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种影片如果去掉音乐,会充满腐败的生活感。
但导演却赋予它生命和渴望。
也许生活中细数,功利,悲伤,厌烦,虚幻的梦想,还有累成狗!
都是不值得。
然而从开窍那一刻起,你就会明白,这一切不得不面对。
最难的莫过于失败,而大多数还没经历过失败的人没理由去认识什么是失败,因为那才是人生真谛。
就是“失去”时的痛苦还有无穷无尽的生命。
只有负债的人才会有体会。
然而一旦有了负债,不管是金钱债还是感情债,你都不可以认输和懒散!
那只是更恶性的循环,哪怕被动的工作和还债,都是一种人生态度。
影片中有几种结束的状态,有选择堕落变成赌徒(邪恶的婆婆),有选择活在梦幻里(等伯),有选择进监狱混吃等死(却是合理的选择),有选择累到死(其实没选择过,却也是一种选择),有选择直面病魔……但却没有一个人选择自杀!
这是一种何其强大的正能量。
这是一部歌颂人生正能量的颂歌,是乐观和渴望的人性集合,是大爱!
四颗星是因为我确实不喜欢被人关注这样的角落!
否则人性就不再闪光,语言和艺术的力量就会减半,而任何背景音乐在这部影片中,都没有现实更有启示性。
这部影片的核心意义不弱于一部发人深省的战争纪录片。
把几处音乐去掉,我会给五颗星。
五没有团队:妈妈没有身份,深仔没有上劲心,口水祥没有能力,等伯没有未来只有回忆,而阿珍则失去了青春和爱情。
阿博作为他们的纽带看似荒诞却又极真实。
家族里有位很亲的长辈亲属有着和阿博非常相似的经历:曾经在比较高的位置,因些变故跌了下来。
境况倒没阿博那般惨,可他也同样接受不了,整天闷在房里抽烟,不与人言。
至亲人都是很久之后才知道他发生的变故。
至今每每想到他一个人坐在烟雾燎绕的房间里故思乱想的情状,仍不免伤心落泪。
不幸的是他的肺癌类型与阿博不同,没有特效药,万幸他家当时经济状况还是不错的,也有家人陪在身旁。
真正见过这样的人生会更容易理解阿博逃避家人的心境,哪怕妹妹说不怪他,可他以什么身份去面对以他为荣的母亲?
从头再来说得容易,不处其境,难体其情。
1975年第一家麦当劳开进香港,1990年第一家麦当劳开进大陆,逐渐成为后工业社会的一个独特文化表征。
M记的说法首先来源于广东地区,到现在,麦当劳也是更时兴在香港一点。
在90年代的香港影视作品里,麦当劳是速食生活、快餐爱情的象征,是解构主义的见微知著,浮躁、轻薄、肤浅。
在M记金字红底的招牌下,《重庆森林》编号223的警察等不来爱人的电话,悲伤地坐在麦当劳店铺旁啃汉堡,《堕落天使》里的两人只见过几次面,就可以一起坐在麦当劳里吃饭,而到了《甜蜜蜜》,在麦当劳初遇后,李翘挣扎着对黎小军说出:“我来香港的目的不是你呀,你来香港的目的也不是我呀”。
杨德昌的电影《一一》中,父子俩不想吃喜宴上的东西,跑出来食麦当劳,也暗含了一点讽刺。
而我对麦当劳的记忆却是从我初中时在《萌芽》上读八月长安的连载开始的。
因为她本人对麦当劳独一份的喜爱,所以夹带私货后,所有少男少女的爱情萌芽都是从在麦当劳约会开始的。
在我爱过的这些青春小说里,关于麦当劳的味觉印象只剩下两个人分食的麦旋风。
八月长安说,“现如今电视广告里那些大晚上听到男友说带自己去吃15元套餐还能激动得两眼放光的都市女性,估计都是想起初恋前男友了吧。
”我们县城没有麦当劳,十年前开了一家肯德基,到现在也只有那一家肯德基,但是关于肯德基,我没有这种青春性质的爱情。
上了大学之后,开始弥补式地进食麦当劳,不爱玩具的我也攒过很多麦当劳的小玩具,和x刚认识时在询问麦当劳肯德基还是汉堡王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麦当劳,被他雀跃着说“原来我们可以一起在麦当劳读书”,最后也在麦当劳说了最后一声拜拜。
暑假留在桂林学习,因为疲于每天往来图书馆的生活,逐渐把阵地转移到了住宿附近的一家24h麦当劳。
麦当劳的二楼总是设计成透明的落地窗,白天太阳直射进来让人避而远之,但到了晚上,学完习从麦当劳走出来往楼上看,总会想“喔,原来刚才我是以这种姿态扎根在这里的”。
在这个暑假才发现麦当劳和肯德基有什么不同:麦当劳很适合一个人静静坐着读书、学习、想事情,或者约个朋友闲聊,再吵戴个耳机也能够解决,但是肯德基是完全合家欢性质的,小孩子永远在上蹿下跳,偶尔贪恋一口童年里的蛋挞的味道,也会被肯德基里聒噪的声浪挤压出去。
麦当劳对于我这样的人是很有包容性的。
到了今年新上映的香港电影《麦路人》(可以看,但并不好看),M记的形象不再冰冷无情,而是尽心还原了一群在麦当劳过夜的底层人,让我想起mla《麦记最后一夜》里的“白灯、广东歌与露宿者”,一份廉价的快餐、免费提供的空间和尽量舒适的环境,在麦当劳的人们没有阶级层次之分。
其实也不一定要是底层啦,谁没有在无处可去时溜达进过麦当劳坐呢,又或者在麦当劳等一班夜间的列车?
甚至一座城市拥有麦当劳,对我来说是一种安全感的象征,因为我会知道我到最后也总有个落脚点。
我在寒假到肯德基打工的时候,也曾因为想知道在这个大部分人都阖家团圆的节日里,究竟什么人会选择在肯德基度过这个问题,而主动排了大年三十的班。
然而最后的结果是没有观察到,在晚上七点钟的时候我就因为顾客稀少被经理赶回家去吃年夜饭,换了衣服出来只看到零星几个人安静地坐着玩手机,大概在等人,或者等一份手机点餐后的打包,是我太中二了,小县城蛮难有故事的啦。
从小时候收藏宣传单上的优惠券,到现在直接领取各种平台上发的电子优惠券,小时候的那批人长大之后,越来越热衷于在麦当劳薅羊毛和观看花花绿绿的广告语,其实“走啦去麦记食新品”和“走啦去麦记买第二份半价”,就是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爱情故事。
我们总爱拿木心的《从前慢》举例,我们怀念写信写情书见字如面的时代,我们批判这个快节奏没营养的时代,但我觉得,我们在一起对坐着舔甜筒的这一秒钟互相爱着,那么多爱几秒钟,就是一生一世。
而麦当劳改名为金拱门,可以说是与西方外来文化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的几十年里,这种曾经被认为玷污了我们的拥有厚重文化底蕴的社会的快餐文化逐渐本土化了。
并且,在M记坐着吃一份餐,对我们来说也是生活中的一点点喘息的空间啊。
“麦路人”和“何以为家”都是描写人入绝境的故事。
我们可能一辈子也无法感知的世界,两位导演满怀诚意、深情睿智地向我们展示。
主角们细腻入微,真实动人的表演让我赞许不已。
我真是从心底深处感谢这两部电影。
让我更相信爱是奇迹,爱是救赎之光,人类可卑,唯有爱照见远方,唤我善良。
麦当劳对我们来说可能仅仅是一个24小时营业的快餐店,印象中就是汉堡薯条加冰的可乐,以及甜品第二件半价。
但凌晨之后的麦当劳,又是另一番景象。
《麦路人》讲的就是一波固定在麦当劳居住的人们的生活片段。
呈现的是香港底层群体的生活群像。
他们为生存努力拼搏,但每个人也都有的苦难和救赎。
在夜间的快餐厅里,却成为了彼此扶助的家人。
什么样的人会去麦当劳暂住呢?
他们不是流浪汉,不是乞丐,而是生活上遇到了困难,无处可居的人。
他们每天可能辗转好多个地方打零工,然后等到凌晨时分来这里歇歇脚,睡一觉。
还要赶在6点之前离开,为了方便店家做生意。
其实他们这群固定的群体已经和店员们也有所默契。
他们不会躺在椅子上睡觉,而是趴在桌子上,或者仰头靠在椅子上。
这样也是为了维持店内最起码的就餐环境,以防其他凌晨光临的顾客会感到反感。
如果有钱,他们也会买一个汉堡,也会帮助店员收拾整理桌子,出一分力,做一点事。
这样生活在店内的人,固定了之后,似乎就成了朋友,成为了相互帮扶的对象。
影片的主人公是郭富城演的博哥。
作为曾经的金融才俊,他用自己的方式在维系着一众人的生计。
他的破产让家人背负债务,因此不敢回家面对母亲和妹妹。
这是他的心病,也是他的心结。
但在麦路人群体里,他则成为了一个照顾大家的保护者。
他会尽量为每个人找到零工赚钱,也会在他人困难时尽力救济。
麦路人里,还有落魄的歌女,不被婆婆承认还要拼命为婆婆还赌债和养女儿而工作的妈妈,因为身体瘦弱只能靠卖画挣钱的文仔,离家出走的阿宅,不敢回家的等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难,每个人也都并没有放弃而是竭尽所能的生存下去。
让人唏嘘和流泪的是,他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和坚强,似乎苦难外围还有希望。
但对我来说,如果生活真的走到了这部田地,那么希望到底是什么呢?
或许他们彼此的照拂和相互的温暖反而成为了生存下去的一种勇气。
这些人很有趣一点是,他们在各自的亲人关系中似乎并没有做到很好,反而却在麦路人的群体里获得了一种勇气。
这是因为什么呢?
我想了想,或许他们在这里群体里会有一种身份的认同感,而在家人面前可能会承担更多的压力吧。
所以,在这个群体中,他们反而是平等可靠的,他们会更加体谅彼此,也会在互相扶持之中感受到被需要和被给予。
影片最后的走向是阳光和希望的,但我个人还是觉得博哥的结局和妈妈的结局更加现实。
他们作为边缘人,最终的归宿可能真的只有一死。
最后吹一下郭天王的演技。
现在他演小人物真的入木三分,非常形象。
那种落魄无奈的感觉,从每个动作细节渗透出来。
完全的诠释了一个底层小人物的真实状态——隐忍、无奈、痛苦,还有一些过去的骄傲,却再也回不去的感伤。
认命却还想活着的努力,都在戏里。
杨千嬅演绎的深情歌女,很贴地气,港味十足。
她也曾唱过大场,但最终因为年华不在被困在普通的歌厅。
在她的岁月里,留下的唯一一次惊艳和任性,可能就是和曾经的博哥的交集。
而她也因为这份情,默默的照顾着博哥。
万梓良饰演的等伯,如果不是看最后的演员表,我真的没有发现这个曾经的黑社会反派居然是这样一个老伯伯。
基本上完全不显山不露水,小人物的平凡演绎到最深处。
结合目前就业环境十分艰辛的情况,《麦路人》引发更多共鸣。
特别是目前我的身份也几乎算是“天涯沦落人”吧,所以在观看电影时,真的心有戚戚焉。
他们可能是我们随时会擦肩而过的路人,但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
2020年9月13日 星期日19:28
今年看过的很有感触的一部片子。
是港片,但不似港片。
如果不是熟悉的香港街巷,我会觉得它更像一部日本电影。
在24小时麦当劳过夜的人,是无家可归的人,是有家归不得的人。
曾经挥金如土的金融才俊,灯红酒绿中咏唱的歌女,受人尊敬的消防员,向往在香港找到爱情的内地女子……他们都是被命运击落的人,落在了社会的最底层,借着便利店的灯火,抱团取暖。
但这温暖渐弱渐冷,不断有人滑落深渊。
过往的辉煌如梦幻般美好,如今的艰难真实而残酷,香江水照常滔滔入海,对比的不止是人生的起落,更像过去一个时代的挽歌。
麦路人,用广东话念,陌路人,末路人。
每一个走到末路的人,都有自己的情非得已。
评价别人很容易,嘲讽可以张口就来,真正身处其中才会明白,很多时候不是不想变好,而是百般努力也做不到。
有的人光是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了。
一个人走了,如同一滴水消散于大海,没有丝毫的波澜。
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温暖和痛苦,只留在活着的人的记忆里。
活着的人,继续面对生活。
就像麦当劳的店员,每天都要微笑着说:i'm lovin' it. i’m livin' it.
看完《麦路人》发现这是一个丧中蕴含温暖的故事。
影片是由一群失意人,无家可归的组成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大家庭,凭借自身的微光去力所能及的照亮他人。
还记得有段台词里讲到“利利是是,不能不要”,那是电影里受过博哥帮助的家人对身患肺癌的他说的话,等叔递过来的红包灌注着人间真情的缩影,虽然在香港这个寸土寸金的城市底层人连棺材房都租不起,但是也有麦当劳式的“24小时避难所”、附近小店门口的“仓库银行”、定时定点分发盒饭的“香港助爱会”、药店“每周三的义诊”…这群人受过帮助也坚守自己的底线,衣服会在天亮前收回来,有钱时也会去买个汉堡包,不偷不抢靠自己的双手去挖掘富人丢弃的养料。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曾热烈的活着,当下也不愿屈服命运的安排。
可现实的残酷依然通过开跑车的曾金融小弟、老板的裁员、无法得到的工作机会、婆婆的赌博成习、疾病、死亡等对这个大家庭一次次袭来狂风暴雨,人们如孤夜里的一帆小舟,随时都要被风浪卷席,却又靠着船桨一次次的撑过去。
影片里面有很多为之动容的地方,比如等叔为什么有钱也不回家要坐在窗口的位置上等人,还比如“妈妈”为了偿还孩子她奶的债务两周没合眼,甚至还有秋红说的那是唯一一次的为自己做的金融投资…搭配上忽明忽暗的环境特选,可以说非常的催人泪下了。
影片的结尾博哥做上回家的公交车🚌,却再也没有睁开眼,后来小女孩去了孤儿院,秋红也找到了新的工作,等叔还在那个“麦当劳”店里风雨无阻的等待,虽然痛苦依然存在,可世界依旧在转动,大家各有各的归宿,生活还要继续,他们依然会是属于自己也可能照亮别人的光,而那个大家曾待过还会有人继续待的地方也成为了“麦当劳式的乌托邦”芸芸众生也当是如此。
可是看完影片还想来炫个麦当劳是什么鬼,感觉这广告是打到我心里了,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呀。
🙈
打个分,麦路人在我这里可以得到8分。
所以从电影院出来,翻翻知乎的回答看到大半都是差评,所以有点诧异。
仔细想想,原因大概有二:1.与其说《麦路人》是一部电影,不如说它更像"纪录片"。
它真实展现了这些挣扎在底层泥潭里的小人物的故事,没有任何美化。
除了深仔,(其实深仔不算真正意义上的麦路人,他只不过是麦路人中的"过路人")电影里的每个人物在最后都没有得到什么光明的结局。
所以对习惯了在结尾总要升华一下的部分观影者来说,将近两个多小时感觉看了个寂寞。
2.上映的时间点比较悲催。
疫情过后,大家想看的是积极温暖向上的电影,希望从中得到那么一点奔头。
而《麦路人》从头到尾都很压抑,让人看得喘不过气来。
我觉得影院在这方面也有考虑,看了几家影院,这部电影的排片量都不高。
翻了翻其他的几个回答,发现大家不喜欢这部电影,主要是觉得这些麦路人都是自讨苦吃。
妈妈为什么宁可累死也要替把自己赶出家门的婆婆还债?
她不可以不管婆婆带着女儿回大陆生活吗?
口水祥为什么宁可故意抢劫让自己入狱只为换来一口饱饭?
他有手有脚不可以自己更生吗?
等伯为什么明明有家也有退休金也要每天在快餐店等自己已经跳楼去世的老婆?
他不可以去找心理医生解除心魔安度晚年吗?
等伯为什么明明有家也有退休金也要每天在快餐店等自己已经跳楼去世的老婆?
他不可以去找心理医生解除心魔安度晚年吗?
阿珍为什么要爱上一个十年前只有一面之缘的男人,为什么宁可二十多年无人赏识也要在没落的歌厅唱歌?
她不可以选择其他职业其他男人做一个小时候期望的有家有子的太太吗?
我想,口水祥的那句台词可以解答这么多的为什么。
"有头发谁想做和尚?
"对于我们这些坐在电影院看着他们悲欢离合的旁观者来说,这些麦路人好像有很多选择,可他们却偏偏择了一条"死路"。
但是真实的人生就是这样的,有时候真的没有那么多为什么。
在麦路人看来,除了面前正在走的这条道路,他们没有其他选择。
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有理智去选择那条"正确的道路",这就是你我他的区别。
人不是可以统一思想的机器,所以世界上有亿万万人但我们的人生都不尽相同。
其实我也爱看有着光明结局的影视作品,他给予了我们可以做梦的空间。
但也要接受这样真实到血淋淋的作品,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圆满的结局。
所以我给《麦路人》打8分,在我这里它值得8分。
这部作品在提醒着我们,过好每一天,珍惜当下的美好,即使面对的是也许一片黑暗的未来。
人生总有很多第一次既然都打开了这篇文章了真的不尝试一下吗?
Fateu上还有更多有趣的内容等你来发现
这是我第一次写影评,因为极其真实。
记得我2005年刚毕时,在成都东城根街一个叫机关食堂饭馆(应该是这个名字)的吃饭,边上就站着好几个人,你一走,他们就来收碗筷,我最开始还以为是服务员,但穿着又不像,让我震撼的是,他们是收走剩下的饭菜,到旁边桌子吃。
他们不会打扰你,娴熟的动作说明这群人应该已经长期存在了,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亲眼见到真正底层人民生活,几乎碾压了我刚从学校出来的美好憧憬。
多年后,大概是15-16年吧,有次我带着女儿很晚了,带她去高升桥肯德基,我忽然发现周围坐了好几个一眼就能看出是无家可归的人,有趴着,有坐着,有看手机打发时间的。
旁边桌子客人刚走,我就看到有人上去端走剩下的食物,到一个角落吃起来,10多年前的画面突显眼前。
我当时刻意转移女儿的注意力,没让她去关注他们,让她尽量在自己的童话世界好好生活吧,最后刻意留下了一些食物。
从那次以后,我几乎不会很晚再带女儿去肯德基麦当劳之类的。
这些人不是乞丐,真的和电影的人一样,不是亲眼所见,我也不敢相信。
麦路人 (2019)6.52019 / 中国香港 / 剧情 / 黄庆勋 / 郭富城 杨千嬅
虽然知道是极其故意煽情的剧情设计和剪辑,但还是看得止不住地哭讽刺的是今天seminar恰好聊到了imposter phenomenon,是啊,成功的心理学家会告诉成功的你,这是正常现象,不用去贬低自己的成功但是在成功世界里享受优质的心理治疗资源的时候,咨询师不会告诉你在纽交所里西装革履和常住24小时营业快餐店有什么区别,不会告诉你专卖店里上千元一双的新鞋和路边摊五十五一双的翻新鞋有什么区别,不会告诉你大场子里的歌手和红灯区驻唱女郎有什么区别,不会告诉你年入百万和两周筹到四万块还债有什么区别。
imposter phenomenon之所以会普遍地发生,难道不是因为其实我们都知道,今天活得还可以只是因为一直以来的运气都还不错吗?
Momma said it’s gonna be alright, but she don’t know why I cry at nights. 去他妈的消费主义,去他妈的反智主义,去他妈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这个世界不可能好了PS 短评字数限制真实难受了
偶有亮点,整体而言情绪过于粗暴,人物形象脸谱化,是那种旧戏剧式的苦命人,媳妇为了给好赌的婆婆还债累死这种情节,至少是过于省力的一种设计。现代社会和人性都有那么多复杂偏僻的罅隙,但要描摹出来太难了。
阿博,阿珍,妈妈这三条线印象都很深刻。总期待着青年才俊阿博到最后能有反转,中了大彩票重回巅峰人生,却原来现实就是现实,犯过错坐过牢就是从此不可翻身;期待阿博阿珍会彼此扶持携手白头到老,但抵不过雪上加霜没钱还有病导致的短命;感叹妈妈还清婆婆欠的债务四万块钱总算苦尽甘来能跟女儿好好生活,却不料在睡梦中撒手人寰。情是真的,善良是真的,现实也是真的。哎,还是会有人拼尽全力也没办法生存。(看完后有那么一瞬间想好好工作珍惜现在,跟他们比起来当社畜竟然也那么幸福)最后赞叹一句:郭天王的演技竟然如此出神入化!长凳上一个坐姿尽显人生惨淡之感。
这不是天真的底层,也不是真实的世界,低幼的幻想和媚俗的苦难没有任何意义,以致于看到结尾杨千嬅的角色姓社,我都想为社做个辩护。
3.5吧 题材真的很喜欢
难以置信的烂
专门找的粤语场。还在说香港?曲阳路麦当劳坐一坐,比这片里的状况更可怕,我一直对他们非常好奇。原因?社会?希望?感觉这片实在没说个锤子。《流星语》对落魄金融才俊的描绘都更抓要害。他们中确实有部分人肉眼可见有精神/心理残缺,人为什么会有沉溺于泥潭的倾向,这是个大问题。我不能停留在“观看”。
题材是好的,但呈现出来的仅仅是这类群体过于理想化的惨状,此外再无其他。参照现实中的“麦路人”,片中“有家不回”/“无家可归”的比例感觉过高了,同时也没处理好这两种情况背后隐藏的社会症结,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惨”。几个主要人物写得过于理想化,一见钟情苦等十年终于相认却直接生离死别这种狗血桥段真是看到翻白眼,万梓良那个等亡妻的角色也很刻意,倒是张达明那个戏份很少的角色用一种很老旧的方式表现出了一些真实。结局很有意思,落魄的博哥几乎一路支撑着所有人,却在死后才让大家生活变好起来,而这似乎也是导演对于麦路人的困境所给出的答案。
群像没有怎么立起来,几个多戏份人物的故事都有些别扭
深夜食堂之我在麦当劳教你捡垃圾……郭富城演香港街头西装流浪汉怎么会比他演河南农村艾滋农民还要出戏啊,太难看
社会话题只剩苦情,俗套狗血一并来。
命题作文,剧情总让我有种看rthk小短剧的感觉,万子哥的戏内外兼修,那群沦落的天涯麦路人,彼此既是途人,离别后亦是陌路相逢者,微弱的光总能照亮点燃别人的生命,也会成为自己不息的火苗,即使这点烛光微弱,不能照亮生命,也不至于陷落于黑暗中。
2星半,前一个小时情节密度尚可,但大概在等伯那个桥段开始,后半段的故事性就弱了很多,深仔这个人物,怎么说,塑造的太功能化了。立意很好。活着真的太难了。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沟壑,谁又比谁高贵!《麦路人》讲的恰恰是底层人民互相帮助、抱团取暖的故事,这里既有人间悲惨,最无奈的恰恰是背负太多责任后的无能为力,同时也有相濡以沫的人间温情。让人唏嘘感慨,也令人感动泪目,郭天王的演技绝了,从青年才俊到穷且益坚,从固守坚持到妥协再到身不由己,表演细腻精准且极富层次感,最后化为无形。当然,还有秋红和阿博的患难真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想拍城市难民这个主题没问题,主角的人设大都非常别扭和生硬以至于不禁怀疑这种情况得小概率到怎样的程度才能直接让阶级下沉的故事做到如此境地。(郭富城的人设如果隐喻整个香港那另当别论)主演用两个大明星太架空尤其是杨千嬅这个角色除了对她歌手身份的自反性之外没有任何可信度。妈妈的身份设计尚可,万梓良在灵堂的戏中戏是全片最精彩的一场,既关照了他的影路又扣题。现在的郭富城跟他对戏依旧立见拙劣。全片还是坍塌的。《一念无明》成功后金像奖是不是也出现了扫奖特供类款?光重复几个标签是不行的……
故事平白,意义非凡。
明明将镜头对准了底层边缘人群,却是不接地气的矫情和堆砌。或许是为了弥补情设与叙事的不足,又强行煽情扎针让你疼。一星给主题,一星给演员,剩下的综合再给半颗星吧。
6.5/10
第一个镜头就想到了《僵尸》,果不其然本片是它的副导演作品。但是导演明显没有想明白,怎么把一个好点子转化成一部好电影。用一个温暖的画面包装残酷的故事,没做好就很容易搞得脱离群众远离生活。绝症、死亡、遗憾当然可以得到观众的泪水,这些却不是真正共鸣的关键。博哥完全是一个老好人的人设甚至有点“完美受害者”。(看到最后的脑洞:秋红不唱歌了去做柜姐,后来在街角抽烟遇到了志明就变成了春娇……
一定会引起讨论的社会题材,看完还是挺喜欢的。困厄的命运铺陈下但影片没有选择沉郁的丧系色调,而是借由快餐店的一点明灯在深夜里为不愿归家,无法归家的人筑起了一个避风港。几个演员都是老戏骨,在演绎小人物的时候共鸣感极强,能努力活着就已经不容易,世人皆苦,感恩当下吧。
#BJIFF2020#【万达CBD】除了几位主演的演技可圈可点之外,没什么特别的亮点,有刻意煽情之嫌,但聚焦快餐店过夜的族群本身带有话题属性,情节散淡,故事老套。郭天王从声名显赫的投资经纪人沦落到这般落魄,很难有说服力,选取的几个人物都不太有代表性。香港的贫富差距真的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