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喜欢这个男孩,这确实是个不太讨喜的角色,但小演员演绎很到位。
通篇在明亮的光影基调下,在喧闹的都市区,却反衬出一个有轻微孤独症及创伤后应激障碍儿童的心路历程。
他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智商,却处理不好自己的情绪,他有着孩子甚至是及个别无法融入社会和群体的孩子才有的执拗,然而他依然是个孩子,一切都在家人的控制之内,默默陪伴他,而不是一味阻止,表面看起来他独自寻找和面对无法令人愉悦的结果,但家人却隐形在身边。
此片不煽情,看似有点矫情,但我想说那是因为你没有经历过,思绪敏感的孩子是这样的,而且911不仅值得美国人民不要忘记,全世界人民应该都不要忘记,恐怖分子伤害了人们本该美好的生活,经历过的大人也有着一生都挥之不去的阴影,只是将它深藏于心底,而孩子的世界需要找到答案。
他寻找的其实不是那个能用钥匙打开的锁,而是为什么会发生911,为什么爸爸会这样离开,为什么要掩埋一具连尸体都没有的棺材,在没有找到答案之前,他是无法开始自己新的人生的。
影片最后,他知道应该告别过去,爸爸再也不会回来,但他的生活依然要继续。
「If it was easy, this wouldn't be worth finding.」「As with anything, if you want to believe, you can find reasons to.」「If the sun were to explode, you wouldn't even know about it for 8 minutes because thats how long it takes for light to travel to us. For eight minutes the world would still be bright and it would still feel warm. It was a year since my dad died and I could feel my eight minutes with him... were running out.There had to be a lock. I would find it because he wanted me to find it. And I would find it because it was the only way I could stretch my 8 minutes with him. Maybe I could stretch them forever.」「Remember, everyday is a miracle.↓I don't believe in miracles.↓Finding what this key fits would be a miracle.」「The truth will set you free.」「Not everything makes sense. There's not an answer for everything!」「I never forget what I heard him tell Mom about the Sixth Borough. That if things were easy to find. "They wouldn't be worth figding."」「Sometimes we have to face our fears.」「Do you think the key fits a lock?↓Yes.↓Really?↓Yes.↓I mean really?↓Yes.↓Do you think we'll find the lock?↓No.」「Wanted to help you - but I'm hurting you.」「Sweetie, do you think I would ever let you out of my sight? Do you think I would let anything happen to you? I always knew where you were. Always.」「Congratulations, Oskar. With unbelievable bravery and wisdom far beyond your years, you have proven both the existence of the sixth borough and your own excellence. Where ever they are now, the people of the sixth borough celebrate you. And so do I. Now, it's time to go home.」
哦,鬼子又来卖概念了。
美国的第九区(51区)、日本11区,现在冒出了第六区?
纽约有5大区(5 Boroughs),分别是曼哈顿、皇后、布朗克斯、布鲁克林和斯塔滕岛区。
那么有意思的, 我刚刚谷歌了一下,有人问纽约的第六个区在哪儿。
================Oskar在一开始就自述了一大段,在00:03:51处他说——寻找第六区是最大的一次挑战。
而在片尾01:58:30,Oskar终于找到父亲留给他的字条,上面写有——你证明了第六区的存在。
那么纵观全片,第六区不是真实存在,至少不是钢筋混凝灌注的城市区域。
他是精神层面的一个层次,好比我们的“世外桃源”。
看来不得不说到911,奥巴马说过,911带来创伤、毁灭和充满伤痛的回忆,同时给美国和美国人民一个机会实现前所未有的团结。
Oskar走的路几乎遍及纽约大部分区域,人们有冷淡、抵制、排斥等一系列反应,就连联系他和blue vase的Abby Black,初见时也没给好脸色看。
这里有一个对比,第一次见Abby Black时她在和丈夫吵架,而结尾处收到Oskar的信是两人分明已重归于好。
挂着钥匙满城跑的Oskar找到自己谜题的谜底时,也让周遭受他影响的人感到日子愈加美好。
这是否就是钥匙终究寻找到的锁?
片子没有给出William Black从他父亲那里究竟得到了什么。
但这不重要,物质的馈赠怎能比得上遇到一个执着追随父亲留下的谜题(他认为找到谜底就能离父亲更近)并和他有一样遭遇的孩子更来得有意义?
——这一过程本身就是自我发现,并自我实现。
Oskar失去了父亲,却重新得到了祖父和母亲(说重新得到也是精神方面的认同,母亲尤是)。
——是否就好比美国人失去了双子塔,却重新审视自己并得到更多相互抚慰的亲邻。
期间也有彷徨、懵懂、泄气、发疯、做过傻事也做过蠢事,但最终不还是走出精神困境了吗?
Oskar是否就是美国的象征?
独立、霸道、专横、经历过萧条和滞涨,但最终也会像Oskar一样有看到希望?
——“哭泣可能会持续一夜,但欢乐会在明早到来。
”——是一个该let it go的时刻了,一开始的不愿放手、偏执、仇视等一切都是该放手的时候了。
所以说或者,第六区就是每个美国人(或纽约人)在经历过灾难洗礼、摸爬滚打后,重新审视自己而获得的心灵的希望之所。
钥匙的另一端就是奇迹。
有人说讨厌他疯癫的样子,个人觉得他不疯癫,只是偏执,但从一开始我们就能看出这小子不是一般嬉笑打闹的9岁小学生。
或者他多多少少有阿斯伯格综合症(Asperger Syndrome)以下称AS. 临床上AS患者表现是什么?
借用维基来看:社交困难、沟通困难【和母亲】、固执、兴趣狭隘、重复特定的行为、情绪不稳定。
又或者——离群、孤立,往往以异常及奇怪的举动去接触别人,自我为中心【咆哮、大半夜逼祖母用对讲机和自己交谈】,喋喋不休地向听众“演说”(通常对成人)【和爷爷】内容是关于他的嗜好或与众不同的狭窄话题【吵闹地、信息过量地、细节地说明他和472个姓Black的人接触】;表现对交朋友和与别人见面的兴趣,但这样的愿望却常因为他们笨拙的交往技巧和不明白别人感受【对Abby Black说我能吻你吗,以及强制拍照】(如厌倦、急于离开、需要隐私)导致交往失败。
我不敢说他是否真的有AS,但至少有这样的性格。
对于Oskar,本人的感受很简单,他长大或许能当哲学家。
有一段半夜他站在母亲床头,强迫母亲说他死了之后不要埋,这时已经触及哲学的终极话题——生与死。
每个人都要死,每个人都逃不过厄运降临。
母亲以哄小孩的方式说你不会死,你能活很久,这种东西谁又说得准呢?
Oskar这里似乎能看透生死,理智地看待死?
父亲的墓里不过是一个空盒子,他已经开始思索意义这种东西而不是表象的满足。
呼应了小说的主题之一——死亡。
PS 有人吐槽片名,根据Jonathan Safran Foer同名小说改编,片名也是书名……PPS 整片看完我没哭,我也不知道为毛要哭,哭不是卖点,哭也不是拍片目的,当然如果你亲身经历过911或者失去亲人触景生情可以理解。
但为哭而看不如看苦菜花,整体导向是放下并重新启程,let it go是主题,那么一个怂孩子都放下过往,重新开始生活,你还有什么放不下的?
《特别响,非常近》(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Stephen Daldry导演作品,上一次看戴德利的作品还是08年那部动人心魄的《朗读者》,这次,他将镜头对准了一个叫做奥斯卡•史埃尔的9岁男孩…奥斯卡的父亲在911事故中丧生,他听到了父亲去世前的5通电话留言,从此便留下了失眠、害怕电梯等后遗症。
无意中,他在父亲的书柜上找到了一个写着“布莱克”的信封和一把钥匙。
随后他在每个周末走遍纽约五个城区,寻找那个名叫“布莱克”的人以及钥匙可以打开的柜子。
911给美国和美国人民带来的创伤是无法比拟的,很多人失去了亲人,很多人留下了心理后遗症。
双子塔劫难,十余年过去了,戴德利这部电影到底是揭开了伤疤还是在治愈创伤?
因为这个题材不是那么容易会得到认同(起码是经历过这次浩劫的人),但是我想,看过电影就会明白这是一个救赎的过程,是在治愈。
寻找一把打开心锁的钥匙,释放那些曾经的伤痛。
汤姆•汉克斯这位老戏骨在电影里做起了绿叶,他饰演奥斯卡的父亲,一个那么好的父亲,可是却又那么不幸的被一场灾难夺去了生命。
无论是生活还是思想,他都是儿子的榜样,奥斯卡会因为有这样一位父亲而骄傲,相对于同父亲的亲密,这孩子貌似和母亲的关系不是很好,在事故发生之后,他自闭的把自己和母亲“隔绝”了。
他越是深爱着父亲就越是远离母亲,他对妈妈说“妈妈,你不懂的,你不懂的我内心有多挣扎…”母亲饱含着深情回应“我懂我懂…”可是儿子依旧摇着头。
电影里有大段大段奥斯卡的独白,他说如果太阳爆炸,那么至少有八分钟时间还是安逸的,太阳距离地球 149597870千米,太阳光到达地球表面只需8分18秒,这八分钟足以让人温存…可是奥斯克却觉得父亲和自己的八分钟越来越少了,为了多延长这段时间,他进了父亲的房间并找到一个信封和里面的一把钥匙,他打算独闯纽约找到信封上的人,并且弄清楚这把钥匙打开的锁。
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他渐渐的理解了母亲对他的爱,也因为意外的和爷爷搭档一起寻找钥匙而让爷爷奶奶之间的裂痕一点点痊愈。
奥斯卡的母亲无时无刻不关心着儿子,她发现了儿子的秘密并且在他每次寻找“布莱克”之前先一步去找到那个“布莱克”并拜托TA照顾奥斯卡。
就这样,母子之间的隔阂在他们同时拜访人这个过程中渐渐的消失了…在共同寻找的路上,他们渐渐的理解了彼此,这个坚强又伟大的母亲用她的爱救赎了儿子受伤的心灵。
电影里看到的是这样一个过程,失落、找回、互相理解、扶持…失去之后,有时候要做的不是挽留和不舍,而是放手。
也许,放开手,去寻找和发现生活中其他的美好才是最重要的。
寻觅的过程是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救赎心灵的钥匙说不定就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只是有时候,我们没有低头看自己拥有什么,所以,才会碰的头破血流的去寻觅救赎自己的心灵的钥匙。
特别响,非常近。
珍惜身边的人,好好的爱他们便是对逝去的人最好的安慰了。
影片最后,奥斯卡坐在秋千上,他执行完了父亲留下的寻找第六区的小任务,他荡起了秋千,越荡越高,脸上展开了许久未见的笑容。
这样阳光明媚的结局也是我们所希望的。
P.s:这部电影已经提名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竞争对手都不弱,我比较看好《艺术家》和《雨果》,这两部都比较怀旧,也都是得奖的大热门,希望这三部电影都会有所斩获吧。
我无法像一些看似专业人士的影评人那样,用理性,技术性,批判性,挑剔性的眼光去看一部电影。
看电影时我只有感性情感,和被带入的思维。
有一些片子会带给我一种吸引。
一种神秘的吸引。
让我一步步地停不下来地看下去。
让我脑海里思绪万分。
让我有一层一层,一波一波像海浪一样涌过来的共鸣,它们让我思考,让我流眼泪。
我理解死亡,不是理解世界上每一个生命每一种物种的死亡,那些死亡离我很遥远。
我了解的是这种死亡,是这种最深爱的人猝不及防的消失,是这种不安全感,不信任感,封闭感。
奥斯卡在被死亡包围之前,就有很深的思想,他不是普通的小孩,他比普通的小孩承受得更多。
把所有的事情都变成数字,使他觉得安全,觉得能够掌控这些事。
“Because people aren't like numbers,they are more like letters,and those letters want to become stories.”但在那天之后,他的恐惧和不安全感,还有最后知道的那通电话让我懂得,他的深深的内疚,压得他找不到出口。
导演用很多东西来显示他的不安全感。
一直响起的手鼓,不敢走过的桥梁和不敢坐的交通工具,伤害自己寻找疼痛感,也许很多人觉得情节做作,或许是有一些偏离真实。
但没有经历过死亡的人,知道什么样才是真实吗。
在生命中第一次经历那种可感的死亡的时候,我认为自己的一切正常的表现都是恶心的,我怎么能流干了眼泪,我怎么能微笑,我怎么能吃得下饭,我怎么能正常的走路,我怎么能做一切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的事情。
我无法脱离与死去的亲人的关系,我开始相信有一种方式可以让我们交流,有时候我感觉她还在我身边。
我感觉她给我带来了一些讯息,我尝试去解读。
奥斯卡为什么要执着于寻找到属于这把钥匙的锁,也许在有些人看来这件事无意义,不停止的探索只不过是爸爸和他玩的游戏。
但我明白,奥斯卡想延长那八分钟,与死者还有联系的八分钟。
他用尽所有的力气。
其实有人知道么,死亡的阴影有时候并不是无法摆脱,是那个还活着的人不愿意摆脱。
在奥斯卡遇到租客,大声地,不停顿地,向租客说出自己的秘密的时候,心里像被奥斯说出的每一个数字揪着一样,眼泪就流了出来。
我知道,我也曾经保有一个属于我和那个去了另一个世界的人的秘密,我不愿意告诉任何人,因为他们不懂,他们会评论,甚至嘲笑我的秘密,这个秘密对我来说很重要,但对其他人无足轻重,我不需要让任何人来玷污我的秘密。
但把死亡带来的一切苦痛恐惧不安全部憋在心里,让人似乎进了一个黑洞。
也许这种时候,一个陌生人是最好的倾听者。
是给沉重的心找到一条缝隙,是一个终于的突破口。
但并不是解脱。
还有另一个爆发点,相信也是所有人的爆发点。
是奥斯卡告诉另一个陌生人最重要的那个秘密的时候。
Are you there。
Are you there。
是you, 不是 Is anyone there. 他知道我在那。
奥斯卡说,他知道我在那里。
所有的悲痛倾泻而出。
你可以原谅我吗。
奥斯卡问。
我知道,死亡常常带给生者深深的愧疚。
让我想到最近读过的一本书,书里也在叙述死亡,一个女人的丈夫死于车祸,她和奥斯卡一样,回想着丈夫去世的那个时间里,自己正在做些什么。
那个时候,她正在做着再普通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她没有任何预感,一点也没有。
奥斯卡在放那段电话录音的时候,也推算了自己正在做着什么。
生者都愧疚于自己对于死亡无能为力,什么都做不到,甚至什么都感觉不到。
所以生者需要一些方式来惩罚自己,或者,来对死者做一些补偿。
也许奥斯卡寻找钥匙的锁,也是对爸爸的一种补偿。
到片子的后半部,开始一层层褪去神秘感,走向一个温馨,完整的故事。
妈妈很伟大,奥斯卡也开始感受到妈妈在身边未离去。
也许这样的结局是好的,也许这个寻找的旅程,冥冥之中,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陌生人,为奥斯卡解开的一把锁,让他终于可以走过一段桥梁,在秋千上上下摇晃。
不再害怕。
有朋友问我 什么是这本片子的看点,为什么我会那么强悍地表达无二的情绪。
是不是有曲折的剧情,有催泪的情节。
我的感受是,这不是一本一定推着你在什么时候该哭了什么时候该笑了的片子。
他很自然地用恰到好处的小细节传达内心的感受。
小男孩和父亲的感受,可谓是中国国情下很难体会到的一种感情。
一种超越爱的平等。
do not stop looking.这句话成为了男孩内心所有的寄托。
父亲对男孩有一种体慰的温情。
男孩难以与别人完整地表达自己想展现的所有才能,父亲帮男孩印名片,加上了各种让人有些想笑的称呼。
父亲总是对男孩笑,耸肩。
无论对话在我们看来多么光怪陆离。
父亲为男孩制定辛苦的寻找计划,男孩自己都不可确认的是不是存在的第六区。
因为父亲明白,在这样寻找的过程中,男孩在飞速地思考,在竭力与所有人交流,在传达情感并且倾听别人的故事。
所以,父亲是自己一生膜拜的敬爱的分享成果的伙伴。
对男孩而言,失去父亲等于失去了自己活着的理由。
开头的时候,小男孩为墓碑里的空盒子歇斯底里。
也许他不愿承认为什么会有doesn’t make sense的理由夺走父亲的生命。
【如果太阳爆炸需要八分钟才能让地球的人感知到。
在那八分钟里,世界依旧是光亮的,温暖的。
】所以那把钥匙成为了男孩子另一个寄托。
不要觉得他的寻找是神经质。
他想要离父亲越来越近,去延长那8分钟。
在父亲走了以后,男孩的害怕越来越多,害怕老人,哭泣的孩子,喧闹,桥,所有交通设施……他竭力的自我保护的奔跑着,不走桥不搭地铁不进陌生人的家。
可是,他也许没有发现他在隐秘地改变。
是对父亲的爱,是对越来越多的人的信任。
他爷爷的角色可以说也是电影的一个绝妙的地方,我一直以为他会在什么惶急的时刻说话。
始终,他都淡淡地在写着字。
我知道他对男孩的爱是很深的。
他皱眉的样子,骗着男孩搭地铁走桥的样子,写着stop眼神沉重的样子,最后在的士上留下眼泪的样子……电影最让我感动的是男孩和妈妈的戏份。
男孩俯下身对着地板说[I LOVE YOU]。
妈妈看着门缝下的影子也俯下身。
男孩一直觉得只有父亲才能像他一样思考,他对母亲说过一句很伤人的话,他说我宁愿死的是你,而不是他。
即使这样,母亲依旧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和男孩一起去寻找,和男孩思维同步。
她说每次只有男孩一走进家门的时候她才能重新开始呼吸。
我知道这是另一种爱。
对这个别样的小男孩,也许不是单纯的关慰和拥抱可以让他体会到另一个依靠的存在。
他们回忆着他们记忆里交汇的每一个见过的人,一起回忆父亲的小细节。
电影里唯一让我瞬然留下眼泪的是 他们一起说的那句【大家都在干什么呢?
】男孩以为失去的了父亲就失去了世界,而其实他身边所有人都像父亲一样的爱着他。
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
我们为自己的失去悲痛不已,其实世界上和我们一样失去了什么的人到处都是。
虽然各自有各自的不堪,我们依旧决心要前行。
因为其实,那些不曾注意的人,一直很深地爱着我们。
对于视生命(美国人的)高于一切的美国人来说,古往今来应该没有那件事比911给他们带来更多的伤痛。
和中国人多数以“国耻”来结论此类事件不同,美国人更多的还是看到个体失去亲人的痛苦和疗伤过程。
然而这个痛苦如此之巨也如此敏感,10年来这个题材只有纪录片(如《华氏911》)和纪实类电影(如《世贸中心》和《93号航班》)问世,鲜有从在受害者个体及其亲人角度出发的电影。
没有人能自信拍好这个题材,而这个题材稍有不慎就要被骂死,因而商业嗅觉极其敏锐的好莱坞也不敢轻易踏入这个雷区。
美国人不敢拍,英国人史蒂芬·戴德利在911的10周年之际杀入了这个雷区。
这部《特别响,非常近》讲述一个在911中失去父亲的男孩的疗伤过程。
上映之后美国评论界果然恶评如潮,而论点基本是“你个外人就是拿911伤痛来卷钱的”,如被揭了伤疤一般。
在中国的豆瓣上则是两极分化,一部分哭的稀里哗啦,一部分骂这片子和主角男孩矫情。
哭的稀里哗啦不代表这就是部好电影,而作为那场灾难的旁观者也没有资格说人家矫情。
导演史蒂芬·戴德利一向以情感丰富的电影为名,他最有名的电影《舞动人生》,在选角方面和本片有颇多相似之处。
虽然相隔12年,主角 Jamie Bell和Thomas Horn都是从海选中挑来的新人(如今Jamie Bell早已成名),气质还颇为相似;就连扮演母亲角色的茱莉·沃特斯和桑德拉·布洛克都被打扮成了一个路数的形象: 【对比图见 http://www.saoyuying.com/2012/02/extremely-loud-and-incredibly-close/】 尽管都充满感情,角色形象也非常相似,但《舞动人生》是在含蓄和压抑中让观众感受到迸发的激情,而《特别响,非常近》则是在持续的歇斯底里中寻求平静。
主角男孩患有阿斯伯格综合症(美剧Boston Legal里的Jerry Espenson也是这个毛病),这样一个孩子,还经历了911这样飞来横祸的丧父之痛,站在同情他的角度,我觉得没有理由骂他任性无礼矫情。
影片剧情的主体是孩子访遍全纽约姓Black的人,为了找到父亲遗物中一把神秘钥匙的线索。
在这过程中,他带着观众一起见到了各式各样的普通人,快乐的、痛苦的、凶恶的、醉心上帝的、热爱拥抱的、多愁善感的…… 这是一段很浪漫的剧情,可惜却又被拍的有点矫情。
并不是超现实的剧情就一定矫情,矫情是指缺乏可信度和代入感。
这一段在镜头上各种技巧和出位,却缺少平凡细节的沉淀。
从这一点上,我联想到了《唐山大地震》和《金陵十三钗》,非常用力的情感轰炸未必能有最佳效果,往往压抑和含蓄中迸出的一点情绪更有感染力。
但本片比《唐》和《金》高杆的地方是,最终目的不是要你哭的稀里哗啦,而是希望这场灾难的受害者能和小主角一样从伤痛中走出来,珍惜还在身边的一切。
好好的在人生道路上走下去,这应该也是逝者所希望的。
本片是本年度奥斯卡最佳影片9部提名之一,个人以为够得上提名,但拿奖绝无可能。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芷宁写于2012年2月17日)“更多的人活于现世,然后在整个的人类历史中死去。
”(片首独白)无论不幸降临在谁头上,那都将是一场个人的全身心浩劫。
同时,人们对待灾难的应对方式和走出阴霾的历程,也体现着每个人各自的阅历和性格,影片《特别响,非常近(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中丧父的男孩奥斯卡释放痛苦的方式之一是嘶吼,而经历过二战又在“911”中丧子的老人家则以沉默和出走度过了他人生的大部分时间。
老人左手纹着YES,右手纹着NO,偶尔写下只言片语作为必要的回答,仿佛遁匿在一个遥远的精神国度里。
似乎片中的小奥斯卡是个不太讨人喜欢的角色,突发的不幸让他张皇失措乖张出格,令原本缺乏勇气的他因气恼自己而变得暴躁易怒神经质且时常嘶吼,他对最亲近的人抱有莫大的敌意,将自己的痛苦加诸他人,又常常表现得很聒噪,仿佛他一个人把全家人所有的话都给说尽了。
达内兄弟的影片《单车男孩》中被亲爹遗弃的西里尔也愤怒暴戾,怀有敌意,甚至对监护人动过手,但西里尔的痛苦纠结虽有外在表现,也声嘶力竭过,但他有戏走心的能力,让一种悲悯哀伤油然而生自然萦绕,而这部片中悲催的奥斯卡的声嘶力竭却只给人在用劲演戏的感觉,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该片自公映以来,招致了很多负评,如果它出自一个普通导演之手,或许尚不至此,但它偏偏由才华卓越的史蒂芬·戴德利执导筒,他的舞台功底,他的过往作品《时时刻刻》、《舞动人生》、《朗读者》,都令观众折服,于是观影期待值被拔高了,可此次的最终成色只能算过得去,难怪招致恶评。
何况英国人接拍911创伤题材的影片,本身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很多人认为,倘若由亲历者执导可能会hold不住,没料到非亲历者也没hold住,小主演更没hold住,编剧埃里克·罗斯这次也失了法,而全片最hold住的,恰恰那个不说话的老爷爷和有点个性的奶奶。
影片前半部分似乎想要表达在父亲离世后,一个男孩的苦苦追寻,后部分着力涉及到疗伤和成长,触点则有点多,有男孩和老人之间的互动(这部分戏会让观众想起很多类似的影片,如《亚特南蒂斯之心》、《有人在吗》),有男孩与陌生人之间因为机缘巧合的戚戚共鸣,还有母子间的情感对手戏。
似乎触点多了反而令剧情略显凌乱,而很多地方又有煽情之嫌,这也是它被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片中最耐人寻味的表演出现主要配角身上,马克斯·冯·西多的沉默老爷爷表演得十分传神,淡定而细腻,堪称举重若轻,虽不能言说,可眼神里充满了潜台词,当男孩逼迫他听托马斯最后的电话录音时,老人的面部神情因留言时间和内容语气的改变而默默地递进着,给予了一种情绪上的紧绷感和灼痛感。
佐伊·寇德威尔的奶奶自然而真实,其中一场趴在地上,和躲在床下的孙子交流的戏份很动人。
《帮助》里的维奥拉·戴维斯在片中依旧有戏,当小奥斯卡喋喋不休时,她那因陷入自身境地而滑落面颊的泪水说明了她和她的家庭正在经历的变化和煎熬。
据说乔纳森·萨佛兰·福尔的同名原著写得颇为文艺,属于不好改编的类型,且书的侧重点在于表述祖孙三代在各种人祸中的经历和感悟,其中各类型的情感交流很细腻很动人,而影片只着力打造911这段,似乎想以此慰藉美国人受伤的心,如今看来,这个意图从开始就是自寻烦恼的。
当然该片也并非缺乏亮点,除却老戏骨的精彩表演,镜头画面充满了或丰沛或迷离或辽远或压抑的美感,剪辑水准也不俗,回忆和现实的衔接转化颇为流畅,配乐也悦耳而入情,而且,桑德拉·布鲁克奉献了她表演生涯中为数不多的心理戏,值得肯定一下。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2883166_d.html
恐怖主义给整个人类造成的创伤是无法弥补的。
01年还在初中读书,9月12日整个班里都是沸腾的声音,讨论着世界上刚刚发生的事情。
现在回忆起来似乎是大家异口同声的叫好,居然没有一位老师能够站出来说这是一件不幸的事情,应当感到难过而不是去庆祝。
而长期国内主流媒体的宣传把美国塑造成了霸权主义国际警察的角色,而从大部分人情感层面上来说,当一个强势或者得势的人遭到了打击,无论原因如何,都是值得庆祝的,这样很可耻。
作为一个初中生来讲,我无法理解发生了什么,我无法理解灾难的意味,甚至也曾跟同学一起说过什么大快人心之类的话。
现在看来当时的自己无知并且判断能力低下。
片中的孩子同样无法理解发生了什么,固执的将自己投入到所谓父亲留下的线索之中。
片子用了大部分的篇幅讲了孩子是如何寻找父亲蓝色花瓶中钥匙背后的秘密,不知道这个年纪对死亡的理解是什么,他应该是懂的,只是接受层面存在障碍。
感情上的挫折往往导致行动的偏执,在寻找过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导演应该是想通过孩子的一些极端表现来告诉大家这件事情所造成的伤害,而这仅仅是发生在一个家庭的故事,整个曼哈顿整个纽约整个美国整个世界,悲剧就这样蔓延开去,像一颗原子弹一样,后续的影响是以几十年为计量的。
看到片子的结尾,整个人就崩溃了,孩子不知道自己都做了些什么,母亲看似在顾自悲伤,其实却悄无声息的保护着孩子,孩子许多做法其实深深的伤害了母亲,然而她却都默默的承担,用自己的方式化解着恐怖主义投下的阴影,让自己的孩子还能正确的去接受并信任这个社会。
人类就是需要这样博大的爱,特别是在灾难面前。
同样人类最缺乏的也是博大的爱,在任何时候都是。
《特别响,非常近》绝对是那种因为题材而被毁掉口碑的电影。
翻开烂番茄、IMDB上的口诛笔伐,非常意外的发现,大多数的指摘并不是直指电影,而是字字句句都在控诉:忘不了,忘不了,或者说至今仍难以释怀那个“worst day”给他们带来的心理创伤。
9岁男孩奥斯卡的父亲在9-11中丧生,他无意中打碎了一个花瓶,里面藏着的是一把信封上写着“Black”的钥匙。
伴随着与父亲间的游戏长大的奥斯卡,将这当成了他与父亲剩下的唯一联系,并开始寻找钥匙背后的秘密。
从主题上,这更像是一个公路片,“寻找”是支持影片走了两个小时的逻辑。
但从内涵上,这个电影的伦理意义非常强,加上9-11的背景,故事有了更宏大的诉求——这才是影片遭致专业和非专业攻讦的最大原因:“你以为你这部两小时的小男孩儿话痨片能充分理解我们的伤痛;你以为你诉说的痛苦,正是我们历经的痛苦;你以为你能代表我们抚平那些伤疤……”十年了,美国人依旧没有准备好。
虽然原小说在2005年写就,6年后,第一个把他拍出来的不是美国人,而是英国人史蒂芬-戴德利。
英国人戴德利有两大法宝:一是捧出奥斯卡影后,《时时刻刻》让尼克尔-基德曼登顶,《朗读者》让凯特-温丝莱特圆影后梦。
另外,此君故事里的男孩儿总是让人印象深刻,《舞出我天地》的比例-艾略特,《朗读者》的伯格。
跟之前他故事里的男孩儿一样,奥斯卡也是敏感不安,不过奥斯卡更极致,他充满了信念也充满了攻击性,在自信如成人背后,席卷而至的不安一直排山倒海。
很多人不喜欢对于奥斯卡的塑造,觉得太外放的疯癫感,流于做作。
这其实是一个值得探讨不应盖棺的话题:如果不以这样表现一个9岁男孩儿的丧父伤痛,难道我们指望他真的像充满节制的七旬哲学家一样不露声色?
当然,有些细节的塑造的确有走过了之嫌,例如一场戏:奥斯卡回到家,看着电视里直播的9-11惨况,手上拿着杯子的他突然仆倒,跪在了地上——不得不说,这个细节实在太琼瑶。
这部电影最好的地方,是它的圆融得恰到好处。
当电影进行到最后,一切“寻找”的无功而返,会让电影观众深感上当受骗,一个半小时看着半痴半癫的小孩儿跟一个不说话的老头子满纽约瞎晃悠,就等来了这个?
这个时候,泪点撒出来,桑德拉-布洛克饰演的母亲,原来在暗中一直帮着儿子进行着这场不明所以的游戏,剑拔弩张的母子关系,在这场游戏的真相下得以修复。
这是去年好莱坞电影中,最顺水推舟最不着痕迹又最温情脉脉的峰回路转。
戴德利拍得非常善意,以至于在影片的最后,也不自觉得走向了合家欢的结局——黑人夫妇破镜重圆,奥斯卡一直在逃避的祖父重新回到祖母身边……听起来特别像圣诞档上映的《圣诞颂歌》什么的。
但因为这样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这也许是更让人接受的结局。
十年前的夏末,我跟同学在教室的电视新闻里看到飞机撞向世贸双子塔的消息,当时同学间流行着他们自己也不知晓的反美情绪,有些人觉得这真是一个好消息。
十年后,觉得,Sad story不过是sad story而已。
I love the story.Loving and searching.The mother always knows where her son is and what he searching for.
三星半,值得一看,题材不错,可惜本该深入探讨的东西流于肤浅了,小演员的表演很棒,让人动容。
不是名字叫Oskar就可以拿奥斯卡奖,很平淡的片,小孩的样子总让我觉得他长大后是基,我思想太坏了。
比remember me好太多了...
911带来的创伤,在寻找答案的路上重新用爱来温暖内心。值得关注的主题,但这部电影把这一切都压在小男孩身上来表现,太单一…没有带入情绪的感动。特别特别讨厌这个小男孩,以为全世界只有自己受伤了一样,于是就在不停地伤害真正关心他的人。
都没看到底,知道它要怎么拍,的确很好的想法,但就是较差不好。
完全Get不到泪点,小孩是演得很用力,但是怎么都是一种演的的感觉。
小兔崽子真能闹腾。
最近看的家庭干嚎剧好多啊。Max von Sydow加了点分。
这仍然是一部关于爱、关于亲情、关于失去、关于平复伤痛的故事,里面那任性又神神叨叨的小男孩或许会让人觉得有些讨厌,但是从他的视角来引出这样一个治愈系故事,切入点还是很不错的。影片只是轻轻的揭开911事件的创可贴,用舒缓的节奏慢慢抚平那些隐痛的伤口,冲击力不强,但足以感动~
三星半,不温不火的 就那样。要是片尾小男孩荡秋千摔死了 本片就变成讽刺味十足的CULT片 然后我绝对给满分~
影片拍得很漂亮,很有技巧,配乐也非常好听,但是整个故事太没说服力,说白了就是很作,虽然感动的地方也有几处,可总得来说觉得不怎么好看,不晓得为什么会那么高分
小孩子的表演太过用力。全片线索太多,实在找不到共鸣。
终于知道某小姐为何无视Stephen Daldry的新片《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了。歇斯底里神经兮兮的小男孩从头到尾的做作,ENDING处老套的煽情桥段妄想以此骗取观众的泪水。殊不知铁石心肠者如我在荧幕暗去时只想着,要是秋千在至高点断掉,Oscar摔断个脖子的结局或许还可以接受吧。。。
3.5/5。以一个家庭为切入点来讲911事件给美国人带来的创伤以及其后的愈合,以小见大是很常见的手法也没什么问题。问题在于电影用了一个十分不讨喜的人做主角,让人厌烦而且很难有代入感。而且电影的桥段也太过匠气太过刻意了点。
故事埋了很多线索,爸爸的第六条留言,第六区,未知的钥匙,叫布莱克的人,不说话的老头等等,可能是导演用力过猛,加上做作的台词,很难让人感动,片中的小男孩儿像唐僧一样叨逼叨,完全抵不上不说话的马克思·冯·西多的无声胜有声啊。
我还没看完但是对不起,次凹我太讨厌这小逼崽子了,讨厌他的铃鼓,讨厌他的焦虑,讨厌他的rules和plans,讨厌他的对讲机和望远镜,讨厌他买个新的答录机,讨厌他跟他妈说话的操性,这世界上怎么有这么讨人厌的孩子。
又是一部借911揭伤疤再治愈顺便洗脑美国精神的主旋律,桑妈+汉爷亲情献礼奥斯卡...哦,我说的是奥斯卡奖
其实我正在看············分了20次还是看不下去···可是听说有是好片··············
40min弃。小主角是讨厌鬼锦标赛世界冠军,我心中奔来奔去的草泥马汇聚成一句话就是“死了爹了不起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