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说,最初是冲着该片强大的卡司阵容去电影院的,不过七个郎和令公的确是很帅,开篇就露肉的福利也很到位。
先说人物吧。
导演可能是为了避免演员争戏份之类的话题,把所有演员的戏份都弄得很平均,如果纯是为了一个演员而去,很可能会看不够。
但是杨家将各自的性格特色却在有限的片段内展现的淋漓尽致,大郎稳重而富有牺牲精神(纯是被鬼谷先生所坑啊);二郎重情重义但有点低估了敌军的实力导致最后死的不值而且很惨(一直觉得挥一把大刀的二郎战斗力应该很强,死的那么快太不值了),不过当他被千军万马踏过后喃喃说“大哥,我不会让你一个人走的”的时候,真的挺感动的;三郎的设置和仔仔本身的个性很像,所以也算本色出演吧,话不多,片子过了大半才有一句台词,但是身手敏捷,作为神射手也是杨家救父大军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暗箭不知k掉了多少不爱仰望天空的敌人);四郎五郎的兄弟情令人动容,当他们一起坠落悬崖的时候,镜头切换到孩提时代他们因恶作剧而跳下湖泊逃走的场景,那一刻忽然萌生了一种宿命的感觉;六郎的成长轨迹作为一条线索贯穿始终,他的成熟我看得出,但中间似乎过于跳跃;七郎则是由于年轻气盛,做事鲁莽,死在了潘仁美箭下,那场还魂实在过于坑爹,可以说是七郎的死指引了杨爹爹去死……非常欣赏这部片子的剪辑。
情节紧凑,毫不拖泥带水,战争场面连贯而紧张激烈,让人大呼过瘾。
特别是在每个郎将要死去的时候,心跳都会狂加速。
回家的路上,坐在车里,心情仍久久不能平复。
影城外的路寂静少有人,可就算是这样的环境也不能让我马上被拉回到现实。
虽然没有像很多观影者说的那样被戳中泪点,但心中一直有一股难以名状之气郁结着,哭不出亦笑不出。
一门忠烈杨家将,父子,兄弟,君臣之间的孝,义,忠都在他们的身上得到了最真的演绎。
这个清明,与他们同在。
这片子不是杨家将,这是七个葫芦娃救爹爹的故事最后七个死了六个,剩下一个抱着爹爹的尸体“救回来”了。
编剧真是烂的可以获酸梅奖了。
而HC帅哥吧,一个个灰头土脸的总是看不清,最帅可能就是三郎了,这弓弩是最讨好的装酷必备武器。
打斗也没多出彩;煽情像矫情!
优点也就是里面描写的兄弟情了吧四郎、五郎双双掉下悬崖彼此凝望时,也算让我酸了一下鼻子,但神马哭的稀里哗啦的神马虐惨了的…表示丝毫没此感觉。
从来不在看电影时候上厕所,憋着也不去上怕错过任何精彩的部分!
这次让我破纪录的溜出去上厕所还故意晃了5分钟才回去的……唉,就当陪老爸高兴看了趟电影吧,否则这片子真不想去电影院撒钱,30元也不值。
完
看《忠烈杨家将》之前总是担心会和惨不忍睹的《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一样,看完长舒一口气,还好还好。
看过《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还会不能容忍这片子?
不科学啊!
想想任贤齐版的杨宗保,卖力有余,英武不足。
再想想张柏芝版的穆桂英,也不知道生了娃的柏芝是不是只剩下当妈这一个功能了,演戏完全不在状态,看到她的部分总是很出戏。
演员让人失望也就算了,好端端的古装战争片,硬是没什么画面能让人记得住的,我现在回想起来,也只有张柏芝声嘶力竭的哭戏。
所以,有了这样的砖,《忠烈杨家将》实在能算得上玉了。
首先,杨家七子个个养眼,nice。
配角都请了郑少秋、徐帆这样的角儿,阵容上无懈可击。
再说场面,一般这种冷兵器时代的战争片,都标榜史诗般的场面,要壮烈要恢弘。
这部电影在国产影片中,真的不算差,算个中上,特技也不算特别粗糙。
当然一定要和《魔戒》比,我也真的没办法。
看长长的主演名单,就明白,七子是这部电影的卖点。
有的电影,比如最近的《狄仁杰之神都龙王》阵容除了刘嘉玲之外几乎不堪入目,但徐克有徐克的本事,他光打导演牌就可以了;有的电影,比如被称为电影工业新里程碑的《环太平洋》,哪怕演员一个都不认识,打效果牌也一样狂卷全球票房;还有的电影,比如《Stay》,你不认识演员,不认识导演,不知道这部电影的一切参数,但你忘不掉,只因为一个神编剧。
而像《忠烈杨家将》这样看名字就知道大致剧情,导演不出众,编剧不神奇的电影,打打阵容牌是很好的选择。
最后的效果也证实,果然没错。
回过头去想一想,如果不是这些人,哪来去瞄一眼的兴趣,如果不是这些人,所有的角色是不是都很无趣?
在说七子之前先说杨业,就是七子的老子。
(七子七子地说,竟然有点穿越到全真教的感觉...)杨业是郑少秋演的,一出场真没认出来,可能因为光顾着看吴尊的胸肌了。
我记忆中,郑少秋的古装扮相全部都归结在了楚留香身上。
郑少秋身上的风流倜傥是骨子里的,哪怕他演个乾隆也是眼角眉梢尽是风情。
忍不住说一句,看了许多此片的评论,光凭文字便能分辨出是90后,溢美也好,吐槽也罢,对香帅都是略过不说,我怀疑有些根本不认得他是谁,只顾着看那些小白脸。
迷恋帅哥古装扮相,竟不知郑少秋,悲哉。
所以那些肚子里没有沉淀,看片量没有积累,甚至没有常识的信手评论真是看不下去。
说回郑少秋,一眼直觉相像,完全没认出来,直至换了戎装才看出那是英武的秋官。
演技自是无可挑剔,年过花甲还能挑下这样一个角色,实在不易。
细细回忆秋官的年纪才觉得可怕,幼时记忆里的翩翩公子居然已经过了花甲。
真是不许美人迟暮。
接下来按顺序来聊聊七子,事先说明,我不是其中任何一个人的脑残粉,也没有特别讨厌谁,只是客观就这部电影来说。
大郎,郑伊健。
忘了是什么时候开始,这种情与义有担当的猛男角色首选就是郑伊健。
是因为陈浩南?
还是因为聂风?
反正伊面的大部分角色都是这个套路,无甚出彩也无甚出错。
只是年过不惑的伊面在一群新生代演员里,实在没有当初《古惑仔》时的意气风发了。
想想当年的陈浩南,何其得意,双琪夺伊面又是多么久远的花边新闻了,如今换了吴尊来炒八卦。
二郎,于波。
于波混迹娱乐圈多年,只是混了个脸熟。
当年《水月洞天》的兄弟张晋娶了蔡少芬之后,反而有如日中天之势。
饶是我这个对人脸和人名几乎过目不忘的人,也会不小心把他和刘畊宏搞错,看片的时候还在想,怎么刘畊宏小了一圈。
不算很有存在感的一个演员,但是其中几场大戏很是热血。
三郎,周渝民。
就算这是一部很快让人忘记没什么用的小破电影,但是对于仔仔来说,几乎可以算是翻身之作。
仔仔并不是主角,戏份也不多,但是弓箭手的设置在冷兵器前提下总是讨人喜欢的,很多瞬间都有精灵王子附身的错觉。
我一直算不上喜欢仔仔,当年的F4,真的就是《流星花园》,一闪而过。
言承旭在林志玲绯闻后已是强弩之末;朱孝天在失败的肥胖版楚留香后踪迹难寻;只有吴建豪还有点存在感;相对来说,周渝民算是比较努力的,这几年的活跃度keep得还不错,所交出来的答卷也不算太差,只是在选择剧本上还需要团队把关。
这部电影三郎的选角和造型对仔仔来说就是一次很好的机会,胡子造型平添了很多沧桑感,台词不多的设置和角色的冷静很契合。
不需要卖脸,也不用说太多无用的台词,全靠眼神和动作绝对是一个转型期演员急需的角色。
最后一场弓箭手对决的戏,满镜头的金黄稻谷和三郎中箭从血肉中拔出反射死对手的一瞬,无不抓人眼球,很是精彩。
一直无感的周渝民,在这个角色上我给他百分百的肯定。
四郎,李晨。
说实话,回忆四郎是谁的时候,翻了演职表,可见这个角色没有多大的存在感。
可能李晨长得太现代了,也可能造型师不待见他,反正他的古装扮相实在不好看。
看到李晨的脸有穿越的感觉,一不小心就出戏想到《北京爱情故事》。
五郎,林峯。
以林峯的皮相来说,香港同生代演员里,他实在能算得上努力的。
无论他有怎样的家世背景,整容与否,努力是大家都看得到的。
但是林峯的角色设置实在让我觉得电影主线就是一个RPG游戏。
战士、骑士、弓箭手加医师,这整个就是一个刷副本的配置啊。
但是林峯动作戏在战场上血溅战袍、面目狰狞的样子,还是让我记住了。
这正是一个未曾真正拍过大荧幕古装动作戏的年轻演员努力的证据。
这样需要张力需要情绪的镜头,一条过估计是很难的,但是多来几遍情绪往往会不够饱满,最后能够呈现出这个效果,已是让人意外,那是外表文弱的林峯。
六郎,吴尊。
目测本片吴尊是主角,可是演技实在单薄,要不是一众哥哥们和老爹演技够扎实,恐怕这片子没法看。
最近吴尊有妻有女的新闻炒得满城风雨,这个重磅炸弹没有在电影上映时拿出来炒作,我觉得他在这个节操碎满地的娱乐时代好歹还是有点道德的艺人。
吴尊刚出道时,我觉得他帅翻了,是真的好看,在我心里地位大有赶超吴彦祖的态势。
但是彼时自己心态已老,飞轮海演的那些弱智台剧看不下去,所以吴尊在我心里也只是淡淡的一个好看男子。
往这部片子里一站,镜头一排扫过去,吴尊却湮没了。
没有郑伊健的沉稳,没有于波的霸气,没有仔仔的内敛,也没有林峯的贵气,真奇怪,只是很普通的好看。
相比之下,同样偶像出身的仔仔实在比他有味道许多,或许娱乐圈打滚数十年,光环背后所经历的心酸无人能懂,于是淬成了这样一个内敛温润的仔仔。
吴尊到底资历尚欠,空有皮相,气质尤差了口气。
七郎,付辛博。
酱油郎付辛博,一出场也是个裸戏,但是好死不死和吴尊搭戏,人家在文莱是健身房小开,这不是自己找不痛快嘛。
然后就是一路横冲直撞,最后乱箭射死。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好男儿出身的付辛博,当年也是一个顶着美少年光环的选秀偶像。
当年那一届好男儿,我还记得,我17岁,去东方卫视的录制现场看过,已经是7年前的事了。
见过付辛博真人,所以知道他是真的长得好看。
可是如今电影这么一看,差点都没认出他来,如果他还在长,那么只能说长残了,哪里还有当年令一众少女倾倒的颜?
城楼与潘仁美对峙的那场戏情绪看似饱满,却有点过,一眼便看出演技的青涩。
虽是一部动作戏,他却是动作最少的角色。
对七子的看法就是这样,私以为还算中肯。
至少然我最眼前一亮觉得可圈可点的,还是仔仔。
对于编剧,无力吐槽。
历史控只想科普一下他们的死法:大郎绝对不是这么死的,而是在著名的双龙会时,代替赵匡义死的。
(电影篇幅有限,不拍双龙会一节可以理解。
)二郎是被围剿时举着千斤顶让弟弟们突围无还手之力被一箭射死的。
三郎不是单挑的时候被对方发大招一枪穿心而死,而是金沙滩一役马踏如泥而死。
(估计编剧和导演都不忍心让仔仔死得这么惨。
)四郎死里逃生最后与铁镜公主结为夫妇的故事家喻户晓,五郎也是看破红尘皈依佛门,所以这里安排他们俩跳水还是比较合乎逻辑的。
七郎的死与事实最贴合,确实是因为他打死了潘豹潘仁美公报私仇,乱箭穿心而死。
所有想说的都说完了,对于这电影要谈点观后是很难的。
毕竟这个道德沦丧的年代,想要大家都扯起忠孝仁义的大纛实在有点强人所难。
满口仁义道德未必是君子,字字机关算尽也未必是小人。
豆瓣越来越低龄化,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年轻的孩子口没遮拦,批评忠孝仁义的大旗实在老套。
打完上面这一句话,我自己哑然失笑,什么时候开始我也这么因循守旧,想要固执地告诉他们这是没有错的。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些忠孝仁义,谁都有权利遵循,也谁都有权利破除,那只是一种道德,并不是法律准则。
背负,未必有人赞你;抛弃,却必然人人唾弃。
中国实在是一个儒家文化荼毒太深的地方,没有办法让所有人都闭上嘴。
众口铄金落井下石的本事,国人几乎生来就会。
所以,17、8岁年轻年轻气盛的孩子呵,反对旧道德旧传统没有错,这是一种年轻才拥有的勇气和凌厉,我羡慕和赞赏你们。
但是同时,不要带了冲动的戾气,我虚长几岁,实在很吃过一些亏,那些环境所造成的没有办法撼动的东西,只有接受,口水仗是没有意义的。
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兄弟情果真至真至纯,亲情血浓于水,出兵救父可歌可泣。
一句"带爹回家"直接戳中泪点,眼泪不自觉的就从眼眶夺出。
如果不是那份真情,舍身救父又如何得以呈现的这般催泪。
影片开头就是六郎七郎跪着受罚,那一仗仗打在儿身痛在父心的细微演绎,使其一开始就显得出众不已。
七郎上擂台为哥出气,为他人行侠仗义除暴安良的行为到底是错在了哪里?
正因为心中长存正气,才会对这阴暗行为感到难忍甚至痛恶。
没错,杨七郎年龄最小,打小就深受父母和哥哥们的宠爱,所以脾气倔强,做事鲁莽冲动,不计后果,但他从未做过伤天害理之事,他只为正气倔,只为正义莽。
或许有人会说,一切的祸源只因七郎而起,一切的一切都是杨延嗣因受的惩处,可是你是否想过他的那份孝意,如不是悔恨当初的一时莽撞,他就不会在得知爹爹被困之后踌躇万般,在看到父亲刮骨疗伤时一个人躲起来低声落泪,独自一人单枪匹马逼迫潘仁美发援兵。
他的桀骜在救父面前显得如此渺小,下跪请求不得,最后怒掷子母枪,落的个万千穿心的下场,他哽咽了,他死了。
或许是死的不甘心,一袭黑衣还魂来到父亲梦中磕头,未尽孝道,未搬来救兵,他心有不甘,他知道错了,他知道当初不该上擂台了,可是,傻孩子,你已经尽力了,真的尽力了。
七郎真的只是要哥哥开心幸福,父亲平安回家,一家团聚合乐,就真的这么难吗?
尸首被弃河中,那么冰冷的地方,你的满腔热血可以温暖它嘛?
衣衫褴褛,落魄不堪,可见他一路上是有多不易。
这或许是七郎第一次上战场,亦是最后一次。
杨七郎是有错,是有罪,但我们能要求一个被家人呵护宠爱,十七八岁的孩子有多么稳重的内心呢?
他能说出一命抵一命,这气魄这胆量为杨家所独有,七郎的勇敢你又做得到吗?
付辛博把杨延嗣的冲动,不羁,桀骜,孝顺,胆识过人演绎的淋漓尽致,现在回想起来还是会忍不住落泪。
杨七郎一直是我最喜欢的人物,如果你和我一样,去看看付七郎的表现吧,他不会让你失望。
楊家將的故事是我從小就開始看過的,當然影視劇的改編不少,看完之後想把那些製片人拿去戰場砍了,拍出來的全是渣滓,一堆的三角戀,還有大郎,二郎,三郎,基本都是被拿來做萬年背景布的命運,我在想,原著中的大郎、二郎、三郎雖說筆墨不多,但是你起碼都應該描寫多一些嘛,拍出來的感覺和宋兵甲和宋兵乙沒什麼區別。
當看到于仁泰導演版的《忠烈楊家將》,有鄭伊健、周渝民、林峯、這些我小時的偶像,印證了我的決心,這部電影我一定要去電影院看,我相信,我會等到我想看的楊家將。
故事開始就寫到楊七郎打死潘豹而受刑,被老令公家法伺候之後負荊請罪,恰巧遼兵進犯,老令公臨老進沙場,在金沙灘被圍困逃至兩狼山,也引發後面楊家七子為救父親,七子去,六子回的悲劇。
小說裏面的故事被精簡成救父為主線,當年看楊家8虎血戰金沙灘,感覺慘烈之餘,讓我每次看到的時候都不忍會翻那段故事,就像我看三國演義,我看完了所有的故事,但是唯独敗走麥城,五丈原,我一直都沒有勇氣去翻開,與我而言,裏面最喜歡的人物的死去,對於年幼的我是一件難過的事,而八虎血戰金沙灘裏面,哥哥為救弟弟犧牲的場面,也是我一直很喜歡的一段故事,所以當我看到無數改編的電視劇的亂改,簡直就想把那些亂改編的人扔進抽水馬桶沖完一次再把他們拉上來沖多一次。
電影中的楊大郎(鄭伊健)和楊二郎(于波)為掩護弟弟戰死的那場景,看的我眼淚零點零一秒飆了出來,再到周渝民神射手慘遭暗算,感覺心被揪了一下,鄭伊健飾演的大郎和于波的二郎在原著中一個沉穩機智,一個勇猛不凡,他們都很好的傳遞出原著角色的性格,當看到和原著為保護弟弟甘願犧牲的大郎二郎,那場悲壯的戰鬥在電影重現的時候,楊大郎(鄭伊健)在千軍萬馬中搏鬥,我想,陳浩南護體啊。
大郎不要死,其實我們都知道就算陳浩南,在那個環境也會死的,只不過,內心期盼自己的偶像不要死去,這是一個粉絲觀影的心情。
付辛博饰演的杨延嗣也令人惊艳,为救父亲和哥哥,回到環洲城,当他跪地下求潘仁美发援兵遭拒并被残忍射杀的时候,再魂归老令公梦里叩謝父恩,那個血氣方剛衝動少年,為兄出頭,再至為父兄犧牲自己,小時候我看小說的時候是很喜歡這個出師未捷身先死卻英年早逝的少年,重情重義的他卻又因為情義而亡,他亡於年少無知的無畏和血氣方剛的衝動,如老令公所说,他的性格造就了他的命运。
當然故事是乏善可陳的。
畢竟一部主打戰爭的大場面電影,明星雲集的大片,在人物朔造,故事內容方面的硬傷必然是不可避免,假如你抱著想看十全十美的電影,那你大可不必看,那麼你會失望,不過裏面電影場面的調度,動作打鬥,在某些鏡頭語言的表達都體現出于仁泰導演的功力,芦苇荡中的射手之争,三郎帅的一塌糊涂,只是周渝民的台词过少,还有四郎、五郎,跌入懸崖那個回憶鏡頭,兄弟二人小時候作弄大哥們的回憶場景,那場戰役溫情回憶卻渲染了悲劇的色彩。
還在出征之前,七兄弟出征前的各種表現,大郎(鄭伊健)正襟危坐地和妻子相處,二郎(于波)喂馬的時候囑咐馬兒好好照顧弟弟,雖然他是個性情中人,卻對自己的弟弟愛護有加。
三郎(周渝民)抱著剛出世的兒子那份初為人父的喜悅,眼神中透露中那股溫柔都令人動容,溫情之餘,卻又渲染出大戰在即的壓抑氛圍。
當然秋官飾演的老令公絲毫不必楊家七子差,霸氣十足的大將,戰場勇猛殺敵的氣概,舍我其誰,而徐帆飾演的佘太君,我只能說她把一個慈母的形象演的很好,但是,我覺得她並不適合演佘老太君,讓我選的話,鄭佩佩就適合。
不過,電影簡單也有它的好處,至少它很清晰地傳遞出他的核心價值忠、孝、仁、義。
我很喜歡這個故事,最起碼它在我心目中就是我兒時翻開書本時候,我希望看到的影像。
不是专业影评,先聊一聊剧中男色们。
上映的第一天,就心急火燎地去购票。
目的很俗气,看的不是电影,而是周渝民。
小学六年级时,《流星花园》在安徽影视频道播出,正是冲刺升学阶段,家中一台熊猫牌电视机是严令禁看的。
不过是吃晚饭时无意中多瞅了一眼,就再也没放下过周渝民的俊颜。
长的好看本身就是一种天赋。
更是一种得天独厚的资源。
我们多少人对他们一见钟情,开始其实都不过是见色起意。
周渝民不是科班出生,但成名太早,又是风靡亚洲。
一旦沾上偶像的头衔,演技就逃不出被人质疑。
但是,周渝民其实是差了一个契机而已。
那会当他《痞子英雄》和金钟奖视帝失之交臂时,实在很遗憾。
这些年过去,尽管仔仔的演技还是会有被挑剔的地方,但是他一直是肯用心的人。
我一直希望出现这么个角色,令他摆脱亚洲偶像的身份。
每个人的人生,都需要一个转机。
他们都说,周渝民是台湾梁朝伟。
当年伟仔也在香港TVB多年,后来遇上了王家卫,人生就成了另一番光景。
仔仔其实也是具备这样的潜力的,当然,我不想他做梁朝伟第二。
因为他本身已是独一无二的周渝民。
只是如今的娱乐圈,太多渣人不厌的导演,毁人不倦的编剧。
不求能一举翻身,但求仔仔慎选剧本。
在这浮夸的年代实打实地慢慢来。
《忠烈杨家将》是周渝民第一次出演古装武打剧。
蓄了两撇胡渣子,多了一些成熟味。
但扮相却也意外得十分儒雅。
不少人评论说,可以去演诸葛亮。
嗯,那么不妨去演周瑜吧,还是本家呢,而且这个角色的心理戏该会更令人揣摩。
不说《忠烈杨家将》这部电影怎样,对古装武打剧了解甚少。
但很感谢于仁泰导演给了仔仔这样一个角色。
在那么多出挑的人里也挡不住他的锋芒。
在两狼谷,他一刀扎进辽人的胸膛时,那凶狠利索的模样,顿时电影院里“好帅”声四起。
而芦苇荡射箭的戏更是令人惊心动魄了。
昨晚在一部小说中看来的一句话,金刚怒目,菩萨低眉,都是他。
在这用来形容周渝民,也是再好不过了。
想起大二的时候很喜欢看仔仔的访谈节目。
面对他实在教人色心大起。
跟主持人交谈的时候完全可用八个字来形容,君子如竹,倚风自笑。
而一言不发的时候,就是另外八个字了,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这部电影给了五颗星,完全是偏爱的成分,也是因为周渝民值得肯定。
当时,在剧照评论里还戏言,因为周渝民,想把满天星星都摘下来给豆瓣。
多少人批评这部电影,有的井井有条,有理有据。
也有的只是吐槽,发泄而已。
这是一个充斥舆论的时代,矛盾突起,两方各执己见。
而意志不坚定的人,很多时候,会被恶评给吓退。
其实,值不值得,每个人心里都该有属于自己衡量的标准。
人生活着已经很艰难,如果还要被他人所左右,这真叫人辛酸。
票价团购或学生票也就二十多块,首映时和宿舍姑娘坐在电影院里,看到心仪许久的人,他的演出比自己想象中还惊色。
傍晚跟舍友在家小餐馆点了一荤一素一汤。
相机里还收获了张在电影院跟仔仔剧照的合影。
这一天功德圆满。
另外,说一说其他男色们,当然,每一个都帅得惊心动魄。
郑少秋和郑伊健,双郑,很久没看他们的古装戏了,感觉一别经年,廉颇老矣,却仍然值得顾惜。
于波,最喜欢他仍是连城壁。
李晨,不由自主就会想起《北京青年》,让我有点出戏。
林峰,仍是挥之不去的风流倜傥,但这部电影中神情中规中矩。
果然,男人不痞,女人不喜。
吴尊,模样太干净,由他演老六很适合。
当他坚持要带父回家,那坚毅的小眼神,虽然决定很愚蠢,都不忍心教人责怪。
还有一大卖点是裸戏。
付辛博,对他的了解就限于加油好男儿和一首《光荣》。
因为没戴眼镜坐在七排看电影,付辛博的样子一直看的很模糊,直到老七死时魂归梦里,嗯,那个镜头很令人心生戚戚。
最后,总结下电影的看点,就像开头所说,我看的不是电影,而是某某某。
而且就冲着老中青三代帅哥,没有替身演员的卖力演出,花上二十多块钱去一趟电影院看,怎么说也都是值得的。
================分割线==============当看完豆瓣上的吐槽评论之后,我嘞个去,觉得自己有必要热血青年一把,为《忠烈杨家将》义愤填膺一下了。
在这个骚乱的年代,口无摭拦地吐槽已被标榜成一种个性。
如果这也称得上是影评,我也来一发所谓的“吐槽”吧,实在已是不吐不快了!!!
豆瓣这块文艺又闷骚的平台,电影栏目一直处在水深火热的互掐中。
像我这种既不是看过成千上万电影的专业户,也不是豆瓣资深文艺小青年,不能像他们对电影已有了中肯的审美能力。
于我这种普通看电影的业余人员而言,豆瓣其实就是一个风向标。
每次都看了豆瓣的评分后,再去买票上电影院。
但这场《忠烈杨家将》,自己是买了首映。
电影三颗星绝对是值得的!
虽然情节有点硬伤,但劳资又不是文艺片,这是古装战争剧啊!
首先战争场面恢弘霸气,教人感受到一种悲壮。
比起《泰囧》那种卖低笑点,《忠烈杨家将》实在更触动人心,那是一种震撼。
好吧,也许当下社会那种忠孝仁义的意识越来越淡薄,所以,又比起《北京遇上西雅图》这种小三话题,感情戏更能众人引起共鸣??!!
再者,虽然每个演员都帅得无与伦比,但也不能因此就忽视他们实打实地用心演出呀!!!
就像郑少秋六十多岁了都是亲自上阵,但一招一式绝不含糊!!
郑伊健的动作戏也很值得一看。
而电影里马背上的戏,武打戏都那么漂亮,帅得惨绝人寰,完全称得上是大场面。
尤其是在电影院的屏幕上看时,放大了效果也都看不出粗糙,反而更壮观。
好吧,或许,《忠烈杨家将》就该拍成,君主昏庸,你就该没有任何忠心可言,该变节就变节,聪明点做人,不然会被骂愚忠的。
然后亲爹被困就该见死不救。
兄弟之间你死我活,应该各不相干,能逃一命是一命。
这样才招人待见吗?
嗳,只能说,不是我不明白,而是这个世界变化太快。
还是我们早已没了赤子之心,比起宁愿相信小三上位的爱情,也不相信什么狗屁的忠义仁孝之情。
另外说一说《忠烈杨家将》情节,虽然是硬伤,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它其实又那么顺理成章。
郑少秋撞死李陵碑,不过是不想拖累自己的儿子们。
这有错吗?!!
只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
七郎年纪最小,性格莽撞又率真,因为自责和内疚,他去找潘仁美,却被乱箭射死。
但这就是七郎!
哪个人年少的时候没有一股无所畏惧,天不怕地不怕的叛逆劲!!!!!
六郎吴尊坚持带父回家,这有错麽?!!
换做是我们自己,哪个忍心教血肉至亲的人埋尸荒野。
这不过是一个儿子在尽自己最后的孝道。
况且当时六个儿子都在,身怀武艺,难不成一具尸体都带不回去?
大郎郑伊健只身赴死,拦截住敌人,给弟弟们回家留了不少时间,二郎于波去了又回,大概是经历了心理挣扎,就算死,也不能丢下大郎一人孤军奋战。
杨家将个个好儿郎,如果真做了那种,要兄弟命换自己命的人,估计大家又要吐槽了。
四郎和五郎之死,因为追兵太多。
但林峰和李晨两人并肩作战的场面,兄友弟恭,各种教人热泪盈眶。
有木有!
三郎之死,太突然,但周渝民奉献了一场最精彩的射箭戏!!!
很多人吐槽说,电影没什么台词,情节过于简单。
只能无力地说,在闷骚的豆瓣上,果然还是文艺片比较吃香。
通常来豆瓣写影评的,都想从电影中找出一两句能颤抖人类灵魂的台词,山路十八弯的情节来深究一下,再写个意味深长的长篇大论。
这就是豆瓣呀。
可惜我就是一枚俗人,刚在整理这段影评时,仍是有被《忠烈杨家将》感动到。
看到很多给一颗星的,还有吐槽恶评的,以及竟然还有被吓退说不去看的?
嗳,只能说,坚持去电影院看自己想看的电影,让豆瓣上的水军们去说吧。
杨延嗣杨七郎因为自己的从小被爹娘宠爱,养成了冲动性格,替六哥站上了比武招亲的擂台,在无意之下打死了北宋名将奸臣潘仁美之子潘豹。。
与此同时辽国入侵北宋,北宋危在旦夕,宋太宗本任命杨令公杨业为征辽统领,潘仁美怀恨在心力求宋太宗任命他为征辽统帅。。。
杨业出征却未了辽国将军耶律原暗藏埋伏,此时奸臣潘仁美却退兵回到寰州城,令公身负重伤退回二狼山镇守。。
此时在家的佘太君心有不安感受到了杨令公的危险,于是便进宫求见宋太宗要求派兵援救杨业,宋太宗发令要求潘仁美派兵赶赴二狼山增援杨业,潘杨两家历来是死对头,潘仁美上书皇上没派兵增援。。
佘太君命大郎带着七子去六子回的天命杨家七子赶赴二狼山救爹回家,到达二狼山,看着爹的伤势,杨七郎心里暗暗认为是自己害爹受伤,于是突出包围赶去寰州城求潘仁美派兵增援。。
到达寰州城门,“你儿是我杀,只要你肯派兵增援,我愿一命换一命”的豪言,奸臣潘仁美已辽国兵冒充杨家将为由将热热血七郎万箭穿心而孤独的死在寰州城外。
忠孝的七郎“如果可以重来,我宁愿没有走上擂台”。
在年幼的七郎身上较六位哥哥少些成熟稳重,但是七郎不惧辽兵孤身前赴寰州城苦求潘仁美派兵增援营救爹和六位哥哥,完美演绎了<忠><孝><仁><义>四字。。
看完这部电影之后的很长时间,我都在想,它到底为什么票房惨败。
平心而论,它真的不能算是烂片,7分还是有的。
故事完整,战争场面、武打戏都拍得很好,演员敬业,演技都不错,除了吴尊有点拖后腿。
请了这么多明星,总该有些票房号召力,不至于沦落到这样的地步啊。
后来我大概想通了,一个常年在好莱坞的导演,加上香港的班底,再加上港台为主的演员,去讲一个中国传统文化里关于忠义与气节的故事,你不能说他们不了解传统文化,只不过他们拍出来的气质就是哪里不对。
导演做了很多显而易见的努力。
他已经尽量淡化了民族矛盾,把整个故事的落脚点放在了“孝”字上。
辽国的耶律原是为了报父仇,北宋杨家七子这边是为了救父亲。
考虑到越来越敏感的民族问题,这也算是一种万般无奈之举。
我个人并不喜欢“孝”这样的落脚点,因为这实在是把杨家将故事最振奋人心的地方抛弃了。
民族英雄的故事,抛开民族的对立,英雄二字就显得有些无从落脚了。
但是我可以理解这种妥协,甚至对一个香港班底来说,可能这样更好,把故事放在一个他们可以完美驾驭的框架下,总好过去强行诠释忠义、民族气节这些他们可能并不太熟悉的东西。
但就算这样,仅仅把它当作一个“孝”的故事,它依然是有问题的。
我觉得本片最大的困难,应该是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塑造出七个人物形象。
这非常考验导演导文戏的功力,因为武戏是很难细腻的展示这么多人物性格差异的。
但很可惜,本片的文戏可以说是拍的非常不好了,情感粗糙,剪辑突兀,你能清楚的看出导演每一个场景的意图,你知道他要说什么,可是他说出来的东西,就是不能打动人。
退一步说,杨家七子,就算不能做到各个形象鲜明深入人心,最少,也该塑造出三四个吧。
本片实话实说,形象鲜明的可能也就是两个,三郎和七郎,要说讨观众喜欢,那大概只剩一个三郎了,还多多少少靠了周渝民的颜值加成。
其他几位,实在是面目模糊的很。
大郎,导演给他的人设应该是性格稳重,是主心骨,领导人。
从一开始兄弟争论,他出来制止,到后来各种发号施令,都是为了这个人设服务,没有问题。
但是,长子有这样的人设,难道不是观众意料之中的事么?
十个长子只怕有九个半都是这样的人设,我不是说这样不好,只是有没有哪怕一点点不一样的、只属于杨延平这个长子的人物特质,来给观众多留点记忆点?
我没有看出来,所以这个人物看过就忘了。
二郎,大约是性格比较直,属于四肢发达头脑有点简单的人设?
一开始兄弟争论的时候,他直接怼两个弟弟没上过战场,后面又通过喂马来表现他对弟弟的友爱。
打起仗来,似乎是他负责扛旗,混战中,似乎是他牵来了战马,最后也是他返回来陪大哥一起死了。
就这些细节来看,我真的很难说这个人设有任何的记忆点。
其实于波演技很不错,大哥给他看字条时,他明白了大哥的心思,瞬间红了眼眶,那里我还是很感动的。
但就这一点感动,多半还是靠演员的功劳,是很难撑起一个人物的。
三郎,这是最成功的一个,说导演有些偏心也可以。
弓箭手本来就讨巧,而且芦苇荡里射箭那场戏,摆明了是全片的高潮,对比之下,后面六郎和大boss的决战,简直可以用敷衍来形容。
但是,只有这一场武戏的话,只能说这场戏导演导的好,并不代表三郎这个人物形象有多鲜明,过后观众再回想,也无非是“嗯射箭那里拍的好看”而已。
三郎这个人物能真正立住,靠的是周渝民的气质。
出发前夜,导演每个人物都给了镜头,三郎分到的时间最短,却最打动人,怀抱刚出生的幼子,导演连正脸都没有给,一没有拍眼神,二没有拍微笑,居然特写了低垂的睫毛。
但是周渝民大约本人气质就很温柔,他就是有本事让睫毛的阴影都看上去很温柔。
换成其他六子,我不认为这个镜头还能有这么好的效果。
三郎的人设是沉默寡言,无论是兄弟争执也好,告别母亲也好,围着父亲关心伤势也好,三郎都似乎游离在人群的边缘,周渝民身上有种特别沉静疏离的气质,跟三郎的人设非常和谐。
再加上后面武打戏份狠戾的眼神,前后强烈的反差,这个人物算是立起来了。
四郎,可以说是最没有记忆点的人物了。
我努力的回想,才记起来他仿佛是爱吃槟榔。
所以导演是花了一些心思的,想把每个人都照顾到,都给些记忆点,但是槟榔真的是,唉,一言难尽。
李晨演的还是可以的,没有什么违和的地方,只能说导演设计的不好。
五郎,还好他会医术,不然比四郎还要路人甲。
所有五郎的镜头都是围绕医术展开的,看得出导演还是知道抓重点的。
但是,哪怕他会医术,镜头也不少,我也没觉得这人有什么难忘的地方。
抛开医术,你能说出哪怕一点他的性格么?
林峰演技挺不错的,葬父那里,镜头给的是六郎,都能看到他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在背景里都能让人入戏的演员,导演还真就把他当背景使了。
六郎,他是唯一活下来的人,也是唯一有cp线的人,按理应该是主角了。
但是,六郎和三郎的戏份告诉我们,就算导演偏心,你也得有那个演技才行。
吴尊的演技实在是,一言难尽。
也不是说有多么差,就是哪哪都是违和感。
武打还好,文戏就是全靠对手演员在撑场面了,镜头一给到他,就让人emmm,觉得哪里别扭。
所幸文戏很短,来不及膈应到观众就过去了。
至于人设,说他有成长?
嗯,我没看出来。
要说鲁莽,前期是老七鲁莽,六郎倒被衬的还挺懂事了。
后面哥哥们都死了,闹着玩一样的决战,哪里看出成长?
性格都看不出来了好么。
七郎,这人物不太讨喜,但总算是形象鲜明能让人记住。
不管是前期擂台失手杀人,还是后来求潘出兵,年轻人的冲动鲁莽写的挺到位的。
这个人物不讨喜,有一部分是观众的问题,现在的一些观众很难接受人物犯错,他们更希望角色英明神武,运筹帷幄,七郎这样冲动的行为,他们叫做犯蠢。
可能他们不愿意去想,人无完人,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犯错很正常,去要求他思虑周全才不正常。
但是这不代表导演没有问题。
年轻是把双刃剑,年轻人冲动幼稚,但是也纯真美好。
导演并没有去表现七郎纯真美好的一面,使的万箭穿心的场面少了很多震撼力。
观众没有看过他的美好,自然很难去惋惜他的死亡。
付辛博的演技过关,前期演出了小儿子在父母面前该有的样子,后期在寰州城下,说出“一命换一命”时,我挺感动的。
以他的年纪,没有办法理解人心的险恶,他认为一命换一命潘仁美就会同意出兵,很正常。
他愿意牺牲自己救父亲,无论如何,都是个好儿子,不该被嘲笑。
本片武戏占了一半篇幅,剩下的一半文戏里,还要分出一半塑造杨业和夫人,潘仁美和耶律原。
好处是反派不那么脸谱化,比较像个有血有肉的人,坏处是,留给七子的篇幅更少了。
分到每个人,也就几分钟时间,导演如果不能高效的塑造人物,那就是傻傻分不清楚了。
导演分明是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也尽力了,奈何一个擅长动作戏的好莱坞男导演,要求他拍出东方传统文化里细腻动人的感情,可能有些强人所难了。
动人的地方就那么廖廖几处,还都是靠演员的演技表现出来的,要是换上一班演技着急的明星,我真不敢想了。
不过本片的战争场面,有几处拍的还真不错。
两个细节,一处是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的镜头,特意强调了苍蝇,有视觉听觉双重效果。
另一处是画面带到了一个迷你的京观,一闪而过,有种漫不经心的残酷。
待续。
这部期待了近两年的电影,比自己所期望的要好上好多倍,我是冲着付辛博去的,可看完之后给我震撼的不只只是付辛博,而是整部剧。
整个电影的节奏很紧凑,打斗场面很漂亮,细节处理也很完美,整个故事格局很流畅,不做作,不刻意,扣人心弦,若是一家其乐融融的场面再稍微多一点点,前后反差会更大,就更完美了。
杨令公对国家的忠,对夫人佘赛花的情,听到老羊不死小羊难活,为让儿子活着回去死在李陵碑前,对七子的父爱如山也许有人会说因为七郎的冲动才使得杨家遭此几乎灭门的灾难,我并不觉得小七有什么错,他是年龄最小,做事冲动不计后果,可这正说明他有着绝对的正义才会看不惯潘豹的狡诈,对自己闯的祸或多或少的连带了家人,他的愧疚他的歉意,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表情,绝望又决绝的去找潘仁美,明知是死路,也会了救父拼死一去,与其说七郎冲动,倒不如说他涉世未深,不知人心险恶,他也为了这冲动付出了代价,只是这代价太过惨烈大郎的哥哥范儿真的超赞,为了让弟弟们先走,自己留下孤军奋战,二郎返回来帮助大哥,无奈寡不敌众死于马下,四郎五郎为了阻挡追兵,更是放火围困与他们决一死战,双双掉于崖下,生死未卜三郎沉默寡言,但是对兄弟的情义都是一样的,内心戏走的超好,每一个眼神每一个表情都特别到位,尤其是射箭的每个动作,利索又帅气,虽死在了耶律原的枪下,却也亲手射死了杀父仇人,于他而言应该也会有些许欣慰吧真的是一部值得全家人去影院观看的影片,杨家将教你忠孝仁义,说如果说这是一部战争片不如说这是一部教育片,在浮华欲望的现代世界,让古人唤醒那个最真实的你
首先六郎七郎成双成对,六郎对七郎真宠溺呀,七郎说相亲都陪着去,结果一不小心惹祸了,有难同当,一起受罚.此时耶律原童鞋在大辽听说杨家七子一对一对的相亲相爱,自己个孤家寡人算怎么回事儿,于是设计想要把七子圈过来,然后选个当压寨夫人杨业当然不能让儿子们白白送去给耶律原当夫人,于是决定自己去把他灭掉,谁知道潘仁美不放心杨业了,非得争着去,结果两人一起去了耶律原一看杨业上钩了,把他困在两狼山等着七子过来救他,潘仁美一看误会耶律原对杨业有意思,一吃醋楞没去救他等七子来了,耶律原想把他们都收入后宫,但是没成功,七郎一看潘仁美这么不疼爱自己老爹,不干了,找他算账,潘仁美正在气头上呢,把七郎弄挂了,杨业也是这时才发现耶律原的真正目的,这个悔呀,一想潘仁美也不要自己了,心灰意冷,自挂东南枝了耶律原没能把七子一网打尽,只好一个一个追,先追上大郎,结果两人没谈拢,沉着的大郎心说你都害死我爹了我能跟你么,于是宁死不屈,这时忠犬的二郎回来了,跟大郎得生同衾死同穴呀,于是两人死一块儿了.之后又追痞气的四郎和人妻的五郎,没想到人家小两口更相亲相爱,一边杀人还一边眉来眼去,最后还毫不犹豫的跳崖殉情了再追冰山的三郎吧,没想到刚一到发现三郎把自己的ex-情人给灭了,这哪儿行呀,自己只好把三郎灭了最后就剩美艳的六郎了,可是你都把人家的七郎给害死了,人家能跟你吗,这耶律原最后一个老婆也没讨到,这个郁闷,那就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吧,于是挂在六郎枪下了结果好好的四对基友,终于全被拆散了,真是悲剧呀!
仔仔古装扮相很适合很适合~
一群有着极其强烈自杀倾向的帅哥们一个一个如愿以偿... 并且,前面30分钟,我私以为仔仔是聋哑人士~~~
仔仔虽然沉默也不至于就完全没台词吧 三郎果然逆袭了精灵王子了! 虽然没剧情 只有煽情杀杀杀 但是看仔仔!
我想点名骂一下在短评里面写杨家“扑街”写的很欢乐的2B,带着你看完几集《十万冷笑话》之后学到的几句仅有的生硬的幽默滚回学校先跟老师学学“扑街”是什么意思先吧。
预告片的ROCK非常成功地把我这个无双饭吸引到了,正片里没有ROCK果然燃不起来,走悲壮风没问题,问题主演们死得太快了,还没入戏就跪了……好几个镜头相当惊艳,例如耶律原杀监军和杨戈拉斯斗箭……话说,周渝民实在太帅了………………帅出血了………………忍不住加一星………………
剧情简单 还好没有太大的硬伤 主要是 峰峰伊健还有越来越帅的仔仔 就为了帅哥 也值得高分
没什么剧情,重点不是看什么,重点是和谁一起看
卡司好强,目测前后十年内金沙滩二郎山这段儿没有更好的了
七子去六子还 我以为老七死了后面都没事了啊,mb全死了啊!哭死我了!妈的都是帅死的!唯一遗憾就是7个帅哥都穿太多了!
真的挺帅的,选角上是用了心的。忠孝也是欲望种子啊
腐国腐剧定是主旋律额。
居然是看《康熙来了》对于仁泰和郑少秋、郑伊健、周渝民、于波的访问那集之后才来看的。于仁泰受制于经费拍成这样还是很不错的,至少没有拍成儿女情长,拍得很感人。在演义中杨业是兵败被契丹大军围困于李陵碑附近的狼心窝,有道是“羊入狼窝,焉有生机”,遂碰李陵碑而死。实际上,《宋史》记载杨业是被俘后绝食而死的。剧中让杨业碰死在李陵碑下是跟京剧一样的艺术手法,更显悲壮。看完后感慨良多啊:天机怎可轻易言,仙语凡读要倒念;去七子六子回,回子六子七去;自古忠姓何止杨,几个留名在庙堂;李陵碑笑苏武庙,我朝奸佞他朝良。
给四星其实有些高,但是确实给三星有些低,电影做的不完美,但是感觉很真诚,顺一句,帅哥死的太虐心。
满门忠烈,阳刚十足。
比想象的好看..三郎一共不到5句台词吧...我一直以为是哑巴啊...付辛博变帅了还是以前我没仔细看过..不过总觉得长得像谁...想不起了..郑少秋是肉毒打多了?中国文字真是博大精神啊.七子去六子回!!!..
要不是有映后见面会,我可是要给3星了~没头没尾的feel。2013.4.3,和cc,wd,来客茂4Lxx电影院看~仔仔真心白又帅。于波好沧桑啊,哈哈。原来我看到明星那么不激动
嗯悲壮
所以六子回是只有老六能回来的意思,很一般但是比张柏芝之前的那个杨门女将强太多了!
只爲一句「若我能死在你身旁 也不枉來人世赱這趟」讓我即使百鬼纏身、氣虛血弱也要去影院看這部電影。戰場或武林 總是特別容易發生故事的地方。讓我想起王家衛說 紅塵之中必有性情中人。電影隻是用了一個很血氣的故事 但拍得實在也太花拳繡腿了。沒辦法 我對楊家將的故事本身就有一種情結。
虽然早知道杨家将的故事结局,但还是满心欢喜期待并无比花痴地跑去看七大帅哥。结果帅哥们一个接一个地战死在我面前,而且一个比一个惨烈。。。。害的我眼泪稀里哗啦。。。太虐了,太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