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在某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下,一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因此分崩离析支离破碎!
一部讲述家庭破碎的电影,却没有太过描述悲情的情节。
拍摄手法中却无丝毫的悲剧色彩,从一些生活场景里描述着那个时代的苦痛。
其实整部电影观看下来,电影是采用的直叙的手法,但我感觉更像一部倒叙的回忆录。
仿佛笔者从一开始就是站在故事的末尾回望着25年前的家庭变故。
我非常喜欢电影中所塑造的女主角色。
在面对一切困难面前,她所表现出的愤怒、悲伤和坚强都不够突出强烈,但作为妻子、母亲和一个女人的她,她用自己温和但坚定的方式去对抗不公。
她不仅是一个失去丈夫的妻子,更是5个孩子的母亲。
身为女人,她独自支撑着家庭淌过蕞难熬的岁月,终于在真相大白的日子里,举着丈夫地s亡证明坦诚一笑,“拿到s亡证明,我松了一口气”。
几十年的光阴,我也如同女主一般会心一笑了!
真的非常值得推荐的一部好作品!
希望你也和我一样喜欢!
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有一部巴西电影成功摘得最佳国际影片奖项。
一时之间,街头民众的欢呼声穿透电视直播,将这场颁奖礼转化为集体记忆的狂欢。
因为这部影片不仅终结了巴西电影在奥斯卡奖项上的零纪录,更成为刺破历史沉默的投枪。
今天就来聊聊它。
我仍在此Ainda estou aqui导演: 沃尔特·塞勒斯编剧: 穆里洛·豪瑟 / 海托尔·洛雷加主演: 费尔南达·托里斯 / 费尔南达·蒙特内格罗 / 赛尔顿·梅罗玛乔丽·伊斯恬诺 / 路易莎·科索夫斯基类型: 剧情 / 传记 / 历史制片国家/地区: 巴西 / 法国语言: 葡萄牙语上映日期: 2024-09-01(威尼斯电影节)片长: 136分钟
这部电影是巴西2024年的票房冠军。
豆瓣评分8.0,是上周口碑榜第一的新片。
这部电影以1970年代巴西军政府统治为背景,通过尤妮丝·派瓦一家的破碎与重生,编织出一部关于记忆、抗争与尊严的女性史诗。
导演沃尔特·塞勒斯用克制的镜头语言,将独裁时代的白色恐怖与女性的坚韧抗争编织成一首血色晨曲,在历史的褶皱中展开对记忆、抗争与尊严的终极叩问。
1964年至1985年,巴西军政府统治的21年里,至少有434人被强制失踪,超过15000人遭受政治迫害。
影片开篇以莱伯伦海滩的阳光与家庭录像机的欢笑铺陈出中产阶级的温馨日常。
建筑师鲁本斯与妻子尤妮丝育有五个孩子,长女即将赴英留学,孩子们在沙滩上追逐,家庭相册记录着每一个幸福瞬间。
然而,这份平静在1971年被打破——便衣军警以"政治审查"为由闯入家中,将鲁本斯秘密逮捕,随后尤妮丝与次女也被单独监禁。
在昏暗的牢房中,尤妮丝遭受心理折磨,审讯者试图逼迫她指控左翼人士,但她始终未屈服。
释放后,她从朋友口中得知丈夫已遭秘密处决,但军政府否认一切,丈夫成为"被消失者"。
面对家庭的崩塌,尤妮丝选择用微笑掩盖破碎。
她辞退女佣、搬家度日,却从未停止寻找丈夫的真相。
当军警监视她的生活时,她以优雅的礼仪课教育孩子:"微笑是抵抗恐惧的武器。
"
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她强忍泪水与邻居寒暄,颤抖的微笑成为无声的控诉。
她重回校园学习法律,转型为大学教授,公开讲述军政府的罪行。
26年后,她终于获得丈夫的死亡证明——一纸冰冷的文件,却成为刺破谎言的利刃。
在记者的镜头前,她高举这份文件微笑:"这不仅是死亡的证明,更是存在的证明。
"影片通过三次时间跳跃构建记忆的考古现场,交织叙事:1970年代的家庭黄金时代与暴力降临的瞬间形成强烈对比,导演用暖色调记录派瓦家的欢笑,随后以冷色调的审讯室镜头撕开表象;
1996年,尤妮丝成为人权律师,为失踪者家属发声,她整理家庭相册,在照片背面写下注释,将私人记忆转化为对抗官方叙事的武器;
2014年,老年尤妮丝患阿尔茨海默症,却在新闻播报军政府迫害名单时,瞬间辨认出丈夫的名字。
庭院里孙辈的欢笑掩盖了历史的回声,而她的坚持让记忆在遗忘中重新生长。
导演塞勒斯用家庭相册般的质感重构历史。
开篇的暖色调记录着派瓦家的黄金时代,随着军警的闯入,画面逐渐被冷色调浸染。
当尤妮丝最终拿到死亡证明时,那张薄纸在暖光中泛着金属光泽,成为刺破谎言的利刃。
这种冷暖交替的视觉叙事,将个人命运与历史创伤编织成同一张织锦。
尤妮丝的抗争始于餐桌上的礼仪课。
在被军警监视的日常里,她教女儿如何用刀叉切割牛排,如何在微笑中隐藏泪水。
这种日常化的抵抗比任何街头抗议都更具颠覆性。
当流浪狗被汽车撞死,她愤怒敲击军警车窗的场景,成为全片情绪的至高点——这是被压抑的尊严在日常裂缝中迸发的火星。
老年尤妮丝坐在轮椅上,庭院里孙辈的欢笑声中已听不到历史的回响。
与此同时,巴西政坛正在上演历史的倒影——前总统博索纳罗对军政府统治的美化,恰似对集体记忆的系统性删除。
影片在此时上映,恰如其分地成为对抗遗忘的警钟。
尤妮丝的孩子们在家庭聚会中谈论着琐碎日常,那段残酷岁月已被岁月的积尘掩盖。
这种代际遗忘既是时间的必然,也是记忆政治的隐忧。
当历史的见证者逐渐凋零,谁来为那些无名的失踪者作证?
影片用诗意的镜头给出了答案:记忆本身便是最锋利的武器,它能在历史的褶皱中生长出抵抗的根系。
《我仍在此》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女性电影”,却完成了对女性抗争美学的终极书写。
尤妮丝从未高呼口号,却用二十年的坚持将个人悲痛转化为公共真相;她从未与强权正面对抗,却用日常的优雅瓦解了暴力的威权。
当她在镜头前高举死亡证明时,那张纸不仅是丈夫的死亡证明,更是独裁政权的罪状清单。
在遗忘成为时代症候的今天,这部电影提醒我们:真正的抵抗不是呐喊,而是记住;最有力的武器不是刀枪,而是记忆。
即使历史试图将个体碾为尘埃,记忆仍能在裂缝中生长出抵抗的根系,将沉默转化为永恒的回声。
*本文作者:浅浅
不出意外,独自一人在影院看完了这部电影。
这应该是今年以来在院线里我看得最沉浸的一部电影,直到片尾字幕结束才起身离开,走出影院在蓝天白云下静静地抽完一根烟,感觉才慢慢缓了过来。
这是一部民族历史和家庭创伤的记录,我不喜欢网络上用诸如“女性力量”之类的标签去宣传和介绍这部电影。
滥用某些标签只会削弱这些标签的价值,更不用说很多时候贴上标签就只是为了商业考量。
如果你是冲着这些宣传来看这部片子,你可能会觉得很不够味儿。
电影拍摄得非常克制,这类电影很容易在反映军政府统治的残暴上用力过猛,《我仍在此》则将故事更多地聚焦于幸福的家庭生活和生活巨变后如何适应与接受。
可能是因为巴西国内政治的左右摇摆,使得电影无法给出更尖锐的表达,但我觉得现在这样也很好,事件无法盖棺定论,但只要有人能够记住就好。
电影大致分为1970(事件发生前)、1970(事件发生后)、1995年和2014年四个部分,前两部分为主。
我个人认为第一部分拍得要比后面更好一些。
女主角演技很好,很多面部微表情可以写入教科书。
如果有时间,希望大家可以走进电影院去体验下这部电影,反正我觉得比今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阿诺拉》强得多。
片名:我仍在此 Ainda estou aqui (2024) 获奖记录:第97届奥斯卡金像奖 (2025)最佳影片(提名) 罗德里戈·泰谢拉/玛丽亚·卡洛塔·布鲁诺最佳女主角(提名) 费尔南达·托里斯最佳国际影片 (获奖) 沃尔特·塞勒斯 导演: 沃尔特·塞勒斯编剧: 穆里洛·豪瑟 / 海托尔·洛雷加主演: 费尔南达·托里斯 / 费尔南达·蒙特内格罗 / 赛尔顿·梅罗 / 梅芙·金琴丝 / 奥塔维奥·林哈里斯 / 类型: 剧情 / 传记 / 历史制片国家/地区: 巴西 / 法国 / 西班牙语言: 葡萄牙语上映日期: 2025(中国大陆) / 2024-09-01(威尼斯电影节) / 2024-09-26(平遥国际电影展)片长: 136分钟又名: I'm Still Here / 我依然在此(台)
译者说明:1)字幕是根据官方提供英文字幕翻译制作,翻译,压制,校对均是由本人一人完成,转载请注明出处,保留译者信息,豆瓣Otis Milburn.2)台词量很大,有些地方做了适当注释,方便观看,有错误可以在评论区交流捉虫,因该片内地即将引进,所以视频链接可能存活不了太久,请尽快保存!!!
若失效后,就只能提供外挂字幕,看完后24小时内自觉删除,避免侵权。
3)字幕文件未经允许请勿上传至字幕网站,或擅自修改和压制,翻译不易,感恩链接放评论区了,尽快保存!!!
镜头语言特别棒,特别喜欢。
整个片子的基调是平静的,几乎没有情绪失控和大规模打斗的场面,但给人的感觉是强烈和无比真实的。
尤其是尤妮斯被长时间监禁,高强压问讯回到家之后,我以为她会大哭一场。
但导演展现地很高级:在浴室用力清洗自己,然后转到女儿的视角看尤妮斯的背影。
全片她唯一明显表露自己情绪的场面是她发现那只爸爸答应收养的狗狗被车压死时,她快速冲到一直监视她们一家人的那辆车跟前,用力敲窗,让他们滚蛋。
(这里的镜头语言尤其好,观众看到狗狗死了之后,也大概率能猜到鲁内斯已经不回再回来了)她从一开始就显现出坚韧的品质。
表面平静地接受丈夫的死亡,尸首下落不明。
平静地宣布一家搬到圣保罗。
平静地告诉家人,她要返回大学学习。
因为她从一开始就知道,家里有律师,是很棒的。
她做到了!
尤妮斯女士到尤妮斯律师的称呼转变,就是最好的注脚。
但命运好残酷啊,那么活泼爱动的男孩最后坐上了轮椅。
一切都完成之后,尤妮斯也得了阿兹海默症。
(最后她在电视前听到丈夫的名字和当时的事件,依然眼神凌冽)好喜欢好喜欢。
星期五言:这里说的“回避”是就电影作品本身而言。
至于电影外的人物、事件原型我们无从评论。
而电影内展示的现实素材(比如说电影结尾的人物原型照片)在我看来多半是为故事逼真性与戏剧性服务的,而非故事主体(否则导演就去拍纪录片了)。
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再来看这部以”巴西军事独裁期”为背景讲述的故事。
显然创作者为了把故事讲好讲动人,回避了很多东西。
文:野人五编辑:Mr.Friday图片:网络看过电影的人不难发现导演在着重表现的是一家人的“遭遇”以及他们的“乐观”,这两样东西形成了电影故事的主体与主题,且被紧紧的与母性、家庭、自由捆绑在了一起,与军事独裁、政治迫害形成了绝对正邪对立的架势(看看中文海报那句“微笑对抗风暴”的标语便知了)。
可以说它完全附和了主流价值观。
然而我们得明白一点:这种“正”是有底线和漏洞的。
细心的观众或许会觉察到:电影整个过程(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一直到本世纪近十年)那一家人始终过着“中产式的生活”(即便是在丈夫被消失断了经济来源后,妻子仍还有庞大的关系网照顾支撑着她一家人的开销,她仍还有美元可兑换,有地可卖);那一家老小始终在事业上一帆风顺(我们可以看到之后有人当了律师,有人当了作家,家族更为庞大,然而你却不知道他们到底是怎么成功的)。
如此我们可以说,这家子人的乐观、坚韧、自强是有底气有资本的。
是有条件支撑的。
而这些潜在条件,却成了这部电影“回避”的东西,或者说,这部电影对人物主体只有赞美,没有反思与批判。
我们来具体看下那些回避的东西是什么——*首先是一家人(除被害的父亲)免遭痛苦的原因回避注意这里说的“一家人”可不包括佣人以及宠物呃(这两样东西待会再说)。
他们主要是针对直系血亲以及身份等同的朋友而言的。
而就电影呈现:那是因为母亲善意的谎言与自我承受,从而保住了多半孩子们纯洁快乐以及物资充沛的童年,进而避免了政治牵连。
然而再细琢磨,你会发现那些独裁者对这一家人的打压是有所收敛以及有底线的,这当然不是母亲一己之力争取来的,当然跟他们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以及政治地位有关,跟丈夫暗中做的一些保护措施(比如说不跟家人谈工作)有关。
可惜故事回避或淡化了他们的这些身份背景。
如此,就这一家人的遭遇,孩子们仅仅是失去了个陪玩的父亲,失去了能包揽家务的保姆,以及失去了个首都阔宅而已。
他们的中产小资生活实质上并没有受到影响(至少性质没变)。
*其次是对“另一些”受及影响的“无辜者”的回避这里的“另一些”指的是这一家族集团之外阶层的人。
这一阶层的人在剧中有所体现,最具代表性的要数那条狗和那个佣人了。
看完此片的都知道,那条被捡来的流浪狗被车撞死了,那个女佣被主人给辞退了。
这两段情节被导演一带而过,轻描淡写。
而就剧情而言,与其说狗和佣人是受害者,不如说他们是为主角一家人的“悲惨度”(即戏剧性张力)服务的道具。
除此之外再无这家人所代表的阶层之外的受害者展示了。
显然电影在回避“另一些无辜受害者”。
为什么要回避,在本人看来很好理解:其它阶层的过度渲染会跟导演塑造女主角一家人的正面形象产生冲突;会让观众的焦点从一家人的光鲜健康生活上移开;更会让电影的乐观基调变得沉重(关于乐观且沉重的电影最典型不过的要数那部《美丽人生》了,大家可对比参考)……话不多说,大家可就此深入思考女佣和狗在故事框架及电影主题上所起的职能作用。
*再次是对女主人公丈夫政治行为的回避这是独裁者秘密逮捕其丈夫的原因所在。
导演对此处理的更潦草,仅仅借角色道出一些“传递信件”之类的话,并将其解释为保护家人,除此之外再无细究。
从编剧与电影批评的角度而言,这便是问题的回避。
这种回避从创作者动机的角度来看,更有利于观众将侧重点放在人权道义之上,放在一家人受到的迫害之上,而非政治角斗。
然而就事实而言,这就是一个政治事件。
换句话说一家人命运的走向是跟丈夫的秘密工作紧密相连的,当权者的政治迫害也是有差别性与针对性的。
只可惜导演没有就此深入探讨,反之将其轻描淡写。
(显然,如果电影像《色&戒》那样细究下去,其主题利益就会落到人性上,会偏离“道德感的塑造”)
综上谈及的这些“回避”,让这部《我仍在此》看起来更像是一部站在“精英”立场上宣扬自由的电影,其中不乏那种自高自恋倾向。
但这些自高自恋被和“受迫害”紧紧捆绑在一起的时候,便美化成了一种自强、乐观、民主、大义……我认为这是此片能一举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国际电影)的原因所在。
但同时也是拉低其艺术性与思想性且落于意识形态范畴的东西。
至于创作者回避这些问题的原因何在?
不外乎两种可能:一是编剧能力不足。
二是求奖心切(我认为后者的可能性更大)。
在此给喜欢钻营电影的朋友推荐以下电影作为对比研究——*首先是阿方索·卡隆的《罗马》(2018),这部电影同样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讲述的一家人的生活。
然而“政治因素”在其中并没有起到捆绑与因果关系,这便使其立意偏离开了道德层面,与《我仍在此》大相径庭。
*其次是英国导演乔纳森·格雷泽《利益区域》(2023),这部电影更为极致地在特定政治背景下讲述了一家人的生活琐事,它虽为政治片的反向展示,却没有将主题立意落在道德审判层面,而是表现出了一种“平庸之恶”(这似乎与帕索里尼的《索多玛120天》异曲同工)。
*最后是《依尼舍林的报丧女妖》(2022)与贝托鲁奇的《戏梦巴黎》(2006),这两部电影的人物命运及性格虽与政治紧密相连,导演却几乎只字未提政治,取而代之的是某些象征性隐喻手法演绎,这也让其艺术隐晦性与《我仍在此》艺术表达的简单粗暴形成了鲜明对比。
最后提醒大家《我仍在此》正在国内上映,祝大家带着客观批判眼光欣赏电影,而非单纯地被一些氛围渲染所打动。
巴西名导Walter Salles,是奥斯卡历史上迄今第一位既被最佳外语片也被最佳国际影片所提名的导演。
前者是1998年的《中央车站》,在最佳外语片角逐中惜败于意大利影片《美丽人生》;后者则是在今年刚拿下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的《我仍在此》。
当然,学院是在2020年,才将最佳外语片更名为了最佳国际电影,Walter Salles的这一不太显著的纪录被打破只是时间问题。
而在这一重要奖项不更名前,上世纪若干位欧洲电影大师都曾多次拿到过最佳外语片(而非只是提名)。
德西卡两次,伯格曼三次,费里尼四次。
与《中央车站》相似,《我仍在此》也是一部以导演故乡里约热内卢的平凡女性为主角、并赞颂她们崇高人格的剧情电影。
不过相比催泪感人的《中央车站》,《我仍在此》在处理家庭剧变时的情感表达要更为克制,角色人物的成长更体现出摒除戏剧性的真实感,叙事技法也更为成熟,确实配得上最佳国际影片的荣誉。
《我仍在此》的女主角Eunice Paive有着一个既吵闹又融洽的中产大家庭,她与曾担任过国会议员的丈夫一共育有四女一子,共同生活在里约最富裕的Leblon街区,抱着球出门过条街,就能面对面包山和碧海蓝天踢沙滩足球的黄金位置。
这也是整个拉丁美洲楼市价格最高的区域,与此同时,他们还在忙于装修乡下另一套大宅,可见这家人日子有多殷实。
动荡的时代却不一定能确保他们一直保持衣食无忧的美好生活,甚至人身安全都成了隐忧。
1964年巴西军人在美国支持下,推翻总统若昂·古拉特,开始长达21年的军政独裁统治。
电影中的大宅男主人、也是真实历史人物的Rubens Paiva,跟着从1964年流亡海外,直至1970年回到里约。
即便看似不问国事地全面回归自己土木工程师的老本行,但不代表军人独裁政府会忘了他这个属于前政权的重要人物。
电影开头,就成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家庭生活与不安外界新闻的反差。
电视新闻里,瑞士驻巴西大使被武装游击队绑架,要求交换他们被关押于狱中的战友;带着家用录像机跟朋友飙车玩乐的大女儿Vera,被军警在隧道截停并搜身。
回家后,Vera抱怨着当前可怕的局势,感慨幸好同行朋友车里有他爸的律师证,母亲Eunice还轻松调侃着回应,“看来家里有个律师真好“。
另一边,爸爸Rubens也不当回事地纳闷,开书店的老友干嘛非得全家搬到伦敦去,”他有些偏执,觉得有人在监控自己“。
可没想到,监控甚至抓捕乃至失踪,迅速降临到了自己身上。
2016年那趟漫长的南美壮游中,我曾在巴西游历了一个多月。
记得在Minas Gerais州小城São João del-Rei的简介里读到,出生于这座城市的Tancredo Neves,在1985年成为军政独裁结束后的第一任民选总统,可惜还没正式上任履职,就因突发重疾而去世。
旅游指南Lonely Planet上还进一步表达,“不过这位总统至少努力结束了巴西之前‘最温柔最没独裁组织能力’的军政统治”。
这段话的前后语境,是在说巴西人及时行乐的乐观天性。
或许正因巴西人实在太快乐,无论在文学还是电影中,巴西的军政独裁看上去,也就没有邻国阿根廷和智利那么险恶和恐怖。
不过,《我仍在此》还是以绝佳的试听语言,传达出母女俩人被带到兵营“协助调查”时冰冷而可怕的氛围,戴上头套让人不知被带去何处;从不熄灭的昏黄灯光和进不了自然光的囚室,让人不知道时间过去了多久;不同侦办人员以成熟的话术,一步步摧毁着审讯卓另一头“配合调查者”的心理防线。
毕竟也是导致434人被害和失踪、2万人遭受酷刑的长达21年军政独裁,受影响的巴西人,不可能完全能以苦中作乐的桑巴精神来撑过吧。
不过,Walter Salles依然选择让他的角色们笑对苦难。
四场不同时间的合影戏,决定了《我仍在此》的故事基调。
第一场,是1971年1月父亲失踪前最后一次家庭合影。
一家人齐聚Leblon海滩,抱着刚领养的小狗,开怀大笑着面对镜头。
背后的Delfilm Moreira大道上,装甲车辆正隆隆驶过。
第二场,是母女从让她们去“协助调查”的军营归来后,接受敢于报道失踪问题的杂志采访。
编辑希望他们表情严肃甚至凄苦些,母亲Eunice不答应,非要让女儿和自己一起笑着面对。
第三场,是1996年,已经搬到圣保罗并成为原住民权益顾问的Eunice,终于收到丈夫的死亡证明。
总算释怀了的她,跟来看望自己的一双儿女,在家里微笑合影。
第四场,是2014年一场家人再一次聚齐的聚会。
这一年,五名军官因对Rubens Paiva施以酷刑和杀害而终于被起诉。
84岁Eunice已经进入阿兹海默晚期,表情呆滞,但在跟子女们一道面向镜头时,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而这也是这部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
电影开篇的的海滩带上飞过的直升机便透露了本片将将个人家庭与巴西的政治相关联,随后电影便转至家庭,小家庭在大环境下所遭受的故事跃然纸上。
电影以马塞洛的母亲为线将整个家庭和国家政治相关联,通过消失的父亲展示军统政府对于个人的迫害,整部电影时间横穿40年从母亲的中年一直到老年,同时缅怀了被政治迫害的父亲,情感真挚。
总体电影给我带来的感受偏相于去年的《利益区间》不过视角从加害者变为了被害者,胶片质感的画面赋予了电影一种年代感,而照片,录像等桥段也将足以展示家人们对于父亲的缅怀个人评分:7.0分,总体无功无过的电影,情感真挚但略缺乏特色,缺少让人眼前一亮的特色。
超喜欢这张海报👵暮年Eunice的扮演者Fernanda Montenegro实际上是中年Eunice扮演者Fernanda Torres的母亲。
🎬该片是首部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巴西电影。
此外,Fernanda Torres成为继其母亲Fernanda Montenegro之后,第二位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的巴西电影人。
1999年,Fernanda Montenegro凭借同样由Walter Salles执导的影片《中央车站》(1998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
Fernanda母女分别扮演老年和中年Eunice,并分别在Walter Salles导演的《中央车站》和《我仍在此》的电影中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 在书中,Paiva 家的动物是一只猫。
在电影里,它是一只狗。
📖本片根据片中小儿子Marcelo Rubens Paiva的同名回忆录改编。
1979年,20岁的他跳入浅湖,导致第五节颈椎骨折,最终导致截瘫。
虽然电影中没有直接提及,但这正是这个角色后来在轮椅上的原因。
👩女主角Fernanda Torres说,导演Walter Salles把她所有的哭戏都从电影里剪掉了。
本书作者Marcelo回忆说,他的母亲从未在家人面前哭过,非常内敛,就像电影里描绘的那样。
🎞️影片采用35mm胶片按剧本时间顺序拍摄,是演员们可以更加真实地捕捉到角色对事件展开感受到不断升级的恐惧和压迫感。
🇧🇷本片于 2024 年 11 月 7 日在巴西上映,当天是Eunice Paiva的 95 岁生日。
该片上映的那一年也是 1964 年巴西政变 60 周年。
🗂️据作者Marcelo介绍,这部电影之所以能够拍摄,是因为2016年遭弹劾的巴西前总统Dilma Rousseff设立了“国家真相委员会”,以便查阅前军政府的文件。
也正是通过这个委员会,Marcelo才得以创作出这部电影所依据的那本书。
来源:imdb🎥很喜欢前30分钟的家庭影像和迷影元素,记得出现了《放大》《我的舅舅》《中国姑娘》《迷魂记》等影片。
《放大》 1966
《我的舅舅》 1958
《迷魂记》 1958
《中国姑娘》 1967
相较于《某种物质》的先锋实验与《阿诺拉》的尖锐表达,我认为中国观众可能更容易接受《我仍在此》这种基于特定历史时期、通过小家庭折射大历史的悲剧性叙事。
影片的前半部分精心铺垫了Eunice曾经的完满生活:温馨的家庭、相濡以沫的丈夫和五个孩子。
然而,这一切在丈夫被突如其来地抓走后顷刻崩塌。
她和女儿被拘留,Eunice更是遭受了十几天的折磨才被释放。
电影并未直白呈现酷刑的细节,而是通过其他人的经历这种更隐晦的方式暗示了她所经历的残酷现实——狱警用水清洗血迹的狱中过道、回荡在黑暗中的凄厉惨叫,这些都在无声中透露出令人不寒而栗的真相。
可以想见,Eunice在现实中遭受的远不止于此。
重获自由后,她试图寻找丈夫的下落,官方却否认他们曾做出过逮捕过她丈夫的行径。
直到后来,Eunice从朋友那里得知丈夫已经去世,但尸骨埋于何处却成了永远的谜团。
而她和孩子们的生活仍被军政府监视着,她选择对最小的两个孩子隐瞒父亲的死讯,不愿他们过早承受这份沉重的痛苦。
失去家庭支柱后,Eunice的生活也陷入困境。
为了抚养五个孩子,她不得不辞退女佣、搬家度日。
但即便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她也从未停止抗争,甚至选择进入大学学习。
25年后,她成为了一名教授、专家、学者,并不断为人权发声,也终于等来了丈夫的死亡证明。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当她拿到丈夫的死亡证明时,一名警卫对她说了一句“Congratulations.”(恭喜)。
这句话起初显得极为讽刺,谁会在面对至亲的死亡证明时被“恭喜”?
但细细思量,或许这正是她等待了二十余年的正义:她终于等来了官方的承认,等来了迟来的公道。
在记者采访时,她甚至欣然地向镜头展示这份文件,这种看似矛盾的举动,背后承载的却是一位女性漫长抗争后的释然。
当她在镜头前高举死亡证明,那单薄的一张纸便成了刺破谎言的投枪。
影片中另一场小女儿与小儿子的对话同样令人动容,“你是什么时候在心里埋葬(bury)了父亲?
” 这句台词不仅道出了他们面对亲人消失的心理历程,也与影片结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年迈的Eunice已患阿尔茨海默症,但在新闻中听到迫害者名单时,依然能清晰地辨认出丈夫的名字,而结局仍然是“尸体尚未找到”。
逝者的遗骸已然永远无法归来,生者只能在心中为他筑起一座坟墓,以此作为最后的告别。
《我仍在此》不仅讲述了巴西军政府独裁时期的政治迫害,也展现了一位女性如何在命运的重压下挣扎求生。
影片对Eunice如何度过最艰难的岁月并未详细描绘,但我们仍能从一些生活细节窥见她经历的苦难——小儿子瘫痪在轮椅上。
她的人生被历史碾压,但她仍倔强而不屈地活着,并在废墟上为自己,也为所有经历过这场黑暗的人,争取应有的公正的光亮。
【5】无感。不太喜欢这种假借平平淡淡中生活过往却来凝视创伤的腐朽表达方式,一方面可以凸显剧作的“真”,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说教意味。但在本片如此漫长的拉扯下,最后还是变成了说教与控诉,立场和主题逐渐偏离了创伤与回忆这件事。讲述一个女人失去丈夫后如何面对国家,继续生活的态度固然可贵,但电影意味并非如此,结尾又真人真事说法,令人困惑。i mean看完就知道《秋菊打官司》,同样是讨要说法,没有结果的电影。前者为什么能拿金狮和影后了,而这部只有剧本奖。
巴西经济奇迹发生于1968年-1973年,军政府执政时期是1964年-1985年,执政早期发生的经济奇迹与“集中力量办大事”不无关系,这同时也是它短暂辉煌之后快速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片中的鲁本斯一家绝对属于当时巴西上层阶级家庭,恐怕本片对本土普通观众来说代入感有限。但女主演得太好了。
Forced disappearance is one of the cruelest acts, because you kill one person but condemn all the others to eternal psychological torture. It's the real terrorism. Without compensating the families, and most importantly, clarifying and judging all crimes committed during the dictatorship, they will continue to be committed with impunity. #KeepFighting #KeepSmiling
费尔南达托瑞斯演得还可以,但导演和编剧拍出来的东西,和我去年看到的威尼斯竞赛片简介一样潦草。就不知道分数为啥那么高。
与其说是隐晦不如说是故意回避,这种片在片尾放再多真实照片和字幕也救不了正片的乏味
没有去放大鲁本斯失踪事件的过程,聚焦女主面对这件事的心境,女主身上能感受到坚韧的力量。
女主表现的质感起了整部电影。真人真事的历史沉重感是有的,又用比较平缓克制的方式。但整个节奏真的有点头重脚重轻,能明白要铺垫一家人的和乐融融,可稍微有一点长;中间丈夫被带走的一段,缺乏一个层次递进,和情节的轻重处理。来到结尾,49岁如何考上律师,如何帮助别人争取人权,如何支撑整个家庭,是没有的,而这些女性力量和女性视角,是支撑整个家庭没有沉浸在悲伤中,往前走的支点。作为儿子的视角去讲述,又缺乏儿子视角更大的人物局限性。比较中庸。
没有感觉什么好,太晦涩
5.5 母亲手持死亡证明时释怀的笑容是打开全片的钥匙,却被如此草率地一笔带过了,取而代之的是漫长的煽情下主语的模糊,但塞勒斯至少做对了一点:档案的力量可以跨过历史的阴霾,穿越时间的鸿沟,这与我们的当下也密切相关。(btw一个巴西左派青年墙上全是新浪潮所代表的小资产阶级而忽略了罗恰这合适吗?)
免于恐惧的自由。
期待了好久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艺术片,结果就是拍得如此平庸的一部流水政治片,政治的独裁恐怖、毁灭一个家庭的苦痛真是一点感觉没拍出来。也不知道那么长的意义在哪里,还没几句话、几段文字、几张照片来的恐吓。
一个人物传记,我一条新闻的时间就能看完,非浪费我两个小时。。。。片子里女性凸点和漏点的意义在哪?他们那边人就喜欢那样?看到最后我好不容易分清了家里有几个孩子谁是谁,然后成年人又全都换了演员,一大家子这啥呀。
你能想到此类“政治体制-家庭单元-个人意志”题材最平庸的拍法,像为了功能齐备堆叠而成的历史写作,层次极其有限,即便有清晰的逻辑路径,观念却无比陈旧。
“强行捏造失踪,是国家政权最残忍的行为之一。因为人被杀害,家人的心灵会受到永恒的创伤。更重要的是澄清和审判,他们在独裁统治期间犯下的所有罪行。否则,他们还会继续犯错,逍遥法外。”看了那么多该类型的影视剧和书,又到了这个年纪,很多时候也会坠入人性的幽暗处“何必呢?何苦呢?那么多人,那么多事,那么多名字就那样堙没在尘埃中。”但每每触碰到这些鲜活的故事,又不知为何总觉得人活一生,总得留下点什么,当无数人把记忆交织在一起,哪怕都只是平凡的记述,总会有真相,总会在某一个未来被掀起。历史,就不再是被所谓胜利者随意篡改的华服。哪怕里面布满烂絮,真实,才能洗心革面。
叙事太磨蹭了,看得人烦躁的实在崩溃,这种片子赶紧滚犊子吧
没有经历过那种政治环境的人很难感同身受,就像肖斯坦科维奇每晚都站在电梯等候一样,那是难以想象的折磨
非常僵硬
2025.04.18 HKIFF49 @香港文化中心 走字幕后全场三次掌声。心碎。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真实事件本身就能够让这个故事足够动人、足够骇人。“(让一个人)被失踪是一个政权能做出的最残忍的事情之一。他们谋杀了一个人,还要让其他人一直活在悲痛之中。”
+,有一些较好的时刻,但还是很难对一个几乎没有存在过的人产生什么感情。最根本的问题其实是美好和邪恶的双重缺席让女主角的反抗变得像是在虚空索敌,在这一点上做得甚至不如拉索罗夫。
虽然女主有各种值得歌颂的特质,但很难共情特权阶层,所谓的苦难就是把亮马河旁大别墅租出去回南京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