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第576话《回归之路》——人生没有归途影片《回归之路》于3月6日在美首映。
本片由本·阿弗莱克领衔主演。
本片讲述了曾为酗酒所困的前篮球奇才(男主)回到其高中母校担任主教练,随着球队开始取胜,男主开始正视自己酗酒的弊病,并希望使自己踏上救赎之路的故事。
人生没有归途。
男主饱受丧子和婚姻失败的双重痛楚,曾经每日仅靠酒精的麻醉来聊以度日。
执掌球队是男主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男主也曾试图从此戒离酒瘾。
然而,男主还是被朋友的儿子幼年患癌的事件引发了自己的丧子之痛(男主的儿子同是死于癌症)。
再度的酗酒使男主失去了教练的工作。
虽然离开了球队,男主并没有再次沉沦,球队的队员们继续砥砺前行。
影片虽然整体基调比较抑郁,但是还是充满了正能量。
人生本是一出悲剧,活下去就成了喜剧。
所有人都是随着一声啼哭来到人世。
活着,不容易。
向喜欢观看体育励志类影片的观众推荐此片。
祝大家周中愉快。
5星,给5星是因为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
一开始只是以为这是一部体育运动励志片,但看到后面完全俨然成了人生的哲理。
曾经怀揣着梦想的人,曾经天赋异禀的人啊!
往往都不是岁月的对手,禁不住人生的挫折,承受不了现实的打击,这就是真实的人生。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挫折和苦难下,摔倒,放弃梦想,自暴自弃,最终能战胜一切苦难,重新爬起来的方法还是要靠自己,要自己积极的面对这一切才是最好的办法。
标题The Way Back 不是一部关于回归的电影 而是关于勇敢面对痛苦的过去 和过去无法改变 这两件事实以后 向着爱迈进的电影大本即使在老婆带青少年的他走出来以后 也没能面对他父亲带给他的阴影 以不打篮球和伤害自己的方式进行逃避 且再也没碰过篮球在他儿子因病去世以后 无法面对这件事 选择了封闭自己 酗酒疏远妻子和家人 没能在这种妻子最需要她的时候像她妻子以前拯救他那样站出来 不面对过去的自己 过去就会放过你吗?
过去只会一直在心里折磨你 让你失去真爱的人和事物 无法前进 因为逃避父亲的伤害 大本放弃了篮球 因为逃避儿子去世的伤害 大本放弃了家人和妻子学校的神父希望给大本一次机会 当然大本本身有篮球才华 但神父最希望的 还是以高中孩子特有的直率和大本热爱的篮球 鼓励大本勇敢面对 找回真爱 可以看到影片中的高中生实际上都是比大本要勇敢的 迟到的人为了热爱的篮球含着泪放下面子道歉 不自信的人为了热爱的篮球鼓起勇气大声指挥 这种直率在大本身上反而看不到了因此影片最后用病友孩子病情加重的事 将大本再次带到他的心魔面前 不出意料 执教篮球队到目前为止对他还只是另一种逃避 他还是没学会面对过去 背负过去前进 因此再次崩溃酗酒被逐出队 剧情到这里 心理医生开始点题:“We cant change the past, what we can do is choose how we move forward.”“Think about Michael, what would he want you to do”到这里大本才第一次开始学着面对过去 他爱自己的儿子 于是哭着和妻子说出了对不起 没能在失去儿子的时候就尽一个丈夫的责任好好安慰她 重新和家人敞开心扉 和篮球队进行联系最后,重拾束之高阁很久的篮球。
因此从结构上看,这是一部很完整的电影。
遇到伤害A(父亲只在意大本篮球打多好)-逃避A(放弃大学篮球奖学金)-被外力拯救(妻子)-遇到伤害B(儿子逝世)-逃避B(放弃家人妻子酗酒)-被外力拯救(篮球队执教)-遇到伤害C(儿子病友病情加重)-逃避C(酗酒)-面对过去,背负过去,重拾爱好所以如果把这部电影当励志篮球电影看,就会觉得怎么到季后赛突然来这出??
但这不是一部篮球励志片,这是关于大本勇敢面对过去,再背负过去站起来,用自己的真爱面对将来的电影。
节奏很棒的,值得五星。
Ps 配乐钢琴曲很吊。
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故事套路,一个陌生人突然闯入一些人的生活,那些人惊讶,不安,他们之间通常会有冲突,但是最后大部分都以煽情的和解作为结局,皆大欢喜。
而这部荣获2003年金狮奖的俄罗斯影片《回归》却以一种悲剧的形式表现了一个陌生人闯入平静生活的故事,以一种令人惆怅的剧情让人久久无法平静。
其实,片子的陌生人并不“陌生”,安德烈和伊万兄弟俩突然面对出走十二年的父亲的回归,而此时的兄弟俩都还是孩子,与父亲过早同时过长时间的分离使父亲成了陌生人,这样一个本应是他们最熟悉的人以一个陌生人的身份介入他们的生活,而冲突显然不可避免。
当父亲带上两个儿子出去游玩时,一场前途未卜的父爱追寻之旅似乎就此展开。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悲哀的发现,兄弟俩面对的是父亲的回归,而非父爱,父亲是一种你无法排斥的身份,而父爱不然,这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一种爱。
显然,十二年的分离造成了隔阂无法在一次几天的游玩中弥补,而那本应深厚的父爱也无法在几天内结成。
所以,冲突不断发生,不断激化,年长的安德烈更成熟稳重些,他对父亲也有更多的期待,所以他对父亲言听计从,这也表现了他对父爱的一种渴望。
而伊万则更乖僻些,他从一开始就对突然出现的父亲有种抵触,他的身上也充分体现了一个长期缺乏父爱的孩子的心理缺陷。
两个孩子以不同的方式表现着缺乏父爱的孩子的心理,对于一个突然出现的父亲,他们不知所措,同时充满期待。
父亲是个复杂的角色,在离家的十二年中他无疑具有了丰富的阅历,他在钱包被抢时能成熟冷静的驾车将钱包追回,他能熟练的处理旅途中遇到的种种麻烦,他能在一天内就批装出一艘小船。
但是,他显然不知如何去对他的孩子,他总是沉默而严厉,用一种近乎冷酷的态度对待着孩子,从他的表现上我看到的更多是一种父权,而非父爱。
我们习惯了“严父慈母”的角色分配,但是这两个十二年不见父亲的孩子需要的恰恰是一位“慈父”,一位能诚心去弥补十二年未尽父亲之责的父亲。
从一些细节看,这位父亲对他的儿子也关心,也有着些许的爱,但是他时刻表现出的冷漠和粗暴使得他与孩子的关系日渐紧张,以至于在小岛上到达了愈加不可调和的地步。
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等待着一个煽情的父子理解抱头痛苦的情节,但是导演用一种惨烈的方式将父子的冲突推向了最高潮,在一次冲突后,伊万不顾一切的爬上高高的灯塔,而父亲在追赶上灯塔时,失手从灯塔掉下,结束了生命
没看影片之前,我以为回归之路更多的是指教练回归篮球场,但实际上,隐喻的回归是重新找回自己。
故事的主人公和妻子原本有一段美好的婚姻,但是由于儿子有肿瘤,且长期化疗后最终还是失去了生命,从此主人公就开始买醉,并且也出现了情绪上的不稳定,最终让这段婚姻走向了末路。
他每天做一些短工,下了班之后就去镇里的酒吧买醉,日复一日,毫无变化。
有一天他曾经上学的高中找到了他,想让其担任学校篮球队的主教练,原本他是想拒绝的,但是最终他还是选择了接受这个重任。
所以很多时候,有的人具有某种天赋,当他在面对选择的时候,世俗的那些条条框框或者人为的阻拦,是没法挡住他前进的脚步的。
而自从主人公进入了这个学校之后,这个25年没有赢过球的球队竟然打入了州(有待确认)决赛。
对于一个毫不起眼的球队,到底是什么让让在短期内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这个还是很让人好奇的,不过从剧情当中来看,其实还在于教练所灌输给球员们的价值观。
什么价值观呢?
就是当你在场上的时候你是有血性的,你不是为了表现自己绅士且公正的一面。
是比赛就必然会有输赢,赢了就是王者,输了就不要想着还去做一些庆祝类的舞蹈.....其次就是纪律。
为什么一个球员迟到了仅仅四分钟,就被教练踢出局?
因为在篮球场,即便只剩下了一秒钟,有的时候也是会左右胜局的。
如果说这些学生从一开始就没有顾及到自己的习惯可能会在未来毁掉自己的前途,那么最终他们要付出的代价必然是灿烈的。
还好他们遇到了这个教练,而这个教练又恰好对他们的前途比较在乎,要不然他也不会去学生家里让其父亲关注孩子的兴趣点。
在这里就不免的要讲到教育了,其实美国的教育我也了解过,而且曾经也在美国呆过一段时间,我个人的理解是它是有很多问题,但是美国的教育好的一点在于,它确实在某种程度上,特别是释放孩子天性的这一块比我们要做的更好。
我们现在的教育几乎是唯文化课是重,其他的一切都是次要的。
我就听我侄女讲过,他们现在连体育课都没有了。
想想也真的觉得挺遗憾的,这些孩子的身体状况暂且不论,试问,连体育课都取消了的学校能培养出所谓的体育人才吗?
简直就是开玩笑。
对于教练来说,其实重新回到自己的主场,就像生活进入了正轨。
可是他始终不愿意面对过去的自己,也没法释怀,他看到朋友的孩子进入了重症病房,就想起了自己的孩子,但是他完全没有勇气面对这一切。
他逃避了很多年,依然没法面对。
直到学校把他开除之后,他似乎才意识到,这样下去他真的会毁掉自己。
在自己万般艰难的时刻,还是家人没有放弃他。
所以美国的电影,大多数时候总会回归一个主题:家人,永远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这比我们大多数的电影最后回归到集体其实更落地一些。
因为归根结底,我们最终都是一个普通人,我们在这世界上,唯一能陪我们走过一生的终究还会是自己的家人。
最后,祝愿大家在面对人生逆境的时候,不要放弃,虽然说这句话显得特别容易,但是真正面对一些困境的时候,其实我们特别容易被现实情况击垮。
所以善待自己的家人,因为即便你被生活的残酷击垮了,但是你的家人却永远不会放弃你。
一般来说体育题材的电影大多数是围绕个人或者是团队在低谷,经历挫折后不断成长最后实现突破。
像是《飞鹰艾迪》《卡特教练》,《传奇的诞生》,《麦克法兰》,《绝杀慕尼黑》,《黑色闪电》.......
然而 今年有一部看似是体育电影,但其实不是传统体育电影的篮球救赎电影获得了关注《回归之路》
那么为什么说是非传统体育电影呢?
就像开头说的,体育电影大多数是热血,向上,充满斗志,且重心在运动员身上。
但是《回归之路》的重心在一个酗酒教练身上。
男主Jack是普通的建筑工人,每天拿酒当水喝,晚上固定去酒吧。
然后感恩节和自己姐姐一家度过。
从与姐姐的几句对话,观众意识到Jack是一个“有故事”的男人。
“你最近怎么样,有什么新鲜事吗?
”“没什么。
”“有在和谁约会吗?
”“没有。
”“希望你能找到一个。
我看好你。
这样我会开心很多。
一想到你这么久都孤独一人我就很难受。
”“你有什么好难受的。
”“就是,你无依无靠的,整天喝酒。
安吉很担心你…” 从这里就可以意识到,电影是以Jack的第一视角来展开情节,限制了背景交代,可以说是埋下伏笔,但更重要的是因为电影的侧重点是“回归”,是救赎。
将救赎的起伏和让观众们从较少的对话中猜人际关系和背景,更能让我们理解男主,且不让剧情和救赎过程显得那么理所应当。
(酗酒颓废—>电影中间:先前儿子去世—>结尾:去世原因是肿瘤)电影真正和篮球扯上关系,是神父Mark Whelan请Jack回到Bishop高中担任教练。
从篮球场后的荣誉旗和神父家中放着写有男主名字的最佳球员的奖杯,就可以推断出Jack之前应该是个狠角色。
之后的情节可以说是“老套路”了,一支烂到底的球队在Jack的指导下一点一点的向上爬,甚至有进入季后赛的苗头。
亮点 No.1 救赎和篮球的联系Jack晚上酗酒总是对应着惨败的比赛。
而电影到了中间终于有了“篮球味”。
这像半个体育电影了:Jack指导战术的激烈言辞,队员的训练和一次次险胜的比赛。
这一部分就很少出现Jack晚上泡酒吧的镜头,因为球队的进步和Jack的救赎是相辅相成的。
Jack在拯救球队,反过来教练的工作也在拯救Jack。
篮球可以说是他生命中一段光辉的日子(影片中所有人认识Jack都是因为他当年打进州决赛)。
而重新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且带动球员让Jack的生活重新有了动力,不再一直被过去所束缚。
比如在工地上他不再一直喝酒,而是拿着小本本画跑位图。
亮点 No.2 打破的“老套路”正要进入季后赛,Jack被 辞 退 了在此之前,球队的神父就对Jack在赛场上的用语不满:遇到判罚以及各种失利时,我们的男主总会大喊各种以动物作为前缀,排遗物作为后缀的词语 (e.g. bullsh*t, chickensh*t, horsesh*t)且情绪激动。
之后又被抓到在办公室喝酒而也正是因为第一视角,影片过了一半,我们才能从一次生日聚会上得知,Jack的儿子因为生病去世,之后与妻子关系不好而离婚,从此一直堕落。
球队正要进入季后赛时,姐姐的儿子突发意外得了与Jack儿子类似的重病住院。
这次的打击又让男主回想一次痛苦而酗酒,导致第二天迟到混身酒味,还对老教练撒谎关于迟到的原因。
这里影片快进行到尾声的突然转折的确打得观众措手不及。
但这才是人生常态,很少有从低谷到高峰的一蹴而就。
成功的案例可能都拿来拍电影了,或者只存在于电影之中。
这个转折也让电影不落入“美好大团圆”的俗套结尾,使得救赎主题更加贴近真实。
电影看上去是Jack单方面的救赎,但其实还有另一条救赎的暗线,而这也是亮点 No.3 Jack和BrandoBrando原本只是一个沉默寡言的控球后卫,但对于战术和个人能力上有天赋。
Jack借着送Brando回家的机会,鼓励Brando要自信,尤其是作为后卫对于组织进攻需要对球员下命令。
之后也让Brando当队长,给他更多开口说话的机会。
当然电影对于两人的关系不止停留在教练-球员上。
Jack了解了Brando在球上沉默寡言背后的原因:自己的父亲从来不看Brando比赛也不支持打篮球。
同时在剧情的安排上,一方面讲述了Brando的背景,另一方面借着两人的谈话揭露了Jack为什么在高中篮球运动员之后,没有继续打篮球。
Brando和Jack的原因是相似的:与父亲不和。
Jack的父亲只看重儿子有篮球天赋而不在意儿子本身。
因此Jack为了报复放弃了大学,再也不打篮球,从此人生走向下坡路。
Brando的父亲当年拿着打篮球获得的全额奖学金去了大学,但最后还是混的比较惨,加上身边有Jack作为打篮球而人生悲惨的例子,Brando的父亲反对儿子的篮球生涯。
(Jack表示再次扎心)可以说,Jack在Brando身上看到了另一个版本年轻的自己。
Jack企图“救赎”Brando。
最终救赎Brando是成功的:电影结尾的州立季后赛上,Brando的父亲出现在看台上,且Brando在鼓舞士气上已经成为一名真正的队长。
这些起码可以说明,Brando不会走上Jack之前自暴自弃的路。
亮点No.4 电影的镜头和细节开头一个描述Jack企图逃避担任篮球教练的片段:电影1分钟之内,展现了Jack晚上在犹豫要不要接受工作的场景。
在决策的压力下,他喝完了冰箱里 所 有 的 啤酒,且不停念叨着不当教练的各种理由。
(随着背景音乐节奏加快,冰箱剩余啤酒减少,Jack最终彻底喝醉)因此从一开始,导演就在观众心目中树立了Jack的形象:堕落,酗酒,逃避,沉浸在过去的痛苦
电影中有很多看似无关紧要的对话和镜头都侧面反映了Jack之前的光辉日子,从而突出了现在Jack的颓废比如酒吧里朋友们和Jack还在吹着二十多年前Jack打进州决赛的故事。
Jack找Brando的父亲了解情况时,他也显而了解Jack和他当年的球员Jack被辞退离开球场时,镜头对焦在墙上校记录
《回归之路》的主要目的是烘托男主的救赎。
把强烈的个人情感夹杂在体育的题材,可以说是一种形式上的创新。
但是本身体育核心看点的竞争就被男主的救赎打散了。
甚至如果对于抱着看体育电影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会给人找不到重点的感觉。
前一秒还在球场上,下一秒就男主抑郁寡欢,和前妻闹不和。
篮球拍不出激烈的对抗和热血,救赎又因为带着篮球情节而难以和观众产生共鸣。
就像想两者兼顾,但其实这两样东西组合在一起本身就有点不合适。
电影的目的是突出男主,且最后证实男主获得了救赎是体现在球队的成功上。
但也正是因为这个目的,电影忽略了其他角色的塑造,尤其是对于球队队员。
而这一点,是我认为最大的一个矛盾。
以球队反映救赎,但却又没有打造出球队的具体形象。
整部电影拍下来,能记住名字的球员基本也只有Brando。
观众甚至连首发的五名球员的脸都认不清。
另外一个有少许情节的球员是Marcus。
在Jack初次见球队时,Marcus就是队伍中典型的刺头:顶撞,迟到,懒散的态度。
他因为态度恶劣被Jack开除之后,又找上教练一句:“教练,我想打篮球。
”(你难道是穿越的三井???
) Jack说一两句,不要说脏话,然后就归队了。
这部分最直接且唯一的作用就是说明Jack有听进牧师的话,注意文明用语并传递给球员。
但单论这一点教育球员,其实对于球员来说格局太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Marcus的为人。
简单一句话:凭什么你想,别人就要同意?
同样,对于其他球员,教练甚至都没有和他们单独说过话,唯一教的东西就是篮球而已从观众视角来说,的确,Jack从悲痛,挫折中爬起。
开始正视自己生活,学会前进。
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的坚毅顽强。
但是从球员的角度出发,他只是一个教练。
他们也不知道Jack酗酒,不知道他失去了儿子。
况且,球员知道Jack最后一次执教是宿醉之后,浑身酒味。
他的贡献也就是用“独具风格”的语言,把球队带到了季后赛而已,鼓励了Brando。
但是别忘了,他鼓励Brando让他当队长,是因为他有天赋,身上有Jack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
对于其他球员,我甚至都不能说出Jack关心过他们的例子。
球队和Jack之间的环节是缺失的。
这也就导致,电影结尾的一段比赛解说强行把球队形象和Jack捆绑在一起显得没有说服力,很生硬。
比赛前这个人突然说要为Jack赢得比赛时,我满脑子只有一个反应:你谁啊??
Jack和你很熟吗??
《回归之路》的确开辟了新的救赎模式,在描写男主的方面有可取之道。
但是它也不能称得上是一部很好作品,因为可能救赎和篮球本身就不合适放在一起。
它也只能算是“伪体育电影”。
通常体育电影的坚毅,竞争,团队精神的核心也没有突出,因为大部分镜头都交给了男主在痛苦中挣扎。
不能从救赎方面说这是部好电影,也不能从体育方面说这是部差电影。
这里要补充一下,电影的幕后故事。
男主大本(本· 阿弗莱克)有过的辉煌时期:与马特达蒙一起写了《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拿下1998年的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到自编自导获得2013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逃离德黑兰》(Argo),以及出演蝙蝠侠。
然而之后退出蝙蝠侠角色,体重激增,多次酗酒进入康复中心,与妻子离婚到因为波及到整个好莱坞的哈维·韦恩斯坦性丑闻,大本和他弟弟(卡西·阿弗莱克)也被翻旧账。
可以说大本的前几年的确处于人生低谷,并且据外媒透露在电影拍摄期间,大本多次奔溃而停拍。
《回归之路》是大本的自我救赎,男主Jack就是大本,而导演Gavin O’Connor也是大本的朋友。
现在大本的情况在好转(也找到了新女朋友),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但似乎很多媒体以及部分大本的粉丝在看待这部电影的时候,把不管是对大本的同情还是喜爱加入进去,而忽视了电影本身。
的确,这部电影的主旨是救赎,篮球则是救赎的方式。
但是个人觉得如果方式和救赎不能相辅相成,完美的结合,并且有明显短板的情况下,救赎就显得很苍白,且电影看下来并没有多少救赎后的希望。
甚至会因为篮球没有和救赎紧密相连,而导致不知道电影到底在讲什么。
可能就像这位豆瓣网友说的一样。
这部片不属于观众,属于男主大本自己吧。
欢迎关注 【三之问题儿童的发言】 这是一个集合电影电视剧动漫分析,吃瓜,吐槽为一体的,三个当代恶臭年轻人一起创办的公众号。
学生党学习为重,不定期更新哦
电影是6分的剧本,7分的导演,8分的感染力,本老师是10分的真诚『试问哪个叛逆少年看了这部悲伤的Affleck(划掉)中年人内心大起底不想真心实意喊本老师一声爸爸dbq』(并没有这样的叛逆少年)。
一直都没有感觉本老师是面瘫(明明黑Matty黑儿子的时候表情可多可自然了),但是别人总讲面瘫本面瘫本,如果把这当个事,再仔细观察本老师表演的时候,就会发现确实偶有跳戏。
但是,本老师这次的表演有一种真实的生动,这种生动是人没办法模仿的。
第一次和Memorial的jerk教练见面时候那种“静默的呵呵你一脸”的怂跟发带小哥撞翻对面之后“护着自家崽得意又悄咪咪带着点喜感”的不屑,真是溢出屏幕的世井Alpha爸爸感。
印象最深的高光点是Jack去医院听闻David复发然后奔向酒吧的时候,一个父亲的压抑、迷茫、震惊、痛苦、绝望,重叠在另外一个濒死孩子的父亲身上,那一眼对视,恍惚有可以压倒一个父亲理智和尊严的重量。
全片他对醉酒的表现力也有一种超出实感的好(不说洗澡那场了,那根本是福利吧),第二次醉酒后他醉醺醺时还念念不忘:You should see my moves. They're batter than my old man. 那个语气里的萎靡和自嘲,切实辛酸,也许压倒他的不只是作为父亲所面对的儿子的不幸,还有他再也无法战胜父亲带给自己阴翳的资格的悲伤。
最后半个小时解决问题确实有点仓促,但是主要是剧本的原因。
虽然剧本词儿还是蛮好但是结构真的没啥东西,只要盯着时码,何时起高楼何时楼塌了一点悬念都没有……以至第二次打败红衫军的时候,马上皮卡丘眉头一皱,发现本老师又要被虐。
Ben走完疗愈过程需要多久,托LA狗仔的福全世界人民想知道都知道了,然而事实上Jack自我治疗又需要多久呢?
其实他聪明的很,真正是个有自省能力的父亲和丈夫。
只是这痛太过骇人,即便知道也很难正视,他只是需要有人把事情摆在自己面前逼自己面对。
和医生谈论儿子时灰暗的陈述就是一个被动正视的过程。
他不需要医生告诉他对儿子去世避而不谈是还没走出悲伤,对同样悲伤的妻子口出不逊是他无法正视自己的表征,对妹妹过分关心自己生活的愤怒是来自他对自己生活的不满,他从头到尾都知道。
无法归罪别人,自己反而越痛苦,那段灰暗压抑的痛苦本老师表演得很沉着。
但是总觉得在疗养院里和妻子道歉的话感觉才是他真正想说的。
他借Cunningham之口说:I failed our son 'cause I didn't take care of his mom. And I hope that, one day you can see in me the man that u once hoped I would be. 那个集真诚与愧疚与悲恸为一体的眨眼,当真杀人诛心。
看的时候暗搓搓想,这句话根本就是说给加纳姐的吧。
当年也曾是神仙眷侣恩爱甜,而今不过是各自新欢在怀离散分,他只能尽量做个好爸爸过生活……本加纳真的不可能了吗意难平啊意难平……酒精是无意义的救赎,酗酒者往往并不是不知道酒精所带来的不是拯救而是更深的伤害,但只有在尖锐的痛苦变得麻木时人才得以苟延残喘,对他们来说酒精就是帮人把鲜血淋漓的创口结上一层可以见人的疤。
大概没有人能真正战胜酒精,有的只能是尽自己的力量远离。
谁也不知道这伤口还会第多少次复发,只能在绝望过后重新打开生活。
这个结局也算不上什么童话故事,只是一个普通人还要继续的生活。
题外话,阿本的台词啊,是真的很一般啊……咬字不清还是其一,可能是青春期变声失误缘故的嗓音是其二……现在除了拿来恶搞儿子还是常常违和啊阿西,果然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存在。
(日本动漫式叹气.gif)
(全文有大量《归来之路》剧透)3月,本·阿弗莱克新片《回归之路》在北美上映,大部分影评人都给予了中肯的好评。
本片由《勇士》、《会计刺客》导演加文·欧康诺执导,大本在片中饰演了一名曾经风光的篮球员,人到中年的他因为酗酒而生活颓废。
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受邀回到自己的母校执教篮球队,因此决定洗心革面,走上了“回归之路”。
媒体主要赞扬了大本此次的表演很好地捕捉到了这个人物的多面性,将这个人物脆弱的一面展现给了观众。
在观看《回归之路》的过程中,相信不止我一个人产生了《海边的曼彻斯特》的既视感——看完之后,确实发现有影评人也发出了同样的感叹。
和弟弟卡西·阿弗莱克的影帝佳作《海边的曼彻斯特》相似,本片同样是以“救赎”为母题,重走了生活陷入困顿的男主角曾经的心路,探索他们成为“他们”的内外因,寻找“自我拯救”的方式。
甚至连人物设置也有多处相同:孩子去世后被彻底破坏的生活秩序,与前妻的爱恨纠结,打工后在酒吧打发无聊时光,从“年少的自己”(在《海曼》中是侄子,在《回归》中是学生球员)身上看到新的希望……但在面对“与过去和解”这道题,阿弗莱克兄弟在电影里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卡西在《海边的曼彻斯特》中噙着泪凝重地答道:“I can not beat it(我走不出来)!
”成为电影中的高光一幕,他选择了继续与痛苦的过去共存。
《海边的曼彻斯特》剧照而本·阿弗莱克在《回归之路》中所塑造的前明星球员“杰克”,更多地浸透了他的个人色彩。
正如许多影评人所说,“阿弗莱克所饰演的酗酒的篮球教练,可能是他在银幕上最私人化的一次表演。
”“当代好莱坞私人生活最戏剧化的大明星终于再度归来”,影评人们不约而同地将阿弗莱克的现实生活和这部电影相提并论。
在整个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0年初,阿弗莱克是最耀眼的新星之一,而在凭借自导自演作品《逃离德黑兰》夺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后,他又曾经承载了多少“成为下一个克林特 · 伊斯特伍德”的期望。
他在银幕上从来没有这么糟糕过,肿胀、油腻,醉醺醺。
他不再是迷人的布鲁斯·韦恩,“已经几乎变得无法辨认”这样的评价屡屡出现,然而人们也在肯定:他从未如此真实。
“患有强迫行为的人——我就是其中之一。
他们总是不安,然后企图通过各种方式让这种不安消失——用暴食、sexy、赌博、购物或其他任何方式让自己感觉更好。
但这最终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糟。
然后你会更过激地做一些事想消除这种不适感,随后真正的痛苦开始了。
这就形成了一个无法打破的恶性循环。
这至少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事。
”阿弗莱克在一次采访中坦然承认,他服用抗抑郁药的历史已经超过20年。
“我很沮丧低落时,”他说。
“我就吃抗抑郁药。
他们对我很有帮助。
我从26岁起就开始服用各种各样的药物。
我已经换过很多种,试过这个,试过那个。
有时候他们不会告诉你一些可怕的副作用,然后你回过头才发现,‘为什么我胖了60磅?
”
那是他拿到第一座奥斯卡小金人的时候。
就像他的好友、与他分享了同一座奥斯卡奖杯的马特·达蒙说过的那样,在年轻时突然获得巨大的成功,你的整个世界都会发生改变。
没有人能对这种事做好准备,阿弗莱克在收获荣誉的同时,也在为他的年少成名付出代价。
他的酗酒反复戒断又发作,还有另一个原因,来自家族的遗传。
父亲在他19岁时才真正摆脱酒瘾,而他年纪越大越能体会到父亲当时为了戒酒已竭尽全力。
祖母46岁时在一间汽车旅馆自杀,叔叔用猎枪自杀,姑妈有毒瘾。
种种经历都让阿弗莱克对“杰克”这个人物的理解更加深刻,“杰克”身上有许多他本人的影子。
这位篮球天才其实从小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只有通过打球收获奖杯,父亲才会看重他。
当他因为高中出色的篮球成绩,拿到了许多好大学的全额奖学金时,他却选择了全部放弃,只是为了跟父亲作对——年轻人的叛逆发挥到了极致,用自己的全部前途来表达对父亲的不满。
然而那时杰克的生活还是有希望的,他遇到了爱他的妻子,还有了可爱的儿子。
但命运又给了他一次重击,儿子患上绝症后病死,他与妻子无法面对这一切,选择了离婚。
“我可以聊……他脑子和脊椎里的肿瘤……30次放弃治疗……他痉挛的时候会尖叫,没人想听见那个声音。
”杰克对心理医生倾诉的这一幕,是片中后半部分的小高潮。
阿弗莱克用压抑的语气尽量平静地讲述着自己最大的心魔,儿子的去世将他彻底击垮。
他经常被批评“面瘫”的脸此刻充满了悲伤,眼泪不由自主地落下,也打动了屏幕前的我。
导演加文·欧康诺说:“我认为,本以一种艺术的方式、以一种深刻的人性的方式,希望通过这个角色来面对自己的问题并治愈。
在某一个高潮部分拍摄完成后,本在片场‘完全崩溃了’。
这就像一扇打开的闸门,这是令人吃惊和震撼的。
我认为这是电影中他一个非常私人的时刻,我想那就是真正的他。
”而接下这部电影,一部分也是因为自己的孩子。
阿弗莱克在采访中表示: “我不希望酗酒这种情况再发生在自己身上,主要是为了我的孩子,也因为这种情况给他们带来了痛苦。
我愿意付出一切来改变这种情况。
” “但是我不能改变过去。
我可以从今天开始。
我可以确保今天我很好,这就是我所能做到的。
我今天干得不错。
”导演称,阿弗莱克读完剧本后深感共鸣,很想立刻投入拍摄。
但是当影片还在筹拍阶段时,他却因为酗酒而最终决定进戒断中心进行治疗。
当时剧组很犹豫,投资人和片方还以为拍不成了。
就在此时导演接到了阿弗莱克的前妻,也是孩子们的妈妈,珍妮弗·加纳的电话。
加纳告诉导演,本到戒断中心治疗时随身都带了篮球,他是真的真的很想拍摄这部电影。
她恳请片方不要暂停项目。
在经历了动荡的几年之后,47岁的阿弗莱克真正地直面了自身的困境,试图重新找回自己的生活,重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就像片中男主“杰克”的经历一样,这是一条艰难的复苏之路。
阿弗莱克不断地敞开自己,剖析自己。
“对我来说,沉迷于失败ーー复发ーー和自责,这种状态是不健康的。
我确实犯了错误,确实做了一些让我后悔的事情。
但我必须振作起来,从中学习,学到更多,努力向前迈进。
”“为什么选择拍一部关于酗酒者的电影?
对我来说,这样做的好处远远大于风险。
它可以治愈我。
”正如美联社对他的采访所说的那样,“与酗酒的斗争永远不会结束,但是它们会逐渐变得更容易战胜。
至少现在,阿弗莱克觉得自己已经从中成长了。
他变得更谦卑、更真诚、更自在。
”
没有一个三分球可以修复杰克和他分居的妻子之间的关系,也没有一个防守篮板可以修复他心中的伤口。
无论是杰克,还是本·阿弗莱克本人,他们都背负着沉重而复杂的过去。
而电影中,也很好地给出了他想要的答案。
“我们不能改变过去,杰克,我们能做的是向前看。
”在电影的最后,杰克没能参加他执导的球队的重要比赛。
他一个人在海边球场孤独地打着篮球,而此时,画外音响起:“虽然他没能出现在教练席上,但你能想象到,他看到男孩们打得这么好,肯定很自豪。
我还能记得杰克打球时的样子,他的坚韧、热烈、好胜,已经潜移默化地改变了这些孩子,这些品质造就了如此一位胜者。
”
他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初心,尽管走过了一条好长、好长、好长的弯路。
杰克把车停在酒吧门口忧郁了一会,再调头离开的时候,感觉自己也长舒了一口气,以为故事从这里就转折了,The way back,回归之路,总算是开始往救赎的方向前进了,电影终归要有个好的结尾是吧。
于是他的球队开始赢球;他不再漠然开始帮助一个像他年轻时候的孩子;他和侄子侄女甚至关系一般的姐姐大舅哥开始说笑;再然后他和他的高中球队击败了另一支很强大的球队并奇迹般的进入季后赛……可是生活不是故事——所以我给4星,因为这故事让人觉得真实。
挫折又很快出现在杰克的人生里,他看到了脑瘤死去的儿子的病友再次入院,医生带给了那对父母让人奔溃的消息时候,他又一次被悲伤和愤怒击倒了,他开车去了熟悉的酒吧,宿醉后去球队迟到被神父发现开除。
更难过的他又去喝酒——这是他最熟悉的路,然后晕倒在大街上。
宗教的目的是给人的生活做出解释,这样有了信仰便有了寄托。
上帝要亚伯拉罕去杀自己的儿子他便去杀。
可冷静下来还是很难让自己信服的接受为什么一个善良的人要失去他无罪的孩子。
《回归之路》比《海边的曼彻斯特》更像生活的地方是它不是意外,是无数个因为悲伤绝望被击倒的中年人里的其中之一而已。
成年人的生活里没有容易二字,即使不用酒精,也需要别的出口去麻醉这操蛋的生活吧。
毕竟:“we are have our cross to bear“。
不太喜欢故事的结尾,好像非得有阳光。
让人鼓舞的画面,父亲接受了热爱篮球的儿子,球队惊艳的进入更多人的视野,这是大家希望的结尾。
童话总得有个好的收场。
还是留给年轻的孩子们去看吧。
本.阿弗莱克在我脑海中一直是和烂片、花瓶之类的词汇挂钩的,即使他有过《逃离德黑兰》、《心灵捕手》这样的电影、也得过不少奖。
可是看完这部片子,我真对他刮目相看了。
励志片一般都会有哭有笑,激情四射,可本片102分钟(不含结尾字幕),男主脸上有表情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这其中还有13分钟是集中在最后——他经过心理治疗后。
这还是励志片吗?
其实全剧精髓恰恰是这副木头脸,让人感到深深的绝望、消沉、麻木……。
这样的人只是一副行尸走肉般的皮囊,他内心已经彻底自我放逐、没有了思想——除了喝酒以麻醉自己。
造成这样的,除了丧子之痛,其实还有更多原因。
比如曾经的篮球明星为了和父亲赌气,放弃名牌大学的全额奖学金,也同时放弃了自己的大好前途,这个让他肠子都悔青的决定就让他沉沦了好久。
刚被爱人拯救过来没几年又遭遇了丧子之痛,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压垮了他。
每个人都有很多梦想,可是梦想破灭、挫折一个又一个怎么办?
这种沮丧和痛苦确实是一个巨大的门坎,跨不过去就只能消沉下去。
片中把这种情绪发挥的淋漓尽致。
男主仅有的几次表情一个手掌都能数的出来:一、前妻约他见面。
满怀希望的他见到前妻时脸上露出了一丝轻松,可是得知前妻只是想亲口告诉他有了男友的消息时,他马上又变回了木头脸(陷入绝望)。
二、他的球队竟然打败排名第一的球队,同时晋级季后赛,他终于有了一点笑容。
其他还有吗?
Em……好像都是挤出来的了。
除了最后那段心理治疗后他终于痛哭出来,开始有了释然的表情。
说了半天好像和篮球没有一点关系?
这个饱受挫折的男人心中还有一丝梦想,就是篮球,这就像垂死的人还有最后一口气。
他能戒酒去执教球队也是因为这个梦想还能唤醒他的一点激情和理性。
但是过程是曲折的。
儿子病友的去世又一次唤出了他的痛苦记忆,让他重新拾起来酒瓶,从而丢了教练的工作…… 好了,不能再说了,快把剧情都讲完了,有兴趣的话赶快看原片吧。
莫名其妙
大本問前妻約會對象的名字,我在下面叫:馬特达蒙。
人物性格塑造太差
我竟然是喜欢这里面运动多过于个人的“回归”,那种学生篮球的热血和简单,在没有被任何资本腐蚀的纯粹和奋力奔跑 — 其实大本的所谓回归何尝不是回归这种简单?想起了之前看疯三时的感觉,它要的不是惊天动地的决战,而是那种插满flag的、老套的、每届都有的、一定会发生的下克上,绝杀与荣耀。
看在大本的份上给个四星吧,全程都很代入某人自己,不知道他决定接这个角色和拍摄的时候会不会太沉浸其中………就故事本身而言是个俗套的好莱坞狗血剧情,就想看大本指挥小孩子们打篮球的可以看过来~~~
8-2-2023 Flight Singapore to HK18-19/2/2023 2nd half典型美式運動片, 勵志的意義都欠奉, 結局收尾差, 不明所以。
寡淡。
没有高潮的平庸之作,大本这张便秘脸永远不能说服我他完成了自我救赎……
本以为是热血沸腾的运动题材 可却是颓废至极的酒鬼日记
多好的题材,拍的如此的烂,牵强附会的起承转合
一点儿新鲜感都不给人家
丧子的父亲酗着酒也没耽误领导一支25年没参加季后赛的校队夺得冠军,顺路还激励了几个小伙子重新做人,最后却被政治正确抛弃,自己还得去安慰身边的每一位,让人心痛不已,你们TMD死个儿子看看怎么才能继续生活…大本最好的一次出演!
面瘫哥本阿弗莱克这次演的是一个嗜酒如命的前篮球队员,也是该学校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冠军带领者,所以然后就被主教聘为篮球教练了。但是太爱喝酒了,去工地也喝,去教篮球也得喝,晚上下了班也喝点,甚至有一次约炮不成却跑到了别人家里。但是教篮球还是专业的,从全输到到冠军,很厉害了。所以最后的结局就是自己去戒酒中心并成功。。。很平庸很平淡的故事,可以说是哥哥版本的海边的曼彻斯特了。。。
运动的传记还是挺燃的也挺真实,穿插的感情线也挺好
也不是烂,但是我也不知道这到底是要讲什么,要讲的很多,但是又什么都没讲,我感觉就是亲友们集资给大本拍了个自传以鼓励他重新振作(?)
和彼得·伯格的《胜利之光》非常类似,都是那种视听风格写实、煽情不落痕迹、角色刻画丰满深刻的非传统的体育竞技电影,极具生命力的剪辑和美妙的后摇配乐相得益彰,不知不觉就可以让整个人燃起来。小本演的是真的太好了,在他身上,你真的可以看到这些年好莱坞的浮浮沉沉在他身上留下的印记,他距离下一个影帝应该不远了!
确实有点抓不住重点,情绪转折也有点突兀,但高中篮球是真的美好啊!
体育片里渗入人到中年的苦涩,节奏略温吞粘滞,不热血,但至少还有点点改变的希望。
3.5,虽然一切都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但却又能触动到神经,每次适应悲情文艺的舒缓节奏,突然就进入很燃很快节奏的篮球场,节奏转换太快人物前后状态反差也略大,有些突兀,也没有把悲愤转化为篮球力量这一面的转换表现出来。
人生 起起伏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