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实在觉得这是一部爱情片...尽管不排除类似理查三世这种实际骁勇善战身材英武,但在莎翁笔下退为驼背瘸腿的情况在此出现;但看本片并稍微联想一下当年,胡佛的形象在历史和电影中大概都是这个特点:独霸专权。
真是独啊。
年轻的时候自不必说,到老了临死之前的最后一晚,居然还在老相好托尔森劝他早日激流勇退的时候道:我凭什么要激流勇退,他们凭什么不能认同我的功绩,你再这样说我要怀疑你对我的忠诚度了!
忠诚度,唉。
几十年前按耐不住只亲了一口,之后再没怨言地跟在您身边,到了还被质疑是否忠诚。
托尔森真是忍让,听到这么刺耳的话不过是冷声重复一遍,再无其他怨言。
最后倒是胡佛自己回过神来,不知道是不是第一次但肯定是最后一次轻轻吻了一下托尔森的额头。
下一秒,托尔森仰起头不可置信又充满感情地答了一句Thank you,于是女性观众们心全都碎了随即又被蜜补上缺口...这怎么能够不是一部爱情片?!
不过说实话,电影最开始,大概也是因为观众对人物本身还存在新鲜感,被影片带着会思考不少问题。
胡佛提到如果想要扩大调查局的能力范畴,必然要借力于地方检察系统。
都是权力机关怎么愿意随随便便就把职权范畴拱手向让呢?
这还不简单,先拿检察长最不待见的公众人物开刀:庭审,判决,驱逐出境。
东风这就来了。
因此联邦调查局成为了20世纪最伟大的调查机构之一,显然不是没有道理的。
然而任何事情做的太极致,都是一把双刃剑。
保护公民安全,意味着需要掌控所有人的资料,不管是公开的还是隐私的。
这大概是为什么片尾胡佛去世后,尼克松的第一反应完全不似之后全民广播中表述的沉痛哀悼,而是痛快地告诉手下人:终于送走他了!
赶紧冲进他办公室,把那些天杀的秘密文件给我拿回来!
做到这个份上,胡佛本身该有多悲情,我都不愿意再往下想。
他对自己所作的一切,都坚定不移地认为是正确的正义的。
旁人大概也从不辩驳,唯一唱反调的就是托尔森,却很难落到好。
影片中间胡佛和托尔森的关系已经愈发密切之时,一天两人和三位女士喝酒。
胡佛对于其中一位女士跳舞的邀请极为烦躁,回到房间后和母亲抱怨(朱迪丹奇爵士您是要演戏演到什么时候?!),母亲循循善诱,最后告诉他,我宁可失去你也不愿你有奇怪的性取向。
所以才来了这么一场观众们看着都要憋屈死了的感情戏啊...必须说,莱昂纳多大概是冲着奥奖去的,但他还真不是片中最出彩的人。
Armie饰演的托尔森那双亮闪闪的蓝眼睛真是会说话,尽管那场高潮的争吵片段演戏的痕迹还是有点明显,要多多修炼呀。
最让人舒服的,还是娜奥米沃茨的角色。
稳重踏实,其实却感情丰富。
最后吐槽,傲骨贤妻真是一部老牌电影演员捞外快的好地方啊。
作风不拘小节的法官Abernathy,L&G律所的离婚案首席David Lee全都出现了,搞得他们出现的时候我都有点出戏...不过总而言之,不枉一看。
但重点真不是在工作,是在基情啊扶额..
2013-03-08一个经历过8届总统的高级官员(听起来像王朝时代的“四朝元老”之类的老大臣),一个掌控着最有权限的秘密警察机构的创始人,在电影中被描绘成一个沽名钓誉的老头、一个搞不定小秘书的挫男、一个总是跟着老妈混的乖宝宝、甚至,一个异装癖、一个和自己的副手痴情一生的同性恋。
以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Clint Eastwood)的身份, 他真的可以藐视所谓的“为尊者讳”。
他拍的是一部真实的记录片,而不是歌功颂德的传记。
胡佛应该是最传统的保守主义者,反对一切传统白人反对的东西,而且从不介意自己采取多肮脏的手段,与其说8届总统尊重他,不如说所有的总统都怕他。
他秘书碎掉的那些纸张后面,隐藏了多少要等待50年才能揭秘或者永远也不得而知的故事?
埃德加·胡佛是美国现代史上的传奇人物,一生颇受争议。
如今在各种好莱坞大片及剧集中广为人知的联邦调查局,就是被胡佛一手壮大。
他在犯罪学、信息战方面是个天才,争议的部分在于其为了获取情报不择手段、对付不同政见者诡秘狡诈,以及至今无法被证实的同性恋和异装癖传言。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的电影《胡佛》并未打算在历史真实性上较真,只是以三线叙事的方式将胡佛的人生戏剧化呈现。
伊斯特伍德的声望,使得他晚年的每一部影片都被视为当年的奥斯卡热门。
事实上,影片堪称豪华的制作班底也让人们维持了这样的期待。
这部2011年11月秋冬档上映的影片,由大众熟悉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扮演胡佛,身高接近两米、现实生活中真正的“高富帅”艾米·汉莫扮演跟胡佛关系亲密的克莱德·托尔森,两大女配角朱迪·丹奇和娜奥米·沃茨亦是名声不小的奥斯卡常客。
编剧则由凭《米尔克》获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达斯汀·兰斯·布莱克担任。
这位布莱克,就是英国著名跳水运动员汤姆·戴利的同性恋人。
因此,当我们看到影片用大量篇章描写胡佛与克莱德的情感脉络时,一点也不惊奇。
惊奇的是,尽管影片因总体质量欠佳在次年的奥斯卡未获提名,但这段未在世俗当中曝光的情感却被拍得暗流汹涌,颇为动人。
略为杂乱的叙事结构,严重压缩的背景格局,颇显夸张的老年妆容,都无法冲淡全程阴暗色调下所诉说的一点点感动。
换言之,影片的缺点我都明了,却不在意,我在意这一点点感动。
有人说历史上的胡佛是“恐怖”的代言人。
小李扮演的这个胡佛,其实未必是真实的胡佛,外人叫他“胡佛先生”,亲友唤他“埃德加”。
埃德加和克莱德,生前各自不婚,死后墓茔临近。
影片中,这段故事端倪可察。
铁汉也有柔情心。
当埃德加需要一个值得信任的人担任他的二把手,他深情说出:“我需要你,克莱德。
”克莱德略为犹豫之后,提出一个条件:“无论日子好坏,无论和睦还是争吵,我们都要一起共进午餐和晚餐。
”这份近似于撒娇的表白,让两个男人的嘴角都洋溢着微笑。
我不知道,这样的时刻,会不会是埃德加那刀口舔血、缺乏安全感的一生里,不可多得的一抹明亮。
于是,埃德加和克莱德,就是这样以工作伙伴的身份共度了亲疏冷暖的四十年。
直到他们的晚年,老到克莱德由英俊到中风,老到埃德加由强悍到需要不断注射维生素来保持精神面貌。
他们,从青葱少年到风烛残年的这一段人生旅途中,都是结伴同行的。
电影里暴殄天物的老年妆当然令人颇有微词,看着微微颤颤走路的克莱德,看着两人老了老了,还真的在意每一顿晚餐是不是在一起吃,让我想起杜牧写过的那一首《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这首记录了重阳节忧喜交加之情的唐诗不知是多惹人喜爱,让辛弃疾和苏轼两位大家分别引用改写。
东坡先生非把那句尾联改成了:“古往今来谁不老。
多少。
牛山何必更沾衣。
”于是,杜牧笔下的郁结难解,一下子变成了苏东坡的旷达爽利。
反正,都是要老的,流再多的泪也没用。
是啊,我想埃德加是知道这个道理的。
他从不轻易将眼泪示人,也许是知道眼泪不能缓解他内心的悲哀哪怕一丝一毫。
对母亲又爱又怕,掩藏真实的内心,只敢在克莱德转身之后默念心声:“我爱你,克莱德。
”其实,扮演克莱德的艾米·汉莫,并不忌讳饰演同性恋,只是在拿到剧本之后,不明白为什么克莱德会一生执著于对埃德加的爱慕,并甘心委身这段感情之下。
幸好有一位以身试爱的编剧将内心体会倾囊告之:“你喜欢的人只需给你一点点光亮,哪怕是额头上轻轻的一吻,都会让你感到值得留下来。
”我忽然就明白了,片尾,埃德加轻轻吻上了克莱德布满皱纹的额头,克莱德闭上眼睛尽情享受,仿佛那个吻浓缩了一生的幸福。
然后他们约好第二天继续共进晚餐。
只是,这一餐再也不会来了。
轻轻的一个吻之后,埃德加便在家中死于心脏病。
克莱德的悲伤,也许不是一句“古往今来谁不老”能概括的,他没表现得那么洒脱。
或者,林夕那句歌词正好能衬情衬景——庸俗地海枯石烂,世俗又凭什么为难。
微信公众号:dongguazaibiechu
这话不是我说的,而是邻座老大爷出字幕起身时对老伴说的话。
说实话,若不是为了给某人惊喜去接早上的班机才决定熬夜,我是不会去看周四的午夜首映的。
对我而言,我一直不是倾右的共和党的老克爷爷的粉丝,可是老龄的奥斯卡评委喜欢他,老龄的影评人Roger Ebert热爱他,所以这次这部片子又成为一部妥协的产物。
对于胡佛这样一个争议人物,整部电影如同温吞水一般。
先说说剧本,Dustin Lance Black用的是非线性的叙事,时间跨度从胡佛20多岁一直到去世大概五十年左右,这应该说是过于长了,于是写的也就是历史书上你能看到的那些事,杂七杂八统统放上去,观众你看着办吧,这就跟Milk如出一辙,nothing new,如果是要说新一点儿,可能是把Hoover和Tolson的恋情明朗化,鉴于他自身的经历,将Hoover种种怪异行为归罪于严厉控制狂母亲(常见的同性恋成因解释,shocking!
)。
我始终觉得好的传记片不应该像本片一样用第一人称视角,而应当用第三人称视角,而且这种像这种用写传记的人来记笔记来触发事件是种最偷懒的方法。
如果说剧本还行的话,那么老克的导演实在是让人无法恭维的,在非线性的叙事中,过去现实起码应该呈现至少一种变化,但是在这部片子里,过去与现实的表达是完全一致的,结果观众看到的是年老的演员与年轻的演员跳来跳去,在这种混乱的调度中,像一周金曲大回顾一样罗列Hoover的大事件,完全忽略了Black笔下的Hoover的人格复杂性。
更别提他那糟糕的作曲了。
说说演员,这部戏也就全靠演员的表演在那里支撑了,否则真就无法看下去了。
其实这里最值得称道的演员是Naomi Watts和Josh Lucas,可惜两人没有太多表现。
小李奥转型以后就是一副满脸胡茬,双眉紧缩的样子,这部也不例外。
本来看好的Armie Hammer也让人失望,说话的腔调,与小李奥眉目传情时的眼神,太过twinky,还有两人关于时尚和装修的话题,就跟gay bar里搭讪时的对话一样,还有那打架之后的一吻,闻来闻去的手帕,活脱脱就是断背山一样。
还有看到有人说化妆很好,这真是让人无语了,假的有时都会让人分心到不会去关注演员的表演了。
老克,两个建议:1,少用橡胶;2,像时间这么长的跨度,换演员。
好的传记片应当让人去重新思考历史以及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这部片子显然没做到。
――――――――――――――――――――――――――――――――――――Warner Bros.针对奥斯卡的公关也已经开始了,最佳导演,最佳男主,最佳女配,最佳男配,提名或许可能,得奖不太可能,当然这也取决于他们的公关。
我显然是这批观众中年纪最小的一个了,难得这些老大爷老大妈半夜来看这部片子。
当Judi Dench说道我宁愿要个死孩子也不要个gay,坐在前面的一对中年妇女一直咯咯傻笑,说什么我宁愿要个gay son,呵呵。
早晨机场回来路上,看着副驾上熟睡的某人,我只庆幸神棍节我不是一个人。
年过七旬的美国联邦调查局局长埃德加·胡佛(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 饰)应《犯罪纪实》之邀口述个人回忆录。
胡佛向回忆录代笔作者讲述了他自1919年以来的重要人生历程:逮捕左翼分子领袖、缉拿臭名昭著的黑帮头目、破获震惊全美的林德伯格绑架案等等。
依据胡佛的讲述,他力排众议,改组联邦调查局,引入高科技侦查手段,尽心尽力为美国社会的和平与稳定而操劳。
然而另一方面,他的私人生活却成为了他想要极力掩饰的部分。
就在胡佛回顾自己一生的时候,美国社会依然有诸多动荡因素存在。
胡佛任用多年的私人助理克莱德·托尔森(艾米·汉莫 Armie Hammer 饰)也似与他保持着不寻常的关系……
看过太多糟糕的所谓爱情电影、言情小说了,通篇只见琐碎的肉麻,淋漓的狗血,或者凄惨的苦逼……总之什么都有,就是不见爱情。
男女主角努力在那儿“爱”半天了,你还是不觉得他们有爱。
结果我最近看到的两个喜欢的爱情故事全不是讲爱情的。
一个是精怪故事,来自《安吉拉·卡特的精怪故事集》,采集自印度部落的《渔女和螃蟹》:渔女嫁给了一个螃蟹,嫁去之后才知道是螃蟹,于是决定出去偷人。
被螃蟹发现了,悄悄跟踪她,路过一棵菩提树时,它把自己的壳放进去,把树里面一个帅小伙的人形披在了身上。
舞会上,渔女果然被这个帅小伙吸引,临走,还把自己的首饰送给了他。
回家后,螃蟹拿出了渔女的首饰……但是,第二晚渔女并未因此就忏悔,仍然出门去幽会。
这次她躲在了螃蟹的后面,在螃蟹将帅小伙人形换上走后,她去树里把螃蟹壳烧了……螃蟹回来当即就傻眼了,可是他老婆高兴地拉着穿着帅小伙人形的它开开心心回家了,两人从此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另一个来自传记影片《胡佛传》。
历史上的胡佛终身未婚,关于他的性取向一直是谜。
他与副手克莱德·托尔森是共事四十多年的挚友,两人一起度假,一起处理公务,一起骑车上班,每天都在华盛顿“五月花宾馆”共进午餐,有时候还穿相同的服饰。
胡佛死后,大部分房产都留给了托尔森。
电影中,关于他们的一应细节当然是“编”出来的。
第一次见面,胡佛在吃饭,托尔森站着,明显看出胡佛有些多余的小动作,比如问他有没有名片。
第二次见面,托尔森来应聘,胡佛反而更像个局促的应聘者,站着桌子后面大汗淋漓,托尔森走去拉开窗帘,把手帕递给他。
两人最激烈的一场戏发生在纽约一家酒店里,当时胡佛装作平常跟托尔森聊,自己和女演员多萝茜·兰默结婚如何。
托尔森的反应是:“你难道已经和她……上床了?
”胡佛点头。
托尔森大发雷霆,开始扔东西,两人大吵。
胡佛这里有句台词特别有意思:“……穿上拖鞋!
”他到这时还不忘担心托尔森被自己砸的玻璃碎片划了脚。
这就是爱啊!
后来两人扭打在一起,托尔森将胡佛压在身下,狠狠吻了上去……亲吻结束后,托尔森正色对胡佛讲:“以后再提结婚,我就会从你面前消失。
”转身走了。
胡佛在身后喊他,并说了两遍“我爱你。
”哭了。
老年后,托尔森中风,胡佛依然去和他一起吃饭。
饭桌上终于回首往事,谈及第一次见面,应聘,胡佛说:“你还记得那时候我一直在流汗吗?
”托尔森:“记得,因为你刚刚健身完。
”“不,其实我很紧张。
”然后,胡佛主动吻了托尔森……的额头。
当晚,胡佛去世了。
后来一查,电影的编剧是曾写出《米尔克》的达斯汀·兰斯·布莱克,他本人也是一个同志。
“在民主德国的生活中,没有一块空间是史塔西所不能间接、或者在‘政治操作下的合作’形式中直接参与。
”作为国家机器之一,秘密警察与军队、警察的职责是一样的,但是由于其隐秘和不受法律程序束缚,几乎是每一个统治者最为喜欢使用的工具,但往往是统治者创造了秘密警察,最终却无法控制住这一个会自我膨胀的怪物。
秘密警察与人类的权力欲望一样古老。
汉武帝时就有”绣衣御史“,这个称呼不禁让人联想到明朝大名鼎鼎的”锦衣卫“,当然还有更加臭名昭著的东西厂,但是讽刺的是建立东厂的目的是为了监视锦衣卫。
而为了限制日益庞大的东厂,皇帝不得不建立更大的权力的西厂。
而当东西厂均尾大不掉时,甚至出现了一个可以监视锦衣卫、东西厂的内行厂。
这个怪圈实际上很简单:当一个集团可以无视一条规则而存在,当尝到特权的滋味之后,他必然想要膨胀到无视一切的规则,但最终他只能走向被毁灭或自我毁灭。
虽然后来的统治者也许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权力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他们还是开始饲养这只怪兽。
当中共的特科成立之初(四年后蒋才建立自己的特务机构),周提出来不许搞党内侦察的原则,周希望建立一个专心对外敌的情报机构,但是对于统治者来说是没有“内敌”、“外敌”之分的,当有人试图将对内对外分的机构分开时,最终势必导致二者的矛盾,中外历史上,中统军统的矛盾,中情局和联邦调查局的争权夺利都证明了这一点。
提到中国的秘密警察,绝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国家安全部,实际上严格来说,对内的应该是国内安全保卫支队,其隶属于隶属于国家安全局和公安局双重领导,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攘外和安内对于他们来说真的有区别吗?
人们往往惊讶美国会出现控制情报机构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最终成为太上皇的胡佛,虽然胡佛长期掌权有其特殊原因:二战和冷战,但是要知道这是发生在民主制度很完善的美国。
而秘密警察在极权主义国家的发展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冷战时东方集团不仅仅有让人胆寒的克格勃、史塔西,还有一个集警察、情报局、秘密警察为一体的怪物——内务部,在这个时期,秘密警察的权力达到了巅峰,并创造了几个记录——东德的史塔西竟然秘密调查全国三分之一的公民,贝利亚领导的内务部竟然公开拥有了自己的武装部队,实际上在斯大林死后贝利亚离最高权力仅有一步之遥‘至今的俄罗斯武装也包括边防军、内卫部队、联邦安全部的部队、政府通讯部队、联邦保卫总局、俄联邦铁道兵、民防部队、国家消防局等,种类繁杂。
我国的武警部队实际上就是参照前苏联内务部队的模式建立的,其前身就是著名的中国人民公安中央纵队。
在打击特殊犯罪,比如黑恶势力、恐怖主义、外部间谍时,秘密警察的作用是一般国家工具所不能替代的。
但是就像你在监视对面高楼上的罪犯时,在他的隔壁一位美女正在沐浴,你能否把持住自己呢?
注意,老大哥正在用他那色咪咪的眼睛看着你。
这部片子制作精良,但只给三星。
因为实在看得不过瘾。
本来胡佛这样的人物,FBI的大头,权倾朝野的八朝元老,历任总统都惮其三分,其传记噱头可想而知地多。
片子里也没有漏过那些点,FBI刑侦系统的建立,剿灭无政府起义和各大全民公敌,与好莱坞的交往轶事,还有马丁路德金,肯尼迪遇刺等等都没错过。
如果要抖,各个都是料。
可是看完以后发现上当了,可以说什么都起了个头却什么都没给你讲明白,没有什么特别的野史猛料,一点都没有。
特别是像我这样抱着看《刺杀肯尼迪》或者《对话尼克松》之类政治片的期待的人来说,真的啥也没有,除了知道胡佛原来也搞基以外,没有什么令人血脉喷张的点。
作为一个外国人,看了都没啥新鲜感,似乎美国人应该更没兴趣看吧。
为什么伊斯特伍德在美国还这么受人喜欢?
想起东木大爷之前的《父辈的旗帜》忽然明白了点什么。
这个老爷爷的历史片,其实都像是一个父辈,在给年轻人淡淡讲述过去的故事。
这个故事并不需要多么新鲜刺激,而是要告诉后辈一切的来龙去脉,那些旧时光里的光荣和黑暗。
其实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也多么希望能看到这样的电影,将父辈的那些得失与善恶娓娓道来。
49年之后,无数的英雄或凡人等待着评论,无数荣耀或者悲剧等待着述说。
不需要煽情狗血,不需要政治正确,只需要平静的讲述,足矣。
然而我们都看不到。
于是,才能更加理解美国人对于伊斯特伍德的爱。
(不是考据党,也不了解历史中的这个人,单谈故事本身。
)他很牛掰,分类系统让我这个细节控大爱,在科学这一点上也很潮;虚荣到一定境界,在母亲面前就像一个自夸的孩子;在政治上却意外地保守,忠于国家所以对一切假想中的国家敌人耿耿于怀;有点不择手段;在感情上胆小甚至有些卑劣地享受克莱德的单方面付出;始终缺乏安全感。
一个典型的,外表强大内心空虚的家伙。
这就是野史想要表达的吧。
但这些都不是重点。
以一个腐女的眼光来看,这是一个渣受贱攻的故事(哇真是开创潮流。
相较克莱德的勇敢,说他胆小确实不为过。
他明知道克莱德的心意,却恐惧于外界和母亲的压力而努力想走回“正常人的道路”,这也就算了,但他还要求克莱德无条件的忠诚。
这不是渣受又是什么?
所以客厅那场戏炸毛炸得真是好,如果没有这一炸就真成贱攻了。
他把自己和国家看得很重,原则什么倒在其次。
私生活上是个失败者,还好有克莱德一直爱他。
但显然克莱德比他更有原则一点,所以最后又炸了一次,成功地离贱攻又远了一点。
当然炸毛后扭打后的KISS达到了基的顶点!
埃德加最后失魂落魄地“至少明天还有一天赛马要看”,“I love you claid”真是道尽了这个人物幽深曲折的爱情观……。
PS.喜欢Helen这个角色,业务水平强大,最后非常镇定地把秘密文件送进碎纸机的场景真是棒。
I need you, Clyde.Do you understand? I need you.On one condition.Good day or bad, whether we agree or disagree,we never miss a lunch or a dinner together.
好莱坞的化妆怎么可以这么烂?再看看铁娘子我只能说欧美传记片走下坡路走的太严重了
碟中谍4里没用上的头套跑这儿来了吧?
得奖片儿啊!
有同性恋元素,却保持了恰到好处的距离。
始终觉得,一个人的成长和父母的教育分不开,当胡佛的妈妈对他说,宁可我的小孩去死也不要他成为异装癖时,他的一生就只能伴随着情感的压抑了。片子很长,内容太多而且时空交错,显得有点零乱。两人的感情太揪心了,hoover求clyde留下时真是泪奔。汉莫童鞋的眼睛真好看,真心吐槽他的老年妆。
这个老不死确实改变了美国
水准之下。。。其实锤哥还不错, Leo想得影帝?呵呵后
这个本子的问题在于气脉不畅,几乎没有节奏感也没有详略。特别是胡佛的工作戏和基友情戏之间几近无关联,无法互相推动。小李内心化的表演给出了一些倾向化动机,大加分!然而他也无法拯救更多了。好基友锤子角色讨巧,而他在细节上甚至演出了杜瓦尔在教父里的感觉!可是都无法拯救东木心态的老去。
1.虽然影片本身质量上乘,但犯了人物传记常犯的错误:试图记录主角发生过的所有事情而变成了流水账.事实证明影片最后一部分的"窃听门"才更适合拿来当做核心主题 2.恰克巴斯当打字员,全世界的女粉丝都不淡定了 3.小李子含情脉脉地望着他的基友时,全世界的影迷都要抗议了.
鉴于对于美国近代史的认知还有很大的差距,没看出道道来,至多看出些热闹来。
导、演、技术部门(除化妆外)状态都很好,可惜被这个啰啰嗦嗦婆婆妈妈没有重点的剧本全部给带回去了。
小李子再演偏执狂,恋母搞基异装通通上。这个FBI祖师爷的故事显然比下午刚看过的《铁娘子》精彩许多,不否认这片比后者多了更多的悬疑探案以及探案所需的不择手段,弥漫着深刻的马基雅维利主义,但小李子将胡佛从青葱到耄耋不同时期的人物性格特点演的淋漓尽致才是吸引我的关键。为他未获影帝提名喊冤
老年妆是最大的败笔。搅基高潮来得太晚,也太突兀,睡一觉起来接着再看特么完全不影响.....
人物传记,FBI第一人。
民主的本质,扎根于对于独立的信仰,生命的意义已经超越任何人造系统,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比仇恨要持久得多,或是人类那些非自然的种群。—————《胡佛》
也许"Good day or bad, whether we agree or disagree, we never miss a lunch or a dinner together."会成为基友间最佳表白。
混乱、没有重点并且又臭又长、毫无惊喜,小李子出色的表演都完全撑不起没劲的本片,整个叙事就和白开水一样,小牛仔真的不行了啊。
老年妆烂啊,剑指金酸梅了。出场人物偏少
东木爷人老心不老,这搅基的浑水他也要趟一脚。。。
整部电影在我眼前飘着的都是中文翻译字幕的娘炮两个字!还不如给我一本纸质书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