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血追击》是连姆尼森大叔今年出镜的一部新片,导演是个挪威人,这部片子是他翻拍的,翻拍的就是他自已以前的一部片子。
呃嗯,这本身已经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这位导演是有多爱这个故事啊,拍一遍挪威版还不够,又拍一遍美国版……受大叔“营救”系列片的影响,我以为这又是一部动作猛片,结果看了三分之一就发现不对,这分明是个黑色喜剧嘛全片笑点多得数不过来。
先简介一下剧情:大叔是北方冰雪小鎮(镇名似乎是虚构的,带双关)的铲雪车司机,有个儿子是小镇附近城市机场的行李搬运工,有个太太贤惠淑良,大叔本人一脸憨厚老实,影片一开始还得了小镇的年度公民奖,简直看不出来有任何刺激出现的可能……结果转眼反转,大叔儿子突然被当地毒贩害死,全片节奏瞬间跌入时不时觉得好笑,但又总觉得不应该笑的起伏之中。
简单地说,这就是大叔私刑杀人为儿子复仇的故事。
然而杀再多人,他的儿子和老婆也回不来,他本来拥有的平和温暖家庭再也无法复现……这是多么冷硬悲伤的故事内核啊,结果拍成一本正经的搞笑模样,实在是很难言表。
而且,我本来以为大叔又会贡献各种打斗场面,结果导演十分厚道,一到关键血腥场面就全部跳过了……大叔最出力气的镜头只是扛着铁丝尸体包扔到冰瀑下面去,那略显蹒跚的背影与其说是恐怖还不如说是滑稽,特别是连续扔了三遍的时候。
片中充满了各种讽刺和暗喻的细节,我就不一点一点剧透了,有兴趣的人自已去看,总之从没见过哪部片子死了这么多人且每个人都死得莫名搞笑,每死一个人还都有字幕出现认真介绍该人的宗教信仰(图片)、姓名以及外号,于是最后一幕黑帮火拼大战后出现满屏的字幕(死人太多),效果无比令人喷笑。
连姆大叔在这部片子里连个来路都没介绍,铲雪车司机大叔为什么杀伤力如此之大?
完全不加背景说明(只有他老婆提过一句“打猎”),不过,从大叔的爸爸和弟弟都曾经是毒贩手下的细节来推断,大叔也应该是练家子吧,而且很显然,大叔对法律这种事一点儿都不感兴趣。
莫非大叔曾是法外之地的深山猎户?
儿子蒙冤而死,大叔唯一打算做的事就是靠自已把杀害儿子的仇人全部干掉(其中听弟弟的找了个所谓职业杀手结果鸡飞蛋打,证明什么人都不如大叔自已靠谱),什么警察,什么正义,什么揭露真相,都一边儿去,大叔杀起人来,那叫一个干脆利落绝不含糊。
是不是,在真正的痛苦面前,任何道理制度都显得非常荒唐,唯有“以眼还眼”才是这世间真正的公道?
复仇这件事,其实没有什么算盘可打,有的只是复仇者自已心里的那一杆秤。
什么样的报复才够呢?
端看复仇者的能力大小了。
兔子永远无法向野狼报复,只能变成佛系……法制仅存在于不让报复只让算计的文明社会里,当什么样的痛苦都可以用算盘珠子打来打去衡量数码的时候,报复就不存在了,存在的只是交易:也即,我的痛苦,可以为我换来多少补偿?
不要任何补偿,只想将痛苦的感觉如数甚至加倍奉还,这才叫报复。
问题就在于,想让别人痛苦,那得自已够强大才行。
而且,报复有一个先天的缺陷,就是复仇者已经遭受的痛苦根本无法消除,无论报复得多么彻底,无论被报复的对方有多么凄惨,都无法改变复仇者已经遭受重创的事实……这么一想,复仇者刻骨而无法治愈的悲哀真是永夜般漆黑。
如果可以选择,谁愿意当一个复仇者呢?
这片子从头到尾,没见大叔哭过,但儿子刚死大叔还不知道有仇人的时候,那一场准备吞枪自杀的戏,已经完整刻画出了大叔痛苦的深重,复仇成功之后又能怎么样呢?
大叔最后开着铲雪车下山,是打算潜逃,还是打算自首呢?
影片没有讲大叔的结局,而最后警察与快要咽气大毒枭的喁喁私语,应该是在暗示这警察也是毒枭的手下吧?
所以法律在此地真正就是个笑话,如果可能的话,希望大叔还是远遁比较好,也许去印第安人保留地藏身是个不错的选择,痛苦虽无法消除,但经过这么一番报复的宣泄,估计大叔该可以获得些许平静,兔子的佛系里饱含着无可奈何,野狼的佛系里却会多一丝随遇而安……总之佛系没什么错啦,只要还想继续活下去。
最后给大叔点个赞,拐骗小男孩之后读铲雪车说明书当睡前故事的场面太萌啦,大叔这种形象,就算当绑匪也会让人觉得安全感满满吧……好吧,鄙视一下我自已这无可救药的外貌协会心态。
不专业的影评……勿喷绝对可以,好久没有这么爽的黑色幽默电影体验了。
剧情由连姆尼森扮演的Coxman之子kyle被误杀开始。
又一次妻离子散的剧情开始,于是当前三十分钟Coxman利落地连续杀掉三个人以换取更上一层的情报之后,我以为又是老套的替子报仇的故事,而且是低于平均水平的那种。
于是我低头看了看我买的学生票,以及爆米花,心说搓搓手直接等大场面爆破、动作当打发时间的老套烂片看算了,或者当飓风营救续集看。
结果全片居然都没什么太大场面,甚至大动作戏。
而且中段开始剧情360度反转,很经典的黑色幽默玩法,典型的小误会滚雪球引爆大战。
故事虽然简单,影片中也似乎一直带着剧情不合理的疑问以及人物关系猜疑,不过这些都无伤大雅。
从印第安人方儿子去世开始故事线逐渐清晰明朗,你已经无暇顾及之前那些疑惑。
当四路慢慢汇集到一处,一直到两派毒品巨头聚集于开路公司,直接开轰打响最后大战。
说是大战,也只不过相互轰了几枪,嘭嘭嘭嘭,而后祝愿十二个人同时被各种各样的信仰神bless。
中间笑点大致包括啥字都没给Coxman留的妻子煞有介事地把空白信纸放在床上,结果Coxman一看啥都没有,温情伤感转瞬即逝。
狠狠黑了一把爱斯基摩人。
某人20美金再次实践自己的motel泡妞教程。
此人值得一提,因为他最后死巨惨,放在丁丁处的纸钞被枪打了个洞,还被一群印第安人无情嘲笑。
【Oh,poor guy】此嘲笑不知道有没有对size的嘲笑,因为传说印第安人……【算了好像不适合往下说】。
反正不论是那种嘲笑都很伤自尊就是了。
【死都死了还不给人留点尊严……】不过真的很搞笑啊哈哈哈哈!
不守职业道德想两边讨好的杀手自己送人头,值得一提的是接杀手的车上的bgm居然还喜庆非常,该笑点虽然老套但是还是非常有反差萌的【具体是啥歌实在不记得了】。
第二次关于车上bgm的笑点发生于印地安人的车。
同样是反转凸显反差萌。
同理还有滑雪。
谁能想到一帮子黑老大准备大战前居然在特么的在滑雪场笑嘻嘻互相打雪球,居然还玩降落伞(exo???
)警察依旧属于常规可有可无的摆设,甚至这条支线在我眼里可以直接删除,除了女警ex的不断无用的电话撩拨能带出少许笑点其他没有什么意义。
用恰当形容词来说,有些过于“伟光正”,大概也是政治正确。
于是在该片里,警察的角色又是老套的永远晚来一步。
全程无尿点。
对于死亡的处理方式非常幽默,玩得很高级,全片没有过多屎尿屁,但是剧院一直小笑声不断。
政治正确的毒枭帮gay couple也是全片惊喜之处,前脚可爱的胖胖才赢了1w美刀和伴侣在抛尸的路上十指紧扣,相约一起去度假,后脚却眼睁睁看着伴侣被自家老大一枪崩死,两枪死透,还要割头被送给对方顶罪,也是够虐了。
小眼神水汪汪的眼泪快要掉下来。
恨得胖胖暗自咬牙,发誓不放过自家老大。
不过最后剩下的胖胖也算给自己的爱人报仇了,因为就是他悄悄给敌方打的电话报的信🌚另:有一处小小黑了把我国,但是无伤大雅【印第安人发现饰品made in china那里若无其事放下】。
近年少有的较为出众的黑色电影片子,再次替连姆尼森巩固了英伦荧幕硬汉形象。
看到片名时,我的内心是拒绝的。
一直认为影片命名是很高深的学问,不是一定要真切的反应电影的内容,也不需要让人一眼就明白这是什么类型的电影。
就算是商业片,也可以尽量将片名文艺化、抽象化,给人多一丝遐想。
对于动作类型的商业电影,个人觉得州长的经典大作《真实的谎言》代表了此类影片命名的最高水准。
《冷血追击》,这个生硬且耿直的片名,像极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港台地区对好莱坞电影的译名风格。
那个年代,街头巷尾的录像厅刚刚完成对热血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的使命,取而代之的是各家各户客厅电视柜里的VCD、DVD机。
音像店、租碟市场的显眼位置都是当时最火爆的港台、好莱坞枪战动作电影海报,片名基本上离不开“绝地”、“极速”、“绝命”等等诸如此类。
转眼间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每看到这种复古风浓郁的片名都有一种被穿越的感觉。
说回影片,近些年连姆尼森大叔深陷《xx营救》系列的深渊而无法自拔。
他不辞劳苦的利用自己敏捷的身手、万能的主角光环,嫉恶如仇的铲除各国恐怖分子、黑恶势力。
对于没完没了的《营救》宇宙我也是深恶痛绝。
当看到这部作品与营救风格高度雷同的片名时,几乎就认为是换了马甲的衍生品,顿时毫无期待。
末了才发现这是一部完全不同于《营救》系列的cult片,风格上能看到一丝昆丁塔伦迪洛的影子。
暴雪、边城、复仇,很多细节都充满着黑色幽默。
每一个人物都不会显得多余,通过神情、动作、对白,被塑造得有棱有角,个性鲜明。
随着目标被逐个消灭,心中都伴随着一种释放和宣泄,仿佛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也在主人公的冷血追击下,一并干净利落的快意恩仇,实在大快人心。
观影完毕,真心期望连姆大叔能走出自己的《营救》宇宙,毕竟当年的”奥斯卡.辛德勒“是那样的光芒万丈、深入人心。
加油,大叔!
你会回来的!
连姆尼森这个硬汉是不是专门拍复仇的动作剧情片,看过他几部片子,都是复仇的,还都是为子女复仇的,一个六十岁的老男人,满身肌肉荷尔蒙不输中青年,看的怪让人热血的,抛却什么复仇,抛却什么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六十岁依然还有看点,那种原始的,雄性的,愤怒的,冷静的,真特么性感,运动吧,健身吧,不管男人女人
连姆大叔为了给儿子报仇,雇凶杀人,凶手不但收了大叔2/3的订金,然后又以相同的价格出卖情报给被杀者,好笑的就是这个爱斯基摩人(凶手)二头收钱,最后自报家门,“我就是要杀你的人,但我不想杀你,我告诉你雇凶的是谁?
我卖情报给你”,多么牛逼的杀手啊,哈哈😄......上面的情节仅仅是影片中的一个段落,诸如此类的黑色幽默弥漫在近二个的片长中,影片节奏很慢,导演就是要慢腾腾的讲故事,心急火燎的观众肯定会相当不适应。
连姆大叔自从化名辛德勒,拯救了上千名无辜者之后,内心中对世界充满了挣扎、无奈、愤怒,经过了《不明身份》的失忆性折磨之后,上天入地大显身手,三次地面《飓风营救》后、继而《通勤营救》、《空中营救》,这次的雪地《冷血追击》,看似为复仇,实则是经历了丧子之痛之后,通过复仇,而进行的自己内心上的拯救,本片中,明显放慢了节奏,少了血腥,却多了些挣扎。
观众只能慢下性子,自己慢慢体会了。
如今,大叔也60有7了,下一次拯救在哪里呢?
应该是翻拍2014年的挪威电影《In.Order.of.Disappearance》的,觉得还是挪威版的好看,看见连姆总有一种出戏感。
挪威版的悬疑感更强,剧情节奏控制得自然,台词也更精炼,男主全程表情冷酷,淡定和果断,人狠话不多的形象深刻,背景音乐与情节的发展结合的非常完美,文艺感更强,表演更加自然和抽象,不愧被冠以挪威最佳悬疑电影。
这版的商业性比较强,更多好莱坞商业动作电影元素夹杂在里面。
两部拍摄的雪山和雪景都非常美,铲雪车铲雪的景象让人印象深刻。
首先,这是一部喜剧片,虽然是荒诞黑色喜剧,但依然主要是一部喜剧,并不是类似Taken那种纯粹的动作电影。
事实上,本片除了拿枪崩人和简单的挥挥拳头外,基本没什么动作戏。
但依然因为影片的黑色幽默感而值得一看。
本片最容易令人引起联想的是那部《Fargo》,几乎是一个套路,在冰天雪地的地方发生一宗命案,最终滚雪球式的引发出很多荒唐命案。。。
坏人狠毒但愚蠢,然后还有一个女警探跟着掺和。
只不过,本片里的女警探几乎就是摆设,没起到什么作用,主要还是Liam Neeson出演的铲雪大叔为核心,在铲雪的同时,有意无意地也铲除了当地诸多恶霸。
有趣的是,片中每死一个人,都会出现一个RIP的黑屏,上面写有这个角色的名字和他在江湖上混的外号。
然后整部电影就这样不断出现黑屏,死的人不计其数,最终居然营造出喜剧效果,到最后人们再看到这个黑屏都忍不住笑出来。
Liam Neeson的角色已经很努力在装酷,是片中唯一没啥笑点的角色,但他所处的环境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两个黑帮组织都有很多看着十分凶神恶煞但私下却是小粉红的搞笑角色。
片中女性角色不多,但每个都比男人更“男人”。
暴力场景非常频繁,让人充分感受到这个荒蛮的环境,人命贱如草。
然而片中一个小男孩与铲雪大叔短暂相处就产生的亲情是这部冰天雪地中唯一温暖的存在。
因为是复仇电影,三观肯定不在线,但却也道出了生活的讽刺性。
影片《冷血追击》讲述获得了荣誉市民的除雪车司机连姆尼森,在儿子意外身亡后,决意为儿子复仇,不意卷入当地两大毒贩团伙火拼的故事。
有观众调侃连姆尼森最近几年拍的电影都过于形式化,不是救老婆就是救女儿,这回又来救儿子。
我本人也没打算看这部电影,因为看剧情简介就觉得很套路,但阴差阳错最终还是看了,出人意料的是,本片并不是那种很模式化的类型片。
身亡、追击、贩毒、黑帮,当这些词汇汇聚到一起,观众的想象是枪声弹雨,但本片没有过多的暴力场面,每个人的死亡都是轻描淡写,甚至略去了大部分的击杀镜头,只是在人被杀之后,来一个字幕卡。
在白雪皑皑的小镇上,这种一反常态的拍摄手法,让本来可以火爆的一部电影,变得异常平静。
而这种平静的背后,则是影片想要表达的态度。
伴随着诙谐逗趣的台词,影片的字幕卡越来越频繁的出现,直到最后的火拼,整个屏幕被死去的人名覆盖,看着这些人名,不禁让人感叹,在毒贩的世界里,正应验了那句中国的古话——人命如草芥。
人命如草芥,是对毒贩极端自私的讽刺,也是对警方办事不力的不满。
大毒枭对待自己的儿子关怀备至,他甚至会规定每一顿餐食的食材配比,但就是这样一个对亲人极度关心的人,当手下在错误的时机开了一个错误的玩笑,便一怒将其射杀,这是一种非常自私的行径,而这种自私带来的是草芥般的人命。
最近人们常说高等学府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这里,手握财权之人,亦是。
而片中的一幕,对这种自私进行了精准刻画,连姆尼森雇佣杀手意图暗杀大毒枭,但杀手却转手就把连姆尼森出卖给了大毒枭,当然,杀手自己也没落得好下场,而大毒枭在惩戒杀手时,其对杀手的评价便是,“你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你为了钱不守信用,我们之所以能立身,就是因为我们守信。
”这里的话,可以说一语成谶。
除了对毒枭人性自私的讽刺,影片也抨击了警方:看到人们在路上吸大麻,警官不管不问,其依据是“想要在这里混下去”的潜规则;人命接二连三,警方却总是慢人一步,连毒贩都不满意地说,“警方总是慢半拍”;面对儿子的死因,荣誉市民不是求助警方,而是以暴制暴,因为他深深地知道,只有血债血偿,才能伸张自己的正义......影片在类型片的套路上有所摆脱,令人意外,但影片在多逻辑关系线中的处理,不甚令人满意。
影片刻画了三对父子的形象,但这三对父子的关系没能形成足够的对比或关联刻画,让人费解其用意;连姆尼森绑架大毒枭的儿子,并拍了一段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好好的父子情变恋父,有些匪夷所思;而影片安排两大毒贩集团的火拼,更像是安排好的命中注定,无论连姆尼森做什么,其结果都会导向这一事实,信服度很低;而毒贩轻易招供,更是非常理想化的处理。
彩蛋影片在内地上映,惯例有删减,这一次的删减对影片的解读会造成一定的误区。
大毒枭愤怒的杀死了一个乱开玩笑的手下A,随后,影片给到另外一个手下B特写镜头,而随后的两方火拼正是因为手下B向敌方通风报信,如此剪辑会让观众以为是“手下B看不惯大毒枭不把弟兄当人看,所以给敌方通风报信。
”但如果观众知道,自己在影院看的是删节版,而删节的部分是手下A和B亲吻的画面,那么肯定会产生另外的解读。
昨晚看了《冷血追击》,讲真,我和盛总是因为《飓风营救》才开始家庭夜场影院时间,做好了心理准备打算看连姆尼森这次又咋个凑人,电影开场20分钟,画风越来越不对,开挂大叔变成铲雪工人优秀市民,中年丧子,去停尸房看儿子,心情悲伤又沉重,可是在推开门进去时先看到贴在门口的工作提示:放进冰柜的尸体头一定朝外,瞬间脑洞了好多个场景:拉出来揭开布看到的不是脸是脚,很尬吧,这也是电影里黑色幽默的首次出场。
后来死的三个贩毒集团的小头目都以铁丝网裹住尸体丢进瀑布深水,然后被鱼蚕食石沉水底而告终,男主处理尸体的方式来自小说,好不好自己心里也没底。
影片里每死一个人导演都会用黑屏字幕告知死掉这个人的姓名和绰号,并添加各自不同的图腾,差点误以为这是一部宗教电影。
整篇从儿子死到开始复仇再到误打误撞引发两个贩毒黑帮的火拼的结局,暴力美学,黑色幽默,美式喜剧,电影改编自挪威电影《失踪顺序》,《冷血追击》的片名有点LOW。
如果我像男主般孩子被不明不白殺害,我猜我也會想盡方法報復 - 兇手是什麼人、幹什麼的、有什麼瓜葛也與我無關,誰殺我孩子,誰得賠命但男主實在太牛了,竟然親手殺了三個黑幫毒犯,還引發兩派黑幫互殺,去到最後簡直是殺人狂歡了,而做死亡報告的黑底白字畫面已由一開始的警示、沉默效果變為喜劇效果。
黑幫大混戰後,他即時如常地奉召去清理積雪,完全把黑幫混戰視為一碟小菜,如果男主不是有個毒犯親戚(還是情報販子親戚?
)簡直說不過去。
其實警察那條線,我有懷疑過老男人警察是收了黑幫錢對毒品睜一眼 閉一眼的,但他雖然著女警不要多管閒事(有人在室外抽大麻那幕)但又極力想女警與其輯毒警前男友復合,到最後與海盜毒犯老大對望那一鏡頭的驚訝及聽其遺言,還弄不清他到底是白是灰還是黑如果死剩那個印弟安黑幫老人發現他兒子是因為男主的行動及誤會才被對家殺掉,他會做掉男主嗎?
整體劇情不是我杯茶,但導演處理細節很到位,營造氣氛很出色
居然不是套路片哦,算是意外惊喜吗?但是完成度其实不够,但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吧。
非常冷的搞笑片
岁月是把杀猪刀,连姆大叔廉颇老矣
比预想中要好看的片子。跟剧名不同,其实本质是个带着黑色幽默的剧情片,冰天雪地下的复仇之旅,很有意思。片子也是翻拍自导演自己的作品,里面有很多让人会心的笑梗,还蛮有趣的,目测对很多人群友好。
这部电影在连姆大叔的一系列作品里的位置就像片中儿子的死亡一样…悲催。
68/100 主角其实是小罗喽罪犯的黑色类型片。
连姆大叔这次是开挂式的复仇,六十多的大爷了,扛起一条条尸体扔沟里就如捧着一只小白鼠那么轻松。
一部适合午夜场的电影(看午夜场的由衷感叹..),顺序杀人的墓碑和荒芜的冰天雪地的另类感掩盖了故事重复的单调(让人感兴趣的只有铲雪车和冰瀑),如果用它寻找孤独的人的共鸣或治愈失眠倒是不错的选择...
异常地好笑!
美版翻拍真是个奇怪的东西,即便是原版导演来拍也透着一种奇怪的味道。就连铲雪车都没有原版的魅力了。
后半段渐入佳境,有点收不住了,最后的结尾随意了点
大姐的颜值是真的真的惊艳!!!感觉这套路我有点下头了,虽然是有点古典杀手电影的风味,一点小精致……但就像是和尚在念经呜呜呜
开篇氛围非常应景片名,又冷又阴郁,看着看着,走向开始奇妙起来,观影体验也大幅提升。那些不合逻辑的地方反而成了趣味点,简直可以说是一本正经在搞笑了。很戳自己的萌点,喜欢。
改编自导演自导的作品《失踪顺序》。没看过前作,是一部混合了多种元素的电影。黑色喜剧的基调,加入家庭抚养纷争、毒品交易、丧子之痛,甚至有忘年交,又是一部犯罪类型片。总之观感十分奇异。痛苦的部分让你不想哭,充满喜剧场景之处又有那么一丢丢想笑。
禽兽 连响尾蛇都不放过
老爷子救老婆救孩子救飞机救火车救地球,这把躺赢了。当黑帮要智商在线啊,这么多手下不会去查啊结果捅娄子。另外那个爱斯基摩人纯粹是来搞笑的。
黑色荒诞幽默过于刻意了些,剧情也太温了,看得人昏昏欲睡
原本以为又是硬汉本色,没想到是戏谑荒诞!给儿子讲铲雪车的“睡前故事”真是可爱,美元上的一枪好羞羞!!
昏昏欲睡142
哈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