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基
Niki,妮基
导演:席琳·赛莱
主演:夏洛特·勒邦,约翰·罗宾森,达米安·勃纳尔,茱迪丝·谢拉,亚兰·佛马杰,维吉尔·布莱米,格雷·蒙赛京,诺拉·阿娜泽德尔,John Fou,康坦·多尔迈尔,Hugo Brunswick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比利时语言:法语年份:2024
简介:1952年,妮基为了逃离麦卡锡主义时期的美国,同丈夫和女儿回到法国,但童年遭遇的不安回忆依旧在妮基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为了能够解脱出来,她试图从艺术中找到力量。本片是关于法裔美国艺术家妮基·圣法勒(Niki de Saint Phalle)的传记片,追溯了妮基从模特到画家的转型过程。除讲述她因精神崩溃在医院的治疗经..详细 >
26届上影节07。77届戛纳一种关注入围。精神状态不正常去搞艺术,搞艺术的精神状态不正常。几处光影很赞,分屏拍的就有点自恋了。
上海电影节 大光明 很颠
好疯的一部作品,随时随地等待女主发神经,可能会加深大家对艺术家不正常的刻板印象...居然完全没有作品的镜头(据说是因为版权问题),所以全片的重心全在尼基身上了。最欢乐的还是夫妻互曝出轨历史的场面。
今年看过最最最最最最好看的电影
3.0。
📍戛纳一种关注单元·德彪西厅|痛苦是创作的土壤,是灵感的源泉,浇灌出Niki的生命和艺术之花。导演的双屏并行叙事太妙了,平行的时空之间还有互文,精彩!
#SIFF 今年戛纳一种关注。艺术家尼基·圣法勒传记片,着力刻画与两任丈夫(亨利·马修和让·丁格里)的关系以及精神崩溃的内心世界。没有直接展现任何艺术作品,镜头只对准创作者。初遇丁格里时的双屏合一做得不错。对1950-1960年艺术圈的展现也很简略(虽然提及了布列松、佩雷克,以及出现了阿曼在Iris Clert Gallery的著名展览《Le Plein》的画面)。全片的调色、剪辑、配乐都太像好莱坞商业大片了,烂熟的影像语法反而削弱了艺术家的独特性。
妮基·桑法勒传记片,果然不喜欢作品的话,也就不会喜欢创作者的人生。“别以为自己有点问题就代表你很重要,你的画一文不值,你的人生呢?”电影像是组织了场对这句侮辱性质问的失败反击。基本上是跟身边的人发生矛盾-发癫-破坏-在破坏中找到创作灵感-关系暂时缓和-下一次矛盾的循环堆叠:对她创作力与创伤关系的探讨就是这般粗暴且表面。更倾向于认为有意不在片中呈现她任何作品的处理是自作聪明。调色服装都很好看,比某金狮奖作是强多了,可惜同样美得很空洞。分屏和小标题的使用很可笑。
小而美 艺术是发泄和表达的工具 没有展现作品或许是留个自己寻找的悬念🧚♀️
女主真漂亮
整体还是有点冲突,做的是文艺片的格局和包装方式,内里确实有点好莱坞商业片的节奏和叙事方式。结果就是两边都不太靠,好在是时间精致不太觉得沉闷。
SIFF场。一部情景再现的传记片,就是拍得非常歇斯底里,艺术家感觉性格都有些另类,和日常生活有些格格不入那种。
还行
把颜料装进聚乙丙烯的袋子,用来复枪射击石膏便获得重生。把靶心当成你心中仇恨的人,用飞镖投射靶心便解放心魔。艺术是一种新型武器,她们是新的恐怖分子。儿子的飞机是她的玩具,烧掉的信是父亲唯一一次忏悔和伤害她的证据。别人从她的作品里知道她会变得伟大,只有她知道她会从她的作品里创造花园。
能精准地把握角色的情感脉络,使观者仿佛能够触摸到尼基的灵魂。
转场太跳跃了,不看字幕都不知道是哪个时间线的事,把人物传记拍得这么零碎,而且侧重点也不明确,比起主角的艺术家人生更多是在描绘她的创伤,艺术作品倒没怎么出现
#26th SIFF
分屏构图和转场令人惊喜 不错的故事 虽然有点癫 放现实里令人讨厌 放在电影里刚刚好
总有一些创伤是永远无法愈合的,它一直纠缠萦绕在你的脑海里。女主角的表现力非常强。电影没有展示艺术家的作品,重在表述她的精神创伤、治疗过程和家庭生活,这个留白反而让我在看完之后想进一步了解她
好舒服的法国片!治愈了我今早被伤害的痛苦()幽默感和现实性都有,看得我欢笑也看得我皱眉,共情女主撕心裂肺的吼叫,童年创伤和不安记忆裹挟着的人永远需要坚定的爱,不谈及是否治愈。也许也不是浅尝辄止,我反而觉得留下那个气口是很好的处理,有一种喘不上气的窒息感,这也许就是她永远永远无法治愈的那个梦魇。很喜欢夫妻二人坐在地上对峙坦白那一段,实在是太可爱,笑中带泪,轻轻拂过,好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