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从所欲,皆得其愿”,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里的一句话,也是道家思想的精髓。
人们身体的健康来自于内心的平和,而每个人是不同的个体,所以,要尊重每个人的意愿,让人人皆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这是理想社会。
电影的两个主人公,父亲和女儿,最终都按照自己的愿望过着自己的生活,如此甚好。
工业文明的嘈杂、重复劳动的厌倦、社会交往的虚伪,这些在文明社会中生存逃离不开的东西,让父亲感觉疲惫,他内心渴望着回归丛林,在大自然中自由的生活。
他知道一切文明的舒适享受都要付出代价,比如房子、里面的物品,所有这些都要靠日复一日的辛苦劳作才能换得,一切物品都有它的价格。
在丛林中长大的女儿,对人类社会充满好奇。
她享受文明社会的便捷,喜欢丰富的物质。
她愿意用一打就着的燃气做饭,而不是像父亲那样费劲的钻木取火;离开社工提供的住宅时,她对房间里的陈列物恋恋不舍。
她喜欢跟别人交往,也愿意接受别人的善意。
蜂箱的那段,我觉得是电影的点睛之处,一是老妇人告诉女儿,蜜蜂不会轻易咬人,它咬人的同时自己也会死去。
二是女儿说的下面这句话以及之后拿掉保护服接触蜜蜂的举动。
说明女儿对于老妇人的话和蜜蜂都是信任的,她愿意暴露自己去面对未知的一切,虽然有可能带来伤害,但她相信人有承受伤害的能力。
而父亲,可能是已经承受了太多的伤害,类似超过500次蜜蜂的叮咬,他已经无法再承受更多,所以只好躲起来。
最喜欢电影里满满的绿色,可以看出影片作者是真心喜欢大自然的,树枝、树叶、露水、昆虫都拍的那么美,令人向往。
而城市里的色调大多是灰色,看起来很压抑,与绿色的大自然形成鲜明对比。
城市和自然,各有各的好。
城市里生活便捷,但要忍受枯燥的工作和嘈杂的环境;自然里有美丽的景色和清新的空气,但要忍受所有的一切都要自己动手以及贫乏的食物。
我觉得女儿最后的选择还不错,住在远离城市的山里的一个房车营地,环境不错,人也少,是我的理想之地。
Leave no trace.个人很喜欢这类型题材的电影,尤其是真实感如此强烈的影片,褪去了梦幻和理想化,像记录片一样告诉观众,如果你选择和人群隔绝和自然相处,你将要面对些什么经历些什么。
而放到现实,只会比电影里的场景更难,十倍百倍。
一面困顿于都市忙碌无暇的生活和工作向往着自然和安逸,一面又不敢真的轻易放下现在的工作尝试完全回归家庭或是回到乡村生活,不敢轻易背叛金钱做自己的主人。
偶尔得空静下来时,心里疲惫困惑不堪。
在豆瓣上总是能看到各种新奇的想法,隔着屏幕认识到一些有鲜明个性的人,这是我为什么越来越趋向于在豆瓣上发表一些言论,因为这里没那么浮躁,有比较自由的氛围。
今天是母亲节,看了一篇并不是很满意现状的母亲写的文,感受到了她字里行间想表达的情绪,很多情绪即使不用感同身受来讲也是深有同感,有时也许你自己并不太喜欢这个称谓,这个自己叫自我,或者本心。
在母亲节这天写影评,可能和电影没什么太多关系,也可能是更深层次的联结映射出来的东西。
我很羡慕电影里的主角,他们在野外也能把自己各方面处理得井井有条,像我这种喊口号类型的大概一周都撑不过。
不会生火不会搭帐篷不会收集饮用水更不知道如何在野外养娃,什么都不会,只会看风景,如此而已,弱爆了。
影片里有一段讲述的是一位大爷请父亲帮忙一同整理圣诞树,剪枝修整,机器捆绑后运走,看着在轰隆作响的机器里捆扎妥帖后再运送到传输带上的一棵一棵树,看久了我有种错觉,仿佛自己就是那许多圣诞树中的一棵。
我也羡慕《小森林》的女主角,一个人自食其力自给自足,种田种菜,随着时节变化播种收获,体内是干净的自然物质的循环,也许也是因此整个人会慢慢明朗起来,明白她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而毫无顾忌地去追寻,理直气壮。
Leave no trace,影片最后父女两人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这很好,真的很好。
女儿往大树那边送补给,我会想着,口袋里也许也有她想送给父亲的补给。
至少影片里的两位主人公最后都过上了他们想要的生活,按他们内心想要的方式生活着,这就是最好的结局。
而我自己,什么时候才会有勇气,抛弃现在的一切,追寻真正内心的声音呢,也许是明天,也许用永远都不会。
电影《leave no Trace》(叶落无痕)是黛布拉·格兰尼克导演的一部剧情片,根据Peter Rock的同名小说改编。
本·福斯特、托马辛·麦肯齐主演,于2018年6月29日在美国上映。
导演黛布拉·格兰尼克作为圣丹斯独立电影专业户,始终关注边缘群体。
继《Winter’ Born》(冬天的骨头)后,这次将视角放在PTSD患者上,克制、温柔地讲述了一名患有不可治愈的PTSD父亲,带着15岁的女儿在森林公园中生活,由于女儿无意被一名陌生人看到,他们的生活从此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的故事。
该片中的父亲是一名创伤后遗症患者,远离人群,在深山中独居是他唯一可以正常生活的方式。
片子开头的微风、零星的鸟啼、摇曳的枝蔓、大片的青绿表现父女俩的生活环境,除此之外父亲通过军队伪装三要素:色泽、阴影、形状等类似的军事训练,教女儿如何在野外生存。
看似祥和静匿的生活,暗含危机:林子路边的施工队,隆隆的机器声,让父亲感到不安。
一天清早,女儿被无意闯入森林的陌生人看到,由此引来了森林保护协会的工作人员,两人被隔开接受询问。
在接受测试的过程中,女儿超前的知识水平让社员惊讶同时提出除了知识,也应接受社会技能的培养;父亲则一连串的心理测试如:“你很有集体荣誉感”、“你是否感觉疏远或与人隔绝”、“你无法感受到悲伤或爱的感觉”时,情绪崩溃,最终父女两人被迫接受人道主义的关怀。
政府为他们提供的条件非常优渥:偏远乡下的一间装饰不错的别墅、几户善良友爱的邻居、一份可以赚钱的工作同事帮女儿办理入学手续。
女儿也在逐渐适应现代生活:学骑自行车、结交新朋友、参加社团活动,一切似乎都很完美。
可是父亲第一天就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将电视藏于柜中、不使用任何通讯设备、彻夜难眠,在痛苦的焦虑中带着女儿逃离到寒冷的深山里,因途中天气恶劣,女儿体力不支危在旦夕,父亲竭尽所有维护女儿生命,最终得救。
但次日父亲在下山采购生活用品时不慎晕倒,两人被迫再次来到群居生活中。
但任何人的帮助都会让父亲痛苦万分,于是再次提出离开。
然而这次山脚下的生活经历,女儿被群体生活散发的魅力感染,拒绝了父亲的要求。
纵然父女情深,万般不舍,但两人最终选择尊重彼此的价值理念,以拥抱和解,各自踏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这部电影之所以会在电影节引起那么大的反响,很大程度上因为他让我们重新审视现代文明和文化多样性,以及人们容易忽略或者视而不见的问题。
(一)、 话语权分析:主流文化与边缘人群“文化霸权”又称"文化领导权"。
最初是威廉斯在《关键词》(Keywords)中从词源学角度对其进行考察,主要指“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政治支配或控制”,后来葛兰西其赋予了新的含义被用来描述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支配关系。
但这种支配或统治关系并不局限于直接的政治控制,而是试图成为更为普遍性的支配,包括特定的观看世界、人类特性及关系的方式。
由此,领导权不仅表达统治阶级的利益,而且渗透进了大众的意识之中,被从属阶级或大众接受为"正常现实"或"常识"。
与之类似的还有著名的Fairclough 话语分析框架,它提出:“话语通过一系列的陈述和言说,系统地建构它所言说的对象,塑造我们对相关事物(包括人)以及自我的认知,影响甚至决定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话语被认为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它虽然不易被察觉,但却具有强大的力量,话语背后隐含着的意识形态和权力”。
但凡人们生活的社会文明都会有一个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文化的输出,且总是占据话语支配地位。
群体社会也一直是大多数人赖以生存的环境,戈夫曼的“戏剧理论”暗示:人的具体行为会根据社会情境的变化而做出相应改变;卢因的“人类行为场理论”也在说明:“人的行为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米德的“社会互动理论”则进一步说明:个人社会化是成长中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个体走向群体甚至更大社会组织制度的转折点。
主流价值对我们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的。
依赖强大的宣传力度和无孔不入的教育,让人们理所当然的认为人类能有今日的创就得益于群居,所以人类应该学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学会与人交往、互动共生,人类应该摒弃落后的生活方式,追求现代文明。
但是对占主导地位的文化理念的推崇并不意味着边缘的东西就是错误的。
虽然我们已经告别了帝国主义的殖民时代,但是精神上的侵略,文化霸权主义依旧是当今后殖民时代的一大特征。
影片中的父亲既是患有PTSD老兵的少数群体代表,又是崇尚山野生活的边缘群体的典型;而人道主义者既是主流文化的主导者,又是现代文明的缩影。
以父亲为代表的边缘群体的生活方式显然被人道主义者认为是不符合主流甚至是错误的,试图通过救济、帮扶,改变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期望其能归附到现代文明中。
政府对父女俩的一系列援助,他们是那么热情,主流,正能量,充满了人道主义关怀,与父女俩对话时也表现的彬彬有礼。
看似是站在尊重的立场上帮助他们,实质仅仅是人们想当然地把自认为正确的生活理念灌输给他们,企图教化他们,这和我们提倡的尊重多样化的生活理念全然相悖。
人道主义救助者从来都没有想过,他们热情帮助的人到底需不需要他们的“救济”,他们的人道主义关怀到底是在救济边缘群体还是在毁灭他们。
影片中,两者的冲突碰撞主要体现在两处:一是在救助未成年人福利机构。
女儿说她的家在森林里,但是跟她对话的女孩儿却认为那意味着她没有家,家应该是住在房子里而不是住在森林的帐篷里。
导演通过孩子的视角,在细微处让我们看到主流文化对边缘群体的不理解、不认同和不接受。
近年来,最受关注的也是最典型的小众群体当属LGBT了。
从《断背山》、《阿黛尔的生活》到《丹麦女孩》、《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再到今年的《爱你,西蒙》,这些影片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LGBT群体中多数人的真实生活境况:假装自己很“正常”,努力融入主流社会,以避免受到各种来自亲人、朋友、陌生人的歧视、排斥、身体暴力和精神伤害。
但压抑本性又带给心灵巨大的创伤。
根据石黑一雄同名小说改编的《别让我走》讲述的则是更为边缘甚至不能被当做“人”平等对待的克隆人群体:没有被接受,没有被认同,更没有被尊重,宿命就是死亡。
身份属性决定了群体命运:他们的人生被认定为“行走的器官保存器”---为“正常人”提供器官直至生命衰竭而亡。
这些被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小众群体尚且如此,千千万万个更为边缘的人,他们的生存又是何等境地?
不敢想象。
另一处是父女两人被发现后,政府官员把他们在森林中的帐篷以及附近一小批离群索居者搭建的房屋全部推平。
这些游走在社会边缘的小群体大声呐喊的“why”被机器的隆隆声掩盖。
他们的绝望就映在那些支离破碎的残骸上。
仿佛现代文明在无声的宣布:不想融入就得不到尊重。
影片中的父亲深知现代文明下的交往规则,表面配合人道主义者的一切安排,却在无人时告诫女儿:表面充分的合作背后是为了换取个人空间和自由。
最终却发现主流文化渗透在生活的边边角角,人道主义者的关怀更像慢性毒药,步步侵蚀他追求的孤独和自由。
这难道不是主流文化对边缘群体肆无忌惮的碾压的最好证明?
这难道不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大众文化压迫小众文化的霸权行为?
有些人群比起被铭记更愿被遗忘,但在文化霸权的统治支配下,占据主导地位的话语体系总是妄图其意识形态和权力能够包围所有人。
大到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冲突,小到独立个体之间的矛盾,价值理念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上演冲突和压迫。
影片中有一段耐人寻味的细节:女儿对群居的现代社会并不像父亲那样排斥,流露出的好奇揭示出两人价值理念的不同。
二人回到森林之后的行为是在下棋。
这场博弈更像是女儿的快速成长,接受新鲜事物与现代文明和父亲的安于山野生活价值观之间的较量。
作为叛逃主流文化的化身,父亲带着女儿逃离政府给他们安排好的生活和角色,但女儿在逃离的过程中,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开始时,女儿亦步亦趋跟随父亲,后来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群体生活教给她的信任、现代文明带给她的温暖,让女儿开始从另一个视角来重新看待父亲一直逃离的世界。
本来作为边缘弱势文化符号的父亲,在他们两个人的小团体里成为了主流的价值符号。
而女儿的成长选择和父亲的价值理念之间的冲突,就如同另外一种文化意识的觉醒试图摆脱文化独裁统治一般。
从细微处见导演立意深,影片再次体现出话语霸权的影响无处不在。
如今,我们提倡保护文化多样性,尊重个体独立性。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当遇到相同情况时,我们能否做到真正认同不同群体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能否做到真正尊重多元化的理念和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在影片的最后通过塑造一个追求文化多样性最典型的群体,寄予了对未来美好的希冀:女租客会定期给像父亲一样追求独自生活在森林里的人输送生活用品,同时为享受群居崇尚文明的群体提供处所。
整个人群的生活就像是文化素养高度发达的共产主义社会一样,充满着和谐,尊重,关爱与惬意。
影片并非赞扬特立独行,也绝不是批判主流平庸。
而是我们不应觉得那些回归主流文化的人多么糟糕,就如同我们也应该尊重那些非主流的文化与价值观一样。
过去,人类为了生存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走过了狩猎时代、农耕时代,来到了现代文明时期。
如今,文明发展带给人类最大的礼物就是:人类不用必须紧密的生活在一起,我们期待的更进步更文明的世界是让不同群体都可以享受属于他们的快乐,每个人都有选择做或不做一座孤岛的权利,因为这是自由。
正如片中所谈唱的《Angel of Mercy》(慈悲的天使):“we both share a moon and a star,maybe you safe may we both find a place with a heart”.
这是一部非常丰富的影片。
其内容除了边缘人群的生活状态,战争后创伤老兵重新融入社会问题和子女教育问题等,这个影片还做了一个很好的思想实验,那就是,在当今社会,在完全不合群的状态下,你能逃多远。
影片的主人公可能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一个因创伤后遗症而从心理和生理上都无法融入社会的老兵。
与很多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不同,远离人群,逃避社会是他主动的也是唯一的选择。
并且由于他当兵时的训练,他有着强大的野外生存技巧,使得这个选择成为可能。
若只是他一人在林间生存倒也没什么。
可他还还是个单亲爸爸。
在创伤后遗症把他逼上绝境的同时他还必须承担照顾女儿的责任,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然而神奇的是,他做到了。
女儿健康快乐的在丛林间长大,出落得好似大自然的精灵。
然而,社会工作者们带着猎犬找到了他们的藏身处,用铲车摧毁他们的小家园,逼迫他们重新回归社会开始合群的生活。
社会工作者们心地善良地为他们找到了免费的住处,为父亲找到了一份暂时在林场的工作并为女儿安排入学。
女儿对这一切感到新奇并很快的融入社群生活。
可父亲却在被迫合群的过程中重新唤起创伤,日日受着煎熬。
虽然他尝试着为了女儿的幸福而坚持,最后还是因为无法与内心的恐惧抗衡,带着女儿再次开始逃离人群的征程。
你说他不爱他的女儿么?
他比谁都爱。
在艰难的丛林环境除了要自己生存还要照顾一个孩子是非常困难的,但他咬着牙做到了。
除此之外他还教女儿读书写字,甚至让她在知识上比在学校正常上学的孩子还要优秀(也侧面说明了父亲从前必定也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优秀人才)。
在女儿抱怨被雨水泡的双脚冰凉时他捧起女儿的双脚放在自己的肚皮上暖热。
毫无疑问在遇到生死考验时他可以毫不犹豫的牺牲自己去救女儿。
然而可惜的是不管一起经历了多少生死攸关的时刻,人群的温暖却像涓涓细流一样冲开了父女间坚实的纽带。
蜂群是一个很好的隐喻。
女儿感受到了蜂群的温暖。
当她骄傲的给父亲看的,父亲表情复杂。
他又何尝不知合群的好处,而他别无选择。
在无法忍受的心理疾病和照顾女儿的责任之间,他只能选择放弃责任。
回归开头的话题。
在完全脱离社会的情况下,你能逃多远?
本片中的父亲为了逃离人群不得不像通缉犯一样东躲西藏,并且要忍受骨肉分离之苦。
大多数人可能没有这位父亲如此严重的问题以至于要完全脱离人群。
可我们或许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想法-真希望我可以逃避一段时间,躲到深山老林里去。
当我们生活不顺或者压力太大时,这样的念头或许能让我们得到暂时的解脱,因为"这是我想做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然而,本片用这样一个极端的例子告诉你,你做不到。
长期进化的人类社会已经像一张蛛网一样将你牢牢困住。
如果你试图逃离社会,人们会千方百计把你抓回来,因为你的异常心里而像审问罪犯一样审问你,逼你去教会(逼你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自以为"为你好"地为你提供社会人的"标配"(房子,工作,车子等)。
直到你像一只忙碌的工蜂一样重新开始为蜂巢的建设而努力,最终变得友善而合群。
"不去做"和"做不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绝望的男主还在为挣脱社群之网而努力,让普通观影者对创伤后遗症的老兵有共情可能不太可能。
但最起码当意识到我们的自由是有边界的时候,你是否还能再做一只快乐的工蜂呢?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作者:Booka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留痕迹》讲述了一位隐居深山的退役军人和他的青春期女儿的故事。
这对父女远离人迹,过着不被世人打扰的生活。
因为行踪意外暴露而被警察驱赶并重返文明社会。
适应顺从,还是继续隐居?
面对翻天覆地的变化,被迫回归社会的父女二人做出了艰难的选择。
烂番茄新鲜度100%。
在影史上,烂番茄新鲜度100%的电影本来就很少。
这足以说明《不留痕迹》是100%的好片!
豆瓣评分7.9。
电影首映之后,便受到影评人的追捧。
它甚至被赞为:“2018年最好看的电影之一。
”纽约时报首席影评人评价它:“《不留痕迹》邀请你和电影里的主人公一起,按照他们的方式去看待和体验这个世界。
这部电影提醒你,无论是生活还是艺术,它们对你要求的共情都太少了。
”
绿色的参天大树,遍地浓绿的蕨类植物,布满树干的苔藓......在《不留痕迹》中,绿色是电影的主色调,你能隔着屏幕呼吸到森林的味道。
我夹点私心说,这个色,我好喜欢,它是今年最绿色的电影。
在电影色彩学上,绿色象征着一种生机、一种生命力。
在电影中,你也会感受到旺盛的生命气息。
电影一开场,镜头便将这份转瞬即逝的美妙华彩就捕捉到了:浓绿茂密的原始森林,这是一片人迹罕见的世外桃源。
随风舞动的蜘蛛网,一片岁月静好。
苔藓爬满一棵棵原始古木,彼此依靠共生,一派和谐。
绿色在阳光下闪耀、波动,生活在喧闹城市里的现代人,见到这种生机的绿色,瞬间就会被治愈。
电影的主人公就生活在这片绿色里。
威尔(本·福斯特饰演)是一名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退伍军人。
因为战争引发的心理创伤,他对群居的文明社会格格不入,他想摆脱世间的吵杂,寻找内心的宁静。
于是,他决定走进深林,过着与世隔绝的世外生活。
女儿汤姆(托马辛·麦肯齐饰演)陪伴他左右,两个人一起住在国家森林公园,度过安静的时光。
为了不被外人发现他们的踪迹,军人出身的威尔一直训练汤姆,提高她的野外隐藏能力。
渐渐地,父女二人适应了这种没有现代化工具、无人打扰的安静、简单的生活。
每天的食物几乎都是从森林里采摘的。
它们是大自然的馈赠,真正的天然、有机、绿色无公害。
如果想在森林里活下去,无时无刻都离不开水。
他们每天都会搜集树木草丛上存留下的露水、雨水,靠着这些仅有的水资源生存下来。
由于远离文明社会,他们没有充足的液化气这一类的便捷燃料,靠的只有石头生火取暖、做饭。
虽然靠山吃山,但是有的必需品还是需要进城购买采购。
威尔会向其他退伍军人出售医生开的止痛药来赚点钱,用这点微薄的钱,他会买一些大米、鸡蛋等食物。
平静的生活总是会被打破。
一次意外的暴露踪迹,警察以非法居住为由将他们逮捕并安置在收容机构。
为了整顿森林,警察还清理了大量森林独居者的临时营地,逼迫这群人回归社会。
父女二人服从了收容机构的安排和规定,他们被安排住在一个普通农场,回归群居生活。
自由之心是不会被束缚至死的。
备受战争创伤煎熬的威尔厌恶这种循规蹈矩的生活,他每天都怀念着森林。
不安和压抑的威尔决定带着汤姆重新回归森林,因为那里才是让他感到舒适和安全的地方。
虽然汤姆跟随着父亲回归森林,但是她怀念那段在文明社会生活的时光。
她对文明社会没有排斥和不适应,她渴望回到校园生活、向往着结交新朋友。
父女二人因此产生了生活方式上的分歧。
面对分歧,他们各自听从了自己内心的选择:回归社会,还是隐居山林......
从最初的陪伴,到最后的分歧,父女关系的变化反映了汤姆的成长和自我意识的萌发。
导演凭借着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温柔,对人物内心的挣扎洞察和捕捉得特别准确。
她使用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意象来暗示父女关系的变化。
这个意象就是:海马。
电影中多次出现海马项链、海马形状的橘子皮等具有海马形象的元素。
海马爸爸有育儿袋,他专门负责孵化养育海马宝宝。
等到海马宝宝发育成形之后,海马爸爸就把它们放回海水里,让他们独立成长。
威尔,父亲的威严,代表了一种隐居的生活。
他为了保护女儿和克服自己的心理创伤选择了隐居世外的生活。
汤姆,成长中的女儿,代表了一种成长和自我意识的萌发。
小时候的她听从父亲的安排,一起居住在山林。
但是随着长大成人,强烈的自我意识对隐居生活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这说明小海马已经长大了!
海马爸爸应该把她放回大海,让她独立生活了!
这段令人感动的父女情,得益于演员们细腻而真情的演绎。
尤其是,灵气的女主角托马辛·麦肯齐,网友对她的表演赞不绝口。
当父亲被警察带走的时候,她坚定而焦急地呼唤着父亲。
当与父亲出现争执时,一脸难过的她,试图不去伤害父亲的心。
即便有与父亲不和的时候,她依旧陪伴父亲左右,作为他的依靠。
拿导演的《冬天的骨头》和《不留痕迹》两部作品对比一下,你会发现有明显的相似之处:主人公都是坚强的少女角色,她们在社会规则和限制下变得更加无比强大。
这也难怪,网友看完电影之后,对托马辛的表演感到惊叹,预测她可能就是下一个“詹妮弗·劳伦斯”。
从《无因的反抗》《逍遥骑士》到《神奇队长》《荒野生存》,再到《不留痕迹》,这些电影都把镜头对准了反抗现代文明的人。
他们努力挣脱文明社会的体制和规矩束缚,拒绝中产阶级生活的安逸,靠着自己的生存智慧,回到自然主义的生活。
《荒野生存》剧照离群索居的生活,如独狼一样,给人自由;群居的生活,如蜜蜂一样,忙忙碌碌,但也有甜蜜的收获。
虽然《不留痕迹》有令人心碎的时刻,但它流露人性真善美和包容的一面。
它始终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没有对这两种生活过分评判。
这两种生活都是值得尊重的选择,它们没有对错高低之分。
in the wood where secrets crawl.在树林里,秘密到处都是。
be it so small a place,a home ,a dream,my own这个地方这么小,这是我的家,我的梦。
there'll be a tree that joins you and me from far.这儿会有一棵树,把我和你连接在一起,即使天各一方。
and i am certain we all share a moon and a star.我也相信我们正望着同一个月亮,同一片星空。
Love &Peace.就像结尾曲唱的那样,即便我们对生活的选择不一样,我们还是分享着同一片星空,同一个月亮。
这也许就是一种人文关怀,一种“和谐共生“吧。
(关注影探ttyingtan,后台回复不留痕迹,一起来看片儿)
俄勒冈的原始密林漫过连绵的群山,墨绿的波涛随山脉的曲线起伏。
林中松萝挂满枝头,齐腰的蕨类植物遍地,不计其数的生命在其间悄无声息地绽放和死去。
一个父亲,想要和他的女儿在无尽的寂静山野里不留痕迹地活着,年复一年,再不留痕迹地死去——最好像这林中并立的两棵树,那该是他绝不反对的愿望。
然而他们并不是两棵树。
父亲和女儿生火、取水、烹食、下棋,对付森林里每一天的日常已经游刃有余,但这并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还要练习逃逸、躲藏、隐匿自己的踪迹。
他们在躲避什么?
每个人都想拥有固定的居所,清洁的饮水,丰盛的食物,愉悦的社交。
如果有人对以上种种置之不顾,那必是有什么理由非得如此。
在两次离开森林回到人群中的短居时日里,女儿懂得了自己需要的是正常的生活,父亲也明白女儿的需求,只是最后,他终会选择带着女儿远离人群,女儿也会按捺万般不愿,陪父亲走向充满未知的森林深处。
这是这位沉默的父亲唯一的选择。
或者这根本算不上选择,只是放弃,再放弃,然后退无可退,就这样站在生命的绝境里。
不然还能怎么样呢?
他爱他的女儿,他知道女儿也爱他,他做不到独自离去,甚至可能和她在一起是他唯一的生存动力。
他也无法在森林的掩蔽之外活下去,严重的心理疾患让他在人群中如处炼狱,如影随形的黑暗随时跟随着他,潜伏着等待将他吞噬。
他栖居丛林,不是躲避世间的纷扰,是躲避死神的追缉。
最后一次,女儿跟随父亲进山,在高大的杉树林间,在水声和虫鸣交织的小径上,女儿望着父亲的背影,脚步越来越慢,最后她停了下来。
“爸爸”,她轻轻呼喊一声,父亲回过头来,女儿却沉默地望着他。
父亲低下头不敢看她,然后深深地看着她,直到泪水涌进眼眶。
女儿说:“我知道,如果做得到,你会留下。
”女儿上前拥着父亲。
穿透密林的阳光照在他们的依偎的头发上,照在女儿环绕着父亲脖子的手指上。
父亲目送着她离开又消失在层层叠叠的绿影中,没有说一句话。
这不是回归自然/不是追寻自由/不是追求独立/不是野外生存警示/不是特立独行/不是思想实验/不是反思文明/不是乌托邦/不是瓦尔登湖/不是别出心裁的教育/不是尊重与宽容/不是社群的力量/不是孤独的权力/不是生活的意义这只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热爱大自然没错,喜欢住在森林里也没错不喜欢现代社会快节奏人与人复杂的关系也没错但尼玛能不能有点骨气不去超市买东西?
不用现代化的打火石?
你有本事真的和女儿一起过与世隔绝丛林野人生活啊,那也算是本事!
又没这个本事,其实说白了还是过的现代人生活,用的现代化设备(除了不看电视互联网手机以外),衣食住行书棋全部是与现代化接轨。。。。
说白了就是不喜欢工作,不喜欢与人接触,不喜欢被管着,喜欢自己的桃花源!
OK,有这梦想没问题,那你能不能为了梦想,自己努力打工赚点钱在树林里买个属于自己产权的小木屋呢?
(非常偏远的小木屋是很便宜的)你连这一点勇气和努力都不去做?
只想用些树叶简单围起来风餐露宿就行了,这不是爱大自然,这是懒!
懒惰!
你想接近大自然生活,但又懒得打猎采果子,也懒得自己种菜,养鸡。。。。
根本毫无任何野外生存能力。
好吧,你非要去超市购物才能生存??
那你的钱呢??
一方面想脱离社会亲近自然,但又不努力去学会自然生存的能力真的脱离出去。。。
希望两头都占便宜。
既亲近大自然,又不想费力的生存,只想每天下下棋,看看书,睡睡觉,和女儿玩玩,逛逛森林?
哪有这么好的事??
所以,女儿最后也受不了了???
这样得过且过混日子逃避现实而又毫无本事懦弱懒惰的人,谁会跟你混呢。。。
你就不能下决心努力静下心来好好打一年工,赚点钱买个自己的山中小屋,过你和女儿的森林二人世界吗?
即使不太喜欢房子,非要在外面住,喜欢那种调调,你在自己森林小屋附近找个地方这样做一个野外树叶棚子也好啊,至少没人赶你走!
而且遇上恶劣天气也有个退路可以回小木屋。
这不是两全其美吗?
哎,遇到这样一个眼高手低的父亲,还好女儿醒悟得早,看穿你了,否则小女孩一辈子被你的懒惰和逃避害死了。。。。
喜欢一部电影往往是因为某一个片段让人产生情感投射,进而有了共鸣。
不留痕迹是一部没有太多情感笔画的影片,但父与女之间的情感令人动容,告诉孩子丛林生活的技巧、给孩子多盖一棉毯、耐心地教孩子骑单车、因为自己受伤让孩子担心而感到抱歉、离别时决绝又不舍的眼神......对父女间互动的每一次刻画都细腻且克制,也让父女俩最后分开的结局变得合乎情理。
患有PTSD的父亲生养了一个坚韧独立的女儿,今后即便没有父亲的照应,我们依旧有理由相信女孩会坚强地挺过去,而决然走进深林的父亲,像是一个遗世独立的英雄,有着一往无前的勇气,两个人的表演都好棒。
看完电影有各种不相关的想法冒出:甲——人是从群居动物演化来的,但是人类现在到底是在被社会保护还是被奴役,很难轻易给出答案。
不过即便如此,尊重彼此的选择是唯一能得到公认的事。
这也是为什么最后父女二人分道扬镳了。
乙——也许有人会批评这个父亲太自私,逼迫孩子做她不一定喜欢的事,难道城里的父母逼孩子上辅导班、去教堂或寺庙、入党、结婚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吗?
丙——看过一篇文章说婚姻的历史非常短暂(相比人类的历史),而且婚姻正在走向消亡,这是我坚信的,因为它违背人性。
人类怎样才能更自由地选择离群索居或与所谓现代文明脱钩的生活呢?
丁——《人类简史》一书会给我们很多启示,千万不要以为今天的一切都是必然的。
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不是制造工具而是编造故事。
戊——故事中有个悖论:如果爸爸真的喜欢远离人类社会,那他应该一个人生活啊,跟女儿在一起,虽然人数稍等,但本质上不还是一种社会生活吗?
己——社会为什么要强迫孩子上学呢?
表面上是为了提供技能、稳定社会,其实是为了给统治阶级制造需要奴役的对象吧?
如果孩子不愿意去,父母完全可以自己教育,无论古今中外不都有许多先例吗?
而且孩子不愿意学习不也是为人的基本权利,教育的法律法规难道没违背宪法的基本精神吗?
不能再说了,社会禁不起追问,我也得在社会讨食,不想被追赶。
今天亚马逊上买的原作《My Abandonment》到了,还是忍不住想写一下我做的阅读理解(观后感。
太喜欢这个故事了,平平的讲完整个故事出来之后心里满满的,想了很多,关于怎么去定义”好的生活“,关于怎么去定义”对的事“,关于怎么去定义”有意义“。
故事里安排的每一场戏都值得回味,很久没有看完电影有这种感觉了,更多时候都是在看剧情是不是有故事性。
“好的生活”好像什么时候开始默认了「更多钱」、「更高的生活品质」、「更多的资源」就意味着好的生活,但看到他们的野生又基本的生活,衣食住行都没有好的保障,会因为环境,天气,受到伤害受到威胁,也并非就是不好。
养小蘑菇,看书和大自然做朋友,养蜜蜂,反正都有时间,没有人在背后追,慢慢都会好起来,伤口都会愈合。
如果真的没有好起来的话,也不算个大事,没有痕迹地走过这一生,多数时候也是自然规律。
同时,看到这种「恶劣」的野外环境也总是可以征服的,我才想起来人类毕竟也是动物啊,也是有适应性的。
并不是更好的生活之下才能更有安全感,安全感还是人和自身、和周围之间的关系。
受伤和与世隔绝很危险,但是也不意味着就过不去了,蜜蜂也没什么好怕的,狗也没什么好怕的,人到底还是皮很厚。
“正确的事”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大概就是「合群」,影片里出现的一些人就像生活中会出现的一些人一样,在输出「正确」,试图干预你去和人相处、工作、使用电话,接受分离。
所以但最后结局很温柔地没有用这个标准来设定爸爸的人生。
PTSD错了吗?
对错那么重要吗?
最后妹子有了自己的成长,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爸爸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两个人都哭了。
或许会再重逢,或许就在这里结束,郑重其事的告别,心碎又动人,很美。
也是这两种不同的选择,结尾还是给另外一种人生的可能性留出了空间——我们也可以「不正确」。
很疗愈。
我喜欢这个电影在「正确」之间没有立场,没有硬要给他们一个「好」的结局。
最后在回味里这种温柔的力量爆发了,很感动很震撼——不一定要「正确」,不一定要「快乐」,不一定要「有意义」。
有的话很好,没有的话也不是就无路可走。
电影好多细节,好多场景一幕幕慢慢地记录下来,想起了是枝裕和的笔触。
也很喜欢中文译名,我觉得很好地解释了两层意思,leave no trace和live in the forest。
最后记一句喜欢的台词:学校的意义不仅仅在培养智力上,还包括教会你怎样和人们交流和相处。
顺手拍了配乐单
父女倆就不像能在山中離群索居的人,感覺只像登山露營愛好人士。少了點說服力。整部電影也比較平淡。如果是喜歡的男女主角也許會覺得好看,這部我只能抱著想看看結局而用快倍速看完
7分。导演的立场比较有意思,很难看出到底是偏向远离社会的父亲,还是拥抱社会的女儿。整个故事其实可以说成是女儿逐渐被社会吸纳,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从而离开父亲的过程。最后两人拥抱后分道扬镳还是挺不错的。
很无聊,爸爸要归隐山林,也请给小孩选择的权利。人是群居动物,是不是也是社会的惯性输入,让我们一定要在一起,而不能一个人或一小波人在与世隔绝的地方。
I know you would stay if you could, and I know I would go with you if I could.
很好的分寸感,冷静包容看待一个有心理创伤的人的逃离,中间展开女儿的生活选择,没有火气和怨气,女孩很有灵气
观影引起强烈的不适感。
又名《爸爸·女儿和狗》参考影片《神奇队长》《幸存者》《森林深处》《追捕野蛮人》
在不影响其他人的前提下,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救助机构无权让男主融入社会,男主也无权让女儿离开社会。
勉强看完
好莱坞现在真的很流行这种猎奇但扁平的人物塑造,《三块广告牌》也是这种,就拼命放大人物的边缘属性,然后再故弄玄虚让你猜不透他是什么想法,于是观众陷入一种解谜的自High情绪中,结局再来Peace&Love那一套,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不得已,来让我们拥抱一下,爱能治愈一切。
7.5/10,现代社会给不同人带来不同反馈,失败的人离群索居,隐藏起来害怕被人发现。
丛林就真的代表了自由吗 不见得吧
以为会是一严肃版《追捕野蛮人》,结果弱化了“追”,放大了“逃”,后半段有意隐去了承载现代社会功能的追击者(不然哪会这么轻松),转而试图严肃探讨(在借助一定外力的条件下)离群索居的可能性,同时还埋了条父女关系演变的暗线(或者在某些观众眼里这条才是真正的主线),当然,如果注意力没放在这条线上,结局可能是温水煮青蛙式的冲击;拍得倒是非常认真,也不是说这样的事例不具有信服度,只是动机实在太牵强附会了,编导给父亲披上一层创伤老兵的身份就妄想糊弄过去也太低估如今观众的接受能力了,掐头去尾的拍法也够偷懒,结果企图靠只言片语建立起来的父亲形象也完全没撑住,倒是又见证了一位零零后戏咖的诞生。
讳莫如深的过去,不可分说的自我放逐。像朴素平实版的Captain Fantastic,比Manchester by the Sea更克制隐忍,却后劲十足。编导的处理很极端,自始至终将父亲过往留白,不惜牺牲观众对人物的共鸣和信服感,但这种距离感却和女儿视角格外吻合,在结尾处产生格外的冲击力。表演上小本比起Casey还是略逊一层,这也是中段对人物动机理解无能的一个因素。女儿表演润物无声,但还是少了份表姐当年惊为天人的份灵性吧。
父女版《荒野生存》,无法理解这种离群索居的人。给两星并不代表电影不好,只是我无法沉静下来
trailer trash..
很喜歡,畫面故事演員無一不好
节奏很缓,原本以为是另一部《神奇队长》,但并不是,而是一个摔碎后拼起来的玻璃瓶,不美丽,反而很忧伤。
无聊,又不是原始部落的,装什么大尾巴狼,给你生活质量提高了,看难受的你
我想把自己放逐,所以我离开你想在人群生活,所以你留下洒脱得让人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