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描写的很真实 但真的很难以下咽啊 就好比给你一个又老又丑的女人逼你和他做爱一样,但是在飞机上播放这个电影 无聊又没办法看别的 看了一个小时有点让人不舒服后来看这帮奇葩真的好想吐 恶心 但也要给三分 因为我要凑够140个字 擦 你说这个影评写的 我的影评处女座 吗蛋居然还是不够140个字 我疯了 直接退了又白写了 可见我在飞机上多无聊啊 因为刚落地所以才能发 如果一直有网络 我才不看这个电影 应该够了 再不够的话 我就直接关掉了
有说对这类电影,“喜欢的人会很喜欢”,是没错的。
同张浅啊,私心给五星。
从真实讲起。
“有没有可能,真实比审美更重要?”此问由张宪在片中提出。
就电影本身,其中素颜出镜的杨明明、举着搪瓷杯喝水,像极了所有大爷的大爷、凶巴巴占一点权力就神气十足的守卫,一地鸡零狗碎的日常生活,都在展现真实。
小雾评价那些追求者,“他们都太好了,像假的”;评价母亲的照片,自然才是最好看的。
比起真实来讲,好不好看只是其次。
大量生活化场面演得是我们自己和身边人。
在爷爷住处,母亲百无聊赖乱弹电子琴,我曾经也干过;会担心擦脸油没了,牛奶没有喝干净,修表要花多少钱,要不要焗头发;与好友嚼家长里短,两人坐店里只点一杯奶茶。
甚至,具体到生活中的强迫症,没有拧紧嗞啦作响的保温瓶盖会让人不适,超市购物卡能用到三百整。
我们都是被日常琐事牵绊的人,二十四小时围绕钱进行的战斗令人发笑,更叫人怜悯。
若只是这样,不论电影或生活就都太无趣了,所以这里有好玩的。
离婚、分手成为家常便饭,抱好友哭一顿,对坐喝白酒啃一通羊蝎子就什么都好了。
三次标题都选食物,用意在,大概真的没什么情绪,是美食解决不了的。
况且还有贝拉·塔尔,都灵的小马驹,《斯通纳》。
一对单身母女,停电、漏水、被欺负、被抛弃,一样不落体验过,骨气与自尊成了她们最看重的。
母亲希望有依靠,钱或男人都行,数次受挫后发现,“人,就要靠自己。
”她身上既存有所有单身母亲的共性,时常念叨“金科玉律”,提醒女儿自己做过的牺牲,过着养生、卫生的生活。
却又不同,一旦燃起恋爱的火苗,钱包都夹得不那么紧了,戴各色可爱的围巾,阳光好的时候,笑起来会像个女孩;和女儿经过爽快恶毒的争吵后要哭得死去活来,这些都是生活的调味品,最后一个瓜一通短信的问候,还是母女间的柔情。
大概是小雾写作的缘故,她与一般女人不同,是我小时羡慕的精神独立的人,老年人不值得同情,对看门大爷不必示弱,孤儿寡母无需被怜悯,被甩也要离开得大大方方,“胡同,胡同才是fashion”,才是自由。
她与母亲不同,需要的是能保护她才华的东西,婚姻或许不会是,但胡同是,滑板是,书本是。
男友谈及应酬,小雾最先好奇“他请你吃什么”;不认为女人只有结婚才完整,“早晚都要做个女人的。
”“我本来就是女人。
”不需要你的理解,只做我想做的事,“最可怜的活法就是为了理解”;屋里没电,可以点蜡烛,因为“点蜡烛上帝会高兴。
”男友张宪也与其他结婚对象不同,他虽试图说服小雾去迎合观众写作,去遵循规则,也庇护她去滑滑梯,在塑料浴盆里喂她啃苹果,多少也是个理想主义者。
众生大抵相似,但有人在恰到好处地好玩着。
理想一词最后回到母女,女儿已打算妥协,希望母亲坚持写作,“咱俩总得有一个人坚持理想。
”还是柔情。
一直猜它会如何结束。
念了一首叫《儿童》的诗,开车在路上带观众兜了会风,看了看北京繁华之外的夜景与那些不起眼的商店行人。
从五一回家期间和父亲的争吵,到开始反思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为什么每次回家都会争吵?
为什么父亲在我眼里那么不堪?
我在这个家庭中应当承担怎么样的角色和责任?
......带着一连串的疑惑和不解开始去寻找解答。
首先是自己分析父亲的成长经历,父亲在家里的责任,我在家里的责任,在和父母之间已经有了大的代沟时该如何和他们有亲近的关系。
对以上问题有了一定的解答之后,我开始再去寻找一些书和影视作品,想要更深一层的理解,在回学校的第一天,在返程路上以及到校后断断续续把《柔情史》这部电影看完了。
以下是我的影评🌿🌿🌿🌿大致情况:家庭情况:父亲已经去世,家里有母女二人,女儿已经国外大学毕业几年,有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爷爷(是亲爷爷)。
家庭关系:家在北京,家庭经历过拆迁,爷爷拿钱买了两室一厅的房子,(家里有三个人),母亲拿拆迁款买了基金,也再没有去工作,基金也没有起色。
女儿毕业后没有工作,写作是在北京租房子,母亲不愿在和老爷子住一起,开始和女儿一起住,两人一起住在一个还算舒适、宽敞的出租房内。
爷爷一人住在较远的房子里,两母女为了拿到遗产会陪伴爷爷,时不时回去爷爷房子里住,每天打电话确认爷爷是否去世,这可能是母女两人为数不多的相同点。
母女俩恋爱状况:母亲:伴侣死后没有找过,但又十分渴望,影片中有一段被骗的经历。
女儿:谈过多个男友,因为他们太好,反而不敢结婚,房租多是靠男友补贴。
母女两人爱好:女儿喜欢写作,片尾是靠写自己并不喜欢的《抗战剧》拿了三万五稿费。
不知道是自己喜欢还是女儿喜欢所以自己也要试试,母亲也写作。
🌿🌿🌿观后感:女儿追求者自己的梦想,母亲虽然在支持着她,但也在折磨着她,母亲喜欢和自己的女儿比较,希望自己的女儿好,但又不希望自己太差,开始了和女儿之间的比较,爱和嫉妒并行。
母亲没有太多朋友,注意力大多在女儿身上,女儿不够自由,开始争吵。
由于单亲和敏感的性格,母亲不接受批评,怕自己的女儿离开自己。
同时害怕孤独,要求女儿陪伴着她,精神上支持,年老之后可以物质上满足。
女儿没有目前没有这个能力,或者说暂时看不到以后有这个能力的苗头。
🌿🌿🌿感悟:父母首先要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独立,才能更好的教育子女,让其自由发展。
子女要反思和父母之间的争吵,理解父母亲的经历,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然后再反过来寻求解决方案。
在在追求精神上独立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财商,这样才可以有自行其是的权利。
七年前的一部短片《女导演》,让我记住了两个人。
一个是片中的主演郭月,也是因为这部短片,郭月被毕赣导演相中,参演了《路边野餐》;另一个人是短片的导演及主演杨明明。
没想到,杨明明的长片处女作《柔情史》,时隔这么久才问世。
当初《女导演》刚出来时,是令人惊艳的。
影片采用伪纪录片风格,拍了一对闺蜜的感情纠葛。
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摄影机与演员的距离很近,几乎是贴在脸和身体上。
更难得的是,演员在镜头前非常自然,一点也没有表演痕迹,就像是记录了一段真实的生活。
也因此,有人又重提“私电影”的概念。
所谓“私电影”,顾名思义,私人加真实。
要表现真实的“私”,杨明明的着力点在于“撕”。
《女导演》讲的是闺蜜俩的“撕”,《柔情史》讲的是母女俩的“撕”。
还有一点不同,《柔情史》不是伪纪录片,而是一部标准的剧情片。
在拍摄方式上,杨明明依然延续了步步紧逼式的镜头风格,我把它总结为“用身体创作”。
这里的“用身体”并不是裸露的意思,而是将镜头作为显微镜,着重呈现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以此来书写情绪。
影片讲的是中国式母女关系,但我并觉得它很典型。
因为影片中的母女虽是普通人,但她们身上有一层自诩的隐形身份,就是“文艺青年”。
这部电影呢,实际上是一部文艺青年片。
对,是文艺青年片,不是文艺片。
文艺青年片的代表人物是岩井俊二,其特点是自我陶醉又自怨自艾,背后还有一种骄傲。
杨明明导演也是带着这样的文青特质,展开自己的叙事的。
这也让影片呈现出一种矛盾的质感:一方面,在镜头风格上,它是很写实的,甚至是直面冲突的;但另一方面,在情节设置上,它又是矫情的,是过分浪漫化的。
这也使得演员的全素颜表演,显得有些尴尬。
因为失去了戏剧的真实后,表演的真实也就无从谈起,而只会显得做作。
其实影片借角色之口,提出了类似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美?
是否真实自然才是最美的?
是不是最美我不知道,但它必然是美的。
而且这种美,杨明明导演在前作《女导演》上是触摸过的,可是在新作中又有一点失去。
全片采用三种食物,作为三段式的标题,分别是:奶、羊蝎子、瓜。
这三种食物,形成了一个有趣的链条。
奶是母女间的最初联系;羊蝎子是在一个锅里吃饭的亲密,但也难免筷子间的碰撞;瓜既有共同的部分,又有分食的部分,或许才是最和谐的相处方式。
具体到影片中的这对母女。
女儿学导演出身,酷爱写诗,后来转行做了编剧;母亲也爱写诗,爱创作。
丈夫去世后,她得了笔拆迁费,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买房,眼看着不断贬值。
这两个人活得都很拧巴,内心清高又总被现实贬低。
她们就像是“文青”这只香烟的两头,一个烧得正旺,一个即将燃尽。
也正是因为她们过于相像又如此不同,她们之间才会爆发激烈的冲突。
影片最后,母女俩达成了一定的谅解。
因为她们都意识到彼此的相似性,女儿不过是年轻时的母亲,母亲也不过是老了之后的女儿。
于是她们之间的战争,就在这种无奈的轮回式的宿命下,稍稍平息。
这部电影我可以给及格分。
推荐给那些在北京胡同里长大的八零九零后们,还有对母女关系话题感兴趣的观众,特别是女性观众。
此外,还有那些对独立电影有情结的影迷们。
毕竟,影片中的母亲是由著名独立制作人,此前制作过娄烨的《苏州河》《春风沉醉的夜晚》《推拿》等影片的耐安扮演的;女儿的男朋友是由著名独立电影评论人张献民扮演的,他曾出演过的最有名的角色,是章明电影《巫山云雨》里的麦强。
看见这两个独立电影人同片演出,也算不可多得的体验吧。
看完柔情使后,心里的那片固执的湖泊波动震颤。
剧中的母亲很像我的母亲,天真又市井,怯懦又自以为是,清冷又孤单。
并没有朋友,也不需要朋友。
喜欢和被喜欢已经变得麻木和无所谓。
我无数次怕自己变成着这样,又无法去做出新的改变。
剧中的母亲像极了我的母亲,自以为是生活经验就像主导你的一切。
我的母亲不懂的东西就像剧情最后母亲找寻回家的路一样,她同样也会在孩子面前充当智者。
我的母亲像极了剧中的母亲,不能接受自己孩子不够好,会叽叽喳喳的说些她自己理解的孩子的优秀。
也许,是我和弟弟说的太少。
就像剧中一样,我们的生活有无数次的摩擦,不是和母亲不和,是和时代压抑下的性格的变化。
我的母亲就像很多母亲一样,把所有的都给孩子。
用本不属于这个时代的辛苦让我无数次的生气。
剧中的那句:你用你的牺牲换来我的内疚。
我的母亲用每顿吃剩菜来换回我和弟弟的良心不安。
每次都会为此争吵,虽觉得这样并不好,已经无法改变母亲的习惯。
我们互相爱着,但又无法和平的对待。
剧中的最后母亲说:你为什么不让我说完,我说完就不说了。
每次吵架都不会等对方说完,是争吵的常态。
我一直在想,等母亲说完,争吵会少很多。
我一直以为我和母亲之间存在一个沟通渠道的线。
等我去发现。
就像女主说的,你无法改变这个年纪的母亲,也无法期待母亲的自我改变,你也无法改变现在的你。
你要接受这样的母亲,毕竟,柔情和无望是爱的双重含义。
6.5分,6分故事,0.5给导演设计的小心思。
影片是关于一对北京母女,每天在鸡毛蒜皮中相互斗嘴、占人便宜的故事。
先说优点,导演有自己的风格和心思,虽不够成熟,但还是能看出有自己的想法和小幽默,有些场景完成度还可以,如超市买瓜镜头。
但小心思只能当加分项,弥补不了故事本身的不足。
不足一,故事本身没有具体情节和人物目标,全是散碎的事情累加,让观影十分费力。
对此导演以在片中通过台词大方承认,认为毫无问题,并表示决不会考虑观众/别人。
这个态度算做年轻人希望突破传统尚可,但当成生活准则就未免过了(下文论述)。
不足二,全片虽然是关于母女的感情,但主旨主要为讲两点:美不够真实+要找一种不考虑美的表达(片中台词),所以全片都是用最赤裸甚至丑陋的电影语言在创作。
用意也许是好的,但目的实在太明显,从除主人公外的每一个人物身上都能清楚感受出刻意丑化戏虐的成分。
全片人物互动中唯一真诚的地方是朋友夸女主有才,以及母亲和女主互夸有才,免不了让人觉得有些水仙花的感觉。
导演尝试把女主描绘成一个特立独行,不精于世故且不屑于世俗人情的有才女生,但实际却是一个非常自私的人,全然不去考虑自己的“随性”对他人造成的伤害,例如对门卫、服装销售员和男友。
母女之前的感情,也没有拍出相杀里那份道不清的相爱柔情,而更多是两个非常自我的人在争斗或是以欺负别人为乐。
同时,女主台词也太文了,连吵架都吵得跟红楼梦一样,感觉非常做作。
个人觉得,导演没有分清楚“美化”和“美”的区别,却又非常努力地想要表达态度。
不刻意美化事物,寻求真实是有价值的,但有些事物本就可以美,刻意丑化反而又失去了意义。
并且,社会的确会不公,有时我们会被他人甚至是家人伤害,但那并不是我们肆意再去伤害别人的正当理由,以上。
《柔情史》海报这部片子的中文名字叫做《柔情史》,英文名字叫做《Girls always happy》。
可影片却描写了一段让人极度不适的畸形的母女关系。
一边是自我模糊但控制欲极强的母亲,另一边是抗拒但不曾真正意义上主动改变的女儿,我第一次这么讨厌两个主演角色。
这种矛盾感也延伸贯穿整个影片。
这对母女的人物性格,一边有着极致的浪漫,一边被浓重的市井气紧紧缠住。
母亲尽管迈入老年,依然向往文学创作,还会陷入恋爱后,露出小女生一般娇嗔的笑容。
但另一边,两人每次的聊天话题都绕不开「年迈爷爷的遗嘱」。
她们不停算计着,惦念着那套爷爷的老房子。
但行动言语里,充满了对老人的嫌弃。
小市民的神情和语气都让人生厌。
这种复杂或许也是人性的真实写照,是真实生活的一体两面。
杨明明饰演的女儿,导演专业毕业,转行做编剧,但却始终没有一部像样的作品。
每一次恋爱都失败。
最接近婚姻的一次爱情,也以分手告终。
原因是:因为他们都太好了。
她在影片后半程和母亲的谈话中说: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人呢?
你看,她的潜意识里,世界是不会这么美好的,疼痛才是真实的。
唯有疼痛,她们才可以始终作出攻击的姿态。
在这一点上,两个人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
让我最最不舒服的地方是,我在这部影片里看到了一段畸形共生的亲子关系。
有人会堂而皇之地冠上「中国式母女」关系。
我举双手双脚反对!!
亲子关系从不应该一概而论。
不是所有的亲子关系都充满了伤害,也不是都充满了无条件的爱。
前者是不幸的,但不是没有机会改变。
后者是幸运的,但也不应被过分赞扬。
亲子关系就是在彼此不断自我完善/互动中,渐渐探索成立的。
孩子是父母的选择,但不应成为父母的延续。
我眼中真正好的亲子关系,应该是互相独立而互相支持。
最后聊一聊总体感受,故事立意很好,一个脱胎于北京胡同的故事,充斥着一种粗粝的美感。
但中间过渡的一些镜头和故事本身联系不大, 使观看体验有割裂感。
人物对白不够口语化。
上一篇我们讲了最近网络上映的电影《春潮》。
《春潮》编导杨荔钠作为出生在那个疯狂年代的70后,在电影中有不少对母亲一代人苦难的间接描述和反思。
而今天要讲的《柔情史》是由80后的杨明明自编自导自演的。
对于出生成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的80后来说,世界相对比较平静,所以《柔情史》基本没有挖掘过去。
《柔情史》也不像《春潮》那么沉重压抑,苦大仇深;而是痛并幽默着,还带着几分天真的孩子气。
《柔情史》为我们展现出蜗居在北京胡同里面的一对既有写作才华而又有小市民气息的母女之间的争争吵吵、分分合合的琐碎日常生活。
她们有时候是敌人:互相挑剔,互相伤害;有时候又是战友:互相理解,同病相怜。
女儿小雾父亲早逝,性格敏感有些孤僻。
大学毕业了好几年了,靠在家写作维持紧巴巴的生活。
年龄已经不小的她喜欢骑着滑板车,穿梭在北京的车水马龙,街道胡同。
虽然我本身是上海人,但是我特别喜欢有浓浓历史和文化气息的帝都,这也是我特别喜欢这部片子的原因之一。
我觉得北京的胡同其实和我小时候住的上海里弄有类似之处:混搭着市井烟火和历史气息。
但是当曾经的一户一院、独门独户的格局被72家房客分割后,局促的空间,复杂的邻里关系,再加上老旧失修,房外的人看起来好像诗意的居住,房里的人可能已经觉得非常不舒适。
电影里面母女俩的家下雨漏水,经常没电,但是就算是这样的房子也是来之不易。
话说多年前拆迁的时候,小雾母亲拿了拆迁款没有买房,用拆迁款交女儿大学学费和存基金。
随着帝都房价飙涨,后面就再也无力买房,母女俩都成了北京无房土著。
孤身一人的小雾的爷爷在拆迁的时候在北京远一点的地方买了两居室。
小雾母亲照顾爷爷几十年,但是爷爷吝啬也难伺候,对儿媳也没个好脸。
小雾的母亲虽然想着将来他的房子,但是和他天天住在一起过的也难受。
当小雾拿到一大笔稿费够付半年的房租时,就在北京的胡同里面租了这两间老旧的房子,母亲就从爷爷家搬出来和女儿一起住。
和《春潮》一样,房子也是影片的母女争吵背后的重要矛盾,母女如果有条件分开住,甚至一起住的空间大一点,矛盾和冲突可能就会小很多。
一. 争争吵吵、分分合合的死循环 小雾的母亲最明显的特质就是唠叨,她对已经成年的女儿处处看不惯、时时挑毛病。
我总结下来她的唠叨有几大主题:一是注意身体养生,比如:睡觉要关wifi会有辐射,吃葡萄不吐葡萄皮防癌;二是节省,比如:小雾起的太晚,电饭锅保温早饭浪费电,牛奶要喝的一滴不剩;三是姿态形象,比如:要端着碗吃饭,走路头不能歪,注意坐姿防止屁股下垂;还有摆放盆的先后顺序,先洗锅再洗碗的顺序…….感觉都有点强迫的味道了。
《春潮》里面是单亲妈妈住母亲的房子,而《柔情史》里是母亲住小雾租的房子。
小雾的母亲挑剔女儿相比来说就没有那么气势汹汹,而80后的小雾也不像《春潮》里70后的女儿那样默默隐忍,小雾会时常和和母亲顶几句。
平时点点滴滴的小矛盾积怨多了就会大爆发。
影片中母女一共有两次剧烈的争吵。
第一次是在母亲唠叨女儿走路姿势后女儿反唇相讥。
小雾嘲讽母亲臭美,过度关注自己皱纹,涂口红还蹭掉一点怕太显眼,其实根本没人注意她……然后母女就吵翻了,小雾搬到男朋友电影学院的张教授的工作室兼家里。
好脾气张教授发微信从中调解,给母女彼此找台阶下。
几天后小雾终于还是接到了母亲主动打来的电话,先是一如既往的灵魂三问:
随后切入正题,母亲催小雾不要忘记定期去看望爷爷。
为了共同的利益爷爷的房子(遗嘱),小雾和母亲开始一起商量怎么讨爷爷欢心……母亲接着继续唠叨,还骂女儿“小畜生”。
接完电话,小雾忍不住头撞墙手捶墙,这让我想起了《春潮》里面的女儿手扎仙人掌。
后来一段时间小雾和男朋友住,母亲偶遇拆迁前的老邻居宝钢陷入热恋,母女之间还算相安无事。
可惜好景不长,小梦和男朋友闹别扭后回胡同住;母亲也失恋了。
两个感情不顺的女人,在影片中第二次大吵起来了。
暴风雨比第一次更猛烈,但是和好的速度却是神奇的快。
母亲给爷爷打电话好长时间没打通,两个刚刚大吵一场的女人又迅速结盟,怀着复杂矛盾的心情一起赶到偏远的爷爷家。
然而只是虚惊一场(空欢喜一场)。
并肩作战让两人再一次冰释前嫌。
随后,小梦终于拿到了抗日剧稿费定金,又可以支撑一段时间的房租,母女两个欢呼雀跃……而我作为旁观者慨叹她们这种争争吵吵、分分合合死循环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尽头。
二. 以爱为名的控制 上一篇讲《春潮》的文章(插入链接)里面我们讨论过究竟什么是母爱。
这次我们继续讨论亲密关系中的控制和以爱为名的控制。
前面我们提到过的由女儿的走路姿势和母亲的皱纹口红引发的第一次大吵的后半部分是这样的:回到家后母亲往床上一躺,开始哭哭啼啼地抱怨,指责,诅咒女儿。
“辛辛苦苦的照顾你”这样的话是不是大家很熟悉,好像很多中国母亲(父亲)们都说过类似的话。
在这里母亲1.通过过度付出/不请自来的付出和2.表现出非常无助和可怜,让对方愧疚,从而控制对方。
母亲虽然嘴里说着“你赶我走是吧”,真实的想法也是控制的目的其实是:“不要赶我走、不要抛弃我”。
女儿心里清楚,嘴上也不饶人,犀利地道出了这一真相:
母亲感到丢脸又无法反驳,于是情绪更加失控寻死觅活。
3. 通过歇斯底里让对方觉得内疚和害怕,也是一种控制手段。
一哭二闹三上吊终于奏效了,女儿只能软下来、安慰母亲、对母亲做出承诺:
控制的背后往往是恐惧和缺乏安全感,在这里我们看到母亲恐惧自己被抛弃,没有依靠。
另外,我觉得在这个场景里面,母亲更像一个任性的小孩子“作天作地”;女儿相对情绪稳定一些,还要安慰母亲。
从心理上来说她们的母女关系倒置了。
接着再分析一下前面说过的第二次大吵,又是从母亲的唠叨开始。
我觉得唠叨就是通过完没了的批评或者不请自来建议把别人搞得比较烦,让人觉得自己是无能的,是错的,从而感到羞愧和愤怒。
偶尔提一点善意的批评和建议是关心。
4.无休止唠叨就是以爱为名的控制方式。
小雾就是生活在母亲令人窒息的唠叨中,这一次她又是一针见血,针锋相对。
母亲这时候又开始强调自己的过度付出/不请自来的付出。
这段也说明了唠叨背后的恐惧是:母亲害怕小雾做不好家务,照顾不好自己,担心母女身体不好看不起病。
但我觉得前面小雾的话更是触及更深层的本质:母亲潜意识更是害怕小雾能做好。
和前面一样,母亲恐惧女儿抛弃自己,她通过照顾女儿显示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感,让女儿依赖自己。
挑剔女儿做不好的潜台词是“你不行,你离不开我”。
随后母女俩继续拌嘴,母亲又一次失控了,大发脾气,把碗摔碎了一地。
在这里5. 发怒也是一种控制手段,让对方害怕。
女儿躲在自己房间默默流泪,还不忘偷偷观察一下母亲的情况。
亲密关系里面为了减少对孤独和被抛弃的恐惧,防止失去对方,往往会控制对方。
控制也分为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
这部影片里母亲的控制不是通过直接控制来强硬地逼女儿做什么事情。
而是通过过度付出、显得无助可怜、歇斯底里、发脾气、唠叨这些手段间接操纵控制。
这种间接隐性控制更加难以察觉和拒绝,而且更加符合文化上女性的角色。
往往很多的控制都是以爱为名,打着我都是为你好的旗号。
我所理解爱和控制的区别是:爱是更多为了对方,控制是更多为了自己。
爱让对方舒服温暖和亲密;控制激起对方很多负面情绪,让对方感觉窒息想要逃离。
为什么明明是“我需要你爱我,你对我好”,反而要打着“我爱你,我对都是为你好”的旗号?
为什么母亲就不能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呢?
一定要通过控制的手段来满足她的需求。
因为一个从小没有被父母无条件爱过、没有被满足过的人,是没有勇气直接提出自己的需求的,潜意识会觉得自己无价值不配得。
他们害怕提出自己的需求又会被拒绝,再受伤一次,所以要用操控的方式。
既然没有直接提出要求,也就不用面对直接被拒绝的痛苦。
我们前面已经说过控制的背后其实是恐惧和缺乏安全感。
小雾母亲除了有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房子,看不起病,女儿不要她的恐惧,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要追溯到童年和原生家庭。
《柔情史》中的母亲没有像《春潮》里面的母亲反复痛说革命家史。
影片中唯一的一段间接讲述过去经历是母亲读自己的小说,小说里小主人公凌晨丑时(1时至3时)去山上拾粪的一段。
这个辛酸的故事里面蕴含的情感让我们很容易就想到这就是小雾母亲小时候的亲身经历。
而困苦的童年和早年丧夫独自带大女儿就是母亲强迫式节省和养生唠叨的重要源头。
母亲在电影里面的形象经常就像一个没有安全感的小女孩,那个凌晨拾牛粪的小孩,那个挨过饿的小孩,一个心理学里说的受伤的内在小孩。
三.母女俩的无疾而终的爱情
小雾的男朋友张教授比小雾大很多,据说离过两次婚。
张教授成熟、包容,处处宠小女朋友,经济上出钱,事业上出力为小雾搭建人脉。
小雾找这样一个中年男人,可能也是想弥补失去的父爱。
张教授一直催小雾结婚,但是小梦恐婚。
我理解是小梦恐惧更深的亲密关系和婚姻承诺。
关系里小雾比较任性,像小孩,和张教授也是分分合合。
最后张教授大概觉得小梦太作了,哄累了,也不知道要等到她什么时候她才愿意结婚,就把小梦的东西都送回小梦胡同的家。
关系里也不可能有一个人一直主要为另一个人付出,一个人永远当成人,另一个人永远当小孩。
小梦的母亲的恋爱就像老房子着火,恋爱时候就像完全换了一个人,也不挑剔也不发脾气,而是像一个少女一样甜蜜撒娇。
恋爱初期人总是会展现出最好的一面。
男朋友宝钢是卖保健磁疗产品的,重逢第一次为讨好小梦母亲送了一个磁疗枕和一个磁疗手串,后来也就再没送过东西。
反而是精打细算的小梦母亲用八折买了一屋子的磁疗产品。
可见恋爱中的女人很容易智商为零,不论年龄。
中老年人的恋爱要考虑更多的现实问题。
因为宝钢的女儿不同意,“也没逼着他结婚,也没花他的钱,他还是走了”。
顺便提一下,《柔情史》里面的宝钢和《春潮》里面老周是同一个演员,戏不多但是演技非常好。
这部片子里面没有俊男美女,演母亲的耐安老师更是本色出演,脸上的皱纹斑点非常清晰。
编导借影片中的一句台词说到:“美不重要,真实是重要的”。
剧中所有人物都是不怎么完美,各种各样的毛病和不堪,琐碎计较,甚至丑陋,在艰难和妥协中继续生活。
也许这也就是母女关系和生活本来的面貌。
而《柔情史》(英文名Girl Always Happy),和《都挺好》、《欢乐颂》一样,都有一个美美的名字,也许是一种反讽吧。
Science 杂志去年发表过一篇研究成果,通过对老鼠的实验的研究,说明人所受到的精神创伤会通过改变表观遗传而刻在基因里传递给子代,造成子代在行为和生理方面发生改变,创伤甚至会延续很多代。
我理解这也可以作为佛洛依德的强迫性重复和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的理论在生物物质层面上的解释。
所以下一篇我将继续往前追溯,介绍我非常喜欢一部老电影《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
电影改编自同名小说,小说原著是50 后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Amy Tan)。
让我们一起看看封建压迫下、兵荒马乱中的绝望的母亲们,飘洋过海的移民一代母亲们的那些创伤……更多文章请关注公众号:提笔问心书中影(ID:tbwxszy),您的关注是我继续写下去的动力。
如果需要联系作者请发邮件到[email protected],或者添加作者微信(ID :bookreflection)。
注:Science杂志关于创伤的原文:A Painful Legacy 原文网页链接: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5/6450/212
我觉得电影很现实,里面的对话都是生活中常有的。
因为我和我母亲的关系和电影中的母女很像,所以就觉得母爱就是一把双刃剑。
和母亲的关系也是,每次和母亲吵架伤害也很深,和好后在一起也很开心。
我母亲跟我说她和我就像两只刺猬,还是保持距离最好。
我有时觉得我和我母亲就像是男女朋友,她是女方我是男方,所以母女之间的爱也是要经营的吧。
“家庭”变成了一个令人无法喘息的黑洞,在这里,“爱”以一种挣扎的方式呈现,城市中的景观成为居住在其中的两个女人上演相爱相杀大戏的小剧场。
这是一部“挑观众”的电影,因为它将一种并不被中国观众所习惯的残忍直接抛上了大银幕。
在主流影像中,很少看见如此苦涩又生猛的情绪表达。
当“母爱”被文学作品反复称颂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感情,人人必须顶礼膜拜的时候,《柔情史》仿佛则似一篇出自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的影像檄文,提请观众另一种形态的亲子关系的存在。
母亲哭着说你是我和世界唯一的联结,催泪但也隐隐可怕,是温柔与残忍并存的笼子。片子里的胡同不是某些流行叙述里那种邻里和气美好年代的象征,是和高楼大厦水泥森林一样的逼仄疏离。片中对电影的讨论,和母亲没有关系,算是导演夹带私货?喜欢结尾的镜头,我也曾在夜晚公交车上希望眼前这条路永无尽头。李勤勤和耐安简直像姐妹。
这或许是我所看过的中国电影中,对母女关系描写得这么尖刻的。中途会反复地停下来。因为一些尖刻实在难以承受。这种尖刻部分来自于不尝试去迎合母女间“应该”是什么样的,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市井生活的苟且感,不造作,不矫饰。如果说袋装牛奶,分成两顿的羊蝎子是生活气息,偷吃超市龙眼的老人,拆迁后不会理财一心等老人死后拿遗产,母女因为没钱带来的安全感缺失,而是生活气息这个听上去很美好的词儿底下真正的气味,又酸又臭。感谢这部电影,让我痛苦地思考与母亲的关系。杨明明太好看了,每次她说话的时候都忍不住盯着她的眼睛看。
相爱又相怨的母女,互相保护,又难免冲突。美难道不好吗?太美的东西不真实。女儿的这种世界观,其实和她少时丧父孤儿寡母生活艰苦,没有过完整美好的经验有关,她不相信有这种美好真实的存于世间。因为两位主角都写作,所以整个电影的文学性较强,台词犀利高能。拍摄的手法和情节非常真实,既有现实生活的冷酷,又有着冷酷之中包裹的温柔。结尾的《小孩》一诗画龙点睛。
把毕生所学都用上了 还是太做作
糙的有生活的质感,谁的生活每天都是光鲜亮丽呢?全片剪辑不错一点也不拖泥带水非常干净利落,张献民的出演幽默感十足,看到了影片的一种美,素颜,个人气质,不同的感受体验,一种情绪上的东西,对于某些美得不够真实给予了导演的评价,自然才是最好看的,一种对抗,一种压力情绪的发泄,一部作者电影比较好的的表达方式,在于对空间打开很高明。
表演方式上,妈妈和闺蜜在一个频道,女主一个频道,群演们又不在频道上。可惜。
女性版老炮儿,折射出另一种北京人,电影同样是个别时候各色,但总体有点儿意思。母亲想当诗人,拆迁占便宜不成反被房市浪潮吞噬了人生,刻薄,迷信,伶牙俐齿,有时吃相难看;女儿写剧本,享受安逸生活却又无法心安理得,生出一身文艺矫情病。导演、耐安、张献民三个幕后人主演,上镜撕扯同样精彩。
胡同就是fashion.师姐,棒!
我觉得主角很作,但是也从一些地方看到了自己。故事表达的感情是我认知到的真实,就像线雾的那首诗,除了母亲再无人爱她,母亲束缚着你又是你唯一的牵绊。剧中第三次母亲的哭泣,也是这个电影的高潮,前面绵延起伏的母女战争之后也还会有,但是确实如此,这个世界我不想和谁做朋友,你是我唯一的关系。
相比流水般的剪辑和转化,人物和故事反而都生硬固态,仅靠台词和表演来堆砌戏剧冲突,影片摇摇欲坠
杨明明与杨超相对,从女性男性不同角度,看向同一类受压抑却又压无可压的强悍女性,然而,前者的作品提出,女性天然如此,并非男性情调神话,只欲照顽固本性过活,无需理解。皮肤色斑代表真实暴露到极致的私人影像,沟通社会现实的狂躁氛围,新浪潮气质满满。
说好听点是记录生活化的自我表达,其实就是从那十分局限窄小生活里挤出一点点矫情的橡胶汁,脱离社会单纯坐家里写作也许并非是一条坦途,单一的一招鲜的表达也撑不了太久。
完全放弃了视听语言。感觉像亚洲版的lady bird,却又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现实生活里母女感情之间的亲情纽带在这部电影里表现得是如此贴切 看到女主母亲的形象反而能理解女主反人类的性格了
看进去 觉得超出预期的喜欢 有几处毛孔都是放大的
柏林电影节看的。槽点多多。只能说勇气可嘉!一些细节有点意思,但是摄影剧作演员各方面都有很大进步空间。看的时候隔几秒就觉得尴尬。
山一女性电影节展映。在气质上过于锋芒毕露,有种恨不得把我总结出来的现象和道理都抛给你的感觉。分寸感失衡,让人觉得被轰炸。另外感觉导演对角色缺乏同情心,有种居高临下的批判和讽刺视角,不是特别舒服。总体的创作意识是很强的,也很个人化,也很认同这个创作方向。就是分寸感缺乏,以至于呈现出来的效果有不少显得刻意的地方,反而跟导演一直强调的“真实自然”的重要性相悖。另外主创交流环节导演说想让观众看到并非长镜头堆砌的 对话密集推进的电影。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风格目标让片子不太重视喘息和留白的空间,一轮轮对话轰炸看起来会累。当然这跟导演强烈的表达欲和批判欲是相关的。还是期待下一步作品,希望看到更多对角色的同情心和导演更松弛的状态!
看完剧本再看片真的大跌眼镜,咱就不能找个靠谱的班底拍吗?摄影像是大一学生拍的,演员一直在背台词,完全没有调度,像是话剧表演。(突然想起来杨导是国戏导演毕业)剧本里面所有真实性的细节和对话在这种拍摄效果下化为一坨。
这母女俩的关系比我和我妈好多了,还能在一张床上睡觉。现在就开始赚钱,警惕成为中老年文艺作逼。影片真是把独属于北京话的那种尖酸刻薄劲儿写的淋漓尽致。除了一些过于文艺的台词使人不适之外,对白真的挺好的。小雾作为一个玩弄男人的女人真是让人想啪啪啪拍手,不过这也是出于她的不安全感。我身边儿有女主这样的我肯定绕着走
难得在电影院看不下去就走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