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故事并不复杂,一个从北京毕业后,去西藏支教的老师,与藏区孩子们的故事。
可是电影好几处,我都情不自禁眼睛发酸,大多是被藏区人的纯粹而备受感动。
朗措大哥特地给老师准备的厕所、与盗猎者的勇敢战斗、对一个远走之人的等待、孩子们为草原下雨做的准备、自由蹦跑在草原上的天性、眼睛里对知识的渴望和老师的尊敬、村长准备的米和牦牛肉……我们总是在影视中看到别人的故事,试图在其中找到与自己灵魂共鸣的那些东西。
看完这些人的人生态度,我感觉完成了一种净化。
这或许就是人性中那些美好的东西换来的。
电影的格局大,韩老师能去藏区支教肯定是很伟大的而且也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才行的,还能一直坚持。
也被藏区孩子的淳朴单纯所温暖,感动,还有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韩老师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藏区的教育。
幸运的是遇到了梅朵,一直陪在韩老师身边,要是结局再完美些就好了😁,就应该多拍些这样的电影🎬
“真正美好的爱情就是这样!
”。
我愿称之为藏地草原上最美的爱情故事。
像是一种相似的灵魂,初见时相互尊敬,再见时不舍别离,最后成为永恒的定格。
韩松与梅朵的爱意体现含蓄,可以在梅朵盛饭时、晒被时、喂马时、以及生活中很平常的小事,表露出爱意。
他们俩个人对待事情很专一,他们对彼此更是无微不至,相互依赖,展露出爱情的美好本质。
我不禁为这样唯美的爱情所感叹,草原最善良的人,灵魂的高度匹配,可谓是藏地深处的佳话啊。
时代发展飞速,人们的经济物质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爱情也流失了它原有的本质,没有了像韩松和梅朵那样至真至善的爱情,也许慢下来,才会有一段永恒难忘的爱情吧。
现在市场上的网络电影问题很多,剪辑、特效、剧本、演技等随便拎出来一个都能吐槽半天。
甚至在豆瓣评分上,网络电影很厚脸皮的有着“3分即合格”的说法,这跟院线电影的6分相比足足差了一倍。
今年上映的数百部网络电影中,即使票房最高的前五名,也只有打破网络电影开分纪录的《硬汉枪神》拿到7.1分,《兴安岭猎人传说》与《浴血无名川》勉强维持在6分线上,其他两部皆在6分以下。
6分,貌似成了网络电影极难跨越的一道坎。
不过最近上映的一部聚焦藏区支教的电影《藏草青青》,仅上映两天,却有着挑战《硬汉枪神》地位的趋势。
在豆瓣三百多个评价中,四星,也就是8分占了大多数,6分以下极少。
这种情况,在网络电影中可谓是一个奇迹。
电影以来自北京的支教老师韩松的视角,讲述了他从初到藏区时打算“趁年轻,镀个金,走捷径”,到后来与孩子们产生深厚感情,决心把一生都奉献给支教事业,最终帮助众多藏区学子改变了人生。
《藏草青青》没有花里胡哨的炫技技巧,也没有令人惊叹的特效镜头,仅仅是用主角韩松的所见、所闻、所遇,就引起了众多网友的情感共鸣。
电影开头,向我们展示了藏区美景。
用剧中人物朗措的话说就是“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绿绿的草地,美得很“。
可在这美景之下,藏区人民生活的却极为艰苦。
学校用水,需要孩子们从远处的山溪背回来。
晚上睡觉要随时拿着枪,因为周围可能有狼和盗猎者。
厕所是用两块木板简易制作而成。
就连吃饭,都很少有能吃饱的时候。
村长担心韩松刚来不适应,还专门送来了白米和牦牛肉。
普通常见的拉肚子,因为没药物没医生都成了疑难杂症......
电影通过这些常见小事,让我们看到了九十年代藏区人民生活的艰苦。
按照计划,支教老师需要在这里教满三年才能离开。
可艰苦的环境,已经吓走了多位老师。
甚至在这里从小长大,与朗措感情极深的藏族姑娘旺姆,在考上北京的大学后就带着家人一起离开了。
逃跑或是离开,终究只是少部分人才能有的选择,大部分人都只能继续留在这里生存下去。
这就体现出了支教的意义——既让孩子们学到丰富的知识,也让他们的未来有了更多可能,同时给藏区的改变带来了希望。
电影对韩松、朗措、梅朵三人进行了着重刻画,他们代表了为脱贫攻坚默默奉献的人。
正如前文所说,韩松刚来时是抱着“趁年轻,镀个金,走捷径”的想法,于是就选择了最偏远最艰苦的藏族地区,毕竟三年后就可以离开。
只是事情的发展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
刚到这里时,他从孩子们的眼中看到了对知识的渴望,感受到了这里人对教师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尊重。
这种情形对于年轻人来说冲击极强——别人的认可和期待,能够激发无限动力。
当然,这边条件艰苦,韩松有过挣扎。
只是看到默默照顾孩子们的梅朵和朗措时,他也开始坚定起来。
三年之后,韩松可以离开了,母亲病重也给他提供了合适的理由。
但他终究放不下与孩子们培养出的感情,以及与梅朵之间暗生的情愫。
都说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奉献的女人,梅朵就是韩松背后的女人。
她是朗措的妹妹,负责照料学生们的饮食起居。
虽然她没有上过学,但是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与韩松结婚的几十年,她没有买过新衣服,也没有自己的爱好,对此她却从没有抱怨过。
如果不是梅朵的默默支持,单靠韩松一人很难坚持下来。
尤其在朗措牺牲后,所有的担子,一个人如何扛得动?
朗措这个人物犹如全是优点没有缺点一样。
可电影对他的塑造,不但不让人感觉假,反而就像是我们身边常见的一些人。
他把所有工资都用来帮助住校的学生们,对韩松也是尽心尽力的照顾,甚至青梅竹马的旺姆离开后,他也没有一句怨言。
最后因为盗猎者的原因中枪身亡,更是把这个人物提升到了“为教育事业奉献生命”的高度。
韩松、朗措、梅朵,都是无私奉献的人,这种人少见,却很多。
因为大部分人做不到,所以我们会被其精神所感动。
自从年初《山海情》获得巨大反响之后,脱贫攻坚类的电影也多了起来,可都是有形而无神,打着口号来赚小钱钱。
《藏草青青》反而像是一股清流,不但用心讲了好故事,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支教的不易,这不是喊喊口号就行的。
对于这样用心的好电影,两日分账票房仅有37.7万,真的是太少太少了......
以为这又是一部国产烂片嘛?
错错错❌影片讲述了来自北京的年轻韩老师初到藏区,深入藏区,与孩子们发生的故事,孩子们的故事,还有最后的结尾!
僧格执行任务牺牲了,哇!
泪目直接,也很感慨导演会拍出这个,现在的国产片中,大部分内心想的最后肯定是合家团圆,所有人平平安安,虽然这样一个僧格的结局并不美好,但其实这样反而会加重大家对僧格的印象在小家与大家中,没有人能做到两全,韩老师舍弃了小家,扎根藏区,为了孩子,他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片中韩老师到头来无儿无女,却是无数藏区小孩的爸爸。
现在大家眼里觉得藏族同胞都特别有钱,家里养着牦牛,但其实并不是。
在我们无法触及的地方仍然存在着这样的情况。
整个电影的格局都很大,韩老师是一个伟大的老师,从本来的镀金,再被藏区孩子的淳朴单纯所温暖,被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所打动,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藏区的教育。
所幸,他遇到了梅朵,梅朵用她的温柔与善良,一直陪着韩老师,孩子们也会记得经常看望韩老师。
最后,格朗大哥那么好那么帅的一个人,为什么不能有个美好的结T T
韩松,松树的松,松鼠的松。
他像一颗松树种植在了草原上,扎根为家,为松鼠们带来了渴望的松子,也收获了松鼠们的爱。
捧上一杯酥油茶,是那圣洁的格桑花。
有人闻不惯,有人偏爱这油与茶,一见钟情也好,日久生情也罢,茶与花相伴便为家 。
善良并没有错,错的只是救错了恶人。
为什么要救人?
救人并没有错,不救就根他们那样的人没有区别了。
世界上有很多个门,你打开不同的门就会有不同的风景,有人渴望外面的世界,有人也愿意坚守在这一方土地上,送他们去看这世界。
生命的意义何在,一生坚守一件事便是了。
1、还是太干净了,藏族学生衣服、头发皮肤、厨房、房间等等;2、年龄变化有点不符,韩老师开始支教到增格参军最多也就4、5年吧,韩和梅朵怎么就突然从青年变成中年了;3、作为草原上的民族简单的吃坏肚子还是能处理的吧;4、学校里不会几年不添一个学生吧,而且几个孩子有大有小陆续离开很正常,包括最后知道增格牺牲的消息韩老师晕过去,是否艺术加工的太明显了!
看了电影《援藏日记》真的是很真实让我受到感触。
主角韩松大学毕业了本来可以在北京找个好工作,过安稳生活,却跑去西藏支教。
到那儿一看,好家伙,条件差得没眼看,路不好走,天气又恶劣,住的地方也破破烂烂,非常简单,以前来支教的老师都没工作满三年直接打退堂鼓。
但韩松没放弃,看到那些藏族孩子,他们穿着旧衣服,坐在四面透风,下雨时还漏雨的破教室里,眼睛却亮闪闪的,对知识那种可望的孩子们,教室强上贴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他决心留下来为了孩子们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影片里韩私妈妈临终对韩松说的话,改变了韩松的人生,心在哪里爱在哪里,爱在哪里,哪里是家,最终韩松留在那里改变的学校环境,那些学生有的去参军保家卫国,有的做生意改变了孩子们的人生。
最终韩松坚持下来,一生给了西藏。
影片很感动,很有教育意义。
@M观影团#M观影团影迷日记# #电影援藏日记有多真实#
在广袤的藏地高原上,教育如同一盏微弱的灯,却足以照亮无数孩子的人生。
《援藏日记》以北京大学生韩松的援藏支教经历为主线,用诗意的镜头与质朴的叙事,将一段跨越文化与地理阻隔的生命羁娓娓道来。
这部影片不仅是一部关于奉献的赞歌,更是一场关于人性、教育与信仰的深刻探讨。
影片最动人的特质,在于其“真实感”。
导演陈中阳在采风过程中走访甘南、黄南、甘孜等地,将当地支教工作者的真实案例融入角色塑造。
无论是韩松的“坚守”还是格桑朗措的“无私”,都脱胎于真实人物的血肉。
影片中藏族学生的选角更是从790多个当地孩子中挑选,他们的眼神、笑容与藏语对话,无不传递出未经雕琢的淳朴生命力。
这种扎根现实的创作态度,让故事超越了“主旋律”的标签,成为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它既展现了藏区教育的艰难,也揭示了支教者与当地人在相互碰撞中逐渐交融的精神图谱。
韩松的成长轨迹是影片的核心脉络。
从初到藏区的水土不服,到最终将一生奉献给高原,他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三次死亡”的冲击逐步完成。
每一次生离死别,都让他的信念从“理想主义”升华为“使命召唤”。
而藏族角色格桑朗措的塑造则更具张力:他既是学校的守护者,也是传统与现代冲突的缩影。
影片通过他“宁饿己身不饿学生”的牺牲精神,展现了藏地人民对教育的执着与对未来的希冀。
更令人动容的是,影片并未将教育简化为单向的“拯救”。
韩松与学生的关系,恰恰印证了导演的创作初衷——“教育是相互照亮”。
当孩子们用哈达为他加冕,当他从学生眼中看到对知识的渴望,教育的意义已超越课堂,升华为生命之间的共鸣。
影片的视听语言堪称惊艳。
定档海报中,苍茫雪域与绿意草原的对比,韩松身影与经幡的辉映,构建出“诗意与力量交织”的藏地画卷。
预告片中,漏雨的教室、草原上的嬉戏、烛光下的等待,用近乎纪录片式的镜头捕捉藏区生活的长镜头的运用,则让时间的流逝与角色的心路历程融为一体。
这种美学风格既呈现了藏区的壮美,也暗喻了支教者如“燃灯者”般的孤独与崇高。
《援藏日记》的价值,在于它用光影重构了教育的本质——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滋养。
当韩松选择留在高原,当格桑朗措用生命守护学校,当孩子们的眼眸因知识而熠熠生辉,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人英雄主义,更是一个民族对未来的集体信仰。
正如影片中那句台词:“你的心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这或许正是所有支教者共同的答案:以心为灯,照亮他人,亦照亮自己。
#M观影团观影日记##电影援藏日记有多真实#
被评分骗到电影院,题材理论说来应该是不错的,但是主题浮于表面,剧情超级尴尬,主角做为支教老师,教师戏轻轻略过,遇到的困难波折也没有一个跟当老师有关,然后靠死人强行煽情,短短一个多小时死三个人,就没必要没铺垫地硬死,结尾还加个爱情戏整得一下格局low了,好久没有这么煎熬的影院时光了。男主角从头到尾一个没变化的面瘫脸,心理活动纯靠旁白,其他人还自然一点。
前四十分钟非常惊喜,甚至以为会是藏地版《牧马人》,画面通透清爽,有种油画一样的质感,演技台词不是尴尬到看不下去的那种,但终究还是失望了,离经典差了不止一口气,后面的剧情发展得仓促俗套又狗血,哪方面都想提一提,哪方面都表达得既不细腻也不深入。一些服化道方面的细节也不够考究,八大藏区都走过,从实际观感来看,九十年代的藏民生活装束绝不可能天天穿得跟节庆一样光鲜靓丽,厨房和房间同理,干净到出戏了。滇藏山区跳蚤问题和血吸虫问题少不了的,片中也毫无体现,反而体现了个不痛不痒的小儿肚子痛?男主朋友不像九十年代的人,且当时拍照应当用的是胶卷,不会咔嚓得这么欢快跟用微单似的。整体还算是用了心的作品,希望导演后面的作品能在剧本和细节上更进一步吧。
3.5
支教的最终意义不是给自己刷履历 而是给教育缺失的当地带来外面的世界和最新的知识 帮助孩子成长。
草原倒是美丽草原,前半部分故事倒是叙得合情合理,后半部分就完全没有章法了,简直想怎样写就怎样写——但我终于还是尊重电影看完了!差!
“天叫囊木地叫萨、天上星星叫噶玛、河水叫曲火叫梅、太阳尼玛月达瓦、山峰叫作日、山口叫作拉、坝子叫作汤、森林叫薪纳、道路朗嘎桥桑巴、村庄冲色田兴卡、房子康巴人叫米、额却阔是我你他”西藏真的美、美得让人无法不陶醉。谁又能拒绝孩子们的渴求知识的眼睛呢?虽说过程中哥哥和小弟的死亡有点突兀,但瑕不掩瑜,是部好片。
好
有缘去过一次草原,感谢导演把这么美的景色带给我们,拍得太美了
多纯粹啊
这种题材泪点低的人真的看不了一点
太狗血了,太刻板了,什么破玩意
一部聚焦偏远地区教育题材的电影,一部直击人心的真实电影,一个小人物的英雄式坚持,艺术与真实。
一眼识破的套路化就没啥意思了,原本是被情感与坚持打动的
臆想与虚假,无真诚存在
很无聊拍得很无聊,很好看的故事,非要拍成流水线,桑措的死,僧格的离开,很重要的故事情节直接就略过去了,我知道想拍完整,但是详略得当是最基本的吧,把好故事拍的烂的导演最差
老师永远是这世上最值得信赖的职业,支教老师太伟大了
三星给景好看,
男主演的有点假
真是可惜了这么好的题材和天然好风景,完全就是靠一栋房子和几个人意淫的当年艰苦岁月,让人都无法共情。这不是藏区支援,这是再苦不能苦教育的当年的各个地方故事拼接。
电影的场景很美,是一部温情而质朴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