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爱的暂停键

Elskling,关于爱的练习(台),Loveable,Elskuleg,可爱的

主演:赫尔加·古莲,奥德盖尔·图内,凯瑞·豪根·西德尼斯,Maja Tothammer-Hruza,莫娜·格伦,海蒂·耶尔蒙森,玛特·马努斯多特·索利姆,伊丽莎白·桑德,埃斯罗姆·基达

类型:电影地区:挪威语言:挪威语年份:2024

《爱的暂停键》剧照

《爱的暂停键》剧情介绍

爱的暂停键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回忆起他们的相识,前一段关系结束,新的相遇开始。玛利亚在聚会里遇见心仪对象迅速坠入情网,却在结婚七年后,突然迎来丈夫的离婚宣告。面对爱情悄然逝去,不甘放手的她,强拉着丈夫进行婚姻谘商,试图修复彼此之间的裂痕。当过去相处点滴被逐一摊开、放大检视,这个关于情感的练习题,却比她想像中还要难解复杂。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黑天鹅湖我是太阳播客大追杀:好莱坞性丑闻录比彻姆大宅蜀汉酒楼薰衣草的香跟别人睡了乌当堂堂家族俺不是贫困户正义制裁者芒果和红色轮椅冰岛黑风暴虽然妈妈说我不可以嫁去日本危险代理人绝密的密子小姐绿色马车乡村医生巨蟒大战恐鳄误杀2乔西的虎与鱼坚毅奇兵七大罪愤怒的审判机甲英雄机斗勇者第2季大卫·科波菲尔的个人史尴尬时刻小颤抖超级特工烈火雄心2出线了,初恋马茹娜的非凡旅程

《爱的暂停键》长篇影评

 1 ) 「不要放開我」

手中拿著恐懼被拋棄的劇本的人,總在不知不覺中找到具有相應特質的伴侶。

親密讓人既想要又害怕,害怕受傷害,害怕被拋下,害怕對方不要自己。

關係讓人看見自己的需要和慾望,需要和慾望意味著要依賴他人,依賴可能會落空,可能被拒絕。

依賴讓人脆弱、渺小、不再全能,依賴甚至讓人感到羞愧、抬不起頭,羞愧是那麼的令人難受。

我不要感覺羞愧,我不喜歡這個感覺,這讓我感覺自己很不好、很糟糕。

我不要這個感覺,我要把羞愧丟給你,我要你羞愧,我要你感覺對不起我,我要你感覺不好,這樣我才是好的,只有我是好的,你才不會離開我、拋棄我。

可是啊可是,「我是不好的」總還是會一次又一次地回到我身上,怎麼辦?

比起在心中不斷擔心著伴侶是否會離開自己、何時會離開自己的人來說,只有那第二隻靴子落地的時候,才會感到解脫。

一段親密關係究竟何以走到這一步?

Maria和Sigmund從最初的激情、熱烈,走到了連共處一室都令人感到窒息,到底發生了什麼?

治療師和Maria的的單獨會談,是全片最精彩的片段之一,治療師請Maria重新講述在丈夫返家後那晚發生的一切。

彷彿電影慢鏡頭非常緩慢地、一楨一禎地看:當他看著你笑的時候,你感覺到了什麼?

當他走向你、擁抱你,你感覺如何?

你做了什麼?

你沒有抱他,你不想抱他?

你心裡發生了什麼?

你在想什麼?

你看到他是開心的,但是你不想他開心,為什麼?

他感覺到了你的拒絕,他看起來感覺如何?

他做了什麼?

你接下來又做了什麼?

你扭頭、移開目光。

此時的你怎麼了?

你在對方的眼中看見了什麼?

看見了怎樣的自己?

移開的目光裡,究竟是「什麼」被移開了?

有「什麼」在那一刻如此強烈的需要被移開?

Maria的敘述像是電影跳針一樣,不斷有些「什麼」被遺漏、被跳開,治療師不斷把這些缺失的部分找回來、連起來,看到那些「被遺漏」裡面的慾望、恐懼、害怕和扭曲。

人的經驗需要另一個人的在場、確認和見證,發生的事情才有可能成為活著的經驗,成為這個人的一部分。

又一次回到治療室,Maria帶著懷疑地不斷確認著:自己是否可以休息?

真的可以躺下來嗎?

我的休息不會給治療師帶來麻煩嗎?

我在這裡,不是在佔用你的時間和空間嗎?

我的存在,對你而言真的不是在浪費時間嗎?

你願意和我一起在這裡嗎?

我真的可以什麼都不做,就只是休息嗎?

看得讓人心酸又心碎。

Maria小心翼翼地在沙發上躺下,治療師幫忙蓋上了毯子,雖然躺下卻並不安心的孩子滿臉慌張地看著另一個人類如此認真、用心、懷抱善意地對待自己。

她輕輕地說:好奢侈啊。

Maria告訴治療師你可以去做自己的事,不用管我,我休息一會兒就會好起來。

「我哪裡也不去,我就在這裡,我可以坐在這裡看看你,也可以看看窗外。

但我會留意你的。

」即便心中感到陌生和不確定,但在這一刻,她允許自己是一個孩子,一個被照顧、被看見、被愛著的孩子。

對於走進治療的成年人來說,當內心被隱藏的孩子出現時,治療才真正開始。

Maira 不斷流下眼淚,這樣柔軟的自己對她來說是那麼的陌生和奇怪。

治療師對她說:「你願意接受我,這也讓我感到開心。

」因為這個孩子的出現,讓治療師在此刻可以成為一個母親,孩子的出現讓母親存在,母親並非生來就是母親,也無法獨自成為母親。

但母親最終是需要退場的。

Anna freud曾說:“ A mother’s job is to be there to be left. ”這既考驗著孩子面對挫折的能力,也考驗母親的自我是否足夠健康,是否擁有「分離」的能力。

分離不只是物理上的分離,更重要的是母親能否真的看見孩子,能夠接受孩子作為另一個不同於自己的個體存在著,而不是將孩子作為自己的延伸來看待。

Maria的母親顯然無法將孩子視為獨立於自己的存在,或者是說,Maria在母親心中從來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當一個母親無法承擔自己的壞、內疚、恐懼、焦慮時,孩子就不得不去替她承擔了。

當孩子的內在被母親的內容物佔據時,哪裡還有自己?

又要去哪裡找回自己?

Maria抹著眼淚一邊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總覺得自己是個壞人。

電影最後Maria和女兒擁抱的那一段令人動容,示範了一個母親能夠承受住自己的不足、允許自己在女兒心中有時候是壞的,並沒有因此報復或反擊,是多麼重要又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

寫到這裡想起電影《荒野機器人(The Wild Robot)》裡的負鼠媽媽,那是作為母親很真實的處境,一個母親對孩子不只有愛,也會有恨,也會有不小心傷害到孩子的時候,甚至有著想要傷害孩子的衝動。

這是一個真實的母親,也是一個真實的人類,既有愛也有恨。

比起完美,真實總是更讓人感到安慰。

 2 ) 有情绪的时候就是有需求。需要按下暂停键

这不是爱情或者婚姻电影。

是少有的很细腻的第一性心理成长的电影。

女主坚强能干(不然也不敢生四个孩子😂)知道自己要什么也敢于追求(第二任老公自己追来的)。

她想要的东西却未必是她需要的东西(她需要认可、存在感、情绪和需求被包容的空间,被看见。

说白了。

她在她妈妈爸爸那里没得到的东西,)她的做法是,通过追求外在的目标(老公 造娃 工作 项目)去满足内心的需求。

她抓住一些东西留在自己身边,然后自己真正需要填补的情绪需求全部外包给这些人(老公孩子朋友也包括妈妈和没出现的哥哥爸爸)。

但是大家不是她的情绪工具。

每次她用很bossy和道德绑架和诉苦(也是和她妈妈学的)的方式对待身边的人。

大家都苦不堪言。

最后在提离婚未果(拿极端分手方式留住老公继续为自己情绪供给)时候为了改造老公找的心理咨询师作为情绪容器,终于接住了看到了并满足了她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她要休息时候,咨询师说我哪也不去在这陪你。

这段我也是眼泪哗哗的掉从来没人和我说过这句话。

导致一把年纪仍然因为害怕被拒绝不敢和人提需求。

)女主被满足了内心空洞被补上了一部分。

在咨询师看到她的委屈时候她也看到了自己选择满足了自己。

情绪即需求,需求不满足的人一定向外索取或者直接封闭自己的(像我这样和女主差不多年纪仍然不婚不育没朋友没爱人也不和人过同居生活)。

同时情绪也是边界。

承受别人的情绪等于成为对方的情绪外包队员,你是不能有自己的,也分不清自己和别人的区别。

女主各种bossy的声音全部都是母亲声音的外化,何尝不是她想对母亲说的话呢,她说不出来最后只能对身边人说。

身边人不欠她的(是感恩她付出但是不欠她)是她妈妈欠她的。

如果看不懂这点,她一辈子无论有几段婚姻生几个孩子,所有关系都是她和她妈的关系的模板。

她只有一段关系就是她和她妈的关系。

老公是她妈妈,孩子也是她妈妈。

她的空洞和慌张都是妈妈爸爸带来的,妈妈没满足过她。

她就永远不能与自己和平相处。

幸好人是可以成长的。

因为我们值得。

我们可以。

我们很好。

我们没有任何问题。

有问题的是关系。

我们没有任何问题。

我值得被爱。

我值得被看见。

我值得好好对待自己。

我值得好好发现和认可自己的好。

我不需要别人哪怕妈妈爸爸朋友家庭的认可了,因为我现在能认可自己了。

被认可的感觉真好。

看见自己情绪满足自己需求的感觉真好。

能长大真好。

能暂停也是真好。

 3 ) 婚姻中的母职枷锁与女性自我救赎

恭喜影片获得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

影片以女主Maria(海尔加·古伦饰)的视角讲述了一段婚姻从热恋到崩解的全过程。

Maria在聚会上邂逅心仪对象,迅速坠入爱河并重组家庭,育有四个孩子。

七年后,婚姻因为丈夫的离婚宣告陷入危机。

Maria与丈夫尝试通过婚姻咨询修复裂痕,却在过程中逐渐意识到问题的根源不仅在于丈夫,更在于她自身的情感障碍和原生家庭的影响。

Maria从一个充满激情的恋人,到一个为家庭付出一切的妻子,再到一个面对婚姻危机的独立个体,这段充满挣扎与挑战的成长经历不仅反映了现代婚姻中个体与家庭责任之间的矛盾,更是对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角色的深刻探讨

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作为导演和编剧,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为影片注入了强大的女性主义色彩。

她没有将两性关系简单对立,而是通过女主的视角,展现了一个被生活琐事磨灭自我的女性如何重建自信,在亲密关系中自我救赎。

导演通过三种关系折射Maria的困境,“缺位”的丈夫西格蒙德是父权的共谋,他默认女主自愿承担母职重负,将共同育儿视为施舍,但他并非“渣男”,他的沉默源于对妻子过度付出的窒息感;母亲“忍耐即美德”的教诲和无意识的贬低是Maria自我压抑的根源,女主对母亲的指责与女儿的疏离形成镜像,揭露女性如何在代际间传递焦虑。

母职被神圣化为枷锁,自我价值便永远依附于他者认可。

青春期女儿的叛逆,反映出Maria作为母亲的隐形付出是“不被看见的”,加深了她对自己不被需要的恐惧。

本片竟然是导演首作,太厉害了,赞美一切不包饺子敢于直面复杂人性的好电影。

在与心理咨询师的交流中,女主完成了从“归咎对方”到“自我审视”的转变,直面原生家庭的创伤、对母职的过度执念以及“完美妻子”的自我规训,正视自己的情感需求和对丈夫的软性控制,这正是女性主义叙事中“主体性觉醒”的核心。

婚姻危机最终演变为一场对女性主体性的叩问,她曾将自我价值完全绑定在家庭角色上,像母亲一样在无限付出中向家庭和丈夫让渡权利,以此进行道德绑架和控制,却忘了自己也有情感需求,也是独立个体。

影片在视听和画面表现上极具艺术性。

导演巧妙地运用冷暖色调对比展现Maria情感的起伏变化。

回忆中的画面温暖明亮,而在情感危机时则变得冷冽克制。

此外,Maria的衣着变化也对应着她的心理状态,硬挺牛仔衬衫象征情感防御,丈夫的绿色运动衫暗示自我让渡,而结尾的白色针织衫则昭示柔软内核的重建。

配乐也恰到好处地烘托了情感氛围,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到玛利亚的内心世界,全片最震撼的那段对镜独白,Maria对着镜中的自己,从羞愧到坚定,“你还不错,你很好,你值得被爱,我爱你”,是全片最震撼的女性自我赋权瞬间。

这是一部适合所有处在亲密关系里的人观看的电影,它真实呈现了爱情与婚姻的复杂,提醒我们不仅要关注彼此,更要关注自身的情感需求。

 4 ) 暂停向他人确认爱,给爱自己一个时间

北影节爱的暂停键首映活动连锁代际创伤,母亲、自己、女儿,每代人都在焦虑自己被抛弃,同时又认定自己一定会被抛弃,做出种种促使别人远离自己的行为,最后获得果然ta会远离我的自我应验预言。

看开头的时候感觉像北欧版麦琳和李行亮。

但不想简单把这个影片当做是男女对立,或者说是男性缺位,女性自立,其实更多的是在生活中,自己在自己的生活里是什么位置。

像女主刚搬到公寓总是看着窗外灰暗的蓝色天空和好像无法停止的大雪,似乎女主也在这场雪里迷失了,她迫切的想通过向最亲近的人表达自己的不幸和不易,来焦虑地确认自己的位置,实际上每个人都有心里要接纳的自我,绝望的向他人呼喊,可能会把别人有限的空间压缩到无法忍受,最终触底反弹。

最喜欢的是咨询室的场景,她向咨询师表达她很累,其实她内心是期待留下的,又害怕打扰影响别人,别扭地说不要不要,但咨询师没有放弃,咨询师专注地接纳和无条件地积极关注了她,一瞬间她感觉自己被看到了,那些童年被忽视和打击的痛苦,好像突然有人愿意正向的无条件的爱她包容她了。

可能很多东亚环境成长起来的小孩也会很有共鸣。

最后,女主看向镜子,努力尝试接纳自己之后,她安心地睡了一整晚,阳光照在她身上,雪终于停了,她也有勇气尝试表达理解别人,尝试表达自己的需求,尝试向所爱之人伸出手,尝试自己带领自己在生活中找到方向。

 5 ) 当代爱情:从在一起,到“需要点距离”

Hallo大家,我是登登,我们习惯把爱情看作是一条线,从相识、相知、相爱,到走进柴米油盐。

但在这条看似稳定的路径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中途停下来:质疑、犹豫、分开、再重来。

挪威电影《爱的暂停键》(Elskling,2024)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当爱情被按下“暂停键”,我们会选择继续、重启,还是关机重来?

这部电影没有大场面,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却非常值得一看。

它像一面镜子,照见当代亲密关系中的真实样貌,尤其对年轻人而言,它不说教,不夸张,只是安静地讲了一个可能发生在任何人身上的故事。

简单的设定,不简单的关系电影的主角是一对已经在一起多年、生活几近“标准答案”的情侣。

在外人眼里,他们是幸福典范,有共同的家,有稳定的工作,有一起养的猫,甚至还有一个“属于两人的周末习惯”。

可某一天,他们决定“暂时分开一段时间”,理由不是出轨、不是争吵,而是“我不知道我们是不是还需要彼此”。

这样的设定很现实。

在这个人人都在追求“理想关系”的时代,最令人不安的,往往不是剧烈的冲突,而是平静中的迟钝与无感。

爱情不像坏掉的机器,一按就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有时候,它只是悄无声息地淡了,你甚至不知道是从哪天开始的。

爱,不总是非黑即白《爱的暂停键》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没有将这段关系导向一个明确的“是”或“否”。

它把观众放进了两个人各自的生活里,让我们看见暂停之后,他们如何重新面对自己。

女主角搬出去一个人住,开始尝试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展,去见以前没时间联系的朋友,也去面对一些过去被她“情侣身份”掩盖的个人问题。

男主角则留在原来的公寓,试图维持一种常态,却慢慢意识到自己的空虚并不是因为“她不在”,而是“自己是谁”这件事一直没想清楚。

电影里有很多片段非常真实,比如两人“暂别”后的第一次偶遇,在街角不知该拥抱还是点头打招呼;比如聊天记录从每天几十条变成偶尔点赞;比如夜深人静时,突然很想对方,但又不敢打电话。

这些情绪,不夸张,却让人有点心酸。

为什么值得推荐?

首先,《爱的暂停键》没有试图制造狗血剧情来吸引眼球,它很克制,也很温柔。

导演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和安静的节奏,展示了一种“慢慢看清彼此,也看清自己”的过程。

它不像是传统意义上的“爱情片”,更像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

其次,它给了观众一个机会去重新理解“亲密关系”。

不是所有的关系都要走到“永远”,也不是所有的分开都代表失败。

有时候,按下暂停键,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更好地继续。

对当代年轻人来说,这种视角尤其珍贵。

我们成长在信息爆炸和选择过载的时代,面对亲密关系时既渴望稳定又害怕失去自己。

《爱的暂停键》没有提供答案,但它提出了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要怎样才能既爱别人,又不丢失自己?

最后一点私心推荐这部电影的配乐和摄影也很出色。

北欧的冷色调、克制的对白、偶尔的沉默和空镜,都让人感觉像在看一本安静却深刻的散文集。

如果你正在经历感情的瓶颈期,或者只是单纯想静下来思考一下“关系”这件事,《爱的暂停键》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它不是那种看完会让人立刻大哭或大笑的电影,而是那种在结尾时你会长舒一口气,然后在某个夜晚,突然想起其中某句话,然后默默点头。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有时候我们不需要更多的答案,而是需要一个可以暂停、重新思考的片刻。

《爱的暂停键》就是这样的一个片刻。

看完之后,你也许不会立刻改变什么,但你可能会开始认真地问自己:我想要怎样去爱一个人?

我,是否还记得如何爱自己?

 6 ) 感谢你来过,也允许你离开

二刷还是觉得很好。

这次关注的重点不在恐育,在她学会自我接纳的过程。

片子仔细剖析了失恋之所以痛苦,是因为自己不够爱自己,觉得自己一切美好都与他有关,当他要走的时候就把自己美好的一切也带走了,留下一个糟糕的自己跟自己相处。

如果你爱的人不能告诉你、你是一个很好的人,如果他因为跟你的冲突就不再爱你了,那就让他走。

因为他不是真的爱你。

真正的爱会在冲突里消解又重生,像荆棘野草中依然会生长出的玫瑰。

当自己能够接纳自己,也能接纳别人对自己的指控,并温柔消解,而不是易怒暴躁继而互相伤害,如女儿对她最后的拥抱。

坚强的人往往真诚、勇敢,但也总习惯用推开爱的方式来寻求爱,强硬而非柔软,丝毫不惹人怜爱,有一个真正懂自己、愿意包容自己的伴侣是可遇不可求。

尽管如此,如果再次遇见心动,还是要勇敢去爱。

感谢你来到我的生命,也允许你离开。

 7 ) 玛利亚的七年之痒:北欧小城爱情寓言如何戳中全球观众?

2025 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上,这部挪威小语种电影意外成为黑马,包揽最佳影片、导演、编剧、女主角四项天坛奖,创下北欧电影在国际 A 类电影节的历史最佳成绩。

评委会盛赞其 “用日常细节剖开情感真相,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找到共鸣”,挪威媒体称其为 “继《让子弹飞》后姜文最推崇的情感电影”。

影片在挪威本土收获 225 万美元票房,虽未大规模引进中国,却在豆瓣、IMDb 等平台收获 8.2 分以上高分。

观众评论集中在 “像在看自己的婚姻纪录片”“每句台词都戳中情感痛点”,社交媒体上#婚姻暂停键# 话题引发 10 万 + 讨论,成为年度 “治愈系致郁” 代表作。

《爱的暂停键》

导演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将故事锁定在挪威小城的秋冬,用漫长的极夜、窗上的冰花、永不停歇的雪,构建出婚姻危机的视觉隐喻。

没有狗血冲突,只有晨起时的沉默早餐、深夜里的行李箱拉链声、谘商室里的哽咽独白,用 “生活流” 叙事让观众在熟悉场景中心惊。

原来爱情的消逝,早藏在无数个未被接住的瞬间里。

影片从碎片化回忆展开。

聚会上,玛利亚主动走向高大沉默的西格蒙德,指尖颤抖着递出电话号码。

这段 “女追男” 的初见被镜头赋予柔光滤镜,她眼中的星光与两个孩子的笑声,为这段迅速组建的重组家庭镀上理想主义金边。

但导演刻意埋下伏笔 —— 西格蒙德始终被动的态度、玛利亚过度用力的 “完美妻子” 表演,早已为七年后的 “我不爱了” 埋下裂痕。

当西格蒙德突然提出离婚,玛利亚的世界开始倾斜。

谘商室成为情感解剖台:她颤抖着回忆凌晨独自照顾婴儿的深夜、家庭聚会中被忽视的座位、为孩子放弃的插画事业。

最刺痛的场景是她发现丈夫偷偷整理行李箱,却仍要假装平静煎蛋,油锅里的滋滋声与心跳同频,婚姻的崩塌在无声处掀起海啸。

导演拒绝戏剧化冲突,反而用 “整理衣柜时发现对方偷偷拿走的衬衫”“孩子问‘爸爸为什么不回家’” 等细节,让观众喘不过气。

谘商过程成为玛利亚的 “精神重生”:她逐渐意识到,对婚姻的执着源于童年被忽视的创伤,试图用 “完美家庭” 填补内心缺口。

当她在镜前练习 “我值得被爱” 时崩溃痛哭,当她第一次对西格蒙德说 “我需要时间想想”。

镜头从仰拍转为平视,暗示她终于从 “妻子”“母亲” 的角色外壳中剥离,看见真实的自己。

片尾她翻开尘封的插画本,笔尖落下的瞬间,婚姻暂停键成为自我重启键。

不同于《婚姻故事》的法庭对峙、《消失的爱人》的悬疑反转,《爱的暂停键》选择 “温和的真实”。

婚姻失败不是某一方的错,而是两个带着原生家庭伤痕的人,在爱中迷失了自我。

玛利亚的经历让无数观众惊醒。

我们是否在关系中过度牺牲,用 “付出” 掩盖对孤独的恐惧?

影片没有给出答案,却用细腻的情感流动告诉我们:健康的爱,始于学会与自己的阴影握手言和。

对比好莱坞的浪漫幻想、东亚家庭剧的伦理负重,挪威电影擅长用极简美学承载复杂情感。

影片中,玛利亚与闺蜜在咖啡馆的闲聊、孩子无意识的拥抱、甚至街角面包店的热气,都在极冷色调中注入 “hygge” 式温暖 —— 承认生活的寒冷,但依然相信微小确幸的力量。

这种 “不煽情的治愈”,成为北欧电影征服全球的情感密码。

莉莉娅・英戈尔夫斯多蒂尔将自身经历融入剧本。

玛利亚的插画师职业、重组家庭结构、甚至谘商室的布置,都带有强烈自传色彩。

这种 “私人化叙事” 让细节充满生命力。

玛利亚崩溃时反复擦拭已经干净的餐桌,精准捕捉焦虑者用机械劳动对抗情绪的心理;西格蒙德沉默时摩挲婚戒的动作,暗示其内心的挣扎而非冷漠。

女主角赫尔加・古莲的演技被称为 “微表情教科书”。

听到 “离婚” 时喉结滚动却强装镇定,回忆创伤时手指绞纸巾直至变形,眼泪在眼眶打转却始终不落。

这种 “克制的爆发” 比嚎啕大哭更让人心碎。

摄影采用大量手持跟拍,镜头随玛利亚在厨房、卧室、谘商室走动时轻微晃动,营造 “沉浸式疼痛”;配乐以钢琴单音为主,留白处让观众听见自己的心跳声。

从另一个角度看,影片过度聚焦玛利亚的内心世界,对西格蒙德的心理挖掘稍显单薄。

他 “突然不爱” 的动机仅用 “累了”“没感觉了” 带过,原生家庭创伤的铺垫不足,导致部分观众认为角色 “工具化”。

这种 “女性中心” 叙事虽强化了共情力度,却也让婚姻危机显得单方面失衡,引发 “是否忽视男性情感困境” 的争议。

导演刻意摒弃戏剧冲突,前半段大量堆砌日常片段(如准备早餐、接送孩子、整理房间),虽极致真实,却让习惯强剧情的观众感到拖沓。

例如重复三次 “玛利亚在厨房发呆” 的场景,虽暗示内心变化,却被批评 “节奏像挪威的冬天一样漫长”。

这种 “反高潮” 处理,是文艺片的坚持,也是商业接受度的壁垒。

爱是一场没有答案的自我练习。

当玛利亚在片尾目送西格蒙德离开,没有拥抱或争吵,只有一句轻轻的 “照顾好自己”。

镜头定格在她的插画本上:空白页中央,一个小人正在给自己画翅膀。

这部电影没有教我们如何维持婚姻,却教会我们如何面对关系中的失去。

不是抓住对方不放,而是在暂停的时刻,重新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或许,最好的爱的练习,从来不是学会留住谁,而是学会在爱别人的同时,依然记得为自己留一盏灯。

 8 ) 爱的暂停键。

这部电影揭露了婚姻的复杂以及人性的复杂。

讲述了男女主从恋爱到结婚生娃再到想离婚的心理路程,电影虽是电影,却反映了生活中一些真实的婚姻矛盾。

让那些结了婚还和还没有结婚的男女悟出婚姻中的一些真谛。

过日子和谈恋爱是两码事。

结婚之后要不断完善自己才能和伴侣有一个长久的未来。

性是肉体生活,爱情是精神生活,婚姻是经济生活。

三者不能合二为一。

相爱容易相处难。

婚姻里面需要两个人共同去经营和成长。

包容对方的不足和改变自己的缺点。

忠于对方,有稳定的经济来源。

互相尊重。

婚姻才有可能长久。

这部电影道尽了婚姻的不易和复杂性。

值得人们深刻的反思和吸取教训。

这教会了我们如何继续经营一段幸福的婚姻。

每看一部电影都会有所启发。

电影不仅仅是电影,更反映了生活中的一些矛盾和现实,这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去面对生活中的一些困难。

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成长。

婚姻并不能让一个女人一生衣食无忧,幸福美满。

婚姻只能是锦上添花。

婚姻更需要两个人的努力和共同成长,结了婚的女性不能一味的去依赖男性,养成自己懒惰自私的性格。

男性也应该体谅女性生孩子,做家务,挣钱养家的不易。

幸福的密码永远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无论单身还是结婚,都要为自己的人生奋斗。

结婚与不结婚都是自己的选择。

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买单。

 9 ) 看到最后我还想问:姐,咱家那四个孩子以后谁带啊

以为是女性主义,结果是现实主义,但也没有现实到底。

电影拍得好的地方就不提了,对话非常真实,表演也非常好,很多地方非常让人共情,电影院里好多人都哭了。

以下涉及剧情剧透:开头女主就在离婚,然后火速看上一个男的又结婚了。

好嘛,我以为她还要跟这个男的拉扯一段时间,直接就又怀孕生了俩孩子,然后直接七年后。

从这里开始,北欧跟东亚女性困境开始共鸣。

她一个人带四个孩子,俩前夫的,俩跟她老公的。

最大的女儿已经青春期了,非常叛逆,经常对母亲出言不逊。

她因为要在家里带四个孩子所以没有工作也没有个人时间,谁带四个孩子都是打一份高强度工啊,如果你还想工作还有梦想不想放弃为啥要生这么多呢,为了北欧地区出生率吗?

她老公出差六周回来,两人就因为各种鸡毛蒜皮的原因吵架,但吵架的根本原因是她老公答应她这次出差结束之后就在家不出去工作,换她出去工作,但他食言了。

她大吵大闹之后,他就说她有情绪问题,让她去上情绪课。

她说我不需要,我只是太累了。

我非常认同啊,谁的情绪都经不起这样的透支。

你跟一个精疲力尽每天处在鸡飞狗跳环境下的人说让他上情绪课,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我我就说我没有情绪问题,我就是没素质。

然后她老公要跟她离婚,她离开家自己出去冷静,这里看得还挺难受的,她不断打电话、发短信,但得不到回应,她觉得自己是需要上情绪课,是她不好,如果她更好一点就不会离婚。

然后两个人一起去看离婚咨询,他说他需要自己的空间,她说你已经有了,我才是一点自己的空间都没有。

这里我也非常认同啊,他一走就是一个多月把孩子(有两个还是学龄前儿童)扔给她,他还好意思要个人空间。

然后他老公不来了,换她自己来上离婚咨询,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她发现了她确实对他有态度非常不好的一面。

然后她去拜访她的母亲,这里又很东亚母女了,她原生家庭也是父亲缺位,母亲一个人拉扯大俩孩子。

在聊天过程中,她敏锐地发现,付出并不让她母亲快乐,她妈妈并不是高高兴兴地为她付出的。

姐,你想想你家里那四个,你就没有一瞬间后悔生过他们?

谁老公酗酒自己累得天天在厨房哭还能开心地为孩子付出啊。。。

你那个酗酒缺位的父亲,他可是连付出都没付出……最后在女主的一番心理斗争,自我怀疑与自我重建之后,对他老公说,你想走就走吧,我会好好的。

我心想:你打算抚养费要多少啊。

最后的最后,是她自陈,接受你的爱,让我没有安全感,你抱我的时候我觉得你会放手。

大体是一个因为觉得你会放手所有我预先放手预判了你的预判的心理因素。

然后,她睁开眼,她老公没有走。

happyend了。

这个时候我还在想,你家那四个孩子以后谁带啊?

你老公还继续出差吗?

你的工作和梦想到底要不要重拾啊。。。

这不是春晚,包饺子解决不了问题啊。

 10 ) 谁痛苦谁改变

“如果我让你抱我,我总是害怕你会松开手。

”通过推开的方式留住对方。

这似乎是前任对我说的话“你爱我你为什么总是把我往外推呢?

”《爱的暂停键》看的过程像是看电影版的《再见爱人》,没有一丝快进,甚至有些地方需要停下来做笔记分析人物性格。

前半段感受到的是女主非常糟糕的生活状态和表达方式,刚经历一次婚姻破裂,留下一对儿女,还没完全恢复又命运般的邂逅第二任丈夫,再次热恋,又添一对儿女,本以为是幸福的延续,转眼生活的琐碎汹涌而来,她成了偶尔要独自带四个孩子的全职主妇,大女儿叛逆期,小儿子拉完屎还不会自己擦屁股。

这里插一句,孩子还是少生,搁谁带四个孩子,精神也能出点问题。

再遇到一个回避型且长期出差的丈夫,尽管女主压榨掉了自己很多的工作时间,抚养四个孩子,她想成为好妻子好母亲,还想有自己的事业,但人可以做很多事,但不能同时做很多件事。

终于在丈夫出差三周后回来的晚上,本就度过糟糕一天的女主,在听到丈夫接下来依然要出差时情绪失控了,然后男主告诉她说你应该去上情绪管理课,你应该去改一下你的暴脾气,你对待我的方式让我心碎。

Why?

Baby why?

明明是你做的让我很难受,为什么没有错的人需要去治疗?

“你想离婚吗?

你是想离婚吗?

女主问了两遍,而男主看了看她,没有任何回答,转身送孩子上学去了。

这样的忽视足以把一个焦虑型逼疯。

“我们不能聊聊吗”“我现在没空”“我受不了这样子”“行,那就别受了”谢天谢地,这就是回避型开口说的第一句话。

“我会离开”,男主没有回答,“直到你找到你想要的一切 孩子们会跟你待在一起”“行”“行吗?

真的行吗?

我离开就是个有效的解决方式吗?

”“你自己说的啊 如果这就是你想要的”---典型的煤气灯效应,对方一直在控制着形势,一直在说是你的错,然后引爆你的情绪,你歇斯底里像个疯子,他却像个无辜的受害者。

说实话,他们这样的组合能一起过了七年,实属不易。

到后面他们一起去看心理咨询。

男主希望他有更多的私人空间和工作空间,女主反问明明你是已经拥有了更多空间的人,我已经没有空间了,为什么你还跟我要求更多的空间呢。

直到男主掏出手机,播放了寒假时一次吵架的录音,女主才震惊又羞愧,她深爱的丈夫已经早早地在审视这段婚姻,默默给她减分,这次离婚并不是偶然事件。

心理咨询师问男主,你发过脾气吗 西格蒙德,“没有吧 我不知道”“如果当玛丽对你发火时 你会感到愤怒”男主依然冷静的沉默。

他对自己的情绪都如此模糊,何况对你的感受?

终于在充满焦躁情绪的一天的等待中女主收到了男主的离婚邮件。

之前好友还确信“他爱你,你是他交往时间最长的,之前的都半年就结束了。

他离不开你,况且你们还有孩子。

”抱着这样的侥幸猜测男主不会离婚。

但其实当男人想离开你时,一切都不是问题的。

女主崩溃了,打电话给男主,他拒接,又打电话给妈妈哭诉。

女主的情绪完整再现了悲伤五阶段:1.否认/隔离(明明是你的错却让我去心理治疗)2.愤怒(我不会再跟你讲一句话,我要为我的孩子回家,我不要再被这些东西困住)3.协商/讨价还价(借口出来的匆忙没拿衣服,约丈夫出来见面,诉说自己很努力但依然很失败,甚至打自己)4.沮丧/抑郁(整宿睡不着觉,不打理自己)5.接受(开始去做心理咨询,哪怕只是自己一个人去)当女主又一次自己坐在心理咨询室抱怨他只是一味逃避 什么也不做时,心理咨询师说“我想他是需要治疗的 不管他现在来不来 可是他现在做什么对你来说并不重要 你现在必须照顾好你自己和你自己的生活 你必须集中精力解决你的事情”看到这里我内心已经开始起伏,我想起了那年心理咨询师问我的话,失去婚姻和失去自己,你更害怕哪个。

我开始把脑子里的回忆客观的回放出来,不去评判他辜负了我什么,我付出了什么,只看我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我为什么要说这些做这些,我的感受是什么。

电影里这段情节只能展现几分钟,但现实中这是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在拜访母亲的剧情里,可以发现她母亲对她的情绪表达,和她在婚姻里对丈夫的表达是一样的。

一进门,母亲一直在给她灌输咱们家都是女强人,和你爸爸离婚后的日子很难,但是我挺过来了,你身上也有同样的力量,你一定会没事的。

得,还不允许脆弱了。

女主带了罐红茶给母亲,母亲说你给我带了礼物,真不错,但我已经很久不喝红茶了。

女主本来要坐母亲原来坐的位置,但她妈妈说你还是坐在小时候坐的位置上吧,你习惯了那里,你像个女王看着我这个女仆忙碌。

几句话就让你感觉你很糟糕。

也许此刻母亲自己也没意识到她的话伤害到了女儿,究其原因是对自己生活现状的不满,但又不暴露自己的脆弱,不直接表达需求,用一种暗戳戳的方式贬低你,让你内疚,让你觉得我比你好,而你遇到这么好的我是你的幸运,那样你就不会离开我了。

女主几乎完全延续了这套表达方式,但对方不是傻子,被刺到了会感觉到的,这就激发了对方的攻击性。

越是装得刀枪不入,越怕被人轻轻抱进怀里。

当女主说我太累了我没办法思考,咨询师说这里有沙发可以休息,女主觉得尴尬耽误对方的工作时间时,咨询师温柔而坚定地说,我就坐在这儿,我哪也不去,我可以坐在这里看着你 也可以看着窗外 但我会留意你的 我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女主被好好地接住了,她开始流泪,不好意思地说“哎呀我就是累了”,“也难怪”,她开始不停地流泪,“没关系 你有这种感觉很正常”。

回到家女主抚摸着自己的心脏对着镜子和自己说:你完全没问题的,我的女儿,你有一颗善良的心,你值得被爱,你该拥有爱的,你太棒了,没关系,你是需要爱的,我爱你。

我的眼泪止不住的流,这段演的太棒了,写到这儿我还是在流泪。

我理解这个过程是多么漫长,期间充满的了孤独、怀疑和反复,但你要沉下心,一天一天的过,会重新找回自己的。

当青春期的女儿再次对女主说你很蠢,我想搬去爸爸那住,他比你脾气好,不像你那么可怕,女主这次没有再为自己辩解,而是说你想这样也没关系,如果这是你想要的。

这一次女儿抱着她哭了。

女主终于学会了接纳,你有这种感觉很正常。

结尾夫妻俩对坐在咖啡厅,女主表达了非常希望能永远跟男主在一起,但如果他想离开,也可以不带内疚的离开。

表达了过去自己的害怕,我不知道如果让你抱我,你会不会松开手?

男主说你真的这么想吗,但他也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就是他从来没真正表达过自己的需求。

爱自己真的是一个需要学习的能力,但你要相信你值得,相信会有人能够温柔的接住你。

彩蛋,女主闭上眼再一次回想当初男主出差回到家的场景,她坦诚了自己的脆弱,这一次她主动伸出了手。

电影只给了一个男人的后脑勺,看评论说男主结完账又回来了,我觉得不一定是男主了,因为此刻的他只感到离开她的轻松,还未审视过去的自己,还不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况且心理咨询是个长期工程,自我成长更是需要时间,他甚至等不到你说“抱歉,以前抓你太紧了”就已经开始新生活了。

女主已经接纳了不完美的自己,她也开始爱这个不完美的自己,她有勇气张开手再爱任何人,不管那个人还会不会离开,她都知道她能爱自己。

《爱的暂停键》短评

烦死了。

8分钟前
  • 赵八斗
  • 力荐

准确但还是太笨拙了

10分钟前
  • 番茄杀手
  • 还行

这是对于婚内女性的pua,女性在婚内所遇的一切问题竟然以女性自省为结束。醒醒吧

13分钟前
  • SEAL
  • 较差

那个夫妇咨询是免费的嘛?看看室内装潢也是好的

16分钟前
  • Common room
  • 还行

像是一次中断原生家庭代际伤害传递、自我疗愈的教学展示。能完成这样的过程当然很好,只是已经看了太多,这世界上男性的轻易抽身,和女性的过度自省。

19分钟前
  • Jane
  • 还行

虽然故事讲的很完整,但全世界把女主逼疯了之后又在声讨女主怎么疯了,而且最终发现原因原来是女主的不配得感??然后去向每个逼疯她的人道歉?不离谱吗?

22分钟前
  • 光风霁月
  • 较差

反复令人厌烦的场景倒也看得下去,女导演的矫情挥之不去,不算是好片,女性对自我的重新认知就一定这么小家子气吗?!

25分钟前
  • 我不能
  • 较差

有点像《蛤蟆去看心理医生》的婚姻版,原来全世界的女性都差不多,不管怎么说不要成为怨妇。这剧把男的描述得太好了,完全没展开,最后扣在女人对着镜子和自己说“你值得被爱”,问号脸WHAT?

27分钟前
  • 阿叶
  • 还行

又是焦虑抑郁的一天,思考自己到底怎么能读到大学的最后还是因为作业怎么都做不了情绪崩溃在舍友面前委屈大哭,尽管她说不是我的问题。和女主相似的心境最近几个月,但是我到现在都无法做到喜欢自己。在三代女性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说出没关系时我也流泪。我什么时候能对自己说伤心难过生气没关系很正常做不好也没关系啊

32分钟前
  • alice🐰
  • 推荐

虽然是在讲女主用推开的方式去挽留丈夫终会失败,但其实并不觉得她无理取闹,因为承担的太多才会崩溃,才会想发泄,尽管这种情绪让人越来越糟,所以没办法改变现状就只能多爱自己一点,学会包容自己才能更好的包容他人,也会更轻松的面对生活

33分钟前
  • 阿五
  • 推荐

还挺喜欢的,导演对人内心的把握很准确

38分钟前
  • 穿过池塘
  • 推荐

自我成长是(个人)一生的功课

43分钟前
  • 慢慢松离合
  • 较差

亲密关系转向个人心理探索。

48分钟前
  • 言筱易
  • 还行

更多的讲的是一个课题分离的意思,人应该更专注于自身而不是亲密关系中的对方,专注自己的课题可以显著改善电影中呈现的缺乏自爱、缺乏配得感、自卑、期望投射、容易陷入比较、情绪上物喜己悲等一系列问题,英文译名loveable大概涉及到了这层含义,但中文译名爱的暂停键完全是八竿子打不着

52分钟前
  • 糖醋橘猫儿
  • 还行

#SIFF#捡到宝了。通过贬低他人来掩盖糟糕的自己,女主看似有些双向燥郁,从管不住脾气到拒绝沟通到原生家庭的伤疤揭露,两性婚姻和两代母女关系,结局的自我苏醒和拯救,良好解决了问题,根源就是正视自己的弱点,拥抱爱意。身边偶尔会出现这样通过伤害别人保护自己的人,更多是不理解和逐渐孤立。女导演能够这么勇敢细致地真实剖析女性和人性,真的让人佩服。

54分钟前
  • 刘小黛
  • 推荐

女主来自家族的遗传被自己亲手掐死了,但是男主的还在待定,歇斯底里的人不是它自己想要歇斯底里,它的打砸烧抢是一部分原因是遗传,一部分原因是匮乏。再一次,女的们,你们没有那个金刚钻,请做好避孕措施,一个人带四个孩子,没人会稳定的,反正孩子生出来,确实是塞不回去的,但男的是可以跑的。

57分钟前
  • 光锥之外的形状
  • 推荐

《爱的暂停键》导演用《坠楼的审判》的方式讲出了《好东西》想表达的东西女主对着镜子中的自己自信的表白。在爱情婚姻中自信的爱自己吧。

59分钟前
  • 海纳百川
  • 推荐

妈呀,跟我太像了,我也知道问题在哪,但不知道怎么解决。结尾看哭了。另外,这个片真的可以欣赏一下北欧室内家居设计和穿搭。

1小时前
  • 過期罐頭
  • 推荐

生孩子是原罪,不然女主也可以像那混蛋男一样拍拍屁股走人,而不是pua自己获得和解,多好。

1小时前
  • 载梦入星河
  • 较差

15th BJIFF# 看完发现女主跟我隔两个座。其实是奔着marriage issue来的,没想到看一半变traumatherapy某种意义上结合挪威的语境确实更加贴切,对中国本土观众来说还是略矫情,表演加分。另,映后观众问题的质量对不起翻译姐姐的业务水平

1小时前
  • Jadani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