绍,2'20开始表演;b站版本)。
顺便传送一个Yorktown编舞的breakdown(youtube),以及真希望整个Ham团队出一个干货满满的创作breakdown纪录片啊。
如果大家看官摄会发现这首歌的编舞里演员们手里都是有步枪的,后面的战争氛围里也会听到此起彼伏的枪声。
但是在2016年托尼奖颁奖之前刚好发生了奥兰多gay club的枪击案悲剧,Ham团队因此在颁奖典礼的表演版本中把关于枪支的元素都去掉了,从上面的视频5'30左右开始,所有演员在一片沉寂中保持举枪姿势反而给人一种别样的震撼。
这首歌里有句台词“Immigrants we get the job done“是个百发百中的嗨点(至少我看的三次现场全中)。
但是这句台词的位置有点尴尬,我一直觉得林聚聚一开始写的时候可能没留够给观众reaction的时间,导致每次观众一嗨都有点打断节奏。
按照对林聚聚技能点的了解,我本来对Dear Theodosia和It's Quiet Uptown这种歌的期望也不高。
但是!
没想Lin靠着他那嘶(pin)哑(fan)的(de)嗓(pao)音(diao)和纯良无害的puppy eyes,也能把渣男悔过求和曲It's Quiet Uptown演绎的如此感人。
要感恩高清摄影,能够帮助观众看到很多演员的小细节。
Aaron Burr(Leslie Odom Jr.)Leslie对Burr的处理真的很细腻了(再次感谢高清官摄),这是我第一次对第一幕里的Wait for It印象如此深刻。
这首歌也是对Burr性格的一种展示,在歌词里Burr有意无意地也把Ham和他无法掌控的Love,Life,Death相提并论,也算是为后期不可控制的“既生瑜何生亮”相爱相杀做了铺垫。
这次看Burr和Ham二重唱Dear Theodosia,也看到了更多的细节,尤其结合两人都是孤儿的悲惨身世,再去体会他们对下一代的期盼,更具感染力。
第二幕的The Room Where It Happens一直都是Burr的高光曲目,这首歌编曲中的Jazz成分很大,某种程度上把Burr的jealousy诙谐化,Leslie演绎的非常好。
感觉这首歌的传唱度也很高(至少那句“I wanna be in the room where it happens”)导致最近某些人出书来蹭热度,被林聚聚freestyle疯狂diss(youtube传送……)George Washington(Christopher Jackson)Washington和Hamilton的“父子”情深每个production都展示的挺好。
这次可能是有最近的BLM加成,导致刷官摄注意到了一些关于slavery的小细节。
比如最后Eliza支持解放黑奴的立场和Washington的小表情。
这些隐藏的矛盾和细节也使得对legacy的探讨更丰满。
King George III(Jonathan Groff)耶终于到人见人爱的笑点担当乔治三世、花见花看的小甜乔Jonathan Groff了!
原来小乔自己没说谎,他在台上真的喜欢spit啊!
(为了小乔的形象我就不截他喷口水的图了)这个角色也是我看过的几个production中,表演方式存在肉眼可见差异的角色,但是每个版本都非常有意思,几个标准的“包袱”也都完成的很好。
Marquis de Lafayette/Thomas Jefferson(Daveed Diggs)Lafayette和Jefferson是double casting,Jefferson更是非常容易出彩的角色。
再次感谢官摄,让观众可以看到Daveed的各种风骚小细节,非常可爱。
Jefferson和Hamilton的cabinet battle是这部剧的亮点之一,然而每次在现场看都因为他们语速太快我只能感受韵律搞不清楚歌词(我听力不好我的锅)。
但是!
有了官摄可以看实时提词器,简直不能更酸爽!
Angelica Schuyler(Renée Elise Goldsberry)Renee太完美了,也太适合大姐Angelica这个角色了。
反正说Angelica肯定逃不过这首不能更悲伤的、家族利益高于天、爱情事业难两全的 Satisfied(当然林聚聚自己也承认写Angelica “has to social climb for one”的时候忘了Schuyler爸爸其实是有儿子的……)Renee在reprise “to the groom,to the bride“ 之后的那句 “to your union, and the hope you provide" 真是太好听了,那个”union“真的包含了很多层次,这一点在听原声带的时候也能感受的到。
有一点小遗憾是,可能为了照顾到演员细节,也可能是因为机位不够(误),这里Satisfied原本惊艳的闪回效果似乎没有在现场感受到的那么完整。
Eliza Hamilton(Phillipa Soo)其实第一次看Ham的时候感觉二姐Eliza就是一傻白甜没多出彩,后来越刷越觉得这个角色发展的层次很丰富。
Pippa和Renee一样,两位女演员在我看过的版本里是对这两个角色完成最好的,这一场的表演也是impeccable!
Pippa第一幕Helpless又甜又美,可能是这部剧里唯一符合Disney风格的角色(咦?
),第二幕Burn唱得痛苦决绝让人心疼(烧了他!
)。
Eliza这个角色在Who Lives Who Dies Who Tells Your Story也是作为Legacy延续的存在,历史上也一直在积极投身慈善并保护Hamilton的政治遗产。
Pippa录这版官摄的时候只有25岁左右,有一半中国血统(父亲是一代中国移民),朱莉亚毕业科班出身水平过硬,且出道就碰到了这种现象级的高起点,属于典型的别人家孩子。
传送一个Pippa小姐姐唱My Shot(b站),真是非常厉害非常可爱了!
值得一提的是随后的伦敦西区production里的Eliza也是一位亚裔演员——菲利宾裔的Rachelle Ann Go。
真希望今后的音乐剧舞台上可以看到更多更棒的亚裔演员们闪闪发光呀!
结尾影片结尾是Hamilton Mixtape里的My Shot。
Lin从2009年开始做Hamilton Mixtape这个project,同年在奥巴马的白宫表演了开场曲目Alexander Hamilton,然后这个project演变成了现在看到的音乐剧。
但是2016同时也发行了一张Hamilton Mixtape的专辑,包括剧里一部分曲目的混音版也包括了一些没有收录在剧中的曲目。
我个人还是最喜欢那首Immigrants(We Get The Job Done)啦!
其他电影录制虽然可以保留放大很多细节,但是运镜多少都要做取舍,有时候也会损失一些漂亮的角度(跟在剧院选座位一个道理)。
不知道是不是机位不够用,感觉远景真的很少啊。
而且有些仰拍镜头把大家拍的又短又平,虽然各位卡司都是靠实力吃饭的,但是摄影老师也不要这么残忍嘛。
其实随着VR技术的发展,如果可以用在音乐剧话剧的录制上,我相信广大的theatre nerd们是会买账的!
Hip Hop这种音乐形式本身就具有强大的韵律感和感染力,也与革新、年轻、反叛精神息息相关。
然而能够看歌词真是巨大的加分项,尤其是对Hamilton这种信息密度巨大的作品来说。
而且Ham的歌词真的是可以引起极度舒适的工整,即使脱离饶舌,在genius上干读歌词内容本身都是非常愉悦的享受,搭配Lin-Manuel亲自下场评论食用更佳。
虽然什么都比不过剧院里的现场感受,但是7块钱一个月,不用蜷缩在balcony两百块一张票的小座椅里,一边看剧一边喝酒、躺平sing-along尬歌尬舞都可以、有字幕提词还可以无限刷机,入股真的不亏啊!
2012年冉阿让一句“Look down, look down, Don't look them in the eye. ”让我垂直入了音乐剧坑,断断续续爱了《发胶》《wicked》《摩门经》,但基本处于朝三暮四状态。
不得不感叹这次是《汉密尔顿》让我重新回坑底躺平,导致我必须写一篇小作文来记录和安利一下这部神作。
其实我一直有一种莫名的逆反心理,越是大火的作品我越是不想看,2016年《汉密尔顿》捧回11座托尼奖的时候我鼻孔哼气:“就这?
能好到哪去?
”何况还是所谓rap音乐剧,众所周知rap是为数不多的我不太感冒的音乐形式之一。
不得不承认人类的本质都是复读机和真香怪。
因为特别喜欢主演之一Jonathan Groff,所以2016年的我还是捏着鼻子去搜了小乔的唱段cut,一入汉密尔顿深似海,我居然totally get了rap音乐剧这种形式,甚至觉得有些带感。
2016年蛊我一次不算,迪士尼爸爸2020年居然干脆买了版权做成了线上“电影版”,看完全场,好了,我整个人literally从我家沙发上起立鼓掌:“bravo!
牛逼!
”附上我和姐妹的无情对话:
为了林聚聚和小乔,塑料姐妹花的友谊不堪一击,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实锤(?
)你无情你冷漠你无理取闹!
说回《汉密尔顿》,还有一个不太能让国内观众接受的点是它讲的是美国历史,涉及到的人物有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华盛顿总统、杰斐逊总统、阿伦·伯尔副总统、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等等,看到这串名字是不是已经开始打哈欠了?
是的,这段历史在我们的义务教育中提及不多,国内观众也不是很熟悉。
说实话,我也一样,对美国历史没什么兴趣,对政治更是完全不感冒,一般遇到党争权谋这种丝毫与浪漫主义不沾边的题材我都不会多给一个眼神。
但是《汉密尔顿》居然能从这么乏味的题材中挖掘出闪光点,不得不叹一句编剧老辣独到。
简单的说,整部剧讲的就是美国十美元钞票上那个人,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一生。
这能挖掘出什么新意呢?
不好意思,在编剧妙笔生花的手中,挖掘出的新意可太多了。
1.路子野路子野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编剧路子野。
最为可圈可点的,是它摆脱了对英雄人物“高大全”的刻板刻画模式,他有闪闪发光的人性魅力,同时又有道德污点和桎梏,张爱玲说“生命是一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边看边感叹,美国人真他妈敢写,开国元勋搞婚外恋,还和大姨子不清不楚,没有广电总局作威作福,编剧的幸福感也太高了吧。
但你以为这样的道德污点就能掩盖汉密尔顿的人格魅力吗?
我们能就此认定他是个渣男然后否定他闪闪发光的人性光环吗?
指着电视机问妈妈“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是小孩子才会做的事,现实生活中没有非黑即白,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也早该摆脱二元对立,这就是为什么《红楼梦》是艺术而《建国大业》不是。
二是美国人本身就路子野。
伯尔那个角色一开始出场就自称是杀死汉密尔顿的凶手,我当时还不知道他是副总统,我还以为他是个暗杀的杀手什么的,看到结局我目瞪口呆:?
副总统?
跟财政部长在小树林里约架?
决斗?
还他妈把人给打死了?
这也太违背我们一贯对于政治家的印象了,可能是看多了三国演义式的权谋斗争,一句话得拐着八个弯说。
就这么干脆利落的把政敌neng死,还不犯法,看完有一种莫名的爽感,也有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悲壮。
2.舞美设计首先当然是旋转式舞台,这个点子太正了。
舞台整个是一个旋转的大圆盘,在故事进行的同时,这个舞台是一直旋转的,给观众呈现的信息更加丰富,而且莫名有一种历史的“流淌”感。
但这个旋转又不是匀速的,随着故事演进的节奏,有时飞速旋转,给观众呈现的人物和情节简直目不暇接,有时又会停滞,用不同人物的视角去回溯情节,起到时光倒流的作用。
配角的设计也很妙,除了主要人物之外,一些没有台词的“舞蹈演员”穿着色调统一却能暴露不同身份信息的服装,时而形态各异,时而聚拢焦点。
语言难以描述,需要你自己去看剧挖掘细节,你会发现每一个“配角”都有自己一以贯之的性格特征,有自己的喜怒哀乐。
我还有一处未解之谜,汉密尔顿写文自曝绯闻的那一段,他坐在书桌前,周围的桌椅、文件、家居都升到半空然后停滞,这是怎么做到的?
在电影里可以定格镜头慢动作,可舞台上怎么实现?
本人文盲式看剧,不求甚解,看不懂的地方一律谓之“牛逼”。
3.rap音乐剧用rap唱音乐剧这个点子也算是林聚聚首创,我第一次看到rap音乐剧这个形式也是一脸地铁老人看手机。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不太喜欢rap,从当年什么有嘻哈新说唱开始我就嫌弃这种与高雅不沾边的艺术形式,但我现在真香了,大概因为汉密尔顿和rap的配适度太高了。
我分析配适度高的原因有三。
其一,rap是一种非常美国的表达方式,而汉密尔顿讲的是美国的历史,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又是典型的“美国梦”式奋斗,用美国的表达方式去讲典型美国故事,这配适度能低吗?
其二,中国人不懂美国历史是自然,其实美国人也不太懂美国历史,政治人物的生平简介毕竟是很复杂学术的东西,这就需要快速的preview,那么rap的语速自然非常适合这种信息量极高的需求。
其三,rap虽然拉了,但也不是光拉不唱。
在密集的rap中,适时的点缀几处高光的唱段,华盛顿总统、汉密尔顿夫人都有非常惊人的vocal表现,小乔的You'll Be Back旋律也太好听了吧!
听一遍就能跟着哼下来,抓耳。
4.人物塑造在这里我不想一一盘点每一个人物,因为都是历史人物,知乎豆瓣上科普得已经够全了,我只提一提给我留下极其深刻印象的人和情节。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小乔扮演的乔治三世,这大概是全剧最大的一个亮点了。
我从来没想过,我居然会爱上一个变态。
从他挪着娘炮又做作的小碎步上台,就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乔治三世是当时的英国的象征,那种又自私、又傲慢、又渣男、又只想要权利不想要义务的无赖政府。
想问小乔是怎么做到的,用无辜的puppy eyes唱着如此creepy瘆人的台词。
(看之前就被姐妹友情提示会在前排观赏到小乔喷出的高清口水,但看到那一滴大颗的口水我还是没忍住笑得好大声,小乔,要记得你是美男子,有点偶像包袱好不啦!
)莫名的对杰斐逊总统也很上头,这大概也符合“帅气的反派最受欢迎”定律吧,毕竟我是颜控只看脸,何况还是那种又痞帅又骚包又花里胡哨的人间大喇叭花,简直我的取向阻击。
留着snoop dogg式的匪帮脏辫的总统你见过吗?
走路还像个真正的rapper一样提着裆一颠一颠的那种,迈着上街一定会被打的六亲不认的沙雕步伐,他来了:
这家伙的设定太绝了,穿一身骚粉色的绸面西装,唱着爵士乐出场,他一开口,我猛拍大腿:“就是那个味儿!
这才是百老汇音乐剧的那个醇正的骚劲儿!
”爵士唱跳功底扎实,rap居然也拉得很不错。
本剧最大的看点之一就是杰斐逊和汉密尔顿的rap battle ,还有华盛顿总统在中间当裁判(?
还是主持人?
反正就类似拳击擂台上那个管着读秒的角色)这个rap battle加得太妙了,把双方不同的政治观点和辩论用rap的形式表现出来。
而且关键是他们用的都是很浅显的词语,用简单的词汇和例子解释复杂艰深的政治观点。
有点迪士尼后妈茶话会的意思,看两个伟大的政治家菜鸡互啄人身攻击,莫名好笑。
作为一个没有感情的嗑cp机器,我当然要嗑一嗑John和汉密尔顿这对cp。
两人全程含情脉脉温柔注视,一路撒狗粮,对单身人士非常不友好,如上图。
众所周知,closest friend的意思就是……你懂的哈哈哈哈。
反正我全程姨母笑看完两个帅哥的互动,唱you and i do or die的时候汉密尔顿搂了搂John的腰,后面的哥们还吹口哨起哄……两位,你们真的不是在谈恋爱吗?
kdl kdl演John的演员长得太招人疼了,奶萌奶萌的,后面又一人饰两角演了汉密尔顿的儿子。
两次在汉密尔顿的怀里死去,给我一种轮回转世重生虐恋的感觉,啊,西湖的水我的泪,我又嗑到了。
除此之外三姐妹我也很喜欢,出场歌曲很短,但快速的表明了三个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同时又有一致性:三个小姐姐一起振臂高呼“work!”的时候,我收获全剧第一波鸡皮疙瘩,这他妈才是女权主义,独立奋斗的女性形象!
要男人干嘛,老娘要搞事业!
三姐妹中最有意思的是老三,虽然戏份不多,老是在舞台周围镶边,但是微表情太可爱了,明明几乎没有台词,但还是能让观众get到她又虎又沙雕的萌点,这是演员的本事。
相较之下老大和老二就是戏剧中典型的“红玫瑰与白玫瑰”的设定,套路是老了点,但是好用的。
作为女性观众很有带入感:我会选择做清醒理智的Angelica还是做为爱痴狂的小女人Eliza?
男性观众或许更有带入感:如果我是汉密尔顿,我会选择娶谁?
不过这就是上清华还是上北大的问题了,一句话,梦里啥都有。
5.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命名这部剧一个特别让我敬佩的点就是用的演员几乎都是有色人种少数族群以及lgbt,三姐妹出场的时候我一脸问号:一个爹妈生的三姐妹,三种颜色?
我指的是人种,有混血,有黑人,有亚洲人。
但有色人种演白人毫无违和感,让你忽视这些人的外在形象,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角色本身的精神内核上,这怎么做到的,太厉害了吧。
有色人种、lgbt、女权主义……有人说这部剧过于政治正确,我就忍不住反问一下:还没矫枉呢,就有人开始担心过正了?
大西洋月刊上说,这次的线上版《汉密尔顿》像是来自2016年的时间胶囊。
看得我莫名伤感。
我看到豆瓣短评里的热评说2016年还乘着奥巴马时代最后一朵理想主义的浪花,文化多元写在每一张脸上、每段旋律中,大家还在“敬自由”“敬革命”。
谁能想到历史开了这么大的倒车,2020年变得如此魔幻现实主义。
这让我的耳边一直回响最后一首歌的歌词:Who Lives ? Who Dies ? Who Tells Your Story ?常常不想打开微博热搜,屏蔽一切社会新闻。
常常怀疑这个世界怎么能糟糕成这样。
但同时又有一种青年人的谜之自负,或曰之理想主义,或曰之不切实际的幻想,我总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掌握话语权的时候一切就都会好起来。
但我爸说,他小时候也这么想。
好了,我彻底绝望了。
算了,扯远了,说点开心的。
如果有一天我成了连环杀人犯,我要一天抓一个人,关在小黑屋里循环播放《悲惨世界》《芝加哥》和《汉密尔顿》——这安利怎么就这么难卖出去呢?!
说的就是你!
合上这一页赶紧去看!
不然第一个抓你进小黑屋!
(看完能用正常语调匀速读出Alexander Hamilton这个名字算我输,这句唱调太洗脑了谁看谁知道哈哈哈哈哈)2020.07.05
作为前字幕组成员,看视频不自觉注意到的一些错误翻译:1. male company (男声伴唱)2. outshine 让………失色3. Just you wait. 等着瞧4. been off in Paris 离开(美国)驻在巴黎5. Be a lamb. 乖6. A word. 我们谈谈.7. stand for nothing 没自己的立场.8. Daddy's calling. 你老子喊你呢(暗指华盛顿).9. Put it out. 灭火.10. blow away. 震惊,吃惊.11. loom large 日益严重
这不是今年的第一部影片,却是我第一部五星影片,说是影片,这部2015年让整个百老汇观众一票难求横扫各大奖项的音乐剧使我这个身处千万里之外的观众感受到了一场酣畅淋漓的白嫖之旅,感谢Disney+及小破站。
Hamilton是谁,说实话才疏学浅的学渣在此之前根本不认识,曾今手握十美元在泰国街头行走的我,根本不知道这个印在美钞上的男人竟然有如此的荣耀魅力,我不知道为何美国人提议要将他的头像撤下(虽然并没有)孤儿+移民+国王学院学生+士兵+律师+第一任财政部长+出轨…不知道顺序和内容是否有误差,17岁开挂之旅到49岁殒命,三十年间作出了如此多伟大的事业我不得不佩服这才是真正的卓越的让人难以置信的时间管理大师,如同剧中所唱的汉密尔顿为何你好像时间总不够似的说到的歌词。
即使打起十二分精神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也很难跟上节奏,Hipop曲风单词迅速略过看中文都来不及,还要忙着欣赏演员的表现,真的让我双眼慌乱,听说奥巴马一家也是将此剧二刷,是不是也是这个原因…不过将如此冗长的历史浓缩到一台两个半小时的剧上,选用Hipop来演绎还真是一种机制且富有创意的设计。
然而融合了流行、说唱、歌剧、爵士等曲风还远远不够,少数种族的卡司阵容才是导演的神来之笔,对于现如今的美帝种族多元化已是大势所趋,舞台上的非裔、亚裔、波多黎各移民让我在一开始陷入了一些混沌,这样的搭配属实有趣。
在内阁争论上的freestyle的battle环节,让我惊呼卡司们的台词功底,这tm的一些神台词是怎么背下来的…看完整部剧,勾起了我对这位美国开国元勋的好奇,听说导演Lin是阅读了《汉密尔顿传》后萌生了这部剧的想法,时间线已引导我迫不及待的去翻开这个传奇人物的一生了,希望今年可以读完这个十美元头像的主人,也许有时间和脑子可以再读一读《联邦党人文集》。
When you got skin in the game, you stay in the game. But you don't got a win unless you play in the game. You get love for it, you get hate for it, you get nothing if you wait for it. God help and forgive me, I want to build something that's going to outlive me.Teach them how to say goodbye.(But they just cant learn.)Botox第五次了。
intermission前面那段绝了。
Helpless.Look around, isn't this enough? He will never be satisfied.History has his eye on you.I'm not throwing away my shot.
IMDB头条推荐9.2分,烂番茄109个媒体评价,新鲜度99%,均分9.2,Metacritic均分高达90分……谁能想到,这部创纪录的高分电影竟然是一部音乐剧——Disney+新上映的经典音乐剧《汉密尔顿》电影版,人称“原卡”汉密尔顿。
美国独立日前一天,音乐剧《汉密尔顿》高清官摄在Disney+上线,成为音乐剧圈内的一大盛事。
该片原定2021年10月15日北美上映。
但因为疫情的原因,以7500万美元的价格,将发行权卖给了迪士尼。
编剧兼主演Lin-Manuel Miranda(以下简称米兰达)半开玩笑地表示:“就当做是献给这个饱受创伤的世界的一份礼物吧。
尽管这个礼物也难免带有悲伤的基调……”
时光回到四年前,2016年6月,在原卡司离开的两周前,百老汇理查德·罗杰斯剧院(Richard Rogers)里安装了9台摄像机,从前排的俯视镜头,到舞台两侧的镜头,再到整个舞台的镜头,加上观众席最佳位置拍摄的画面,拼接在一起,尽可能地保留下《汉密尔顿》现场表演的震撼感。
为了营造沉浸式体验,官摄频繁使用了特写、推拉和摇移镜头,还加入整个舞台的鸟瞰图。
因此我们能看到扮演华盛顿的克里斯托弗·杰克逊眼中闪烁的泪光,扮演英王乔治三世的乔纳森·格罗夫因为太过入戏,演唱时口水从嘴里飞溅出来。
B站弹幕演员的汗水、口水、泪水、微表情、演唱时面部肌肉的颤抖,这些高能镜头都通过摄像机真实捕捉下来。
虽然录制永远不及现场的震撼,但即便在现场看过N遍的观众,在此次的高清官摄中依然会看到此前从未观察到的视角。
想象一下,华盛顿、杰斐逊、麦迪逊这些美国的开国元老在舞台上进行内阁辩论的场景,歌词还引用了《独立宣言》原文,酣畅漓淋的rap battle多么带感。
《汉密尔顿》是一部怎样的音乐剧?
2015年,它横空出世,横扫普利策戏剧奖,并且在第七十届“戏剧奥斯卡”托尼奖上取得16项提名11项获奖的无敌战绩。
白宫曾邀请《汉密尔顿》表演过,奥巴马全家就看过两次。
《汉密尔顿》此前在百老汇每周的上座率都是100%,带动票价一路飙升。
彼时,《汉密尔顿》已经是一票难求、洛阳纸贵,价值140刀的普通票已经被炒到了400至1000美刀的天价。
《纽约时报》的评论家本布兰特利Ben Brantley甚至说出了这样的评语,“我只有恬不知耻地号召大家,哪怕倾家荡产也要买上一张票去看这部戏”。
对于《汉密尔顿》,业内评价最爱用的词是“Revolutionary”。
不只是一部音乐剧的革新,它也是百老汇在新时代的重塑,更是整个线下娱乐的传奇。
如今,观众在流媒体上的观看也成为另一种传奇。
《汉密尔顿》不仅重塑了音乐剧的历史,并且通过这部音乐剧彻底改变了一部分美国人的思维。
△百老汇上演盛况布兰特利在《纽约时报》的评论中写到,Hamilton这部剧真正的明星是这段恢弘的历史本身。
而这段历史就是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本人。
如同剧中唱到的,History has its eyes on you.(历史会见证你)
△LMM粉丝晒图看过《汉密尔顿》音乐剧的人一定会对这个圆形络腮胡子会心一笑。
据说编剧兼主演米兰达签名时会效仿自己的样子,特意在汉密尔顿肖像的嘴上画个圈。
作为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的头像被印上了十美元纸钞。
几年前美国财务部打算更换十美元纸币上汉密尔顿的头像,但同名音乐剧的火爆令政府打消了念头,转而将二十美元纸币上安德鲁杰克逊的头像换掉了。
《汉密尔顿》的故事背景为英美独立战争至美国建国之初,亚历山大·汉密尔顿的故事。
从美国独立革命到起草宪法,从建立中央银行到创建美国政党制度,美国建国史上他功勋显赫,却最不被外界传诵。
△美国财政部大楼门口的汉密尔顿肖像他来自加勒比海上的一座小岛,出身寒微,却才华卓然,从移民一跃成为美国开国元勋,促成了联邦制,开辟了华尔街,功成名就却又深陷政治斗争,他成为纽约权贵的乘龙快婿,却又婚内出轨铸成大错,成为美国政坛上第一起桃色丑闻的主角,失去了竞选总统的资格,最后他与曾经的好友、副总统阿伦·伯尔决斗,为了不违背基督教信仰,他在决斗中拔枪射向天空,用死亡捍卫了自己的荣耀。
剧中,决斗的这一幕赚足了观众的泪水。
△汉密尔顿与阿伦伯尔那次充满争议的决斗从他17岁踏上纽约的土地到49岁在纽约去世,汉密尔顿大起大落的人生被罗恩·彻诺(Ron Chernow)写成了800多页的传记。
这本传记到了百老汇作家米兰达手里,被改编成了嘻哈说唱形式的音乐剧。
△Lin-Manuel Miranda在看Hamilton的传记作为创作者与主演,米兰达与《汉密尔顿》有强烈的精神共鸣——对革命的热情,对信仰的忠贞,对人性弱点的挣扎,和对美国精神的强烈认同。
△《汉密尔顿》编剧及饰演者米兰达米兰达决定使用嘻哈音乐的最初动机是,他认为只有说唱才能在短时间内囊括最多的内容,这对于政治色彩浓厚,充满政治术语的剧本来说是最恰当不过的。
同时,他认为汉密尔顿是个锐意革新、口若悬河的政治家,激进的嘻哈说唱更符合人物性格。
在曾经的采访中,米兰达反复表示,嘻哈音乐家的故事和这个流派本身就是一种从底层走向主流的精神。
剧里的嘻哈音乐是年轻人、反叛者、革命家的语言。
利用说唱的形式,《汉密尔顿》将叙事技巧发挥到了极致。
许多人惊讶,这种音乐形式具有抒情的灵巧性,竟可以将白话改编成押韵而又流畅的歌曲。
音乐剧开头5分钟,集合了所有演员,用一段极为出彩的说唱,高度概括了汉密尔顿一生的爱恨情仇。
歌词里使用了绵密的押韵,从单词到短句,再到整个段落,对仗工整,文采斐然,人物命运交织其间,使得嘻哈唱段也富有哲思。
每个角色的出场唱段都极具特色,节奏与韵律也各有千秋。
桃源四结义一段,《My Shot》精准地概括了汉密尔顿与生俱来的锐气——“我决不会放跑机会,我就像我的国家一样年轻、好斗、饥渴”。
(I’m just like my country, I’m young, scrappy and hungry.)让这个勇敢的移民故事变成了“美国”这个国家的故事。
在网站弹幕上,可以看到,几乎每首歌都有人直呼因此曲“入坑”,至于那些充满爆发力信息量极大的歌词,有人用“醍醐灌顶金句频出”来形容。
在音乐剧中融入流行摇滚元素并不鲜见,不过以嘻哈、饶舌和R&B音乐为主题,在音乐剧领域是前所未有的。
最初没有人相信这部历史题材音乐剧可以用“轻佻“的嘻哈音乐来演绎。
《汉密尔顿》做到了,在剧情编排上也展示出嘻哈音乐独有的讽刺色彩。
第二幕开头"What Did I Miss?"里的群舞都带了手套,他们扮演的是杰斐逊的奴隶,讽刺杰斐逊嘴上说着人权、平等,但家里却蓄有大量黑奴。
这首歌甚至还提到了Sally Hemings 。
历史上杰斐逊跟这名黑人女奴育有一子。
反观汉密尔顿,尽管他饱受民主派的批评,但他本人却是一位废奴主义者,并坚决主张美国走工业化道路。
在"Cabinet Battle 1"里就借机讽刺了杰斐逊。
整部剧的卡司堪称”种族大熔炉”,充分体现了文化多元。
华盛顿、汉密尔顿、杰斐逊等历史人物由非裔、拉丁裔等少数族裔扮演,群舞演员也大量使用少数族裔。
主要演员里,只有扮演英王乔治三世的乔纳森·格罗夫是白人。
一群少数族裔讲述美国开国的故事,这在百老汇舞台上也是第一次。
米兰达毫不避讳选角的刻意为之,他要用现代的语言讲述旧时移民的故事。
“我们的卡司看上去就像如今的美国,这当然是有意为之。
观众不必带着任何文化包袱来看待国父们”。
作为一部具有独立与反叛精神的音乐剧,《汉密尔顿》曾经是对抗保守主义的自由主义堡垒。
在《Yorktown》这一幕中,汉密尔顿和拉法叶肩并肩、异口同声地说了一句“咱们移民有力量”。
(immigrants,we get the job done)
然而,联想到美国在后疫情时代间隙丛生的社会现实和特朗普不断收紧的移民限制政策,音乐剧《汉密尔顿》在反对种族主义语境下的含义和影响,它折射出的美国荣光在特朗普执政时期,似乎又像是历史对现实的一种回光返照。
△米兰达受邀在白宫表演,奥巴马为其打call上个月底,特朗普飞往美墨边境的亚利桑那州参加了边境墙200英里竣工仪式,在演讲中他夸赞了自己的杰作:这是全球性价比最高的墙,既能拦下非法移民,还能阻挡病毒。
而在俄勒冈州波特兰的抗议活动中,当地杰斐逊高中的托马斯·杰斐逊雕像被反种族歧视示威者推倒了,其底座也被画上涂鸦。
活动的一名组织者看到这一幕,在视频中开始演讲称:“这里有一段有趣的历史。
我们正在夺回这座城市,夺回一所学校,推倒一座种族主义雕像。
”
一座边境墙建起,一座国父雕像倒下。
那句"人人生而平等"就出自杰斐逊之手。
有趣的是另一组对照,众所周知,音乐剧《汉密尔顿》深受奥巴马的激赏,而小成本B级片《狩猎》则因特朗普亲自发文抵制一度推迟上线,在推特上,特朗普指责好莱坞自由派假精英煽动美国社会阶级对立,这也为影片带来无数话题效应。
[参见公众号文章《狩猎》:红蓝大作战 动物庄园的丛林法则]由此可见,文艺作品永远是一个时代政治舆论的风向标。
《汉密尔顿》海报的副标题是,“一部美国音乐剧”(an American musical)。
毫无疑问,《汉密尔顿》是一部传递美国精神、写给美国人的百老汇爱国主义戏剧,它饱含美国梦、美国精神、美国价值观。
开篇第一幕有句歌词是“在纽约你能重新做人”。
(in New York you can be a new man)正如音乐剧一再强调,美国是移民们奋斗努力的家园,这个国家的故事是每个美国人的精神财富。
《经济学人》曾在2016年刊发报道:百老汇式爱国精神——为什么人人都想看《汉密尔顿》,也许为我们理解美国人眼中的《汉密尔顿》提供了一种本土化的文化思路。
当美国人沉思“我是谁?
”“我们的国家是怎样的?
”“作为公民我们归属何处?
”等哲学问题时,《汉密尔顿》提供了一种易于接受的“爱国主义”——无论是对美国诞生的历程还是未来的走向。
音乐剧还展现了美国长久以来包容的、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一面。
正如每个时代都会有人为捍卫正义揭竿而起,每一代人都必须找到现实的妥协方式。
这个国家始终在前进,用米兰达笔下的汉密尔顿的话说就是“待完成的宏伟交响曲”。
在人们为这首交响曲谱写新的乐章时,有些灵感就来源于百老汇的舞台。
挑战传统的《汉密尔顿》获得了空前成功。
在许多剧评人和观众心目中,《汉密尔顿》已经可以作为最伟大的音乐剧之一而被载入史册。
当米兰达在颁奖礼上再次唱出那句“Alexander Hamilton”的时候,再没有怀疑和奚落,只有满场致敬的掌声。
用剧中唱词来说就是,“他改变了游戏”。
(He changed the game.)
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授权💌 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双棱镜”(Biprism)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