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托尼·厄德曼

Toni Erdmann,爸不得你快乐(港),颠父人生(台)

主演:彼得·西蒙尼舍克,桑德拉·惠勒,米夏埃尔·维滕博恩,托马斯·洛伊布尔,特里斯坦·皮特,哈德维奇·米尼斯,露西·拉塞尔,英格丽·比苏,弗拉德·伊凡诺夫,维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奥地利语言:德语,英语,罗马尼亚语年份:2016

《托尼·厄德曼》剧照

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2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3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4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5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6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3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4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5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6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7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8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19托尼·厄德曼 剧照 NO.20

《托尼·厄德曼》剧情介绍

托尼·厄德曼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Inès在一家位于布加勒斯特的德国大型企业工作。她的生活一直井然有序,直到她的父亲Winfried突然造访,并向她提出了这个问题:“你幸福吗?”面对这个根本无法回答的问题,她的生活开始出现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她并不喜欢自己的父亲,甚至有点以他为耻,但他却通过捏造一个名叫Toni Erdmann的诙谐人物,试图为她的生活找到一个方向。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神秘岛:胜者为王阿莫雷的最后一夜35岁的少女冰雪女王活在当下三嫁李郎非狐外传毕业黑道家族第四季星星少年快乐的结局午夜之家以吻之名不二神探永恒之旅白蛇传福山雅治LIVE电影言灵之幸夏陆军特战队古见同学有交流障碍症第二季都是恋爱脑惹的祸听见歌再唱小伟嗜血法医:杀魔复生第一季幸福美丽绽放绝望主妇第六季青春之路吉吉和内特WakeUp,GirlZOO!帝一之国最终兵器爱丽丝

《托尼·厄德曼》长篇影评

 1 ) 影片父爱如歌——最伟大的爱

父亲 Winfried突然造访作为德国企业高级白领在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长期工作的女儿Ines,打扰了她个人在那里显得井然有序的生活(她的生活开始出现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在五星级酒店泳池边提出了“你幸福吗?

”这个问题让女儿无从回答。

女儿并不喜欢自己的父亲,甚至显得非常的不耐烦,而父亲却通过捏造一个名叫 Toni Erdmann人物一直在女儿的工作和生活中出现……我的观影感受并不像推荐和介绍的那样的幽默和喜乐,让我发笑。

相反的却是对于父爱女的亲情感怀,有些桥段些许泪目:1、假冒德国驻罗马尼亚大使在派对上认识罗马尼亚人家中电子钢琴伴奏逼女儿不情愿地演唱Whitney Houston的《The Greatest Love of All》(点题父爱);2、父亲身材黑色长毛怪出现在女儿公寓门口,打扰女儿的私人聚会后逃走,女儿赤脚追出去,在公园绿地与长毛怪深情相拥(朱自清的《背影》);3、在德国的祖母葬礼结束,对女诉衷的一段能暖语“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往往被日常琐事所占据,干点儿这个,干点儿那个,而时光则如流水一般。

人生亦是如此,我们如何才能把握好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呢?

有时我会想起……你小时候学着骑自行车的情景,还有,我在公交站找到你的那一天,遗憾的是,我们永远都只是后知后觉,而当你身在局中时,却无法觉察......”4、女儿也为这段话而感动,从父亲衬衫上口袋掏出他扮演 Toni Erdmann戴上爬牙(影片开头父亲就以此来糊弄上门的快递员,首尾呼应),表现了对于父亲的接纳(与影片中之前的态度大相径庭)。

作为观影者,可以在影片女儿角色上找到“共情”:自己的不耐烦、自己的叛逆、自己对于父母的关心少于父母对于自己的关心。

PS.《The Greatest Love of All》的旋律和歌词太棒了,让人回味无穷。

 2 ) 重要的事情

剧情开头,是一个老头,怪诞的幽默,因为身形肥胖、胡渣凌乱,又是独居,与狗为伴,我以为讲的是孤独。

是我的鲁莽、片面了。

我用1.5倍速看完了全片,原来讲的是人生重要的问题。

光鲜外表下,职业光环下的女儿,你以为会“幸福“.No,高压的工作,对甲方虚与委蛇,委屈陪大头老婆购买礼品,却对自己父亲的礼物并不在意。

一次起晚了错过电话,精神紧绷,向父亲咆哮,甚至可能轻生。

可以对生意伙伴陪笑,却不能父亲聊聊人生。

到底什么是重要的事情,而父亲指责她不是人。

就像上司给她的称号“猛兽“,雷厉风行外表下,内心是脆弱,随时爆发,失控的。

当她把父亲赶走,父亲坐上出租车前对她双手挥手,她笑了,非人状态下终于露出了一线人性的微笑,但随即是痛苦,下个镜头一时奔溃的哭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对抑郁有过接触,她们会无端哭泣,突袭的抑郁感受,让人无助落泪。

以为父亲这“包袱”走了,跟闺蜜抱怨父亲的所作所为,哪知被乔装打扮的父亲偷听。

场面尴尬,我以为会是恼羞成怒的父亲,然后往后的剧情却是父亲拯救女儿之途。

父亲突然闯进自己的工作,被惊吓,被干扰,父亲扮演一个龅牙怪人,与女儿同甲方、同事、石油工头周旋,女儿声情并茂唱歌宣泄,突发奇想地赤诚相待趴,到长毛怪人父亲的相拥。

生活中你忙忙碌碌中,总是丢失了什么,对你重要的事,而故事也将叩问随着开放式静默结局,交待给了观众。

你呢,你觉得什么是重要的事?

 3 ) 过去与未来

前妻再婚后与他称不上亲密,母亲是个脾气有些怪的老太太,本人没有什么朋友,女儿事业忙碌与他的关系也有些疏远,只有一只都要走不动的老狗常伴左右,但最后连它也去世了,于是他来了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其实面对这种现状没点幽默感还真不知道怎么过下去,就他本人而言其真实的性格其实是有些耿直木讷的,可一旦画上了妆或者戴上了假牙就变得诙谐善谈起来。

他关心自己的孩子,确因双方沟通甚少不了解女儿的现状。

他想看看女儿究竟现在过得怎么样,确一次次不小心地搞砸了女儿的事情,他与这个社会有些脱节--不甚了解许多新兴的概念,为人不甚“灵光--”不知道如何对女儿的上司阿谀奉承。

而女儿在外永远用一副无懈可击的面容面对着上司、合作人、同事,她追求事业上的成功,不欣赏父亲一生的成就,对他人冷漠,但无极限的对自己委曲求全地去迎合那些对她来说有用的人最终让父亲问出了:”你还是人吗”。

两代人价值观的不同由此可见。

随着钢琴伴奏而来的一曲高歌是个情绪上的爆发点,接着而来的裸体排队也是内心情绪的一种宣泄,与高大的毛绒怪物的拥抱算得上是父女俩内心上的一种和解。

父亲用一种他所能给予的笨拙爱的方式多少改变了些女儿的生活态度。

爸爸生活在过去,女儿生活在未来,根源所在。

 4 ) 生活有什么意义

《托尼·厄德曼》是由玛伦·阿德执导的喜剧片,由彼得·西蒙尼舍克、桑德拉·惠勒等主演。

该片讲述了一位爱恶作剧的父亲试图通过虚构一个人物托尼·厄德曼来修复与女儿的关系,同时帮助女儿重寻生活方向的故事。

该片于2016年7月14日在德国上映。

片中故事围绕一对父女展开,这部电影是一部描写亲情的另类电影,说它另类,是因为片中没有用背景音乐来煽动观众的情绪,温弗里德失落的身影,伊涅斯又气又急的神情,都没有配乐帮助,全靠演员自身表现。

影片中也少了很多父女之间互相指责的套路,而是把两代人的矛盾全都集中在一个小道具上。

温弗里德专程赶到罗马尼亚,是为了当面给女儿送上生日礼物——一个名牌起司擦子,这个厨具在父亲看来,是高质量生活的象征,而在整日忙事业没空做饭的女儿看来,是个没用的摆设。

而在之后的剧情里,这个道具也时不时在对白中刷存在感,把两人的分歧抽象化。

一般的影片在处理这种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时,总会给出一个孰对孰错的明确结论,但本片好就好在结尾回到了之前父女探讨了几句结论的问题——生活有什么意义。

这个问题看似抽象、鸡汤,但实际上每个人都知晓的它的答案——“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往往被日常琐事所占据,干点儿这个,干点儿那个,时光如流水一般,人生亦是如此,遗憾的是,我们永远都只是后知后觉。

”就像片中的伊涅斯气冲冲把父亲送走时,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她才泪眼婆娑地觉得自己之前就是个熊孩子。

的确,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让我们戴上了假面,穿起了盔甲,只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残酷社会拥有立足之地。

但正是这种机械化的生活方式,让我们渐渐忽视了父母的关怀,丢掉了生活的小乐趣,于是经过假面和盔甲的过滤,疼爱的初心变成了没用的唠叨,一件实用的礼物变成了无用的废品。

我们全副伪装地标榜自己的坚强与成功,干练与成熟,却忘记了给自己长久压抑的感性因子松一下绑。

这部超过两个半小时的《托尼·厄德曼》也许有些冗长,说的也是他国的故事,但主角的经历正与当下的我们相同,那个不顾一切、扑向笨拙的背影的“小女孩”在提醒我们,面具戴得再久再称脸,也遮挡不住心中最真实的情感,忙碌之余,也别忘了给爱你的亲人一个大大的拥抱,无论是你还是他们,都需要。

 5 ) 托尼•厄德曼先生,你好!

德国人拍的电影,大概和他们的工业制品一样。

严肃,认真,就连讲个笑话也是一本正经的,当然,还有一如既往的高质量。

比如这部《托尼•厄德曼》,挺好看,挺典型,看完还会觉得挺有意思的德国电影。

女儿是公司高管,独立,美丽,精明,马上要派到罗马尼亚,德国人眼中的第三世界,作为外派高管,为公司为股东拼杀,榨取当地人的每一分利润。

老爸看上去好像是女儿所有一切高大上的反面形象,邋里邋遢,距离流浪汉远比高级白领近得多,看似人高马大,却是一身毛病,时不时开一些只有自己才会乐个不停的玩笑。

而且,最重要的是,看上去这对儿父女关系不怎么样。

而且,这个看上去不太靠谱的老爸还突发奇想,想要去罗马尼亚看看自己的女儿,表现一下自己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和义务。

看上去是不是有点很眼熟的感觉?

是不是有那么自己身边一丝丝的影子?

父亲到了罗马尼亚,异国他乡对于一个没怎么出过门的人本来就不是太容易,更别说他还要去“关心女儿”,按照他的方式。

看着他笨手笨脚的样子,甚至凭空创造了“托尼•厄德曼先生”这么一个虚构的人物,就这么闯入了女儿的生活,好像公牛冲进了瓷器店。

一次次狼狈而逃,但又一次次卷土重来,就在这么磕磕绊绊中,生活的河流也就这么不管不顾的向前流淌着。

女儿呢?

似乎父亲的到来给她原本按部就班的生活带来的绝不仅仅是亲情的温暖,而是一个天大的麻烦。

与之比起来,老板的业绩压力,合作方的顽固不化,同事的暧昧关系通通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她,其实从一开始没有做好接受父亲的准备,或者我们猜她压根儿就不想接受。

父女关系,似乎已经出于什么不为人所知的理由,被她选择性的遗忘了。

两个人就这么拧着,扭着,相互折腾着,从最初那种冷冰冰的客客气气,到相互嫌弃下的各种不舒服,不痛快,再到互相试探底线,小心翼翼的寻找中间平衡点,直到最后那个看上去还算是比较温暖的结尾,大家学会了在不干扰对方太多的情况下去接受对方,包括对方的不完美,尤其是最后的那个拥抱,双方的身体虽然还是带着那种惯性的僵硬,但是脸上的笑容似乎已经预示着一些东西已经默默地改变了。

影片拍得比较松散,一开始还以为拍成了流水账一样,加上导演个性十足的摄影风格,大量的手摇镜头,长镜头以及跟随拍摄,也是纪实味儿十足。

和大多数欧洲电影一样,节奏缓慢,前三分之一的部分常常忍不住想要拖动一下进度条。

随着情节的推进,作为观众的我们也会被带入进去,随着这对父女的喜怒哀乐或惊讶,或紧张,或开会大笑,或低头沉思。

如果能够静下心来,慢慢看,这是一部好电影。

因为导演除了讲了一个好故事之外,还把我们每个人都拽进去了,从剧中人的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的会看到自己。

越来越忙碌的自己VS越来越老的父母;越来越没有耐心的自己VS越来越需要耐心的父母;越来越现实,凡事第一反应就是要结果的自己VS越来越啰嗦,被这个现实的世界落得越来越远的父母;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说,中国人含蓄内敛,不懂得“爱你就要大声说出口”,可是如果从电影看来,德国人似乎也有同样的问题。

其实想想也是说的通,今日之中国,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变革,都可以从中找到很多西方世界的影子。

我们花了四十年的时间走完了别人几百年走完的路,自然是值得骄傲和自豪的。

只是在积攒了大量经济财富的同时,原有社会结构的解体和重组,包括人际关系的调整,也是不容小觑的挑战,尤其是经济增速逐步放缓的时候。

因为大家没有那么忙了,那些被高速增长压下去的问题其实没有得到解决,此时此刻自然会渐渐浮出水面。

比如如何与自己的父母相处。

听上去这似乎不应该是一个问题,但每一个经历过的人其实都知道,这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很大很棘手很麻烦的问题。

并不是我们不爱彼此,而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突然不知道该如何向对方表达,而他们,曾经是我们最爱的人。

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别忘了,风水轮流转。

今天我们和自己的父母相处不好,那么,明天我们老了之后,又当如何看待自己的孩子?

如果我们连和自己最亲近的人都相处不好,那么如何去面对这个并非一直善意的世界呢?

延伸阅读黑白印象传递的并不仅仅是故事本身白衣飘飘的年代有这么一个怪老头一念无明,到底有多好与其金刚怒目,不如拈花微笑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生活需要一杯好酒一个资深影迷眼中的《地球:神奇的一天》不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变形金刚志明与春娇的七年之痒别扯什么主旋律,你就是部烂片,只可惜浪费了那些好演员!

尊严殖民地的背后有什么静水流深,敦刻尔克

 6 ) FIFF6丨DAY6《托尼·厄德曼》人生处处有尴尬,但不要丢了幽默感

第6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6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托尼·厄德曼》,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父女们琐碎绵密的真实评价了!

Pincent:非常怪咖、诡异荒诞以及非常“尬”的一部电影,看过把日常的“尴尬感”拍得最精准的,日常交流之尴尬,中产阶级之尴尬,人生处处有尴尬,还有阶级焦虑,职场困境,欧洲的经济危机与新殖民主义。

电影拍得很日常细节,内核还是父女之间关系困境与修复,但是非常多腹黑、诡异的笑点,迷之幽默。

汤达人:纯粹的生理不适,观看时,宛如女收藏家男主在用他的指甲划黑板,我每个分子都在颤抖。

薛Tony:是一部很容易看进去的电影。

电影有两处很感动,一处是女儿唱的那首《The greatest love of all》“learning to loving yourself”由低声吟唱到尽情宣泄,那一刻,父亲终于明白了女儿。

另一处是大毛怪的出现,那么滑稽,那么荒谬,却是那么饱含爱意。

就像大毛怪走在公园,那么突兀,父亲在女儿的世界里,同样是那么的无法融入。

所以,他选择做“托尼厄德曼”,在女儿的世界里做一个陌生人。

一前一后,缓慢追逐,冲进怀里,那时的女儿,真正理解了父亲。

亲情关系里,总有一个是在追逐,一个用背影去回应。

即使彼此深爱,却因一时的隔阂与沟通的屏障,拒绝了生活的融入。

所以,在屏障之外,只有停下脚步,转过伸开,彼此相拥。

我们敏熙:看前半部分的时候我是懵逼的,因为这哪是传说中的尴尬喜剧,这简直就是一悲剧呀,生活中能遇到的各种“尴尬”,这里指的不是喜剧的成分,而是类似于工作上客户的不合理要求,空虚堕落的娱乐生活,做SPA服务不好然后投诉(这里真的是尴尬)······日烦夜烦:尴尬是挺尴尬的,营造出诸多情节上的尴尬。

但最大的尿点是无聊啊,欧洲人拍这个题材真的各种无趣感,伪生活流。

淡水河边:太爱这种尴尬幽默片,从一开始有点没get到之后越来越融入。

以父女关系,陷入社会职场中强势消极的女儿和古怪乐观父亲的关系为故事主体基础上用两小时四十分钟非常出色的文本去讲述,欧式幽默甚至是尴尬的色彩演绎了这番“东京物语”,每次尴尬的笑点后不禁流露出一丝忧伤。

安安安and:不能用“除了文本一无是处”来形容,因为它只有文本,而文本本身又是如此难看,不要再搞什么“中产阶级的反思”那一套了,你们的样子又自恋又自以为是又丑而不自知。

Her Majesty:主竞赛单元竟然这么多闷片。

无所谓值不值得戛纳场刊历史第二,自有其能打动人的地方。

高密度的对白,流畅的节奏,如果get不到笑点比如我那么就会觉得闷。

法罗岛岛主:戛纳上输给《我是布莱克》,奥斯卡上输给《推销员》,2016、17年全世界大规模爆发短暂性失明吗?

fire_storm:相当生活化的喜剧片,全片都充满神经质的感觉,老爷子每次出场都是惊喜连连,而女主的存在则让尴尬屡屡化为笑点,颇有荒诞喜剧的味道。

斯诺-纳什维尔:一部关于两个孤独的人的忧郁喜剧,节奏有点慢。

给人的观感体验仿佛像是坐在冰天雪地里长达三小时,那些你无法理解的德国幽默就像是雪花一样不断打在你的脸上,而你只能期待着接下来会有温暖人心的剧情发生。

我略知她一二: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往往被日常琐事占据,而时光则如流水一般,人生亦是如此。

我们如何才能把握好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呢,有时我会想起记忆中任何美好的事情,遗憾的是我们永远都只是后知后觉,无法在第一时间记录下这些我们遗失的生命。

血腥爱情故事:片名改“拖你恶的慢”好了,长篇大论的慢节奏故事,前面看的困意直冲云霄,后半段开始逐渐吸引眼球,不得不提的是剧作和表演都是很不错的。

讨论了社会上的空巢青年被工作所占有的生活只剩下的空虚。

生活需要被一点一滴的小细节,小欢乐所占领。

心是孤独的猎手:视于听和电影手册年度双料第一,戛纳场刊第一,如此殊荣有些过誉。

不过父女两条线走的很好。

大大大大大白猫:表面上是“不要丢了幽默感”,内里是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达状态下被工作等压力异化为工作机器的人的人性回归。

而片子的“尴尬感”也正是这种人性回归与社会产生冲突的奇妙展现。

而同样是聚焦中产阶级困境的作品,相比于《方形》形而上地通过艺术理论来展现知识分子的困境,托尼·厄德曼则更加生活化,这种琐碎绵密的生活细节堆积而成的生活感与真实感实在是难得。

我也认为《托尼·厄德曼》和《方形》有什么不真诚的地方。

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都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了却烟硝:戛纳场刊历史第二高、电影手册与视与听双双年冠电影、横扫欧洲电影奖,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这么多的荣誉加身,我心想这部电影一定会让我连连称赞。

结果看完之后我只能揉了揉我不可思议的眼睛,拍了拍我臃肿的脑袋,连连自问是不是我自己的鉴赏能力第130次出了问题。

这对父女的关系完全没有让我有一点点的触动,相反,我觉得玛伦·阿德能写出这样超出我所有想象的故事真的让人感到莫名其妙。

文化隔膜让我们看不懂这种欧式冷幽默,令人诧异的情节构造更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我不管这么说会不会遭人嫌弃,我只能说我真的厌恶这部电影到了极点。

(唯一优点是两位主演表现值得称赞。

)#FIFF6#DAY6的主竞赛单元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7 ) 说说现代商业世界和人类情感

和Maren Ade拍的Toni Erdmann比起来,大部分好莱坞电影真是虚假矫情得一文不值。

和很多欧洲片一样,这是一部tell you how things are而不是tell you how things should be的电影。

如果要从今年的电影里找找后者的代表么,其实La La Land就算。

快3个小时的电影,紧凑丰满,时间唰地过去了。

惊诧这个德国女性导演,为什么有这样奇异的幽默感啊。

电影里的幽默很多时候来自尴尬的事态发展,和人物的不知所措。

这种幽默感是来自导演本人呢还是德国人内在个性的一种延伸。

我觉得两者都有。

我喜欢Sandra Hüller演的Ines。

她的冷静,自持,独立,刚强,她对待工作和私生活乃至性的态度,完全就是现代商业世界里无懈可击的职场女性好吗。

我欣赏她小小颗粒的钻石耳钉,她简洁有品味的项链,她剪裁合身的西装上衣,她高高的细跟鞋子,还有她描画的红唇,一切都含蓄而委婉。

她的相貌和身材倒真是标准的德国女性,她对生意和同事的态度老辣冷酷(她说,"I'm not a feminist, or I would not tolerate guys like you."),她对性的态度也摩登随意不拖泥带水。

这种洒脱的女人,在外表看来似乎has everything figured out是不是?

显然不是。

这也是我喜欢这个角色的原因,她内里的矛盾和脆弱令人动容。

令我们看到她柔软人性的场景都和她父亲有关,比如她在阳台上和坐上出租车的父亲大笑着挥手,然后大颗的眼泪掉下来;她在夜总会里突然显得不安,然后匆匆离开;她声情并茂忘我演出一首Greatest love of all;她在公园里和扮成保加利亚Kukeri的父亲紧紧拥抱。

她和父亲之间的距离是两代人间的距离,是老一辈人的实实在在温情脉脉与现代商业丛林法则下年轻人的冷酷精明实用主义的距离。

我非常欣赏Maren Ade的一点是她居然拍出了现代世界经济全球化之下跨国公司企业文化渗透进个人情感和心智带来的冲突。

现代的商业运作是一部精密的转动着的无情的机器,现代企业里的男男女女也不可避免地被它影响,变得冷酷,高效,对人情无动于衷。

Ade的镜头很客观地陈述了这一点。

Ines的咨询公司和油业公司的CEO谈判,油业公司想要把他们的部分生产外包出去,因为这样降低成本,更划算。

他们不得不这样做,即使这样会使许多工人失掉工作。

谈判会议结束,Ines靠窗给爸爸打电话,镜头移到楼下,是布加勒斯特郊外简陋的居民区,院子里孩子们在嬉笑奔跑,妈妈在孩子和家务之间奔忙。

Ines是坚毅的职业女性,她没有孩子,如果有的话,恐怕是不会做到那个职位的。

另一个例子发生在那个会议开始之前,Ines的衬衫被受伤的脚趾溅上大块鲜血,于是她和助手换了衬衫。

尴尬好笑又匪夷所思的是,Ines没有说,谢谢你让我穿你的干净衬衫,反倒是穿着Ines浸着鲜血衬衫的助手小姑娘惴惴不安地说,抱歉我的衬衫不够高级,然后也不说任何你出血了要不要紧之类,而是“对我的工作表现你有什么反馈?

” 然后外边又进来一个准备贡献上衣的,被Ines冷酷地打发掉了。

工作场合的Ines多么刚硬无情啊,脚趾头痛成那样子溅了那么多血,穿下属的衬衫不显得歉意也不道谢,一丝一毫的柔弱都不流露。

以前我在日志里写过关于工作的感慨,“对于一个每天要消磨至少八小时的地方,能说些什么呢?

这些周而复始的事情,久了会令人产生抗拒,然而因为那些消磨的时间,你似乎不再是原来的你了,像是那些时间从你身上抽离掉了什么东西。

以前的我不知道现代世界的细化分工对每只终日在自己的小圈子忙碌的蚂蚁意味着什么。

按现在的我看来,在工作里消磨的时间是一只隐形的手,它把我们从生活本身的芳香里拖拽出来,转而放在另一个少阳光而干燥的地方。

”现代企业里的人在职场里呈现出的一面说到底是一种冷酷的角色扮演,人愈发偏离了人的本质。

这也是父亲在商场里开玩笑质问Ines的原因:“你还是人?

”然而Ines也是有多无奈。

家里早餐会之前那番和高跟鞋和裙子的挣扎,一边默念讲报告的说词一边准备一个人的晚餐,以及大使晚会上想努力接近重要的商业客户,却被打发去陪他妻子逛街。

Ade用这一桩事例道出了多少职场女性的无奈,力道含蓄隐忍。

说了一大堆却没有讲父女间的情感,然而这个话题是永远说不清楚的。

女儿会一直挂念父亲,希望他过得好,然而他们只有在他乔装成保加利亚吉祥物时才发自肺腑地表达情感。

长毛怪在公园里边走边哭,这是导演天才的神来之笔。

只有他在伪装之下时,我们才得以对他的内心情感窥视一二,同理,只有他伪装成Toni Erdmann时,他才得以进入女儿的生活。

全片音乐用得很少,然而Ines的一曲Greatest love of all和结尾The Cure的Plainsong都不能再熨贴。

她伴着父亲的电钢琴高歌那一曲让人又笑又流泪。

人生短暂混沌又复杂,父亲临近片尾说的话充满过来人的智慧,我们经历生活中的那些瞬间,经历时不知它们的意义,只有过后回味时才会明白。

比如现在的我,有时陷入这样或那样的烦恼,觉得生活残酷又痛苦,然而也许十几年后,我回头看现在的自己,会笑着想,哦,那时候我过得真幸福。

 8 ) 《顛父人生》:做隻快樂的猴子

一年又過了。

2016全年度最好的電影是哪部?

隨著《顛父人生》上映,答案已然揭曉。

去年坎城影展創下場刊影評最高分而名噪一時,未料大熱倒灶僅僅拿下費比西影評人獎——風水輪流轉,近日奧斯卡賽季本片獨佔鰲頭,一路橫掃多個前哨站最佳外語片獎。

《顛父人生》確有機會承襲幾年前《絕美之城》走勢,失利坎城憤而轉向奧斯卡討回公道……扳回一城很好,但老話一句:榮耀是一時的。

這部由德國女導演瑪倫艾德執導的喜劇,描述退休鋼琴教師溫佛瑞,有個事業有成、卻成天忙得焦頭爛額的女兒伊內絲。

一趟羅馬尼亞之行,不忍女兒被工作吞噬的他,決定另闢分身「東尼厄德曼」,使盡怪招,百般入侵、干擾、繼而扭轉女兒的生活態度。

單就劇情大綱,似個簡單的勵志小品,電影卻扎扎實實演足一百六十六分鐘。

記得當時看完,大受震撼的我隨即上臉書大讚特讚,有網友是這麼回應的:「如果拍成九十分鐘,就會成為經典。

」這句話挺能闢開一個探討本片的開場白:人們眼中,一部好電影的節奏是什麼?

架構又應該長成什麼樣子?

甚至,一個父女碰面的場景,該燦爛得多俐落,才算美麗?

《顛父人生》開場接近一小時,以不尋常的繁複、叨絮、神經質,試以喚回那些我們記憶中對父輩聲聲叮嚀的不耐,矛盾是,你我忍不了長輩,卻百忍枯燥乏味的生活。

我們看到這位父親溫佛瑞,祭出種種怪招來滲透女兒的工作圈、交友圈,順勢強引出女兒無微不至侍候尊貴客戶這一條戰戰兢兢的副線。

沒轍的女兒隨著父親一路敲敲打打,逆向尋找生活因果——整部《顛父人生》嘟嘟嘟嘟親情信號無所不在,它頑皮、滑溜地閃避你對好片的定義,堪稱自成一格,且自信得很。

劇本扎扎實實走了一巡險棋,每場戲,都試圖以親密手勢,摳挖發癢的笑穴——越到後面,你恍然父親本無意瓦解女兒的生活,而是從固有的生活模式中,去激撞出新的觀照,去認清可容忍的生活形態,以及忍無可忍的周而復始。

看似信手拈來,實則文質相符地任由片長自由張展,繼而霸氣地對觀眾宣布:這就是親情的真相。

「倒吃甘蔗」是個貼切的形容,然而辨識「這是一部傑作」的關鍵戲,卻是一首惠妮休斯頓的歌。

後段伊內絲面臨身心俱疲的臨界點,被父親逼唱一曲〈Greatest love of all〉,瀕臨崩潰的她,拍子、音準一概付之闕如。

這一引吭高唱也徹底瓦解了她的生活格律,親情的結界,在「父操舊業╱女兒試啼」的覆蓋下,不再模糊。

看到這裡,我慶幸我有哭,還能哭,這代表我有機會成為一個伊內絲那樣的人。

再看堂而皇之自封電影片名的虛構人物「東尼厄德曼」。

東尼一角的行徑,或許多數時候惡搞成分多過蛻變的期待,卻也誤打誤撞實踐了所謂結構,反過來想,每當東尼用盡十八般武藝,癢癢地拖長每場戲,未嘗不是賜予父女多一點相處時間的仁慈第三者?

一切絕非扭轉一成不變的生活那麼簡單,此外,搞怪老爸那一副超吸睛的上顎假牙、黑色假髮,到全身滿滿長毛的變身三部曲,乍看無厘頭的實驗,卻令人難以忽視它對靈長動物的指涉——我聯想到靈長類動物學知名的「鏡子測驗」,意即,溫佛瑞藉由讓伊內絲看清父親猴模猴樣,來認清自己現下生活也忙得跟猴子一樣。

編導高竿手筆痛快辯證出一款血親彼此模仿的變與不變。

簡單講:同樣是猴子,妳可以做隻快樂的猴子。

片尾,扮成長毛吉祥物的老爸,索性蓋住臉,將「蛻變舞台」讓給女兒,這又是編導將「選擇」全權交給伊內絲的高明安排,說穿了,願不願意改變,沒人逼得她。

於是我們看到一場將錯就錯的裸體趴,舉重若輕地將她人生高甩、翻面,檢驗一遍,捧腹之餘帶有不失烤焦味的深深暖意。

尤其當吉祥物離去,女兒迅步尾隨,老爸背影一個讓女兒會錯意的拭淚手勢,竟是疲憊欲摘頭套的喘不過氣,然而當女兒擁抱突襲而至,老爸寧可還以緊擁而不開口求援,一進一退、一攻一防之間,父女一生矛盾的牽繫溢於言表。

末了,疲憊老父終究走向醫院櫃台,懇求櫃員協助摘卸,那身心俱疲的背影,透釋出溫佛瑞對父親身份繳了械的知命與勇敢,當下讓我想起《喜宴》片尾郎雄過安檢雙手高舉那姿勢。

這串戲驚人的場面調度,無疑配稱影史經典。

男主角彼得西摩尼謝克幾年前作品《寂寞心風暴》被夾在一雙女兒中間兩面不是人,這回小有還以顏色之勢。

其表演適收反諷,細細逗引女兒,一方面也爬梳自己,不慍不火,精彩非凡。

十年前以《靈界線》橫掃柏林影后等多項影后榮銜的桑德拉惠勒,比起當年狂放的著魔演出,這回角色「卡」在一個應接不暇、動彈不得的「崗位」,倒也不認輸地昂挺出一股哀傷中不失詼諧的扭曲感,風格獨具。

特別是末段那場生日趴,桑德拉穿梭一件不合身的衣服,進去、又出來,苦澀表情層層掙扎出新抉擇,小衣服也可以演出大隱喻,值得喝采。

看他倆天衣無縫的合作,是隨手撿起兩枚拼圖竟恰恰能拼組一塊的驚喜享受!

再說一次,很難依你我所悉的美學定則來檢視這部片,那麼的化簡為繁,喋喋不休,又超乎語言所堪概詮,偏偏看完身心通暢不已……吃了A食物,拉出B大便。

前幾年,我們曾為《分居風暴》天衣無縫的精準凌厲所震懾,一窩蜂奉它為編劇的極致範本,這回不按牌理出牌的《顛父人生》則為另一搞怪系的驚世傑作,也是極致;因此我敢斷言:《顛父人生》不見得被視為「美學表現」的里程碑之作,卻是新世紀「美學態度」的領跑之作,我們甚至不必在意它於本屆奧斯卡外語片角逐,有多麼捨我其誰、勢在必得,只管赤誠迎向它就對了!

這是一部讓你樂意脫光衣服任它澆淋的電影,兜繞一大圈,只告訴你一個心靈雞湯式的道理。

簡單不過,卻是一生的課題。

轉自http://blog.udn.com/wayne119/87099973

 9 ) 不是影评!

关于《托尼厄德曼》

剧情简单,强势利落而又麻木失魂的女儿忽略了古怪孤独而又有趣可爱的父亲,而父亲要帮助女儿找回人生意义和幸福感…简简单单的关于父与女的一首咏叹调… 讲真,如果说全篇笑点很多我实在get不到,也许是德国人幽默的方式很轻巧很拘谨也很神经质,大多数时间都在父女的对话和女儿的工作日常中寻找重点,暗旨要讲述的社会问题很多也很犀利,其实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德国像女主这样无所谓人生意义和幸福指数,只埋头工作以证明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活法占了绝大多数,在中国亦是如此,没有时间去找乐子,性生活只是高级spa,工作压力充斥着每条血管让人空洞乏力,做一个社交场上的行尸走肉,不想真诚,也无所谓坦诚,带着目的去交流去接触,眼神无光,连说话的音调也不会有很大的起伏,天真和单纯的初心对他们毫无意义… 最高潮是最后半个小时,所有的惊喜,讽刺,幽默,荒诞,甚至尴尬都在最后这三十分钟里爆发式递进…从女主不情愿的演唱开始,电影的表达方式一下变得明朗起来,感恩裸体趴体的爆笑释放…当电影快结束时出现电影海报那一幕时,压抑了两个多小时的感情随着女主和父亲长毛怪的拥抱一瞬间喷涌而出,这个温暖的化解终于让之前的一切琐碎的情节有了完美的收尾,以至于我觉得到这里结束也很完美了……记录最后父亲的一段台词: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 往往被日常琐事所占干点儿这个干点儿那个 而时光则如流水一般人生亦是如此我们如何才能把握好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呢有时候我会想起你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的情景我在公交车站找到你的那一天遗憾的是 我们永远都只是后知后觉而当你身在局中事 却无法察觉看完电影做了一个很长的深呼吸,放下手机关上电脑屏幕,跑去客厅陪父母聊聊明天的晚餐……

 10 ) 一对父女,两个德国

导演玛伦·阿德快40了,走的是熟女风,她身材不高,五官秀气,眼线画得特别克制,是细长而不露的那种,自然极了,反而引起人注意。

《托尼·厄德曼》是她拍的第三部电影,技术上克制自然,风格如她,没有酷炫的镜头和填充的音乐,也没有大制作的场面和华丽的取景,全靠扎实的剧本和极有功力的演员撑起这两小时四十二分钟,不仅在戛纳电影节赢得影评人的全堂彩,8月17日在法国上映时,各大媒体的电影记者同样给足面子,推出专访加影评特版,并打出华丽丽的高分。

德国人幽默起来,能把性命豁出去。

《托尼·厄德曼》讲了一个太过乖张、荒诞、神经质、不按常理出牌的故事,与正统的日耳曼精神有点不符。

“原来德国人也这么有幽默感,赶紧通知法新社,让它发通稿,广而告之下”,费加罗记者这句话,自有法国人民的挖苦调侃劲在,但从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这部堪称带有魔性的电影,对他们震撼有多大。

这是一个父女和解的家庭故事。

温弗雷德六十来岁,曾当过老师,目前半退休状态,离婚独居,住在郊区的房子里。

他保留了六八那代人的自发和颠覆精神,比如他特别喜欢易装,搞个小儿科的玩笑来打趣别人,热衷于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

影片第一幕,他便使出浑身解数,做游戏扮演,把邮递员搞得云里雾里,有些尴尬,他也以这种方式进入他女儿的生活。

依奈斯三十左右,在布加勒斯特的跨国公司做咨询,严肃认真,野心勃勃,特别能拼,每天被工作忙得焦头烂额,她自私强势,有时显得冷血并缺乏同情心,和父母家庭的关系有些疏远。

温弗雷德的老狗威利去世后,不知是对生死看得更通透,还是出于发泄,他没打招呼,便空降到依奈斯公司。

她那井井有条已经模式化的生活被父亲打破,两人关系紧张,温弗雷德不得不离开,但他后来改头换“牙”,以托尼·厄德曼的身份“强势回归”,几经周折,与女儿重新连接在一起。

不能说他做的一切对女儿有所改变(女儿后来辞职,但只是换了家咨询公司),但最后依奈斯理解并尊重父亲的一片苦心,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现状,试图活得洒脱一点点。

温弗雷德的假牙是工具,让他在自我和想象角色之间自由转换,他的幽默也是,可借它来逃避现实,或攻击自己的女儿 —— 这是单纯的父亲角色无法允许他做的事情。

他的代入角色—— 托尼·厄德曼,在影片演了快一半时才出现,他怪诞不羁,如影随形伴着依奈斯,不仅逗一逗她朋友,也会跟她顶头上司搞恶作剧。

父女对话不多,两人的互动都被这种角色扮演占据填充。

他们偶尔摘下面具,躲在角落时,神情没落沮丧,逗笑之余,这也是一部特别让人揪心的电影。

说的是两代人,其实是两个德国。

温弗雷德是个理想主义者,依奈斯是个务实主义者,这同两人出生的大背景紧密相连。

二战后出生的德国一代,思想方式简单,所有的社会阶级都有个共同的执念,他们认为纳粹主义不会卷土重来;他们的敌人明确,是上一代人;他们教育孩子时,注重人性和人文,鼓励他们自由选择”。

用导演的话来说,“这些人靠幽默解决了不少问题”。

温弗雷德捉弄完邮递员后,有些不好意思,给人家几个小费;他跟着女儿在布加勒斯特施工现场与当地居民告别时特别嘱咐他,“不要忘了你的幽默感”,有浓浓的人情味。

依奈斯视镜下的德国则不同,它充满自信,主导欧盟政治经济格局,有种咄咄逼人的气势。

历史远去,人们生活在当下。

当下也是金融资本盛行、自由资本主义当道、世界化大潮汹涌来袭的的当下。

如此大环境中,德国不少公司进驻罗马尼亚,改变当地家庭化的生产组织方式。

为了获得更大收益,裁员成了必经工序,人与人之间仿佛只有利益联系,高低尊卑之别也特别清晰。

比如依奈斯,她对下锱铢必较且毫无商量的余地;对上则谄媚有加,为达到目的,不惜一切手段。

她不喜欢“享受”、“幸福”或“人生”等大词,在乎实实在在的产出和效果。

温弗雷德问她,“你还是人类么?

”,代际矛盾以及历史同当下的冲突达到最高峰。

影片近三个小时,导演在刻画人物形象上费尽功夫,为最后出其不意的高潮做了铺垫,女主歇斯底里高歌一曲、临时凑数的裸体生日派对以及父女两人终于心有灵犀相拥在一起,神来之笔来得密集,让人应接不暇。

观众记住了最后的好,忘记开头的慢热。

应该如何做,生活才算没白过?

父亲抛出的都是些大问题,不讨巧,如果不注意便会陷入“正能量”的圈套,被套上说教的嫌疑。

但这些大气象,都被入木三分的细节和近乎真实的桥段隐于无形之中,如同导演的眼线一般,够自然。

赶紧把女主从保加利亚拉回罗马尼亚来,谢指出错误:)

《托尼·厄德曼》短评

带上假牙,保持幽默;脱下假面,方能重生。荒诞是伪装,内心却彷徨~

10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较差

啊,看得十分尴尬,万分无奈,完全get不到精粹。

1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较差

4.5~ 被治愈,但并没有放弃自我,倒不如说更可以坚持了

14分钟前
  • rar
  • 推荐

剧本太厉害了,节奏控制的非常好,162分钟看下来一点都不累,还觉得怎么就完了。换一组评委,这部电影应该是今年金棕榈。

17分钟前
  • Dany
  • 力荐

开头吸引人,结尾也精彩,对生活细节挖掘得不错。但导演所想表达的东西让人不喜,中间大段的情节,让人觉得有些过火。

22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还行

知道你们中产阶级心里苦了,下一题

25分钟前
  • 张熊熊
  • 较差

能看到这样的父女关系描绘有种开心混着欣慰的感觉,才发现茫茫电影史,能描绘成年后的父女关系到如此地步的片子好少。想整理研究女导演创作中的父女关系,又怕自己会难过,哎。

30分钟前
  • 推荐

拖沓得让我受不了。所以不喜欢文艺片

35分钟前
  • 避开目光
  • 较差

爸,我在北京混的不错(鬼样子),我们选择了我们要的样子(钱多)。与故乡的联结,在一次次婚礼和葬礼后,变淡。最后,她爸说,谁不需要带着面具活着呢。

40分钟前
  • 姜大噪
  • 推荐

基本跟导演之前的作品差不多,靠耍嘴皮子逗贫推进剧情。无论怎么在剧情上找亮点,都只是电视电影的水平。让我比较欣慰的是用大篇幅介绍了企业界女性的工作生活方式,并且还算合理,要知道电影界搞创作的一般不太熟悉企业界的工作方式。

43分钟前
  • 小A
  • 还行

亲人间只有在尴尬中才能交流 非常懂的。

44分钟前
  • 黄小米
  • 推荐

无聊尴尬,滥俗鸡汤,哪里幽默?

45分钟前
  • Dr.Young
  • 很差

一部笑聲不斷的電影,但卻是以喜劇包裝的催淚神作。我認為,這是部非常非常悲傷的電影,但卻是用喜劇賣出這部片…。近三個小時的影片絲毫不覺得冗長。獨特的故事,幽默的人物,點點滴滴滲透的父女之情……影片探討的內容在父女關係之外,還有對生活的理解。非常推薦!

48分钟前
  • mingjoyce
  • 力荐

仍然只能看成是自以为有趣的直升机老爸成功地逼疯了女儿,对于深情拥抱完全无法理解。天天让你升职生娃的父母固然可怕,天天追着你灵魂提问你快乐不幸福不的父母也没什么差别。说教这一行为就是令人反感的,并不因说教的内容而改变。只想引用Chandler:每个父母都令人尴尬,你得找个全新的词儿来描述我的感受。

51分钟前
  • 全都是风
  • 较差

嘲讽现代资本社会的尴尬,但父亲的纯真生活也好不到哪里去啊,还是不回归了吧。电影手法上。。属于是没有手法

53分钟前
  • 羊丁success
  • 较差

欧洲电影里男的露鸡女的露胸忽然就文艺又中产了,不是这么个道理。

56分钟前
  • 阿晨
  • 还行

两个半小时,无聊到爆炸!!!给裸体Party和黑屌怪加一星吧。

5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较差

展示中产阶级的虚伪和无趣,并且提出解决方案。喜欢一些细节处的台词。觉得女儿要比老大爷的角色更丰满。

1小时前
  • 虚清
  • 推荐

4刷。有一个很非电影的外观,却又完全消耗了这种特质,充满了不可预测的冲动和不同情绪的流转,是最重要的电影没错。

1小时前
  • 醍醐灌饼
  • 力荐

场刊史上最高3.8分,只能说文化隔膜太大,只要老头一说话观众就发笑,而我以及问了一圈中国记者都是一脸懵逼,很难get到点。非常生活化的电影,古怪滑稽的父女关系,片长近3小时。女主闺蜜抱怨:跟中国客户们吃饭,一上来就被灌晕,然后听他们唠了五小时中文,最终居然成功签下一笔单子!

1小时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