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加加林

Gagarine,仰望星空的少年(台)

主演:艾森尼·贝斯利,琳娜·库德里,贾米尔·麦克雷文,费尼肯·欧菲尔德,法里达·拉瓦吉,德尼·拉旺,Cesar 'Alex' Ciurar,Rayane Hajmessaoud,Hassan Baaziz,Salim Balthazard,Elyes B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罗马尼语,俄语年份:2020

《加加林》剧照

加加林 剧照 NO.1加加林 剧照 NO.2加加林 剧照 NO.3加加林 剧照 NO.4加加林 剧照 NO.5加加林 剧照 NO.6加加林 剧照 NO.13加加林 剧照 NO.14加加林 剧照 NO.15加加林 剧照 NO.16加加林 剧照 NO.17加加林 剧照 NO.18加加林 剧照 NO.19加加林 剧照 NO.20

《加加林》剧情介绍

加加林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6岁的尤里一直住在加加林大厦——一个地处巴黎郊区巨大的公共住宅项目。他梦想成为一名宇航员。当他所爱的社区即将被拆除时,尤里与朋友们组成了小小的抵抗联盟,意图拯救加加林大厦,把冰冷的水泥屋改造成梦幻的飞船。老旧公屋拆除,激起的是社会底层的嗟叹,但影片用独特的影像风格、大胆音效设计和打破常规的视野淡化了真实事件中的苦涩无奈,其散发的青春气息格外动人。加加林不仅是居民楼代号、功勋宇航员的姓氏,更是走出舱门的脚步和瞭望别样星辰的视角。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大力神皮囊第三季芝加哥警署第七季朋友圈儿里的男朋友爱在廊桥热血男儿2地球上的土地生死撤退夺命红问号狄仁杰之不死修罗美丽的笨女人血与骨牧野诡事之观山太保绝地防线寒假万物商店之木偶长沙保卫战权欲第四季穿着旗袍的女孩初恋教我的18件事欢乐农家亲爱伴侣翠星之加尔刚蒂亚民俗怪闻录之诡戏班元气少女缘结神◎庭外小狗小心肝前任2:备胎反击战我归属于此A货B货

《加加林》长篇影评

 1 ) Is This Just Fantasy

Sometimes fantasy is the only thing we can hold onto.Dating the girl,building the capsule,planting vegetables,sending codes…These were like sweet and peaceful dreams.They were so beautiful and that's why when came the reality u would find it unbelievably cruel. The last part reminds me of The Legend of 1900. 1900 was willing to go with the ship, so did Youri with the building.Though two endings are different,one core lies in both of them——they'll both never be the men they used to be. Yes ,Youri was saved form the explosion. But as GAG blowed up, as the capsule ruined,as the signal died out, there's something inside which is gone forever.中间幻想的部分拍得太美了——霓虹的太空舱,“观星室”墙壁上的斑斑阳光,夜晚的楼宇灯火——色调,运镜都好柔和平静,无一不透露着美好与自由。

 2 ) 这部冷门法国片,国人看了有亲切感

美好总是在成为过去,成为历史的时候才会被人们所发掘。

当身处美好当中,没有人会珍惜的,只有当外力要对你所拥有的进行摧残,而这种外力你无法抗拒的时候,你才会蓦然回首,原来你拥有的竟然这么多。

同样的,在成长的过程中,舍弃的,拥有的,看到的,收获的都是财富,有人善于从未来中汲取,有人却执拗于怀念过去。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依旧是对于过去的怀念,本片就是《加加林》。

《加加林》的故事源于这个坐落于法国郊区的一处老旧小区上,加加林社区自然跟加加林这个名字脱不了干系。

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名宇航员,加加林对于这个社区来说意味着太多,且对于社区的孩子们来说是一种荣耀以及梦想。

多少个孩子因为加加林的出现而拥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航天梦。

加加林社区对于这群有着航天梦的孩子来说就意味着自己的信仰,然而信仰的洪潮如果崩塌了之后,留给孩子们的还有什么?

随着时代的更迭,苏联这个红色的巨人已经彻底的崩溃,原本以加加林为梦想的孩子们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偶像了。

既然没有了加加林,那么信仰就变得遥远了,而当加加林社区面临拆迁,这种根植于孩子内心深处的信仰就彻底地崩塌了。

过去所怀念的,过去所熟悉的就都会随着拆迁日的到来而灰飞烟灭,而这其中还有一个孩子,他的梦想不灭。

尤里对于拆迁很抗拒,同样抗拒的还有自己的小伙伴,小伙伴们对于拆迁并不感冒,他们感冒的是通过拆迁这段时间能带给自己多少愉悦的时间,尤里喜欢这个社区,因为在没有母亲陪伴的二日子里,社区可以成为自己为数不多的天堂之地,但这一切都会随着拆迁而彻底的消失。

这对于尤里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同样不可接受的是尤里现在已经快要成为一个成年人了。

成年意味着担当更多的责任,而更多的责任的背后,自己的梦想就会被搁置。

尤里抗拒拆迁,同样抗拒成年。

于是,这场拆迁保卫战就打响了,通过对于这个社区的历史过去进行回忆,尤里渐渐的明白了社区的前世今生,同样也理解了自己距离自己的梦想被搁置已经没多少时间了。

最终,尤里决定利用手头的一切来营造属于自己最后的辉煌时刻。

当然,影片的结尾告诉我们,这一切成功了。

在本片中,对于尤里影响至深的人,莫过于自己的母亲,但母亲这个角色从头到尾都没出现过。

这意味着这一虚拟的形象在尤里的内心深处已经抽象化了,既然没有母亲的陪伴,既然母亲的陪伴仅仅是未来才会出现,那么现在对于尤里来说,陪伴着自己的母亲是谁呢?

当然是这个小区。

小区给予了尤里这样对于星空有着仰望的年轻人一个梦想实现的舞台,同样的给予了尤里对于亲情的渴望的安慰。

因此,小区对于尤里来说是一个依靠,是一个港湾。

然而时代的洪流中,这样的港湾总是会被拆除,或者说湮灭。

这就如同前苏联航天英雄加加林一样,加加林曾经是一代孩子们心目中的理想以及遥不可及的梦。

当苏联存在的时候,这个梦还是有实现的机会的,因为加加林真的会出现在孩子们所处的现实中,但当苏联被历史的潮流所淹没,那么这个梦就彻底的成为了梦。

彻底的成为了一段历史,彻底的成为了回不去的回忆了。

尤里虽然不明白成长总是伴随着失去,但尤里看到了这种失去所生时日不多,自己需要努力的让眼前的一切不再成为泡影。

因此,尤里才千方百计地想要自己的飞天梦想在所剩无几的时间内成为现实。

于是,就有了最后一幕,一场豪华航天盛宴在居民的为观众成为现实。

捍卫自己可以用多种多样的方式,但尤里选择了一个最为艰难的方式。

他对于未来的期待并没有过去给予他的多,因此,对于过去的怀念对尤里来说极为重要。

看不到的未来却不得不面对,看得到的过去却不得不告别使之成为回忆。

尤里的内心是痛苦的,但这种痛苦无可避免。

就如同当苏联解体,当加加林成为了回忆之后,那些一直以来将加加林视为自己的梦想的孩子们内心中的失落是一样的。

生活一直朝前走着,但并不是人们期待的那样。

一场不起眼的拆迁中,我们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回忆与现实的交织,是各种各样的生活与梦想的取舍。

未来很遥远,但现在跟过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因此,人们才会将自己的最大的热情倾注于过去和现在当中。

生活会给予热爱它的人一个答案,即使这个答案不完美,但总是一种回馈。

尤里的高光时刻是让万众瞩目的,但也就是如此了,当一切尘埃落定,尤里依旧是免不了被动成长的命运,就如同这座即将被历史推倒的小区一样,都会过去,都被忘记。

……你好,再见

 3 ) 我们与月为邻

"We are neighbours with the moon."(本文首发公众号:OneSec映画,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加加林》(Gagarine,2020)讲述的是青年Youri与加加林社区的故事。

当见证他成长的社区即将被拆毁,尤里将楼房改造成太空舱,以一种浪漫的方式作出无声的抵抗,与他的家园告别。

这部由法国导演范妮·利塔德(Fanny Liatard)和杰里米·特鲁伊(Jérémy Trouilh)共同执导的电影前身是一部于2015年拍摄的同名短片,在经过故事的重塑与延伸后,长片《加加林》亮相于2020年戛纳电影节。

故事中的加加林社区(Cité Gagarine)是真实存在的。

当两位导演偶遇这栋以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e)命名的红色建筑时,一个关于青年、家园与幻想的故事就此诞生。

1963年,法国共产党在巴黎郊区修建加加林社区,加加林本人抵达塞纳河畔纳伊参与住房项目的落成典礼,这一幕历史镜头构成了电影的开头。

随着共产主义在法国的式微,这个收纳了四百户工人阶级家庭与外来移民的社区也走向了衰落。

2019年,加加林社区被拆除。

《加加林》:于寻常与梦幻之间 伫立在红色灯光下的青年身着宇航服,凝视前方。

画面开始旋转,青年的眼神始终指向同一个方向......这一幕让人想到影史上著名的科幻之作《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同样的红色、同样的缓慢旋转,《加加林》在最开始便以致敬经典的方式将科幻色彩传达给观众。

然而就像从梦中惊醒,这塞满画面的红色突然消失不见,随后呈现在眼前的,却是另一幅社区生活的寻常景象:在一个略显拥挤的社区中,Youri带领他的伙伴正四处奔走。

《加加林》(Gagarine, 2020)

《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如同加加林踏入太空第一次将人类与宇宙连接起来,导演为主人公“Youri(Yuri同音)”与“加加林”社区也建立了超越文本的联系。

Youri视加加林为自己的偶像,对偶像的崇拜与敬意在他的生活中转化为对社区正常运作的维系。

在电影的前半部分,他不知疲倦地自发维护社区的生活设施,填补家园暴露在外的伤口,这是他向个人榜样看齐的尝试,也是对这栋红砖建筑所承载的集体记忆的挽救。

电影的后半段逐步揭开了这则现代寓言的魔幻现实主义(magical realism)面纱,将青年关于科幻的遐想置于日常生活中,也投射于面临拆除的加加林社区。

Youri的个人力量无法与一纸条令下达的权力相抗衡,社区内固有的邻里生态突然被打破。

当邻居们纷纷搬离社区大楼,只剩下无处可去的Youri和毒贩Dali,Youri击碎墙壁,将整层楼改造成太空舱,并在建筑内部创建了一套自有的生态系统。

Youri和滞留在大楼的同伴伴随着甘斯布(Serge Gainsbourg)的雷鬼乐在他的太空园艺实验旁舞蹈,现实与梦幻的边界在重建的空间中变得模糊起来。

片头出现的廉价星球吊饰被悬挂在太空舱内,作为一个线索,和太空舱内的其他事物共同编织起一副保护的躯壳,将Youri和建筑外逐渐崩塌的现实隔绝开来。

即将消失的真实家园被新筑的精神家园替代,Youri在对现实的逃避中找到理想的去处,继续诉说他的太空英雄梦想。

个人理想、集体命运与浩渺的银河宇宙在影视文学作品中总是被关联在一起,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的科幻电影始终围绕着对宇宙的探索与人类命运的思考展开,或带着对星际殖民的遐想,或因为遭遇领土危机而开启的向外探寻,早期的科幻电影总是带着具有侵略意味的野心,把视野放在更广阔的区域,积极建构一种宏观叙事。

而今日具有科幻色彩的作品越来越关注个体的声音,将早前宏大叙事中的追问私人化。

《加加林》就是这样在科幻元素的穿插中进行内敛的情感表达,将青年的爱、理想与归属具化为与同伴、偶像和社区的动态关系,并以充满诗意的视觉语言呈现,建立起虚拟与现实的平衡。

这绝不仅仅是一个基于现实的浪漫科幻小品。

导演在处理虚实边界的同时,还将观众的视线引向了更深处。

“星辰市郊”:对边缘社群的关注

(从左至右:Houssam, Diana & Youri)《加加林》从类型上划分可被归为“市郊电影”(films du banlieue),这也是法国新兴的一种电影类型,指的是关于郊区或者是以郊区为背景的电影。

这部影片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导演通过宇宙中的“星辰市郊”(celestial suburb)概念巧妙地表达对于“边缘”的看法。

这里的“边缘”既指加加林社区,也指广义上的边缘人群。

图源:NASA首先,什么是“星辰市郊”(celestial suburb)?

根据NASA给出的官方解释,宇宙中的星系都以或大或小的共同体形式存在。

稠密的星系群落称为星系团(cluster)。

就像地球上的城市一样,这些星系团分散在宇宙各处,并由被称为细丝(filaments)的高速公路网络连接在一起。

较小的星系群落散布在细丝上,这些就是“星辰市郊”。

“星辰市郊”这一概念在影片中由主人公Youri提出,Youri在塔吊里和Diana俯视黑夜中的加加林,对她说:“我们就像是星辰市郊,虽然是位于边缘的星星,但也依然在发着光。

”居住在加加林社区的大部分是外来移民与工人阶级家庭,生活较为贫困。

影片中着重刻画了五个具有代表性的加加林居民:非洲裔男孩Youri(父亲缺位,母亲抛弃了他组建新家庭)、吉普赛女孩Diana、拉丁裔男孩Houssam、毒贩Dali(有自杀倾向)与难民Fari(类似Youri的母亲)。

可以说《加加林》是多彩的,融合了不同种族的社会边缘人群。

他们聚集到加加林社区,这里是他们的诺亚方舟,也是理想中的社区乌托邦。

在影片中,真善美凝聚于这个理想的社区,邻里之间相互熟识,互帮互助,既会聚集在一起看日食,也会一起努力拯救社区。

在这里,像Youri一样的年轻人会为自己是加加林社区的一员感到自豪,被迫搬迁的老年人会愤然表示“你们可以夺走我的家园,但不能夺走我的信箱”,最后建筑爆破时居民会从四面八方赶回来见证这一时刻……

导演在和社区居民的聊天中发现,每个人在这里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于是决定将主人公设定为一个梦想家,也就是Youri——加加林社区的精神象征。

“我们都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We are allin thegutter,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即使我们周围的世界正在崩塌,也要抬头看看高耸的人类成就和宇宙文明。

在影片中,加加林社区也是社会的缩影,导演借影片结尾Youri的sos求救信号呼吁社会关注边缘人群。

相较于刻意地突出种族问题以达到“政治正确”的目的,影片除了在演员的选角上有所体现,更多的是通过对“语言”这一话题的处理微妙地进行暗示。

Diana指出歧视的根源来自于语言的不同,因为人类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造成了对异族人的歧视。

从而引出全文最重要的线索——摩斯电码。

在Diana看来,它是可以消除歧视的全人类通用语言。

在全片最重要的几个环节,如男女主感情的升温与Youri最后的sos求救信号,都使用了摩斯电码。

“上升”与“坠入”:从《温蒂妮》到《加加林》的浪漫逃避主义

《温蒂妮》(Undine, 2020)设定在当下的柏林,讲述了现代版水精灵温蒂妮为了抵抗注定要杀死背叛自己的男人回归水中的诅咒,与命运抗争的爱情悲歌。

不论是《加加林》或是《温蒂妮》,导演似乎都在寻找一种超越语言的表达方式,向观众传达不可言喻的暗号与秘密。

就像是《加加林》中的摩斯电码,既是Youri和Diana的爱情密语,也是最后Youri向世界发出的sos求救信号,或者是《温蒂妮》中鱼缸坠落的瞬间,温蒂妮与潜水员陷入爱河,潘多拉魔盒开启,最后温蒂妮坠入水中。

这些与观众分享秘密的瞬间,都是导演精心设计的线索。

同时,两部影片都以个人视角切入,探讨了当下欧洲城市规划改建背后的暗流涌动。

主人公Youri用生命保护的加加林社区是二战后法国共产党建造的乌托邦式住房项目,借此寄予对未来的希望,是城市建筑迈向现代化的一大步。

然而,伴随着经济的疲软与政治势力的衰退,建筑本身的功能无法满足当下的生活需求,曾经的理想家园现如今也只能沦落至被拆迁的尴尬境地。

加加林社区的例子只是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微观缩影。

在《温蒂妮》中,温蒂妮城市发展局讲解员的身份引领观众通过地图上的模型了解柏林城市发展的宏观图景。

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使得这个被柏林墙分割的城市再次连为一体,伴随着资本的扩张,柏林这座城市变成了新老建筑的杂糅,对现代生活的焦虑与不满使得人们开始怀念东德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乌托邦式社区生活。

《加加林》和《温蒂妮》分别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探讨了欧洲城市拆迁牵引出的后现代焦虑,但绝非止步于将问题暴露在观众面前,而是通过电影回应:当建筑实体的消失不可避免,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留住它?

这些建筑实体与城市空间,是社会变迁与政治变革的第一手史料。

在建筑消失之后,建筑的生命依然在延续,居住在加加林社区的人与他们的个人记忆(personal memory)构成了全新意义上的“加加林”。

正如导演所说,“我们想要捕捉建筑的生命最后时刻,同时想在废墟之上使建筑重新焕发生机。

”(We want to capture the last moments of life that remain, to recreate life when the city is already in destruction.)

通常而言,纪录片是记录逝去的城市空间与收集口述资料的最佳形式,《加加林》的两位导演却选择另辟蹊径,以剧情片的形式展开,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在大篇幅的现实刻画(如社区历史影像)中,穿插超现实的魔幻剧情,利用宇宙的延展性实现时空的堆叠,使观众迷失其中。

在影片的结尾,相比于中规中矩呈现爆破的镜头,导演通过太空反重力作用让建筑像火箭一样升空,不禁让人联想到《温蒂妮》中女主角最后摆脱城市生活,坠入深海成为精灵的超现实结尾。

如果说《温蒂妮》把中世纪的水精灵神话引入当下陷入僵局的生活,《加加林》则是选择仰望星空文明,运用太空科幻元素将加加林社区改造成宇宙飞船,最后升空与月亮为邻。

结尾大胆却又浪漫的想象看似是对现实无可奈何的逃避,其实是对于现代化城市改建的积极回应。

既然建筑的更新换代不可避免,作为电影人依然可以以影像的形式让世人铭记这些承载历史的建筑。

魔幻现实主义的结尾既是对老建筑的致敬,也赋予了这些冷冰冰的建筑生命。

这也是为什么在影片最后,当导演展现了社区拆迁的真实场景时,伴随着画面逐渐变窄,观众能感觉到建筑仿佛拥有了生命,像人一样闭上了眼睛。

也许在很多年以后再有人问起加加林社区的时候,观众可能已经记不得真实的拆迁画面,但永远不会忘记那个热爱太空的Youri和他的加加林“宇宙飞船”……

 4 ) 我们与月为邻

空间感的音乐同步脉搏,光动与色变极致美艳。

用拆迁故事承载太空梦,也不知道究竟是谁在做梦。

即便回到现实,加加林也会用实际行动告诉你,就在生活的无奈的苦的周围,爱情是蒙眼登高的信任,友情是与月为邻的牵绊,就连钢筋水泥也能通过摩斯密码温柔发声。

只要心中有梦,有所爱,一个钉子户也是浪漫的。

此刻的我,有梦,也有所爱,我也是浪漫的,我是你的钉子户。

 5 ) “我们是月亮的邻居”

marvelous.真好,喜欢。

“我们是月亮的邻居”—既是宏大的集体也是渺小的个人,既是实体也是情绪。

这样一个故事用以虚写实,消解了太多真实背景的愁苦与无奈。

浩渺/空灵和狭小/真实带来的那种浪漫感和孤独感是如此接近,都被刻画地都很极致。

那么遥远的飞船和如此切近的daily life怎么相连呢?

中间那根线没想到是共享一种“被抛掷”的感受。

被抛掷出去的飞船,和还是孩子的少年。

加加林是特殊时期被建造,随后供大量底层民众组织起漫长生活的载体,在今天终究难逃烟消云散。

但他曾经试图留下,试图挽救,试图改变,试图和它一起“活”下去。

星图和生态小棚那里都很有趣也浪漫。

一堵堵被砸穿的墙,又连成了一个大空间。

密码灯光闪过城市的SOS,需要被拯救的是尤里、加加林,还是什么?

当我们未来再谈起加加林,又会选择哪些词汇,哪些故事?

当“邻里”消失,地方感消失,“我”又该如果被建造?

日食产生的时刻,阴影下的你我又在哪里?

这种片子是完全把重心交还给了“视听”与“感受”。

这是“电影”。

摄影真好。

年度十佳。

法国人一浪漫起来真的是绝。

 6 ) 映后Q&A

一些还停留在记忆里的回答。

#Filmfest HamburgQ:在IMDB上我发现有一部你们之前创作的同名短片。

可以谈一谈你们的项目是如何开始的吗?

A:5年前我俩来到了巴黎郊区,在那我们遇到了加加林这个地方,红色的大幢的建筑让我们印象深刻。

同时我们也得知这里即将拆迁,于是我们决定写一个关于这里的故事。

这里的居民告诉我们,这里就是根据60年代宇航员Yuri Gagarin来命的名。

我们便以此为开端,写了一个将自己的房屋视作太空船的男孩的故事。

我们先拍摄了一部差不多15分钟的短片,去年我们加长了故事扩充成了长片。

Q:你们一开始是打算做纪录片吗?

还是Fiction?

A:从一开始我们就打算做成一个关于这个社区的Fiction。

我觉得Fiction也是一种展现现实的形式。

当然,我之前在学校是读的关于纪录片的master degree,但当我们到巴黎遇见加加林的时候,我们就觉得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first step去写一个故事。

这里虽然有drug,有暴力,但也有普通人,有怀揣梦想的青年。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想通过Fiction去讨论现实中一些年轻人的梦想。

Q:你们是如何选角的呢?

在我看来并不是很容易。

A:我们和选角导演一开始就在加加林这里寻找,但并没有找到合适的Yuri。

后来我们扩大到整个巴黎,最后找到了我们的主角。

他17岁,他的经历和一些特质也非常符合我们的要求。

这是他的第一次表演经历,但是同时也和一些有着表演经验的演员合作。

我们也邀请了真正的加加林当地居民来参演,比如最后的场景大家聚集在大楼前面say goodbye,是真的很emotional的。

Q:你们是一直一起工作对吧?

你们是怎么分配各自的任务的?

A:我们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分配。

我们在拍摄影片之前就在一起学习和工作了。

我们一起写的剧本,在准备了几年之后我们都有着一致的想法,非常默契。

Q:能谈一谈你们如何调教演员的表演吗?

在我看来还是有一些documentary style,比如一些派对,跳舞场景,就是很自然不加干涉的。

A:我并不是特别地确定这是documentary style哈哈哈。

我们时间比较紧张,只能尽力的去把表演和我们所想的拍摄方式相结合。

几个月的拍摄时期,我们都会和演员重复相关场景,给演员机会去根据自己的想法rewrite一些台词,来表现他们的character。

如果很好我们就会写进剧本里。

Q:还有什么我没有问到但你们想对观众说的吗?

A:我们都在南美待过几年,受到了一些拉丁导演关于magical reality的影响。

我们想在这部电影里找到一种现实与科幻的平衡。

它给了我们很多自由的表达,就像主角悬浮在他的太空舱里。

一些人告诉我们Yuri这个角色可能too kind了,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

但现在我们很高兴我们坚持地描绘了这个受环境影响但仍然善良,充满梦想的男孩。

还有一点我想说的是当下the power of community仍然是非常强大的。

就像我们的主角Yuri就是因为生活在这样的community里便能够feels strong and full of dreams。

 7 ) 《加加林》:漫长的告别

生活中总有些事情是我们无能为力的,疲惫,无助,痛苦,悲伤,我们需要一个出口。

《加加林》就是一个出口,它改变不了现实中的任何事,帮助不了影片里的任何人,他只是告诉观众,无论何时,梦想都和天上的星辰一样永恒,闪亮。

1961年,苏联太空人尤里·加加林成功驾驶飞船环绕地球一周,成为历史上首位进入太空并完成宇宙飞行的人类。

加加林成为了人类的英雄。

1963年,以英雄宇航员名字命名的社区大楼在巴黎近郊正式落成,给当地的中低阶层居民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

加加林本人亲自到场剪彩,电影开始的一段黑白画面反映的就是当时的欢乐场景。

那是个充满希望的年代,人类开始仰望星空,憧憬更美好的未来。

五十多年后,激情落幕,荣光不再,加加林已经彻底沦为边缘社会,聚集着大量城市底层居民和无处安身的移民,建筑破旧,犯罪多发,毒品流行,法国政府决定拆除。

范妮·莉娅塔徳、杰里米·特鲁伊两位导演偶然接触到加加林,了解到背后的故事,便决定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社区最后的时光。

他们先是拍摄了一部15分钟的短片,后来又将其扩充为长片,形成了这部《加加林》。

电影的主角是黑人男孩尤里,成长于单亲家庭后来又被抛弃成为孤儿,他从小怀揣着成为宇航员的梦想,只是在加加林,梦想听着更像是天方夜谭。

知道大楼即将被拆除,他成为最激烈反抗的人,加加林并没有给他很多真正的爱与幸福,但就像墙上那些记录着他身高变化的刻度一样,他的生命从诞生起就已经与加加林捆绑在一起。

除了加加林,他孑然一身。

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平静的展示社区的日常生活。

他们闲逛,唱歌,跳舞,恋爱,过着平凡人的生活。

导演用浪漫飞扬的镜头和音乐记录着年轻的美好,再趁你不注意时警告一下危机的到来。

现实随时侵入梦想,尤里用自己的小发明让大家在院里欣赏了精彩的日食,不久政府人员将大楼确认为“高危建筑”;尤里和戴安娜登高远望星辰之后,戴安娜的临时居所被强拆,全家被警察驱离;尤里的拯救行动显然也是过于一厢情愿,邻居们逐渐离开,楼下不时出现货运车,尤里朋友胡萨姆的父亲甚至故意让政府人员看到楼里设施的破旧,希望尽快搬迁,想要更好的生活。

尤里没有错,但这个社区需要改变、这里的人们需要重新出发已经逐渐成为共识,即便有很多不舍,也会流着眼泪签下同意书。

视角决定色彩。

年轻人的角度减少了现实的灰暗与残酷,被抛弃的非洲裔男孩尤里,为了生存而被迫贩毒的拉丁裔男孩胡萨姆,被警察驱离的吉普赛女孩戴安娜,还有那些拥有自己故事的毒贩和难民,这些人物和情节的锐角都被编导小心翼翼地藏起来。

尤里和戴安娜在塔吊里俯视夜色中的加加林,他说:“我们就像是星辰市郊,虽然是位于边缘的星星,但也依然在发着光。

”加加林在别人眼中是什么不重要,对于他们,是游乐园,是起跑线,是记忆,是摇篮,是家。

电影最精彩的最后三分之一。

大楼所有住户都已搬走,尤里独自躲藏在楼里。

他自学宇航员在网站的教程,在自己的公寓中建大棚,修温室,装设备,种蔬菜,把窗户装饰成一副星图,太阳系藏在星图里,把自己的房间布置成太空舱风格,置身其中像是行走在航空器。

编导出色地使用蓝色红色绿色画面再加上镜头调度,加加林社区以超现实的形象完成了蜕变,真正成为了承载时代记忆、青春梦想和生命感悟的乌托邦。

高潮段落是电影的85—88分钟。

大雪飞舞,尤里漫步楼顶,在积雪中留下脚印,仿佛人类留在月球的印记。

大楼即将被引爆,尤里打开灯光,整栋楼突然漂浮起来,尤里也漂浮着,穿过房间,穿过楼梯,来到楼顶,一脚踢开天窗,尤里腾空而起,喷射到太空中。

打开的灯光不停闪烁,发出代表“S-O-S”的摩斯码。

尤里在求救,被遗忘的人在求救,被冷落的时光在求救。

面对这样伤感甚至残酷的现实题材,电影再次成为造梦机器,出色的影像效果把简单的故事打造成一段迷离的青春梦幻。

不用痛苦讲述痛苦,不用迷茫表达迷茫。

太空梦,航空器,既是尤里的梦想,也是他的精神寄托,他抓不住现实世界,但可以把宇宙装在房间里。

就像电影《大佛普拉斯》里靠捡垃圾为生却稀里糊涂死掉的肚财,他最喜欢的是抓娃娃,因为“夹娃娃很治愈”。

他身无长物,死后只留下了满屋的洋娃娃。

面对世事流变,年轻的尤里并没有选择余地,拼尽全力的反抗也只能在轰隆声中化为灰烬。

这不是救赎,也不是挣扎,他只是做了他唯一能做的,纪念自己的过去,即便过去是苍白的、单薄的、乏善可陈的,但也是独一无二的,它值得一场漫长的告别。

 8 ) 公屋男孩

非常值得在影院大屏幕上看的片子。

尤里从一开始就生活在别处,虽然看似和社区里的其他人没有分别,都生活在物质的匮乏和无序中,但其实只有他一个人是真正无法离开这里的。

尤里没有父亲,母亲再嫁,放任他一个人生活在这里,不接电话,不见面,整个片子都不知道是何面貌的母亲。

但尤里靠自己在社区里建立了微薄的人际关系。

他有朋友,偶尔上学,会经常去邻居家吃饭聊天。

他有一只高倍望远镜,用它观察这幢大型公屋里每一个小方格内的人。

这些人构成了他的日常,他所有可见可触的人际关系,他对他们有一种天然的柔情,但这份感情是仅属于他一个人的。

这个社区里的成年人和他不一样,加加林只是他们人生中的一部分,在社区之外的世界,还有地方容纳着他们的过去,还有地方能让他们期待某种未来。

而尤里没有。

他生在这里,被爱在这里,被抛弃在这里,等待爱在这里,从没有离开过。

一个没有成年的男孩,他所拥有的社会认知和阅历不足够让他独自走出加加林,且一旦离开,就意味着这场等待是失败的,就再也没有希望。

尤里所有的能量都放在构筑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而加加林的一切成为连接现实和想象的物质通道。

电影中不断穿插尤里的想象/梦境,他穿着宇航服,站在加加林公屋的走廊里,但走廊充满带有迷幻色彩的烟雾,走廊于是不再是走廊,而是尤里的太空舱。

而在现实中,他也的确一直在用所有能用到的材料搭建自己在视频中看到的太空舱。

一开始,这是一个守护加加林的计划,但当社区确定要被拆毁,尤里也同时又一次遭到母亲抛弃的时候,这就变成一个殉葬的计划。

随着社区的人逐渐搬空,尤里开始跟这幢大型公屋独处,他所能够拆改挪用的材料也突然增加。

公屋愈发凋敝,梦境也越发真实。

多少让人想到是枝裕和的《无人知晓》。

除了关于生活在贫民区的人们不断被排挤和驱赶的命运之外,电影还多少展现了一点关于种族的问题,这似乎是法国现实主义电影绕不开的话题。

但凡镜头对准一个相对不那么富裕的社区,各种肤色,语言,和宗教形式就自然而然地显露出来,不需要特意画重点,只需要有一双眼睛就能够看到。

 9 ) 以梦想之名,创太空奇迹!奇幻现实电影《加加林》欢喜首映浪漫独播

聚焦一位宇宙少年经历,电影《加加林》入围“欧洲三大奖”:第73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官方推选片单、第33届欧洲电影奖发现奖、第47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处女作奖。

《加加林》曾于今夏在北京法国电影展放映,影片在剧本创意、影片配乐、摄影调度三方面均有着令人惊喜的呈现,被网友评价为“戛纳不停办能拿大奖的水平”,线下放映后掌声如潮。

非职业演员艾森尼·贝斯利凭借本片夺下2020年西班牙赛维利亚欧洲电影节影帝宝座。

梦想、宇宙、向死而生……在困苦的贫民窟,一位少年以毁灭为代价的飞天梦喷薄而出,其中折射的是对颓败现实的反抗及对“家”的渴求,它无比浪漫,更掷地有声。

去太空不遥远“钉子户男孩”送自己登月热爱宇宙的少年尤里和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同名,住在巴黎市郊的贫民窟——加加林社区。

社区年久失修,被政府列在了拆除名单中。

尤里和朋友霍桑,新结识的吉普赛女孩戴安娜穿街走巷回收旧电器,希望靠修好社区内的老化设备让政府回心转意。

好景不长,经实地评估,政府正式下达了拆除令,所有居民被迫迁出。

霍桑离开,尤里被母亲变相遗弃,没有居民的加加林成了空洞的废墟,只有建筑工人每日敲敲打打。

尤里和几位“钉子户”是这里最后的居民,废弃的大楼在他们眼里反倒成了失落梦想的化身。

没有了打扰,尤里着手将加加林打造成真实的太空舱,这里有星图,有温室,更有被吞噬的无边寂静和城市透出的点点星光。

尤里打造的太空舱可实现自给自足,就在这郊区的废楼里,他以梦为马,即将引燃自己的登月之梦……

影评将《加加林》称为“从瓦砾中铸成的梦”、“一场星空成人礼”、“令人大开眼界的城市幻想”。

在《加加林》前,从未有人想到一部底层拆迁片可以联通宇宙,全片不仅没有怨天尤人的悲观情绪,反倒充斥着向希望进军的张力。

镜头充满了迷幻的失重感,空灵的电子乐应和着广袤太空的无垠,少年尤里对加加林的“保卫战”恰似行星上的小王子,孤勇而决绝。

影片同时启用了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光是寻找主角尤里,主创就花了6个月。

尤里的饰演者艾森尼·贝斯利因一张传单与电影结缘。

戴安娜的扮演者琳娜·库德里经验丰富,2020年,她凭借影片《帕皮卡》夺下第45届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新人女演员。

化为星辰的市郊、堪比太空船走道的楼梯间、飞船母舱般的大楼,以闪光灯拼成的星辰海洋。

这些极度平凡的风景,在导演的镜头下演变成一场穿越星海的无悔旅程。

冲破现实的阻力,前往人类终极梦想之地,这种向死而生的浪漫青春逼人,令人难忘。

贫民窟不颓唐老破旧小区亦有骄傲梦想《加加林》星光熠熠,上映后好评如潮,电影背后的故事亦值得人关注。

加加林确有其地,落成于法国共产主义盛行的1963年,然而,随着共产主义在法衰落,这座社区走向颓败。

身为廉租房,加加林的居民多为移民及社会底层,房屋不仅老化失修,背后高发的社会问题更令人头疼。

最终,政府考虑“抹除”贫民窟加加林,建筑师邀请非科班毕业的两位导演范妮·莉娅塔徳与杰里米·特鲁伊为社区居民“留些纪念”。

导演们一看到这幢T型的红色大楼,顿时觉得很有缘分。

他们首先完成短片《加加林》,在拆除前完成了长片的拍摄工作。

《饥饿游戏》《波斯语课》的音乐人尤金·加尔佩里尼与萨夏·加尔佩里尼为影片配乐。

听闻拍摄,许多加加林的住户们特意赶来,为“老朋友”出一份力。

电影主要在社区实地拍摄,少部分另一幢仍在使用的居民楼。

在拍摄时,就已经有很多居民从加加林搬走,他们留下的家具、老照片成了影片素材。

从类型上,加加林属于“郊区电影”,从影片的内核来说,《加加林》讲述的也是远离市区,被“母亲”抛弃的一群人。

300多间公寓,每扇门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亦是记忆的集合体。

在居民和主创眼中,加加林这幢近60年历史的大楼具有生命,它并不破败,它承载着从这里出走的年轻梦想和世代居民的深深眷恋。

尤里的摩斯电码不仅是信息工具,也是加加林全体居民的呼喊:他们的社区有着光荣的历史,他们拒绝被粗暴贴上“贫穷又落后”的标签。

无论得意失意,加加林始终像一位守护者,平等地给予这里的居民以庇护。

影片中,身穿宇航服的尤里最终完成了“登月”。

那一刻,他完成了宇航员加加林、自己和加加林大楼的“三位一体”。

《加加林》代表着没落生活中不灭的英雄理想,尤里的回归代表新生,而梦中的加加林,则一直向上,飞往广袤星空,飞向希望诞生的地方。

《加加林》欢喜首映 全网独播

 10 ) 直到大楼崩塌

要爆破了。

“十,九,八,七……”电影进行到第90分钟,巴黎加加林社区的旧日居民们抬头望着那幢T形结构13层砖红色大楼,倒数到一,工程师按下爆破键;这时,仍在加加林大楼内的黑人男孩尤里也按下他的自制系统。

接着,他进入失重状态,四肢舒展,身体后仰,在被他布置成太空舱一样的屋内慢慢悬浮,像老资料片里的宇航员那样飞向太空。

影片《加加林》(2020)开头是一段发生在1963年的黑白影像资料:巴黎市郊民众聚集在法国左翼党派于塞纳河畔建立的新社区加加林,热烈欢迎来参加社区落成典礼的宇航员尤里·加加林。

这栋耗时约两年建成的建筑有私人浴室、电梯、宽敞的厨房,象征着当时法国共产主义的活力,是一个有生机的乌托邦。

20世纪后半叶起,加加林容留了大量经济条件不佳的外来移民,并成为左翼党派一个坚实的选民据点。

但五十年多后,社区与其发起的政权都已衰落,由于电梯损坏、水电设施过时、地基下陷、卫生状况糟糕等问题,法国政府宣布拆除加加林,原地建生态区。

这是电影的发生背景。

那是2019年,片中三百多户贫困者长居这栋大楼。

16岁的男孩尤里——他的名字就取自首位进入太空的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生长在单亲家庭,被隔壁的邻居照看长大,痴迷于太空旅行,对加加林社区有深厚感情,一心抵抗拆除计划,拉着朋友侯萨姆、住在附近的罗姆人女孩戴安娜一起四处搜寻二手材料,试图通过修复老化系统的方式拯救社区,然而除他以外,老邻居们对此兴趣缺缺。

政府派人检查,认定加加林的楼体合格率只有85%。

“为什么不合格呢?

”尤里和政府人员争执。

就在这时,烟雾警报响起,人群赶忙四散逃开,一片混乱,尤里的疑问不再需要得到回应。

随着剧情进展,我们得知,警报就是他朋友侯萨姆的父亲拉响的,以他为代表的相当一部分人希望离开已老旧的家,改善不富有的生活。

加加林的拆除工程持续了16个月,引起许多国际媒体的报道关注。

《纽约时报》一则新闻中,大量加加林居民在起重机动工的那个周六聚集在一块儿,观看红砖的撕裂、倒下。

一位住龄超过十年女士形容,这是一个所有人都认识彼此的大家庭,加加林的拆除“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加加林社区过去常作为背景版出现在灰暗的现实主义题材影像中,以高贫困率、犯罪多发、毒品交易著称。

新闻报道中的当地居民形容“这里死路一条,没有未来”。

但《加加林》不这样。

这部电影是范妮·利塔德和杰里米·特鲁伊两位新导演2014年同名短片的延伸,可以说是一部套在个体航天梦外壳里试图留住消散社区记忆的作品,于去年夏天获得戛纳电影节新长片导演作品提名。

导演们用该片重构了加加林天真的浪漫和诗意:1963年,这里代表了一个党派的荣光。

2019年,这里成为一个少年守护的梦想。

大楼逐渐清空,人们骂骂咧咧地撤离,断水断电断暖气,整栋楼除了尤里和与他恋爱的戴安娜,只有一个来蹭住的贩毒小伙。

被妈妈抛弃的尤里要完成一件不可思议的任务,将这栋建筑改造为飞船。

根据宇航员在YouTube网站的教程,他在自己的公寓中搭建大棚,铲土、种植农作物,放置滤水器,设置紫外线照明,制造尽力逼真的太空舱。

电影的后半程由现实向奇幻过渡,加加林社区成为了主角本身,宽屏构图下,影片以出色的视觉效果展示了尤里的超现实乌托邦:公寓楼像是航天器,下雪的屋顶如月地表面,本来充斥着碎瓦杂物、尘土飞杨的大楼内部变得光亮清洁。

爆破将近,尤里控制大楼灯光系统,发出代表“S-O-S”的摩斯码,然后在轰鸣声中,他像宇航员一样掠过灰色的楼梯井,飞出大楼;在橘色太空服的包裹下, 弹出加加林社区,飞向太空。

接着,电影给了我们一个仰角镜头,加加林社区整个地腾在空中,被拯救于炸毁的命运,如宇宙飞船将要回到母仓。

《加加林》短评

I have a dream!

9分钟前
  • 老K脸
  • 还行

说不上太喜欢,可能要探讨的话题不够触地。运镜、配乐和人物状态都是按科幻片太空片来拍的,寄托淡淡的哀伤。但是对于主角与建筑和人际关系的描写不够扎实,比如母亲这个形象明明非常关键,却用了很浅薄的方式来写。小女友在法兰西特派没有爬高,在加加林爬高了。

14分钟前
  • stillcxs
  • 较差

国外拍起这种故作文艺的电影也是一点也不输国内,元素冗杂,矫揉造作!再一次被这豆瓣的一片好评欺骗!

19分钟前
  • 立青映画
  • 很差

非常惊喜的观影经历!现实与幻想交织下的太空生活浪漫到极致,让人屏息欣赏。

21分钟前
  • 三七
  • 力荐

法国人也太浪漫了吧,没钱没工作没住的地方,但还是要谈恋爱谈宇宙。

26分钟前
  • 林文
  • 还行

无语,自我感动罢了。

29分钟前
  • 海边看仙人掌
  • 较差

关于太空的一切都很不错,男主自己搭建的“飞船”还有摄影,一种现实的失重感。但是除开太空却似乎什么都没讲,人物与现实的联系实在太弱,人物的血肉不够丰满,没法与电影建立联系。最后十分钟算是拯救了这部电影,那不同闪烁的SOS在我看来并不浪漫,而是孤独的人向世界发出的最后呐喊。

34分钟前
  • 苏案
  • 还行

8.7 #DIFF 人探索太空的哲学问题是,我是否孤独?其实,正是因为孤独才会去探索太空,当你homeless的时候,唯有离开,唯有去太空寻找微光

39分钟前
  • 松野空松
  • 力荐

一栋楼与太空的连接,人与家园变迁的悲歌,充满想象力的镜头,调色太美了

40分钟前
  • 依舒泽耶卡
  • 还行

【2.5】主要吧我也没啥太空情结……

41分钟前
  • Cat Logic
  • 还行

过去与未来,繁华与衰败,前进与历史…天际之于人类,有种妙不可言的浩瀚;而少年与社区,两种释义的“加加林”,同样被串联为更为奇特与诗意的展开。借由一个新闻事件与发起的社会讨论,再成为让人动容与个性的成长宣言;当中的路程如梦似幻,又情真意切。导演做到的,青年演员完成的,都如此之多。

45分钟前
  • 基瑞尔
  • 力荐

城市废墟,太空探秘,我们的目标不是星辰大海,而是楼宇瓦砾。

48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技术宅钉子户的太空梦,用轻巧叙事构筑青年伤痛,用意料之外的超现实去反映现实,移民问题或为法国近年来最头疼的问题,至今没有好的解决方案。配乐科幻感很强,部分画面也很不错

50分钟前
  • 理易封
  • 推荐

无聊吐了。

55分钟前
  • 夜以继日
  • 较差

没想到圣诞夜看到今年看过最浪漫的电影,拆除的是建筑,消亡的是记忆。建筑和记忆最浪漫的留存方式,居住区和太空记忆/痴迷结合。被留下的孤独者制造属于自己的太空,共通的两人一起奔向城市星空。倒数炸毁与倒数升空巧妙匹配,外力消毁转为个人宇宙里的升空。亲情和爱情作为辅线,在漫无边际里闪烁星光。第一首音乐部分摇移多场景转换处理得极度舒适。

56分钟前
  • Kiyoko
  • 力荐

喜欢在大楼里漂浮的镜头,无重力的时候漫游,高处仿佛触手可及。在即将被拆的社区里打造飞船,脚踩地面仍向往太空。加加林社区早已不仅仅是一幢幢大楼,还是人们生活了这么多年的家,是记忆里情感的符号。“星辰市郊可以说是环绕恒星的边缘地带,像是绕日行星一样,虽光芒黯淡,却必不可缺。”

1小时前
  • 猫猫冰汽水
  • 还行

相当梦幻的钉子户生活,梦幻足够,最终实现超级大平层自由。现实全无,中国的钉子户可能更梦幻,上一步鸡犬升天,跌一步全家自焚。

1小时前
  • Travis Lee
  • 还行

一个拆旧房也能搞成这么荡气回肠,在我看来,怀旧主要是对未来不看好

1小时前
  • 麦子
  • 很差

几乎全程在瞌睡中度过

1小时前
  • 五DI人
  • 很差

加加林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贫民窟,疏散系统永久性缺陷、卫生设施老旧、地板隔热层等粉尘含量每升超过25000纤维。高犯罪率、毒品交易、高贫困率,几乎是这个国家的缩影。但剥开它沉堕的外壳,这片区域又试图留住即将弥散的社区记忆。20世纪60年代,它是一个国家的荣光,2019年,它是一个男孩遥远又触手可及的梦。一群边缘化的群体在此聚集,漂浮在城市的话语之外,在时代的浪潮下被急匆匆的口号推着走。

1小时前
  • 蝶志凯序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