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发掘

The Dig,考古夺宝(港),古宝,挖掘

主演:凯瑞·穆里根,拉尔夫·费因斯,莉莉·詹姆斯,强尼·弗林,本·卓别林,肯·斯托特,莫妮卡·杜兰,阿舍尔·阿里,乔·赫斯特,伊莲恩·戴维斯,詹姆斯·德莱顿,埃利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发掘》剧照

发掘 剧照 NO.1发掘 剧照 NO.2发掘 剧照 NO.3发掘 剧照 NO.4发掘 剧照 NO.5发掘 剧照 NO.6发掘 剧照 NO.13发掘 剧照 NO.14发掘 剧照 NO.15发掘 剧照 NO.16发掘 剧照 NO.17发掘 剧照 NO.18发掘 剧照 NO.19发掘 剧照 NO.20

《发掘》长篇影评

 1 ) 很棒的画面感

在二战爆发前,一位农家挖掘专家巴索尔受雇于军官遗孀伊迪丝,责任是在她庄园内开掘几座土丘。

随着每一层土被剥去,这片土地变得越来越受关注,不仅有伊迪丝的儿子罗伯特和准空军成员表弟罗伊来到这里,还有一支以大英博物馆名义开展考古工作的专家队伍。

虽然这部影片非常生动地展现了考古现场的工作,也强调了其中背后的权谋斗争,但这一次重要的发掘并非整个故事的焦点。

在这个由土坑和木板构成的自然舞台上,各角色来来往往,但唯独“时间”是未曾登场的真正主角。

整部作品的核心主题在于,人类永远无法战胜时间。

巴索尔对那个小男孩说的“我们每天都是失败之中,总有些事情是我们无法做到的”这句台词可以说是整部影片的核心。

历史的涌流无法预测,也无法阻挡,它带给人类的是深深的挫败感。

但如果一个故事仅限于时代的背景,无法跨越时光,触及人心,那它就称不上是一个出色的故事。

然而凡人的失败却具有这种力量。

面对时间,人类除了失败别无选择。

伊迪丝对丈夫的思念、对自己生命即将终结的恐惧、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小男孩对失去亲人的愤怒和无助,巴索尔对名利的渴望,佩吉对爱情的犹豫不决,罗伊对摄影的痴迷,这些内在的折射本质上都是同一个,即凡人的不同失败之映射。

他们以各自的方式表达了对生命短促的无奈,对指缝中流逝的生命的无力。

身为凡人的我们,终究无法抵挡命运的安排。

或许,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一点点印记,只是可以得到的唯一慰藉。

活在当下,不留遗憾,才是唯一可行的解决之道。

故事以小男孩靠在伊迪丝膝旁,躺在萨顿胡船葬的遗迹里仰望星空结束。

他幻想着搭乘这艘历经千年的船,踏上通往另一个世界的旅程,这也呼应了另一段历史:在维京人的信仰中,船是将亡者引渡到来世的载具。

这就是船葬的前因,历史的重演。

这或许就是我们作为人类在历史中的又一个证明,又或者说,一种安慰。

 2 ) 关于《发掘》的没有深度的挖掘体验

一个单纯的观影者,没有对历史的考究,没有对身份感认同的追求,也没有对考古遗迹的爱好.但一个命不久矣的寡妇如何慧眼识珠的买下大片土地,2磅的高价雇佣一位野路子挖掘技师.在二战前夕,重新定义了黑暗时代.这便是整个发掘的故事(不想被剧透就别看了)迫于对人名的不敏感,所有称呼以其定位来描述在电影的终点,是三位初始挖掘者将船的遗迹重埋恢复原样.仿佛剧情开始时的一样,尘归尘土归土.清风吹过,世人皆为过客.唯余山洞内岩石上的掌印,土壤保持的古墓,岩石里的化石.就像三体最终程心还想留下一捧土.也许这就是人类DNA里流传的最终密码.留下点什么.就像那抬起后腿尽量往高处撒尿的狗一般执着考古学家一般给人的印象都是老学究,然而火焰一般热情,黑大框也掩饰不住的妩媚女孩,却迸发着不一样的精彩,她进场依赖的唯有轻盈的体重,也许与丈夫的工作关系网也有关,但在最终留下的胶片记忆里,我猜妹子的特写必将占首位.长得好看就是好啊.丈夫舍三扁追求一圆,妻子只好放手让他离去,而自己却献身于将要参战的年轻小伙,还把父亲给的硬币也送了出去.这该死的酸臭味啊,还有腐国不可或缺的标识.让一群考古学家这样的刻板人员,描绘着我们书中不断重复的两个字<自由>然而与自由挂钩的平等.确实我们这里更胜一筹贵族,阶级,尊卑.在我们这片土地上被暴力摧毁不过72年,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也都是平等公正民主自由.虽然架不住吃饱了撑的人就爱妄想着穿越当小妾,爬在地上给资本当狗.吹民国,吹明国,吹魏晋.睁开你们的狗眼瞧瞧这比烂的世界吧!港人家的菲佣有平等吗,配种一样下七八个乃至几十个后代,倚靠资本来扩散自己的基因的人有平等吗.也不说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我们自己的民族问题,高考问题,户籍问题,一个个太阳底下的恶行.被特权拥有者自认为常态.在这里不得不提一嘴女权的话题,女权们总拿男性享有着性别福利而不自知来对立彼此分化彼此,借以推进自己的激进话语权.然而太阳底下这么多不平等的事情都要等女人骑在男人头上了才能解决吗?当西方舆论在禁止master slave字眼,在指责他国人权,吹捧自己的普世价值观时,我不知道他们沐浴在女王的神圣光辉里,妇嫁从夫姓的糟粕时.有没有低下头看看自己那衣不蔽体的道德.回归影片,野路子挖掘人员领着2磅/周的高薪.算下来年薪106磅.折合如今物价,撑死了106*50*9=47700元人民币

英国物价快速换算年入不到5w,搁b乎只能隶属于主席最牵挂的人了.管住:和司机厨娘住coach house,管吃:下人们自己的饭桌.女主人就请过一次晚餐机会还没实现.开车来到泥泞不堪的乡下,连屋里都不敢进的贵妇,依然成为了打工人最感激的人,因为我父亲富有,所以我富有.所以我孩子肯定也富有.就这么简单的道理,却在我们这被人争论到底清华北大毕业生买不起房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伦理的缺失.其实最缺的,还是我们父辈帮我们挣脱的枷锁.罗里吧嗦的在腊月二八这天,借着摸鱼的本事写这么多对这个五星强推影片的瞎说影评.仍旧借着短评里说的: 而这种感受,是故宫出品给不了的 推荐这部剧

 3 ) 关于《发掘》的一点发掘

如果需要的话,关于这部电影完全可以写一篇非常详细的影评。

但这样太麻烦了,我尽量简单说。

事实上,这个故事的层次是非常丰富的,意象也特别悠长,足以让观影本身就变成一场细心的发掘活动。

但如果没有足够的历史和考古常识,尤其是没有一种切身的历史感的话,它也是无法被充分解读和体悟的。

萨顿胡船葬 (The Sutton Hoo Treasure)罗马帝国在英国的统治崩溃后的几个世纪,一直被人认为是一个“黑暗时代”。

野蛮,衰落,分崩离析。

但萨顿胡船葬的发现改变了这个传统认知,因为其中出土的文物有维京式的头盔、来自法国的金币、来自拜占庭的银餐具、来自印度或斯里兰卡的宝石。

这些考古发现证明,当时的英国并不是大家曾经以为的那个一度被文明遗弃的荒蛮之地,而依然是整个欧洲世界、乃至地中海之外更广阔世界的一个紧密的组成部分。

史诗《贝奥武夫》中的故事和人物也挣脱了文学想象的定位,令一个早已被遗忘了的传奇世界变得越来越清晰可辨。

所以片中的考古学教授才会激动地大喊:"This changes everything." 因为这已经不止是历史和考古那么简单了,更是事关民族自豪感和身份认同,尤其是在那个大战将至的紧要时刻。

而且,萨顿胡船葬也被称为“英国的图坦卡蒙”。

片中Edith阅读和谈及图坦卡蒙发掘的两处情节,正是对这一细节的回应。

全片的主旨,是人类面对时间的永恒失败。

而Basil对小男孩说的这句 "We all fail everyday. There are some things we just can't succeed at." 堪称是全片最核心的一句台词。

关于这个,大致又能从历史、英国和凡人三个维度来说:历史的失败这个维度和萨顿胡船葬被发现的1939年这个历史时刻,大有干系。

一战是人类历史上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

而在1938年,为了避免另一场世界大战的爆发,英国和德国签订了《慕尼黑协定》。

当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挥舞着这份协定说,他相信这就是一个时代的和平。

然而,战争还是在第二年爆发了。

接踵而至的是一场更浩大、更血腥的战争。

它代表了一整代人追求和平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历史重现,人类的理性和智慧却对此无能为力。

说到重现,其实萨顿胡船葬本身,就是作为日耳曼语族的盎格鲁-萨克逊人成功入侵英国留下的痕迹。

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始终都是英国最危险的敌人。

这也构成了一种更大的视角下的历史重现。

历史的洪流不可预测,也看似不可阻挡。

它带给人类的,是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英国的失败二战打响,英国很快就会发现自己身陷绝境,而且是前所未有的绝境。

历史上,英国内阁在闭门会议中,真的一度激烈讨论过与德国议和(或者说是变相的屈服)的严肃可能。

这时Basil对小男孩所说的这席话,也正是丘吉尔的"我们将在海滩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的登陆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

我们绝不投降。

"这句一年后才会诞生的名言在普通英国人身上的预演。

它成了英国这个民族在面对失败时依然坚韧不屈的绝佳预言。

在历史的失败中,充满了巨大的挫折感。

但涉及这一未来维度上的失败时,背后潜藏着的无疑就是一种不动声色的沉着与自傲了。

凡人的失败但如果一个故事只是囿于时代背景,不具备穿透时光、直抵人心的力量,它就不是一个足够好的故事。

凡人的失败,就具备这种力量。

面对时间,人类除了失败,别无出路。

无论是片中Edith对于亡夫的思念、对于自己即将走向生命终点的恐惧、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还是小男孩对于失去亲人的愤怒和无助、Basil对于名望的渴求、Peggy对于爱情的举棋不定、男二号对于摄影的痴迷,它们本质上是同一件事情。

它们都是凡人的失败的不同折射。

它们以各不相同的形式,表达了我们对于不断流逝的生命的无力感、对于短暂人生的轻声哀叹。

身为凡人的我们,无法抗拒自己终将归于尘土、终将被世人遗忘的冷酷命运。

或许,想象自己能够成为延绵不绝的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哪怕微不足道的组成部分,能够通过任何渺小的成就或一张哪怕毫不起眼的照片在这个世界里留下些许印记,便是我们仅剩的慰藉。

而活在当下和不留遗憾,则是唯一可行的微弱尝试。

全片结尾处,小男孩依偎着Edith,躺在萨顿胡船葬的遗迹里,仰望星空,想象着搭乘这艘1000多年的船踏上前往另一个世界的旅途时,它也在呼应另一个历史事实:在维京人的信仰里,船是将亡者摆渡到后世彼岸的载具。

这恰恰是船葬的由来。

历史在重现。

这大概就是我们身处于人类历史中的又一个证明。

或者说,另一重慰藉。

 4 ) 影评 Vol.11 《发掘》

可以说是一部冷门佳片了,一开始就觉得女主很眼熟,看久了才发现原来是《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女主哇!

整部片子如诗如画,充满了人文关怀和人生哲理,是那么地短暂,又是那么地漫长。

女主是拥有一座庄园的上流社会女性,年轻时因为性别原因放弃了考古理想,男主继承祖辈的考古事业,但由于家境原因辍学,自学成才却始终无法得到正派接纳,在考古挖掘中这两个人萌生了对彼此的尊重和敬意。

在现实生活中,当遗址公诸于世时,男主basil的名字其实未被提及,直到近年他的贡献才得到认可,他的名字也才并列出现在大英博物馆展览的edith中。

在电影里,即便最开始是自己发现的船墓遗址,但因为不是剑桥大学的成员,所以不会被世人铭记。

即便这样男主也选择继续为女主挖掘,因为这远比即将开始的战争要有意义。

也是为了自己内心一直以来坚守的考古理想:考古是为了未来,而不是为了过去和现在,是为了让以后的子孙知道自己来自何处,是将祖先和后代联系起来的纽带。

我想这就是对考古工作者最高的赞歌了。

片中除了讲考古,还上升探讨了其他哲理。

考古挖掘事件迫在眉睫,因为战火将至,国家战乱和战争无情面前,一群人齐心协力地在做一件比战争意义更加重大的事情---发现黑暗时代的遗迹和生命的足迹。

女主表弟即将被征入伍,看着坠落的空军飞机和士兵,充满了对国家战乱和死亡的担忧,但即便如此他还是满怀乐观地做完挖掘的工作,并用喜爱的摄影为大家记录下真实的瞬间,“这只是一种尝试弥补要过去的东西的方式。

将重要的事物保存起来,不让他们流逝”。

女主身患重病,即将不久人世,感慨生命的短暂和面对死亡的恐惧同时,男主安慰她“从人类在洞壁上留下第一个手印开始,我们就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着,所以我们并不会真正的死去”,以此上升到了人类历史漫长的高度,所以她最后将宝藏全部无偿捐赠给了大英博物馆,让自己获得了“永生”。

女主的儿子痴迷于宇宙银河的浪漫,幻想着带患病的母亲驰骋太空的不同星座,从小小年纪之口道尽宇宙空间的宏伟,特别是他在自己母亲死之前睡在挖出的船遗址上,道出的那段“这艘船属于她,她出发从地球前往浩瀚宇宙,太空非常有趣,在那里,时间的运作方式大不相同,五百年一眨眼就过去了,女王回头望向地球,她看到自己的儿子已经长大了,现在是一名太空飞行员,而她知道,当他首次踏上前往星星的旅程时,她会在那里等着他”,正好呼应了船葬的由来“船是将亡者摆渡到后世彼岸的载具,也是通往天堂和星辰的途径”。

可他也会哭泣地自责自己没能照顾好母亲,是basil告诉他“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经历失败。

面对有些东西,不管我们怎么努力,就是无法成功”,这就是人类面对时间的永恒失败。

单看好像是一部简单的传记电影,主题却融合了非常大的格局。

在英伦乡村风光里,在挖掘沉降的土地里,在散落却布满星光的对话里,娓娓道来了生命、永生、未来、人类和永生。

在滚滚历史长河里,现在的我们通过挖掘过去的文明印记,与不确定的遥相呼应。

所以这部影片是考古的发掘,也是内心的发掘,发掘着未知,也等待着未知。

 5 ) 真正的大敵

朋友寫過一篇清新可喜的《古寶》觀後,那時按圖索驥,在Netflix上找來看了。

剛剛出去買晚餐,路上微妙的感覺,讓我想起電影裡戰爭將至的那些日子,有一種看不見的氣氛,影影綽綽的,壓在整個國家之上,每個人都知道有什麼東西要來了。

日常生活微微的變形。

從人們戴得密實的口罩,錯身拉大的間距,到略顯戒備的表情中,我突然明白「人不是孤島」的意義。

如果焦慮正在人群中蔓延、擴散,像漣漪般一圈一圈迴盪著,我沒有辦法置身事外,自顧自的快樂玩耍。

每一句話、每一個消息,都在改變我,都在改變你。

我們在時間之流裡轉變著,在喜怒哀樂中迎接自己的命運。

身為動物,人有嗅到危險的本能;身為人,人有預測未來的本領。

不論是戰爭,還是瘟疫,人們可以看見預兆,感覺到生活的世界將要改變。

在《古寶》的故事裡,有兩個將時間藏起的方式。

或者,造一艘船,將先王深埋在土中,直到千年以後的人將他喚醒;或者,把愛慕的目光化成快門,將戀人的身影鎖進相紙,等候她發現這份心意。

這些被保護著的片斷,像種子一般,在故事中找到發芽、綻放的契機。

《古寶》的鏡頭滑行在英格蘭明媚的田野中,觀者徜徉在光影的諧和與溫暖裡,時時忘記了籠罩在故事上萬物將逝、凶險不遠的厄運,更不會感覺到大敵當前而令人顫抖不已的恐懼。

就像劇裡眾人哄堂大笑,一千多年以前搭著船來到這裡的德國人,不就是英國人自己嘛,現在他們只是搭飛機來罷了。

真正的大敵不是德國人,是時間,與不斷腐朽的我們自己而已。

墓葬或攝影或許都是騙術,我們仍然願意相信,雖然萬物必將沉睡在時間的河裡,尚有什麼可以不被時間發現,在我們之間一個傳過一個,不被淹沒。

「We are part of something continuous」,直到宇宙的盡頭。

 6 ) 《发掘》自我

《发掘》自我 The Dig本片改编于John Preston根据真人真事的2007年同名小说。

正值二战前夕的1939年,家居于萨顿胡村富有的寡妇普丽缇太太(凯瑞·穆里根 Carey Mulligan饰)雇佣了业余考古学家布朗先生(拉尔夫·费因斯 Ralph Fiennes饰)在她的庄园中挖掘几个小丘。

传说中这些是维京人的葬地,但布朗先生却认为是更早,也就是央格鲁-撒克逊的年头。

在挖掘过程中,他们先看到了一枚铆钉,凭经验就知道有戏,挖啊挖,果真挖出一艘大木船。

而且是央格鲁-撒克逊的船。

这下子可是件新闻了,县博物馆馆长带来了大部队接管了整个发掘。

幸运的是,布朗先生继续参加了挖掘,做到了有始有终。

他们找到了不少来自世界各地的美丽艺术品,并且确定是六世纪央格鲁-撒克逊的文物。

这都是英国历史上的以往从未见到过的宝贵文物。

普丽缇太太决定把这些都捐献给博物馆。

德国入侵了波兰,英法正式向德国宣战。

英国人民正为即将来到的艰苦时期而做准备。

布朗先生和他的同事把挖掘出来的船重新埋了起来。

英国的早期历史就是个外族侵入史。

最早是从欧洲被赶出来的凯尔特人,接着有强大的罗马军团。

帝国灭亡后,从欧洲大陆跨过海峡来了日耳曼族的央格鲁和撒克逊人,然后是北欧杀气腾腾的维京人,也别忘了法国的征服者威廉。

之中除了罗马帝国和征服者威廉外,凯尔特人是逃过来的难民,央格鲁和撒克逊人只是一群来自于德国和人瑞典的乡巴佬,而维京人更是杀人不眨眼的海盗。

但是今天的英国人却都认同央格鲁-撒克逊人是自己的祖先,他们的语言就是今天英语的前身。

今天全球无数人死啃的英文,就是这批人搞出来的。

公元449年央格鲁-撒克逊人开始入侵英国,于公元500年在英国建立了七个王国。

普丽缇太太的庄园就位于当时的东英吉利王国。

而埋在那里的就是东英吉利国王。

葬礼的形式相似于瑞典挖掘出同期坟墓。

文物中有金器和不少银器。

除了有金光闪闪的黄金头盔,盔甲外,还有拜占庭银盘,希腊的银碗,银杯,银匙,以及近东的青铜器。

以前曾认为央格鲁-撒克逊人这段时间是帝国消失后没文化,没情趣的“黑暗时代”,现在发现这些央格鲁-撒克逊人不再是背朝蓝天,面向黄土的垦荒农民,而是和外界社会有密切来往的赶时髦的王国。

为此,萨顿胡村成为英国考古的重头戏也不奇怪了。

看到祖宗并没有土的掉渣,英国人心里还是乐滋滋的。

故事参杂着二战的爆发。

从东英吉利王国到今天的大不列颠王国,英伦三岛有过无数的战争。

从央格鲁-撒克逊人,维京海盗,征服者威廉的入侵,十字军,玫瑰之战,英法百年战争,西班牙无敌舰队,滑铁卢战役,凡尔登战役,敦刻尔克大撤退,诺曼底登陆,加入和退出欧盟。

即便当朝的女王和她的丈夫,都是德国人的后裔,总而言之,虽然英国和欧洲大陆隔着一个海峡,不是打架就是做生意,再有就是王室相互通婚,之间就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考古不单是门技术活,也是辛苦活。

不论风吹日晒,都得趴在地上拿把小铲或者小刷子在地上扒来扒去得一天。

而且必须非常仔细小心。

譬如这里的央格鲁-撒克逊船,由于原来的木板和木架都早已腐烂,但是腐木产生的酸液能改变土质而区别于原先的土壤,挖掘时候必须要分清这两种土壤,否则一铲子下去,什么都没有了。

真的能挖到东西还是好的。

有时候挖了几个月甚至一年什么都没有找到,那才真的叫垂头丧气。

西蒙·斯通 Simon Stone澳大利亚出生的导演。

凯瑞·穆里根 Carey Mulligan以《成长教育》“An Education (2009)”得奥斯卡提名和金球奖提名,以《前程似锦的女孩》“Promising Young Woman (2020)”得金球奖提名(见我的博文 “《妇女参政论者》开辟了一个新时代”,“难忘的《狂野生活》”)。

拉尔夫·费因斯 Ralph Fiennes以《英国病人》“The English Patient (1996)”和《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 List (1993)”得奥斯卡提名和金球奖提名,以《布达佩斯大饭店》“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2014)”,《公爵夫人》“The Duchess (2008)”和《伯纳德与桃瑞丝》“Bernard and Doris (2006)”得金球奖提名(见我的博文 “《官方机密》不作数 ”)。

 7 ) 英国的精神

《The dig》是一个在巴塞尔出生,墨尔本剑桥长大的八零后导演的作品,这一点从导演的运镜就能感受到。

他镜头下的旷野,农舍,大宅,天空和枯草,非常墨尔本,我看了几个镜头就喜欢上了。

不知道他拍的雨,是不是很英国。

这两个主演都是我很喜欢的演员:拉夫费因斯,嘉丽穆里根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二战前夕,一个年轻的有钱寡妇伊迪丝买下了一大片土地和庄园,只为发掘庄园里的几个古墓。

她请来当地最好的挖掘人布朗先生。

布朗先生也对这片古墓非常感兴趣,几经波折,他们挖到了一艘古船--当然船舰早已化成灰,只是土壤颜色深一些而已。

根据家传经验,布朗先生描摹出古船的形状。

他们都很振奋,伊迪斯从小就喜欢考古,布朗先生也是,伊迪斯因为是女性,不能受正规的教育而布朗先生则属于江湖一派,并没上过大学考古系,但凭着真正的热爱,他们干的不赖。

这时大英博物馆知道了,拍了专业的考古队,(强行)接管了发掘工作,因为文物属于国家财产,即便在私人土地上私人也不能处置,布朗先生负气退出,但最后还是忍不住加入了考古队,考古队完整发掘了这个古墓,把英国的文化历史向前推了几百年。

其实伊迪斯一直身体抱恙,患有先天心脏病。

终于在大战的前夕,他们完成了挖掘,伊迪斯也同意把文物捐赠给大英博物馆(但她强调布朗先生功不可没),后来文物在大战中保存下来没被德国炸毁,伊迪斯病逝三年后,这批文物在大英博物馆展出,供世人参观。

这只是个平淡无奇的故事,却把英国人的精神,英国文化表达的淋漓尽致,过去,现在,未来,凝聚在这个偏僻的小乡村。

英国文化里比较典型的特征是绅士精神,在个人生活方面表现为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尽量保持体面,家国情怀之下表现为责任感和牺牲精神。

这个小故事像一滴水,映照出在朝在野的这种绅士精神,小到一开篇布朗先生的三件套,大到伊迪斯表弟被征召去做空军送死。

布朗先生的工作是挖墓,去到这个小乡村要坐一段儿摆渡,再在粗粝的乡间路上骑上一段儿自行车,但他穿的一丝不苟,摆渡船上扶着自行车梁渡河的镜头由远及近。

后面和伊迪斯谈工钱那种不卑不亢,被大英博物馆接管自己的成果后那种隐忍不发的愤怒与惋惜,都令人印象深刻。

当他们高谈阔论,说布朗先生没文凭时,伊迪斯直接对大英博物馆派来的挖掘队的头说,你们这么说未免太Snobbish 了吧。

这句直截了当的话让一帮“专家“哑口无言。

最后她在捐赠仪式上在一众媒体前赞扬布朗先生的功劳。

对此布朗先生是心怀感激的,他走过去道谢,两人眼神交汇中那种信任和理解尽在不言中--没有过多的煽情,含蓄而深沉的心照不宣,正是英国文化的本质。

电影顺便讲了几段爱情,伊迪斯的丈夫已经故去,他们的爱情是在她去丈夫墓地以及她和布朗先生的闲谈中表达的,我们可以感受她对他的爱,他对她的包容理解与支持(在女性尚不能正常受教育的年代),也表现在他们共同的孩子身上。

布朗先生这对儿老夫妻更多的是相敬如宾,她每天都写封信给他而他一直没时间拆信看。

她说你不在身边的日子,我就读你写的书。

他说:啊,那书不好读啊。

重点着墨了伊迪斯表弟Rory 和考古队唯一的女学者Peggy之间的爱情,新婚的Peggy渐渐发现丈夫是同性恋者,而且他的恋人也在同一个考古队。

Rory从旁拍摄发掘工作对热情纯真的Peggy渐生爱意,但他知道自己已经被征召入伍加入空军,极有可能战死沙场,她们之间的爱意深沉但发乎情止乎礼。

直到Peggy向丈夫挑明了他的同性恋身份(她说,我见识过你的快乐,我们都知道),在那个同性恋是犯罪的年代,她没有直言,但也没有选择继续做同妻。

这部电影是一个关于选择的电影,伊迪斯选择了布朗先生主持挖掘,最终选择把文物捐给大英博物馆而不是本地博物馆(让更多的人参观),Rory明知应征是死仍然吻别刚结识的恋人去了沙场。

布朗先生知道自己没有学历没有地位,在这场挖掘中,自己肯定淹没不足道,仍然因为热爱选择协助挖掘,将自己的发现拱手让人。

这些选择都有挣扎,这挣扎的过程就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所在。

数十年后真相终于大白天下,布朗先生得到承认,这批文物讲述着英国人的选择,大英帝国绵延的文明史。

在英国的考古史上这也许只是件轶事,只是一群普通人的选择,没什么轰轰烈烈,但正是这一件件的小事,一个个普通人,铸就了人类最辉煌的文明,以前英国人笑美国人暴发户,没风度没历史没文化,我总是不太理解,最近这些年,慢慢理解了。

 8 ) 萨顿胡船墓葬遗址——《发掘》背后的真实历史

这部电影改编自记者兼作家约翰·普雷斯顿 (John Preston) 的2007年小说——其姑姑玛格丽特·皮戈特 (Margaret Piggott) 参与了挖掘,即莉莉·詹姆斯(Lily James)扮演的同妻考古学家Peggy Piggott。

1937年夏天,山雨欲来的二战前夕笼罩着欧洲,居住在英格兰萨福克小镇伍德布里奇(Woodbridge)附近的富有寡妇伊迪丝·普丽特 (Edith Pretty)会见了当地一家博物馆的馆长,讨论挖掘在她庄园的另一边三块土地的问题,萨顿胡(Sutton Hoo),该名称源自古英语:“Sut”与“tun”结合的意思是“定居点”,“hoh”翻译为“形状像脚后跟骨刺”。

在Mrs. Pretty聘请自学成才的业余考古学家Basil Brown之后,挖掘在次年春天开始。

在接下来的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大英博物馆的考古学家加入了Basil Brown的行列,发现了欧洲有史以来最丰富的中世纪墓葬,这可以追溯到公元六世纪或七世纪。

这座拥有1400年历史的坟墓——据信属于一位盎格鲁撒克逊国王——包含一艘88英尺长的船的碎片(原始木结构已经退化)和一个墓室装满了数百件华丽的宝物。

今天收藏这件宝藏的大英博物馆认为这是一座“史诗级的壮观葬礼纪念碑”。

1939年7月25日,Edith Pretty在萨顿胡遗址举办了一场招待会,以庆祝挖掘工作的结束。

挖掘现场旁边的土地被塑造成一个观景台。

大英博物馆的菲利普斯发表了关于这艘船的简短演讲,此时处在英格兰备战状态,其演讲被一架从头顶飞过的战斗机的引擎轰鸣声淹没了。

此后不久,有关挖掘结果的消息开始出现在媒体上,部分原因是挖掘队成员泄露的信息。

几天后,Sutton Hoo的文物被运往大英博物馆,经过一番法律纠纷,它们作为Pretty的礼物赠送给了大英博物馆。

公众首先在1940年的一次展览中看到了这些文物,但这个机会是短暂的,因为它们需要在战争期间被隐藏在伦敦地铁的隧道中以进行妥善保管。

1945年盟军取得胜利后,宝藏被送回大英博物馆,在那里开始保护和重建工作。

此时文物分析产生了更多问题,借助科学上的进步再次挖掘了萨顿胡墓地以好改进研究。

1983年,对该遗址的第三次挖掘发现了另一个土丘,里面有一个战士和他的马。

萨顿胡墓葬萨顿胡墓葬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该遗址不仅揭示了中世纪早期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大约410年至1066年)的生活,而且还促使历史学家重新思考黑暗时代,即罗马帝国于五世纪初。

与长期以来缺乏艺术或文化丰富的时期的信念相反,萨顿胡的文物反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世俗社会。

根据编剧莫伊拉·布菲尼(Moira Buffini)称,除了为了讲故事而插入的几个情节点,例如拉尔夫·费因斯(Ralph Fiennes)饰演的Basil Brown与大英博物馆考古学家查尔斯·菲利普斯的关系并不像描绘的那样有争议,这部电影主要遵循真实故事。

在1938年和1939年的几次挖掘过程中,Brown和考古团队在巨大的盎格鲁-撒克逊船的中央舱室中发现了263件物品。

随着考古学家深入挖掘,他们发现自己对宝库的规模、质量和多样性感到震惊。

出土的文物包括精美的盛宴器皿、豪华的悬挂碗、来自拜占庭(Byzantium)的银器、奢华的纺织品和镶有斯里兰卡石榴石的金色礼服配饰。

坟墓的墓室里装满了武器和高品质的军事装备,里面发现的盾牌据信是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外交礼物。

肩扣似乎仿照罗马皇帝所穿的那些,表明盔甲的主人来自不同的文化和权力基础,用此来维护自己的权威。

这些文物还包括一个带有三重锁定机制的金腰带扣,其表面装饰有滑行的蛇的半抽象图像。

布朗发现了37枚金币,还有一个华丽的钱包袋,它悬挂在腰带上的三个铰链带上,并由金扣固定。

用红色石榴石装饰的钱包盖被认为是景泰蓝(cloisonné)最好的例子之一,这是一种用金条固定宝石的风格。

尽管金属物品在萨福克的酸性土壤中比织物和木材等有机物品更能保存下来,但该团队确实发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文物,包括一只保存完好的黄色瓢虫。

在盎格鲁-撒克逊英格兰,特别是在中世纪早期后期,装满宝藏,精心制作的船葬墓是罕见的。

在萨顿胡发现的大量墓葬物品——以及这艘船的位置和里面的物品,这需要大量的人力来运输——表明它曾经的居民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甚至可能是皇室成员,但个人的身份仍然是个谜。

一个经常被猜测的候选人是东英吉利国王雷德瓦尔德,他于625年左右去世。

大英博物馆指出,到1939年,死者只剩下“宝藏之间的人形缺口(human-shaped gap among the treasures within)”。

萨顿胡中最具标志性的物品是装饰有战斗和舞蹈战士和凶猛生物图像的头盔,其中包括一条龙,它的翅膀形成了头饰的眉毛,尾随其身体和嘴巴。

石榴石排列在眉毛上,其中之一带有金箔反射器。

1970年代初,大英博物馆的保护人员精心修复了这件盔甲,发现其严重腐蚀并破碎成数百个碎片。

今天,萨顿胡的文物仍在大英博物馆展出,参观者会看到1400年前埋葬在宏伟中的盎格鲁撒克逊国王的非凡宝藏。

布朗(Brown)开始在萨顿胡的沙土中筛选80多年后,他发掘的宝藏并未减少。

正如他在1939年的日记中所写,“这是一生的发现(it’s the find of a lifetime)。

”Edith Pretty生平介绍:https://www.britishmuseum.org/about-us/british-museum-story/people-behind-collection/edith-pretty

 9 ) 考古的浪漫

考古的浪漫之处,是让人知道我们来自何方,我们又将要去往何方。

因为考古,我们将不再惧怕死亡,我们不会再“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我们每个人都用自己的方式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并没有真正的死亡,遗迹跨越了千年,他们才是真正的永恒,考古则是得以让我们见证这种永恒,在永恒面前我们是如此渺小,战争更是微不足道,我们得以在这种永恒中寻找生活的真谛,我们脚踏厚重的历史而来,然后向未来走去,考古所关注的不是过去和现在,而是未来,考古教会我们要如何面对未来,面对本来脆弱而又转瞬即逝的生命,我们更应该把握现在,去寻求生命中每一种不同的可能性,我们能够坦然面对过去,而又充满希望的走向未来,因为我们存在即永恒,这大概就是属于考古独有的浪漫

 10 ) 时间的意义消失在此时此刻

〈The Dig〉译为《发掘》,它是一场由庄园女主人Edith•Pretty联合非学院派考古工作者Basil•Brown发起的园中考古活动,他们发掘了承载古老回忆的珍宝,也牵起了人类过去、当下以及未来的情感链接,它们来自一艘古船,它们来自一枚硬币,古船上乘着的是人类也许不符实际,却真挚的期望,握着硬币的手与手之间隔着的又是在巨大的不确信之下的惺惺相惜。

园中古宝的轮廓初现,那些来自遥远年代的人类曾将身后 之事寄予在巨大的木船上,拨开一层层的泥土,Edith感受到神秘而坚定的信念,而身体状况的每况愈下,使她联想到和这些创造、乘用木船的人们一样,自己也会迅速从这世间消失,不留一发一肤。

Basil并不同意她,在Basil的眼里人类的痕迹并不留在空间里,而是留在了时间里,虽然再无一发一肤,但那个三千年以来第一个在此留下手印的人,那个直觉性发现自家园中古宝的Edith和义无反顾发掘的Basil并没有真的消失,他们甚至消解了时间的意义。

而消解时间意义的时机,对于普通人和普通生活来说,不在过去和将来,就在此时此刻。

Edith的儿子Robert邀请母亲乘坐木船,讲述自己眼里的梦想,和希望母亲可以看到的一切;考古研究者Peggy给予婚姻中心不在焉的丈夫自由,紧紧地抓住和工作同伴Lomax片刻的相知相遇;Basil的妻子May•Brown全力支持着丈夫热爱的工作,尽管这让他们聚少离多。

木船以及其他珍宝集众人之力被长久地留在了时间里和空间里,Edith和Basil的名字也已被书写,这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这些遗迹承载了所有人自我的真挚和与他人具体的情感链接。

“时间失去了意义”。

《发掘》短评

再多点考古类的影视作品吧

5分钟前
  • 海鹰
  • 推荐

3.5🌟。非常舒服的叙事节奏,无论生老病死抑或相爱和分离都举重若轻,不过分渲染不肆意煽情。更多的是对存在的思考,对意义的追寻——所以要去挖掘,将自己献身于更重要的存在,并在此过程中成为“连绵不绝”的一部分。ps:片尾的文字说明令人感慨,这份承认虽然迟到但总算是来了。

8分钟前
  • Echo在风中飘
  • 还行

&amp;#34;There was once a ship that put to sea...&amp;#34; --It&amp;#39;s those moments when you know something&amp;#39;s about to happen that BURNS your HEART. ///Howard Carter and his Tutankhamen.

13分钟前
  • 花岛仙藏
  • 力荐

对20世纪还存留的、单纯的英伦贵族精神抱有敬意,挖掘古船的故事中大量段落的声画分离,会产生疑问这是否与小说的意识有关(没看过)还是刻意营造的“挖掘这种贵族精神”内心活动的轨迹?

17分钟前
  • [Deleted]
  • 较差

景色不错

19分钟前
  • 美版monster
  • 较差

很平庸的历史片,反正就是流水般点到即止的把内容叙述完,再配上标准以上的美术、摄影、配乐等技术部门的发挥就完事了,看完即忘

24分钟前
  • 不留痕迹
  • 还行

前半段无趣的差点弃了,后半段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感情关系还有点意思。

26分钟前
  • 淼大壮
  • 还行

斗胆甩出五星。我们从出生之时就开始奔向不可避免的坟墓,我们终究会死亡乃至腐烂,但是从人类在岩洞上按下第一个手印开始,我们所留下的一切痕迹便都是和时间流逝的对抗,这是多少人平凡的一生,却因为一座古迹而在历史上留下脚印。考古学的浪漫之处,在于连接历史和未来,让我们明白自己来自何方,脚下站着的是什么样的土地,不要惧怕就这样消逝,因为我想我们最后都会留下些痕迹。

28分钟前
  • tangerine
  • 力荐

喜欢布朗先生和太太之间这种互相信任的关系

32分钟前
  • WeeeeLiam
  • 力荐

躺在一搜公元六世紀的船上,望著深藍夜空卻沒有星星,那場景太浪漫了。一千年以後我們的肉體會碎成一片一片,沒有人再記得我們,我們將作為「人類」這個群體永存。

34分钟前
  • Klausss_
  • 还行

剧本比较适合舞台,剪辑比较适合鬼片,还有画面和对白的三百次不衔接,有被气到

36分钟前
  • ℨℨℨ
  • 较差

netflix 多个月来最动人的一部

40分钟前
  • changanxiyu
  • 力荐

?为啥主线拍着拍着就歪了

45分钟前
  • 电锯觉罗炫
  • 较差

公元6世纪、、、、。。。。。。

50分钟前
  • 丝雨飞花
  • 较差

#弃 你永远不懂为什么有人一看这种历史片,就文艺情怀爆棚开始吟诗作画,明明是要做挺好的一块巧克力带榛果夹心(费因斯穆里根),吃到嘴里竟然是香菜味的(剪辑)榴莲味的(配乐),好不容易咽下去了回味起来又像吃了坨...(某演员)

55分钟前
  • anise
  • 很差

英式舒缓传记片,一个古墓的挖掘一个女主人的病逝一个屌丝的纠结一个形婚妇女的挣扎……小男孩陪妈妈在维京战船遗迹里讲故事时小感动。内容颇多,但戏剧冲突不够$

58分钟前
  • hungry
  • 还行

不算纪录片,看过的影视作品里,有好些像《夺宝奇兵》《盗墓笔记》那样的寻宝探险片,而像《发掘》这样聚焦真实考古的电影却挺稀少的。P.S.:摄影真不错。

1小时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对我来说太平淡了,不怎么戳我。

1小时前
  • 阿不思议甜
  • 还行

Flynn那条线太转移注意力了。虽然他是很可爱。

1小时前
  • 黄小米
  • 还行

就。。特别英国吧,各种先抑后扬或者先抑永不扬,拍得挺有格调,演员也选得合适。想念我大萨福克郡。。

1小时前
  • woodyallen
  • 推荐