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一月底,春节将近,雨下个不停,想念7月如火的骄阳,把人晒得“滋滋”冒油。
无意中点开了电影《投靠女与出走男》,2015年的新片。
有卷毛叔大泉洋和偶像堤真一,还有户田惠梨香,忙不迭地点击、缓存,然后,盯着屏幕,过了幸福,又哭又笑的两个多小时。
根据井上厦的原著改编,我是他的脑残粉,这个冬天看了他的《青叶繁茂》等几部小说,和这部电影的风格一样,亦庄亦谐。
19世纪的江户,被家暴的妇女们逃到镰仓的东庆寺,获得庇护,与暴虐的丈夫断绝关系。
镜头不疾不徐地叙说故事,揪着我的眼睛,移形换步,看被压抑和欺凌的女性,在绝望中拼命奔跑,冲进庇护所。
东庆寺的生活外人称苦,却像助人修行成长的学校,抚平内心的伤痛,在枯燥规律的诵经、射箭、刀枪训练中,慢慢生长出属于自我的力量。
面对欺凌不再畏缩退却,运用拳脚功夫,利落解决。
东庆寺的主持法秀尼又帅又萌,长着天使面孔,推行自己的主张时,对方推推拖拖,直接狮吼。
耍刀舞剑射箭,无所不能,训练出几位身手敏捷的弟子。
当某位不甘心的无赖武士,仗着自己的武艺挟持人质,杀进寺庙时,几位女子手持刀剑,与一身蛮力的武士对抗,几人配合地天衣无缝、毫无惧色,手起刀落,把武士砍落在地,一脚踏上。
卷毛叔大泉洋饰演的出走男是见习医师,喜欢写作,善用辩论术吓跑闹事的小混混。
善于体察人心,医病先以貌似歪理的对白,打动患者。
2个多小时,一忽儿就过去了,尾声来临,隔着柏屋和外界的若隐若现的门帘,经过两年修行成长的主人公们背起行李,眼角带笑,掀开门帘,与众人作别,奔向广阔天地。
片尾曲很好听,沉浸在电影的韵味中,不愿意离开。
盯着一行行上移的字幕,内心有什么涌动着,涌动着,快要溢出喉咙。
第二天忍不住又看了一遍。
发现了很多细节,有趣的对白。
看第一遍时,哭得鼻涕眼泪一把的地方,比如阿吟听着《八犬传》的结尾静静地逝去,依然哭得像狗一样。
阿吟夸赞堤真一饰演的老公:“你的脸是一辈子一心一意打拼的男人的脸庞。
眉、目、鼻、口、颚,每一处的威严和沧桑都恰到好处。
”夸人夸得这么别致有趣,不愧是收放自如、诙谐幽默的井上厦。
法秀尼在山间行走,举着一顶仅可遮头的西洋伞,袅袅婷婷。
下一秒,就对着出走男粗声大气狮子吼。
片中的名作家马琴先生,提起关于写作的苦与乐:“也许有人觉得只不过是讲个故事,但实际上举步维艰……一旦开始了,就想达到自身的极致。
我们都要纠结至死了。
”整部电影的风格可以用井上厦的写作格言来概括:深奥的要浅显地写,浅显的要深刻的写,深刻的要有趣的写,有趣的要严肃的写。
导演原田真人功力深厚,贯彻了井上厦的精神内核,没有花哨的手法,也不故弄玄虚,考验观众智商。
剪辑不疾不徐,配乐恰到好处。
刚哭着呢,下一个镜头就让你破涕为笑。
正笑着呢,下一个镜头又让你跟着揪心,心脏像被一双大手扯着。
最喜欢结尾时,搬动着行李,掀开门帘,昂扬向上的明朗脸庞。
最欣赏暴徒挟持着人质闯进东庆寺时,开头被拳打脚踢、忍气吞声的静儿,此时一身武艺,自信沉着,提着长刀,毫无惧色地与暴徒对战,一刀毙命。
绵绵无绝期的阴雨天气,稍一不慎,就陷入自怨自艾的忧郁心境。
这部名字无厘头的电影,却像一道灿烂饱满、热度满溢的光线,照进了我的生活,驱散刚成形尚未发作的忧郁。
真是动人呀!
看片名还以为是挺无聊的爱情喜剧片,实际却是2016年第一部满分电影!
为素不相识的人奋力拼命,只因为她跟自己同病相怜。
而因为这同病相怜的人,自己才多了往前跨一步的勇气。
人与人之间的那一点点“体温”是如此重要,只一点点,人世间好像不那么寒冷了,不是吗?
“你是我的至宝”,便是对这温度的回应。
阿茹说,这世上苦命的女人还真是多啊。
这部电影的观照点恐怕还不足以说是女权意识,但它关心女性的命运;它并没有站出来批判男权,却有女性的自我觉醒。
每一个刚进入客栈的女人都瑟瑟发抖,因为她们还带着男人留下的烙印。
这烙印无法抹去,也不需要抹去。
再次面对丈夫,阿茹不言不语。
性别好像翻转,好似“男人”面对“女人”,其实只是阿茹自己也未必觉察的自信。
找到自我价值的人,不卑不亢。
不再发抖,也无需批判,她知道,没有这糟糕的丈夫,也不会有上山精进的自己。
她不再怨恨,也不同情。
伤疤已经愈合。
信次郎就是个典型的好男人,他温和、幽默、正直,也愿意为爱人付出。
可是他并不自信。
在我心里,女权就是自信。
而自信的对照组并非男人。
不需要跟男人一样”自信“”刚强“,因为这品质男人也未必有。
全片看下来并非没有缺点,比如节奏有点问题。
不过我还挺喜欢这种形散而神不散的缺点。
最后讲点平时不愿说的题外话。
其实类似的环境中国也有,比如广东常见的姑婆屋自梳女。
我总觉得(或许是偏见)我国的许多”觉醒“了的女性们,总是在西方的语境下讨论和批判,也不乏西方女性的那种战斗姿态(非贬义),却鲜少有人认真的在历史中寻找”女性“。
简单的说,就是都不具体。
描述中国古代女性处境时,无非是裹小脚啦,大门不出啦以及繁殖工具啦......这些全部都对,可是具体是什么呢?
文学能改变人,是因为它具体。
而目前我看到的文学(广义文学,包括影视),即便是女性写的,也顶多是假借人物之口喊两句口号骂几句男人而已,是故意端着的“自信”,而不是真正的“自我意识”。
换句话说,不是有血有肉的女性,也不是真实的现实。
虽然剧名很俗,但是景色很美,而且满岛光和户田惠梨香演技真的棒。
toda很适合演这种饱受磨难又坚毅不屈的角色。
阿茹这个角色的心境转换是很多的,从她的眼神能感受到内心的丰富情绪,所以感觉toda演技终于有了很好的体现 。
阿茹刚进东庆寺时的卑微和迷茫… 后来坚持自学和种植药草的投入和自在…一开始对男主的戒备怀疑…被男主治疗时的尴尬…再到后来对男主逐渐信任和尊敬…toda的眼神十分动人到位地表现了这些情绪。
一起采药草时男主帮她整理发带,她那受惊和转身掩饰害羞的表情,我就知道这爱情线成了,虽然唯一的吻戏真是笑死人。
非常喜欢一个片段: 阿茹在寺庙里被一群女人嫉妒和欺负,一开始她不想搭理,但被打了几下之后开始反抗把她们全打跑,冷酷眼神超霸气。
结局阿茹为了帮助被施暴的女性而手刃渣男也是很爽,仿佛在看女权主义复仇片。
回到角色本身,我觉得阿茹本质就是很坚强的人。
一开始她也迷茫过是要逃离或是自杀或是继续忍受,但好在她在求菩萨指示的时候上天帮她选择了投靠东庆寺,而她也勇敢行动,并成功打破命运枷锁。
她在菩萨面前哭是因为命苦和迷茫未来而哭,并不是因为得不到男人的心而哭。
后来前夫求复合,她有犹豫的原因也是因为舍不得放弃打铁,而不是对前夫抱有什么幻想。
这才是她最酷的地方啊!
身处于男尊女卑的社会环境,但她的自我意识并没有泯灭。
阿茹真是一位独立坚强的令人敬佩的女性。
故事还不错,讲的是19世纪中叶的日本德川幕府时期,位于镰仓的东庆寺得到幕府的支持,可以向饱受苦难婚姻折磨的女性施以援手,帮助他们成功和夫家断绝关系。
戸田恵梨香饰演的阿茹被丈夫视作打理炼铁炉的趁手工具,实则因为常年打铁脸上有烫伤疤而被嫌弃,阿茹哭着求丈夫休了自己却被拒绝,连夜投币问路,决定去投靠东庆寺。
恰巧此时,阿吟(满岛光饰演)也在往东庆寺去,两个人在路上相遇了,阿茹背着阿吟走了一夜走到东庆寺。
阿茹从最开始的空有一身力气的受气包小媳妇,在寺庙里干活,学习武术,同时种下了药草园,疗养好脸上的伤疤,变成了有脾气有思想的女性。
我觉得这是和东庆寺里富有智慧的女性们有很大关系的,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她以及跟她一样的女性。
阿吟这边我觉得故事虽好但有点矫情了。
她是因为得了肺痨,不想让夫君看见自己最后的样子所以投靠的东庆寺,而她的夫君一开始是以最坏的心思臆测她的离开,以为她必定是有所图谋的。
直到信次郎去找到他的时候,他才知道原来阿吟是因为病了才离开的,最后,他出现在门口,背对着吹笛子送了阿吟最后一程。
但两个人明明可以厮守最后两年的时光,我真的有点难理解,虽然色衰则爱驰,但这样逃避岂不是让自己得不到更多的幸福。
姐妹情很感人,阿茹背着阿吟上山,走的时候,还是阿茹背着她下去。
阿吟特地问了阿茹非常非常感谢用她的家乡话怎么说,到了最后两人诀别的时候,阿吟大声说非常非常感谢,真的非常能感受到他们的难过,此生的最后一面,送别命不久矣的姐妹。
虽然两人相识的时光很短暂,但是感情很深厚。
同病相怜又并非完全相同的命运和结局。
信次郎给假孕的女人看病那段也很引人深思,她明明还是很爱自己的丈夫,却无法违背养父养母的意愿,只能来东庆寺。
他说你不要再逼自己痛苦了。
然后他说要女人下山去,写下禁酒离婚书,有人说此法有违东庆寺寺规,阿吟说“人都要死了,寺规算得了什么。
”住持说“寺规不是为了禁锢修行者而存在,寺庙是为了消除世间痛苦而存在的,寺规也应当如此。
”这段我印象非常深,其实也是这个电影的主旨吧,突然觉得通透了。
世间的规则都应该是服务于世人,如果觉得痛苦,那不是我的问题,我不该被规则束缚,我不该觉得自己应该痛苦。
但这部电影也有缺点,比如想表现的内容太多了从而显得有点琐碎分离,主线脉络不甚明晰。
还有就是都是因为婚姻而受苦的女性,怎么可能才两年不到对到访寺庙的男性那么如饥似渴,真的有点恶意了这里,强行搞笑却让人觉得很不适,好像没有异性活不下去一样。
此外,非要有感情线其实也没有必要,与其设定信次郎和阿茹两情相悦,倒不如让阿茹有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而不是只有跟信次郎去当医师,或者去当作家的这二选一。
她经历了这么多,学习了这么多,不应该在出去之后,又选择当贤内助这条路。
不是说不能做夫妇,而是既然作者想表达女性主义,那更应该着墨的是阿茹的今后选择,她的内心世界,她想要做什么,而不是从一个不好的丈夫换成一个好的丈夫,就能幸福了。
还是依旧把自身的幸福寄托在男人身上的话,可以说成长是不够明确的。
仔细想想觉得这条线是令人有些失望的。
吟酱~:的爱内敛而单纯,为了不让爱人看到自己病重的模样,于是选择了逃婚;好在掌柜的也是非凡人呢!
茹酱~:的爱厚积薄发,智勇双全的处世之道,和大夫真乃绝配!
不过,我有个大胆的猜想:师太是不是也对郎中有想法?
寺庙里供奉玛丽圣母可还行?
必须沉下心来看的一部电影哦!
毕竟2小时➕呢!
👍
印度电影华丽,就算反映社会黑暗,也必然带着美丽的面纱,韩国电影煽情过重,悲情过重,唯有日本电影尚留有余味。
这一副江户时代的民俗风景图,我以为会是一部悲情的反映民间疾苦和抨击封建社会黑暗的电影,没想到,没想到,看到中间才发现这是部喜剧!
这是部喜剧!
这是部喜剧!
当然,并不妨碍整部电影的观看。
《投靠女和出走男》,我是真心不知道这题目是怎么个意思,差点就被划入永不会看的列表里,还好,命运的安排总有漏网之鱼。
这电影里的几个女性,都是漏网之鱼。
各种各样故事的女性,逃往幕府时代官方指认的离婚机构进行避难,寻求新生。
画风极度不和谐的男主,虽然长得一副懦弱不靠谱的文艺青年的模样,不过也全靠他支撑了整部戏的笑点。
他作为一个无证上岗的医生,和迷之段子手的作家,治得了心上人被铁烫伤的脸,凭借三寸之舌又能击退彪悍的流氓团体……风已经形成对流了,余下的功夫就是拼了命的踩踏板,尽管尽是徒花,也要争取命运最后一丝的希望。
不得不说,东庆寺主持撑一把西洋小伞出现的画面,真是分分钟出戏,不过这也是反映了她的宗教观念,真正的信仰是包容,而不是排他。
看的时候有点提心吊胆,总担心东庆寺会有灭顶之灾,还好给了个美好的结局。
在那个人命如草芥的时代,能给不幸的女性提供庇护,不仅需要背后有最大的势力撑腰,还要有权谋的智慧,与男方的势力斗智斗勇。
所以在这部电影里,给印象深刻的角色反而不是女主,而是东庆寺的两个核心人物:源兵卫是个有怜悯之心的人,不忘建立寺院的初心,面对青楼女子不辛的遭遇,承担着巨大的风险将她保护下来,与女子的姐姐、姐姐的丈夫几十年如一日,共同守护着谎言。
同时,她也没有让怜悯泛滥,尊重现实,有多大力办多大事,时刻保持警醒,用大智慧维持着东庆寺的运行。
女主持也很有意思,一方面恪守成规,她明白清规戒律对寺院的生存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她并没有保守到彻底迂腐,在人命面前还是让大夫进行“看”病问诊,面对流言蜚语、捕风捉影的事情时,她强硬喝住。
同时她和源兵卫一样注重人才培养,给予女主才能最大的发挥空间。
事实也证明,她是对的,女主最后凭借学到武艺,遏制了东庆寺最大的危机。
看这部电影有很大的挑战性。
电影里人物对话很快,常常涉及有关日本历史的特定词汇。
因为不了解日本历史,很多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很难一时理顺。
看个大概意思吧,整体上电影的可看性很强。
…………阿吟讲述逃婚原因,与源兵卫老奶奶、阿胜对话…………阿吟:他虽年过五十,却夜夜求欢阿胜:夜夜?
阿吟:一夜三次,有时还五次源兵卫老奶奶:这真是太可怕了(这样真的好吗?
(゚Д゚≡゚Д゚))
<图片3><图片4><图片5>…………大泉洋(饰演信次郎)嘴炮逼退闹事的武士…………落跑 武士(对信次郎说):下辈子投胎转世,请一定要收我为徒(嘴炮真是太口怕了w(゚Д゚)w )
<图片7>…………阿吟离别时对阿茹说…………阿吟:(方言)谢谢你一直以来的照顾<图片8>阿茹的夺命连环吻(憋说话,吻我(* ̄3 ̄)╭(* ̄3 ̄)╭(* ̄3 ̄)╭)<图片9><图片10>
很用心的片子,从台词到拍摄都很讲究。
俏皮话,落语,习武,念经,吟诵看出一股浓浓的近代民间风情。
这一点很佩服日本影人的匠人精神。
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在加上好的剧本,就算是流水作业,作品也不会太差。
封面海报戏谑嬉皮,像极了皮影戏里的人物,实际上整个演出风格,作品的脉络就算是改成皮影戏,节奏也应该不差。
毋宁说,这就是一个皮影戏的剧本,很好的搬上了大荧幕。
投靠女与出走男,就透着一股民间,世俗,戏谑的味道,乍看之下,会觉得又是一部被标题毁了的电影啊。
然而看完之后搭配整个片子的风情再来评论的话,又会觉得这个题目再合适不过了。
这也说明的了制作方对电影的考究之深。
这也从另一方面考研了观众的耐心和素质。
会不会被片子题目欺骗,错过一部好片子。
又恰恰是这一点反应出了导演对作品的把握和自信。
这种看起来客客气气,谦卑有礼的文化的背后,再有处于作品自信的我行我素的精神,才是真正的潇洒。
今天我看山本耀司的一个访谈,里面说道真正的日本文化人是不会到处参观艺术展的,这样会降低自己的品格。
同样,真正的艺术作品是不会为了观众下意识的反应考虑而去做一些迎合商业的无用之功。
我优秀,口碑自然来。
自元和偃武以来,德川幕府进入了200多年的太平治世。
到了第十二代将军德川家庆执政期间,灾害频生、饿孚遍野。
在首席老中水野忠邦的主持下,幕府实施改革,重农抑商、倡俭禁奢,史称“天保改革”(1841年1843年)。
然矫枉过正反而事与愿违,严刑苛法势必民怨沸腾。
影片一开场,官府颁布质素节简令、取缔天主教令,又以“有伤风化”为名将卖艺女子当街示众。
主人公中村信次郎(大泉洋饰)痛斥官府倒行施逆,引来民众一片叫好。
向观众交代了故事的历史背景。
故事发生的地点唤做东庆寺。
东庆寺,位于镰仓松冈山上,又称松冈御所。
由镰仓幕府第八代执政北条时宗的妻子觉山尼创建,世世代代由名门女子出任主持,其中包括后醒醐天皇的皇女用堂尼。
这座高雅的寺院,以维护女性权利而著称。
因为与江户幕府的开创者德川家康渊源深厚,故受到官府的支持庇护。
在江户时代,女性没有婚姻自由。
婚后受丈夫和婆婆虐待的女子,若想离婚,除了丈夫休妻,唯一的出路便是投奔东庆寺。
东庆寺会帮助她们提出离婚要求,办理离婚手续。
如果一时手续办不成,妇女可以寄宿在寺内修行两年。
寄宿待遇分三种。
上臈格:付五十两金,包吃包住不用干活;茶间格:付十两金,从事轻体力劳动;御半下格:免寄宿费,从事重体力劳动。
两年期满则自动承认离婚事实,即所谓的“缘切寺法”。
本片主要讲述了两名女子投奔东庆寺的故事。
阿吟(满岛光饰):洋货商掘切屋三郎卫门的小妾。
她风姿绰约、精明强干,是掘切屋生活中的好伴侣、生意上的好帮手。
按理说阿吟与掘切屋琴瑟和鸣、笙箫相伴,却舍弃衣食无忧的生活,拼了命也要投奔东庆寺。
乍看之下,是因为性生活恐惧症引起的夫妻决裂。
然到了病重之时,才向信次郎吐露了真相。
原来阿吟早知自己患有肺痨,不愿让夫君因自己得了不治之症而痛苦忧伤,故毅然离家出走,而把最美好的自己留在了夫君的记忆中。
“徒花无果,一枝独秀”,剧中这八个字来形容阿吟最是恰如其分。
尤其是问诊那场戏,已病入膏肓的阿吟挣扎起身为阿雪辩护,那份倔强勇敢如寒冬腊梅,那颗侠义心肠令男儿动容,其情可叹,其节堪赞,当属本片中最美丽的女子。
那掘切屋(堤真一饰)本是江洋大盗,虽洗白从商,但最后仍被官府查出。
在逃脱了追捕后,扮作行脚僧,于阿吟归天往生之际诵经超度,送挚爱的女人走完最后一程,倒也不失一个有情有义的血性汉子。
阿茹(户田惠梨香饰):本剧的女主人公。
七里滨打铁铺的老板娘兼首席技师。
刚出场的阿茹蓬头垢面、衣着邋遢,脸上还有大块被火灼伤的疤痕,一副典型的女汉子模样。
虽擅长打铁,但所托非人,嫁给了一个整天在外花天酒地的丈夫。
在屡屡遭受欺凌后,忍无可忍投奔东庆寺,结识了逃避官府追捕的信次郎。
信次郎给阿茹治疗脸伤,又教医术。
两人相识相知,情愫暗生。
与阿吟不同,阿茹是个典型的劳动妇女。
阿吟选择上臈格,并出资给阿茹办理茶间格。
而淳朴的阿茹自愿选择了御半下格。
入山后,阿茹辛勤劳动之余,跟从法秀尼钻研佛法、练习武艺,还自学医术,从众人之中脱颖而出,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最后非但化身为女侠手刃暴徒,还主动扑倒信次郎抱得帅哥归。
短短两年,阿茹从一老实巴交的传统农村妇女变成了自强自立的现代都市女性,成长之快、蜕变之大,令人畅快淋漓、三观颠覆。
本片改编自井上厦的小说《東慶寺花だより》。
徒花,解释为不会结果的花,比喻东庆寺里的逃婚女们。
导演原田真人原本以“徒花”作为片名,但遭到了松竹方面从上到下的反对。
片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
剃眉染齿的阿吟是旧时代的妇女典型。
而阿茹精通兰医,挣脱了不幸的婚姻与信次郎结合,她的归宿暗喻了希望和新生。
片末女武者阿悠的道别,暗示了武士时代的远去。
一场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即将到来。
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反抗。
本片中,伟大领袖的至理名言无所不在、贯穿始终。
有百姓对强权的抗争(信次郎),也有女性对男权的抗争(阿茹)。
有弱者对暴力的抗争(阿悠),也有地下宗教对官方意识形态的抗争(法秀尼)。
剧中的反派人物当属南町奉行鸟居耀藏,此君的绰号叫做“蝮蛇”和“妖怪”,是个冥顽不灵的守旧派,变本加厉的执行水野忠邦的改革政策(历史上此君后来却出卖水野忠邦导致其下台),排外、焚书、禁娱、滥杀,搞得达官贵人平头百姓战战兢兢人人自危。
虽然十九世纪中叶的日本人并不知道七十多年前就有个美国人发出了“不自由毋宁死”的怒吼,但人们在黑暗之中对光明的渴望是不分国籍、同根同源。
当然,黑暗是暂时的,前景是光明的。
片末交代,仅仅过了两年,鸟居耀藏便失势下台。
二十三年后,日本迎来了历史上最重要的变革---明治维新。
东庆寺的离缘职能也画上了句号,救济女性2000人以上。
其他有趣的角色法秀尼:东庆寺的院代(代理主持)。
这位尼姑德才兼备、允文允武。
从她接受兰医,私藏禁书来看,为人正直但不迂腐,秉持传统但不排外。
是片中除了主角以外最重要的人物。
值得注意的是,法秀尼在密室里放置了一尊圣母像,莫非暗示她实际上也是个隐秘的天主教徒?
由宝冢毕业生阳月华来扮演这个角色,是本片的一个惊喜。
三代目柏屋源兵卫:客栈的当家,专门负责审查来东庆寺逃婚的妇女。
听上去是男性的名字,实际上却是个睿智风趣、古道热肠的老太太。
老戏骨树木希林对这个角色拿捏得驾轻就熟,恰到好处。
曲亭马琴:江户时代最负盛名的小说家,代表作《南总里见八犬传》。
本剧中以阿茹的世交长辈身份出场,预见了阿茹婚姻的不幸。
影帝山崎努向观众呈现了一个智慧、坚韧、执着的盲人作家。
那句“我已做好了同《八犬传》纠缠到死的觉悟”,令人侧目。
吐槽①片名《逃婚女与出走男》不伦不类,让人以为是搞笑片。
②toda不擅演苦逼女,由奶遥或渡边杏来演阿茹可能更适合。
③影片似乎CUT了不少内容,剪辑稍显凌乱。
亮点①满岛光的演技。
②镰仓四季的美景。
③有着历史厚重感的配乐。
徒花无需开,荼蘼无需果。既然风已起,只需逆向叛离。
懂日本历史的人可能会看得更有味的。
东庆寺往事
沒想到1870年前的日本還有東慶寺這樣的所在,可以幫助深受夫權綑綁、孤苦孱弱的底層女性重獲自由,實在是神奇。看來還是得多找些相關史料看看了。
3.5星
一群女人的史诗!光妹、toda、阳月花,闪闪发光!!!PS1: 灌肠那段,笑出猪叫。 PS2: 病怏光妹,在线教学,床笫之私,一日三次,三年过后,减量增艺2333
7分,一个理想化的故事
逃婚女与见习男。。。那个满嘴胡说八道的剧作家做医生倒是挺好的。场景道具很用心。
这片子尝试了几遍,死活看不进去,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字幕翻译背锅
居然是真事改编。里面的人讲话真的又快又急(汗这么漂亮的妾谁会这样对待啊喂。
3.5
很好的题材,但拍的很无聊。
难得见到以江户缘切寺制度为背景的电影,相比其女性主义的部分,其实我更关注电影对市民生活的描写,比如锻冶屋工作日常、采植草药、卖竹荚鱼、澡堂群像、町人文学等等。两女主外塑造最丰满的形象是法秀尼,零零碎碎写出这个人物的很多侧面,严守寺规戒律却并不古板,为阿茹的恋情开脱、同情基督教,甚至不谙男女之事都成了萌点。曲亭马琴是隐藏的主角,他的小说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阿吟和阿茹的精神世界,尤其结尾,阿吟临死前让信次郎给她读完《八犬传》、阿茹劝信次郎弃医从文并带他去找隐居的马琴,真不愧是代表一个时代的作家啊。
同样是批判旧社会,争取女性权益,剧情却如此温馨。不得不叹服导演把握故事的独到之处。几个人物都各有可爱而鲜明的特色。连主持的威严中都透露着不喑世事的呆萌,让人莞尔。女性独立不是向这个社会呐喊和挥拳,而是赐予这个社会更多的温情。不得不说女性在生存和生活上的远见卓识远超男性。
整体感觉都很好,不过始终缺了一个被打动的点。
完全没有拍出历史感啊…
看了一会儿就知道导演的大概意图了,只是无聊到有点看不下去,当然也有人会说也许是大多数人不懂欣赏,我就差不多这样欣赏无能吧,
拍得很有江户日本味儿,然而文化差异太大……
台词讲究,节奏略乱,古装户田超美
对日本文化和历史没什么了解兴趣也不大,看起来真心痛苦,咬着牙才坚持看下来。喜欢满岛光的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