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对于这段历史,真的不是很了解,临时看了一些资料,但感觉还是抛开历史,直接看故事吧。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看完的感受就是好乱,这故事到底在讲什么?
好无聊,这两个男主角到底要干什么?
抛弃历史背景,故事讲述了两个初入职场的小白,一个发现理想毁灭,一个抛弃家庭投身工作,却发现工作欺骗了你。
理想毁灭的小哥想要刺杀领袖,最后却失败了,最后给自己的这次行动的总结是,我觉得我没有权力代表所有人做这个决定(大概翻译过来是这样啊。
)疑问:那你当时为什么要去刺杀?
失败了才给自己找理由?
还有,你见到老大时候,那个瑟瑟发抖的样子是什么意思?
被工作欺骗的小哥,整体感觉就是,我的工作好需要我,我需要为了工作抛弃一切,而且,我的领导也是这么告诉我的。
疑问:你领导跟你这么说不算职场PUA吗?
你所谓的忙碌真的做出了什么成效吗?
最后危机的解除还是靠别人,所以,你到底在干啥?
不过在这位小哥的身上真的看到了职场小白的现状。
最后补充一点,大晚上不要看这种题材的电影,真的太费脑子了。
苏台德土地上自古以来就生活着德意志人。
刚上台的元首仅靠外交手段,就从列强手里收复了德意志人的领土。
2022年09月23日,王部长会见布林肯,商讨台湾问题。
双方认为会晤是坦诚、建设性和重要的,同意继续保持沟通。
——未达成任何共识。
看来带英的绥靖病,可能没有遗传给大儿子。
人家还是知道教训了的。
影片中张伯伦的形象很高大,他不惜牺牲自己声誉,拯救天下苍生。
但是无论张伯伦动机如何,这都不是绥靖合理的理由。
为张伯伦绥靖喝彩的人,是不是不知道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卑微命运,他们只能在会议室门口等着;是不是不知道捷克斯洛伐克最终被德国吞并;是不是不知道奥地利、波兰等国民众的境遇;不知道西班牙内战;忘记了犹太人的悲催命运;更是忘记了1930年代的中国也是绥靖的牺牲品。
为张伯伦绥靖喝彩的人,潜意识中的观点是二战必定爆发,张伯伦延迟了悲剧的发生。
如果战前的领导人更有勇气更有智慧,二战一定会爆发吗?
坏人为所欲为,所谓的好人萎缩不前,难道会使这个世界更美好?
影片最后打出的字眼是 “THE EXTRA TIME BOUGHT BY THE MUNICH AGREEMENT. ENABLED BRITAIN AND HER ALLIES TO PREPARE FOR WAR AND ULTIMATELY LED TO GERMANY'S DEFEAT.”认为正是张伯伦的绥靖为英国获得备战时间,这是是英国最终获胜的原因。
那是不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是苏联最终获胜的原因?
是不是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是中国抗日最终获胜的原因?
要想洗白可以,能不能换种漂白剂?
否则很难悄无声息地把一个黑人洗成白人。
但是这部影片还是很有张力的。
德国男主角充满了谭嗣同式理想主义的气概。
他参加了反抗希特勒组织,终于走到了元首面前,却没有拿出手枪。
后来,女人问他:“你还想继续吗。
”“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
”“总有一天他们会把你绞死的。
”“我知道。
”边流泪,嘴角却有了笑意。
这是对死亡的不屑。
之前,朋友曾邀请他去英国避难求生,他拒绝了,说:“我爱我的国家”;“我们不能选择生活的时代,但可以选择如何回应。
“在物质主义洗礼之下,我们都失去了这种“我自横刀向天笑“的气概,面对法西斯阴狠的狼牙棒,又有谁敢挺身而出呢?
四星给谭嗣同们。
关于历史的秘密,特别是可能改变历史的瞬间,总让人想要探究。
毫无疑问,影片主题选得好,但也是这部电影唯一的优点了。
两个年轻人谋划阻止希特勒。
可以渲染他们的热血和家国情怀,但稍有逻辑的编剧导演都该好好琢磨一下故事的合理性。
反希特勒组织有多少人、能调动多大军事能力?
影片初期出现三个成员,包括那个资历最浅的主角,在小酒馆里举杯盟约,不禁让人哑然失笑。
后期完全只有资历最浅的主角单打独斗,没有后援,那两个共举杯的资深同伴不知去了哪里。
资历最浅的男主角临时被委派去为重要元首会晤翻译,并引起希特勒青睐——党卫军层级不森严吗?
希特勒不多疑吗?
在英国外交部的二号男主角,年轻资历浅,容易紧张,并因紧张而抖脚,但也同样轻易地被委派跟随首相张伯伦去德国。
这样没有城府也能进入外交部并被委以重任?
首相没有固定随身翻译,以至于临时安插那么容易?
同样的,首相也轻易地对这个年轻人产生好感,以至于他在紧要关头敢于冲进首相的卧室越级报告。
这两个只是主线的逻辑漏洞,还有更多细节经不起推敲。
希特勒最高领导层机密会议纪要很容易被获得;这份可以判人绞刑的文件被藏在水池背后、夹在报纸中间、放在酒店房间抽屉、甚至拿在手里招摇过市;最高元首会晤现场,二位男主角神色慌张,作为主要工作人员竟随意离开,没引起任何怀疑;德国男主角从希特勒的拥趸突然变成反希特勒,只因为前犹太女友遭受残害;英国男主角的妻子对丈夫不满,但与故事似乎没什么相关;德国男主角与同事互生情愫,但也与故事无关。
无关的说了很多,该说的又没有交代。
演员的选择更是压垮电影的最后一捆稻草,除了英国首相张伯伦。
有意思的主题,没逻辑的故事,没意思的演员。
甚至片尾的字幕更加深了败笔。
张伯伦的绥靖拖延了战争的爆发,令同盟国有时间作准备,是取得胜利的基础——这个观点明显错误,或者再次说明编剧和导演的不合逻辑。
回顾历史,张伯伦的策略一定是适应当时英国利益的。
刚经历过一战,经济尚在复苏,人民不愿意再打仗,国家领导人必然要顺应民意,尽力避免开战。
与德国的和平协议,把捷克斯洛伐克割让给德国,只要优先保证本国利益就行。
所谓道德和人性,都得在站好了位置确认了视角之后,再谈。
当历史阶段改变,外部威胁程度改变,国家政策和外交策略自然也须应势而变,甚至需要不同的领导人来改变政府脸面,给民众带来新希望。
不管是张伯伦还是丘吉尔,都只是英国政府的代言人,在代言职责上,都表现出最高素养的专业。
螺蛳壳里,说到底是做不了什么道场的。
这类历史电影,历史本身就是最大的掣肘。
而编导们能努力的,就是试着讲个更像样一点的“功亏一篑”的故事。
以HBO曾经制作的《罗马》剧集为代表,打捞那些差点就改变了历史的无名小卒们的故事,是最好的选择。
《慕尼黑》也是这样做的,它在历史的进程里,插入了哈特曼与莱格特的交道,并通过这种交道牵入了大佬——希特勒与张伯伦,电影还尽量把节奏弄得更扣人心弦,在结局上也给足了解释:一边是拿住了枪、站在元首面前却没动手的哈特曼,他理由是“我没权这样做”,另一边是面对首相的乐观提问给出了“我想有可能”回答的莱格特。
通过这样,两个貌似有可能改变世界历史,甚至也许可能“预先”解决掉极端小胡子的年轻人,就成功地从改写历史的现场退了出来。
历史还是大腿,我们拧不过。
话虽如此,《慕尼黑》却对这种“拧不过”给予了进一步解释,通过在故事中设置一件道具——关于希特勒真实野心的一份绝密的会议纪要,小伙子们对这份白纸黑纸的“证明”给予厚望,他们拼死传递、保护的东西正是它,但这份材料,被张伯伦忽视了。
想必在看惯了抗日神剧之类的观众那里,这可真是令人扼腕之事,在他们来看,“绝密的、真实的”情报,应该都能引动不怕牺牲的革命旋风,并且这股旋风终将导致更大的胜利。
但这非但不是历史,更不是好故事应该有的样子。
历史、故事的迷人之处以及令人灰心的根源其实都是同一件:人说到底是无法确认别人已经确定之事的。
在《慕尼黑》中:张伯伦是不可能真正确认哈特曼赌上性命要告之的他自己已经确定的事的,就算张伯伦连夜详阅了手中的机密纪要;莱格特也不可能理解哈特曼为什么非要如此(激进),就算他最终跟自己的妻子断言了战争的到来;甚至,就连对希特勒所引领的未来深恶痛绝的哈特曼,当他面对希特勒本尊,他也并不能真正确定希特勒到底为何种“恶魔”。
于是,张伯伦主要的感觉是“此人无理”,而莱格特最后也只能对哈特曼说“我会想念你的”,至于,有机会刺杀元首的莱格特本人,他迟疑了,这不是因为他对纳粹真理的厌恶减少了——事实上是增加了,而是因为他的某种确信状态被元首本人扰动了。
“本人”意味着历史中的每个个体都处在ta自己的生命之流中并有所确定,当这些人交互在一起,他们固然有所行动,但理由却不来自对于另一人的确定——历史无法从内心动机方面得到足够的解释的,即便是在故事中。
那为何不讲一种人们可以彼此确定对方的故事呢?
可以,但这恰恰不是历史的真实。
至于非要这样讲述的故事,都是某种“主旋律”,爱情主旋律或者其它任何一种,这种故事里只有脸谱与脸谱的相遇。
因此,进一步来说,就算在《慕尼黑》中的哈特曼的言辞足够有感染力、说服力,时机也更好,就算他拿到的文件记录简直就是希特勒的灵魂写真,张伯伦依然不会采信他,那是因为张伯伦的整个背景与他不同,而对于任何信息的理解,都要被放到更大的信息背景中去进行;同样,哈特曼自己也无法告知张伯伦所有令他行动的理由,他的凿凿之言也不过是自己整个生命的一页——就算这一页是关键页。
电影中,哈特曼的努力的回音,在张伯伦那里,是他与元首私会告别时虽无关痛痒却也有所暗示的那一句,而这种努力的更遥远的回响,也许在张伯伦的梦里——当张伯伦突然说出自己并不计较名声的时候,他的潜意识觉察到了历史也远不是他所以为的那样。
“political reality”是张伯伦与哈特曼争论的核心,但如果将“历史”在此处抽去,那么,reality便是所有人与所有人争论的核心,而这个争论永远不会有结论——但也永远不会徒劳。
历史,或曰生活,就在这种混合着绝望与希冀的感受中,不断地进行着。
哈特曼是哈特曼,张伯伦是张伯伦,莱格特是莱格特,但在“人的历史上”,他们三人的确有过一场交会。
Netflix出品,片子本身质量还是有保证的,尽管剧情内核有点扯,据说原著不如电影好看。
明线虽然是两个年轻人的故事,但暗流涌动的慕尼黑会议才是更重要的暗线,张伯伦和希特勒是隐藏的两个主角。
小时候总是嘲笑张伯伦的Naive,后来读多了几本书,才体会到:这不过是一个帝国裱糊匠试图挽回昨日的旧秩序和传统的最后努力挣扎。
奈何时代变了,大人,老派欧洲政客的那一套在1938年的世界已经玩不通了,新的玩家和新的游戏规则已经进场,大变局开始了。
其实这部片子也谈不上给张伯伦洗白,本来他就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
无论是傻白甜的张伯伦,还是嘴炮败家的丘胖子,本质上都是根据时代需求塑造的形象。
顺便吐槽一下这片子里希特勒的选角和造型,太出戏了,给人感觉太像戈培尔了
此片来得正是时候。
俄罗斯和乌克兰还在打,趁机再补补历史,只是看完失眠。
算是为张伯伦洗白还是为绥靖政策重新定义?如此大的历史事件岂由我们评说得了的? 说张伯伦太高冷无法预测希特勒的野心和腹黑,开玩笑吧,坐到这个高度,谁又会比谁更小白兔。
只是实力说话而已,英法没落德国崛起,除了拖延还有更好的决策吗? 张伯伦虽然背负了骂名,可是也为丘吉尔做了不少铺垫吧。
其实历史都轮不到我们评说,纯看电影情节设计和人物刻画,牛津三友特别是双男主都太迷人。
🇬🇧人从刻板遵守规则寄希望于会谈协商到最后看清现实准备投身空军。
德国人从激情满满支持希特勒到最后差点刺杀元首。
他们各司其职又互相影响各种反转并都在环境中成长了。
历史的巨轮下,个人如蝼蚁,国与国的对抗,利益集团的牵扯,为更大更好的生存空间而扩张,又岂是归罪于一个战争恶魔能解释得了的。
历史永远需要英雄,也需要罪人。
可英雄有时候也是罪人,罪人在某个角度也可能是英雄,一切都由立场决定。
孩童才说好坏,成人只看利弊。
年轻的时候一直被普世价值所左右,现在更懂得独立思考。
普世价值是真正有价值的还是用来割韭菜的,这是个问题。
当今俄乌之战的走向让我觉得,一切都需要一个平衡,当所有声音都一边倒的时候就是该引起警惕的时候了。
人类进化出了最强大的大脑,要好好用它。
最喜欢他俩重逢时又共抽一根烟,同时吐烟圈交织在一起的那一幕。
那是人类共同利益的交织,就是好好活着,不要有战争。
只是和平这个议题对地球本球来说,终究是暂时的,非常的暂时和局部,谁让它最后进化选择了让人类来主宰。。。
去年读过了哈里斯的原著,今年我补完了电影。
因为对慕尼黑的关注,我们好像可以说是不约而同地回顾着那座城市的过往。
除去细枝末节上的改编和调整,电影相比于小说最大的变动是细化并且着重表现了两位男主和女友(休、哈特曼还有莉娜)在间战期牛津大学学生派对上的狂欢,那是奠定整部电影基调的一个片段,对一战后“疯狂世代”的定义,并且被电影有意突出强调,而在原著里,如果我还没记错的话,那只是一个相对较小的段落,哈特曼作为战后来到伦敦的德国学生,醉倒在一座桥上倾泻他对于世界未来的美好妄想,他甚至呕吐了,期间也没有一位活泼灵动的女孩来团结两位男主;而与此相对的是,在原著中极大触动我的反转,也即原本认同纳粹的哈特曼在亲眼见证女友莉娜被法西斯分子残忍对待后变成活死人时是如何崩溃,又是如何觉醒的,他又是怎样在多年以后明知阻止英德协定签订已经无果的情形下把发生过的一切展现给休看的,
这些在我看来更能深深打动人心的情节(尽管从如今浮躁的观影角度而言的确可能显得沉闷)却被重重地压缩,几乎是一帧带过,让我感到哈特曼不过带休来慕尼黑走了个过场,而休的被震撼也简直显得无力又苍白,甚至虚伪。
故事在下一刻就被强行拖入了情绪的爆发,两位男主原本最重要的对个人和世界的认定就那样在形式表演的幕布下不明不白地结束了。
这两处截然相反的变化应该是汇聚成最后的“误会”,而这个误会又引出休和哈特曼最后各自的结局的。
休原以为自己替哈特曼隐藏的暴露纳粹真正战争和灭绝野心的秘密会议文件已经被党卫队抢走,结果却是在暗中监视和保护他的打字员琼事先帮他调包了。
休可以说出一万个感谢,在心里觉得庆幸;可哈特曼却永远也不能,再也不能知晓事情的真相,他将在余下的生命里一直活在恐惧与抗争的深渊中。
尽管如此,这样“逃过一劫”的休·勒加特仍然永远失去了生活的希望,他终于明白自己究竟在对什么感到失望,他不应该只是电影结尾里面对孩子的拥抱而消解掉痛苦,他更应该是像小说中那样,他知道妻子帕梅拉已经背叛自己,
他也知道自己将是唯一还在愚蠢地坚持抗争的人,他跑到伦敦的街道上,天空绽放着烟火,人们都在欢呼和平,只有自己的内心满是夜幕;而在愈加深重的黑暗里挣扎的保罗·冯·哈特曼,他真的曾经有机会一枪致命地解决掉希特勒吗,在近得可以听清元首呼吸的那一刻,他是被赏识着的,电影分明刻出了一个欣赏“不麻木服从自己的德国人”的独裁者形象,这很吊诡,希特勒先生竟然说出了“我为德国重获尊严,要求他们有点感激之情,难道很过分吗?
他们却对张伯伦这混蛋感恩戴德。
”这种话,这仿佛真的为哈特曼到底也没敢下手,没能对恶魔开枪作了最佳的辩护。
希特勒先生不该就这么被打死。
哈特曼似乎真的无权这么做。
但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
勒加特至少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对什么感到绝望,生活只剩下绝望,这个疯狂的时代只会迎来更大的混乱,每一次都比下一次更加剧烈、更加动荡,
从来也没有我们这些“疯狂世代”臆想的悲喜交加、悲欢离合。
他和哈特曼还有莉娜,永远也成为不了小溪边纵情欢愉的好伙伴。
他们没有未来。
而现代人也对自己的生活感到绝望,人们甚至不晓得,自己究竟在绝望什么。
偏见、懦弱、勇敢、坚定、冲动、自私、信念、依赖、保护、积极、消极。。。
弱小又伟大,复杂且单纯,无力而有能量无关历史,全是人性偏见、懦弱、勇敢、坚定、冲动、自私、信念、依赖、保护、积极、消极。。。
弱小又伟大,复杂且单纯,无力而有能量无关历史,全是人性(题外话)片尾包豪斯风格的动画设计,让我似乎突然get到了艺术的本质,在于能量。
1938年慕尼黑协定的签署,不仅是英法奉行绥靖主义政策导致纳粹肆无忌惮进行侵略扩张,继而引发二战的导火索;也暴露了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唯利是图,避免引火上身而放任小国被霸凌的资本主义本质。
英法德意就苏台德地区归属问题在屋内签署秘密协定,当事的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却被拒之门外,这和当前俄乌冲突、中东冲突、红海商船遇袭何其相似:美国、欧盟、俄罗斯、以色列、伊朗的政治博弈背后,隐藏着多少受难小国无辜平民的血泪。
从这一点看,本片导演在立意上有意抬高张伯伦,把绥靖政策描绘为拖住德国为英国争取战备时间的论调,以及英国人民经历一战创伤渴望和平的愿景,似乎是个败笔。
毕竟历史已经证明,协定签署后的英法只是一昧享受短暂的和平,而真正获得战备时间空间的正是德国。
另一处败笔是电影的两个主角。
影片聚焦慕尼黑协定签署前后的背景,通过英德双方两位彼此相识的年轻外交官的视角,构建起这部半虚构历史题材电影。
英国外交官在牛津接受过良好教育,有体面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作为首相贴身翻译的他陪同张伯伦来到慕尼黑,仅仅因为得到了昔日同窗不知从哪里搞来的一份元首私密声明稿,便开启了打鸡血模式,一路劝阻首相签订协议,甚至违规把自己的中二好友带入首相卧室强行组织会晤,很难想象这是一位英伦绅士风度外交官应有的素质。
而他的好友,德国外交官就更过火了:在牛津求学时一言一行中都充满了对元首的狂热崇敬,甚至因为政见不和与同窗好友分道扬镳,而仅仅因为自己的前女友丽娜被送进劳动营遭遇虐待变成植物人,就立刻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疯狂反对纳粹,这很不符合二战前吃着500万马克一个面包的德国人民对带领他们发家致富的元首的普遍崇敬情绪,即便元首的一些政策可能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
当然,这还不是重点,最令人无语的是当他和元首近距离接触获得唯一的刺杀机会时,却显得摇摆不定,之前对好友、对张伯伦的慷慨陈词全部化为乌有,事后还如哲学家一般思考自己是不是有权利去刺杀元首,这老兄的思维模式着实有些清奇。
当然,可圈可点之处兹认为也有三:一是电影里那句经典台词“我们无法选择自己身处的时代,却可以对时代作出回应”,励志鸡汤;二是两位男主在夜幕下共吸一支烟讨论未来,联想到之前两人因意见相左分开,此时又因为共同的目标站在了同一战线,遥相呼应,应情应景;三是结局英国外交官选择加入英国军队,德国外交官选择冒着生命危险继续抵抗纳粹,昭示了大时代下小人物无力改变全局的无奈和明知势单力薄依然放手一搏的抗争精神,令人动容感叹。
其实学界最近几年就是要给张伯伦翻案,张伯伦因为与希特勒签订了条约牺牲捷克利益,成为绥靖政策的代名词,从而仿佛遗臭万年,但是只要稍微看看他之前做过什么事,就知道他确实是背黑锅了,值得翻案。一个不是从牛剑毕业的人,在短暂的首相任期,通过了限定工作时长、带薪休假、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等规定,确实不值得成为右翼反共保守主义的丘吉尔的对立面。历史就是这样,找了张伯伦做替罪羊。乔治麦凯有些面瘫,建议加重面部表情的训练。演保罗的演员戴眼镜的时候太像詹姆斯迪恩了,可以安排一下呢!八月君这次第N次演了一个纳粹,但他却能演出不一样的层次,可见德国男演员没什么可演的了,以及一千个纳粹里他们互相都不一样呢。电影还是差点意思呢。人类从来没有从历史中吸取过教训,灾难战争一次次重演!
2D. 演员有来到一点电。
历史重回,这次绥靖的是法德。
很会调动观众情绪,但仔细一想,把绥靖政策叙述成为备战争取时间,把巨幅的让步一笔带过,把主张投降的张伯伦拍得为了和平大义凛然,搞笑。再一看,是英国人的电影,那么把脏事拍得光明,也就不奇怪了。总之,只要叙事角度恰当,总能是赢的,呵呵
拍这种不如拍不列颠空战,好歹那个真的赢了。感觉编剧是张伯伦梦男
游走的有些过于…虚构…整体也更像一集电视剧而不是一部完整的影片。
以小说为蓝本改编的历史传记片,有比较强的观点偏重,看看就好。比如本片在结尾点出“正是因为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为盟军留出了备战时间”这一观点,有评论说本片应名为 慕尼黑:被误解的张伯伦,倒也不是不行。因为表面上影片围绕着两位老友的暗中行动,实际上是在讲慕尼黑协议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看到八月又在演德国人生涯必备角色,不由得悲从中来…Jannis和荞麦对手戏火花太强了,嗑死谁了啊?!
张伯伦牺牲了自己的名声,却让全世界看清了希特勒的真面目,并且为英国和盟军备战准备了时间,最终打败纳粹……这简直是「一盘好大的棋」。
那位满嘴狠话的德国热血青年保罗,让我想起那个著名的段子:“你被骗得最狠的一次是怎样的,答:他说等会在床上要弄死我”,保罗就是这个号称要弄死希特勒的嘴炮兄。
两位男主的部分好无聊,既不敢像《无耻混蛋》那样抛开限制架空历史,也没有拍出《行动目标希特勒》那样惊心动魄的暗杀未遂,所以拍这片子就是为了展示张伯伦忍辱负重的一面?还有不是找个人粘个胡子就像希魔的,选角太过丑化了。
仿佛把所有历史人物都精心打扮了一遍,双男主的行为都很冲动,暗杀剧情更是幻想时间
奉行绥靖政策的张伯伦在一片谴责声中下台
这样洗白不太好吧。Poor Czech
张伯伦对英国肯定是贡献巨大,看看皇家空军在38年秋季的战备细节,就会知道如果战争提前一年在38年秋季就爆发的话,英国真的很难扛下来,道丁的防御体系根本来不及建成,即便拖到39年秋季开战,若没有战争之初一直到第二年敦刻尔克战前那大半年的phony war的继续拖延,英国要应付BOB仍然很艰难,40年下半年的BOB都扛得那么难,试想想提早两年?德国空军经过了西班牙内战的演练,皇家空军有什么(喷火38年8月才刚入役,更别提对C&R体系至关重要的CH和CHL雷达站建设进度)?这种为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名誉的人是很难做的。再加上一战的惨痛阴影笼罩着他们这一辈人的记忆,对再一次大战争爆发重蹈覆辙的恐惧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一国首相首要关切的自然是本国利益和存亡。
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谁也不知道
决定人类历史走向的风云时刻,两位高材生想要逆天改命,但最终无法阻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深洗张伯伦的影片,我基本上快信了他的曲线救国哈哈,这和我学的历史书不太一样呦~
“我必须抗争,我们不能选择自己生活的时代,我们唯一的选择是如何回应。”如果希望就是等着别人去行动,那不抱希望可能会更好。整体中规中矩,不过对两个男主的人物塑造是可以立住的,女性角色在剧情设置上只是工具人但同样有思想有主见有自己真实的情感,时代会从每个人身上碾过,蚍蜉撼树的勇气和不屈的灵魂是其中最为动人的部分。
7.5/10.昨天刚看完原著,趁着新鲜的记忆又看了电影。影片对原著有删减之处,也有增加之处。张伯伦有自己的难处,他想维持和平,又误信了希特勒的承诺,没看清希特勒的谎言。他用自己的名誉的败坏为英国争取了一年的准备期,没有这一年,敦刻尔克的撤退也许就会失败了,更别说后面的空战。杰瑞米艾恩斯演得真好啊,两位男主演的也不错,但影片没有原著描写的那么惊险,原著写得我觉得就比较平淡了,所以电影没有原著好看。
刚看完小说,趁热打铁把电影看了。这个编剧好干,连台词都不用改,直接照搬原著,仅有的两处修改,一是用家庭关系紧张洗白帕梅拉的出轨,二是把可怜的塞耶斯变成了黑人。莱格特的形象和我想象中不太一样,应该更沉稳一些,不是这样毛毛躁躁的,哈克曼又太英俊了些
欧洲快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